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西方政党政治潮流及苏俄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国家政体和民主进程的颇有特色的训政构想,这一训政构想为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训政体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后,对外发表宣言,宣布结束“军政”,实行“训政”。此后,在“以党治国”的原则下,在国民政府中,逐步建立起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院为基础的训政体制。然而,国民党标榜按孙中山建国理论所建立的训政体制,却与孙中山的训政构想有本质区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摒弃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进步思想内核,在训政的名义下,把政权和治权全部控制在国民党的手中,剥夺了人民的权利,使国民党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变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特别是随着蒋介石个人权力的不断扩大,这种训政体制又逐渐成为蒋介石个人独裁统治的工具。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基本延续着这种训政体制,但由于抗日战争的的爆发使得原有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国家权力需要高度集中和统一,以便协调一致、统一步调,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战争的胜利。与此同时,在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人民以抗战大局为重,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纷纷提出拥护国民党、国民政府和蒋介石领导抗战,出现了全民抗战的局面。全国的各种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和全国人民被纳入到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也为国民政府整合政治力量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原有的以党治国和五院制的训政体制下,利用这个特殊的环境,从1938年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开始,通过对国民党总裁制的确认、军事委员会的改组、党政军一体化的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建立以及国民政府的改制等政权机构的频行调整,逐渐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战时体制。这种战时体制的集权程度不仅发展到历史的最高点,蒋介石的个人集权也达到了最高峰。
     几经调整形成的战时集权体制,在组织上最终实现了全国政治过程的高度一体化。然而,这一权力的末端却是通过传统宗法关系与整个社会衔接起来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要把整个国家政权的决策贯彻到社会底层,达到对社会的高度动员,仅仅通过这种联系显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强化国民党意识形态的宣传,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控制社会团体强化思想统一及其扩大国民党特务组织机构等措施,强化了集权体制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整合。
     在推行战时集权体制的过程中,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首先是通过调整各级党政关系,扩大国民党组织规模及组建三青团等措施加强国民党在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为了提高集权体制的效能,又从现代政制运行规则的角度采取了实行行政三联制和分层负责制,推行新县制以及调整和扩充监察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力图把国民政府的庞大权力系统建成高效率运行、反应灵敏的中央集权制政权,然而这些努力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无论是集权还是民主体制的国家,在大敌当前之际,都会做出集权和开放的两种政治姿态,集权是为了保证国家政治统治的高效运转,开放则是为了容纳各方势力,增强团结,这一政治现象是统治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协调统一的结果。抗战爆发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同时,为了动员全民抗战,也有限度的让出部分政治资源,使战时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中呈现出了相对民主化的趋势。战时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相对民主化趋势的重要表现就是国民党组建了国民参政会和各级临时参议会,尤其是国民参政会的建立,适应了全中国人民渴望实现政治民主,实现全民族抗战的要求。国民参政会尽管只是一个咨询机构,不具有实权,但从条文及实践的过程看,国民参政会也并非一个独裁政治的骗人招牌,它虽然不是全权的人民代表机构,但在许多问题上也成为监督国民政府行政运作的重要机构,成为各党派社团自由发表政见的论坛,发挥了团结全国军民,坚持全民族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大局的作用。考诸南京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此时期也是其政治体制上最“开放”、最“民主”的时期。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迎来了胜利,这种胜利的获得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积极努力与浴血奋战,而且与国民政府战时政治体制的实行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民政府战时政治体制的两方面,对抗战胜利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弱点和消极影响。我们在评价国民政府的战时政治体制时,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此同时,这种战时条件下形成的政治体制,对战后中国的历史进程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本身的特征及演变进行系统研究,从现代政制运行规则的角度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进战时政制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战时体制中的民主化趋势进行具体考察,从而揭示出国民政府走向衰败的深层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战时政治体制是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国民党、国民政府、蒋介石的政治威望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最鼎盛的程度,国家政治体制一度出现了民主的曙光。但是,国民党、国民政府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政治资源,没有把握住这一历史的机遇,而是在其政治威望最鼎盛时机,利用其掌控的国家权力坚持一党专政,顽固地坚持所谓的法统,置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的民主要求于不顾,从而也失去了其统治的社会基础,把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中的绝大多数力量推向自己的反面。最终,使自身的统治葬身在人民革命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运行的实践证明:一方面,国家政权的握有者只要能够真正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出发,实行民主、抗战,其政治威望就会空前提高,其统治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方面,不管你手中有多么广大的政治资源,握有多么强大的政治权力,只要你背离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忽视各党派、各族各界的合理诉求,就会遭到广泛的反对,遭到人民的唾弃。
During the long revolutionary practice and the Western system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trend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oviet Union, Prime Minister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 gradually formed a set of Sun Yat-sen rather special form of government and the democratic process of national political vision of training for training national government headed by Chiang Kai-shek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in form in June, 1928, the Nanjing Kuomintang government publicly declared to end of“military”, implementing“political tutelage.”Since then, the "failure for" the principle, i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the Executive Yuan, Legislative Yuan, Judicial Yuan, Examination Yuan and Control Yuan, the five branches of government-based training system. However, advertised by the founding of Sun Yat-sen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tutelag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raining, but deviated from the original Sun Yat-sen's idea of political tutelage, and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Sun Yat-sen's ideology. Chiang Kai-shek's Kuomintang, led by Sun Yat-sen's sovereignty in the people abandon the ideological core of the progress, the use of Sun intellectual capacity of the wrong people know, beyond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 the people can not exercise the election, recall, initiative, referendum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four powers, Overview governing power, the power of the
     Kuomintang to infiltrate all areas of social life, and gradually turned into one-party dictatorship of the Kuomintang's authoritarian rule, especially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personal power, Chiang Kai-shek, this system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utelage personal dictatorship Chiang Kai-shek rule tool. This allocution system was almost carried on as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but due to the breakout of the war, some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found in the original system with some very distinctive features.
