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清政府从已有知识经验和现实利益出发对国际法加以本土化的理解与采择,国际法在晚清中国的运用大致经历了由因应到自觉、由注重工具理性到追求价值理性的整体变迁。由“边缘”向“中心”转化的过程充满复杂与曲折。
     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代表着国际法在晚清中国运用的萌芽期。社会各阶层对国际法表现出不同态度及因应。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然而,不少知识分子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生番”问题上的分歧,闽台官员如李鹤年多次以国际法为武器,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在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上自总理衙门和军机大臣,下至各省督抚、御史、道员,以及围绕在决策层周围的学士、章京、侍讲,还有活跃在报刊舆论中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以公法为武器的外交评论中,形成蔚为壮观的国际法话语圈。即便如此,清政府却对国际法采取本土化的理解和应对,依照中国情境和自身利益加以采择,在宣战、中立和封港等战时问题上表现出对战时国际法的功利主义态度。虽然仍以维护宗藩体系和中国利益为依归,国际法的大量引用表明清政府的公法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中朝关系重新建构的特殊时期,标志着国际法在晚清中国的运用走向高潮阶段。宗藩体系与国际公法的关系进入到互相融合、求同存异的高度。国际法的运用在这一时期体现于:引导并融入到宗藩体系的自适性调整当中,作为重建中外秩序的理论之一中朝关系开始在宗藩体系与国际公法双重秩序下演进。国际法虽仍以工具的姿态出现出外交因应当中,却有秩序建构的意义,尽管没有达到“去中心”化的实际效果。在对待国际法问题上,清朝官员与知识分子有较大差异。前者注重的是国际法的运用及其实际效果,即国际法如何促进中外交往,侧重于“形而下”的层面。后者的努力在于观念层面上的接受,既为西来公法开辟一席之地,又从本土智识中寻找出与之匹配、对应的文化因子,加以认识与反观,侧重于“形而上”层面。知识分子与决策层相似的地方在于,将国际法置于“中国情境”、当作“中国问题”加以应对。通过对传统文化智识的动员和重新解读,知识精英在对近代国际局势与国际公法的比附中,逐渐认识到近代世界仿若春秋战国之重现,所谓公法有如“春秋大义”之威严。他们从“中国立场”和本土智识出发,将有效的传统智识资源转化为积极的近代外交观念,在对外观念、外交战略和行为方式方面寻求近代外交原型,以理想的方式重新建构中国在近代国际局势中的国际角色和国家利益。
     不过,国际法往往被强权所践踏或利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可以援为引证,恰恰说明国际法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并非线性发展。尽管国际法并未能突破宗藩体系和完全有效地维护中国利益,清政府却不断利用万国公法与外国打交道、评判国际事务是非。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国家主权意识大为增强,并且在帝国主义的“课业”或“教程”激发下,产生了近代中国对国家主权和国际平等的诉求。以主权和平等为轴心的国际法成为中国“国际定位”和重建中外秩序的重要理论框架。在1902—1903年的中美商约谈判中,国际法被清政府自觉地运用于商约谈判。此次修约是晚清时期第一次主动修约。按照国际公法和国际惯例,清政府不仅认识到商约谈判与战败和约的区别,而且还吸取以前不重视关税、主权的教训,依据货物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税则。清政府尽最大可能地争取主权独立、国家平等和利益互惠,体现了晚清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变中对国际法的自觉运用,这种自觉的运用彰显于对条约字句的考究以及由条款增删体现出来的主权意识。此外,它还反映出国际法知识在中国由自然法学派进入到实在法学派阶段。
     在公法实践“共时性”中,出现中西并用、新旧杂揉、此消彼长的现象,其中,歧出性与复杂性不容忽视。按照因地制宜、为我所用的原则,清政府在运用国际法的过程中出现“阳奉阴违”、“断章取义”、“囫囵吞枣”等等主观化和功利化的倾向。按照本土情境和利益需要,晚清中国对国际法采取选择性的解读和采择,建构有利于中国利益的公法解释体系。“冲击—反应”模式和“侵略一反侵略”模式都忽略宗藩体系的自适性调整以及与国际法之间的互动关系。宗藩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国际法“进入”和“冲击”的内容,同时又因国际法的渗透而发生自适性改变。尽管渊源有自,中西体系的差异与相互误解不应视为中西冲突的根源。
     质言之,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不过将国际法视为对外交往和折冲樽俎的外交武器,实现“自利其国”的外交宗旨。
Turning to Chinese own intellectual tradition and meanwhile keeping an eye on the reality, the governmen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understood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 a perspective of its own and adopted it with a full consideration of its real interests. Generall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by the Qing government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from a forced response (to the contemporary challenge) to a conscious and active activity and from a preference for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 pursuit of value rationality; such a change, so far as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s concerned, was indeed a shift from a "marginal" position to a "central" status, which was full of complications and setbacks.
     The case of Chinese emigration to the Ryukyu Islands (the Ryukyu-Gunto) in 1874 saw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use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As a new attempt then, the use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was faced with a diversified reaction from Chinese elites:the central authority represented by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held a conservative attitude that Japan should observe the already made peace treaty; many a Chinese intellectual, however, pointed out that the Sino-Japanese dispute over the 'Aborigines' problem in Taiwan must be settled with the help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one example of this was that Li He'nian, a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officials in Fujian-Taiwan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claimed China's sovereignty over the whole Taiwan and demanded Japan to withdraw its troops from the place.
     During the Sino-French War from 1883 to 1885, there came a no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se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 those years, Chinese elites, including those in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in the Ministry of Defense, the trans-provincial governor-generals, the provincial governors, censors, and local administrators, the scholars, secretaries, and reading servants accompanying the decision-makers, together with the intellectuals active in the circle of newspapers and mass media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threw themselves into the activity of making commentaries on China' diplomacy in the light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appearing as an important force of international legal discourses in China.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is, the official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embraced an obvious Chinese perspective, that is, utilizing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out of a consideration of the real situation and the real interests of China, due to which the utilization was inevitably a changed, selective and pragmatic one; this can easily be seen from China' position on such wartime matters as the declaration of war, nonparticipation in war, and port-closing. Even though it was still plac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uzerain-Vassal System of Relationship and of national interests, Chinese use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evidenced a strengthened awareness of the Qing government of the law.
     The period from the 1880s to the mid-1890s is an age when Sino-Korean relations had been rebuilt and, at the same time, when Chinese use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reached its climax. In this period,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xisting Suzerain-Vassal System of Relationship, in spite of plenty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came to merge into each other.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had been introduced into and reconciled with the Suzerain-Vassal System, which acted as one of the theories for China's reconstructing its relation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he Sino-Korean relationship, due greatly to that, went under a rule consisting of both the Suzerain-Vassal System and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although treated only as an 'instrument' for China's diplomatic response and put only in a 'marginal' status,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played a grow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order construction.
