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流域史前陶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釜,是一种用于炊煮食物的日常生活用陶器,新石器时期早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均已出现。其使用方式主要是三个活动的支脚加上陶釜,以实用功能为主,是中国史前东部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器物。在陶釜兴衰演进过程中,长江下游的陶釜自成特色,与黄河流域、长江中游的釜型相区别。以环太湖流域腰檐釜和宁绍平原带脊釜为代表,在弧腹釜和筒形釜的类别上又呈现出区域性差异,成为划分这一地区早期考古学文化分区的最重要遗存,并可能与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资源利用情况有关。特别是近年来,在太湖北部和西部地区无锡彭祖墩、江阴祁头山、宜兴骆驼墩、溧阳神墩等遗址所出陶釜,成为在源头和空间上丰富了陶釜形制多样性的新资料。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陶釜作为环太湖流域最具代表性的炊器,盛行于马家浜文化时期,随着鼎的出现逐渐势微。主要表现为在其流行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环绕太湖各个地区,陶釜的形制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又各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并形成独特群体。陶釜与农业起源相伴,和同时代其他陶器相比,是一种反映时代和地域特点的炊器。
     陶釜虽然形制相对简单,但各地所出多有不同,表现出彼此间的共性与差异。因此,结合陶釜所出遗址的相对年代关系与绝对年代数据,我们认为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陶釜出于多源,传播路径的大势呈顺时针方向,与史前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试图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包括江苏境内长江以南的太湖左近,上海市及浙北部分地区,对这一区域内各遗址出土的史前陶釜的分布、形制及彼此间相互关系,以及各型陶釜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进而对陶釜的流传、作用、制法等做必要的研究和讨论。从而揭示环太湖流域各遗址间的相互关系,使这一区域的史前文化面貌更为清晰。
Fu, is a kind of ancient pottery used for cooking in ancient' people' daily life, which had been existed from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Neolithic Age, and made its first appearance in the Yellow River catchment and Yangtze River catchment. It used to be the representative vessel in the east culture area of ancient China. The primary way of using fu is putting tripod under i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function. During the origin, vari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 ancient pottery fu is famous for its style in the Lower Valley of the Yangtze River,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style in Yellow River catchment and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catchment. Yao-yan fu around Tai Lake and Dai-ji fu in Nishao Campagna are the significant prehistoric finds for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distribution in this area,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curved belly fu and cylindrical belly fu, present different region types. And this would have relevance to resource using unde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pottery fu which we discoveried in Pengzudun of Wuxi, Qitoushan of Jiangyin, Luotuodun of Yixing, Shendun of Liyang and so on. All of these prehistoric finds add the fu's datum from the origin and space level.
     Along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development, as being the representative kitchen around Tai Lake, pottery fu prevail in Majiabang culture and decline step by step after pottery ding appearance. Over this period, all over the areas around Tai Lake, pottery fu can be classified different shapes by period and location specifically as well as presented characteristic themselves. And form their idiographic type. Fu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t is a kitchen reflected characteristic of times and region compares with other kinds of kitchen at the same time.
     Although the shapes of pottery fu is simple relatively, showed various variety in different places, contained commonness and diversity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combine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relative dates and absolute dates, we consider that the pottery fu's origin involved several archaeological sites at early Neolithic Ages around Tai Lake. And the direction of transmittal was clockwise, got a consanguineou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nges of prehistoric physica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distributing, shapes and correlation of prehistoric pottery fu, do the essential investigation about function, facture and influence, etc. Consequently make a legible picture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ach historical site and the prehistoric culture appearance around Tai Lake catchment.
引文
[1]1.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J].考古,1977(4),213-230.
    2.牟永抗,魏正瑾.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环太湖原始文化的分期问题[C].见: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集刊(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02-108.
    [2]汪遵国.太湖地区原始文化的分析[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79)[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11-122.
    [3]陈晶.马家浜文化两个类型分析[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1-27.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55-84.
    [5]张照根.关于马家浜文化的类型问题[J].农业考古学,1999(3),48-56.
    [6]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江苏宜兴市骆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3(7),3-9.
    [7]南京博物院,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宜兴西溪遗址试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2(11),6-10.
