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民政府时期是青岛历史上一个特殊阶段。在整个民国史研究中,无论研究的数量还是深度都无法与民国政治史相比;在整个慈善史研究中,学者对民国时期慈善的关注远远落后于明清。因此,如夏明方所言,民国慈善史“还是一片刚刚开辟而有待于深耕扩垦的荒地”。
     从动态的角度,本文首次将青岛慈善作为一个完整过程,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探讨。在广泛搜集已有材料的前提下,从微观着手,从区域的视角,以1929年--1937年的青岛为中心,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概述青岛慈善影响以及对慈善行政机构梳理的基础上,对社会慈善的程序、措施、慈善资金来源和分配、慈善物资运输和慈善信息传递、慈善的奖惩和监督、制约慈善事业成效的要素进行透视和考察,力图客观展示政府与民间如何开展慈善,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慈善机制的组织变化等等。
     本文试图对1929-1937年期间青岛慈善事业的生存状况、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功能做一个系统的研究,进而揭示出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对这个目前学界尚无人涉猎的课题来讲,尽可能客观全面地揭示民初青岛慈善公益事业的真实面相,无疑是本文研究的最主要目的。首先,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在总体式研究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区域性研究开始勃兴。从近年发表的论著、文章来看,学者开始重视微观研究。而笔者也选择最有区域代表性又缺乏研究的青岛作为研究对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青岛慈善事业目前尚无综合性研究,本文力图填补此方面空缺。其次,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在大量梳理这一时期慈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近年的研究无论在框架结构还是方法、思路上都出现了新趋势。如蔡勤禹在2003年的书中就试图以“国家与社会”理论来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救济,2005年对华洋义赈会个案研究中,专门辟出一章具体考察了慈善组织(社会)与政府的关系,这无疑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巨大突破。我也将以此作为突破口,从青岛一地慈善事业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为视角进行创造性探索。最后,建立全新体系。目前,我国学术界较多地对该学科的某一方面展开研究和论证,但是,国内学者较少能将该课题作为独立的、完整的、有预见性的和系统的工作进行研究。所以,本论文重要的学术目的就在于使慈善事业的制度建设研究实现独立的、完整的、有预见性的和系统的工作,以及为建立提高有中国特色慈善公益学科地位提供理论依据。
Qingdao National Government during the history of a particular stage.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Republican China studies, regardless of quantity and depth of research can not be compared with the Republican political history;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philanthropic studies, scholars o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far behind the charity's concer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 if the Xia Mingfang said,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arity "or a deep plowing has just opened up and expanded to be reclaimed wasteland."
     From the dynamic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for the first time as a complete process, Qingdao Charity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discussion. In a wide range of materials have been collected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micro-start,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to 1929-1937 years of Qingdao as the center, the use of history, sociology, theory and methods, as well as an overview of the impact Qingdao Charity Charity comb based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social charity programs, measures, sources of funding and distribution of charitable, philanthropic and charitable goods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haritable reward and punishment, and supervis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traint elements of charity perspective and study, the objective sought to demonstrate that it with civil society on how to carry out charitab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hat the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so charitabl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Qingdao during the period 1929-1937 the survival of charitable stat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its social function to do a systematic study, and thus reveals the char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hange. The academic world on this subject no one has adopted the materials is concerned, as objectively as possible fully reveal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Qingdao, the true physiognomy charitable cause is undoubtedl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First of all, it is a breakthrough in content. Type in the overall study of the situation made some initial results, the regional research began to grow vigorously. In recent years, published on the, the article point of view, scholars bega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micro-studies. But I also chos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rea of Qingdao, the lack of research as a study. Qingdao,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during the charity is currently no comprehensive study, this article seeks to fill the vacancy in this regard. Second, actively explore new research methods. Carding this period a large number of basic profiles of charities, based on recent research in terms of frame structure, or method of thought have emerged on the new trend. Such as the books of CaiQinyu in 2003, tried to "state and society" theory to explore this period of social assistance in 2005,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of the case studies, a separate chapter examines the specific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soc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vernment, which is undoubtedly a huge Republican breakthrough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I will also use this as a breakthrough, from Qingdao to a charity and society,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as a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exploration. Fin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system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more on one aspect of the discipline conduct a study and demonstration, but few can be the subject of domestic scholars as an independent, complete, predictabl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work. Therefore, important academic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the study of philanthropy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an independent, complete, predictable and systematic work, and rai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ing charitable statu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iscipline.