     Anti-Japanese War broke ou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war, highly centralized state power and unity needed for a coordinated, uniform pace, defeat Japanese imperialism and achieve vict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situation of national peril,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democratic parties, people of all circles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war, to national interests, to bury the hatchet, have made support for the Kuomintang, Chiang Kai-shek le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nd the war, there the national war situation. The country's various political forces, military and people be integrated into a unified national government under the leadership, but also for integr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political power. In this case, the Chiang Kai-shek le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failure for the original five-hospital system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training, the use of this special environment, from the 1938 National Congress held a provisional starting system through the recognition of the KMT president ,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reme Council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restructuring and other government agencies to adjust the frequency of the line, and gradually formed a highly centralized war of attrition. The level of war i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centralized systems to the highest point of the history of Chiang Kai-shek's personal centralization also reached the peak.
     Adjusted several times to form the wartime centralized system, the organization finally realized a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process. However, this is the end of the power of th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relations through the link up with the whole community, in China, a large and populous country, should carry out the decisions of state power to the bottom of society, to achieve a high degree of social mobilization, simply by This contact is clearly too thin and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To this e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KMT ideology through propaganda, to carry out the spirit of national mobilization campaign to control thinking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strengthen the KMT secret service organization such as expansion of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entralized system for the whole community political integration.
     Centralized system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war, Chiang Kai-shek's Nationalist government, led first by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and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expand the scale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KMT Youth League and other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KMT in its power system's status and role. Second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entralized system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dern political system operating rules adopted to implement the system triple and decentralized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ounty system and the restructuring and expansion of monitoring system an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try to tur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 large power system into an efficient operation, responsive centralized regime.
     Authoritarian or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whether national, the enemy of the present occasion, will make two kinds of centralization and open political gesture,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rule is to ensure the efficient functioning of the national open is to accommodate all forces, strengthen unity This phenomenon is the ruling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the result of the harmoniza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War broke out, led by Chiang Kai-shek's Nationalist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 highly centralized political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mobilize the resistance, but also limited to a part of the political resources to enable the wartime national government's political system has shown a relatively democratic trend. Wartime national government relative to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performance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KMT formed a Provisional National Political Council and the Senate at all levels, in particula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ouncil to meet the desire of all Chinese people to achieve political democracy, to achieve the national war of resistance requirements. While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ouncil is an advisory body, does not have real power, but in the process of provision and practice perspective, the National Political Council is not a dictatorship of the deceptive signs, which, though not sole representative body of people, but also many issues super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to become a major national government agencies, as political parties forum for free expression organizations have played a united national army, adhere to the national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compromise and capitulation, adhere to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the KMT-CPC cooperation to maintain the overall unity and the role of war. Examination of various government rule in China in Nanjing 22 years, this period most of its political system is“open”, the most“democratic”period.
     Anti-Japanese War was a war of liberation of the whole nation, the Chinese people through arduous struggles, and ultimately ushered in the victory, this victory is not only the Chinese people access to positive efforts and bloody battles, and with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wartime also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artime political system, both on the victory of the war have some positive effects, but there are also serious weaknesses and negative effects. We are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wartime political structure, they should take a realistic attitude. At the same time, this wartime political structure form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 after the war also had a very profound impact.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political system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explored the methods taken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wartime political system during this period and its effects, and reviewed the democratic tendency in the wartime system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during this period, thus to reveal the deep reason of the ruin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wartime political system of Nanjing Kuomingtang government was the historical produc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authority of Kuomingtang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Chiang Kai-shek’s political prestige reached their height of power and splendour at this period, the light of democracy emerged for a time i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However, Kuomingtang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didn’t make the best of these political resources and seize this historical opportunity, in its most prosperous time of political prestige, they sticked to one-party dictatorship by use of government power in their hands, insisted on the so-called legislative governing, turned a blind eye to the democratic demand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other democratic parties and the different ethnics and fields. They launched three anti-communist campaigns righ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oppressed the other democratic parties, even plotted Wannan Event.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y insisted on the civil war, dictatorship, overthrew the resolutions of Political Council, summoned the National Congress alone, all of which made China lose one good opportunity to develop into democratic legislative politics peacefully, they lost the social basis for its governing as well, and forc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majority of different democratic parties onto its opposite side and ruined its governing of China in the peoples’revolutionary war.
     In a word, the oper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political system during the war proved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ones who control a country’s political power can obtain the people’s support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y will consider the benefits of the country, the nation and the people, and practice democracy and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ir political prestige will be enhanced, their governing will obtain the people’s support; on the other hand, no matter how much political resources you have at your command, how powerful your political power was, you will be opposed and discarded by the people on the condition that you betrayed the benefits of the country, the nation and the people, and ignored the reasonable demands of different parties and different ethnics and fields.
