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差异共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是差异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差异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历史发展实践中的差异不平衡、人的差异个性之间以及与类本质共性的矛盾运动来实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深入,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这种全球化价值趋同的时代背景下,一体与多元并存的历史时空为人类带来更多新的思考和选择。原先一成不变的坚定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了变化和更多的可能,个人和社会都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自由。
     时代背景的变化促使人们之间不同价值观理念的相互理解,彼此认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趋同性、同质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冲突和对差异的更多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个体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形成和强化,个体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强,生存和发展方式的个体差异愈来愈大,发展维度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的个人化和个体主体的分化趋势也越来越强。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遭遇到了新的危机和挑战,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价值理念和生存发展理想受到了根本的冲击,促使人们把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从一个现实的即成事实提升为必须加以研究探讨的时代课题,要求我们要不断促进个体自我的适时创新。
     本文从差异现象和价值视角来考察日益变化着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个体生存发展的经验现实,通过差异与共存的辨证思考去把握人类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方式,以图超越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寻求人的个体生存发展的内在本质和价值取向。科学和社会愈是向前发展,对差异和共存、共生关系的考察愈是重要。我们既要看到个体生存发展趋势中社会群体为个体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的保证,也要看到个体生存发展的差异多元化为社会群体和人类延续提供新的动力和可能空间。
     差异共存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现实状态,亦是一种价值原则和发展理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样性差异共存的统一社会,需要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由空间以发展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人们尊重、认同和包容的差别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种互相理解的氛围之中。无论有何差异,坚持求同存异,对话合作,共生共荣、共同生存都是我们理智的价值抉择。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交往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人的生活实践和个体的交往维度看,差异共存,共生和谐也是人类能够和平共处,构建和谐生活的基本原则。差异共存以容忍异质性和他者为前提,一方面要求互相关照、共同生存、一道发展,一方面强调差异多元、丰富多样的个体生存发展方式,要求建构面向每一个个体的开放性社会关系结构、培养具有主体性和异质多样性的个性人格,促使人类个体的共同发展。
     对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而言,差异共存强调突出个人的个性化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和不同的价值抉择,同时又不排斥他者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合理接受社会认同的普遍价值观和同质化生存与发展方式。因为只有在统一共生、共存共荣的社会里,个人的生存发展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解放,在差异基础上的共同生存和发展是构成个体实践的基本原则和人类自由的恒久动力。
There are differences and diversities in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being itself, which are the inherent impetus to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The social advancement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itself come true by the contradiction motion of the differential imbalance, the differential individualities of human being.
     Nowaday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rend of the world is deepening, and peac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become the irreversible tre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society, and with the form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 consciousness,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ing consciousness is bigger and bigger,the particular survival ability is stronger and stronger,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differential personalities between individuals. At the same tim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leads to assimilation among different nations and individual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differential phenomena and value, beginning with the practical reality of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individual, and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Chines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increasingly changing world and human life. By thinking dialectically, we try to seek inherent essence and value tropism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in order to exceed the conflicts of ideality and realism.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probe the different and coexisting world with the science increasingly developing. Therefore, we must realize the social groups provid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individuals’survival and development,and also realize the individual diversities provide new dynamic and possible space for social groups and human perpetuation.
     Difference coexistence is the real state of society and human being's development,and also one kind of value principle and developing idea. we are facing the unified society with diversity difference coexistence and need free space to develop free personalities of the individual.
     The more the people respect, accept, and forgive differences, the better they can coexist in an atmosphere of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No matter what a different world we have, is it necessary for us to persist in compatible differences so as to seek the common ground, have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as well as survive together and mutual prosperity, which are our reasonable value choice.
     It is the social interaction that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angle of people's life practi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f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 coexistence is the basic principle that human being is able to coexist peacefully, and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life base.
     As a premise, Difference coexistence takes up with the heterogeneity and other personality, people should look after each other, coexist and develop. Meanwhile, it should be emphasized to develop plural and various ways of individual survival, construct open social structure for the harmony of human relations, foster individuals to have subjectivity and heterogeneous diversity and promote all of them to develop together.
