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能源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能源(本文能源仅是指石油和天然气)关系进入了一个调整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和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长期停滞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日能源结构;加之冷战结束,东北亚政治力量进入调整阶段,中日两国共同战略利益减少,日本开始从各个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防止中国强大影响到日本在东亚的战略优势,能源遏制是日本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选题以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现实主义的相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中日能源关系的史实出发,结合中日两国的能源外交战略,运用最新的资料,对中日两国的能源争端进行尝试性分析,从而找出中日能源争端的原因。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依次形成三章内容。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两国能源关系的历史沿革,其跨度大概为1972年中日建交到2007年底福田首相访华。本章客观展现了自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中日能源关系发展所经历的两个阶段。
     第二章主要针对中日能源争端展开分析,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之一。本章以地区为单位,主要分析了中日两国在世界主要产油地的争夺和矛盾。本章主要对中东地区、中亚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海海域这四个对中日能源关系影响重大的地区进行分析。
     第三章也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本章在第二章对中日能源争端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利用现实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两个方面对中日能源争端的原因进行阐述。这两方面包括:第一,东北亚政治力量调整,日本利用能源遏制中国的崛起;第二,中日能源结构变化,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共同利益减少。在第三节,对中日能源关系进行了展望。
     结语是对中日能源争端的概括和总结。
Since the 1990s, the energy Sources (This article energy is only refers to the petroleum and the natural gas)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entered an adjustment stage. Since China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economical long-term fast steady progression and the economical long-term stagnation in the 1990s with Japan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energy structur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dded the cold war to finish, the Northeast Asia political power entered the adjustment stage, the common strategy benefit redu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Japan starts from each aspect to carry on the containment to China, prevents China to affect formidable Japan in East Asia's strategic advantage, Energy containment is one of important means in Japan's strategy. This article selects a topic use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conomy and the realism correlation theories achievement as the tool, the date energy relations' historical evidence embarks, Unifies China and Japan's energy diplomacy strategy, using the newest material, carries on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to China and Japan's energy conflict, thus discovers the energy conflict's rea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Based on the above consideration, this article forms three chapters of contents in turn.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d since 1972 China and Japan have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both countries energy relations historical evolution. Its span was probably in 1972 China and Japan establishes diplomatic relations by the end of 2007 Prime Minister Fukuda visits China. This chapter has unfolded objectively China and Japan has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since 1972, the Sino-Japanese energy relations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two stage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ims at the energy conflict to launch the analysis, is one of this article key chapters. This chapter take the area as a boundary, mainly has analyzed China and Japan in world main productive place contention with contradictory. As a result of the length limitation, this chapter mainly to the Mideast, the Central Asia region, the Russia and Far East area and East China Sea area these four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Sino-Japanese energy relations influence significant area.
     The third chapter is also this article key chapter. This chapter in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o the energy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foundation, attempts to use the re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correlation theories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from two aspects to the energy conflict's rea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se two aspects include: First, the Northeast Asia political power adjustment, Japan contains China's rising using the energy; Second, the Sino-Japanese energy structural change, both countries reduce in the energy domain's common interest. In third, has carried on the forecast to the energy resources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conclusion is to the conflict's summa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引文
[1]林代昭著:《战后中日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页。
    [2]林代昭著:《战后中日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页。
    [1]吴学文、林连德、徐之先著:《中日关系[1945-1994]》,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2][日]大来佐郎著:《经济学家外相252日》,东洋经济新报社,1980年版,第155页。
    [3][日]古井喜实著,田家农、田红译:《中日关系十八年—古井喜实回忆录》,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1]金熙德著:《中日关系——复交30年的思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2]徐万胜著:《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3]程永明、石其宝著:《中日经贸关系六十年[1945-2005]》,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60页。
    [4]李向阳著:《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程永明、石其宝著:《中日经贸关系六十年[1945-2005]》,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2]能源立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3月8日版,第9-11页。