     As a diversified response of China to the outside challenge, Chinese use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can of course hardly be seen as a whole without any distinction within it. As we shall see, the attitud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oward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was to a large exten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intellectuals: the former emphasized the practical use of the law, namely, applying the law to the work of facilitating Sino-foreign relations, which was evidently a pragmatist utilization; the latter laid a stress upon the idea of the law, understating the law by marrying it with the equivalent intellectual resources in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which was, certainly, a 'metaphysical' accomplishment. In addition to this difference, there existed, however, a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they both considered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 a 'Chinese context', dealing with it as a 'Chinese problem'; seeking help from Chines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and then having an analogous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Chinese elites of the time thought that the modern world bore great resemblance to China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 and that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acted a part similar to what the 'Major Principles of Righteousnes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Chun Qiu Da Yi) played. Like the decision-makers, the elites endeavored to seek a diplomatic pattern that favored China in redefining its role in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in the meantime, helped to protect its national interests.
     However, Chinese use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was not always running in a straight line. As we shall see,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had often been broken or unjustly employed by the big powers, which was clearly evidenced by the Sino-Japanese War from 1894 to 1895 and by the War and Chaos in 1901. Even so, the Qing government, by applying the international law, though still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uzerain-Vassal System, tried to make contacts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to have a voice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Until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hinese consciousness of sovereignty had been greatly promoted and, stimulated by the 'Imperialist International Law Class-work' or the like 'course', a requirement for China' sovereignty and international equity had been put forward. By this time, a sovereignty-and democracy-oriented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came to be Chinese own theory for 'redefining China's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for rebuild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powers. The Sino-U.S. Negotiation for Commercial Treaty from 1902 to 1903 witnessed the Qing government's conscious use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as an active participation, Chinese revision of the commercial treaty was an unprecedented attempt in revising treaty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light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and of the common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the Qing government had come to know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 commercial treaty and a peace treaty, could draw a lesson from its indifference to tariff and sovereignty, could make effective tariff regulations of its own, and could try hard to struggle for its independence and sovereignty, its status equal to others and reciprocity of benefits. Such an attempt and effort indicates that Chinese could consciously apply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from an old dynasty to a modem nation-state, and that with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came to be used as a positive law instead of a natural law.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use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a fact deserves our special attention: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was used together with Chinese own intellectual resources; the new things were intermingled with the old;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parts occurred with one falling while another rising. Such a fact mad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more complex. Because it followed an extremely contingent and pragmatic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contacts, the Qing government, however, had many problems made in the use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such as 'saying one thing and doing another','quoting out of context to suit a certain purpose', and 'reading without full comprehens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own status and protect its national interests, China employed the international law selectively and interpreted it in favor of itself. Such a situation, as we can see, could hardly be well explained by the so-called 'impact-response mode', or the 'tradition-modernity mode', or the 'imperialism mode'; none of the three, as should be noted, pays attention to the adaptive efficacy of the existing Chinese Suzerain-Vassal System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Unlike what the three modes tell, the Suzerain-Vassal System to a great extent defined the content of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which was to be made to 'step into' and 'impact'; in return,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had the system undergo a self-adjustment change; in this sense, we can say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ystems of relationship and the mutual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ere not the sources of their conflicts.
     In short,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us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d just been treated as a weapon for China's international contacts, e.g., China's engaging in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and for its endeavors to achieve a 'self-interest' diplomatic goal.
引文
①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页。
    ②[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同治三年(1864)刊本,京都崇馆存版,董小旬序。
    ①蒋廷黻:《国际公法输入中国之起始》,《中国社会政治学报》1933年6月。
    ②王贵勤:《民国时期国际法研究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③丘宏达:《中国国际法问题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④程道德主编:《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法》,现代出版社1993年版。
    ⑤张劲草、邱在珏、张敏:《林则徐与国际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⑥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⑦戚其章:《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⑧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⑨参见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中国国际法学会主编《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卷,中国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22页。
    ①何勤华:《万国公法·点校者前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笫7页。
    ②参见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卷,第22页。另可参见程鹏:《西方国际法首次传入中国问题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③参见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卷,第22页。
    ④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第17页。
    ⑤蒋廷黻:《国际公法输入中国之起始》,国立清华大学政治学会出版《政治学报》1933年6月。
    ⑥李抱宏:《国际法之初次输入中国问题》,《外交研究》1939年第1卷,第6期。
    ⑦张劲草、邱在珏:《论国际法之传入中国》,《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张劲草、邱在珏、张敏:《林则徐与国际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⑧杨泽伟《我国清代国际法之一瞥》,《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田涛:《晚清国际法输入述论》,《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田涛:《清末翻译外国法学书籍评述》,《中外法学》2000年第3期;李胜渝:《中国近代国际法探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7期。
    ⑨田玉才:《清代后期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新论》,《时代法学》2006年第4期。
    ⑩张锡彤:《早期西文政治学介绍到中国来》(英文),《燕京社会科学学报》1950年第5卷,第1期。
