清代至民国钱庄发展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钱庄是我国特有的金融组织,其产生、发展直至衰落跨越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并在社会经济、百姓生活和我国工、商业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钱庄是我国金融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形式之一,在金融史乃至经济史,以及传统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等方面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本文通过多学科交叉对钱庄进行综合研究。主要通过传统史学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运用实录等典籍类史料进行论证,局部地区以地方志进行论述,再加以明、清代小说进行辅证,试图将钱庄由来及发展脉络较为清晰展现出来;再者引入经济学思维,对钱庄变迁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供给、需求、市场、业务类型等方面进行解读,并使用民国时期统计年鉴等史料运用图表进行分析,较为细致地将钱庄研究进行深化;还将社会学一些相关的社会背景进行陈述,并结合钱庄当时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方法的使用和史料的搜集、整理,使得钱庄研究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展开。将钱庄由来问题通过“逆时间顺序史料推论法”进行了初步考证,得出钱庄是由钱业商铺发展而来。自明代始钱业商铺开始出现且逐渐发展,到了清前中期逐步发展成新形式的商业组.织,即钱庄。而此后钱庄外的其他钱业商铺也仿照钱庄拓宽了业务类型,形成了以钱庄为代表的“泛钱庄”式的金融组织。
     再者,以不同年代的史料为依托,将钱庄发展变迁的脉络进行梳理,并以全国范围的普遍性和各地方特殊性分别进行阐述,以求更为清晰和全面叙述出变迁过程。
     最后对钱庄进行全面研究,主要基于钱庄数量的和钱业商铺的资本额进行考量,分别对全国、各地区、各省份逐层深入,以求找到钱庄发展乃至我国金融业变迁的些许规律。并对山西省内钱庄进一步深入分析,将民国前中期省内各地区钱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山西省内钱庄的发达程度远超周边,甚至超过了部分东部发达省份。不仅如此山西省内钱庄在民国前期主要集中于乡村、县域范围,此后才逐渐转向城市。
Qianzhuang was China's uniqu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ts birth、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had across the ancient and the modern periods.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ocio-economic、the lives of people and the commercial modernization. Qianzhuang wa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rms of business in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and it occupies an indispensable position in the financial history and even economic history, as well as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economic to the modernization.
     This passage do some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study on Qianzhuang. I primarily use the methods of traditional history. For example:I use the data from some classical historical books nationwide,use the records in local history for some areas, together wit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novels as secondary evidence. All I do above is try to demonstrat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of Qianzhuang more clearly. Furthermore, the economics thinking is also discussed in my paper.I do the research on Qianzhuang through supply、demand、market and type of business, and I use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make some charts in order to analyze more detailed and deepen; I also make a statement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Qianzhuang.
     Through the use of the abov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coll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I make the research of Qianzhuang extended in a certain extent.Though the method of "reasoning in reverse chronological order ",I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Qianzhuang was born from Qianyeshangpu. Since the Ming Dynasty, Qianyeshangpu began to appear and developed gradually. To the mid-term of Qing,Qianyeshangpu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the new forms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s:Qianzhuang. Since then other Qianyeshangpu learned from Qianzhuang to broaden their type of business, the "Fanqianzhuang" formation emerged.
     Furthermore, I choose historical data of different years as the basis to sort out the Qianzhuang change context, and I elaborate nationwid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local in order to lee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e process more clear and comprehensive.
     At last, the overall study of Qianzhuang, mainly focused on the number of Qianzhuang and capital considerations of Qianyeshangpu. From this study which covered the whole country、all regions and every province,I try to find a littl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Qianzhuang and even the change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Further in-depth analysis of Shanxi Province, summarize the chang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Shanxi before the mid-Republic of China, I figure that the developed degree of Qianzhuang in Shanxi was far more than the surrounding, even more than the well-developed provinces in the eastern part. Not only that, in Shanxi Province, Qianzhuang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ere mainly in rural areas of the county range, then gradually turned to the city.