引文
[1]南京图书馆藏《省党务训练所课程纲要》,中央训练部1928年编印。
    [2]南京图书馆藏《党政建制图表之党政关系图表》,民国政府考试院1930年编印。
    [3]南京图书馆藏《中国国民党区分部组织法规训练法规合辑》,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1933年编印。
    [4]南京图书馆藏《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务概况统计表》,浙江党部执行委员会1933年编印。
    [5]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部藏,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绘制《中国国民党党员统计图表》(中华民国十三年至十四年度)。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国民党西南党务年刊》(1933年)。全宗号711。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国民党西南党务年刊》(1934年)。全宗号711。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甘肃省党务整理委员会工作报告》(1935年)。全宗号711。
    [9]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年鉴》(1934年),编者,1934。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11卷,中华书局,1981-1986。
    [11]王耿雄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2]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全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
    [13]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3卷及附录),(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
    [14]张其昀编《蒋总统集》(第1册),(台湾)“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8。
    [15]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胡汉民先生文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
    [16]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
    [17]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
    [18]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
    [19]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
    [20]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
    [21]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
    [22]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上、下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3]苏志荣等:《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
    [24]何廉:《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25]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
    [2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古代近代史研究室校注《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7]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国父年谱》,(台北)“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1965。
    [2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档案出版社,1992。
    [29]秦孝仪总编纂《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4卷上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8。
    [30]《中国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党务检讨报告》(吴铁城报告),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1945。
    [31]中国国民党中央秘书处编《中央党部职员录》,编者,1938。
    [32]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编《中国国民党党务统计辑要》(1941年),编者,1942。
    [33]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编《中国国民党党务统计辑要》(1942年),编者,1943。
    [34]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编《中国国民党党务统计辑要》(1943年),编者,1944。
    [35]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编《中国国民党党务统计简报》,编者,1945。
    [36]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统计处编《中国国民党党务统计辑要》(1945年),编者,1946。
    [37]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海外部编《海外工作检讨会议纪要》,编者,1942。
    [38]《中国国民党第一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汇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会1934年印,又载台湾文海出版社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971号。
    [39]李云汉主编《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中央常务委员会党务报告》,(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5。
    [40]李云汉主编《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中央监察委员会报告》,(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5。
    [41]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纪录》,(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5。
    [4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编《孙中山史料专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4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12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
    [45]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编《党务法规辑要》,编者,1946。
    [46]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编《中国国民党军队党务法令汇编》,编者,1944。
    [47]中央训练团编《中国国民党法规辑要》,编者,1944。
    [48]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作战时期》,(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
    [4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5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5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5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5、15辑),编者,1993。
    [53]李云汉主编《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组织工作》(上、下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3。
    [54]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
    [5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5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行政院公报》,档案出版社,1994。
    [5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府、政党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5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2、16、17、40辑,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59]《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1937--1949),(台北)“国史馆”版(各册出版年代不同)。
    [60]罗家伦等主编《革命文献》,(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出版。
    [6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1]贾逸君:《中华民国政治史》,文化学社,1932。
    [2]肖文哲:《法西斯蒂教育》,(上海)光华书局,1933。
    [3]张克林:《法西斯主义研究》,拔提书店,1934。
    [4]杨幼炯:《中国政党史》,商务印书馆,1937。
    [5]中央政治学校编《中国国民党各级党部组织》,编者,1943。
    [6]陈健夫:《中国国民党之前途》,(重庆)知行出版社,1945。
    [7]中央组织部军队党务处编《八年来之军队党务》,编者,1946。
    [8]陈之迈:《中国政府》,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9]钱端升:《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
    [10]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商务印书馆,1947。
    [11]梁寒操等:《胡汉民先生》,(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12][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4册,(台湾)“中央日报”社,1975。
    [13][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5册,(台湾)“中央日报”社,1976。
    [14]张其昀:《党史概要》(1-5册及补编),(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
    [15]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
    [16]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80。
    [17]华岗:《中国大革命史(1925--1927)》,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8]郭沫若:《革命春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9]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0]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1]程思远:《政坛回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22]沈醉:《军统内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23]高军等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4]施罗曼、费德林史坦:《蒋介石传》,(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
    [25][联邦德国]郭恒钰:《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统一战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26]金冲及主编《孙中山研究论文集(1949—1984)》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7]中国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6、17册),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
    [28]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中统内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30]李新等主编《中华民国史》第2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第1卷上册,中华书局,1987。
    [31]林家有等编:《国共合作史》,重庆出版社,1987。
    [32]宋平:《蒋介石生平》,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33]希特勒:《我的奋斗》,(台湾)大行出版社,1988。
    [3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青年党》,档案出版社,1988。
    [35]唐培吉等:《两次国共合作史稿》,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6]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9。
    [37]杨树标:《蒋介石传》,团结出版社,1989。
    [38][美]易劳逸著,王建朗等译《蒋介石与蒋经国(1937—1949)》,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39]周聿峨、陈红民著:《胡汉民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9。
    [40][美]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995。
    [41]李敖:《国民党研究》,(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42]郭绪印:《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3]刘健清等主编《中国国民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44]马尚斌等:《中国国民党史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45]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46]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7]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8][美]易劳逸著,陈谦平等译《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4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小党派》,档案出版社,1992。
    [50]朱汉国主编《南京国民政府纪实》,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51]蔡德金、王升编著《汪精卫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52]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北)正中书局,1994。