引文
①周秋光:《关于慈善事业的几个问题》,《求索》,1995年第5期。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0页。
    ③《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4页。
    ①(日)小滨正子著、葛涛译:《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01-180页
    ②《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③张玉法:《民国初年的社会救济(1912—1937)—山东地区的个案研究》,《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国史馆1993年版。
    ①《江汉论坛》,1999年第11期。
    ②《江汉论坛》,2000年第11期。
    ③《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④《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
    ⑤《史学月刊》,2002年第11期。
    ⑥熊月之:《透视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⑦《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
    ⑧《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
    ⑨《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⑩《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版。
    ①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青岛概况》,1985年6月出版,第21页。
    ②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③顾颉刚、刘起:《尚书校释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68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0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87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7页。
    ①朱谦之:《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006页。
    ②吴旭民:《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4年版,第52页。
    ③吴旭民:《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4年版,第59页。
    ④吴旭民:《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4年版,第15页。
    ⑤高建华:《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45-1949》,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⑥http://www.izy.cn/travel_guide/672/0_0_6699_1_0_0.html
    ① http://www.bokee.net/company/weblog_viewEntry/2148925.html
    ②虞和平:《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③《沪上宜广设义塾议》,申报,1897年12月5日。
    ①吴馨等修、姚文等纂:《建置·善堂》,民国上海县续志(卷二),1918年刻本。
    ②朱英:《经元善与晚清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一期。
    ③《重整旧规碑记》,立于同治十年六月,见《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页。
    ④山东历史学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①《德意志之山东经营》,《东方杂志》第10卷第11号,1914年5月期。
    ②寿杨宾编:《青岛海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版。
    ③吕颖慧:《德占时期青岛的崛起与山东近代城市体系的形成》,《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
    ④单维廉著,周龙章译:《德领胶州湾(青岛)之地政资料》,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1980年版,第37页。
    ①《满档325—885,1916年2月28日,小田切万寿之助报告书》,转引自《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
    ②胡汶本等:《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6、54页。
    ③青岛市军管会调研室编印:《青岛经济概况》,1950年版,第2页。
    ④参见青岛日本商工会议所编印:《经济时报》,1939年第13号。
    ①参见《青岛工业特刊》,民国31年版,第13页。
    ②青岛市军管会调研室编印:《青岛经济概况》,1950年版,第11页。
    ③参见《青岛工业特刊》,民国31年版,第74页。
    ①[日文]《青岛调查报告书》,昭和18年版,第45页。
    ②《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纲要》,青岛市城市建筑档案馆藏。
    ①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外事志》,新华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6页。
    ②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外事志》,新华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7页。
    ③张朋园:《中国现代化初期的助力与阻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④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⑤《胶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青岛档案馆馆藏海关资料2号。
    ⑥袁荣叟:《胶澳志》,台湾文海出版社成文本1928.年版,第136页。
    ⑦《1934年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青岛市政府秘书处,内部资料。
    ⑧《1934年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青岛市政府秘书处,内部资料。
    ①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五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00-2201页。下面掖县孙德璋的例子也印证了这一点。
    ①叶显恩、卞恩才主编:《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第236-251页。
    ②《山东省·宗教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26页。
    ①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王林:《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③申报1927年,转引自王林:《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13页。
    ④申报1930年9月27日,转引自王林:《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⑤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灾赈组.国民政府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灾赈组工作报告书页.45-47页。王林.山东近代灾荒史.济南:齐鲁书社,2004.
