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东莱吕氏家族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东莱吕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家族之所以能延续十几世而不坠,并在宋室政坛和文坛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其良好的家族教育与深厚的家学渊源。本论文以其家族性质的转变为线索,分两个时期详细论述了东莱吕氏家族及其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期较为完整地呈现出吕氏家族教育的盛况及其特点,并以此折射出宋代新型家族教育的发展轨迹。
     全文主体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章作为全文的铺垫,主要以考证学方法对吕氏源流、宋代东莱吕氏之世系进行了详细考释。
     第二章论述了作为官僚性家族的前期吕氏家族及其教育。首先以其族人居官之情况论证了前期东莱吕氏家族是作为累世公卿的官僚性大家族而显赫一时的,之后分忠政、勤政、廉政、慎政四个方面对前期吕氏家族教育进行了详细论述。作为家族教育之影响,最后论及吕氏清净保守的从政风格与北宋政风之关系。
     第三章论述了作为学术性家族的后期吕氏家族及其教育。首先详细论述了吕氏家族性质的转变,尤其对转变原因作了较深剖析。然后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部分对吕氏家族教育的实施过程作了详细论说:作为这种教育实施的结果,又深刻论述了吕氏独特的学术风格。最后选取浙东学术为参照,对后期东莱吕氏家族教育之重大影响进行了论述。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再次概述性阐明了宋代东莱吕氏家族教育之重要地位和影响。
The Lv's clan of Donglai in Song Dynasty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With the high-blooded education of clan and profound family origin,the Lv's clan could lasted longer for tens of generations and played a dicisive role in the political forum as well as in the literary world in Song Dynasty.Taking th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lan's nature as the clue,the paper,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studi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Donglai Lv's clan and its education.The paper is written in order to integrallty present the pomp and trait of the clan's education,and reflect the developping process of Song's newly-established clan.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as the overture of the whole paper,researches in detail the Lv's origin and the lineage of Song's Donglai Lv's clan through the textual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points to the earlier Song's Donglai Lv's clan as a berueauratic one and its education.To begin with,the paper reveals that the earlier Song's Donglai Lv's clan was indeed well-known as a berueauratic one by introducing official positions of the clan members.Next,the Donglai Lv's education is analyzied in details from the four aspects such as loyalty political education,hardworking political education,honest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aution political education.The last part refers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lier Donglai Lv's education,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nglai Lv's reticent and old-line style in politics and the conservative political atmosphere of Northern Song.
     The third chapter is manly about the upper Song's Donglai Lv's clan as a academic one and its education.At firs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transition of the Donglai Lv's clan,especially deeply analyzes the reason for the transition.Then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ry process of the Donglai Lv's education,including content and mode of education,and the implementary outcome of education,which refers to the Donglai Lv's unique academic style.Finally,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upper Song's Donglai Lv's education,which is about its great contribution to Zhedong Academy.
     The epilogue part makes a summary to the whole paper.What is more,it recapitulatively clarifies vital position and impact of Song's Donglai Lv's clan and its education.
引文
[1]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元]脱脱等:《宋史》卷本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3][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粱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七《范吕诸儒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以下所引《宋元学案》同)
    [1]孔东:《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第4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孔东:《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第17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2]同上书第20页。
    [1]黄宽重,刘增贵:《家族与社会》第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2]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第4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陈其南:《家族与中国社会》第217页,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版.
    [4]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第4页,人民出版社1992版.
    [5]同上书第5页.
    [1][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
    [2]转引自李吉,王岳红:《中国姓氏》第5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1]转引自袁义达,张诚:《中国姓氏》第3-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转引自李吉,王岳红:《中国姓氏》第11-12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2][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华书局2006年版。
    [3]转引自李吉,王岳红:《中国姓氏》第13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4]转引自袁义达,张诚:《中国姓氏》第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转引自李吉,王岳红:《中国姓氏》第15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1]以上均转引自淡泊:《中华万姓谱》第224页,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2][宋]郑樵:《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
    [3][宋]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辨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第1015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管仲撰,梁运华校点:《管子·轻重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六年》,中华书局1990年版。
    [3][宋]杜佑:《通典·州郡十》,中华书局1988年版.