引文
①孙文基:魏晓锋主编:《财政与金融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
    ②秦池江;张立中主编:《中国金融大百科全书(上编)·卷一总论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年版,第517-518页。
    ③上海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第479-481页。
    ④武汉金融志办公室:《武汉钱庄史料》,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1985年版,第54-62页。
    ①薛麦喜:《黄河文化从书·民俗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7-489页
    ②陈铨亚:《宁波钱庄与中国本土业银行的产生》,宁波大学学报,2011年第四期,第35-40页:熊伟、薛义:《近代汉口钱庄的变迁》:《湖北文史第83辑》,湖北省政协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第58-72页;丁进军:《有关光绪末年北京钱铺方面的几条史料》,中国钱币,2004年4月刊,第11-14页。
    ①武汉金融志办公室:《武汉钱庄史料》,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1985年版,第54-56页。
    ②武汉金融志办公室:《武汉钱庄史料》,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1985年版,第88-96页。
    ③张民著:《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再造》,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08月第1版,第6-7页;董继斌、景占魁:《晋商与中国近代金融》,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295-296页;王丹莉:《中国近代私营银行制度研究(1897-1936)》,北京大学,2006年06月,第139页。
    ①张国辉著:《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版,第1—14,第113—122页。
    ②吴承明著:《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③翦伯赞,《怎样自我学习》,重庆《新华日报》,青年生活社主编1945年2月版。
    ④吴承明著,《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民国]《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刊印,民国二十五年第三编,第D28页
    ②刘秋根、柴英昆《明清的钱铺、钱庄与银号——以白话小说记载为中心》,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三月卷,第49—54页。
    ①李新平,《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版,第25页
    ②刘梅英,《民间金融兴盛的制度供求分析》,财经之窗,2001年3月刊,第73-75页
    ①朱荫贵,《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第58-70页。
    ②孔祥毅,《金触危机中的票号钱庄(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四期,第64-68页
    ③刘克祥, 《近代农村资本经营及其特点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73-86页
    ①刘梅英, 《上海钱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控制机制研究》,商业研究,2011年第五期,第106-111页;童元松,②《晚清钱庄动荡衰弱的原因初探》,黑龙江史志,2008年11月刊,第16-17页。
    ③孔祥毅, 《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8月刊,第64-68页。
    ①陈东, 《钱庄与晚清福建经济》,宁德师专学报,2002年第四期,第55-58页。
    ②吕建锁,俞海山,张聪群,白泉旺,《双子星:浙商钱庄与晋商票号的考量》,宁波大学学报,2010第三期,第6-10页。
    ①上海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第3页。
    ②施伯珩,《钱庄学》,1934版,第2页。
    ③彭信戚,《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第548和553页。
    ④上海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第3页。
    ⑤叶世昌,《从钱铺到钱庄的产生》,《学术月刊》,1990年第五期,第37页
    ⑥项降元著,《中国物质文明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163页
    ⑦黄鉴辉,《中国钱庄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钱钞》,第七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963页。
    ②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卷二五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钱钞》,第匕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896页。
    ④[明]王世贞,《介州史料后集·钞法》,卷三七
    ⑤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版, 第683页
    ⑥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版,第668页
    ⑦[清]刘锦藻, 续文献通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卷十一,钱币考明
    ⑧[清]刘锦藻, 续文献通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卷十一,钱币考明
    ⑨管楚度,王光庆, 《管理学原理新构》,第70页
    ⑩[清]刘锦藻, 续文献通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卷十,钱币考明:卷十一,钱币考明
    (?)[清]贺长龄辑,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五十九理财部四,钱币
    ①明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卷之二百十二
    ②[清]张延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钱钞》,第七期,中华书局电校本,1974年版,第1896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赋役》,第六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第1217页
    ④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卷三百三十七
    ⑤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版,第486页
    ①明孝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卷之六十一;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卷之二百六十
    ②[清]刘锦藻, 饮定续文献通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卷十,钱币考明
    ③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卷二百五十四
    ①[明]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第十二卷柳青春荫百磨存气骨
    ②[清]西湖渔隐人;[清]娥川主人著:[清]无名氏,《欢喜冤家》,第九回乖二官骗落美人局
    ③[明]冯梦龙,《情史·情疑类》,卷十九
    ④清高宗录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之八百四十一
    ⑤[清]贺长龄辑,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卷, 二十六户政一,理财上
    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卷一百四,
    ①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之一千七十二