    ①申报,1928年,转引自王林:《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235页。
    ①谋乐:《青岛全书》,1912年版,第64页。
    ①《青岛市志.民政志》,第159页。
    ②《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青岛市社会局业务特刊》,青岛市档案馆藏,第6-8页。
    ③谋乐:《青岛全节》,1912年版,第64页。
    ④《青岛市民众结社调查报告》,第7-8页。
    ①《社会局训令》,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21-005-00237。
    ①《青岛市立救济院章程》,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6。
    ②《青岛市志·民政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第25页。
    ①《民国政府档案·社会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116。
    ②《民国政府档案·社会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257。
    ③青岛市社会局编:《青岛市档》,全宗号A1094,第5页。
    ④《院务报告书》,青岛市档案馆藏,全宗号A1094,第5页。
    ⑤《计划筹设青岛市救济院计划草案》,《青岛社会》,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23-001-00813,1930年。
    ⑥《青岛特别市救济院沿革恢复经过》,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23-001-00813,1947年。
    ①《青岛市市立救济院业务概况》,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41-008-00137,1947年。
    ②《青岛特别市救济院简章》,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21-005-00141。
    ③宋雨亭(1883—1950)名润霖,号甘泉。掖县(今莱州市)珍珠村人。民族实业家。1927年12月,被选为青岛市总商会会长。1931年5月,兼任青岛市救济院院长,设育婴所、济良所等8个单位,兴办社会慈善事业,其经费除部分由当地政府拨付外,其余概由他捐赠和募集。同年8月,他主持商会成立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自任理事长。1934年1月,筹资成立普利股份有限公司,兼任经理。在中国银行的支持下,他以高价收购农民滞销的花生米,解决了农民和土产商的燃眉之急。1935年5月,他筹集资金,成立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并扶助渔民摆脱日本“水产组合”的挟制。同年兼任青岛红十字分会
    ①《青岛社会局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21-005-00237。
    ②《青岛市立救济院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21-005-00097。
    ③《青岛市立救济院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21-005-00097。
    ④《青岛市立救济院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21-005-00007。
    ⑤《为设置隶属各所极应酌量缓急缕析陈明拟请修正组织细则呈祈鉴核示遵由》,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0021-001-00430,1946年。
    ①《青岛特别市救济院简章》,青岛市立救济院档案,档案号:0021-005-00097。
    ②《青岛特别市救济院简章》,青岛市立救济院档案,档案号:0021-005-00097。
    ③《青岛特别市救济院简章》,青岛市立救济院档案,档案号:0021-005-00097。
    ④《青岛市立救济院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21-005-00097。
    ①《育婴所呈救济院》,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11。
    ②《育婴所呈救济院》,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11。
    ③《习艺所呈救济院》,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07。
    ①《习艺所呈救济院》,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117。
    ②《习艺所呈救济院》,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06。
    ③《习艺所呈救济院》,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07。
    ①《中华民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0021-001-00226。
    ②《青岛社会局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0021-001-00540。
    ①《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21-005-00097。
    ②《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21-005-00097。
    ③《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21-005-00097。
    ④《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21-005-00097。
    ⑤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经费问题浅析(1912—1937)》,《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⑥《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全0021-005-00097。
    ①《红十字会征集会员广告》,宣统三年九月十一日《申报》,第1张第6版;《红十字会之进行》,宣统三年九月十二日《申报》,第2张第2版。
    ②《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97。
    ③《凡红十字会所需各种免费凭证均由北京总会向政府申请》,参见《总会发交通部函》(1918年11月30日),红十字会档案;《总会发上海江趋丹函》(1918年12月15日),红十字会档案:《总会收沈副会长函》(1919年3月20日),红十字会档案。
    ①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经费问题浅析(1912—1937)》,《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②《中国红十字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63-001-00247。
    ③吕梁建:《道慈概要》上卷,第58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宣言》,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016。
    ①《青岛院会发展史略》,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63-001-00247。
    ②《世界红万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361。
    ③《世界红万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038。
    ①《世界红卍字会大纲暨施行细目》,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J0162-001-00015。
    ②《世界红卍字会大纲暨施行细目》,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J0162-001-00015。
    ③丛良弼(1868~1945.12):名丛廷梦,字良弼,以字行。山东蓬莱人。青少年时代在烟台东顺泰商号学生意。后被派往日本大阪,收购日产火柴,运往天津销售。在此期间,他热心华侨团体事务,被推为大阪“中华总商会”会长。民国初年,丛良弼以大阪“中华总商会”会长的身份参加会议,深受启迪,遂决定创办火柴工业。1912年,他出面集资10万元,在济南林祥门里石棚街创办火柴厂,定名“振业”,系取“实业救国”之意。翌年,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丛良弼任总理,是为山东省第一家民族资本开办的火柴厂。“振业”创办伊始,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丛良弼得遇发展民族工业良机。“振业”火柴 供不应求,利润不断增加。1920年,他筹资10万元,在济宁设立第一分厂,1928年又在青岛设立第二分厂。产品除行销国内市场,还供出口。1931年,振业三个厂的总资本达100万元,工人达1000余人,为当时全国同业中规模最大的工厂。丛良弼自创办“振业”始,即注重维护民族利益。建厂集资时,只征国人资金,以杜外人染指;其生产设备主要采用国内设备。1936年“振业”生产受挫,宣布停业。1937年底,日军侵占青岛,多次拉他出面做事,均被其拒绝。不仅如此,丛良弼乐善好施,是青岛世界红卍字会创始人,长期担任会长,在任期间,出资兴建了红卍字会大楼。1942年日军制造”马石山惨案”后,丛良弼出资活动,率红卍字会同仁营救出抗日军民千余名。1925年在家乡独资创办丛氏小学,后改为良弼小学,到30年代初,已发展成全县规模最大的完全小学。晚年寓居青岛,1945年12月,在青岛病逝,享年77岁。
    ①长期在青岛上海香港等地经商,生卒年不详。
    ②《世界红万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97。
    ③同上
    ④《世界红卍字会大纲暨施行细目》,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J0162-001-00015。