    11王维俭:《林则徐翻译西方国际法著作考略》,《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12杨泽伟:《我国清代国际法之一瞥》,《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
    13韩琴:《论林则徐摘译国际法的选择性》,《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4程鹏:《西方国际法首次传入中国问题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①田涛:《晚清国际法输入述论》,《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②王维俭:《林则徐翻译西方国际法著作考略》,《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③杨国桢:《林则徐对西方知识的探求》,《厦门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吴德铎:《林则徐与国际公法》,《新民晚报》1983年3月29日。
    ④蒋廷黻:《国际公法输入中国之起始》,《中国社会政治学报》1933年6月。
    ⑤王维俭:《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和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学术研究》1985年第5期。
    ⑥万齐洲:《京师同文馆输入的西方法学及其术语研究:以〈万国公法〉为中心》,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⑦程鹏:《清代人士关于国际法的评论》,《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
    ⑧洪燕:《同治年间《万国公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⑨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⑩傅德元:《〈星轺指掌〉与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傅德元:《丁韪良〈万国公法)翻译蓝本及意图新探》,《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傅德元:《丁韪良主持翻译〈公法会通〉新探》,《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11高黎平:《中国近代国际法翻译第一人——丁韪良》,《延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2丁光泮:《试论北京同文馆对近代国际法的翻译与教学》,《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3余甬帆:《〈万国公法〉的译入对中华法系的影响:补充抑或是瓦解?》,《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4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
    15张劲草、邱在珏:《论国际法之传入中国》,《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16王维俭:《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和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学术研究》1985年第5期。
    17田涛:《晚清国际法输入述论》,《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田涛:《丁韪良与〈万国公法〉》,《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5期。
    18张用心:《〈万国公法〉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19张燕清:《丁韪良与〈万国公法〉——兼论国际法学东渐之肇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孙玉祥:《丁韪良与〈万国公法〉》,《新闻出版交流》2003年第2期。
    ①杨泽伟:《我国清代国际法之一瞥》,《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
    ②田涛:《19世纪下半期中国知识界的国际法观念》,《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田涛:《阿拉巴马号案与晚清国人的国际法印象》,《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萧永宏:《论洋务时期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学术月刊》1997年第12期。
    ③程鹏:《清代人士关于国际法的评论》,《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
    ④刘保刚:《论晚清士大夫公法观念的演变》,《浙江学刊》1999年第3期。
    ⑤夏泉:《试论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国际法意识》,《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
    ⑥韩小林:《洋务派对国际法的认识和运用》,《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⑦田玉才:《试论郑观应的国际法思想》,《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刘悦斌:《薛福成对近代国际法的接受和运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蒋跃波:《试析曾纪泽的近代国际法意识》,《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田涛:《郑观应对国际法的认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
    6期。陈策:《唐才常公法交涉思想述评》,《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乔素玲:《郑观应与西方法律观念的移植》,《岭南文史》2002年第3期。成晓军、张卫波:《郭嵩焘与国际公法》,《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邹芬:《郭嵩焘对国际法的认识及运用》硕士论文,2006年,湖南大学图书馆馆藏。
    ⑧何勤华:《〈万国公法〉与清末国际法》,《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⑨夏泉:《开眼看世界与晚清驻外公使派遣》,《光明日报》2002年6月25日。
    ⑩况落华:《大沽口船舶事件:晚清外交运用国际法的成功个案》,《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1蔡永明:《论晚清洋务思想家的近代外交观》,《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2柳宾:《国际法的输入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曹胜、柳宾:《试论国际法的输入对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影响》,《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3张建华:《晚清中国人的国际法知识与国家平等观念——中国不平等条约概念的起源研究》,2003年博士 学位论文,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
    ①傅德元:《〈星轺指掌〉与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②王中江:《“世界秩序观”的趋势与“万国公法”和“中国意识”》,刘泽华、罗宗强主编:《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施建兴:《国际法的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韧》,《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管伟:《论中国近代国际法观念的肇兴》,《政法论丛》2004年第3期;曹英、刘苏华:《论早期维新派的国家主权观念》,《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王建伟:《〈万国公法〉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兴起》,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张效民:《国际法与晚清近代外交》,《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3期。
    ④王维俭:《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和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学术研究》1985年第5期。
    ⑤杨泽伟:《我国清代国际法之一瞥》,《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杨泽伟:《近代国际法输入中国及其影响》,《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⑥田涛:《丁韪良与〈万国公法〉》,《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5期。
    ⑦参见黄正铭:《中日战争中几个国际法问题》,独立出版社1940年版;张海鹏:《试论辛丑议和中有关国际法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戚其章:《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郑剑顺等:《近代国际法与中法马江战役》,《学术月刊》2005年第6期。
    ⑧[美]芮玛丽著,房德邻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①[美]芮玛丽著,房德邻译: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第294-296页。
    ② Lydia H.Laiu, Introduction. The Question of Meaning-Valu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in Tokens of Exchange: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in Global Circulations, ed. Lydia H.Laiu, Durham:Duke University,1999; Lydia H.Laiu, Legislating the Universal:The Circ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okens ofExchang: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in Global Circulations,ed. Lydia H.Laiu, Durham:Duke University,1999;刘禾著,陈燕谷译:《普遍性的历史建构——〈万国公法〉与十九世纪国际法的流通》,《视界》第1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刘禾著:《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三联书店2009年版。
    ③王栋:《北洋时期国际法在中国》,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 Dong Wang :China's Unequal Treaties:Narrating National History, Lanham:Rowman& Littlefield Press, 2005.
    ⑤ Chaochieh (Li Zhaojie) Li, International law in china:Legal Aspect of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f World
    Order,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1996.
    ① Immanuel C. Y. Hsu,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the Diplomatic Phase,1858-1880,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②参见佐藤慎一:《文明と“万国公法”——近代中国にぉける国隙法受容の一侧面,祖川武夫主编:《国隙政治思想と对外意识》,东京创文社昭和52年;(日)佐藤慎一著,刘岳兵译:《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陈力卫:《从汉译〈万国公法〉到和译〈国际法〉 ——近代概念的形成与转换》,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知识的成长与媒体:东亚的视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年2月(未刊)。
    ④张嘉宁:《〈万国公法〉成立事情与翻译问题》,加藤周一、丸山真男校注:《翻译的思想》(日本近代思想大系:第15辑),东京岩波书店1991年版。
    ⑤[挪威]鲁纳著,王笑红译:《万民法在中国——国际法的最初汉译,兼及〈海国图志〉的编纂》,《中外法学》2000年第3期。
    ⑥ Rune Svarverud:International Law as World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Translation, Reception and Discourse,1847-1911, Boston:Brill,2007.
    ① Lydia H.Laiu, Legislating the Universal:The Circ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okens of Exchang: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in Global Circulations, ed. Lydia H.Laiu, Durham:Duke University,1999.P136.
    ②王维俭:《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和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学术研究》1985年第5期。
    ③田涛:《阿拉巴马号案与晚清国人的国际法印象》,《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第285-322页。
    ④黄正铭:《中日战争中几个国际法问题》,独立出日版社1940年版;戚其章:《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⑤张海鹏:《试论辛丑议和中有关国际法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
    ⑥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第36页。
    ①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第348页。
    ②参见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卷,第22页。
    ③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第17页。
    ④杨泽伟:《我国清代国际法之一瞥》,《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
    ⑤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第249页。
    ⑥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⑦Chaochieh (Li Zhao jie) Li, International law in china:Legal Aspect of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f World Order,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1996.P153.
