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的行政领导者伦理缺失及其防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群体性事件作为我国近年来社会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由于其常常给正常的生活秩序带来干扰,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8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在数量上、规模上,抑或是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上都是空前的,政府机关对群体性事件处理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甚至会动摇我党的执政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行政领导者伦理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构建,作为审视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分析工具;其次,本文从行政领导者伦理这一独特的视角分析了行政领导者在群体性事件的萌发期和爆发期的伦理缺失问题;最后,文章关于如何能够从源头上防治群体性事件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Group Events in recent years are China's social life of insecurity. Because of its often to interference with the normal order of life, and causes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thus caus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Group Events occurred in 2008 are unprecedented in the number of mass incidents, scale, or impact on the events.If government agencies on a little careless handling of mass incidents, it is easy to damage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mong the masses heart image, or even shake my party's base. As an analytical tool to look at group events, this article first combed the theory of executive leadership ethics.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lack of ethics in the period of germination and outbreak. Final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ath on how to control the source of group events.
引文
①何颖.行政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9页.
    ①张康之.行政伦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①[瑞士]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233页.
    ①唐凯麟.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73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85页
    ①参见唐凯麟.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68~177页.
    ②张康之.论行政人员的道德价值[J].东南学术.2001年第1期第59~63页.
    ③朱伟春,彭宗超.道德型行政领导对公众的影响:美国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第七卷)第24~38页.
    ①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05页.
    ①黄凌娟.群体性事件概念之简析[J].公安教育,2007年第3期.第32页
    ②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J].政法学刊,2006年第5期.第10页
    ①邱志勇等.群体性涉访事件处置研究[M].群众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②杨和德.群体性事件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③许文成、彭玉辉.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和应对[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④尹耀新.群体性事件处置对策探讨[J].丽水日报.2005年9月10日第2版.
    ①韩金贵.浅谈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征、性质及处置方略[J].公安研究.1998年第5期.
    ②周保刚.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方略[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①陈晋胜,张涛.群体性事件经济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53~56页.
    ②转引自陈晋胜,王鹏越群体性事件政治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1~105页.
    ①转引自陈晋胜,王鹏越.群体性事件政治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1~105页.
    ①张康之.行政伦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①黄强.“三个代表”与领导作风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1~7页.
    ①曾亚波.群体性事件: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破题点[J].政府法制.2009年第11期.
    ①宋常青.直击陇南事件[J].瞭望新闻周刊.(2008-11-25).
    ①参见陈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4月.
    ②宋常青.直击陇南事件[J].瞭望新闻周刊.(2008-11-25).
    ①宋常青.直击陇南事件[J].瞭望新闻周刊.(2008-11-25).
    ①宋常青.直击陇南事件[J].瞭望新闻周刊.(2008-11-25).
    ①周忠伟.瓮安事件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启示[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6期.第22~25页.
    ①参见陈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4月.
    ①参见“孟连事件”激荡云南政坛.领导文萃.2008第11期.第12~14页.
    ①参见“孟连事件”激荡云南政坛.领导文萃.2008第11期.第12~14页.
    ①伍晓阳.孟连事件”促官员反省工作态度和作风[J].瞭望新闻周刊.2008-07-28.
    ①赵鹏等.瓮安事件背后.[J]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28期.
    ②典型群体性事件的警号[J].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36期.第28页.
    ①赵鹏等.瓮安事件背后.[J]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28期.
    ②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还原瓮安事件[J].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36期.
    ①新华网,《甘肃陇南事件仍未透明搬迁决策过程无权威说法》[EB],2008-11-3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11/30/content_10432043.htm
    ①[美]丹尼斯·C·缪勒.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中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③[法]卢梭,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12页.
    ④张翔麟.稳定论[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①[美]特里·E·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0-82页.
    ①高清林.论道德信念的构成[J].科教文汇.2008年第6期.第202~203页.
    ①转引自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保持先进性[N].光明日报.2005年2月25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2页.
    ②刘世明.树立正确的利益观[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5页.
    ①李建华,夏方明.论行政人格的功能及其域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8~22页.
    ①李建华,夏方明.论行政人格的功能及其域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8~22页.
    ①郭冬梅.行政人格及其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5月.
    ①郭冬梅.行政人格及其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5月.
    ②王志云,徐江雁.论行政人格塑造的制度欠缺及安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4~16页.
    [1](美)默里·斯坦因.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论道德、合法性和正义感的心理基础(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2](美)史蒂文.F.沃克,杰弗里.E.马尔.利益相关者权力(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3](日)过中丰.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
    [4]杨和德.群体性事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6]徐乃龙.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
    [7]丁水木.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8]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9]张玉堂.利益论一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叶富春.利益结构、行政发展及其相互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1]岳志强等.具体行政行为释论及其合法性审查100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
    [12]张联瑜.腐败思想文化探源及治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刘建军.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5]勾承益、李亚东.论语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
    [16]吴龙辉.墨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
    [17]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张康之.行政伦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9]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1]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22]张松业、杨桂安、龙兴海.国家公务员道德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
    [23]马国泉.美国公务员和道德规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24]郭广银、杨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5]彭忠益,洪霞.德性:行政管理的重要资源(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陈晋胜.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R).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年.
    [27]李忠信.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仁(R).北京:2000年度国家级软科学研究项目,2001年..
    [28]李忠信.群体性事件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
    [1]教军章.行政伦理的双重维度——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J).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
    [2]陈秀梅.领导者处置突发事件应遵循的程序和原则(J).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
    [3]吴沛东.和谐———科学领导的高境界(J).党政论坛,2005年,第2期.
    [4]陈根法.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5]罗国杰.论道德需要.湖北社会科学(J).1992年9月.
    [6]戴木才.论管理的道德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5期.
    [7]张文芳.关于领导伦理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2期.
    [8]张康之.公共行政的伦理把握及其取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5期.
    [9]李启成.个体伦理:新时期领导道德修养的路径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0]王玲玲.公务员行政责任冲突及其化解的伦理思考[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1]许琦.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源及应对措施——以福建省厦门市PX事件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2]刘丽平.我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3]陈辉.现代社会制度构建的人性诉求[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4]王红.群体性事件的矛盾解析[D].山西大学,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