    [53]李云汉:《中国国民党史述》,(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4。
    [54]马齐彬主编《国共两党关系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5。
    [55]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56]张宪文、方庆秋等主编《蒋介石全传》(上、下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57][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58]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
    [59][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60]章伯峰、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61]蔡铭泽:《中国国民党党报研究》,团结出版社,1998。
    [62]黄修荣:《国共关系七十年》,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6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4]张令澳:《侍从室回梦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65]杨跃进:《蒋介石幕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6]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67][美]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8]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9][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
    [70][美]裴斐、韦慕庭:《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年)——吴国桢口述回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1]江沛、纪亚光:《毁灭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2]汪朝光:《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5卷),中华书局,2000。
    [73]庹平:《蒋介石研究——解读蒋介石的政治理念》,团结出版社,2001。
    [74]张宪文等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5]杨天石:《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6]陈振江、江沛主编《晚清民国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77]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8][日]深町英夫:《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团体制的形成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9]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0]邱涛:《中华民国反贪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81]李国忠:《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82]冉绵惠:《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83]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84]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85]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2006。
    [86]付春杨:《民国时期政体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
    [87]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陈瑞云:《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政治制度发展的两种趋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3期。
    [2]斯彦:《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简介》,《历史教学》1987年第4期。
    [3]邹明德、柳蕴琪:《略论国民党政府中央政治体制的演变》,《贵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4]旷昕:《美国史学界对“南京时期”国民党政权性质研究述评》,《史学月刊》1988年第6期。
    [5]秦英君:《论蒋介石的“训政”思想》,《史学月刊》1988年第4期。
    [6]陈瑞云:《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训政》,张宪文主编:《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241-251页。
    [7]戚厚杰:《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军事委员会》,《民国档案》1989年第2期。
    [8]张益民:《论南京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历史必然性》,《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9]王贤知:《抗战期间国民党组织建设与组织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2期。
    [10]钟声:《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的党政关系》,南京大学历史系1990年硕士论文。
    [11]唐森树、钟声:《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述评》,《零陵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12]郭绪印:《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派系斗争》,《民国档案》1991年第1期。
    [13]陈瑞云:《南京政府组织法变更浅议》,《史学集刊》1991年第1期。
    [14]李林宇:《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体制沿革》,《史学月刊》1992年第1期。
    [15]陈廷湘:《论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政制建设》,《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期。
    [16]翁有为:《南京政府政治制度批判研究(1927—1949 )》,《民国档案》1993年第1期。
    [17]许纪霖:《四十年代末期国民党政治衰败新论》,《探索与争鸣》1993年第2期。
    [18](台)蒋永敬:《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训政的背景及挫折—军权、党权、民权的较量》,《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
    [19]彭厚文:《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演变述略》,《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20]石柏林:《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政治体制》,《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1期。
    [21]谢晓鹏:《蒋介石与孙中山训政思想之比较》,《史学月刊》1994年第2期。
    [22]王建科、刘守仁:《国民党“中政会”辨析》,《江海学刊》1994年第4期。
    [23]汪家圣:《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党治体制》,《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24]王永祥、李国忠:《孙中山的训政构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体制》,《南开学报》1995年第3期。
    [25]张胜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建制》,《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26]张光宇:《抗战时期国民党战时体制的嬗变》,《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27]关志钢:《国民党“中政会”述评》,《深圳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28]陶鹤山:《关于二、三十年代法西斯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9]贾维:《三青团的结束与党团合并》,《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
    [30]张皓:《1927—1937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运作的基本轨迹》,《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1]张皓:《1928年一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法述论—兼向陈瑞云教授请教》,《史学集刊》1997年第3期。
    [32]钟声、唐森树:《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的地方党政关系》,《益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33]钟声、唐森树:《试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前期(1928—1937)的地方党政纠纷》,《史学月刊》1999年第2期。
    [34]王奇生:《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博士后出站报告。
    [35]刘彦昌等:《试论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原则》,《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36]唐丽萍、娄万锁:《南京国民政府建国努力及其失败—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政府能力分析》,《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37]陈炳山:《战前“训政”时期立法体制特点初探》,《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38]吴海晶:《国民参政会若干问题探析》,《成都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9]荣晓燕:《国民党抗战时期政治体制述评》,《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0]欧人、王世勇:《国民党政府“训政”述略》,《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
    [41]邓野:《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42]陈雷:《略论国民党的训政体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43]王树荫:《论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两面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4]赵玉霞:《从“以党治国”到专制独裁——试论1928—1937年国民党政府的“以党治国”》,《齐鲁学刊》2001年第4期。
    [45]汪朝光:《战后国民党对共政策的重要转折——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46]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47]王兆刚:《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8]黄道炫:《力行哲学的思想脉络》,《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49](日)土田哲夫:《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党员成分的特征和演变》,《民国研究》,2002年第6期。
    [50]刘会军、郑礼丽:《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权力的核心结构——党政军一体化》,《世纪桥》2002年第4期。
    [51]白纯:《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的发展脉络(1928—1937)》,《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52]薛恒:《国民参政会性质之辨》,《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53]张华梅:《国民党战时体制的双重性特点》,《东岳论丛》2004年第5期。
    [54]陈雷:《国防最高委员会述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55]孙桂珍:《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权的地方党政关系》,《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56]陈雷:《略论国民党的战时体制》,《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
    [57]郑大华:《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58]龚启耀:《评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党专政”体制》,《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9]周勇:《论国民参政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探索》2005年第5期。
    [60]祝天智:《论抗战时期宪政运动兴起的体制背景:合法性不足的弱势独裁》,《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61]江沛、迟晓静:《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
    [62]刘大禹:《论蒋介石个人权威形成的制度因素(1931—1935)——从责任内阁到集权政治》,《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1期。
    [63]韩英军:《试论中国国民党训政体制的形成和走向》,《世纪桥》2009年第7期。
    《大公报》
    《国民公报》
    《中央日报》
    《时事新报》
    《解放日报》
    《新华日报》
    《三民主义月刊》
    《中央党务月刊》
    《中央周刊》
    《中央党务公报》
    [1] Lloyd Eastman ,revolutionary -1927-1937 abortion under the rule of Kuomintang China, Youth Press, 1992.
    [2]Easton with Davi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1999.
    [3]Kuan,John C.,The KMT—CCP wartime negations,1937—1945,Taipei, Taiwan,R.O.C.:Asia and World Institute,1982.
    [4]Jurgen Duo Meisi, Revolution deferred: the KMT's political ,1923 -1937 year, 1969.
    [5]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life Reading Joint Publishing, 1992.
    [6]Lloyd Eastman , Chiang Kai-shek and Chiang Ching-kuo (1937-1949), Youth Press, 1989.
