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话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五四”是一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个人”的发现的时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个性的提倡,对个人价值的追问,对个人权利的探询,与“民主”、“科学”等口号一起构成了那个激情四射的时代。
     本文从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间段出发,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话语的源流。通过对早期改良派知识分子、维新派知识分子和鲁迅等人有关“个人”思想的考察,概括出关于个人主义话语思想脉络的背景:即“民”——“国民”——“个人”。时针转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思想先驱们用个人主义话语对家族制度和“孝”的批判,表明个人主义话语进入了一个新的言说阶段。本文通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话语的解读,勾勒出它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发生、发展与特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包含着“五四”新文学运动,在文学审美与艺术性的包裹下,个人主义话语的表现方式不可能是直露的、具体的、一一对应的,因此,个人主义话语所引起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对文学内容、文学形式与作家思想的影响是本文重点探讨的一个问题,并通过鲁迅、郁达夫两个个案的分析,探讨了个人主义话语所引起的作家的“孤独”体验对新文学的影响。最后,本文探究了个人主义话语式微的过程,希望能够展现个人主义话语从清末民初到新文化运动的退潮这一时间段中的流变。
     本文是以思想脉络的发展为主线,以个人主义话语的流变为中心,概括出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个人主义话语的思想脉络,其中将有关个人主义话语的思想提炼出来,概括成时代思潮是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将启蒙时代的思想与文学对应起来研究其内在理路,希望通过双重的展现反映出有关“个人”的话语的时代特点。
The Chinese end of the Qing at the beginning of people this phase of historical period was the Chinese circle of thinkers has the earth-shaking change, and affects a huge time to the later generation. In this time section, the Chinese foreign student brought back to West's politics, the economical, the cultural each domain new thought, the Chinese knowledge started to take a broad view looks the world, pondered China's question by the new field of vision. But in this kind of thought big eruption time, each kind“the principle”wells up numerously to, in which extremely appealing one kind of new thought is to“individual”again understanding.“Human”question - - no matter is likes with dying, the survival or perishes, is philosophy, literature, thought and so on humanities domains continuously in the ponder question, since had“the human”consciousness arrives continuously the modern age, the thinker, the philosopher, the writers all is using the different way, the different angle of view to explain this question. This article by the end of the Qing the beginning of people - - the 19th century intermediate stages to the 20th centu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time section achievement thought background, discussed“54”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source and course. The Chinese modern times thought historical data demonstrates to us, in China the course which studies to the West changes to the system stratification plane after the utensil stratification plane, starts appears an attention“the people”the upsurge, Early reformist intellectual to“people”the attention along with the political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is request appearance, they“the people altogether advocates from Mr.”the ideal embarks, realizes in the national politics life“the people”the importance is not inferior to“head”. The reform sends the intellectual deck early time reformist intellectual starts to take“the people”the thought vein, right“civil rights”the summon floats the water surface gradually, this meant they the thought had the new ponder and the explanation to ancient“the heavy people”, One kind of new name“the national”the birth, this the concept appearance which opposes with“the slave”, is they puts the ponder center of gravity“the human”a on trend. Tan Sitong is individualistic also stops suddenly“flushes scrapes together definitely”indicates has not completed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will be able to mount the historical arena, but after that end of the Qing at the beginning of people different to“individual”the understanding slowly is also reappearing. Lu Xun did in 1907 "Culture to Discusses" to special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personally by its unique angle of view, his overtime generation of this kind highly praised“individual”the thought only then obtained the response until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hich was some scal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by the annalistic style way about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thought vein background: Namely“people”- -“national”- -“individual”.
     In this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occurs through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eve highlights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o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inspection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distinctive quality, therefore selects Du Yaquan "Individual Reform" this article to unfold the reform another kind of road to open. After 1915“54”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entered for a new time, however, it is not emerges out of thin air, has experienced front“54”the time to“the human”if the discovery as well as the individual different races individualism words,“54”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dividualism words both have in the thought vein relation and to have oneself unique time characteristic. In this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54”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evolution tendency, implication affirmation significance, and studied“54”the pioneers to criticize the family system emphatically with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the thought course. In“individual”and“the community”in the relational discrimination, this article has studie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period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at the beginning of people between when group oneself distinguishes both to have the contract and to have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and has analyzed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contradictory is at with the individualistic thinking inseparable humanitarianism thought between relations.
     “54”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contains“54”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movement, the initiation thought can seep more or less surely in the initiation literature creation, however,“54”in 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individualism words performance way not impossible is the straight dew, concrete, 11 correspondences, In each literature subject also is not the direct transformed relations, meant, although deeply receives“54”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dividualism words influence, but“54”in 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individualism words have own distinctive quality. Speaking of the writer, has different internalizing to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between the literature theory and the creation practice has the instruction with the relations which instructs, also definitely has the difference existence.In the literature with the artistic package under,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surely can have own expression way esthetically. Therefore, the analysis“54”in 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movement individualism words expression way, own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writer thought to individualism words different realizing from experience are this chapter hoped completes, in which individualism words transform in the latency as well as this thought in the writer whole state of mind, the life manner through the self-awareness which transforms for the literature content and the form aspect which manifests, is a this article key discussion question. Among them, this article is the self-awareness expression which“54”in 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causes through the general remarks the writer who causes with the individualism words“lonely”the state of mind in the creation reflection, displays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in 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influence.
     Finally,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process which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decline,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s launches the research take 1919-1923 year New Culture Movement ebb tide as the background; But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movement although initiates by the Enlightenment, but it own independence had decided not impossible to be completely consistent in the time with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refore take 1927 as the research individualism words in the literature theory and the creation domain ebb tide was the this article last question, hoped unfolded the individualism words by this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the beginning of people to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ebb tide this time section changing process.
