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沙两市的政府网站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用之比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政治民主化呼声日益增强,政府公开政务,民众上诉民意的需求高涨,政府网站承载着沉重的传播使命。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七大之后,国家出于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赋予其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
     本文选择武汉市和长沙市这两个“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政府网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大政府网站建设的比较,分析政府网站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传播效能,并在此基础上为政府网站建设实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建言献策。
     本文分别从系统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的视域出发,为政府网站传播效果测评模型的搭建寻找理论依据。并参照国内外政府门户网站和“两型社会”的测评方法,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武汉、长沙两大政府网站的建设状况和传播效果进行评估。
     研究表明,武汉、长沙两大政府网站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政民互动三方面,对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这两个政府网站在推进两市“两型社会”建设还有很多文章要做。在这两个政府网站的建设中,要破除“传者本位”的定势思维,明确网站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社会诉求,按照受众的需求和行为习惯来进行传播。
In the current era,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creases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government keeps the public informed of the government affairs, meanwhile the public’s demands of appealing go on rising.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website, as the newest mass media, bears the burden of the heavy mission.
     To build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s determined as a strategic task in the long-term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n on the sixteen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h Central Committee. After the Seventeenth Congress, Wuhan city circle and Changsha city circle are determined as the test zone of " two typ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 which means prior policy innovation for the over-all interest of the nation.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websites of Wuhan and Changsha is selected as research samples. The mass-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two government websites is analyzed by comparison of the two government websites,. As a result, some advice is proposed for optimize the mass-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This paper find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ructures from the system science,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psychology, for the propagation effects of the government web site evaluation model, with reference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government portal and " Two typ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 of evaluation methods,by using AHP to evaluate the two goverment websits of Wuhan and Changsha.
     The results show that, government websites of Wuhan and Changsha play a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two typ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in web desig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olitics and people interact aspects,but the result is not satisfying. Therefore,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moting the " two typ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by Government websit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websites still need to eliminate " Communicator based " set thinking, to affirm the social demands of website to promote the " two typ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 Build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s mind and behavior to carry out dissemination.
引文
1【美】詹姆斯·E·茨.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422
    2【美】詹姆斯·E·茨.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184
    3【美】詹姆斯·E·茨.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43
    4陈英凤.政府网站高普及率背后的隐忧.半月谈,2009年第3期
    5周冯琦、刘新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P14
    6潘岳.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求是,2006年第8卷
    7曾翔旻、赵曼.“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研究.科技创业,2008.5
    8童雯婷.系统论视域下的武汉市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硕士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2008年
    9苏建平.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统计监测体系研究.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4期
    10李牧、关帅锋“.两型社会”构建中的政务公开问题探究——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为视角.理论月刊,2009年第6期11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两型社会建设需要规范政府的履责行为.世纪行,2009年第1期
    
    12唐钧.政府网站:测评研究与建设原则.CPA中国行政管理,2003第1期
    13唐钧.政府网站:测评研究与建设原则.CPA中国行政管理,2003第1期
    14沈祥群、常亮.地市级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2期
    15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我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2003.6
    16曾宇航.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评价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5.5
    17刘兴宇、王彤.政府网站综合评价方法.情报科学,2004年第22卷第01期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总体改革处供稿
    19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8-07/11/content_13805742.htm
    20王义高、罗劲松等,“两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P9
    21吴娟.长株潭城群“两型社会”产业评价体系及政策研究:[硕士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年
    22吴娟.长株潭城群“两型社会”产业评价体系及政策研究:[硕士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年
    24中国电子政务网.武汉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应用,2010年月1月27日
    25李钥莹.论我国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以武汉市政府为例[: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2006年
    
    27孙聚成.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P210
    28许跃军.政府网站与绩效评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34
    29 [美]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厦出版社,1990年,P37
    30 [美]E·M·罗杰斯.创新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序言
    31 Barre Axford and Richard Huggins: New Media and Politics, SAGE Publication, 2003, P100
    32 [美]詹姆斯·E·茨.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1版,P404
    33喻国明、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104
    34方建移.大众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P253
    35方建移.大众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P253
    36方建移.大众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版社。2007年第1版,P78
    37 [美]简宁斯·布莱恩特.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第二版).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版,P55
    38 [美]简宁斯·布莱恩特.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第二版).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版,P193
    39申凡.当代传播学.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8月第1版,P180
    40戴伟辉.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商务出版社,2009年第1版,P156
    42许跃军:《政府网站与绩效评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P35
    