    [8]江苏省三星村联合考古队.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2004(2),4-26.
    [9]刘兴,刘建国.金坛北渚荡发现马家浜文化遗址[J].考古,1985(8),750-752、763.
    [10]南京博物院.2006——2007年考古工作汇报[A].见:2006~2007年度全国考古工作会汇报材料(上册)[C].北京,2007:146、147.
    [11]1.镇江博物馆,丹阳市文化局.丹阳凤凰山遗址第二次发掘[J].东南文化,2002(3),44-50.
    2.丹阳市凤凰山马家浜文化及湖熟文化遗址[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01.
    [12]武进县文化馆,常州市博物馆.江苏武进潘家塘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79(5),404-407.
    [13]1.常州市博物馆.江苏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试掘[J].考古,1974(2),109-115.
    2.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简报[J].考古,1978(4),223-240页.
    3.常州市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2001(1),73-110.
    [14]1.杭涛,陆建芳,唐汉章.江阴祁头山遗址考古获新突破[N].中国文物报,2001,2(28):1.
    2.杭涛,刁文伟.江阴祁头山遗址[A].见:国家文物局主.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4.
    3.陆建芳,张童心,左骏.祁头山文化遗址、南楼崧泽文化遗址的发掘与思考[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八辑)-纪念良渚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8-176.
    4.祁头山联合考古队.江苏江阴祁头山遗址2000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2006(12),4-17.
    [15]1.苏州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10),45-57.
    2.张照根,姚瑶.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东南文化,1999(2),28-38.
    [16]1.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无锡彭祖墩遗址马家浜文化层[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210-218.
    2.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锡山彭祖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6(4),473-508.
    [17]1.南京博物院,昆山县文化馆.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的调查与发掘[J].文物,1984(2),6-11.
    2.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江苏昆山市绰墩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00(11),23-40.
    3.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昆山市正仪镇政府.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一至第五次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3年增刊1,1-42.
    4.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80-192.
    [18]1.苏州博物馆,昆山县文管会.江苏省昆山县少卿山遗址[J].文物,1988(1),52-57.
    2.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化局,千灯镇人民政府.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0(4),32-49.
    [19]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A].见: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24.
    [20]姚勤德.江苏吴县南部地区古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0(10),865-878.
    [21]同[20]
    [22]同[20]
    [23]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3(6),308-318.
    [24]苏州博物馆,吴江市文物陈列室.江苏吴江广福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1(3),41-51.
    [25]1.南京博物院.江苏越城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2(5),463-473.
    2.南京博物院.苏州市和吴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61(3),151-152.
    [26]苏州博物馆,张家港文管会.江苏张家港许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0(5),390-397.
    [27]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 刊(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42.
    [28]张梅坤.桐乡新桥遗址试掘报告[J].农业考古,1999(3),77-87.
    [2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83.
    [30]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嘉兴马家浜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1961(7),345-352,354.
    [31]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市博物馆.嘉兴吴家浜遗址发掘简报[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35-44.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市博物馆.浙江嘉兴吴家浜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5(3),34-42.
    [32]1.梅福根.浙江吴兴邱城遗址发掘简介[J].考古,1959(9),479.
    2.刘斌.湖州市邱城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52.
    3.芮国耀.湖州市邱城马家浜文化和马桥文化遗址[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145.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七辑)[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67-92.
    5.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12-119.
    [33]程亦胜.安吉安乐窑墩遗址发掘有新收获[N].中国文物报,1997,5(11):1.
    [34]1.长兴县博物馆.浙江长兴狮子山遗址[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20-125.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83.
    [35]1.南京博物院.2006——2007年考古工作汇报(7)[A].见:2006~2007年度全国考古工作会汇报材料(上册)[C].北京,2007:178-180.
    2.楼航,梁弈建.长兴江家山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八辑)-纪念良渚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86-599.
    [36]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55-84.
    2.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4-111.
    [37]1.上海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J].考古学报,1962(2),1-30.
    2.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80(1),29-58.
    3.上海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4.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2(3),204-219.
    [38]1.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青浦福泉山遗址崧泽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90(3),307-338.
    2.黄宣佩.青浦县福泉山遗址[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33、134.
    3.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4.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2(3),204-219.