引文
①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5页。
    ②[美]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500页。
    ③刘中树:《“五四精神”与中国新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2期,第166页。
    ④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①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卷4号,1915年12月25日。
    ②陈独秀:《新青年》,《新青年》2卷1号,1916年9月1日。
    ③陈独秀:《答钱玄同》,《新青年》5卷2号,1918年8月15日。
    ④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1918年6月15日。
    ⑤胡适:《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6卷2号,1919年2月15日。
    ①李欧梵:《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②[捷]普实克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李燕乔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①刘中树:《“五四”精神与中国新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2期,第165页。
    ①[苏]伊·谢·科恩著:《自我论》,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70页。
    ②夏伟东、李颖、杨宗元:《个人主义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3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中文版,第406页。
    ①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②[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26页。
    ④[美]刘禾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0页。
    ①[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69页。
    ②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③茅盾:《关于“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98页。
    ①王铁仙:《中国文学中的个性主义潮流——从晚明至“五四”》,《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
    ②邓国伟:《关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及其走向问题的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1期。
    ③王爱松:《个人主义与“五四”文学》,《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④魏绍馨:《“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对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再认识》,《齐鲁学刊》,1999年第3期。
    ⑤李今:《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⑥李欧梵:《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美]刘禾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型(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②余英时:《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③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④张宝明:《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⑤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⑥李新宇:《重评五四启蒙运动三题——兼评李泽厚诸先生之说》,《文史哲》,2004年第4期。
    ⑦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⑧旷新年:《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关系的重建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⑨高玉:《中国近现代个人主义话语及其比较》,《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①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②罗晓静:《寻找“个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金观涛、刘青峰:《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形态初探》,《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总第84期。
    ④汪晖:《个人观念的起源与中国的现代认同》,《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余英时:《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①王铁仙:《周作人的人性观和个性主义思想的嬗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②林毓生:《鲁迅个人主义的性质与含义——兼论“国民性”问题》,《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12期。
    ③汤景泰:《启蒙的两种路向——论“五四”前后胡适与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北方论丛》,2006年第6期。
    ④李旭东:《个体与群体:鲁迅思想的内在冲突》,《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5期。
    ⑤杨贞德:《自由与自治——梁启超政治思想中的“个人”》,《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总第84期。
    ⑥张宝明:《越位的人道主义:“五四”启蒙残缺性的再反思》,《文史哲》,2002年第5期。
    ⑦王嘉良:《人道为本:文学认知与表现人的深层拓进》,《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⑧赵雷:《人的理想与人性的深度——对巴金人道主义思想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
    ⑨张先飞:《从普遍的人道理想到个人的求胜意志——论20年代前期周作人“人学”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2期。
    ⑩庄锡华:《20世纪中国文论与人道主义情节》,《江苏社会科学》,2002第4期。
    ①张福贵、刘中树:《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①《荀子卷第五·王制篇第九》,王先谦:《荀子集解》(上),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3页。
    ②韩愈:《原道》,邹进宪编著:《韩愈诗文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4页。
    ③郭双林、龙国存:《“国民”与“奴隶”——对清末社会变迁过程中一组中坚概念的历史考察》,《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第123页。
    ①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②冯桂芬:《制洋器议》,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①郑大华、任菁:《1840-1904年中国启蒙思潮的历史考察》,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郑观应:《论公法》,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③郑观应:《论议证》,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120页。
    ④郑观应:《论议证》,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120页。
    ①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②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
    ③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①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②王韬:《重民下》,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③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128页。
    ④王韬:《重民上》,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⑤郑观应:《议院上》,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①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②王韬:《重民上》,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③严复:《论世变之亟》,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页。
    ①严复:《论世变之亟》,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②严复:《论世变之亟》,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③严复:《原强》,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页。
    ④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0页。
    ⑤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1页。
    ⑥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页。
    ①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附录一·改革起原》,《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8页。
    ②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1页
    ③严复:《辟韩》,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页。
    ④严复:《辟韩》,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页。
    ⑤严复:《辟韩》,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页。
    ⑥严复:《辟韩》,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页。
    ⑦严复:《辟韩》,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页。
    ⑧严复:《辟韩》,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页。
    ①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②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
    ③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④严复:《辟韩》,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35页。
    ⑤严复:《辟韩》,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页。
    ⑥严复:《辟韩》,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页。
    ①唐才常:《各国政教公理总论》,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②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5页。
    ④黄汉青:《维新派近代民权学说的历史演进》,《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9-60页。
    ⑤严复:《论世变之亟》,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⑥严复:《论世变之亟》,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⑦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9页。
    ⑧谭嗣同:《治言》,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2页。
    
    ①谭嗣同:《治言》,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1页。
    ②谭嗣同:《报贝元徵》,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7-198页。
    ③梁启超:《谭嗣同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6页。
    
    
    ①谭嗣同:《仁学二》,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9页。
    ②谭嗣同:《仁学一》,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9页。
    ③谭嗣同:《仁学二》,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8页。
    ①谭嗣同:《仁学二》,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8-349页。
    ②谭嗣同:《仁学二》,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9页。
    ③谭嗣同:《仁学二》,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9页。
    ④谭嗣同:《仁学二》,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9-350页。
    ⑤谭嗣同:《仁学·自叙》,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0页。
    ①梁启超:《新大陆游记·附录二·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6页。
    ①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页。
    ②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页。
    ③《说国民》,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72页。
    ④麦孟华:《说奴隶》,《清议报全编》第一集卷二,横滨新民社辑印。
    ①麦孟华:《说奴隶》,《清议报全编》第一集卷二,横滨新民社辑印。
    ②邹容:《革命军》,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50页。
    ③邹容:《革命军》,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72页。
    ④邹容:《革命军》,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73页。
    ⑤《箴奴隶》,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702页。
    ⑥郭双林、龙国存:《“国民”与“奴隶”——对清末社会变迁过程中一组中坚概念的历史考察》,《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第127页。
    ⑦《直说》第2期,1903年3月,转引自李新宇:《大梦谁先觉——近代中国文化遗产发掘》,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①《直说》第2期,1903年3月,转引自李新宇:《大梦谁先觉——近代中国文化遗产发掘》,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②[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体验》,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③李新宇:《大梦谁先觉——近代中国文化遗产发掘》,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版,第37、38页。
    ①严复:《原强》,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④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⑤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⑥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⑦梁启超:《新民说·释新民之义》,《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页。
    ⑧梁启超:《新民说·释新民之义》,《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释新民之义》,《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8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6页。
    ④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6页。
    ⑤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页。
    ⑥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⑦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6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6页。
    ②杨贞德:《自由与自治——梁启超政治思想中的“个人”》,《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第29、36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0页。
    ④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45页。
    ⑤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页。
    ①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3页。
    ③王尔敏:《十九世纪中国士大夫对中西关系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观念》,《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4页。
    ④严复:《原强》,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页。
    ①姚纯安:《清末群学辩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第18页。
    ②严复:《原强》,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页。
    ③严复:《原强》,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页。
    ④严复:《原强》,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页。
    ⑤康有为:《上海强学会后序》,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2页。
    ⑥梁启超:《说群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页。
    ⑦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页。
    ⑧严复:《原强》,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页。
    ①严复:《〈群学肆言〉译余赘语》,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6页。
    ②[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页。
    ③J.S.Mill,On Liberty,Pelican Classics,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Gertrude Himmelfarb,Middlesex:Penguin Books Ltd,1980,P.68.转引自林载爵:《严复对自由的理解》,刘桂生、林启彦、王宪明编:《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④[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
    ①李泽厚:《论严复》,《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8-284页。
    ②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③周昌龙:《严复自由观的三层意义》,刘桂生、林启彦、王宪明编:《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72页。
    ④严复:《群己权界论》,《严译名著丛刊》,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8页。