    ②清仁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之三百四十二
    ③[清]贺长龄辑,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七十七,兵政八兵法下
    ④[清]刊上蒙人,《风月梦》,第二十二回凑盘川陆书归里 借青跌吴珍结怨
    ⑤[清]三韩;曹去晶著,《姑妄言》第二卷
    ⑥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版,第554页
    ①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八百一
    ②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之八白五十五
    ③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之一千四百四十六
    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 守常经使疏逾戚 睹怪状几疑贼是官
    ⑤[清]无名氏,乾降南巡记,第八回,下潮州师徒报仇 游金山白蛇讨封
    ⑥清穆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之二十九
    ①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二百三十
    ②黄鉴辉,《中国钱庄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9页
    ③上海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2页。
    ④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九百五
    ①清仁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二百十五
    ②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四二二,列传第二零九
    ③清仁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二百三十八
    ④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卷二百五十四
    ⑤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一千七十二
    ⑥清仁宗录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三百四十二
    ⑦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四百
    ①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四百九十五
    ②计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卷之十九,第267页
    ③[清]汪楫撰:崇祯长编,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7年影印版,卷一
    ④[清]刘锦藻, 钦定续文献通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卷十一
    ①清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之一百三十六
    ②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卷四百七十六
    ③[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六
    ④[明]冯梦龙,《情史·情疑类》,卷十九
    ⑤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之二百三十二
    ①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之二百三十二
    ①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之九百五
    ②[清]贺长龄辑,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六十户政三十二,钱币下
    ①[清]贺长龄辑,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六十户政,钱币下
    ②陈鲲修,刘谦等纂,《醴陵县志》,卷六,食货志,金融,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①余谊密等修,鲍实等纂,《芜湖县志》,卷三十五,实业志,商业,民国八年石印本。
    ②张岳灵等修,黎启等纂,《阳朔县志》,第四编,经济,金融,民国二十五年修,民国三十二年石印本。
    ①侯家驹:中国经济通史(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版,第661页。
    ②清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一百三十六
    ③清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一百六十六
    ①清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四百三十五
    ②清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卷三十七
    ③清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卷四十二
    ①清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一百八十六
    ②清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一百八十八
    ①清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四百五十
    ②[清]贺长龄辑,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二十二,户政钞法
    ③清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一百四十六
    ①陆规亮编纂,《松汀文献》,民国三十六铅印本,松江县银钱业沿革考
    ①余谊密等修,鲍实纂,《芜湖县志》,卷三十五,实业志,商业,民国八年石印本
    ②王文藻修,陆善格纂,《锦县志略》,卷十二,实业,商务,民国十年铅印本
    ③吴馨等修,姚文枬等纂,《上海县志》,卷六,商务下,金融机关,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①徐焕斗辑.夔清补辑,《汉口小志》,商业志,民国四年铅印本
    ①经吴馨等修,姚文枬等纂,《上海县志》,卷六,商务下,金融机关,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姜卿云编,《浙江新志》, 上卷,第八章,浙江省之经济,金融,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陆规亮编纂,《松江文献》,松江县银钱业沿革考,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余谊等修,鲍实纂,《芜湖县志》卷八,地理志,风俗,民国八年石印本;陈鲲修,刘谦等纂,《醴陵县志》,卷六,食货志,金融,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黄志勋修,龙泰任纂,《融县志》,第四编,经济,金融,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张维翰修,董振藻纂,《昆明市志》,金融,钱号及汇号,民国十三年铅印本:孙蓉图修,徐希廉纂,《瑗珲县志》,卷二,政务志,自治、商会,民国九年铅印本,所载史料编辑而成。
    ②姜卿云编:《浙江新志》,上卷,第八章,浙江省之经济.金融,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①包文峻修,李溶等纂,邓柄武续修,范大全等续纂:《梨树县志》,丁编,人事,卷四,实业,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②陆规亮编纂,《松江文献》,松江县银钱业沿革考,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
    ①经陆规亮编纂,《松江文献》,松江县银钱业沿革考,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徐焕斗辑,王夔清补辑,《汉口小 志》,商业志,民国五年铅印本;董振藻纂,《昆明市志》,金融,钱号及汇号,民国十三年铅印本:姜卿云缡,《浙江新志》,上卷,第八章,浙江省之经济,金融,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等;,编辑而成。经陆规亮编纂,《松江文献》,松江县银钱业沿革考,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徐焕斗辑,王夔清补辑,《汉口小志》,商业志,民国五年铅印本;董振藻纂,《昆明市志》,金融,钱号及汇号,民国十三年铅印本;姜卿云编,《浙江新志》,上卷,第八章,浙江省之经济,金融,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等;,编辑而成。