    [39]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文物考古五十年[A].见: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38.
    [40]南京博物院.江苏越城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2(5),463-473.
    [41]1.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00(11),23-40.
    2.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化管理所.江苏昆山绰墩遗址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00(11),40-55.
    [42]施玉平,王书敏,杨再年.江苏丹阳墩头山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3(8),683-693.
    [43]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常熟博物馆.江苏常熟钱底巷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6(4),473-514.
    [44]南京博物院,吴县文管会.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A].见: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9[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22.
    [45]1.苏州博物馆.吴县郭新河遗址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2(7),6-14.
    2.姚勤德.江苏吴县南部地区古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0(10),865-878.
    [46]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5(6),4-15.
    3.刘斌,蒋卫东.嘉兴南河浜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7)[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52.
    [47]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青浦县金山坟遗址试掘[J].考古,1989(7),577-590.
    [48]1.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青浦福泉山遗址崧泽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90(3),307-338.
    2.黄宣佩.青浦县福泉山遗址[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33、134.
    3.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0),30、31.
    [49]1.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80(1),29-58.
    2.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2(3),204-219.
    3.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J].考古学报,1962(2),1-30.
    [50]张梅坤.桐乡新桥遗址试掘报告[J].农业考古,1999(3),81.
    [51]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9、31.
    [52]同[51]
    [53]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31.
    [54]同[53]
    [55]同[51]
    [56]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9、10、31.
    [57]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0、31.
    [58]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0.
    [59]同[57]
    [60]同[58]
    [61]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1.
    [62]同[61]
    [63]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1、12.
    [64]同[61]
    [65]同[63]
    [66]江苏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10),49.
    [67]同[61]
    [68]同[63]
    [69]同[63]
    [70]同[63]
    [71]同[63]
    [72]同[61]
    [73]牟永抗.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认识[A].见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
    [74]张梅坤.桐乡新桥遗址试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83.
    [75]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嘉兴马家浜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1961(7),350.
    [76]南京博物院.江苏越城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2(5),464、465.
    [77]长兴县博物馆.浙江长兴狮子山遗址[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20-125.
    [78]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昆山市正仪镇政府.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一至第五次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3增刊1,9.
    [79]同[57]
    [80]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31.
    [81]同[80]
    [82]同[57]
    [83]同[57]
    [84]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0.
    [85]同[80]
    [86]江苏省三星村联合考古队.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2004(2),19、23.
    [87]江苏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10),48.
    [88]江苏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10),48.
    [89]常州市博物馆.江苏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试掘[J].考古,1974(2),112.
    [90]常州市博物馆.江苏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试掘[J].考古,1974(2),110、111.
    [91]江苏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10),49.
    [92]嘉兴市文物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49.
    [93]苏州博物馆,昆山县文管会.江苏昆山县少卿山遗址[J].文物,1988(1),53.
    [94]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00(11),35、36、38.
    [95]常州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报告[J].考古学报,2001(1),80、81.
    [96]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J].考古,1978(4),231、232.
    [97]常州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报告[J].考古学报,2001(1),80、81.
    [98]常州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报告[J].考古学报,2001(1),80、81.
    [99]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3(6),315.
    [100]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2(3),208.
    [101]长兴县博物馆.浙江长兴狮子山遗址[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120.
    [102]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80(1),53.
    [103]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2(3),208.
    [104]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昆山市正仪镇政府.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一至第五次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3增刊1,9.
    [105]张照根,姚瑶.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东南文化,1999(2),34、35.
    [106]1.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A].见: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24.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81.《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提供了该釜的文字描述,《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提供了该釜的器号。
    [107]南京博物院,昆山县文化馆.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的调查与发掘[J].文物,1984(2),7.
    [108]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2(3),208.
    [109]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A].见: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24.
    [110]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3(6),315.
    [111]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J].考古学报,1962(2),25.
    [112]常州市博物馆.江苏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试掘[J].考古,1974(2),110、111.
    [113]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2(3),208.
    [114]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A].见: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24.
    [115]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2(3),208.
    [116]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昆山市正仪镇政府.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一至第五次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3增刊1,9.
    [117]常州市博物馆.1985江苏常州墩圩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2001(1),81、82.