    ⑤严复:《群己权界论》,《严译名著丛刊》,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8页。
    ⑥严复:《群己权界论》,《严译名著丛刊》,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5页。
    ①周昌龙:《严复自由观的三层意义》,刘桂生、林启彦、王宪明编:《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②严复:《群己权界论》,《严译名著丛刊》,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1页。
    ③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④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156页。
    ⑤[英]以赛亚·伯林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200页。
    ①[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3页。
    ②严复:《群己权界论》,《严译名著丛刊》,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页。
    ③严复:《群己权界论》,《严译名著丛刊》,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7-78页。
    ④黄克武:《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以严译〈群己权界论〉(On Li bery)为中心之分析》,刘桂生、林启彦、王宪明编:《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①[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②严复:《〈原富〉按语》,王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58页。
    ③严复:《〈法意〉按语》,王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1-982页。
    ④严复:《天演论》,王栻编:《严复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57页。
    ⑤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⑥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2页。
    
    ①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三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中文版,第406页。
    ①[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②[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9页。
    ③[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8页。
    ④[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⑤[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①[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69页。
    ②[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6页。
    ③[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9页。
    ④[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5页。
    ①[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94页。
    ②[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95页。
    ③夏伟东、李颖、杨宗元:《个人主义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④[美]刘禾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3页。
    ⑤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⑥金观涛、刘青峰:《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形态初探》,《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第52-53页。
    ①转引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形态初探》,《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第65页注③
    ②周昌龙:《严复自由观的三层意义》,刘桂生、林启彦、王宪明编:《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1-72、77页。
    ③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④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⑤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6页。
    ⑥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页。
    ⑦罗晓静:《寻找“个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⑧[美]刘禾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1页。
    ①黄克武:《魂归何处?梁启超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再思考》,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②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页。
    ③鲁迅:《科学史教篇》,《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①鲁迅:《科学史教篇》,《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②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③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④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⑤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⑥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页。
    ⑦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⑧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页。
    ①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②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③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
    ④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⑤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页。
    ⑥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页。
    ⑦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①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②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③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④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⑤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⑥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⑦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⑧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页。
    
    
    ①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页。
    ②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③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页。
    ④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页。
    ①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页。
    ②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页。
    ③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例》,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2页。
    ①[英]以赛亚·伯林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②章炳麟:《国家论》,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778页。
    ③章炳麟:《国家论》,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781页。
    ④顾红亮、刘晓虹:《想象个人:中国个人观的现代转型·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⑤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①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10卷12号,1914年6月。
    ②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10卷12号,1914年6月。
    
    
    ①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10卷12号,1914年6月。
    ②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10卷12号,1914年6月。
    ③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10卷12号,1914年6月。
    ④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10卷12号,1914年6月。
    ①[美]刘禾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9页。
    ②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10卷12号,1914年6月。
    ③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10卷12号,1914年6月。
    ④鲁迅:《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1页。
    ①《论语注疏解经卷第十二·颜渊第十二》,《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②《庄子·天下第三十三》,支伟成编:《庄子校译》,据1924年上海泰东图书局本影印,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270页。
    ③林载爵:《严复对自由的理解》,刘桂生、林启彦、王宪明编:《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④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10卷12号,1914年6月。
    ⑤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页。
    ①金观涛、刘青峰:《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形态初探》,《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第60 页。
    ①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②金观涛、刘青峰:《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形态初探》,《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第61 页。
    ①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②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③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④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⑤邹容:《革命军》,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72页。
    ①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②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③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1卷2号,1915年10月15日。
    ④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1卷2号,1915年10月15日。
    ⑤陈独秀:《坚守“个人与社会宣战主义”——答孔昭铭》,《新青年》2卷4号,1916年12月1日。
    ①[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②[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③[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④家义:《个位主义》,《东方杂志》13卷2号,1916年2月10日。
    
    
    ①李亦氏:《人生唯一之目的》,《青年杂志》1卷2号,1915年10月15日。
    ②李亦氏:《人生唯一之目的》,《青年杂志》1卷2号,1915年10月15日。
    ③李亦氏:《人生唯一之目的》,《青年杂志》1卷2号,1915年10月15日。
    ④李亦氏:《人生唯一之目的》,《青年杂志》1卷2号,1915年10月15日。
    ⑤李亦氏:《人生唯一之目的》,《青年杂志》1卷2号,1915年10月15日。
     ①[德]康德著:《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页。
    ②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
    
    ①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
    ②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
    ③梁启超:《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①严复:《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议》,王栻编《严复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3页。
    ②王三山:《宗法家族制度与中国专制政治》,《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第84-85页。
    ③[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④王三山:《宗法家族制度与中国专制政治》,《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第85页。
    
    
    ①王三山:《宗法家族制度与中国专制政治》,《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第86-87页。
    ②[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2页。
    ③[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74页
    ④[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⑤谭嗣同:《仁学一》,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7页。
    ①谭嗣同:《仁学二》,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8页。
    ②[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杨品泉、张言、孙开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③[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杨品泉、张言、孙开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
    ④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1916年2月15日。
    
    
    ①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2卷4号,1916年12月1日。
    ②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4页。
    ③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118页。
    ④鲁迅:《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5页。
    ①鲁迅:《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6页。
    ②鲁迅:《随感录·四十》,《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1页。
    ③鲁迅:《随感录·四十》,《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1-322页。
    ④鲁迅:《随感录·四十》,《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2页。
    ①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2页。
    ②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页。
    ③鲁迅:《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页。
    ④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0页。
    ⑤鲁迅:《随感录·四十二》,《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7页。
    ①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5页。
    ②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9页。
    ③李欧梵:《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④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7页。
    ⑤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2页。
    ①[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自我认知》,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②鲁迅:《随感录·四十》,《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2页。
    ③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1日。
    ④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1日。
    ⑤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1日。
    ⑥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1日。
    ⑦[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16页。
    ⑧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1页。
    ①《论语注疏解经卷第二·为政第二》,《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②《论语注疏解经卷第二·为政第二》,《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③《论语注疏解经卷第二·为政第二》,《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8页。
    ④《论语注疏解经卷第四·里仁第四》,《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⑤《论语注疏解经卷第四·里仁第四》,《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⑥《论语注疏解经卷第四·里仁第四》,《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⑦鲁迅:《二十四孝图》,《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4页。
    
    
    ①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青年杂志》1卷5号,1915年1月15日。