    ①[挪威]鲁纳著,施清婧译:《改变中国的国际定位观:晚清时期国际法引进的意义》,《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84页。
    ①“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②代表观点如:“我国当局因昧于世界大势,不明近代宗属观念……盖自欧人东渐,海禁大开,宗主之于属国,享其权,必须负其责。中国闭关时代之畸形宗属关系根本已不能适用,而当局懵然,不知更改以适应时代潮流,则其偾事也固宜”。参见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第15页。林学忠还指出,很多有关藩属问题的研究都会把中外纷争和冲突的原因归结为中华世界秩序原理与近代西方国际法原理的对立,如陈应荣、夏甘霖、金基赫、李齐芳、张启雄、林子侯等人的研究。这种二元对立的分析取向,对个案间的差异性及事态的复杂性关注不够,同时给人一种误解,以为中国对国际法一无所知或未能“正确”理解国际法,又或是未能积极地应用国际法。参见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第31-32页。
    ③黄正铭:《中日战争中几个国际法问题》,独立出版社1940年版;戚其章:《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④张海鹏:《试论辛丑议和中有关国际法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
    ⑤张寿波:《欧亚气运转机论》,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七十三洋務五,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第17页。
    ⑥夏东元编: 《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页。
    ①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38页。
    ②《外交报叙例》, 《外交报》,上海商务印书馆1901年第1期,第2页。
    ③黎庶昌:《拙尊园从稿》,卷六,清光绪二十一年金陵状元阁刻本,第2页。
    ④《外交报叙例》, 《外交报》第1期,第2页。
    ①谢俊美: 《宗藩政治的瓦解及其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42页。
    ②[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③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上卷), 《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前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④[美]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①费孝通用“差序”来概括中国国内社会格局、社会关系的观点,他认为个人和他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投入水中之后形成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第91卷,礼十,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73页。
    ③陶文钊编选,林海等译: 《费正清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④[美]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著,黄中宪译《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5页。
    ①[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7页。
    ②嵇璜等纂修: 《皇朝通典》卷97,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图书集成局遵武英殿聚珍版,第1页。
    ③钱实甫: 《清代的外交机关》,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3页。
    ④李云泉: 《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⑤允陶等纂修: 《大清会典》卷56,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武英殿刊本,第1页。
    ⑥《皇朝通典》卷25,第1页。
    ⑦曹仁虎纂修: 《皇朝文献通考》卷82,清光绪二十八年上海鸿宝书局石印本,第1页。
    ①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111页。
    ②张世明:《清代宗藩关系的历史法学多维透视分析》,《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34页。
    ①[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134页。
    ②参阅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第168—169页。
    ③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第146页。
    ④[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第149页。
    ⑤文庆等纂辑: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⑥王先谦、朱寿朋: 《东华录东华续录》第6册乾隆朝,卷11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99页。
    ⑦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编:《林则徐集·奏稿》(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76页。
    ⑧《林则徐集·奏稿》(中),第705页。
    ⑨文庆等纂辑: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⑩梁廷楠辑: 《粤海关志》卷26,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889页。
    ①徐启亚: 《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 《思想战线》1988年第2期,第80页。
    ②[美]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著,黄中宪译《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第25页。
    ③ J.K.Fairbank. Tributary Trade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 No.2,1942, P.139.
    ③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 《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卷,第18-19页。
    ①王之春撰,赵春晨点校: 《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0页。
    ②王之春撰,赵春晨点校: 《清朝柔远记》,第170页。
    ③[日]信夫清三郎编、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13页。
    ④《论国家待属国之失策》, 《外交报》1903年第18期,第3页。
    ⑧ J.K.Fairbank, 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p.2.
    ①张启雄: 《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清末民初中暹建交的名分交涉》, 《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89页。
    ②张之洞著:《张文襄公全集》第1册,卷18,奏议18,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374页。
    ③王铁崖著: 《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9页。
    ④故宫博物院编: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1932年故宫博物院铅印本,第1页。
    ①军机处原档编印: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5,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第405页。
    ②中国史学会主编: 《中法战争》(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③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873页。
    ④田玉才:《清代后期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新论》,《时代法学》2006年第4期,第99页。
    ⑤李世安:《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略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104页。
    ⑥守肃:《论国际公法关系中国之前途》,《政法学报》1903年第3期,第41页。
    ⑦[韩]睦银均:《清末中韩宗藩关系之考验》,《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2期,第135页。
    ⑧成本璞:《九经今义》,卷二十六,清末长沙刻本,第5页。
    ⑨张启雄: 《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清末民初中暹建交的名分交涉》, 《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第90页。
    ①梁伯华: 《近代中国外交的巨变——外交制度与中外关系变化的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页。
    ②[美]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第12页。
    ③史策先: 《梦余偶钞》卷1,同治四年刻本,第24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②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105页。
    ③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④[美]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第237页。
    ⑤《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89,第3604页。
    ⑥《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89,第3605—3606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二),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②蒋廷黻编: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中卷,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365页。
    ③[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37页。
    ①[美]何伟亚著,刘天路、邓红风译:《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②缪寄虎: 《<马关条约>前后所涉及之国际法问题》, 《海峡两岸<马关条约>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③王铁崖: 《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 《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卷,第18-19页。
    ④张存武: 《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2页。