    [1]见《元丰九域志》卷一,转引自孔东著《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第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2]《明一统志》卷二二、卷三五及《元一统志》卷一七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转引自袁义达,张诚:《中国姓氏》第10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宋]王明清:《挥尘前录》卷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2]同上。
    [3]《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吕载赓等修,(清)吕锡璋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明礼堂活字本.
    [4][宋]吕祖谦:《东莱集》卷十四《东莱公家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第86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
    [1]《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二六《吕惠穆公公弼神道碑》,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十,引自《全宋文》卷八七一,范镇十。曾枣庄,刘琳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所引《全宋文》同)
    [2]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第8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孔东:《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第4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河东吕氏谱》,(清)吕鸣恭、吕懿历等纂,清康熙刻本.
    [2][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吕蒙正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3]《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十五《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又见康熙《开封府志》卷十七,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八,嘉庆《洧川县志》卷七,引自《全宋文》卷六零九,富弼十一.
    [4]同上.
    [1][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七《吕侍讲家传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吕蒙正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3]同上.
    [4]《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十五《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又见康熙《开封府志》卷十七,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八,嘉庆《洧川县志》卷七,引自《全宋文》卷六零九,富弼十一.
    [5]同上。
    [6][宋]王偁:《东都事略》卷五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7]《乐全集》卷三六《故推诚保德宣忠亮节崇仁协恭守正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尉致仕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一万八千四百户食实封七千六百户赠太师中书令溢文靖吕公神道碑铭 并序》,又见《永乐大典》卷九二二,引自《全宋文》卷八一九,张方平三八.
    [8][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夷简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1]《宋宰辅编年录》卷七《吕公弼拜相制》,引自《全宋文》卷二四三八,宋神宗二.
    [2][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公弼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3]《王魏公集》卷八《宋故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宣徽南院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充太乙宫使东平郡开国公食邑六千户实封一千四百户上柱国吕公行状》,引自《全宋文》卷一八零五,王安礼八.
    [4]同上.
    [5]《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一《赐宰相吕公著生日礼物口宣》,引自《全宋文》卷一八五八,苏轼十.
    [6][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后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7][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吕公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8]同上.
    [9]同上.
    [10]同上.
    [1][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吕蒙正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2][宋]吕希哲:《吕氏杂记》,载周光培编《宋代笔记小说》(第7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苏魏公文集》卷七十《祭吕侍讲文》,引自《全宋文》卷一三五三,苏颂四六.
    [4]《宋名臣奏议》卷三《论修德为治之要十事奏》,又见《皇朝文鉴》卷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九零,引自《全宋文》卷一零九五,吕公著四。
    [5][宋]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第270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6][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公孺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1]《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十五《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又见康熙《开封府志》卷十七,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八,嘉庆《洧川县志》卷七,引自《全宋文》卷六零九,富弼十一.
    [2][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吕蒙正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3]同上。
    [1]《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十五《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又见康熙《开封府志》卷十七,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八,嘉庆《洧川县志》卷七,引自《全宋文》卷六零九,富弼十一.
    [2][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夷简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3]《乐全集》卷三六《故推诚保德宣忠亮节崇仁协恭守正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尉致仕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一万八千四百户食实封七千六百户赠太师中书令溢文靖吕公神道碑铭并序》,又见《永乐大典》卷九二二,引自《全宋文》卷八一九,张方平三八.
    [4][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四《仁宗皇帝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
    [5][宋]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第268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1][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9年本.
    [2]《河东吕氏谱》卷四《族谱大传》,(清)吕鸣恭、吕懿历等纂,清康熙刻本.
    [3][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夷简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4]同上.
    [5]同上.
    [6]《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二六《吕惠穆公公弼神道碑》,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十,引自《全宋文》卷八七一,范镇十。
    [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公弼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2]《道乡集》卷二三《贺吕左丞启》,引自《全宋文》卷八三三,邹浩九.
    [3]同上。
    [4][宋]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第269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5]《道乡集》卷二三《谢吕运使启》,引自《全宋文》卷八三三,邹浩九.
    [1][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吕蒙正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2][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七《吕侍讲家传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吕蒙正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4]同上。
    [1][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七《吕侍讲家传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乐全集》卷三六《故推诚保德宣忠亮节崇仁协恭守正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尉致仕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一万八干四百户食实封七干六百户赠太师中书令溢文靖吕公神道碑铭并序》,又见《永乐大典》卷九二二,引自《全宋文》卷八一九,张方平三八.