    ②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青年杂志》1卷5号,1915年1月15日。
    ③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青年杂志》1卷5号,1915年1月15日。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1914年1月4日》(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②胡适:《胡适留学日记·1914年6月7日》(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③胡适:《胡适留学日记·1914年6月7日》(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④周昌龙:《胡适对传统礼教的观念与态度》,《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60页。
    ⑤周昌龙:《胡适对传统礼教的观念与态度》,《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63页。
    ①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130、159页。
    ②傅斯年:《万恶之原》,《新潮》1卷1号,1919年1月1日,见《傅斯年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8、309页。
    ③李大钊:《万恶之原》,《每周评论》第30号,1919年7月13日,见《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④熊十力:《十力书简》,转引自余英时:《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1页。
    ⑤余英时:《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1页。
    ①谭嗣同:《仁学自叙》,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0页。
    ②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
    ③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
    ④转引自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陈独秀:《新青年》,《新青年》2卷1号,1916年9月1日。
    ②高一涵:《自治与自由》,《青年杂志》1卷5号,1916年1月15日。
    ①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1卷2号,1915年10月15日。
    ②易白沙:《我》,《青年杂志》1卷5号,1916年1月15日。
    ③易白沙:《我》,《青年杂志》1卷5号,1916年1月15日。
    ④易白沙:《我》,《青年杂志》1卷5号,1916年1月15日。
    ①胡适:《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6卷2号,1919年2月15日。
    ②鲁迅:《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6页。
    ③[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自我认知》,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①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1918年6月15日。
    ②陈独秀:《反抗舆论的勇气》,载《新青年》9卷2号,1921年6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26页。
    ③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页。
    ④高一涵:《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青年杂志》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
    ⑤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新青年》5卷2号,1918年8月15日。
    ⑥陈独秀:《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每周评论》第25号,1919年6月8日。
    ①杜亚泉:《个人与国家之界说》,《东方杂志》14卷3号,1917年3月。
    ②杜亚泉:《个人与国家之界说》,《东方杂志》14卷3号,1917年3月。
    ③章士钊:《国家与责任》,《甲寅》1卷2号,1914年6月10日。
    ④许纪霖:《国本、个人与公意——五四时期关于政治正当性的讨论》,《史林》,2008年第1期,第57页。
    ⑤陈独秀:《答钱玄同》,《新青年》4卷4号,1918年4月15日。
    
    ①陈独秀:《人生真义》,《新青年》4卷2号,1918年2月15日。
    ②陈独秀:《人生真义》,《新青年》4卷2号,1918年2月15日。
    ③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1918年6月15日。
    ①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1918年6月15日。
    ②杜亚泉:《个人与国家之界说》,《东方杂志》14卷3号,1917年3月。
    ③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1918年6月15日。
    ④严复:《群己权界论》,《严译名著丛刊》,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8页。
    ⑤严复:《群己权界论》,《严译名著丛刊》,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8页。
    ①鲁迅:《随感录·四十六》,《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页。
    ②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1918年6月15日。
    ③胡适:《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6卷2号,1919年2月15日。
    ④胡适:《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6卷2号,1919年2月15日。
    ①胡适:《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6卷2号,1919年2月15日。
    ②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1916年2月15日。
    ③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
    ④鲁迅:《随感录·四十八》,《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6-337页。
    ①胡适口述、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②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512页。
    ③[英]以赛亚·伯林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200页。
    ④[英]以赛亚·伯林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①[英]以赛亚·伯林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203页。
    ②李大钊:《青春》,《新青年》2卷1号,1916年9月1日,见《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5页。
    ③李大钊:《我与世界》,《每周评论》第29号,1919年7月6日,见《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④陈独秀:《欢迎湖南人底精神》,《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80页。
    ⑤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新潮》2卷1号,1919年9月5日,见《傅斯年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①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1918年6月15日。
    ②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新潮》2卷3号,1920年4月。
    ③鲁迅:《随感录·三十六》,《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7页。
    ④鲁迅:《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4页。
    ⑤钱理群:《试论“五四”时期“人”对自身的认识》,《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⑥李大钊:《自由与秩序》,刘军宁主编:《自由主义的先声——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514页。
    ⑦傅斯年:《人生问题的发端》,《新潮》1卷1期,1919年1月1日。
    ①张宝明:《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②[美]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李欧梵、林耀福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359页。
    ①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21页。
    ②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①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9页。
    ②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③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④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⑤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⑥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①严复:《〈群学肆言〉译余赘语》,王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6页。
    ②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4页。
    ③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④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⑤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第二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139页。
    ①张福贵、刘中树:《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第177页。
    ①鲁迅:《随感录·五十四》,《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4页。
    ②鲁迅:《两地书·二四》,《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③[美]林毓生:《鲁迅个人主义的性质与含义——兼论“国民性”问题,》,《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12期,第33页。
    ④蒋梦麟:《个性主义与个人主义》,刘军宁主编:《自由主义的先声——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516页。
    ①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页。
    ②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2页。
    ③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5页。
    ④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0页。
    ⑤[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自我认知》,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⑥李大钊:《“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少年中国》1卷3期,1919年9月15日。
    ①李大钊:《青年与农村》,载《晨报》1919年2月20-23日,《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25页。
     ①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4页。
    ①李大钊:《〈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0页。
     ①胡适口述、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186页。
    ②刘中树:《“五四精神”与中国新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2期,第165页。
    ①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512页。
    ②陈独秀:《新青年》,《新青年》2卷1号,1916年9月1日。
    ③[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9页。
    ④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5页。
    ①[捷克]普实克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李燕乔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①见[苏]伊·谢·科恩著《自我论》,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8页。
    ②周作人:《妇人运动与常识》,《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262页。
    ③静观:《读〈晨报小说〉第一集》,《文学旬刊》,1921年第2期。
    ④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页。
    ⑤鲁迅:《〈黯澹的烟霭里〉译者附记》,《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页。
    ⑥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编选感想》,《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3页。
    ①鲁迅:《〈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5页。
    ②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世纪的足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
    ③王统照:《我读小说与写小说的经过》,《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5页。
    ④胡适口述、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①胡适口述、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②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③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1918年6月15日。
    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②鲁迅:《随感录四十》,《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2页。
    ③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
    ④李欧梵:《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①朗损(沈雁冰):《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②朗损(沈雁冰):《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①朗损(沈雁冰):《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②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9页。
    ③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④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第二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页。
    ①周作人:《平民文学》,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第二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
    ②蔡元培:《劳工神圣》,《新青年》5卷5号,1918年11月15日。
    ③钱谷融:《文学的魅力》,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页。
    ①《文学研究会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1921年1月10日。
    ②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9页。
    ③张福贵,刘中树:《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第177页。
    ④林贤治:《自序·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朗损(沈雁冰):《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页。
    
    ①鲁迅:《导师》,《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56页。
    ②转引自鲁迅:《灯下漫笔》注[20],《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页。
    ③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6页。
    ①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1页。
    ②周作人:《贵族的与平民的》,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第二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页。
    ①周作人:《贵族的与平民的》,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第二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页。
    ②王铁仙:《中国文学中的个性主义潮流——从晚明至五四》,《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第9页。
    ③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27页。
    ①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3-284页。
    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2卷5号,1917年1月1日。
    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1日。
    ②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③王爱松:《个人主义与“五四”文学》,《南京大学学报》,2001第4期,第32页。
    ④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表1。
    ②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7页。
    ③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
    ①夏丐尊:《论记叙文中作者的地位并评现今小说界的文字》,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4页。
    ②成仿吾:《〈一叶〉的评论》,《成仿吾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0-71页。
    ①周作人:《日记与尺牍》,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第二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页。
    ②郁达夫:《日记文学》,《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5、260页。
    ①鲁迅:《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4-415页
    ②鲁迅:《致曹聚仁》,《鲁迅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7页。
    ③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④雁冰:《读〈呐喊〉》,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2页。
    ⑤俍工编著:《小说作法讲义》,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页。
    ⑥鲁迅:《〈黯澹的烟霭里〉译者附记》,《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页。