    ⑤[美]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译序,第25页。
    ⑥刘禾著:《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三联书店2009年版,导言第3页。
    ①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卷,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62页。
    ②学界有关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研究,可参见叶纲在《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发表《百余年来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研究述评》一文。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不同的学术旨趣和观察视角。国别史或外交史取向的代表有,黄纯谦:《李仙德与台湾,1876-1874》,台湾政大外交所1963年版;梁伯华:《近代中国外交的巨变——外交体制与中外关系变化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米庆余:《琉球漂民事件与日军入侵台湾(1871-1874)》,《历史科研》1999年第1期;李理、赵国辉:《李仙得与日本第一次侵台》,《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军事史取向的代表有,白纯:《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之后清朝对台湾建省的讨论》,《军事历史》2002年第4期。史学史取向的有,李玲:《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之中日史籍比较》,《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总之,相关研究取得喜人成果,但有关这一时期国际法交涉也仅在个别著述中简笔带过,缺少较为深入的探讨。即便是以晚清国际法为研究对象的代表性专著,如田涛先生的《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也没有关注到因1871年琉球漂民事件引发1874年中日有关“生番”归属问题的争论及其交涉,而较多研究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的国际法运用和1875后中日间有关琉球、朝鲜身份的交涉。之所以会出现,除了对国际法本身关注较少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对国际法与宗藩体系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后见之明。
    ③《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3册,第1185页。
    ④黄嘉谟:《美国与台湾:一七八四至一八九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9年版,第199页。
    ①《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5册,第2107页。
    ③《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5册,第2086-2088页。
    ③黄嘉谟:《美国与台湾:一七八四至一八九五》,第213页。
    ④《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5册,第2111页。
    ⑤《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5册,第2112页。
    ⑥蓝鼎元:《平台纪略》,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63页。
    ①《李仙得觉书第一号台湾番地着手云々之论并斯密附论》,公文书馆藏档,A03030097300。转引自李理、赵国辉:《李仙得与日本第一次侵台》,《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②《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5149-5150页。
    ①《函述牡丹社生番残杀琉球人一案该国备银酬谢民人杨友旺又闻日本使藉案欲来饶舌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01-21-052-02-0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79页。
    ②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第64-65页。
    ③《东洋抗论琉球事》,《申报》1873年7月28日。
    ④《琉球朝贡考(选录香港三月初六日华字日报)》,《申报》1873年5月6日。
    ①《详记日本难民受抚事》,《申报》1873年7月29日。
    ②《论台湾生番亦有恭顺可嘉事》,《申报》1874年5月13日。
    ③《日本使臣来中国理论台湾生番杀琉球人事》,《申报》1873年4月9日。
    ④《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35页。
    ⑤《摘录香港中外新闻》,《申报》1874年4月20日。
    ⑥《论台湾征番事》,《申报》1874年4月16日。
    ⑦《议林华书馆“东洋伐台湾论”(附来书)(维扬崇惠堂稿)》,《申报》1874年6月13日。
    ⑧[日]东亚同文会编,胡锡年译:《对华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8-40页。
    ⑨《阅申报论台湾事》,《申报》1874年4月22日。
    ①《再论东洋进征台湾略》,《申报》1874年4月23日。
    ②《论台湾生番宜惩办事》,《申报》1873年4月9日。
    ③《论台湾征番事》,《申报》1874年4月16日。
    ④《再论东洋将征台湾事》,《申报》1874年4月17日。
    ⑤《再论东洋进征台湾略》,《申报》1874年4月23日。
    ⑥《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47-3748页。
    ①《东洋侵台湾中东先后来往各文牍》,《申报》1874年6月8日。
    ①《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37-3738页。
    ②《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86页。
    ③《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53页。
    ④《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52页。
    ⑤《台湾兵事已见公牍》,《申报》1874年6月2日。
    ⑥《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8册,第3235页。
    ⑦《李鸿章全集》奏议四,第369页。
    ①《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第126页。
    ②《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48页。
    ③《台湾近事》,《申报》1874年8月3日。
    ④《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47页。
    ⑤《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52页。
    ⑥《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54页。
    ①《议林华书馆“东洋伐台湾论”(附来书)(维扬崇惠堂稿)》,《申报》1874年6月13日。
    ②《论东洋在台湾构衅近略》,《申报》1874年6月15日。
    ③《译东洋中华两国近事》,《申报》1874年5月8日。
    ④《俄国钦差禁止日木雇船》,《申报》1874年5月12日。
    ⑤《译长崎新报述东洋杂事》,《申报》1874年5月14日。
    ①《记东洋事》,《申报》1874年5月12日。
    ②《李鸿章全集》信函三,第28页。
    ③《台湾近事》,《申报》1874年6月22日。
    ④《东国赁船》,《申报》1874年6月20日。
    ⑤《东洋购备铁甲船》,《申报》1874年7月8日。
    ⑥《论东洋在台湾构衅近略》,《申报》1874年6月15日。
    ⑦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编:《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第四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①《美钦使查撤台湾助战人员》,《申报》1874年6月18日。
    ②《李珍大被获》,《申报》1874年8月8日。
    ③《论西报述日本近事》,《申报》1874年8月10日。
    ④《华人欲购铁甲船》,《申报》1874年6月22日。
    ⑤《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61页。
    ⑥《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65页。
    ⑦《日本船停泊失宜》,《申报》1874年6月26日。
    ⑧《论台湾事》,《申报》1874年7月27日。
    ①《医士充任东职》,《申报》1874年8月10日。
    ②《东人买铁甲船》,《申报》1874年9月5日。
    ③《译十三日字林报论台湾事》,《申报》1874年6月27日。
    ④《来稿(东洋杞忧生草)》,《申报》1874年7月2日。
    ①《日本钦使回国》,《申报》1874年7月17日。
    ②《节录寓台友人家函》,《申报》1874年8月12日。
    ③《译东洋本地报语》,《申报》1874年8月15日。
    ④《台湾近事》,《申报》1874年7月25日。
    ①《台湾近势》,《申报》1874年7月3日。
    ②《述台湾近略》,《申报》1874年7月27日。
    ③《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78-3779页。
    ④《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85-3786页。
    ⑤《论台湾事》,《申报》11874年7月27日。
    ①《厦门近信》,《申报》1874年7月9日。
    ②《论日本侵犯台湾事》,《申报》1874年7月13日。
    ③《论台湾事》,《申报》1874年7月27日。
    ④《行师之道》,《申报》1874年7月27日。
    ⑤《好战必亡论》,《申报》1874年7月29日。
    ⑥《劝罢兵说》,《申报》1874年8月3日。
    ①《台湾事》,《申报》1874年8月6日。
    ②《东洋钦使谒见李中堂》,《申报》1874年8月4日。
    ③《预筹保卫在日本之商民(客闽莲塘生氏稿)》,《申报》1874年10月6日。
    ④《东洋西字报》,《申报》1874年10月13日。
    ⑤[日]安冈昭男著,胡连成译:《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⑥《台湾信息节略》,《申报》1874年8月13日。
    ⑦《火船装兵赴台》,《申报》1874年8月13日。
    ⑧《日人聘请西士》,《申报》1874年8月11日。
    ⑨《东人信息》,《申报》1874年8月18日。
    ⑩《刍言》,《申报》1874年8月20日。
    ①《论日本定议撤兵》,《申报》1874年8月24日。
    ②《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863页。
    ③《译勘东洋复书》,《申报》1874年9月11日。
    ④《东洋杞忧生述征番事辩谬(言佃敬委夫稿)》,《申报》1874年9月7日。
    ⑤《接续辨谬杞忧生述征番稿》,《申报》1874年9月9日。
    ①《津沽西友来信》,《申报》1874年9月23日。
    ②《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15-3917页。
    ①《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18-3922页。
    ②《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22页。
    ③《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23页。
    ④《京都消息》,《申报》1874年10月12日。
    ①皁白居士:《台湾公案辨略》,[美]丁韪良等编:《中西闻见录》第26号(1874年10月),第2-4页。