    ⑤《世界红卍字会大纲暨施行细目》,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J0162-001-00015。
    ①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第81页。
    ②《济南市民政局报告(1950年8月30日)》,济南市档案馆藏:70-1-55。
    ③《世界妇女红万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0021-227-001371。
    ④吕梁建:《红卍字会纲则》,《道慈概要》上卷,第68页。
    ⑤《青岛妇女卍字会之创设立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001。
    ①《世界妇女红卍字会青岛分会简章》,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247。
    ②同上
    ①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余太兴:《抗战时期的贵州慈善事业探析》,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③《青岛市志.民政篇》,第157页。
    ①《中华民国十九年度青岛市警察共济社年报》,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D111-A0121。
    ②青岛市市政公报,第53期,1934(5)。
    ③《青岛市社会局行政纪要》,第四编劳动行政,1930,第129页。
    ④《实业部劳动年鉴编辑委员会民国二十一年中国劳动年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编第60辑,第134页。
    ①顾长声:《从马利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页。
    ②王元德、刘玉峰:《文会馆志》,潍县广文学校印刷文所1913年印,《传记》第4页。
    ①许慈青《民国时期青岛地区教育状况研究(1912—1949)》,《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青岛市志·教育志》,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②《青岛市志·教育志》,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③《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根据1950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刊印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705/25/t20070525_11491718.shtml.
    ①胡适:《今日教会教育之难关》,《胡适作品集(14)》,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版。
    ②《青岛市志·卫生志》,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①青岛市市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民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①青岛市市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民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②《青岛市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8-055-00554。
    ③《青岛市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8-055-00554。
    ④《青岛市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8-055-00554。
    ⑤《青岛市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8-055-00554。
    ①《国民政府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灾赈组工作报告书》,油印本1934年,第50页。
    ②《国民政府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灾赈组工作报告书》,油印本1934年,第45—47页。
    ③《中国红卍字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63-001-00038。
    ④《中国红卍字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63-001-00022。
    ⑤《青岛市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8-001-00675。
    ⑥《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本会救济队报告(1933年9月19日)》,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051。
    ①《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本会救济队报告(1933年9月29日)》,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051。
    ②《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本会救济队报告(1933年10月6日)》,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051。
    ③《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本会救济队报告(1933年10月15日)》,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051。
    ①《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本会救济队报告(1933年10月20日)》,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051。
    ②《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救济队报告为菏泽赈务(1934年1月4日)》,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056。《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救济队二次出发菏泽报告(1934年1月6日)》,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056。
    ③《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救济队报告为菏泽赈务(1934年1月4日)》,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056。《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收救济队二次出发菏泽报告(1934年1月6日)》,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056。
    ④《大公报》,1935年9月5日。
    ①《大公报》,1935年8月8日。
    ②《胶东事变》,《山东民国日报》,1929年1月3日。
    ③刘国斌修,刘锦堂纂:《四续掖县志》卷三,1935年铅印本,第37页。
    ①刘国斌修,刘锦堂纂:《四续掖县志》卷三,第37-38页。
    ②刘国斌修,刘锦堂纂:《四续掖县志》卷三,第38页。
    ③刘国斌修,刘锦堂纂:《四续掖县志》卷三,第38-39页。
    ④《青岛市商会档案》,青岛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8-001-000622。
    ⑤《中国红卍字会档案》,青岛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63-001-00035。
    ⑥《中国红十字会档案》,青岛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97。
    ⑦《青岛市商会档案》,青岛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8-001-00760。
    ⑧《中国红卍字会档案》,青岛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63-001-00021。
    ⑨《中国红卍字会档案》,青岛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63-001-00021。
    ①《当涂县志·民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59页。
    ①《青岛市警察局公函》,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21-005-00117。
    ②青岛市市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民政志》1996年版,第165页。
    ③《青岛市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21-005-00140。
    ④《过去三年重要工作节略》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38-001-00703。
    ① Lillian M. Li, Life and Death in a Chinese Famine:Infanticide as a Demographic Consequence of the 1935 Yellow River Flood, i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33, No3(Jul.,1991), p476。转引自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