    ①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
    ①孙中山:《在上海国民党茶话会的演说》(1913年1月19日),《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页。
    ②孙中山:《在神户国民党交通部欢迎会的演说》(1913年3月13日),《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3页。
    ①孙中山:《实行三民主义改造新国家》(1922年1月4日),《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8页。
    ②孙中山:《在广州国民党党务会议上的讲话》(1923年10月10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8页。
    ③孙中山:《在广州国民党党务会议上的讲话》(1923年10月10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4页。
    ①孙中山:《在广州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1923年10月15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1—282页。
    ②孙中山:《在广州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1923年10月15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5页。
    ③孙中山:《在广州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1923年10月15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5页。
    ④孙中山:《建国方略》(1917—1919年),《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7页。
    ①孙中山:《与该鲁学尼的谈话》(1906年11月15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9页。
    ②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12月21日),《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9页。
    ③孙中山:《革命成功全赖宣传主义》(1923年12月30日),《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97页。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4页。
    ①孙中山:《五权宪法》,《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3页。
    ②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12月21日),《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0页。
    ③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12月21日),《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0页。
    ④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12月21日),《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1页。
    ⑤孙中山:《与该鲁学尼的谈话》(1906年11月15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0页。
    ⑥孙中山:《五权宪法》,《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2页。
    ⑦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1页。
    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总章》(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7页。
    ②《组织国民政府之必要提案》(1924年1月12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
    ③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8页。
    ①《组织国民政府之必要提案》(1924年1月12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
    ②《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之分际及其方略案》(1929年3月2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7页。
    ③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7页。
    ④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8页。
    ⑤孙中山:《建国方略》(1917—1919年),《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1页。
    ⑥孙中山:《建国方略》(1917—1919年),《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0—211页。
    ①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8页。
    ②孙中山:《建国方略》(1917—1919年),《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5页。
    ①周聿峨、陈红民著:《胡汉民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7页。
    ②蒋永敬:《胡汉民年谱》,(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7年版,第427页。
    ③蒋永敬:《胡汉民年谱》,(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7年版,第428—429页。
    ①《政治问题案》(1928年8月14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536页。
    ②《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之分际及其方略案》(1929年3月2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7—658页。
    ①《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之分际及其方略案》(1929年3月2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8页。
    ②《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之分际及其方略案》(1929年3月2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8—659页。
    ③《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之分际及其方略案》(1929年3月2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9页。
    ④《确定地方自治之方略及程序,以立政治建设之基础案》(1929年3月23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61—662页。
    ①《国闻周报》第7卷,第40期。
    ②周聿峨、陈红民著:《胡汉民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
    ③王炯华著:《胡汉民评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
    ④《三民主义月刊》第2卷第6期。
    ①《中国国民党党章》,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67页。
    ②《中国国民党党章》,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67页。
    ③《中国国民党党章》,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68页。
    ④《中国国民党党章》,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67页。
    ①《中央周报》第42、43合刊,国民党中宣部印行。
    ②《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组织条例案》(1926年1月23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225—226页。
    ③《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之分际及其方略案》(1929年3月2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7—658页。
    ④《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之分际及其方略案》(1929年3月2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8页。
    ①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②《省党部与省政府之关系议决案》(1926年10月20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282页。
    ③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47页。
    ④王贤知《试论抗战前国民党组织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载《民国档案》1990年第3期。
    ①《各级党部与同级政府关系临时办法案》(1928年8月1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43页。
    ②《训政时期党务进行计划案》(1929年6月1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7页。
    ③《训政开始应否设立五院案》(1928年8月1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43页。
    ④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商务印书局1936年版影印,第355页。
    ①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99页。
    ②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269页。
    ①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107页。
    ①《治权行使之规律案》(1929年6月1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61-762页。
    ①南开大学王兆刚博士学位论文“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
    ②许继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三联书店·学林出版社联合发行部1995年版,第517页。
    ③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④史尙宽:《宪法论丛——史尚宽法学论文选集》,台北荣泰印书馆1973年版,第8页。
    ①《中国共产党致国民党书》(1936年8月25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②《中共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
    ①《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年2月10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
    ②《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7页。
    ③《对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国民党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第255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288页。
    ②《文汇年刊》,1939年第5期。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8-390页。
    ⑤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页。
    ①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参考资料》第三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页。
    ②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参考资料》第三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
    ③《第四届第六次中央全会》(1935年11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262页。
    ④《对于蒋中正同志代表主席团提议团结御侮办法之决议案》(1931年11月19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⑤《中央执行委员会提请追认恢复党籍案》(1931年11月2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
    ①参见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中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08—710页。
    ②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22页。
    ③[美]易劳逸著、陈红民等译《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
    ①《中国国民党总章》(1924年1月2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②《接受总理遗嘱宣言》(1925年5月24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1页。
    ①付春杨著《民国时期政体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②张其昀:《党史概要》(第三册),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889页。
    ③《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76页。
    ④《对于审查改进党务及调整党政关系有关修改总章部份之决议案》(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4页。
    ⑤《中国国民党总章》(1924年1月2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①《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79页。
    ②《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79页。
    ③《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0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116页。
    ①《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1927年3月10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21页。
    ②《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1927年3月10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22—323页。
    ③《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1928年2月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24页。
    ④《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及主席人选案》(1928年2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28页。
    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暂行组织大纲》(1932年3月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