    ②陆规亮编纂,《松江文献》,松江县银钱业沿革考,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
    ③余谊密等修,鲍实纂,《芜湖县志》,卷三十五,实业志,商业,民国八年石印本
    ④[清]汪鸿孙修,杨兆焕纂,《菏泽县乡土志》商务,清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
    ①[清]李传煦修,钟树森续修,《肥城县乡土志》,卷九,商务,清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①《胡炳瑞说贴》,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②《辛壬春秋》卷三,北京:中国书店印刷发行,线装书,第6贝
    ③夏东员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31页,
    ④《关于北京兵变焚掠情形画》,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1页
    ③《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5贝
    ①黄鉴辉,《中国钱庄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14页
    ②吴馨等修,姚文枬等纂,《上海县志》,卷六,商务,金融机关,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①黄鉴辉,《中国钱庄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14页
    ②廖兆骏编,《绥远志略》,第十七章,绥远之金融,第三节,银钱业之盛衰,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①余谊密等修,鲍实纂,《芜湖县志》,卷三十五,实业志,商业,民国八年石印本。
    ②参考黄鉴辉,《中国钱庄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14页内容总结得出结论。
    ③朱荫贵,《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第58-70页。
    ④张福运,《1927-1937年南京钱庄业的兴衰》,民国档案,2001第一期,第82-87页
    ①黄鉴辉,《中国钱庄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25页
    ②黄鉴辉,《中国钱庄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27页
    ③叶楚伧修, 王焕镳,《首都志》,卷十二,食货下,金融,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④吴宗慈修,辛际周、周性初纂,《江西通志稿》,经济略,八金融事业,民国三十八年稿本,江西省博物馆一九八五整理油印本。
    ①《民国元年全国农商经济调查》,民国三年影印版,第239页
    ②文藻修,陆善格纂,《锦县志略》,卷十二,实业,商务,民国十年铅印本。
    ③《民国元年全国农商经济调查》,民国三年影印版总结成图,第236页。
    ①通过《民国元年全国农商经济调查》,民国三年影印版总结成图。
    ①为使研究更为深入,将我国各地区按地理位置划分为华北、华中、华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几部分,下文中还将出现以此为例。参见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232负。
    ①根据《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卷)》,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编纂,中华民国三年三月行,总结成图。
    ①据《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卷)》,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编纂,中华民国三年三月刊行,总结成图。
    ①根据《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卷)》,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编纂,中华民国三年三月刊行,总结成图。
    ①通过《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卷)》,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编纂,中华民国三年三月刊行;《中华民国四年第四次农商统计表》,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编纂,中华民国六年十二月刊行;《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编纂,中华民国八年二月刊行:《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第三编,总结成图。
    ①通过《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卷)》,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编纂,中华民国三年三月刊行;《中华民国四年第四次农商统计表》,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编纂,中华民国六年十二月刊行;《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编纂,中华民国八年二月刊行;《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第三编,总结成图。
    ②朱荫贵,《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第58-70页。
    [1]陆规亮编纂,《松江文献》,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
    [2]余谊密等修,鲍实纂,《芜湖县志》,民国八年石印本
    [3]王文藻修,陆善格纂,《锦县志略》,民国十年铅印本
    [4]吴馨等修,姚文枬等纂,《上海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5]徐焕斗辑,王夔清补辑,《汉口小志》,,民国四年铅印本
    [6]经吴馨等修,姚文枬等纂,《上海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7]姜卿云编,《浙江新志》上卷,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8]陆规亮编纂,《松江文献》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
    [9]廖兆骏编,《绥远志略》,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10]陈鲲修,刘谦等纂,《醴陵县志》,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11]黄志勋修,龙泰任纂,《融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11]张维翰修,董振藻纂,《昆明市志》,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12]孙蓉图修,徐希廉纂,《瑗珲县志》,民国九年铅印本,
    [13]包文峻修,李溶等纂,邓柄武续修,范大全等续纂,《梨树县志》,民国而十三年铅印本。
    [14]汪鸿孙修,杨兆焕纂,《菏泽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
    [15]李传煦纂修,钟树森续修,《肥城县乡上志》,清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16]张岳灵等修,黎启勋等纂,《阳朔县志》,民国二十五年修,民国三十二年石印本。
    [17]叶楚伧修,王焕镳,《首都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1]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
    [2]《胡炳瑞说帖》,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刘锦藻,饮定续文献通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5][清]贺长龄辑,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6]《关于北京兵变焚掠情形画》,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南京:江 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1页