    ② Lillian M.Li, Life and Death in a Chinese Famine:Infanticide as a Demographic Consequence of the 1935 Yellow River Flood, i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33, No3 (Jul.,1991), p476。转引自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
    ①青岛市市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民政志》1996年版,第236页。
    ②青岛市市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民政志》,1996年版,第164页。
    ①《第六次全院理事大会》,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21-005-00138。
    ②《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1934年工作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97-001170。
    ③《中国红卍字会青岛分会1934年工作报告表》,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97-001438。
    ④《筹款赈济东三省灾民电报1932年11月23日电》,青岛档案馆藏,档案号:0063-001-00036。
    ①《青岛社会局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22-001-00114。
    ①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②青岛市市志办公室:《青岛市志·民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5页。
    ①《青岛市红十字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97-001061。
    ②《青岛市红十字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97-001170。
    ③《青岛市红十字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97-001438。
    ④《青岛市红十字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00097-001438。
    ⑤《世界红万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63-001-00036。
    ⑥《青岛市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8-001-00675。
    ⑦《世界红万字会青岛分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63-001-00036。
    ①《将来进行之计划纲要》,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21-005-00140
    ②《青岛市市政公报·本市法规》第30期,1932年3月。
    ③《青岛市市政公报·本市法规》第66期,1935年1月。
    ①《募款救济卷·世界红卐字会青岛分会工作概况》,青岛市档案馆藏:A0021-001-00417。
    ①《青岛红十字会档案》,青岛档案馆藏,档案号:B0055-001。
    ①《青岛红十字会档案》,青岛档案馆藏,档案号:B0055-003。
    ②《青岛红十字会档案》,青岛档案馆藏,档案号:临0021-005。
    ③《青岛红万字会档案》,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63-001-00036。
    ④《效法泰西以行善举议》,《申报》1897年5月31日。
    ①南通市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67页。
    ②《社会局训令》,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38-003-01476。
    ③《募款救济卷·世界红卐字会青岛分会工作概况》,青岛市档,档案号:A0021-001-00417。
    ①《青岛市市立救济院业务概况》,第7页。
    ②《第六次全院理事大会》,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21-005-00138。
    ③《青岛市市立救济院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21-005-00192。
    ④胶州志编纂委员会:《胶州市志》,青岛市档案馆藏,第734页。
    ⑤《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简章》,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21-001-00247。
    ⑥《青岛市市立救济院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361。
    ①《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附设慈济院三十四年院务报告书》,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63-001-00356。
    ①《论慈善事业中外之不同》,《东方杂志》,第1卷,第11期。
    ②《当涂县志·民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59页。
    ①参阅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第312页。
    ②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下),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1399页。
    ①《青岛市市立救济院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21-005-00192。
    ②《青岛市市立救济院档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21-005-00192。
    ③《计划:筹设青岛市救济院计划草案》,《青岛社会》,第2期,1930。
    ①《救济事业概况》,《青岛市社会局业务特刊》,1935。
    ②《青岛市志·民政志》,青岛档案馆藏,1996年版,第165页。
    ①《社会事业进行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1909。
    ②《训令》,青岛特别市市政公报,第7期,1930。
    ③《青岛市市立职工介绍所暂行规则》,青岛市市政法规汇编(上),第42-43页。
    ④《本市法规》,青岛市市政公报,第66期,1935。
    ①《将来进行之计划纲要》,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21-005-00140。
    ①张玉法:《民国山东通志·救济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第2486页。
    ①《团岛、贵州路贫民姓名清册》,青岛市档案馆,档案号:B0021-003-00102-103。
    ②《青岛市市政公报》,第76期,1936(8)。
    ③赵宝爱、龚晓洁:《抗战前青岛的社会保障事业》,《东方论坛》,2005年第4期。
    ④孙勇:《近代山东社会救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行政计划》,《青岛社会》,1929年第10期。
    ②赵宝爱,龚晓洁:《抗战前青岛的社会保障事业》,《东方论坛》,2005年第4期。
    ③《青岛市社会局行政纪要》,1930年,第129页。
    ④赵宝爱,龚晓洁:《抗战前青岛的社会保障事业》,《东方论坛》,2005年第4期。
    ⑤《世界红万字会青岛分会乙亥年征信录》,青岛档案馆藏,1935年。
    ①《第一次职工补习学校校长会议记录》,《青岛市职工补习学校教育概况》,第2期,1933,第82-84页。
    ②赵宝爱,龚晓洁:《抗战前青岛的社会保障事业》,《东方论坛》,2005年第4期。
    ③《论语·颜渊》
    ①[美]弗斯顿伯格:《非营利机构的生财之道》,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②张劲夫:《救济难民》,黑白丛书社1937年版,第8页。
    ③郑功成、许飞琼等:《中华慈善事业》,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
    ①余卫明:《社会保障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②高志华:《论慈善》,《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3期。
    [1]国民政府(全宗号1)
    [2]行政院(全宗号2)
    [3]内政部(全宗号12)
    [4]赈济委员会(全宗号116)
    [5]北洋政府督办赈务公署(全宗号1033)
    [6]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档案(1922—1953),全宗号:257
    [7]民政厅(全宗号J165)
    [8]山东省政府(全宗号J105)
    [9]山东省部分机关学校等档案汇集(J100)
    [10]济南市政府、社会局(全宗号76)
    [11]济南总商会(全宗号77)
    [12]社会局(全宗号B21)
    [13]市商会(全宗号B38)
    [14]胶海关(全宗号B47)
    [15]中国红十字会、红万字会(全宗号B63)
    [1]胶东卍报.1933—1937
    [2]谋乐.青岛全书.青岛:青岛印书局,1911
    [3]财政部财政调查处.各省区历年财政汇览.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3编第52辑,1927
    [4]国民政府赈务处.各省灾情状况,1928
    [5]青岛日本总领事馆.青岛市民众结社调查报告,1933
    [6]青岛市社会局编印.青岛市社会局现行规程汇编,1933
    [7]青岛工商学会.青岛在华北之地位及其发展趋势.青岛市档案馆藏,1933
    [8]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胶济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1934
    [9]青岛市救济院组织细则.青岛市档案馆藏,1936
    [10]青岛特别市救济院简章.青岛市档案馆藏,1939