    ①《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25页。
    ②《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25页。
    ③《八月初九日问答节略》,一史馆,外务部档,2155号。转引自陈在正:《牡丹社事件所引起之中日交涉及其善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22期下(1993年6月)。
    ④《中东定局之事宜》,《申报》1874年10月19日。
    ①《劝中东息兵论(局外人稿)》,《申报》1874年10月21日。
    ②《书申报<论中东各事>后》,《申报》1874年10月26日。
    ③《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871页。
    ④《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46页。
    ①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42—343页。
    ②《中东和局新闻》,《申报》1874年11月5日。
    ③《喜息兵论》,《申报》1874年11月9日。
    ④《宁友论台事和后情形及宁波疆防事宜来书》,《申报》1874年11月21日。
    ⑤《书<喜息兵论>后》,《申报》1874年11月10日。
    ⑥《与友人论台湾善后事宜》,《申报》1874年11月12日。
    ①《书<中东条款>后》,《申报》1874年11月24日。
    ②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第253页。
    ③《书<申报>日本侵犯台湾诸论后》,《申报》1874年8月4日。
    ④《论台湾事》,《申报》1874年7月27日。
    ⑤《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45页。
    ⑥《议林华书馆“东洋伐台湾论”(附来书)(维扬崇惠堂稿)》,《申报》1874年6月13日。
    ⑦《论台湾事》,《申报》1874年7月27日。
    ①《译<字林西报>论中东和议事》,《申报》1874年11月17日。
    ②《书<中东条款>后》,《申报》1874年11月24日。
    ③《论日本侵犯台湾事》,《申报》1874年7月13日。
    ④《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53页。
    ①《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27页。
    ②参见[美]Violetta Ravagnoli著,王居新译:《中国的世界秩序观:“天下”概念与西方的世界观》,陈尚胜主编:《儒家文明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页。
    ③《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29-3931页。
    ④贾益:《1874年日军侵台事件中的“番地无主”论与中国人主权观念的变化》,《民族研究》2009年第6期,第97页。
    ⑤蔡学海:《李鸿章与中日台湾番社交涉事件》,《台湾文献》1973年第2期,第28页。
    ⑥《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15页。
    ①《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29-3931页。
    ②《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78页。
    ③《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868页。
    ①有关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国际法实践的代表作品有,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赵宝爱: 《试论中法战争中的国际法问题》,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张孙彪、王民:《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在“台湾封锁”问题上的外交努力》,《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先行研究的误区主要在于:将现代的标准强加于清政府之上,以至于得出“清政府完全可以按照主权原则,阻止法国驶入中国领水马江”之类的判断;专注于对国际法运用的正面叙述,忽略清政府运用国际法的复杂情形。
    ②《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2,第126页。
    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中法越南交涉档》一,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页。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一,第150—152页。
    ③《中法越南交涉档》一,第170页。
    ④《中法越南交涉档》一,第256页。
    ⑤《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2,第107页。
    ⑥郭廷以等编:《郭嵩焘先生年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1年,第898页。
    ⑦《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4,第321页。
    ①《中法战争》(二),第238页;唐炯:《成山老人自订年谱》卷6,清宣统二年京师铅印本,第19页。
    ②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36,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第664页。
    ③《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9,第15页。
    ④《中法越南交涉档》一,第230—231页。
    ⑤《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939页。
    ⑥《中法战争》(四),第3页。
    ⑦《中法战争》(五),第199页。
    ⑧《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4,第306页。
    ①《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775页。
    ②《中法战争》(四),第432-433页。
    ③《中法战争》(五),第90页。
    ④《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5,第323页。
    ⑤《论各报述法越信息》,《申报》1884年1月13日。
    ⑥《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1192页。
    ⑦《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964页。
    ⑧《越南世为中国藩服论》,《申报》1883年5月30日。
    ①《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910页。
    ②《中法战争》(一),第304页。
    ③《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1141页。
    ④《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927页。
    ⑤《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1003—1004页。
    ⑥《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1174—1175页。
    ⑦《中法战争》(四),第3页。
    ⑧《论保全属国之道》,《申报》1883年6月13日。
    ⑨《论中国藩属与泰西各国不同》,《申报》1883年8月30日。
    ①《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4,第296页。
    ②《书新加坡近事兼论藩属大势》,《申报》1882年6月24日。
    ③《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8,第594页。
    ④《中法战争》(一),第91、94页。
    ⑤《论中法大局》,《申报》1883年5月16日。
    ⑥《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882页。
    ⑦《中法越南交涉档》一,第387—388页。
    ⑧《保护安南十策第九》,《申报》1882年10月6日。
    ⑨《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4,第296页。
    ⑩《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885页。
    11《清季外交史料》卷38,第700页。
    12《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898页
    1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8,第660页。
    ①《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2,第154页。
    ②《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7,第562页。
    ③《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13,第1010页。
    ④《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14,第1067页。
    ⑤《中法战争》(四),第322页;左宗棠:《时务说帖》,《左文襄公全集·说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第5页。
    ⑥《中法战争》(五), 第379页。
    ①《中法越南交涉档》三,第1454页。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788页。
    ③《中法战争》(五),第334页。
    ④《中法战争》(七),第420页。
    ⑤《中法战争》(五),第349页。
    ⑥[美]丁韪良等译:《陆地战例新选》卷1,梁启超:《西政从书》,清光绪二十三年慎记书庄石印本,第1页。
    ⑦ [美]丁韪良等译: 《公法会通》卷8,光绪六年同文馆聚珍版,第10页。
    ⑧《中法战争》(七),第216页。
    ①《中法战争》(四),第100页。
    ②《陆地战例新选》卷1,第2页。
    ③《中法战争》(五),第411页。
    ④《和战传闻》,《申报》1884年7月16日。
    ⑤《中法战争》(五),第413页。
    ⑥《中法越南交涉档》三,第1776—1777页。
    ①《中法越南交涉档》三,第1768—1769页。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118页。
    ③《中法越南交涉档》三,第1891页。
    ④《中法越南交涉档》三,第1875—1876页。
    ⑤《枢臣主战》,《申报》1884年8月5日。
    ①[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卷4,第3页。
    ②《论中国此时当明与法人示战》,《申报》1884年8月17日。
    ③《中法越南交涉档》三,第1874页。
    ④[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卷4,第4页。
    ⑤《清季外交史料》卷45,第820页。
    ⑥《清季外交史料》卷47,第854页。
    ⑦[英]季南著,许步曾译:《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47页。
    ⑧《中法越南交涉档》五,第2766页。
    ①《中法越南交涉档》五,第2765页。
    ②《论中国亟宜照会各国共守局外之例》,《申报》1884年9月5日。
    ③《陈述保护敌侨之公法条文呈送此项书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01-24-012-03-005。
    ④《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1900页。
    ① W. A. P. Martin, The Awakening of China, NewYork:Doubleday, Page& Company 1907, pp.169-170.