    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暂行组织大纲》(1932年3月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
    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暂行组织大纲》(1932年3月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页。
    ②何廉:《抗战初期政府机构的变更》,(台北)《传记文学》第41卷第1期。
    ③《陈布雷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页。
    ①《组织国防会议及粤桂两省军事政治之调整案》(1936年7月13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15页。
    ①《组织国防会议及粤桂两省军事政治之调整案》(1936年7月13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15—416页。
    ②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第三册),(台北)中国近代出版社印行1985年版,第1148-1149页。
    ③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第三册),(台北)中国近代出版社印行1985年版,第1149页。
    ④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第三册),(台北)中国近代出版社印行1985年版,第1149页。
    ⑤《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宣言》(1939年1月29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48页。
    ⑥《国防最高委员会组织大纲案》(1939年1月2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63页。
    ①《国防最高委员会组织大纲案》(1939年1月2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63页。
    ②《国防最高委员会组织大纲案》(1939年1月2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63页。
    ③《国防最高委员会组织大纲案》(1939年1月2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63页。
    ①《国防最高委员会组织大纲案》(1939年1月2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64页。
    ②《选任国民政府主席、委员及五院院长案》(1931年12月2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页。
    ③《关于中央政制改革案》(1931年12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④《关于中央政制改革案》(1931年12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⑤《选任国民政府主席、委员及五院院长案》(1931年12月2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
    ⑥《关于中央政制改革案》(1931年12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①《修正国民政府组织法案》(1943年9月10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51—852页。
    ①《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67页。
    ②《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页。
    ③《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页。
    ④《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页。
    ⑤《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页。
    ①《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70页。
    ②《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71页。
    ③《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00页。
    ④《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1940年7月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1页。
    ⑤《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00页。
    ①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69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406-408页。
    ②《党务改进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2页。
    ③《党务改进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2页。
    ④《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1940年7月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1页。
    ⑤《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1940年7月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1页。
    ⑥《统一本党理论扩大本党宣传案》(1935年11月1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17页。
    ⑦《党务改进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2页。
    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录》(第29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4-86页。
    ①《第四届第三次中央全会开幕词》(1932年12月1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71页。
    ②《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1940年7月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1页。
    ③《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98页。
    ④蒋介石:《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印:《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第246—247页。
    ①蒋介石:《御侮的限度——最后关头的诠释》(1936年7月13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台)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1981年版,第666—667页。
    ②蒋介石:《蒋委员长告抗战全军将士书》(1937年7月31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二),(台)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编印1981年版,第86—88页。
    ③《国民党政府自卫抗战声明》(1937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印:《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第249—251页。
    ④秦孝仪总编纂《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第4卷上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8年版,第151-152页。
    ⑤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0-1131页。
    ①《拟请通饬全国举行“国民抗敌公约”案》,(1939年1月2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69页。
    ②《拟请通饬全国举行“国民抗敌公约”案》,(1939年1月2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70页。
    ③《国民党国防最高会议第五十四次常务委员会议记录》(1937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印:《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第256页。
    ④《国民党国防最高会议第五十四次常务委员会议记录》(1937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印:《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第257页。
    ①《国民党国防最高会议第五十四次常务委员会议记录》(1937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印:《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第258页。
    ②袁旭等编:《第二次中日战争纪实》,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页。
    ③《抗战初期德日法西斯诱降阴谋》,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④蔡德金编注:《周佛海日记》(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页。
    ⑤《抗战初期德日法西斯诱降阴谋》,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
    ⑥(日)今井武夫著:《今井武夫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89-90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2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0-371页。
    ②《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1939年1月29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57页。
    ③李长贤:《抗战时期的社会运动》,台北《近代中国》双月刊,第35期,第77页。
    ①周勇主编:《重庆抗战史(1931—1945)》,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②《评国民精神总动员》,重庆《中央日报》,1939年2月25日。
    ①《精神动员》季刊,第1卷第2期,1940年7月,第1页。《国民公约誓词》共有12条,(1)不违背三民主义;(2)不违背政府法令;(3)不违背国家民族利益;(4)不做汉奸和不做敌国的顺民;(5)不参加汉奸组织;(6)不做敌军和汉奸的官兵;(7)不替敌人和汉奸带路;(8)不替敌人和汉奸探听消息;(9)不替敌人和汉奸做工;(10)不用敌人和汉奸伪银行的钞票;(11)不买敌人的货物;(12)不卖粮食和一切物品给敌人和汉奸。
    ②秦孝仪主编:《抗战建国史料——社会建设(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第135页。
    ③《对于各地党政报告及党政工作检讨提示之意见》(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17页。
    ①谷小水:《抗战时期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
    ②《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1941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82页。
    ③《抗战建国纲领决议案》(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7页。
    ①《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78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30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2-453页。
    ③《加强人民团体内党的组织及活动案》(1941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92页。
    ④《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77-478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2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85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6册,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
    ②《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2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29-430页。
    ①《加强人民团体内党的组织及活动案》(1941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92页。
    ②《统一革命理论肃清政治斗争之意识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8页。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6册),国防大学出版社内部出版发行1986年版,第147页。
    ①《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1940年7月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1页。
    ②《党务改进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2页。
    ③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下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3页。
    ④江沛:《南京政府时期舆论管制剖析》,《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⑤《抗战建国纲领决议案》(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7—488页。
    ①《中国国民党党员守则案》(1935年11月1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04页。中国国民党党员守则内容:“一、忠勇为爱国之本。二、孝顺为齐家之本。三、仁爱为接物之本。四、信义为立业之本。五、和平为处事之本。六、礼节为治事之本。七、服从为负责之本。八、勤俭为服务之本。九、整洁为强身之本。十、助人为快乐之本。十一、学问为济事之本。十二、有恒为成功之本。”
    ②《改进党务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1页。
    ③陈廷湘:《论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政制建设》,《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期。
    ①刘会军:《国民党特务组织》,载于《史学集刊》1990年第2期。
    ①康泽:《复兴社的缘起》,《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年版,第147页。
    ②林代昭、陈有和、王汉昌合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40页。
    ①[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思对资料”第82号《蓝衣社的概念与其特务工作成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日本侵华机构档案。转引自马振犊著《国民党特务活动史》,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②刘会军:《国民党特务组织》,载于《史学集刊》1990年第2期。
    ③良雄:《戴笠传》,台北,传记文学社1980年版,第105页。
    ①《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76页。