    [3]《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二六《吕惠穆公公弼神道碑》,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十,引自《全宋文》卷八七一,范镇十.
    [4][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吕公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5]《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二六《吕惠穆公公弼神道碑》,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十,引自《全宋文》卷八七一,范镇十。
    [6]《王魏公集》卷八《宋故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宣徽南院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充太乙宫使东平郡开国公食邑六千户实封一干四百户上柱国吕公行状》,引自《全宋文》卷一八零五,王安礼八。
    [7]《范太史集》卷三七《祭吕正献公文》,引自《全宋文》卷二一六七,范祖禹五三.
    [8]《苏文忠公全集》卷四零《除吕公著特授守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加食邑实封余如故制》,引自《全宋文》卷一八五二,苏轼四.
    [9]《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为家君祭吕申公文》,又见《皇朝文鉴》卷一三四,《五百家播芳大全文萃》卷九四,引自《全宋文》卷一七五八,程颐九.
    [10]《鸡肋集》卷六零《馆阁祭吕申公文》。又见《八代文钞》第三一册,《四续古文奇赏》卷一三,引自《全宋文》卷二七四八,晁补之三八.
    [1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公孺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公弼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2]同上书卷三百三十六《吕公著传》。
    [3]同上书卷三百五十五《吕嘉问传》。
    [4]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第6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清]王夫之:《宋论》卷一《太祖一五》,中华书局2008年版,王嘉川译注.
    [2]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第557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一,绍兴二年十二年十二月癸巳条,中华书局1956年。
    [4][宋]马永卿:《元城语录》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太宗开宝九年冬十月乙卯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6]同上书卷二九,太宗端拱元年十二月条.
    [7][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至道元年五月丁卯条,中华书局1979年版。
    [1][宋]《宋人诏令集》卷一《真宗即位赦天下制》,中华书局1962年版。
    [2][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三七《天道·灾异》之《上真宗应诏论彗星早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宋]韩琦:《安阳集》卷二二《三朝圣政录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4][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四《景德册府元龟》.《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礼五五之一,中华书局1957年版.
    [6][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八三《王钦若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7]同上书卷二八五《冯拯传》.
    [8][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二《登极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七,庆历四年三月己卯条.
    [10][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九一《宋绶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五,景祐元年十二月癸未条.
    [2][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卷十八《进五规状》.中华书局民国刻本.
    [3][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卷一,丞相魏国韩忠献王绮条.宋代传记资料丛刊23-24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1]《宋大诏令集》卷五二《吕夷筒拜集贤相制》,又见《宋宰辅编年录》卷四,引自《全宋文》卷九四八,宋仁宗九.
    [2]《宋大招令集》卷六六《吕夷简拜昭文制》,又见《宋宰辅编年录》卷四,引自《全宋文》卷九五四,宋仁宗一五.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七《奏请选差近臣详定役法》,又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三之一三,《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一,引自《全宋文》卷一零九五,吕公著四。
    [2]《皇朝文鉴》卷三四《除吕蒙正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制》,又见《太宗皇帝实录》卷四三,《宋大诏令集》卷五一,《宰辅编年录》卷二,《四六法海》卷一,《八代四六全书》卷一,《古灵符》卷六,乾隆《河南通志》卷五三八,引自《全宋文》卷一二六,李沆。
    [3][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前集》卷二《李沆》条引《元城语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4]《欧阳文忠公集》卷一百《论吕夷简箚子》,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宋宰辅编年录》卷五,《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三七,《太平治迹统类》卷十,引自《全宋文》卷六八一,欧阳修一九.
    [1]《道乡集》卷二三《贺吕左丞启》.引自《全宋文》卷二八三三,邹浩九.
    [2]《范太史集》卷八《代吕正献公遗表》,引自《全宋文》卷二一二三,范祖禹九.
    [1][宋]脱脱等:《宋史》卷三二九《蹇序辰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1][宋]《宋大诏令集》卷二零八《吕希哲吕希纯吕希绩分司居住制》,中华书局1962年版.
    [2][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夷简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3][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吕好问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2]《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吕载赓等修.(清)吕锡璋等纂,清成丰八年(1858)明礼堂活字本.