    [1]金熙德:《中日关系“重新定位”问题的探讨》,载《日本学刊》,2007年第5期。
    [2]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1]http://link.mofcom.gov.cn/,2007年2月13日发布。
    [2]刘月琴著:《冷战后海湾地区国际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3]王伟军:《日本对中东能源政策的调整及其走势》,载《当代亚太》,2007年第3期。
    [1]金熙德:《日本对中东政策的演变轨迹》,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
    [2]金熙德:《日本对中东政策的演变轨迹》,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
    [1]金良祥:《美伊争斗波及中国能源安全》,载《中国石油石化》,2007年第2期。
    [1]王伟军:《试析日本的国际能源战略》,载《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2]朱永彪、杨恕:《日本与中亚接近的原因探析》,载《日本学刊》,2007年第2期。
    [1]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582/2006/06-11/018@186718.htm,题目为《日本的中亚能源攻略》。
    [1]程永明 石其宝著:《中日经贸关系六十年{1945-2005}》,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页。
    [1]马亚华:《论中日‘囚徒困境'的存在及逃逸》,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2期。
    [1]赵刚、孙伶伶:《东海问题现状与展望研讨会纪要》,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1期。
    [1]赵刚、孙伶伶:《东海问题现状与展望研讨会纪要》,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1期。
    [2]金熙德:《“中日伙伴关系”的背景、实质及趋势》,载《日本学刊》,2000年第5期。
    [3]武寅:《对等平衡: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3期。
    [1]张进山:《日本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浅析》,载《日本学刊》,2000年第4期。
    [2]张进山:《当代日本的民族保守主义:生成、概念和释疑》,载《日本学刊》,2007年第3期。
    [1]桐声:《日本右翼势力以及对日本内外政策的影响》,载《日本学刊》,2005年第6期。
    [2]俞新天:《中日国内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载《日本学刊》,2001年第6期。
    [1]金熙德:《中日现代化的殊途与交错》,载《日本学刊》,2001年第5期。
    [2][美]肯尼迪·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1]石田进:《伊拉克战争和日本》,载《中东研究》,2004年第2期。
    [2]王伟军:《日本对中东能源政策的调整及其走势》,载《当代亚太》,2007年第3期。
    [1]石田进:《伊拉克战争和日本》,载《中东研究》,2004年第2期。
    [1]吴寄南《对突破中日关系的几点思考》,载《日本学刊》,2005年第2期。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1][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等译:《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弗雷德里克·皮尔逊、西蒙·巴亚斯里安著,杨毅、钟飞腾、苗苗译:《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体系中的冲突与合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古井喜实著,田家农、田红译:《中日关系十八年—古井喜实回忆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
    3、肯尼迪·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等译:《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6、马修·R·西蒙斯著,徐小杰主译:《沙漠黄昏:即将来临的沙特石油危机与世界经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日兹宁著,强晓云、史亚军、成键等译:《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8、日兹宁著,王海运、石泽等译:《俄罗斯能源外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苏珊·斯特兰奇著,肖宏宇、耿协峰译:《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苏珊·斯特兰奇著,杨宇光等译:《国家与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耶金著,上海市政协翻译组译:《石油风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14、程永明、石其宝著:《中日经贸关系六十年(1945-2005)》[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金熙德著:《中日关系—复交30年的思考》[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17、林代昭著:《战后中日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8、刘月琴著:《冷战后海湾地区国际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9、王逸舟著:《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0、吴学文、林连德、徐之先著:《中日关系(1945-1994)》[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年。
    21、江红著:《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
    22、徐万胜著:《日本政治与对外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徐小杰著:《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2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编:《全球能源大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
    25、金熙德:《中日现代化的殊途与交错》[J],载《日本学刊》,2001年第1期。
    26、金熙德:《“中日伙伴关系”的背景、实质及走势》[J],载《日本学刊》,2000年第5期。
    27、金熙德:《中日关系“重新定位”问题的探讨》[J],载《日本学刊》,2007年第5期。
    28、金熙德:《日本对中东政策的演变轨迹》[J],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4期。
    29、鞠海龙、张三保:《中日东海争端的现状与前景探析》[J],载《形势与政策》,2006年第5期。
    30、马亚华:《论中日“囚徒困境”德存在及逃逸》[J],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2期。
    31、石田进:《伊拉克战争和日本》[J],载《中东研究》,2004年第2期。
    32、桐声:《日本右翼势力以及对日本内外政策的影响》[J],载《日本学刊》,2005年第6期。
    33、王伟军:《日本对中东能源政策的调整及其走势》[J],载《当代亚太》,2007年第3期。
    34、王伟军:《试析日本的国际能源战略》[J],载《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35、武寅:《对等平衡:中日关系的趋势》[J],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3期。
    36、吴寄南:《对突破中日关系的几点思考》[J],载《日本学刊》,2005年第2期.
    37、俞新天:《中日国内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影响》[J],载《日本学刊》,2001年第6期。
    38、朱永彪、杨恕:《日本与中亚接近的原因探析》[J],载《日本学刊》,2007 年第2期。
    39、赵刚、孙伶伶:《东海问题现状与展望研讨会纪要》[J],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1期。
    40、张进山:《日本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浅析》[J],载《日本学刊》,2000年第4期。
    41、张进山:《当代日本的民族保守主义:生成、概念和释疑》[J],载《日本学刊》,2007年第3期。
    42.Barry K.Gills and William R.Thompson,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History [M],Rout ledge: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6.
    43.Charles W.Kegley,Jr.Eugene R.Wittkopf,World Politics:Trend and Transformation[M],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44.Kazuo Takahashi,Pluralism and Society in East Asia:Cohesion and Conflict[M],World Affairs Press 2005.
    45.Robert O.Keohane,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M],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46.Annabel Brett and James Tully with Holly Hamilton-Bleakley,eds."Rethinking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J],in Perspective on Politics,December 2007.
    1、朝日新闻:http://www.asahi.com。
    2、产经新闻社:http://www.sankei.co.jp。
    3、联合早报:http://www.zaobao.com。
    4、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5、中华网:http://www.china.com/zhhcn。
    6、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http://ijs.cass.cn。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