    ②《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77页。
    ③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10页。
    ①《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1页。
    ②《增进各级党部与政府之联系并充实本党基础案(总裁交议)》(1941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97页。
    ③《第五届第七次中央全会决议案》(1940年7月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0页。
    ④《第五届第七次中央全会决议案》(1940年7月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0页。
    ⑤《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1页。
    ⑥《增进各级党部与政府之联系并充实本党基础案(总裁交议)》(1941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97页。
    ①《增进各级党部与政府之联系并充实本党基础案(总裁交议)》(1941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98页。
    ②《对于各地党政报告及党政工作检讨提示之意见》(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15页。
    ③《第五届第七次中央全会决议案》(1940年7月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0页。
    ④《党务改进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1页。
    ⑤《对于各地党政报告及党政工作检讨提示之意见》(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15页。
    ①《对于各地党政报告及党政工作检讨提示之意见》(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16页。
    ②《改进党务并调整党政关系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2页。
    ③《对于各地党政报告及党政工作检讨提示之意见》(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16页。
    ④《关于改进党务及调整党政关系案审查修正案》(1938年4月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23页。
    ①《中央周刊》第1卷第25期,1939年1月25日。
    ②《关于改进党务及调整党政关系案审查修正案》(1938年4月8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24页。
    ③《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39年1月29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54页。
    ④《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39年11月20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96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统计处编:《中国国民党党务统计辑要》(民国三十三年度),1945年9月印,中国国民党中央秘书处档案711⑤—47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参见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下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3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2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页。
    ③《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39年1月29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53—554页。
    ④《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44年5月2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53—554页。
    ①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下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1页。
    ②《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41年4月2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78页。
    ③《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44年5月62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70页。
    ④《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39年11月20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96页。
    ⑤《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81页。
    ⑥《请设置党务示范区以健全基层组织充实本党力量案》(1941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03页。
    ①《党务改进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0—791页。
    ②《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43年9月1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35页。
    ③《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要旨案》(1938年4月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6页。
    ④《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要旨案》(1938年4月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
    ①张治中著:《张治中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335页。
    ②《三十二年度党务工作方针案》(1942年11月2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5页。
    ③《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44年5月2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72—873页。
    ④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下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8页。
    ⑤《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45年5月19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919页。
    ①《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1939年1月29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56页。
    ②《总裁交议:拟设置中央设计局,统一设计工作,并设置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以立行政三联制基础案》(1940年7月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7页。
    ①《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87页。
    ②《对于行政三联制实施成绩之总检讨及党政工作考察报告之决议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00页。
    ③《对于各地党政报告及党政工作检讨提示之意见》(1942年11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14页。
    ④《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经过》(1940年7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61页。
    ①林代昭、陈有和、王汉昌合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59页。
    ②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27页。
    ①《对于行政三联制实施成绩之总检讨及党政工作考察报告之决议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00页。
    ②《对于行政三联制实施成绩之总检讨及党政工作考察报告之决议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00页。
    ③《对于行政三联制实施成绩之总检讨及党政工作考察报告之决议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9页。
    ①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全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540页。
    ②林代昭、陈有和、王汉昌合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61页。
    ①《增进行政效能厉行法制以修明政治案》(1941年12月20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2页。
    ②《增进行政效能厉行法制修明以修明政治案》(1941年12月20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1页。
    ③《增进行政效能厉行法制修明以修明政治案》(1941年12月20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0页。
    ④孙澄方:《行政三联制与行政权的运用》,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版,第23—25页。
    ①《为达成长期抗战之目的,必须一致努力推行兵役制度案》(1938年3月30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页。
    ②《抗战建国纲领决议案》(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6页。
    ①《加强推行地方自治案》(1944年5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81页。
    ②《加强推行地方自治案》(1944年5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81—882页。
    ③《确立中央与地方行政之关系案》(1944年5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74页。
    ④《加强推行地方自治案》(1944年5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80页。
    ⑤《加强推行地方自治案》(1944年5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80页。
    ①林代昭、陈有和、王汉昌合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73页。
    ②《加强推行地方自治案》(1944年5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80页。
    ③《加强推行地方自治案》(1944年5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80页。
    ①《限制异党活动办法》(193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6册),国防大学出版社内部出版发行1986年版,第142页。
    ②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新县制法规汇编》第1辑,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8页。
    ③《乡镇保维持地方治安须知》,林代昭、陈有和、王汉昌合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76页。
    ④《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97页。
    ①周开庆主编:《经济问题资料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51年版,第326页。
    ②《新华日报》1944年5月15日。
    ①《改善保甲制度,确定本党以保甲组织民众之政策,促进地方自治,以完成训政而利抗战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09页。
    ②《抗战建国纲领决议案》(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5页。
    ③《对于各地党政报告及党政工作检讨提示之意见》(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17页。
    ①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3卷,政治(上),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1页。
    ②《抗战纲领决议案》(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6页。
    ③《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97页。
    ①林代昭、陈有和、王汉昌合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94页。
    ②林代昭、陈有和、王汉昌合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494页。
    ①李宗黄:《现行保甲制度》,中华书局1943年版,第276页。
    ①《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年2月10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年),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
    ①《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6—77页。
    ②《中共中央给对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提议》(1938年3月1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492页。
    ③《韬奋文集》第一卷,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31—232页。
    ①《抗战行动》第6期,1938年4月26日。
    ①《组织国难会议案》(1931年11月22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
    ①《定期召集国民参政会,并规定组织要点,交常会切实筹备,以期民意得以集中,训政早日完成案》(1932年12月9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页。
    ②邹韬奋著:《抗战以来》,香港《华商报》出版部1941年版,第142页。
    ①《组织非常时期国民参政会以统一国民意志增加抗战力量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05页。
    ②《组织非常时期国民参政会以统一国民意志增加抗战力量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05页。
    ③《组织非常时期国民参政会以统一国民意志增加抗战力量案》(1938年3月3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06页。
    ①《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7页。
    ②《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7页。
    ①《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8页。