    ②《公法会通》卷9,第19-20页。
    ③《公法会通》卷7,第7页。
    ④《清季外交史料》卷45,第820页。
    ⑤《中法越南交涉档》三,第1858—1859页。
    ①《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040页。
    ②《陈释公法中对境内敌侨保护办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01-24-013-01-034。
    ③《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033页。
    ④《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040页。
    ⑤《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042页。
    ①《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052页。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1841页。
    ③《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22,第1642页。
    ④《论目下战务愈不宜迟》,《申报》1884年8月19日。
    ⑤《中法战争》(四),第438页。
    ⑥郭廷以编:《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52页。
    ⑦《论军官接济已迟》,《申报》1884年9月14日。
    ①《法舰业已开衅按公法在中国电报公司代法传报不得用密码请转饬大东大北公司遵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01-24-012-02-004。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1912页。
    ③薛福成:《浙东筹防录》卷4,光绪十四年刻本,第2页。
    ④《李鸿章全集》电报一,第277页。
    ⑤《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007页。
    ⑥《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013页。
    ⑦《中法越南交涉档》三,第1349页。
    ①《浙东筹防录》卷4,第23页。
    ②《恪遵公法》,《申报》1885年1月25日。
    ③《中法战争》(四),第441—442页。
    ④《书中法失和传言后》,《申报》1883年11月28日。
    ⑤《论法人在中国无可以战》,《申报》1884年7月21日。
    ①《论法人妄想》,《申报》1884年7月19日。
    ②《论法人多仇》,《申报》1883年11月30日。
    ③《中法战争》(六),第21页。
    ④《论中国大度》,《申报》1884年9月26日。
    ⑤《中法战争》(六),第119页。
    ⑥《中法战争》(六),第282页。
    ①《中法战争》(六),第282页。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497—2500页。
    ③《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1934页。
    ④《中法越南交涉档》五,第2646页。
    ⑤《目前各省海防宜会救台湾说》,《申报》1884年10月29日。
    ⑥《中法战争》(四),第223—224页。
    ①《中法越南交涉档》三,第137—138页。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220页。
    ③《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4,第301—302页。
    ④《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442页。
    ⑤《清季外交史料》卷56,第1017页。
    ⑥《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346—2348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46,第831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46,第832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47,第851页。
    ①《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440—2443页。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142—2143页。
    ③《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147页。
    ④《清季外交史料》卷45,第821页。
    ⑤《中法越南交涉档》五,第2709页。
    ⑥《查船照会》,《申报》1884年9月23日。
    ⑦《论法有挑衅于英之意》,《申报》1885年4月28日。
    ⑧《论英国应相助中国》,《申报》1884年12月4日。
    ①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8页。
    ②[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卷4,第55页。
    ③[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卷4,第56页。
    ④《中法战争》(六),第133-136页。
    ①《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424页。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五,第2757—2758页。
    ①[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卷4,第57页。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五,第2759页。
    ③张孙彪、王民认为刘璈引用了《万国公法》的内容,可惜未能进·步揭示刘璈对国际法的选择性利用。参见张孙彪、王民:《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在“台湾封锁”问题上的外交努力》,《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第43页。
    ④《中法战争》(七),第267页。
    ⑤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93页。
    ⑥《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第226页。
    ⑦[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卷4,第56页。
    ①《中法越南交涉档》五,第2974页。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五,第2973页。
    ③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第296页、321页。
    ①《中法越南交涉档》一,第1页。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第184页。
    ③《中法战争》(五),第197页。
    ④《中法战争》(二),第42页。
    ⑤《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8,第594页。
    ⑥《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882页。
    ⑦《中法越南交涉档》一,第387—388页。
    ⑧《清季外交史料》卷40,第733页。
    ⑨《中法越南交涉档》一,第150—152页。
    ①《中法战争》(五),第334页。
    ②《中法战争》(五),第379页。
    ③《论赔偿兵费为欧洲敌国相维之法》,《申报》1884年7月28日。
    ④《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9,第695页。
    ⑤《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442页。
    ⑥[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卷4,第56页。
    ①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第296页、321页。
    ②《驳法人议安南事一》,《申报》1883年6月17日。
    ①参见刘彦:《中国近时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刘彦:《被侵害之中国》,太平洋书店1928年版;王钟麒: 《中日战争》,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徐国桢: 《近百年外交失败史》,世界书局1932年版;苏乾英: 《中国近代外交史》,南平国民出版社1944年版;Immanuel C.Y. Hsu,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The Diplomatic Phrase,1858-1880,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李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孙克复编: 《甲午中日战争外交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杨公素: 《晚清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戚其章: 《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季平子:《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39至1895年间的中国对外关系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杨昭全、何彤梅:《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王绍坊: 《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石源华:《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黄凤志主编: 《中国外交史(1840—1949)》,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熊志勇、苏浩: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赵佳楹: 《中国近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李兆祥: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者川岛真较早开始关注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朝鲜派使问题上)万国公法与“既存体制”的结合,考察国际法引入之后宗藩关系的局部调整。参见Shin Kawashima,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Diplomacy, Nagoya:Nagoya University Press,2004, pp.355-364.
    ②王铁崖: 《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 《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卷,第28页。
    ③王明星: 《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1861-19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4页。
    ④[美]芮玛丽著,房德邻译: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第294-296页。
    ①参见权赫秀: 《晚清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外交两种体制”现象刍议》,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梁伯华:《近代中国外交的巨变——外交制度与中外关系的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②参见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175页;曹雯:《晚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与朝鲜》, 《清史研究》2008年第2期。
    ③[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前言,第5页。
    ④张启雄: 《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清末民初中暹建交的名分交涉》, 《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⑤《李鸿章全集》信函二,第276页。
    ⑥《李鸿章全集》奏议五,第126页。
    ⑦《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737页。
    ①王芸生: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卷,第60—61页。
    ②[日]信夫清三郎著,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 《日本外交史》上册,第145页。
    ③《李鸿章全集》奏议四,第369页。
    ④中国史学会主编: 《中日战争》(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第1页。
    ⑥《中日战争》(一),第292页。
    ⑦《中日战争》(一),第294页。
    ⑧《中日战争》(一),第295页。
    ①《中日战争》(一),第295页。
    ②《中日战争》(一),第296页。
    ③《中日战争》(一),第296页。
    ④《中日战争》(一),第297页。
    ⑤《中日战争》(一),第297页。
    ⑥《中日战争》(一),第298页。
    ①《中日战争》(一),第299页。
    ②《中日战争》(一),第300页。
    ③《中日战争》(一),第301页。
    ④《中日战争》(一),第302页。
    ⑥蒋廷黻编: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中卷,第365页。但蒋氏又曰: “日本的立场合乎时潮;我们的则不合,在朝鲜问题的开端,我们就为传统所误”,明显带有后见之明,以今人之意揣度前人,甚至强古人以就我。
    ①赵国辉:《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转型期理念研究——以近代中日两国对国际法理念的接受为中心》,王建朗、栾景河主编: 《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②Michael Akehurst,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George Allen&Unwin Ltd,1984,P.55.