    [118]张照根,姚瑶.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东南文化,1999(2),32.
    [119]江苏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10),48.
    [120]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3(6),315.
    [121]苏州博物馆,昆山县文管会.江苏省昆山县少卿山遗址[J].文物,1988(1),53.
    [122]常州市博物馆.1985江苏常州墩圩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2001(1),81.
    [123]常州市博物馆.1985江苏常州墩圩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2001(1),81.
    [124]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J].考古,1978(4),231、235.
    [125]常州市博物馆.江苏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试掘[J].考古,1974(2),110、111.
    [126]江苏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10),48.
    [127]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昆山市正仪镇政府.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一至第五次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3增刊1,9.
    [128]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00(11),35-38.
    [129]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00(11),35-37.
    [130]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锡山彭祖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6(4),478、479.
    [131]祁头山联合考古队.江苏江阴祁头山遗址2000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2006(12),8.
    [132]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J].考古,1978(4),235、236.
    [133]张照根,姚瑶.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东南文化,1999(2),34、37.
    [134]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2(3),208.
    [135]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0、 11.
    [136]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J].考古学报,1962(2),25.
    [137]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2(3),208.
    [138]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J].考古学报,1962(2),25.
    [13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4、115.
    [140]江苏省三星村联合考古队.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2004(2),19、23.
    [141]1.祁头山联合考古队.江苏江阴祁头山遗址2000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2006(12),14.
    2.杭涛,陆建芳,唐汉章.中国文物报[N].2001,2(28).
    [142]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J].考古,1978(4),235、236.
    [143]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4、65.
    2.嘉兴市文物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97.
    [144]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4、65.
    2.嘉兴市文物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94.
    [14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4、65.
    [146]同[145]
    [147]同[145]
    [148]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江苏宜兴市骆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3(7),4.
    [149]同[148]
    [150]嘉兴市文物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73.
    [151]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江苏宜兴市骆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3(7),4.
    [152]同[151]
    [153]同[151]
    [154]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江阴博物馆.祁头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49.
    [15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118.
    [156]1.祁头山联合考古队.江苏江阴祁头山遗址2000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2006(12),5、6.
    2.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江阴博物馆.祁头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57.
    [157]南京博物院.2006——2007年考古工作汇报[A].见:2006~2007年度全国考古工作会汇报材料(上册)[C].北京,2007:146、147.
    [158]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江苏宜兴市骆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3(7),4.
    [15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6、69.
    [160]同[159]
    [161]同[159]
    [162]同[159]
    [16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9.
    [164]同[163]
    [165]江苏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10),49.
    [166]张照根,姚瑶.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东南文化,1999(2),31.
    [167]南京博物院.2006——2007年考古工作汇报[A].见:2006~2007年度全国考古工作会汇报材料(上册)[C].北京,2007:146、147.
    [168]江苏省三星村联合考古队.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2004(2),19、23.
    [16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3、64.
    [17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4.
    [171]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3、64.
    2.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5.
    [172]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江苏宜兴市骆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3(7),4.
    [173]同[172]
    [174]同[172]
    [175]同[172]
    [176]嘉兴市文物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77.
    [177]嘉兴市文物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77.
    [178]嘉兴市文物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74、175.
    [17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6、69.
    [18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8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8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118.
    [18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8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118.
    [18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4、115.
    [18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8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8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3、64.
    [18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9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9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9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118.
    [19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9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9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9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9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198]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锡山彭祖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6(4),479.
    [19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4、115.
    [200]同[198]
    201 杭涛,陆建芳,唐汉章:《中国文物报》,2001年2月28日。
    [202]祁头山联合考古队.江苏江阴祁头山遗址2000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2006(12),5、6.
    [203]祁头山联合考古队.江苏江阴祁头山遗址2000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2006(12),8、13.
    [204]祁头山联合考古队.江苏江阴祁头山遗址2000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2006(12),13、15.
    [205]祁头山联合考古队.江苏江阴祁头山遗址2000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2006(12),6-8.
    [20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4、65.
    [207]同[206]
    [208]同[206]
    [20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6、69.
    [210]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锡山彭祖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 学报,2006(4),479.
    [21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4、115.
    [21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21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
    [21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4、115.