    [11]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秘书室.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业务三五年报告.青岛市档案馆藏,1946
    [12]蒋匪青岛市社会局义演捐款卷.青岛市档案馆藏,1946
    [13]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青岛区工作概况.青岛市档案馆藏,1946
    [14]文史资料.青岛:青岛出版社,1982
    [15]山东史志资料.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16]帝国主义与胶海关.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17]马芹桥、周荃主编.青岛文博论丛—纪念青岛城市建置百年专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6月
    [18]胶州志编纂委员会.胶州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19]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0]罗腾霄.济南大观.济南:济南大观出版社,1934
    [21]青岛特别市公署编.青岛指南,1938
    [22]尹致中.青岛指南.青岛:全国市政协会青岛分会,1947
    [23]郭大松,田海林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济南:新星出版社,2004
    [24]台湾影印中国地方志.胶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25]吴延燮等纂.北京市志稿·民政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26]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民政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27]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民俗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28]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水利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29]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建筑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0]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少数民族志、宗教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社,1998
    [31]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教育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32]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33]山东文史集粹·民族宗教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34]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世纪济南文史资料文库(社会卷、文化卷、教育卷).济南:黄河出版社,2004
    [35]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36]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旧中国的社会民情.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37]山东史志资料.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38]帝国主义与胶海关.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39]山东文史资料选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40]青岛旧事.青岛市档案馆编,1991
    [41]孙文昌,张崇纲,孙守信.崂山与名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
    [42]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民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43]青岛回归.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44]马庚存.人文青岛.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45]鲁海.名人故居.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46]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青岛文史资料.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47]鲁勇.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48]济南市档案馆编.勿忘国耻——济南“五三”惨案档案文献选辑.山东:济南出版社,2003
    [49]张礼恒.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团体统计(1930年前后).民国档案,1996,3
    [50]庄志龄整理.世界红卍字会关于南京大屠杀后掩埋救济工作报告.档案与史学,1997,4
    [51]李宁.中国代表团出席国联远东禁贩妇孺会议经过报告书.民国档案,2007,3
    [5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二).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5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二).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文化.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5]山东卫生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济南市专辑).山东省卫生史志办公室,1986
    [1]内政部编订.慈善行政讲义.上海:泰东书局印行
    [2]柯象峰.社会救济.台北:正中书局,1944
    [3]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三联书店,1958
    [4]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5]李文海等编.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6]忏庵编.赈灾辑要.上海:上海广益书局,1936
    [7]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9
    [8]许晚成编.上海慈善机关概况.1940
    [9]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10]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二分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8
    [11]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分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
    [12]梁其姿.施善与教会—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3]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4]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5]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6]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7]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8]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19]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上海:中华书局,2000
    [20]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1][美]费正清,费维凯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2][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3][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4][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7
    [25][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6]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
    [27]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8]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29]王子今等.中国社会福利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30]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上海:中华书局,2005