    ①鲁迅:《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②鲁迅:《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③鲁迅:《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④俍工编著:《小说作法讲义》,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页。
    ①淦女士:《淘沙》,《晨报副刊》1924年7月29日。
    ②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③仲密(周作人):《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④仲密(周作人):《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
    ①周作人:《〈晚间的来客〉译后附记》,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②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③郁达夫:《序李桂著的〈半生杂忆〉》,《郁达夫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279页。
    ④俍工编著:《小说作法讲义》,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页。
    ⑤郁达夫:《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郁达夫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页。
    ⑥仲密:《〈沉沦〉》,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5页。
    ①郭沫若:《文学的本质》,《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6页。
    ②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③[捷克]普实克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李燕乔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④闻一多:《诗的格律》,《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5页。
    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文学理论》,刘向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②静观:《读〈晨报小说〉第一集》,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81页。
    ③俍工编著:《小说作法讲义》,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1页。
    ①成仿吾:《〈残春〉的批评》,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4页。
    ②玄珠(沈雁冰):《创作坛杂评:一般的倾向》,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③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233页。
    ④李欧梵:《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①庐隐:《创作的我见》,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8页。
    ②清华小说研究社:《短篇小说的作法》,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3页。
    ③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④杨振声:《〈玉君〉自序》,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版社1997年版,第370页。
    ⑤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①茅盾:《关于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98页。
    ②见第一章第三节:“个人主义”的内涵。
    ③[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4页。
    ④叶圣陶:《〈叶圣陶选集〉自序》,《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3页。
    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②鲁迅:《随感录四十》,《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2页。
    ③叶绍钧:《创作的要素》,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①周作人:《伟大的捕风》,止庵编注:《周作人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②鲁迅:《〈三浦右卫门的最后〉译者附记》,《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8页。
    ①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8页。
    ②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9页。
    ③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
    ④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1页。
    ⑤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⑥玄珠(沈雁冰):《创作坛杂评:一般的倾向》,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①耿济之:《屠格涅夫〈前夜〉序》,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页。
    ②杨振声:《〈玉君〉自序》,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0页。
    ③张定璜:《鲁迅先生》,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7页。
    ④冰心:《文艺丛谈(二)》,《小说月报》12卷4号,1921年版。
    ⑤王统照:《〈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序》,《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0页。
    ①鲁彦:《关于我的创作》,《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61页。
    ②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4页。
    ④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①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①沈雁冰:《创作的前途》,《小说月报》12卷7期,1921年7月。
    ②陈独秀:《自杀论——思想变动与青年自杀》,载《新青年》7卷2号,1920年1月1日,见《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64页。
    ③王统照:《〈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序》,《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8页。
    ④[苏]伊·谢·科恩著:《自我论》,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70页。
    ⑤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①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3页。
    ②[苏]伊·谢·科恩著:《自我论》,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68页。
    ③[苏]伊·谢·科恩著:《自我论》,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68-169页。
    ①[苏]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自我认知》,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②谢冰心:《小说集自序》,《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4页。
    ③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
    ②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③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④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⑤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418页。
    ⑥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2页。
    ①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1页。
    ②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9-420页。
    ③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页。
    ④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⑤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页。
    ⑥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⑦鲁迅:《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1页。
    ①鲁迅:《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6页。
    ②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③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6-417页。
    ④鲁迅:《即小见大》,《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07页。
    ⑤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4-75页。
     ①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页。
    ①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①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4页。
    ②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③鲁迅:《示众》,《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④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3页。
    ①鲁迅:《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6页。
    ②鲁迅:《春末闲谈》,《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5页。
    ③鲁迅:《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8页。
    ④鲁迅:《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⑤鲁迅:《黄花节的杂感》,《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09页。
    ①[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自我认知》,王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②鲁迅:《希望》,《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8页。
    ③鲁迅:《藤野先生》,《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2页。
    ④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①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36页。
    ②鲁迅:《〈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6页。
    ③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页。
    ④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①鲁迅:《题〈彷徨〉》,《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0页。
    ②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③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7页。
    ④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0页。
    ⑤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一),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⑥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一),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6-68页。
    ①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一),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②鲁迅:《书信集240924·致李秉中》,《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0页。
    ③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9页。
    ④鲁迅:《这样的战士》,《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4-215页。
    ①[苏]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自我认知》,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①鲁迅:《〈朝花夕拾〉小引》,《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0页。
    ②鲁迅:《〈朝花夕拾〉小引》,《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230页。
    ③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止庵编注:《周作人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
    ②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页。
    ③鲁迅:《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页。
    ④鲁迅:《书信集240924·致李秉中》,《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1页。
    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②鲁迅:《影的告别》,《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
    ①鲁迅:《秋夜》,《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②鲁迅:《过客》,《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
    ③鲁迅:《过客》,《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
    ④鲁迅:《过客》,《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1页。
    ⑤鲁迅:《过客》,《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4页。
    ①鲁迅:《杂忆》,《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3页。
    ②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3页。
    ③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3页。
    ①郁达夫:《我承认是“失败了”》,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4页。
    ①郁达夫:《忏余独白——〈忏余集〉代序》,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7页。
    ①郁达夫:《雪夜——日本国情的记述自传之一章》,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页。
    ①郁达夫:《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64页。
    ②郁达夫:《〈茑萝集〉自序》,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页。
    ①郁达夫:《大风圈外——自传之七》,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81页。
    ②郁达夫:《忏余独白——〈忏余集〉代序》,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8页。
    ①郁达夫:《〈达夫全集〉自序》,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页。
    ②郁达夫:《一封信》,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页。
    ③郁达夫:《〈达夫全集〉自序》,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3页。
    ④郁达夫:《〈鸡肋集〉提辞》,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页。
    ①钱潮:《我与郁达夫同学》,陈子善、王自立编:《回忆郁达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①郁达夫:《海上——自传之八》,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86页。
    ②郁达夫:《孤独者——自传之六》,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73页。
    ③郁达夫:《海上通信》,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④郁达夫:《还乡后记》,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①郁达夫:《还乡后记》,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57页。
    ①郁达夫:《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43页。
    ②郁达夫:《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45页。
    ③郁达夫:《志摩在回忆里》,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
    ①郁达夫:《北国的微音》,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页。
    ②郁达夫:《北国的微音》,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48页。
    ③郁达夫:《北国的微音》,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48-149页。
    ①[美]李欧梵著:《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王宏志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255页。
    ②鲁迅:《孤独者》,《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1页。
    ③[美]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李欧梵、林耀福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①周作人:《文艺的讨论》,《晨报副刊》,1922年1月20日。
    ①胡适口述、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①胡适口述、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②[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自我认知》,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①[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自我认知》,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页。
    ②[美]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44-45、48页。
    ③王苣章:《Translated from a Chinese Document written by a student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译自北大一个学生写的文件》),《Youth Movement in China》(《中国青年运动》),转引自[美]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44页;又见彭明:《五四运动史》(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268页。