    [21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5.
    [216]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江苏宜兴市骆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3(7),4.
    [21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邱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报告[A].见:嘉兴市文化局.马家浜文化[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9),116、118.
    [218]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锡山彭祖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6(4),479、480.
    [219]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80(1),53.
    [220]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青浦福泉山遗址崧泽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90(3),321.
    [221]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J].考古学报,1962(2),14.
    [222]同[221]
    [223]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化管理所.江苏昆山绰墩遗址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00(11),46.
    [22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43、145.
    [225]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化管理所.江苏昆山绰墩遗址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00(11),47.
    [226]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常熟博物馆.江苏常熟钱底巷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6(4),482、483.
    [227]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常熟博物馆.江苏常熟钱底巷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6(4),482、483.
    [22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5.
    [229]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物管理所.江苏昆山绰墩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00(11),35、36、38.
    [230]同[229]
    [231]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J].考古学报,1962(2),14.
    [232]同[231]
    [233]同[229]
    [234]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43.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5(6),10、11.
    [23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43、145.
    [236]苏州博物馆,张家港文管会.江苏张家港许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0(5),394、395.
    [237]南京博物院,吴县文管会.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A].见: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资料丛刊(9)[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5、6.
    [238]苏州博物馆,昆山市文化管理所.江苏昆山绰墩遗址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2000(11),52.
    [239]南京博物院.江苏越城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2(5),468、469.
    [240]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80(1),35、46.
    [241]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锡山彭祖坳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6(4),479.
    [242]同[241]
    [243]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锡山彭祖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6(4),478、479.
    [244]同[243]
    [245]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锡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锡山彭祖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6(4),479、480.
    [246]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J].考古,1978(4),231、232.
    [247]姚勤德.江苏吴县南部地区古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0(10),867.
    [24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64、65.
    [249]南京博物院,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宜兴西溪遗址试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2(11),7、8.
    [250]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0、11.
    [251]常州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报告[J].考古学报,2001(1),80.
    [252]常州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报告[J].考古学报,2001(1),80、82.
    [253]江苏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10),48.
    [254]张照根,姚瑶.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东南文化,1999(2),32.
    [255]常州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报告[J].考古学报,2001(1),80、82.
    [256]常州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报告[J].考古学报,2001(1),80、82.
    [257]苏州博物馆,吴江市文物陈列室.江苏吴江广福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1(3),44-46.
    [258]南京博物院,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宜兴西溪遗址试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2(11),7、8.
    [259]苏州博物馆,吴江市文物陈列室.江苏吴江广福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1(3),44、46.
    [260]吴苏.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J].考古,1978(4),231、232.
    [261]常州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报告[J].考古学报,2001(1),80、82.
    [262]常州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报告[J].考古学报,2001(1),80、82.
    [263]南京博物院,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宜兴西溪遗址试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2(11),7、8.
    [264]镇江博物馆,丹阳市文化局.丹阳凤凰山遗址第二次发掘[J].东南文化,2002(3),46、48.
    [265]常州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报告[J].考古学报,2001(1),80、82.
    [266]常州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报告[J].考古学报,2001(1),80.
    [267]苏州博物馆,吴江市文物陈列室.江苏吴江广福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1(3),44、45.
    [268]同[267]
    [26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市博物馆.嘉兴吴家浜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5(3),38、41.
    [270]南京博物院,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宜兴西溪遗址试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2(11),7、8.
    [271]南京博物院,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宜兴西溪遗址试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2(11),7、8.
    [272]南京博物院,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宜兴西溪遗址试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2(11),7、8.
    [273]南京博物院,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宜兴西溪遗址试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2(11),7、8.
    [274]镇江博物馆,丹阳市文化局.丹阳凤凰山遗址第二次发掘[J].东南文化,2002(3),46、48.
    [275]常州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报告[J].考古学报,2001(1),80、81.
    [276]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青浦福泉山遗址崧泽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90(3),309.
    [277]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青浦县金山坟遗址试掘[J].考古,1989(7),586.
    [27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5.
    [27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5.
    [28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5.
    [28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4.
    [28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4.
    [28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5.
    [28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4.
    [28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4.
    [28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4.
    [28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5.