    [31]张敏杰.弱势群体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32]张彦,陈红霞.社会保障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3]郑功成,许飞琼,等.中国慈善事业.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34]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35]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6]赵宝爱.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
    [37]朱玲,蒋中一.以工代贩与缓解贫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8]朱谦之.老子校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39]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40]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编.转型期慈善文化与社会救助.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41]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贩会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43]多吉才让主编.中国民政工作丛书·救灾救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44]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5]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6]卢汉龙主编.慈善关爱与和谐——转型社会研究文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7]李文海,夏明方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48]李文海,夏明方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社会保障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49]李文海,夏明方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社会组织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50]蔡少卿.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和视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1]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7
    [52]张玉法主编.民国山东通志.济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
    [5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4]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55]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文化史(上、中、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56]宋仲福等.儒学在现代中国.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57]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上、下).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5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9]康有为.大同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0]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1]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济南简史.济南:齐鲁书社,1986
    [62]吕伟俊等.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济南:齐鲁书社,2002
    [63]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代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64]安作璋主编.齐鲁文化通史·近现代卷.上海:中华书局,2004
    [65]陶飞亚,刘天路.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
    [66]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7]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68]郭大松.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桥梁——近代山东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及其差会工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69]王尔敏.近代社会文化生态及其变迁.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002
    [70]党明德,林吉玲主编.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开埠以来的济南.济南:齐鲁书社,2004
    [71]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三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2]焦润明等编.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三卷).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
    [73]李茂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74]孙栢秋主编.百年红十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75]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76]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上海:中华书局,2007
    [77]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意识.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78]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79]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济南:齐鲁书社,2004
    [80]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1600—2000).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郭大松.<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辨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郭大松,李光伟.救世与救心——万国道德会缘起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3]曹礼龙.道院存因探析.科技咨询导报,2007,14
    [4]贾英哲.哈尔滨红卍字会的历史价值考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2
    [5]张根福.抗战初期世界红卍字会在浙江的难民救济活动述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6]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及其赈济活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2
    [7]赵宝爱.道院组织在华北地区的慈善活动述论.社会科学家,2007,2
    [8]赵宝爱.山东女道德社的慈善活动简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1
    [9]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台北).文史哲学报,1997,46
    [10]宋光宇.慈善与修行——以世界红形字会的赣赈工作为例.香港中文大学主办“历史上的慈善活动与社会动力国际研讨会”论文,1999
    [11]宋光宇.士绅、商人与慈善——民国初年一个慈善性宗教团体“世界红卍字会”.辅仁历史学报,1998,9
    [12][日]酒井忠夫.道院沿革(台北).《民间宗教》,1997,3
    [13]郑师渠.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近代史研究,1997,3
    [14]周辉湘.论近代民间宗教的政治变迁.甘肃社会科学,2004,3
    [15]陈坚.从榜样到边缘——“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变迁.世界宗教研究,2005,1
    [16]李文海,朱浒.义和团运动时期江南绅商对战争难民的社会救助.清史研究,2004,2
    [17]朱浒.江南人在华北——从晚清义赈的兴起看地方史路径的空间局限.近代史研究,2005,5
    [18]王卫平,黄鸿山.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江海学刊,2006,5
    [19]谷秀青,彭雷霆.近年来关于抗战时期难民研究的综述.江汉大学学报,2006,1