    [3][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吕祖谦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4]同上书卷四百五十五《吕祖俭传》.
    [5]同上.
    [1]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1][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十九《范吕诸儒学案》。
    [1]《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十五《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又见康熙《开封府志》卷十七,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八,嘉庆《洧川县志》卷七,引自《全宋文》卷六零九,富弼十一。
    [2][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十九《范吕诸儒学案》。
    [3]同上书卷二三《荥阳学案》.
    [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吕公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2]同上.
    [3]《王魏公集》卷八《宋故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宣徽南院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充太乙宫使东平郡开国公食邑六千户实封一千四百户上柱国吕公行状》,引自《全宋文》卷一八零五,王安礼八。
    [4][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十九《范吕诸儒学案》所引《吕氏家塾广记》.
    [5][宋]吕希哲:《吕氏杂记》,载周光培编《宋代笔记小说》(第7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十九《范吕诸儒学案》.
    [7]《杨龟山先生集》卷二八《祭吕侍讲文》,引自《全宋文》卷二七零二,杨时二八.
    [8]同上。
    [9][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二三《荥阳学案》,引《吕氏杂记》.
    [1][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粱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二三《荥阳学案》。
    [2][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吕希哲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3][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粱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二三《浆阳学案》。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8]《太仓稊米集》卷五八《见吕右丞书》,引自《全宋文》卷三五一五,周紫芝四.
    [9][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二三《浆阳学案》附录引吕本中言。
    [10]同上书卷二七《和靖学案》引《南润甲乙稿》。
    11《南涧甲乙稿》卷二零《左大中大夫充龙图阁待制致仕赠左正奉大夫吕公墓志铭》,引自《全宋文》卷四八零二,韩元吉二零。
    [1]《盘州文集》卷二一《吕广问敷文阁特制在京宫观兼侍讲制》,又见《宋四六选》卷三,引自《全宋文》卷四七一三,洪适八。
    [2][清]黄宗羲原著,[清]全袒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三六《紫薇学案》.
    [3]《竹谷先生文集》卷四《吕本中太常少卿制》,引自《全宋文》卷三九四四,李弥逊一.
    [4][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三六《紫薇学案》。
    [5]同上.
    [6]同上.
    [7]《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日载赓等修,(清)吕锡璋等纂,清咸丰八年(1358)明礼堂活字本.
    [8]《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二,引自《全宋文》卷五零零一,尤袤三.
    [9]《道命录》卷八《东莱先生吕成公谥议》,又见民国《平阳县志》卷六九,引自《全宋文》卷六八七四,孔炜.
    [10]同上.
    11《慈湖先生遗书》卷四《奠吕子约辞》,引自《全宋文》卷六二四四,杨简二七.
    [1][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忠义十》,中华书局2000年版。
    [2]《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吕载赓等修,(清)吕锡璋等纂,清成丰八年(1858)明礼堂活字本.
    [3][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五一《东莱学案》.
    [4]同上引全祖望札记.
    [1]《皇朝文鉴》卷七三《门铭》,《古今图书集成》考二典卷一三四.引自《全宋文》卷三二一.吕夷简.
    [2]《言行龟鉴》卷二《论养心》,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引自《全宋文》卷二零一四。吕希哲.
    [3]《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吕载赓等修,(清)吕锡璋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明礼堂活字本.
    [1][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九,史部三十五,石家庄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同上书卷九二,子部二.
    [3][宋]吕祖谦:《少仪外传》上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二,子部二.
    [2][宋]吕祖谦:《少仪外传》下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同上书上卷.
    [4]同上.
    [5]同上书下卷.
    [1][宋]吕祖谦:《少仪外传》下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宋]吕袒谦:《东莱别集》卷一《家范一·宗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同上.
    [3]同上。
    [1]《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六《荥阳公家塾广记》,引自《全宋文》卷五八九零,吕祖谦二四.
    [2]《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七《书焦伯强殿丞帖后》,引自《全宋文》卷五八八二,吕祖谦一六。
    [3][宋]吕祖谦:《少仪外传》下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4][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日提要》卷九十二,子部二,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宋]吕祖谦:《东莱别集》卷一《家范一·宗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同上书卷八《与朱侍讲元晦》.