    ④见[美]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扉页“‘五四运动’时的传单和纪念章”。
    ①克书:《一封通信——北京高师一学生谈‘五四’经过》,《五四运动与北京高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②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十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7页。
    ③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十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7-588页。
    ①金耀基:《五四与中国的现代化》,欧阳哲生、郝斌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②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7页。
    ③丁守和:《关于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④林毓生:《对五四时期思想启蒙运动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
    ①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50、64页。
    ②林岗:《民族主义、个人主义与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411页
    ③汪澍白:《启蒙运动的曲折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472、477页。
    ④汪澍白:《启蒙运动的曲折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477页。
    ①林贤治:《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②[美]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500页。
    ③胡适:《纪念“五四”》,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十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0页。
    ①李新宇:《重评五四启蒙运动三题——兼评李泽厚诸先生之说》,《文史哲》,2004年第4期,第142页。
    ①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②胡适:《纪念“五四”》,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十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7页。
    ③转引自胡适:《纪念“五四”》,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十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7页。
    ④陈独秀:《两个和会都无用》,载《每周评论》20号,1919年5月4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97页。
    ⑤李大钊:《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载《每周评论》22号,1919年5月18日,《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①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页。
    ②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③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页。
    ④鲁迅:《随感录六十一·不满》,《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8页。
    ⑤鲁迅:《随感录六十一·不满》,《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8页。
    ①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②陈独秀:《致罗素、张东荪的信》,载《新青年》8卷4号,1920年12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2页。
    ③[美]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304页。
    ①见彭明:《五四运动史》(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②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载《言治》季刊第3册,1918年7月1日,《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60页。
    ③李大钊:《新的!旧的!》,载《新青年》4卷5号,1918年5月15日,《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37页。
    ④李大钊:《青年与老人》,载《新青年》3卷2号,1917年4月1日,《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8页。
    ①陈独秀:《不可思议的新旧思潮》,载《每周评论》17号,1919年4月13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97页。
    ②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载《每周评论》29号,1919年7月6日,《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页。
    ③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载《每周评论》29号,1919年7月6日,《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页。
    ④李大钊:《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载《晨报》,1920年8月17日,《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9、241页。
    ⑤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⑥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①李大钊:《青年与农村》,载《晨报》,1919年2月20-23日,《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8、651-652页。
    ②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载《新青年》7卷6号,1920年5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20、521页。
    ①惠:《教育的错误》,《五四运动与北京高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46页。
    ②胡绳:《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③鲁迅:《一件小事》,《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9页。
    ①蔡元培:《劳工神圣》,《新青年》5卷5号,1918年11月15日。
    ②李大钊:《庶民的胜利》,载《新青年》5卷5号,1918年11月15日,《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4页。
    ③李大钊:《庶民的胜利》,载《新青年》5卷5号,1918年11月15日,《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5页。
    ④李大钊:《庶民的胜利》,载《新青年》5卷5号,1918年11月15日,《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5页。
    ⑤李大钊:《庶民的胜利》,载《新青年》5卷5号,1918年11月15日,《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6页。
    ⑥李大钊:《Bl oshevi sm的胜利》,载《新青年》5卷5号,1918年11月15日,《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8-599页。
    ⑦李大钊:《新纪元》,载《每周评论》3号,1919年1月5日,《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8页。
    ①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59-60页。
    ②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载《新青年》6卷5、6号,1919年5月、11月,《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③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载《新青年》6卷5、6号,1919年5月、11月,《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页。
    ④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载《新青年》6卷5、6号,1919年5月、11月,《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48-49页。
    ①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载《新青年》2卷4号,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53页。
    ①张宝明:《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201页。
    ②张灏:《思想与时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373页。
    ③[英]F.A.冯·哈耶克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页。
    ①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李大钊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3页。
    ②罗家伦:《今日之世界新潮》,《新潮》1卷1号,1919年1月1日。
    ①章一萍:《枕上随笔》,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版,第66-72页;转引自[美]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68页。
    ②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载《新青年》7卷5号,1920年4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14页。
    ①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载《新青年》7卷5号,1920年4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14页。
    ②杜亚泉:《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10卷12号,1914年6月。
    ③陈独秀:《青年底误会》,载《新青年》9卷2号,1921年6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25页。
    ①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48页。
    ②陈独秀:《自杀论》,载《新青年》7卷2号,1920年1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61-462页。
    ①傅斯年:《新潮的回顾与前瞻》,《新潮》2卷1号,1919年9月,见《傅斯年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4-65页。
    ②《新社会发刊词》,《新社会》第1号,1919年11月。
    ①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载《新青年》1卷6号,1916年2月15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08页。
    ②陈独秀:《在〈国民〉杂志成立周年大会上的致词》,载《国民》2卷1期,1919年10月12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26页。
    ③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载《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30页。
    ④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载《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33页。
    ⑤夏衍:《懒寻旧梦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40页。
    ①夏衍:《懒寻旧梦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78、81-82页。
    ②胡绳:《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0页。
    ③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新潮》2卷4号,1920年5月。
    ④张东荪:《第三种文明》,《解放与改造》1卷1号,1919年9月。
    ⑤胡绳:《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⑥胡绳:《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7、81页。
    ①瞿秋白:《饿乡纪程》,《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②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
    ③陈独秀:《答孔昭铭》,载《新青年》2卷4期,1916年12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65页。
    ①施存统:《工读互助团底实验和教训》,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第二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420页。
    ②陈独秀:《欢迎湖南人底精神》,1920年1月5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80页。
    ③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五),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3页。
    ④陈独秀:《答郑贤宗》,载《新青年》8卷3号, 1920年11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4页。
    ①陈独秀:《答郑贤宗》,载《新青年》8卷3号,1920年11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4-45页。
    ②陈独秀:《致罗素、张东荪的信——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载《新青年》8卷4号,1920年12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8页。
    ③陈独秀:《虚无的个人主义及任自然主义》,载《新青年》8卷4号,1920年12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5-66页。
    ①陈独秀:《新教育是什么?——在广东高师演讲词》,载《新青年》8卷6号,1921年1月2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75页。
    ②陈独秀:《新教育是什么?——在广东高师演讲词》,载《新青年》8卷6号,1921年1月2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77页。
    ③陈独秀:《新教育是什么?——在广东高师演讲词》,载《新青年》8卷6号,1921年1月2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77页。
    ④张佛泉:《自由与人权》,香港亚洲出版社1955年版,第11页。
    ①陈独秀:《教育与社会——在广东省教育会的演讲》,1921年1月20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00页。
    ②陈独秀:《卑之无甚高论》,载《新青年》9卷3号,1921年7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32页。
    ③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载《新青年》7卷5号,1920年4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14页。
    ①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载1920年1月15日《时事新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8-569页。
    ②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载1920年1月15日《时事新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9页。
    ③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载1920年1月15日《时事新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0-571页。
    ④陈独秀:《主义与努力》,载《新青年》8卷4号,1920年12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3页。
    ⑤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1页。
    ①陈独秀:《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载《新青年》9卷1号,1921年5月1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20页。
    ②金观涛、刘青峰:《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形态初探》,《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第62页。
    ①胡适:《日记·1933年12月22日》,《胡适全集》(第3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页。
    ②张熙若:《国民人格之修养》,转引自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十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4页。
    ③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十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4、586页。
    ④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十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6页。
    ①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①郭沫若:《我们的文学新运动》,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9-180页。
    ②郭沫若:《孤鸿》,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3-214页。
    ③郭沫若:《〈文艺论集〉序》,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页。
    ①郭沫若:《革命与文学》,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3-234页。
    ②郭沫若:《革命与文学》,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5页。
    ③画室:《革命与智识阶级》,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④鲁迅:《“醉眼”中的朦胧》,《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
    ⑤鲁迅:《“醉眼”中的朦胧》,《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
    ①沈雁冰:《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分的误认》,《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5页。
    ②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
    ③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④甘人:《中国新文艺的将来与其自己的认识》,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页。
    ①黄药眠:《非个人主义的文学》,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5页。
    ②黄药眠:《非个人主义的文学》,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5页。
    ③黄药眠:《非个人主义的文学》,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6页。
    ④黄药眠:《非个人主义的文学》,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6-217页。
    ①侍桁:《个人主义的文学及其他》,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4页。