     To the concrete individuals,difference coexistence emphasizes that the existing and developing means of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and different value choice. At the same time, other existing and developing ways are not exclusive. Common values and homogenized developing ways should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Only in a unified co-existing and co-prosperous society, can an individual’s surviving and developing ability obtain the free liberation in its real meaning. Based on differences, co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to the individual’practice and the constant driving force of human beings’freedom.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②[奥]阿德勒,《阿德勒人格哲学》,罗玉林等译,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276页
    ③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①[法]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狄玉明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21页引言
    ②[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9-10页
    ①《国语·郑语》
    ②《论语·子路》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75页
    ①方克立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452页
    ①[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②[法]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狄玉明、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3页
    ①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②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中国百科大辞典》第1卷,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396页
    ③易小明,《社会差异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④金惠敏主编,《差异》第1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前言
    ⑤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33页
    ⑥莱布尼茨,《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陈修斋译,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9页
    ①王树人,《关于和谐与发展的若千哲学思考》,《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②彭友怀,《差异世界》,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481页
    ①王涞鳝,《本体思维论——从意识到实践的飞跃》,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5、313页
    ②乌杰,《系统辨证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1页
    ①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5-236页
    ②崔惟航,《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化》,《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①[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①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6-97页
    ②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3页
    ③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18页
    ④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249页
    ⑤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250页
    ⑥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253-254页
    ⑦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259页
    ①万中航等,《哲学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259页
    ②哈贝马斯等,《作为未来的过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4-1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人们出版社1974年,第8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6页
    ④《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1、323页
    ⑤《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7页
    ⑥《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8页
    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004重印),第58页
    ④参见易小明,《社会差异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①余治平,《差异、本质与辩证法的误读——本体论对认识论的抗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②刘国章,《差异统一中的唯物辩证法范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③冷兴武,《差异学说及其实践意义》,《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④王浩斌、王飞南,《差异和谐化与和谐差异化的逻辑互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⑤潘自勉,《论差异与价值发现》,《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①张治库,《人的存在与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②[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65页
    ③王福生,《面向差异:实践与对话》,《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④江畅,《自主与和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0页
    ①[法]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狄玉明、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3页
    ②乐黛云,《新世纪的文化丰富多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1月01日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3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6、307页
    ③参见张岱年《相反与矛盾》一文,《张岱年文集》第1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④刘国章,《差异统一中的唯物辩证法范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潘自勉,《论差异与价值发现》,《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②Jean- 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 modern: A Reporton Knowledge[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P.82.
    ①萨特,《存在与虚无》,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35-1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7页
    ③[奥]阿德勒,《阿德勒人格哲学》,罗玉林等译,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①贺来,《对话与宽容:辩证法的重大理论精神》,《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
    ②张曙光,《论“存在”的生存意蕴与辩证性质》,见赵剑英、俞吾金主编,《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71-272页
    ③严耀中,《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8页
    ①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第9、133页
    ②潘自勉,《论差异与价值发现》,《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2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页
    ①阿德勒,《阿德勒人格哲学》,罗玉林等译,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276页
    ②钟明华、李萍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现代人生问题》,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4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3—374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7页
    ⑤《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⑦《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0页
    ⑨易小明,《社会差异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页
    ①郑杭生、杨敏,《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①[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10页
    ②[丹]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刘继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页
    ①[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26页
    ②乔治·麦克林、邹诗鹏,《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①潘自勉,《论差异与价值发现》,《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1-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③[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45-46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②[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③[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①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9页
    ①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9-71页
    ②[美]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上册,第2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①[美]埃·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0页
    ①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②[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62-163页
    ①《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70、72页
    ①桑明吴国璋,《市场经济与主体个体化》,《理论界》1999年第4期
    ②[美]埃·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5页
    ③参见郑杭生、李强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①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②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③[英]齐格蒙特·鲍曼著,范祥涛译,《个体化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40页
    ④[美]埃·弗洛姆,《逃避自由》,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6页
    ⑤乔治·麦克林、邹诗鹏,《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①[转引]顾红亮、刘晓虹,《想象个人:中国个人观的现代转型》,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①乐黛云,《新世纪的文化丰富多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1月01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38页
    ③王浩斌、王飞南,《差异和谐化与和谐差异化的逻辑互动》[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④[德]曼弗雷德·弗兰克,《个体的不可消逝性性》,先刚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8、30页
    ⑤[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78页
    ①[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74页
    ②[美]E·弗洛姆,《逃避自由》,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6页
    ③孙璟涛,《哲学的个性》,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58-59页
    ①郑杭生、杨敏,《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②德国曼弗雷德·弗兰克,《个体的不可消逝性性》,先刚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前言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107-108.