    [3]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第56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徐锴:《陈氏书堂记》,引自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第20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吕载赓等修,(清)吕锡璋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明礼堂活字本。
    [2]同上。
    [3]同上。
    [1]《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吕载赓等修,(清)吕锡璋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明礼堂活字本.
    [1][宋]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道学一》,中华书局2000年版.
    [2]同上.
    [1][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二三《荥阳学案》。
    [2]同上.
    [3][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七《吕氏家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4][明]周汝登:《希哲公又传圣学宗传》,引自《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吕载赓等修,(清)吕锡璋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明礼堂活字本.
    [5][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二三《荥阳学案》.
    [6]同上书卷十九《范吕诸儒学案》.
    [7]《太仓稊米集》卷六七《书吕舍人帖后》,引自《全宋文》卷三五二二,周紫芝一一.
    [1]《太仓稊米集》卷六七《书吕舍人帖后》,引自《全宋文》卷三五二二,周紫芝一一。
    [2][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七《吕侍讲遗事十条》,《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惨,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三六《紫薇学案》。
    [4]《渭南文集》卷一四《吕居仁集序》,又见《东莱诗集》卷首,《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七六,《四续古文奇赏》卷二零,《八代文钞》第三五册,引自《全宋文》卷四九三三,陆游一一。
    [5][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二七《和靖学案》.
    [6]《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吕载赓等修,(清)吕锡璋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明礼堂活字本.
    [7][宋]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儒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8][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三六《紫薇学案》.
    [9]同上书卷四六《玉山学案》。
    [1][清]黄宗義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四三《刘胡诸儒学案》.
    [2]同上。
    [3]同上。
    [4][宋]吕祖谦:《东莱集》卷八《祭张荆州文》,《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5][宋]吕祖谦:《东莱别集》卷七《与朱元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三六《紫薇学案》,引全祖望《同谷三先生书院记》.
    [7][宋]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儒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1]余英时:《朱熹的思维世界·序》第8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宋]张载撰,章锡琛点校:《经学理窟·义理》,载自《张载集》第276页,中华书局1978年版。
    [3][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一八、二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宋]黎靖德撰,王星贤校:《朱子语类》卷一二三,中华书局1994年版.
    [1][宋]吕祖谦:《东莱集》卷十四《东莱公家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宋]晃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第1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郧溪集》卷五《职方员外郎吕希道父翰林侍读学士右司郎中公绰可赠尚书户部侍郎制》,又见《永乐大典》卷七三零三,引自《全宋文》卷一四六四,郑獬八.
    [4]《华阳集》卷五一《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右司郎中集贤殿修撰中都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护军赐紫金鱼袋特赠左谏议大夫吕公墓志铭》,又见《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一五,引自《全宋文》卷一一五七,王珪三八。
    [5]杜海军:《吕祖谦年谱》第86页,第193页,第201页,第219页,第221-222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6][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卷五《浙东学术》,中华书局1985年版。
    [1][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九《书朱氏精舍图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2]管敏义:《浙东学术史》第10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金华县志》第1177页,清康熙刻本.
    [4][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五,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河东吕氏谱》卷四《族谱大传》,(清)吕鸣恭、吕懿历等纂,清康熙刻本.
    [2][唐]韩愈著,阎琦校注:《韩昌黎文校注》卷二《答尉迟生书》.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3][宋]周敦颐:《通书·文辞》,载自《周敦颐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
    [4]《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卷十五《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又见康熙《开封府志》卷十七,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八,嘉庆《洧川县志》卷七,引自《全宋文》卷六零九,富弼十一.
    [5]陆彬良:《全宋诗》第5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同上书第516页。
    [1][宋]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第149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2]陆彬良:《全宋诗》第16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宋]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载周光培编《宋代笔记小说》(第7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华阳集》卷五一《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右司郎中集贤殿修撰中都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护军赐紫金鱼袋特赠左谏议大夫吕公墓志铭》,又见《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一五,引自《全宋文》卷一一五七,王珪三八.