    4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44 [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版,P253
    [1] (美)詹姆斯·E·茨.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 (美)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第1版.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年
    [3] (美)简宁斯·布莱恩特.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
    [4] (美)Barre Axford and Richard Huggins. New Media and Politics. SAGE Publication,2003
    [5] (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第1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6]周冯琦,刘新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7]王义高,罗劲松等.“两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第1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8]孙聚成.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9]喻国明,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方建移.大众传媒心理学.第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申凡.当代传播学.第1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周冯琦,刘新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商博,谢锋.科学决策共筑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读解.第1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
    [14]戴伟辉.网络内容管理与情报分析.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15]许跃军.政府网站与绩效评估.第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政策研究课题组.长株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8) .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7]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2006年简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利用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问题研究”课题,2006年
    [18] 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大武汉“七创新”VS长株潭“1+12.数据中国2007,年,第50期
    [19]孙厚权,魏忠明.试论我国“两型”社会建构的全球化意蕴湖.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
    [20]王鹏.“两型社会”内涵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21]曾翔旻,赵曼.“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研究.科技创业,2008年,第5期
    [22]苏建平.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统计监测体系研究.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4期
    [23]中共武汉市委党校“两型社会”建设课题组.中部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周边八市考察.长江论坛,2008年,第4期
    [24]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两型社会建设需要规范政府的履责行为.世纪行,2009年,第1期
    [25]李牧、关帅锋.“两型社会”构建中的政务公开问题探究——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为视角.理论月刊,2009年,第6期
    [26]彭兰.网络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的作用及方法.中国编辑,2008年,第6期
    [27]刘丽群,刘淑芬.中美政府网站评估体系比较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第12期
    [28]唐钧.政府网站:测评研究与建设原则. CPA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期
    [29]张少彤,王理达. 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网站内容.电子政务,2008年,第2期
    [30]龙小康.武汉市政府网站与其它副省级城市政府网站的比较分析.长江论坛,2007年,第3期
    [31]中国36个重点城市政府门户网站排行.电子政务创刊号,2004年
    [32]邓备,胡凯政府网站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期
    [33]贾岷峰.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中部六省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比较与建议.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21期
    [34]陈兰杰.论地方政府网站的微观信息构建.情报科学,2007年,第23卷,第6期
    [35]胡菲.信息构建在政府网站交互性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山西档案,2009年,第3期
    [36]罗莹,刘冰.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研究.情报科学,2009年,第27卷,第10期
    [37]靳辉.认识建构与传播效果研究的复杂性.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卷,第2期
    [38]曾荷.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7年
    [39]吴娟.长株潭城群“两型社会”产业评价体系及政策研究:[硕士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年
    [40]李钥莹.论我国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以武汉市政府为例:[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2006年
    [41]童雯婷.系统论视域下的武汉市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硕士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2008年
    [42]曾宇航.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评价实证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2005年
    [43]曹向东.重庆上海辖区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对比研究:[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大学图书馆,2005年
    [44]宫雪梅.省级政府网站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硕士论文]。河北:河北大学图书馆,2006年
    [45]陈福卫.电子政府与政府治理创新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年
    [46]曾裕.公众对政府网站在线办事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硕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图书馆,2007年
    [47]张菊.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公众参与研究:[硕士论文]。长沙: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2008年
    [48]熊鹰.政府环境管制——公众参与对企业污染行为的影响分析:[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2007年
    [49]韩俊.政府门户信息构建及评价研究:[硕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图书馆,2008年
    [50] Thomas·John Clayton,Streib·Gregory. The New Face of overnment:Citizen-Initiated Contacts in the Era of E-Government.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2003.2.
    [51] NoelleNeulnann,E: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ton—our social skin. The University of Chieago Press,secondedition,1993.
    [52] J.Melitski.The Adoption and lmplementation of E-government in New Jersy:TheCase E-government in New Jersy.ph.D,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fersy,2002
    [53] Castaneda,J·A.et al.Web Acceptance Model:Moderating effects of userexperienc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7
    [54] Chau,P.Y.K.&HuP.J.H.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by professionals:a model comparison approach.Decision Sciences,2001
    [55] Davis,FD.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ystem charaeteristies,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Man一Machine Studies,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