    [7]《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卷)》,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编纂,中华民国三年三月刊行
    [8]《中华民国四年第四次农商统计表》,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编纂,中华民国六年十二月刊行
    [9]《中华民国五年第五次农商统计表》,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编纂,中华民国八年二月刊行
    [10]《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第三编。
    [11][清]汪楫撰:崇祯长编,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7年影印版
    [1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5页
    [13][民国]《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刊印,民国二十五年第三编
    [14]明清档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90
    [1]《辛壬春秋》卷三,北京:中国书店印刷发行,i、线装书
    [2]夏东员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计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食货,志·钱钞》,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
    [6][清]三韩;曹去晶著,《姑妄言》
    [7][[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钞法》,
    [8]明清档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
    [9]蒋良骥,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清]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北京:中华书局,1958.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六
    [2][明]冯梦龙,《情史·情疑类》,卷十九
    [3][明]抱瓮老人辑,《今古奇观》,第十二卷柳春荫百磨存气骨
    [4][清]西湖渔隐人;[清]娥川主人著;[清]无名氏,《欢喜冤家》,第九回乖二官骗落美人局
    [5][明]冯梦龙,《情史·情疑类》,卷十九
    [6]陈鲲修,刘谦等纂,《醴陵县志》,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7][清]刊上蒙人,《风月梦》,第二十二回凑盘川陆书归里 借青趺吴珍结怨
    [8]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 守常经不使疏逾戚 睹怪状几疑贼是官
    [9][清],《乾隆南巡记》,第八回,下潮州师徒报仇游金山白蛇讨封
    [1]孙文基;魏晓锋主编:《财政与金融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2]秦池江;张立中主编:《中国金融大百科全书(上编)·卷一总论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年版
    [3]上海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4]武汉金融志办公室:《武汉钱庄史料》,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1985年版
    [5]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武汉金融志办公室:《武汉钱庄史料》,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1985年版
    [7]张民著:《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再造》,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08月版
    [8]董继斌、景古魁:《晋商与中国近代金融》,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9]王丹莉:《中国近代私营银行制度研究(1897-1936)》,北京大学,2006年版
    [10]张国辉著:《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版
    [11]翦伯赞,《怎样自我学习》,重庆《新华日报》,青年生活社主编1945年版。
    [12]吴承明著,《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李新平,《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版
    [14]上海人民银行匕海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15]施伯珩,《钱庄学》,1934版
    [16]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7]黄鉴辉,《中国钱庄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8]项隆元著,《中国物质文明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侯家驹:中国经济通史(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20]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1]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上)、(中)、(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22]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刘建生、刘鹏生、燕红忠:《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刘建生、李鹏生等:《晋商研究》,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陈铨亚:《宁波钱庄与中国本土商业银行的产生》,宁波大学学报,2011年第四期
    [2]熊伟、薛义:《近代汉口钱庄的变迁》:《湖北文史第83辑》,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
    [3]丁进军:《有关光绪末年北京钱铺方面的几条史料》,中国钱币,2004年4月刊
    [4]刘秋根、柴英昆《明清的钱铺、钱庄与银号——以白话小说记载为中心》,,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三月卷,第49—54页
    [5]刘梅英,《民间金融兴盛的制度供求分析》,财经之窗,2001年3月刊页
    [6]朱荫贵,《抗战前钱庄的衰落与南国民政府》,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
    [7]孔祥毅,《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四期
    [8]刘克祥,《近代农村资本经营及其特点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
    [9]刘梅英,《上海钱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控制机制研究》,商业研究,2011年第五期
    [10]童元松,《晚清钱庄动荡衰弱的原初初探》,黑龙江史志,2008年11月刊
    [11]孔祥毅,《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8月刊
    [12]陈东,《钱庄与晚清福建经济》,宁德师专学报,2002年第四期
    [13]吕建锁,俞海山,张聪群,白泉旺,《双子星:浙商钱庄与晋商票号的考量》,宁波大学学报,2010年第三期
    [14]叶世昌,《从钱铺到钱庄的产生》,《学术月刊》,1990年第期
    [15]朱荫贵,《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一 期
    [16]张福运,《1927-1937年南京钱庄业的兴衰》,民国档案,2001第一期
    [17]石涛、李志芳:《清代晋商茶叶贸易定量分析——以嘉庆朝为例》,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