    [5][宋]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载周光培编《宋代笔记小说》(第7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陆彬良:《全宋诗》第547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宋]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载周光培编《宋代笔记小说》(第7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宋]吕本中:《紫微诗话》第933、933、934页,《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竹谷先生文集》卷四《吕本中太常少卿制》,引自《全宋文》卷三九四四,李弥逊一。
    [3][宋]曾几:《茶山集拾遗·东莱先生诗集后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4]《渭南文集》卷一四《吕居仁集序》,又见《东莱诗集》卷首,《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七六,《四续古文奇赏》卷二零,《八代文钞》第三五册,引自《全宋文》卷四九三三,陆游一一。
    [5]《江湖长翁集》卷三一《题吕居仁诗》,引自《全宋文》卷五七五九,陈造一一。
    [6][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六《吕本中传》,又见同书卷二百八《艺文志七》.中华书局2000年版。
    [7]同上书卷二百九《艺文志八》。
    [1][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夏均父集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2]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第418页,凤凰出版社2003年版.
    [3][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杜海军:《吕祖谦文学研究》第162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1][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吕祖谦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1][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夷简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2][宋]吕希哲:《吕氏杂记》,载周光培编《宋代笔记小说》(第7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宋大诏令集》卷六二《吕公著加恩制》,引自《全宋文》卷三二二八,宋哲宗八.
    [4]《道乡集》卷二三《谢吕运使启》,引自《全宋文》卷二八三三,邹浩九。
    [5][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二三《荥阳学案》序录.
    [6]同上.
    [7][明]周汝登:《希哲公又传圣学宗传》,引自《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吕载赓等修,(清) 吕锡璋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明礼堂活字本。
    [1][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二三《荥阳学案》。
    [2]《文定集》卷一零《读吕荥阳公发明义理酬酢事变二书》,又见《宋元学案》卷四六,《宋元学案补遗》卷二三,引自《全宋文》卷四七七七,汪应辰一七。
    [3]《东莱吕太史文集》卷一四《东莱公家传》,引自《全宋文》卷五八九四,吕祖谦二六。
    [4]同上.
    [5]《浮溪集》卷一一《吕好问除尚书右丞制》,又见《宋四六选》卷二,引自《全宋文》卷三三六七,汪藻六.
    [6]《东莱吕太史文集》卷一四《东莱公家传》,引自《全宋文》卷五八四九,吕祖谦二六。
    [7]《华阳集》卷七《吕聪问除中正少卿制》,引自《全宋文》卷三六六五,张纲五。
    [8][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三六《紫薇学案》。
    [9][宋]朱熹:《晦庵集》卷八三《跋吕舍人青溪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梁谷遗稿》文钞补编《吕氏家塾读诗记序》,又见《吕氏家塾读诗记》,引自《全宋文》卷五零零零,尤袤二。
    [2]《止斋先生文集》卷四五《祭吕大著文》,引自《全宋文》卷六零五九,陈傅良四三.
    [3][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三《儒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4]《河东吕氏谱》卷四《族谱大传》,(清)吕鸣恭、吕懿历等纂,清康熙刻本。
    [5]《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吕载赓等修,(清)吕锡璋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明礼堂活字本.
    [1][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道学-张载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2][宋]张载:《张载集》第4-5页.章锡琛点校,中华书局1978年版.
    [3][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道学-程颢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4][宋]程颢,程颐撰;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38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
    [5]同上第3页.
    [6]《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八《与吕子约》,又见《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七,引自《全宋文》卷五五三五,朱熹一零八.
    [1][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七《吕侍讲遗事十条》,《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宋]黎靖德撰,王星贤校:《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94年版。
    [3]《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三《答吕伯恭》,又见《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零六,引自《全宋文》卷五四八七,朱熹六零.
    [4]《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五《与吕伯恭书》,又见《古今图书集成》铨衡典卷一零五,引自《全宋文》卷五四七零,朱熹四三.
    [5]《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七《答吕子约》,引自《全宋文》卷五五三四,朱熹一零七.
    [6]《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四《答吕伯恭》,又见《山堂肆考》卷一二三,引自《全宋文》卷五四九零,朱熹六三.
    [1][明]周汝登:《希哲公又传圣学宗传》,引自《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吕载赓等修,(清)吕锡璋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明礼堂活字本.