    ②[德]曼弗雷德.弗兰克,《个体的不可消逝性性》,先刚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前言
    ①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①参见张治库,《人的存在与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32-35页
    ①[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4页
    ②[奥]阿德勒,《阿德勒人格哲学》,罗玉林等译,九州出版社2004年,扉页
    ①武天林,《实践生成论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93-94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1页
    ②张曙光,《生存之维:经验视阈与超验视阈的分化与融合——关于建构生存哲学的思想史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①何中华,《人的个体生存与实践本体论建构——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再诠释》,《理论学刊》2006年第1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68页
    ③黄玉顺,《生存结构与心灵境界》,《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
    ④欧阳康,《生存与发展:当代哲学主题及其合理性》[J],《哲学研究》2001年12期
    ①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世界批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前言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82页
    ③贺来,《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范式的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2-243页
    ①参见李景林,《差序格局与“太和”理念——儒学“和”、“太和”观念的理论内涵与思想特色》,《江汉论坛》2007年第2期
    ②《论语·子路》
    ③《老子·二章》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⑤李瑞环,《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2005年9月28日(2)
    ①方克立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452页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辅导》,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①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8-59页
    ①[美]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详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7页
    ②毕浩明,《社会学:界限与局限》[C],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①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0页
    ②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14页
    ②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2007年,第283页
    ③[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
    ①尼葛洛庞蒂(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
    ②孙玉祥,《“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求是学刊》2001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④[转引]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卞崇道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18页
    ⑤[转引]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卞崇道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20页
    ①[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②孙璟涛,《哲学的个性》,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①孙璟涛,《哲学的个性》,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72页
    ②钟明华、李萍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现代人生问题》,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页
    ①乔治·麦克林、邹诗鹏,《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②乔治·麦克林、邹诗鹏,《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③阿德勒,《阿德勒人格哲学》,罗玉林等译,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276页
    ④潘自勉,《论差异与价值发现》,《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⑤《中共中央关于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1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38页
    ②王浩斌、王飞南,《差异和谐化与和谐差异化的逻辑互动》[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3页
    ②[美]埃·弗洛姆,《逃避自由》,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6页。
    ③乔治·麦克林、邹诗鹏,《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④乔治·麦克林、邹诗鹏,《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0页
    ⑤[美]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5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4页
    ②张之沧,《后现代理念与社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8页
    ①[美]埃·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详恺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页
    ②[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7年,第143页
    
    ①[转引]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卞崇道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18-119页
    ②[转引]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卞崇道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20页
    
    ①乔治·麦克林、邹诗鹏,《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②[苏]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第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515页
    
    ①参见高清海孙利天,《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②[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237页
    ③何怀宏,《寻求共识》〔J〕,《读书》1996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6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5页
    ②陈咸瑜,《生活世界·交往行动·人》,《理论探讨》2004年第4期。
    ③[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22页
    ④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M],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65页
    ⑤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M],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89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0页
    
    ①[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92-193页
    ②丁立群,《哲学·实践与终极关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3页
    ①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282页
    ②参见吴育林,《论公共生活及其主体性品质》,《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
    ③吴亮主编,《日常中国》,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序言第9页
    ④沈湘平,《理性与秩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5页
    ⑤参见邓正来,《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3页
    ①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6页
    ②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③袁祖社,《全球化时代类群本位的公共生活理念与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哲学研究》2005年第8期
    ①姚纪纲,《交往的世界》,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4页
    ②郑杭生、杨敏,《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97页
    ①参见汤一介,多元文化共处[A],见杨晖《思想无疆》[C],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法]阿兰.图海纳,《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狄玉明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26页
    ③杨敏,《人的“个人化”与构建社会和谐的现实动力》,《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6第2卷第3期
    ①贝克、哈贝马斯,《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1992年,第7页
    ②袁祖社,《全球化时代类群本位的公共生活理念与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哲学研究》2005年第8期
    ①周菲,《“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的公共生活》,《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②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修订版)(下)[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20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7页
    ⑤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92页
    ①吴国林,《主体间性与客观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第6期
    ②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91页