    ②麦克昂:《英雄树》,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7-238页。
    ③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3页。
    ④克兴:《评驳甘人的〈拉杂一篇〉——革命文学底根本问题底考察》,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2页。
    ①克兴:《评驳甘人的〈拉杂一篇〉——革命文学底根本问题底考察》,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154页。
    ②杜荃:《文艺战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页。
    ③冯乃超:《评驳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0页。
    ④冯乃超:《评驳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8-199页。
    ⑤冯乃超:《评驳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⑥茅盾:《读“倪焕之”》,李何林编:《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一九一七——一九三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104页。
    ①郭沫若:《孤鸿》,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5页。
    ②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转引自严家炎:《论现代小说与文艺思潮》,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③邓中夏:《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国青年》第10期,1923年12月22日。
    ①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
    ②鲁迅:《随感录·四十》,《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2页。
     ①[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页。
    ①[苏]伊·谢·科恩著:《自我论》,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70页。
    1、《新知报》
    2、《清议报》
    3、《大公报》
    4、《新小说》
    5、《直说》
    6、《东方杂志
    7、《小说月报》
    8、《时事新报》
    9、《甲寅》
    10、《青年杂志》
    11、《新青年》
    12、《晨钟报》
    13、《每周评论》
    14、《新潮》
    15、《少年中国》
    16、《解放与改造》
    17、《新社会》
    18、《文学旬刊》
    19、《晨报副刊》
    20、《创造季刊》
    21、《中国青年》
    22、《语丝》
    1、[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上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苏]伊·谢·科恩著:《自我论》,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5、[捷]普实克著:《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李燕乔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6、[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下卷),杨品泉、张言、孙开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英]梅因著:《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8、[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德]康德著:《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美]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
    11、[英]史蒂文·卢克斯著:《个人主义》,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体验》,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13、[美]大卫·里斯曼著:《孤独的人群》,王昆、朱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英]F.A.冯·哈耶克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5、[英]以赛亚·伯林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6、[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7、[澳]费约翰著:《唤醒中国》,李恭忠、李里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8、[美]李欧梵著:《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王宏志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9、[美]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李欧梵、林耀福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文学理论》,刘向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22、[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自我认知》,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3、[美]刘禾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24、[日]伊藤虎丸著:《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李冬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章一萍:《枕上随笔》,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版。
    2、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
    3、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共十卷),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4、张佛泉:《自由与人权》,香港亚洲出版社1955年版。
    5、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共三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
    6、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郭沫若:《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8、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共四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9、山东师范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编:《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上下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0、严复:《严译名著丛刊》,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1、鲁迅:《鲁迅全集》(共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2、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李何林编:《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一九一七——一九三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5、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6、王得后:《〈两地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下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8、郁达夫:《郁达夫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19、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20、北京师范大学校史资料室编:《五四运动与北京高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1、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下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22、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3、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4、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5、夏衍:《懒寻旧梦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26、《成仿吾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成仿吾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7、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全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8、张宪文著:《中华民国史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9、《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共十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中文版。
    30、邹进宪编:《韩愈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1、王栻编:《严复集》(共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共十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3、刘中树:《鲁迅的文学观》,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4、钱谷融:《文学的魅力》,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5、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6、陈子善、王自立编:《回忆郁达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7、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8、严家炎:《论现代小说与文艺思潮》,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9、支伟成编:《庄子校译》,据1924年上海泰东图书局本影印,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
    40、刘再复:《论中国文学》,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
    41、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4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3、王先谦:《荀子集解》(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4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4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十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46、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47、钱理群:《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
    48、李今:《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49、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共四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50、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1、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共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2、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3、丘玉玺、李泉、马亮宽编:《傅斯年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4、陈子善、徐如麟编:《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5、严家炎:《世纪的足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56、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57、严加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8、汪晖:《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9、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0、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1、刘军宁主编:《自由主义的先声——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62、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共十二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彭明:《五四运动史》(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4、张宝明:《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65、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6、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文存》(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7、刘中树:《〈呐喊〉〈彷徨〉艺术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8、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中下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9、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0、刘桂生、林启彦、王宪明编:《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1、余英时等著:《五四新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版。
    72、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下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3、周作人:《艺术与生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4、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75、欧阳哲生、郝斌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上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6、胡绳:《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7、周作人:《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8、张灏:《思想与时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9、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0、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1、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共三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2、张宝明:《自由神化的终结——20世纪启蒙阙失探解》,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83、胡适:《胡适全集》(共四十四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4、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85、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6、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8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88、杜亚泉:《杜亚泉文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9、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0、袁伟时编:《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1、止庵编注:《周作人集》(上下册),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92、周昌龙:《新思潮与传统——五四思想史论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93、林贤治:《人间鲁迅》(上下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4、李新宇:《愧对鲁迅》,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95、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96、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7、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8、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9、胡适口述、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0、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01、夏至清:《新文学的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02、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03、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4、张宝明:《〈新青年〉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聚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5、曹聚仁:《鲁迅评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6、李茂民:《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梁启超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7、夏晓虹:《阅读梁启超》,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08、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09、夏伟东、李颖、杨宗元:《个人主义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0、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11、顾红亮、刘晓虹:《想象个人:中国个人观的现代转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12、岳凯华:《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
    113、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14、刘艳:《中国现代作家的孤独体验》,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5、张宝明:《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16、罗晓静:《寻找“个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7、李新宇:《大梦谁先觉——近代中国文化遗产发掘》,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版。
