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慕云戏剧美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是中国戏曲美学研究的视角由文本向舞台转移的标志之一,它不仅大大开拓了戏曲研究的领域,而且为我们探寻戏曲艺术的本体这一重要美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戏剧史》将戏曲史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演员身上,这更贴近于戏曲艺术的本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近代以来的戏曲史忽视演员的不足。而在观念上,则对重建表演意义上的戏曲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徐慕云的“戏曲”概念首先是一个表演艺术的概念,它拓展了王国维“戏曲”概念的外延,将“戏曲”和话剧都作为“戏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重新确立“戏剧”的概念具有新的启示意义。徐慕云将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歌舞并重,传神写意”。相对于其他研究者的论述,徐慕云不仅仅注意到戏曲艺术的外在特征,还注意从内在特征来分析外在特征的根源,这就使徐慕云对戏曲的美学特征的把握是一种动态的,而非文献的,这更为准确地抓住了戏曲艺术的整体美学特征。徐慕云戏剧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对戏曲本体的思考,而这一点更集中地体现在他对中西戏剧本质的比较上。一方面徐慕云是将中西戏剧放在一个平等的坐标系中来比较,另一方面徐慕云试图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先找出两者的本质差异,然后在把握戏曲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向西方的先进戏剧学习,以改进戏曲的落后之处。这两方面正是当代戏曲改革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written by Xu Mu-yun represents the change of emphasis from text to stage on Chinese aesthetics study. It expands the territory of the study on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provides us a new optical angle of finding the essence of this art form.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focus on the character of actor in drama aesthetics which has tight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ssence of drama, and correct the ignorance of the character of actor in the study o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rama in 20's. It has very important developmental meaning as a concept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drama history according to performance.
    The concep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should be a concept of performance at first, it expands the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regard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modern drama as important parts of "drama". This change has great developmental meaning of r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drama". Xu Mu-yun generalizes the feature of art aesthetics of traditional opera as "The equal importance of singing and dancing to deliver the spirit of art". Compare Xu Mu-yun's research with other scholar's research, he noticed not only the outside feature but also the inside feature by studying on inside feature. This makes his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opera aesthetics dynamic not only according to text, this understanding is closer to the truth of aesthetics feature of drama. The core of Xu Mu-yun's aesthetics thought is the thought of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opera which is clearly shown on his comparing with Chinese and foreign drama's essence. First Xu Mu-yun puts them in the
    same level, then he compares them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essence. In this way we can study the advanced drama of foreign country to correct the merit of ours on the base of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feature of traditional opera. These two aspec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revol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引文
1.《中国戏剧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2.《梨园影事》,大东书局,1928年1月1日。
    3.《故都宫闱梨园秘史》,连载于《申报》,自1938年11月1日至1939年4月19日。
    4.《梨园外纪》,连载于《申报》,自1939年5月3日至1940年4月7日。
    5.《京剧杂谈》,北京宝文堂书店,1960年3月出版
    6.《京剧字韵》,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出版
    7.《京剧音韵字汇》,中国剧协武汉分会和《长江文艺》编辑部于1979年5月内部铅印出版
    8.《皮黄及各种板别之命名》,《梨园影事》(1933.4再版)
    9.《说谭调》,《梨园杂志》第一期(1924.5.13)
    10.《评余叔岩之<沙桥饯别>罚栋朐孪肪纭返诙淼谑?1940.6.15)
    11.《对于保存汪、孙两派戏之意见》,《半月戏剧》第二卷第八期(1940.1.11)
    12.《慕云剧谈》,《戏剧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28.10.10)
    13.《中国的戏剧》,《文化建设》创刊号(1934.10)
    14.《改良剧曲刍议》,《文化建设》第二卷第五期(1936.2)
    15.《好剧本缺乏之原因》,《剧学月刊》第四卷第八期(1935.8)
    16.《谈<南天门>罚断肪缭驴返谝痪淼谝黄?1928.6.10)
    17.《三千年中国戏剧变迁史》,《梨园影事》(1933.4)
    18.《戏传人与人传戏》,《十日戏剧》第一卷第一期(1936.2.15)
    19.《艳秋、少楼之<武家坡>罚断肪缭驴返谌淼诙?1930.11)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2.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3.青木正耳:《中国近世戏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王古鲁全译本。
    4.周贻白:《中国戏剧史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5.周贻白:《中国剧场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6.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中华书局,1953年版