    [20]马敏.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天津社会科学,1997,4
    [21]王卫平.普济的理想与实践——清代普济堂的经营实态.江海学刊,200,1
    [22]阎永增,池子华.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
    [23]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1
    [24]蔡少卿,李良玉.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5
    [25]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6
    [26]朱汉国,王印焕.近年来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4
    [27]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晋阳学刊,2004,1
    [28]王先明,魏本权.2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与走向.天津社会科学,2005,3
    [29]行龙.二十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1
    [30]夏明方.一部没有“近代”的中国近代史——从“柯文三论”看“中国中心观”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近代史研究,2007,1
    [31]张礼恒.略论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事业.民国档案,1996,3
    [32]蔡勤禹.民国慈善团体述论.东方论坛,2001,4
    [33]曾桂林.20世纪国内外中国慈善事业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3
    [34]周秋光.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近代史研究,2000,3
    [35]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近代史研究,2000,6
    [36]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交往.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37]周秋光,曾桂林.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史学月刊,2002,11
    [38]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与经费筹措.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39]周秋光.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40]周秋光.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道德与文明,2006,2
    [41]周秋光.论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42]周秋光.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3]周秋光.中国慈善思想渊源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
    [44]周秋光.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文化学刊,2007,5
    [45]周秋光.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和特征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
    [46]李光伟.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的历史考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7]李光伟.从档案资料看民国山东红卍字会.兰台世界,2008,2
    [48]李光伟.民国山东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史事钩沉.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1
    [49]李光伟.民国山东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文献资料知见略说.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1
    [50]周秋光.近代西方教会在华慈善事业述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1]范纯武.清末民间慈善事业与鸾堂运动:[硕士学位论文].台北: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
    [52]宋淑玉.近代中国尊孔读经的历史考察:[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1999
    [53]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世界红卍字会研究(1927—1949):[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54]孙勇.近代山东社会救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55]李国林.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研究(1912—1937):[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中华书局,1988
    [2]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3]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叶显恩,卞恩才主编.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行龙,杨念群.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7
    [8]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一百年日历表(1901—2000).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社会科学总类部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3]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4]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5]陈玉堂编.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6]山东省档案馆编.山东省档案馆指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7]施宣岑,赵忠铭.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简明指南.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
    [8]韦政通主编.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
    [9]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市档案馆指南.北京:档案出版社,1998
    [10]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11]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2]黄勇,张景丽等主编.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宗教(图文版).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
    [13]《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http://home.pchome.com.tw/good/120144/index.htm.
    [2]http://www.life-respect.tcu.edu.tw/fruition/931ig/931ig_15.html.
    [3]http://www.qchm.com/xiaoqing/list.asp?unid=237.
    [1]Shantung,The Sacred Province of China in Some of Its Aspect,Compiled and Edited by Robert Conventry Forsyth,Shanghai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1912
    [2]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Editor-inchief:Rev. Frank Rawlison,D.D.,Christion Literature Society,Shanghai,1924
    [3]Social Glimpses of Tsinan,Prepa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A.G.Park,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Tsinan,1924
    [4]David D.Buck:Urban Change in China: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nan,Shantung,1890-1949,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8
    [5][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6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