    ③参见周菲,《“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的公共生活》,《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④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05页
    ①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8-139页
    ①[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39-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4页
    ①《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1页
    ②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M],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①王南湜,《社会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导论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8页
    ①参见科恩,《自我论》,三联书1986年,第31-32页
    ②赫勒,《日常生活》[M],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①戴维·申克,《信息烟尘: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①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①[转引]乔治·麦克林、邹诗鹏,《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②A.赫勒,《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52页
    ③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8-179页
    ①汪辉勇,《价值、公共性与公共价值》,《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3页
    ③乔治·麦克林、邹诗鹏,《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5-66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9日1版。
    ②邓伟志,《和谐社会的四个要点》,《北方经济》2005年第4期
    ③李君如,《“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关系辨析》,《党建》2007年第3期
    ①沈湘平,《价值共识是否及如何可能》,《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①[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①张曙光,《论“存在”的生存意蕴与辩证性质》,见赵剑英、俞吾金主编,《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68页
    ②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5页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帕特里夏·阿伯迪妮,《2000年大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第141页
    
    ①乔治·麦克林、邹诗鹏,《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②邓伟志,《和谐社会的四个要点》,《北方经济》2005年第4期
    ①张国清,《和谐:一种提倡兼容的公共哲学》,《哲学研究》2005年第6期
    ②王树人,《关于和谐与发展的若千哲学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①[转引]苏国勋、张旅平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②《司马文正集》卷11《张共字大成序》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
    ②郑杭生、杨敏,《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①易小明,《社会差异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①胡守钧,《社会共生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8页
    ①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②王岳川,《中国镜缘》[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08页
    ①邓伟志,《和谐社会的四个要点》,《北方经济》2005年第4期
    ②李君如,《“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关系辨析》,《党建》2007年第3期
    ①易小明、刘仁贵《差异与和谐社会构建》,《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2期
    ①[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9-10页。
    ①参见乔治·麦克林、邹诗鹏,《全球化与存在论差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②[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122页
    
    ①[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②[奥]阿德勒,《阿德勒人格哲学》,罗玉林等译,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271页
    ①郑杭生、杨敏,《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②[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40页
    ①[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
    ①[德]莫尔特曼,《创造中的上帝》[M],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年,第19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3.《列宁全集》,第18、26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高清海等,《社会发展哲学——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思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当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4.赵敦华主编,《西方人学观念史》,北京出版社,2005.
    5.丰子义、孙承叔、王东,《主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8.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9.韩庆祥,《哲学的现代形态——人学》,[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0.刘放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齐效斌,《人的自我发展与符号形式的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杜小真,《存在和自由的重负——解读萨特〈存在与虚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3.杨耕,《为马克思辩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4.丰子义,《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探求》,北京出版社,1999
    15.陈新夏,《人的尺度——主体尺度研究》,湖南出版社,1995.
    16.何怀宏,《问题意识》,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
    17.王东等,《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8.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
    19.李中华主编,《中国人学思想史》,北京出版社,2005.
    20.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1.牛献忠,《人的建设论》,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22.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
    24.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5.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6.梁树发,《社会和社会建设理论》,人民出版社,2007.
    27.叶险明,《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8.张云飞,《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人民出版社,2001.
    29.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同心出版社,1996.
    30.李淑梅,《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3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动态》编辑部主编,《不竭的时代精神——步入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2.孙会军,《普遍与差异》,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3.金惠敏主编,《差异·第1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34.金惠敏主编,《差异·第3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5.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6.俞吾金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英美哲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7.彭友怀,《差异世界》,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8.
    38.薛靖,《矛盾、差异、对立、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39.汪子嵩,《希腊哲学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0.张治库,《人的存在与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1.江畅,《自主与和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2.倪梁康,《自识与反思: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3.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4.杨生平,《踪迹与替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5.程金生,《“空间”与永恒——实践哲学视阈中的价值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1.
    46.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7.易小明,《社会差异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48.乌杰,《系统辩证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版.
    49.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人民出版社,2002.
    50.魏义霞,《生存论》,黑龙江人出版社,2002年.
    51.姚纪纲,《交往的世界》,人民出版社,2002.
    5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马克思主义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53.董耀鹏,《人的主体性初探》,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
    54.陈波,《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2004.