    [2][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二三《荥阳学案》。
    [3]同上。
    [4]同上书卷三六《紫薇学案》。
    [1][宋]吕祖谦:《东莱集》卷五《太学策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三《祭东莱吕先生文》,又见宣统《武义县志》卷一零,引自《全宋文》卷六二六五,郑良臣。
    [3][宋]吕乔年:《丽泽论说集录》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4]同上。
    [5][宋]吕祖谦:《春秋左氏传说》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宋]吕祖谦:《东莱别集》卷八《与朱侍讲》,《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7]《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一零《与学者及诸弟书八》,引自《全宋文》卷五八七八,吕祖谦一二。
    [8]同上书《与学者及诸弟书一》。
    [9][宋]吕乔年:《丽泽论说集录》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0]同上。
    [1][宋]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八《荒政》,《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西山文集》卷三四《跋吕子约与彭仲诚帖》,又见《西山题跋》,引自《全宋文》卷七一七二,真德秀三八.
    [3]《鲁斋集》卷七《上吕寺丞书》,引自《全宋文》卷七七八九,王柏二。
    [1][宋]吕祖俭:《东莱吕公圹记》,载自《河东吕氏谱》卷八《圹记》,(清)吕鸣恭、吕懿历等纂,清康熙刻本.
    [2][清]张坦让:《吕东莱先生文集叙》.见《东莱吕太史文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宋]吕祖谦:《东莱外集》卷五《处士徐意元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五一《东莱学案》。
    [2]同上书卷七三《丽泽诸儒学案》。
    [3]李国钧:《中国书院史》第363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宋]吕祖谦:《东莱集附录》卷三《附录拾遗·祠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宋]吕祖谦:《东莱集》卷九《与刘衡州》,《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宋]陈亮:《陈亮集》卷二十《又甲辰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4][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二二,中华书局1994年版。
    [5][宋]吕祖谦:《东莱别集》卷十《与陈同甫》,《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宋]吕祖谦:《东莱别集》卷十《与陈同甫》,《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宋]陈亮:《陈亮集》卷二二《祭吕治先郎中文》,中华书局1974年版.
    [3]同上书卷一九《与吕伯恭正字又书》。
    [4][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五二《艮斋学案》。
    [5]同上。
    [6][宋]叶适:《水心文集》卷二七《与吕丈书》,《丛书集成续编》第105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1]《攻愧集》卷三五《吕大麟知常德府志》,引自《全宋文》卷五九零三,楼錀四.
    [2][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六五《吕蒙正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3][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一五《吕谏议公绰墓志铭》,宋代传记资料丛刊第1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4]《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二六《吕惠穆公公弼神道碑》,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十,引自《全宋文》 卷八七一,范镇一零。
    [1]《王魏公集》卷八《宋故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宣徽南院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充太乙宫使东平郡开国公食邑六千户实封一千四百户上柱国吕公行状》,引自《全宋文》卷一八零五,王安礼八.
    [2][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三六《吕公著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3][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二三《荥阳学案》.
    [4][元]脱脱等:《宋史》卷三六二《吕好问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
    [5][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篇》,载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六年》,中华书局1990年版。
    2、管仲撰,梁运华校点:《管子·轻重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华书局2006年版。
    4、[唐]韩愈著;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5、[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7、[宋]周敦颐:《周敦颐集》之《通书·文辞》,岳麓书社2002年版。
    8、[宋]张载撰;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9、[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10、[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1、[宋]司马光:《司马温公集》,中华书局民国刻本。
    12、[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9年本。
    13、[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14、[宋]韩琦:《安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5、[宋]马永卿:《元城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6、[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宋代传记资料丛刊第1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17、[宋]吕希哲:《吕氏杂记》,周光培编《宋代笔记小说》(第7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8、[宋]吕本中:《童蒙训》,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9、[宋]吕本中:《紫薇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0、[宋]吕祖谦:《东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1、[宋]吕祖谦:《东莱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2、[宋]吕祖谦:《少仪外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3、[宋]吕祖谦:《大事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4、[宋]吕祖谦:《春秋左氏传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5、[宋]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6、[宋]吕祖谦:《东莱左氏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7、[宋]吕祖谦:《吕东莱先生遗集》,雍正元年刻本。
    28、[宋]吕乔年:《丽泽论说集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9、[宋]吕祖俭:《大愚集》,见《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二十四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版。
    30、[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1、[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2、[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宋代传记资料丛刊23-24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33、[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前集》,宋代传记资料丛刊2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34、[宋]朱熹:《晦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5、[宋]朱熹:《伊洛渊源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6、[宋]陈亮:《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37、[宋]叶适:《水心文集》,丛书集成续编第105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38、[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
    3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40、[宋]丁傅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
    41、[宋]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辨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2、[宋]王明清:《挥尘前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43、[宋]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
    44、[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5、[宋]王偁:《东都事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46、[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7、[宋]《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48、[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9、[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四《景德册府元龟》,《文渊阁四库全书》影 印本。