    [28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4.
    [28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5.
    [29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63、64.
    [291]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30、31.
    [292]施玉平,王书敏,杨再年.江苏丹阳墩头山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3(8),683、684.
    [293]同[292]
    [294]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常熟博物馆.江苏常熟钱底巷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6(4),481-483.
    [295]苏州博物馆,张家港文管会.江苏张家港许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90(5),394、395.
    [296]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常熟博物馆.江苏常熟钱底巷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6(4),482、483.
    [297]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30、31.
    [298]刘兴,刘建国.金坛北渚荡发现马家浜文化遗址[J].考古,1985(8),751.
    [299]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2(3),212、213.
    [300]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1),82、83.
    [301]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21.
    [302]浙江省文管会.河姆渡发现原始社会重要遗址[J].文物,1976(8),12.
    [303]朱诚,张芸,张强,陆建芳.江苏江阴祁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地层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3(4),314-317.
    [304]苏秉琦.太湖流域考古问题——1984年11月17日在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文化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J].东南文化,1987(1),22-25。
    [305]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鬻初论[J].考古学报,1981(4),446.
    [306]高蒙河.试论“漩涡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研究[J].东南文化,1989(1),15.
    [307]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高淳县文官所.江苏高淳县薛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0(5),5.
    [308]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高淳县文官所.江苏高淳县薛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0(5),10.
    [309]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高淳县文官所.江苏高淳县薛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0(5),10、11.
    [310]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J].考古学报,1983(2),150-190.
    [311]张敏.高邮市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184、185.
    [312]方向明.马家浜——良渚文化若干问题的探讨[A].见: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论文集[M].杭州:西泠印社,1999:38.
    [313]潘凤英等.全新世以来苏南地区的古地理演变[J].地理研究,1984(3),64-74.
    [314]严钦尚等.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J].地理学报,1987(1),1-15.
    [315]孙林.华东地区考古时代海岸线变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316]王明达.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附记)[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83.
    [317]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18]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65.
    [319]严文明.中国古代的陶支脚[J].考古,1982(6),622-629.
    [320]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98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7-19.。
    [321]1.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J].考古学报,1962(2),1-30.
    2.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80(1),29-58.
    [322]高蒙河.试论“漩涡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研究[J].东南文化,1989(1),18.
    [1]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考古精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01.
    [4]张敏.关于环太湖地区原始文化的思考[A].见: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55-270.
    [5]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牟永抗,魏正瑾.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环太湖原始文化的分期问题[A].见: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集刊(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02-108.
    [7]姚仲源.二论马家浜文化[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1980)[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28-135.
    [8]汪遵国.太湖地区原始文化的分析[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87)[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11-122.
    [9]方向明.马家浜——良渚文化若干问题的探讨[A].见: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论文集[M].杭州:西泠印社,1999:33-48.
    [10]丁品.钱塘江两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关系初论[A].见: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论文集[C].杭州:西泠印社,1999:49-58.
    [11]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J].考古,1977(4),217-232.
    [12]苏秉琦.太湖流域考古问题——1984年11月17日在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文化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J].东南文化,1987(1),22-25.
    [13]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14]陈晶.马家浜文化两个类型的分析[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1-27.
    [15]陈国庆.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炊器研究[A].见: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2)[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13-230.
    [16]黄宣佩.略论崧泽文化的分期[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8-33.
    [17]牟永抗.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认识[A].见: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981)[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14.
    [18]郑建明,陈淳.马家浜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纪念马家浜遗址发现45周年[J].东南文化,2005(4),16-25.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
    [21]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2]郑建明.环太湖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考古学探索[A].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八辑)纪念良渚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01-611.
    [23]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文物志[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40、41.
    [24]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5]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高淳县文官所.江苏高淳县薛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0(5),1-20.
    [26]吴建民,孙世英.江苏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特征与环境、海岸线变迁关系[A].见:刘泽纯.第四纪沉积与环境变迁[M].南京:东南文化杂志社,1991:119-132.
    [27]景存义,伍燕南.从全新世沉积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北翼滨海潮汐水道建港的可行性[A].见:刘泽纯.第四纪沉积与环境变迁[M].南京:东南文化杂志社,1991:97-104,13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