    118、郑大华、邹小站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19、林贤治:《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0、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1、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2、郭沫若:《文学的本质》,《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施存统:《工读互助团底实验和教训》,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第二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4、李泽厚:《论严复》,《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闻一多:《诗的格律》,《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7、王统照:《我读小说与写小说的经过》,《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叶圣陶:《〈叶圣陶选集〉自序》,《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9、王统照:《〈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序》,《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0、鲁彦:《关于我的创作》,《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2、谢冰心:《小说集自序》,《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3、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4、茅盾:《关于“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5、茅盾:《读“倪焕之”》,李何林编:《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一九一七——一九三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郁达夫:《日记文学》,《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郁达夫:《我承认是“失败了”》,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8、郁达夫:《忏余独白——〈忏余集〉代序》,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9、郁达夫:《雪夜——日本国情的记述自传之一章》,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0、郁达夫:《〈茑萝集〉自序》,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1、郁达夫:《〈达夫全集〉自序》,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2、郁达夫:《〈鸡肋集〉提辞》,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3、郁达夫:《序李桂著的〈半生杂忆〉》,《郁达夫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24、郁达夫:《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郁达夫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25、郁达夫:《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26、郁达夫:《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27、郁达夫:《孤独者——自传之六》,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28、郁达夫:《大风圈外——自传之七》,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29、郁达夫:《海上——自传之八》,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0、郁达夫:《一封信》,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1、郁达夫:《海上通信》,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2、郁达夫:《还乡后记》,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3、郁达夫:《志摩在回忆里》,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4、郁达夫:《北国的微音》,张梦阳编:《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35、克书:《一封通信——北京高师一学生谈‘五四’经过》,《五四运动与北京高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6、惠:《教育的错误》,《五四运动与北京高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7、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8、克兴:《评驳甘人的〈拉杂一篇〉——革命文学底根本问题底考察》,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9、杜荃:《文艺战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0、冯乃超:《评驳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1、画室:《革命与智识阶级》,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2、甘人:《中国新文艺的将来与其自己的认识》,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3、黄药眠:《非个人主义的文学》,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4、侍桁:《个人主义的文学及其他》,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5、钱潮:《我与郁达夫同学》,陈子善、王自立编:《回忆郁达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46、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7、郭沫若:《我们的文学新运动》,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8、郭沫若:《孤鸿》,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9、郭沫若:《〈文艺论集〉序》,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0、郭沫若:《革命与文学》,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1、麦克昂:《英雄树》,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2、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53、周作人:《日记与尺牍》,《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54、梁启超:《谭嗣同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55、丁守和:《关于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56、林毓生:《对五四时期思想启蒙运动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57、汪澍白:《启蒙运动的曲折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58、耿云志:《中西结合,创造新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59、林岗:《民族主义、个人主义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60、钱理群:《试论“五四”时期“人”对自身的认识》,《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
    61、邓国伟:《关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及其走向问题的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1期。
    62、李旭东:《个体与群体:鲁迅思想的内在冲突》,《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5期。
    63、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第二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64、林毓生:《鲁迅个人主义的性质与含意——兼论“国民性”问题》,《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12期。
    65、王铁仙:《周作人的人性观和个性主义思想的嬗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66、张福贵、刘中树:《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67、施蛰存:《我的日记》,陈子善、徐如麟编:《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68、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世纪的足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69、朗损(沈雁冰):《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0、庐隐:《创作的我见》,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1、清华小说研究社:《短篇小说的作法》,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2、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版社1997年版。
    73、杨振声:《〈玉君〉自序》,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版社1997年版。
    74、叶绍钧:《创作的要素》,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5、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6、玄珠(沈雁冰):《创作坛杂评:一般的倾向》,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7、耿济之:《屠格涅夫〈前夜〉序》,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8、张定璜:《鲁迅先生》,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9、夏丐尊:《论记叙文中作者的地位并评现今小说界的文字》,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0、雁冰:《读〈呐喊〉》,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1、俍工编著:《小说作法讲义》,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2、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3、仲密(周作人):《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4、周作人:《〈晚间的来客〉译后附记》,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5、仲密:《〈沉沦〉》,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6、静观:《读〈晨报小说〉第一集》,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7、成仿吾:《〈残春〉的批评》,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8、玄珠(沈雁冰):《创作坛杂评:一般的倾向》,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9、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0、刘东:《周作人:失去儒家制衡的“个人主义”》,《二十一世纪》,1997年2月号。
    91、汪晖:《个人观念的起源与中国的现代认同》,《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2、王三山:《宗法家族制度与中国专制政治》,《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93、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刘军宁主编:《自由主义的先声——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94、李大钊:《自由与秩序》,刘军宁主编:《自由主义的先声——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95、蒋梦麟:《个性主义与个人主义》,刘军宁主编:《自由主义的先声——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96、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十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7、胡适:《纪念“五四”》,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十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8、刘军宁:《回归个人:重申个人主义》,《五四新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版。
    99、郑大华、任菁:《1840-1904年中国启蒙思潮的历史考察》,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00、林载爵:《严复对自由的理解》,刘桂生、林启彦、王宪明编:《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1、周昌龙:《严复自由观的三层意义》,刘桂生、林启彦、王宪明编:《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2、黄克武:《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以严译〈群己权界论〉(On Libery)为中心之分析》,刘桂生、林启彦、王宪明编:《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3、张先飞:《从普遍的人道理想到个人的求胜意志——论20年代前期周作人“人学”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2期。
    104、魏绍馨:《“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对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再认识》,《齐鲁学刊》,1999年第3期。
    105、王颖:《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在五四时期的积极影响》,《理论探讨》,2000年第3期。
    106、金耀基:《五四与中国的现代化》,欧阳哲生、郝斌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7、周昌龙:《胡适对传统礼教的观念与态度》,《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8、黄汉青:《维新派近代民权学说的历史演进》,《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09、王铁仙:《中国文学中的个性主义潮流——从晚明至“五四”》,《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
    110、王爱松:《个人主义与“五四”文学》,《南京大学学报》,2001第4期。
    111、李新宇:《价值重估的尺度——论五四人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
    112、庄锡华:《20世纪中国文论与人道主义情结》,《江苏社会科学》,2002第4期。
    113、张宝明:《越位的人道主义:“五四”启蒙残缺性的再反思》,《文史哲》,2002年第5期。
    114、周作人:《妇人运动与常识》,《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5、郭双林、龙国存:《“国民”与“奴隶”——对清末社会变迁过程中一组中坚概念的历史考察》,《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
    116、姚纯安:《清末群学辩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117、王尔敏:《十九世纪中国士大夫对中西关系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观念》,《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18、周作人:《贵族的与平民的》,止庵编注:《周作人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119、周作人:《伟大的捕风》,止庵编注:《周作人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120、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21、余英时:《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22、张宝明:《原“人”:五四文学观念的世纪末回眸》,《求是学刊》,2004年第2期。
    123、董国强:《论“五四”时期高一涵的自由主义观念》,《民国档案》,2004年第4期。
    124、赵雷:《人的理想与人性的深度——对巴金人道主义思想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
    125、高玉:《中国近现代个人主义话语及其比较》,《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126、李新宇:《重评五四启蒙运动三题——兼评李泽厚诸先生之说》,《文史哲》,2004年第4期。
    127、汪卫东:《“个人”、“精神”与“意力”:〈文化偏至论〉中“个人”观念的梳理》,《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5期。
    128、刘晓虹:《个人观转型:中国现代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29、金观涛、刘青峰:《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形态初探》,《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
    130、杨贞德:《自由与自治——梁启超政治思想中的“个人”》,《二十一世纪》,2004年8月号。
    131、李欧梵:《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浪漫个人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2、汪卫东:《“个人”、“精神”与“进化”:鲁迅早期文言论文的三个关键概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1期。
    133、魏韶华、金桂珍:《“个人主义”——“五四”一代之“公同信仰”——从鲁迅、胡适的易卜生观切入》,《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134、郭秀文:《从专注个人到重在社会——陈独秀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学术研究》,2005年第9期。
    135、黄克武:《魂归何处?梁启超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再思考》,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6、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137、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38、旷新年:《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关系的重建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139、刘中树:《史识: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灵魂》,《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140、王嘉良:《人道为本:文学认知与表现人的深层拓进》,《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41、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
    142、高力克:《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43、汤景泰:《启蒙的两种路向——论“五四”前后胡适与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北方论丛》,2006年第6期。
    144、顾红亮:《“民族国家”语境中的个人图像》,《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145、倪婷婷:《论五四作家的哀悯情感》,《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
    146、张全之:《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与五四新文学》,《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
    147、许纪霖:《国本、个人与公意——五四时期关于政治正当性的讨论》,《史林》,2008年第1期。
    148、刘中树:《“五四精神”与中国新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2期。
    149、许纪霖:《个人主义的起源——“五四”时期的自我观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