    3.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
    4.[美]马尔库塞著,张峰、吕世平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5.[法]让.保尔.萨特著,林骧华等译,《辩证理性批判》上下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6.[法]阿兰.图海纳著,狄玉明李平沤译,《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商务印书馆,2003.
    7.[美]克莱斯.瑞恩讲演,张沛张源译,《异中求同:人的自我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德]海德格尔(Heidegger,M.)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7.12(2000重).
    9.[德]弗兰克著,先刚译,《理解的界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0.[英]哈耶克(F.A.Hayek)著,王明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998.重).
    11.[英]齐格蒙特.鲍曼著,范祥涛译,《个体化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02.
    12.[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张敦福赵蕾译,《未发现的自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2003重)
    13.[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4.[法]让.保尔.萨特著,杜小真译,《自我的超越性:一种现象学描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5.[德]鲁道夫.奥伊肯著,万以译,《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6.[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7.[苏]伊.谢.科恩著,董景韩等译《自我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18.冯俊等煮,陈喜贵等译,《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3.
    19.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0.[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
    2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2.K.R.波普尔著,郑一明等译,《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预言的高潮:黑格尔、马克思及余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3.[德]K.F.齐默尔曼主编,申其辉孙静周晓等译,《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4.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25.[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张敦福,赵蕾译,《未发现的自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26.柏格森著,《创造进化论》,华夏出版社,1998.
    27.[德]曼弗雷德.弗兰克著,先刚译,《个体的不可消逝性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8.[俄]别尔嘉耶夫著,张百春译,《末世论形而上学:创造与客体化》,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9.[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著,《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0.[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
    31.[英]乔纳森-沃尔夫著,《诺齐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2.[英]A.J.M.米尔恩著,《人的权利和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33. [英]维特根斯坦著,《文化的价值》,重庆出版社,2006.
    1. 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958.
    2. Balaban Oded, The Bounds of Freedom, New York, 1995
    3. K.Popper,Toward a Rational Theory of Tradition,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London:Routledge and Keegan Paul,1963
    1.刘放桐,《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个体主体和现代化》,《河北学刊》,1997年第1期
    2.张曙光,《生存哲学的命意及其当代旨趣》[J],《哲学动态》2001年第1期
    3.贺来,《对话与宽容:辩证法的重大理论精神》,《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
    4.衣俊卿,《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5.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之遗忘》,载《求是学刊》1997年第5期。
    6.丰子义,《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7.丰子义,《建立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初步探索》,《哲学动态》2000年第7期
    8.贺来,《实践与人的现实生命——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点辩护》,《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
    9.贺来,《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与辩证法的真实根基——对马克思一段重要论述的解读》,《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10.张世英,《现实·真实·虚拟》,[J]《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11.俞吾金,《向生活世界的辩证法复归》《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1期
    12.易小明,《论人类的社会的差异化发展》,《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2期。
    13.冷兴武,《差异学说及其实践意义》,《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4.潘自勉,《论差异与价值发现》,《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5.余治平,《差异、本质与辩证法的误读——本体论对认识论的抗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6.王福生,《面向差异:实践与对话》,《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7.刘国章,《差异统一中的唯物辩证法范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8.易小明,《差异与人之本质的生成样态》,《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9.李萍,《日本现代社会中的共生伦理》,《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0.何玉兴,《价值差异与价值共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
    21.刘森林,《对话:内化与空间拓展—以“主体性”问题为例》,《哲学研究》2005年第10期
    22.桑明吴国璋,《市场经济与主体个体化》,《理论界》1999年第4期
    23.王建锋,赵静波,《差异语境下的个体价值》,《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4.张健张新颜,《我国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变化的根源》,《天中学刊》2004年第4期
    25.韩庆祥衣俊卿等,《“当代人类发展与中国人学研究”笔谈》,《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26.韩庆祥,《关于中国改革与人的若干重要问题—兼论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理论探讨》1998年第5期
    27.程广云薛文华,《主体性个体性本体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课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28.韩民青,《社会转型与人的主体性建构》,《江海学刊》1995年第6期
    29.许全兴,《“和的哲学”辨析》,《哲学研究》1995年第9期
    30.米加宁、黄丽华,《社会转型的个体内化过程》,《学术交流》1997年第3期
    31.欧阳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框架内的个体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2.楼慧心,《人类个体的发展及其可能性空间》,《浙江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33.易小明,《正义新论》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