    ②《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8页。
    ③《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8页。
    ④《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9页。
    ⑤《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页。
    ⑥《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第三条修正全文》,《新华日报》,1938年6月17日。
    ①《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名单》(1938年6月21日国民政府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53页。
    ①《群众》周刊,1938年二卷五期。
    ②《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44年9月16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③《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9页。
    ①《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9页。
    ②《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9页。
    ③《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40年9月16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④《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44年9月16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⑤《国民参政会议事规则》(1938年7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⑥《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9页。
    ⑦《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40年4月16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⑧《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9页。
    ①《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44年9月16日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②《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案》(1938年4月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9—520页。
    ③《国民参政会议事规则》(1938年7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④《国民参政会议事规则》(1938年7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①《国民参政会议事规则》(1938年7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32页。
    ②《国民参政会议事规则》(1938年7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③《国民参政会议事规则》(1938年7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④《国民参政会议事规则》(1938年7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页。
    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6册),国防大学出版社内部出版发行1986年版,第100页。
    ①汉口《大公报》,1938年6月18日。
    ②《毛泽东致国民参政会电文》,《新华日报》1938年7月7日。
    ③《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会议拥护抗战建国纲领案》(1938年7月12日),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①《拥护蒋委员长持久抗战宣言案》(1938年11月1日),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
    ②《拥护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加紧全民族团结,坚持持久战,争取最后胜利案》(1938年11月1日),四川大学马列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编:《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101页。
    ①《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的总结》,重庆《新华日报》,1938年11月8日。
    ②周勇主编:《国民参政会》,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①重庆《新华日报》1939年9月9日。
    ②重庆《新华日报》1939年9月7日。
    ③重庆《新华日报》1939年9月3日。
    ④重庆《新华日报》1939年9月2日。
    ⑤重庆《新华日报》1939年9月10日。
    ⑥《请政府明令保障各抗日党派合法地位案》,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582页。
    ⑦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4月2日。
    ①《何应钦对参政员董必武、梁漱溟询问的答复》,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721页。
    ②《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1941年1月22日),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790—791页。
    ③延安《解放日报》,1943年9月29日。
    ①延安《解放日报》,1943年10月5日。
    ②《请撤消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以充分反映舆论及保障出版自由案》,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348页。
    ①《请结束党治立施宪政以安定人心发扬民力而利抗战案》,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585页。
    ②《建议集中人才办法案》,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591—592页。
    ③《为加紧精诚团结以增强抗战力量而保证最后胜利案》,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590页。
    ④《改革政治以应付非常局面案》,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586页。
    ⑤《召集国民大会实行宪政》,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586页。
    ①《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9月17日。
    ②《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1939年1月29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57页。
    ①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新县制法规汇编》第1辑,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7页。
    ②《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1941年12月22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43页。
    ③国民政府行政院新闻局编:《地方自治》,南京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版,第22—23页。转引自周玉玲、陆建洪《国民政府十年(1939—1949)基层民意机关建设数量分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
    ①国民政府行政院新闻局编:《地方自治》,南京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版,第23页。
    ①《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宣言》(1944年5月2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68页。
    ②国民政府行政院新闻局编:《地方自治》,南京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版,第24—25页。转引自周玉玲、陆建洪《国民政府十年(1939—1949)基层民意机关建设数量分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7卷第3期。
    ①《加强推行地方自治原则》(1944年5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8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4—355页。
    ②《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02页。
    ①《李宗仁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14页。
    ②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13页。
    ③韦显文等编《国民革命家发展序列》,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50—75页。
    ①《抗战建国纲领决议案》(1938年4月1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6—487页。
    ①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325页。
    ①《解放周刊》,1938年7月14日。
    ②王金鋙主编:《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530页。
    ③转引自薛恒《国民参政会性质之辨》,载于《民国春秋》2010年第12期。
    ①《联合抗日的伟大力量》,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页。
    ②《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4-35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5页。
    ①《改进出版检查制度案》(1944年5月25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92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6册),国防大学出版社内部出版发行1986年版,144—146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6册),国防大学出版社内部出版发行1986年版,147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6册),国防大学出版社内部出版发行1986年版,142页。
    ③《特种研究委员会报告本党今后对共产党政策之研究结果案》(1942年11月2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4页。
    ①《对于中共问题之决议案》(1945年5月1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922页。
    ②《本党同志对于中共问题之工作方针》(1945年5月17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921页。
    ①《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战争时期》第七编《战后中国》(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年版,第98—99页。
    ②《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战争时期》第七编《战后中国》(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年版,第99页。
    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战争时期》第七编《战后中国》(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年版,第99—100页。
    ①中联出版社编:《中国党派》,中联出版社1948年版,第189页。
    ②吴世昌:《试论美国的“中韩调查团”及我国的反应》,载于《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年8月9日)。
    ①《停止冲突及恢复交通办法》(1946年1月5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战争时期》第七编《战后中国》(三),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年版,第66页。
    ②《蒋委员长致各部队将领下达停战令》(1946年1月10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战争时期》第七编《战后中国》(三),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7年版,第68—6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639页。
    ②《和平建国纲领》(1946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国民党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第391—392页。
    ①《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国民党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第396—398页。
    ②《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国民党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第399—400页。
    ③《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国民党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第401页。
    ④《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国民党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5年版,第402—403页。
    ①《中统局关于国军干部反对政协决议情报》(1946年3月12日),参见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下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7页。
    ②《对于政治协商会议之决议案》(1946年3月1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8页。
    ③《对于政治协商会议之决议案》(1946年3月16日),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8页。
    ①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下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5页。
    ②谭辅之:《国民党应如何保持运气》,《中央周刊》第8卷第14期(1946年4月15日)。转引自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下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7页。
    ①许继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三联书店·学林出版社联合发行部1995年版,第585页。
    ②许继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三联书店·学林出版社联合发行部1995年版,第586页。
    ③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下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