    7.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8.周贻白:《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9.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10.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11.胡忌:《宋金杂剧考》,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2.胡忌主编:《戏史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2001年。
    13.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16.黄仕忠:《中国戏曲史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17.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8.谢伯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9.傅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1.吴毓华:《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2.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3.叶长海:《曲学与戏剧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4.叶长海:《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5.曹聚仁:《上海春秋》,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8月第一版。
    6.陈多:《戏曲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7.郑传寅:《传统文化和古典戏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9.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年版。
    10.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11.傅晓航,周华斌主编:《场上案头一大家》,知识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
    12.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13.阿甲:《戏剧表演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14.阿甲:《戏曲表演规律再探》,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15.彭修银:《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16.焦尚志:《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17.吕效平:《戏曲本质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苏国荣:《中国剧诗美学风格》,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9.苏国荣:《戏曲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20.苏国荣:《宇宙之美人》,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21.姚文放:《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蒋锡武:《中国京剧精神》,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3.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4.陈世雄:《三角对话:斯坦尼、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7.朱立元:《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
    8.赵宪章主编:《西方形式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1.[德]黑格尔:《美学》(三册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版。
    12.[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法]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杜小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17.[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马钟元译,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
    18.[法]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刘有元、罗选民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19.[俄]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0.[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10月第
    
    2版。
    1.陈国平:《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系统分析》,载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4年4期,第35—39页。
    2.赵山林:《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戏曲研究》,《戏剧艺术》,1998年第1期。
    3.刘祯、张静:《百年之说: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戏曲研究》(上下),《戏曲研究》,第58、59辑。
    4.董健:《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20世纪中国戏剧回顾》,《文学评论》,1998年1期。
    5.陈多:《古代戏曲研究的检讨与展望》,《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6.邹元江:《论戏曲丑角的美学特征》,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戏剧戏曲研究》,1997月2期,第82—93页,原载于《文艺研究》,1996年.第6期,第84—95页。
    7.邹元江:《空的空间与虚的实体——从中国绘画看戏曲艺术的审美特性》,《戏剧艺术》,2002年第4期。
    8.邹元江:《对戏曲导演制的质疑》,收入2004年厦门“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9.姚文放:《中西方戏剧美学比较论》,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戏剧研究》 1992年1期,第20—26页。
    10.吕双燕:《演剧方式与剧场交流——三大体系剧场交流方式比较》,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戏剧研究》,1993年11期,第21—23页
    11.胡芝风:《初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基本特征》,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戏剧戏曲研究》1996年8期,第48—52页。
    12.沈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载于《读书》,1998年4期,第26—31页。
    13.谢柏梁:《我看‘世界三大体系’》,人大复印资料《戏剧戏曲研究》,1998年11期,第49—52页。
    14.阿甲:《谈谈京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了研究现代京戏的改革》,载于《文艺研究》 1981年第6期
    15.陈幼韩:《略论戏曲表演程式的美学特质》,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戏曲研究》,1992年10期,第29—35页。
    16.戴平:《论丑角之美》,载于《戏曲美学论文集》 1984年9月第一版,第46—56页。
    (14) 胡芝风:《丑角、喜剧人物表演美学共识》,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戏曲研究》,1993年7期,第17—18页。
    17.洛正:《梅兰芳与戏曲表演心理学》,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戏剧戏曲研究》,1996年第1期。
    
    
    18.路玉玲:《戏曲表演心理机制初探(上)(下)》,载于《戏曲艺术》,[上]1996年3期,第43—49页,[下]1996年4期,第27—30页。
    19.路玉玲:《戏曲表演心理机制再探》,载于《戏曲艺术》1997年3期,第22—29页。
    20.苏民:《戏剧审美活动》,载于《戏剧》 1994年2期,第93—102页。
    1.毛忠整理:《徐幼云采访实录》,据2003年2月22日采访徐幼云录音整理。
    2.毛忠整理:《高小麟采访实录》,据2003年10月9号采访高小麟录音整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