    50、[宋]李攸:《宋朝事实》,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51、[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52、[宋]黎靖德,王星贤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
    53、[宋]陈葵,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中华书局1998年版。
    54、[宋]曾几:《茶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55、[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56、[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7、[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
    58、[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59、[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0、[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61、[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2、[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63、[清]王夫之撰,王嘉川译注:《宋论》,中华书局2008年版。
    64、[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5年版。
    65、[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6、曾枣庄,刘琳:《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7、《河东吕氏谱》:(清)吕鸣恭、吕懿历等纂,清康熙刻本。
    68、《吕氏宗谱》[宜兴]:(清)吕德宜等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绥禄堂木活字本。
    69、《吕氏宗谱》[宜兴]:(清)范逊齐等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企渭堂木活字本。
    70、《贵门吕氏宗谱》[浙江郯县]:(清)吕载赓等修,(清)吕锡璋等纂,清咸丰八年(1858)明礼堂活字本。
    71、《虞邑西乡吕氏宗谱》[浙江上虞]:(清)吕联三等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斯佑堂木活字本。
    72、《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73、《元一统志》,中华书局1966年版。
    74、《金华县志》,清康熙刻本。
    75、《隆庆仪真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76、《嘉靖浙江通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
    77、《嘉靖池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78、《嘉靖河间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79、《嘉靖寿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80、《嘉靖江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81、《乾隆江南通志》,乾隆元年(1736)刻本。
    82、《嘉庆洧川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83、《光绪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
    1、孔东.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2、党明德,何成.中国家族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丁钢.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4、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阎爱民.中国古代的家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
    6、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8、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9、苗春德.宋代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0、王炳照主编,吴霓等编写.中国古代私学与近代私立学校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1、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2、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3、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4、黄宽重,刘增贵.家族与社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15、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6.
    16、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7、陈其南:家族与中国社会[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
    18、邢铁.宋代家庭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9、袁义达,张诚.中国姓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李吉,王岳红.中国姓氏[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1、张淑一.先秦姓氏制度考察[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22、何晓明.姓名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3、雁侠.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24、张海彤,金连昌.百家姓探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5、逄振镐.山东古国与姓氏[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6、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7、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8、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9、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M].北京:三联书店,2006.
    30、何忠礼.宋代政治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1、杨渭生.两宋文化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2、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33、步近智,张安奇.中国学术思想史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4、杜海军.吕祖谦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5、杜海军.吕祖谦文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6、浙江省武义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7、熊琬.宋代理学与佛学之探讨[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38、管敏义.浙东学术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9、梅新林,王嘉良,黄灵庚.江南文化研究第1辑 吕祖谦与浙东学术研究专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40、浙江省社会科学界.浙东学派与浙江精神[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41、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42、李国钧.中国书院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43、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4、朱汉民,邓洪波,高峰煜.长江流域的书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5、黄书光.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6、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47、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8、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A].金明馆丛稿二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9、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A].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0、余英时.朱熹的思维世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1、陆彬良.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2、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
    1、张瑾.北宋吕氏官僚家族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历史学硕士论文
    2、陈开勇.吕夷简与婺州吕氏的家族佛学传统[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11.
    3、汪俊.宋代吕氏家族学术特点述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45-50.
    4、程颖颖.论《吕氏家塾读诗记》[D].山东大学文学硕士论文
    5、肖永明,张长明.吕祖谦的思想学术渊源与治学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17.
    6、冯春生.吕祖谦上溯十世考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5(5):150-154.
    7、程颖颖.论《吕氏家塾读诗记》[D].2007年山东大学文学硕士论文.
    8、杨林.吕祖谦的经世思想[D].2007年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刘玉敏.吕祖谦学术渊源略考[J].中国哲学史,2007(3):128-129.
    10、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J].历史研究,1990(1):53-6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