    ③王信忠: 《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页。
    ④李圣五: 《国际法公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60页。
    ①《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4,第306页。
    ②萧一山:《清代通史》(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01页。
    ③郭廷以、李毓澍编: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版,第377页。
    ④19世纪前期,均势已经作为基本原理出现于国际法体系中。1864年汉译本《万国公法》提到“一国强盛过分,恐有不遵公法而贻患于邻国,故欧罗巴大洲内,倘国势失平,诸国即惊惧张皇,且必协力以压强护弱,保其均势之法”。([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卷2,第3页),1880年的《公法会通》从95章至114章专门讨论“均势”理论,提出“公法所谓均势,无论国之大小,以彼此不相侵夺为要。遇强横之国侵夺他国自主自立之权者,各国应群起而匡救之,务使彼此相安。([美]丁韪良等译: 《公法会通》卷1,第34页。)郑观应、陈虬等人盛赞国际法均势法则,“故有均势之法,有互相保护之法,国无大小,非法不立”(郑观应:《盛世危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08页),“按万国公法,欧罗巴大洲内,倘国势失平,诸国即警惧张皇,且必协力压强护弱,保其均势之法。盖一国强盛过分,恐其有不遵公法而贻患于邻国也”。(陈虬: 《治平通议》经世博议卷四,光绪十九年瓯雅堂刻本,第15页。)
    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第32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6,第305页。
    ②陈铮编: 《黄遵宪全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54页。
    ③陈澹然撰: 《权制》卷七军谋述,清光绪二十六年徐崇立刻本,第8-9页。
    ④曹中屏: 《朝鲜近代史》,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①蒋廷黻编: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中卷,第365页。
    ②陈虬:《治平通议》,经世博议卷四,第14页。
    ③《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548-549页。
    ④《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40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30,第550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30,第550页。
    ③《中法战争》(四),第86页。
    ①《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378页。
    ②《黄遵宪全集》(上),第256页。
    ③《黄遵宪全集》(上),第255页。
    ④《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32页。
    ⑤《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33页。
    ⑥《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35页。
    ⑦《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41-442页。
    ⑧《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76页。
    ①《李鸿章全集》奏议九,第541页。
    ①《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670-675页。
    ②《李鸿章全集》信函五,第168页。
    ③《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75页。
    ④《李鸿章全集》信函五,第144页。
    ⑤[美]丁韪良译: 《万国公法》卷2,第63页。
    ①《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675页。
    ②《李鸿章全集》信函五,第168页。
    ③李兆祥: 《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④“遇朝鲜公会各国公使,朝鲜为中国属邦,中国总办委员为宾中之主,应坐于朝鲜官主位之上。”参见《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51,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6885页。
    ⑤《李鸿章全集》信函五,第169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6,第305页。
    ②《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73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30,第550页。
    ④《清季外交史料》卷27,第517页。
    ①[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卷3,第3页。
    ②《李鸿章全集》电报二,第249页。
    ③《李鸿章全集》电报二,第238页。
    ④《李鸿章全集》电报二,第240页。
    ⑤《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2358页。
    ⑥《李鸿章全集》电报二,第245页。
    ⑦《李鸿章全集》电报二,第257页。
    ①《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2381页。
    ②权赫秀编:《近代中韩关系史料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323页。
    ③[日]井上毅: 《拟舆马观察书》, 《梧阴文库:井上毅文书》No A 856,国学院大学图书馆。转引自毛吉康: 《近代朝鲜半岛中立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44页。
    ④《李鸿章全集》电报二,第296页。
    ⑤《李鸿章全集》电报二,第251页。
    ①王铁崖: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465页。
    ②王信忠: 《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第107页。
    ③[日]井上毅编纂委员会编: 《井上毅传》—史料编4,国学院大学图书馆1971年,第614-619页。转引自毛吉康: 《近代朝鲜半岛中立问题研究》,第44页。
    ④蔡健: 《晚清与大韩帝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⑤《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201页。
    ⑥《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202页。
    ⑦《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201页。
    ①《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199-1200页。
    ②《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200页。
    ③夏东元编: 《郑观应集》上册,第811页。
    ④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 《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遗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⑤蔡尚思、方行编: 《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25页。
    ①《治平通议》,经世博议卷四,第15页。
    ②《治平通议》,经世博议卷四,第16页。
    ③《治平通议》,经世博议卷四,第16-17页。
    ④《权制》,卷七军谋述,第8页。
    ⑤《权制》,卷七军谋述,第10页。
    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6,第19页。
    ⑦《李鸿章全集》信函五,第524页。
    ①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40页。
    ②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第40-41页。
    ③王信忠: 《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第282页。
    ④《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41页。
    ⑤《论万国公法道在和同》, 《申报》1888年2月26日。
    ⑥《论中国宜与于万国公法》, 《申报》1885年11月28日。
    ⑦《李鸿章全集》信函四,第416页。
    ⑧香港学者林学忠提出要关注与宗藩体系对应的国际公法这一外来西方因素: “我们讨论近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时,应该重视传统要素(华夷思想、中华世界秩序)这一点当无异议,但与传统相对的所谓近代要素又是什么呢?这要素当然是国际法的遵守与应用。”(林学忠: 《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香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页)
    ①曹雯: 《晚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与朝鲜》, 《清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52-53页。
    ②赵国辉:《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转型期理念研究——以近代中日两国对国际法理念的接受为中心》,王建朗、栾景河主编: 《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上卷),第32-33页。
    ③《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00页。
    ④《论琉球民情》, 《申报》1899年9月13日。
    ⑤《论东瀛事》, 《申报》1899年11月9日。
    ⑥《李鸿章全集》信函四,第415页。
    ⑦《李鸿章全集》信函四,第410页。
    ⑧《李鸿章全集》信函四,第453页。
    ⑨《李鸿章全集》信函四,第434页。
    ⑩《李鸿章全集》信函六,第367页。
    ①《黄遵宪全集》(上),第252页。
    ②《黄遵宪全集》(上),第253页。
    ③《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40页。
    ④《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40页。
    ⑤《李鸿章全集》信函六,第367页。
    ①《李鸿章全集》,信函六,第367页。
    ②赵国辉:《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转型期理念研究——以近代中日两国对国际法理念的接受为中心》,王建朗、栾景河主编: 《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上卷),第30页。
    ③[英]赫德利·布乐著,张小明译:《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137页。
    ④《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3700页。
    ⑤《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201页。
    ①《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059页。
    ②杨昭全、何彤梅:《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2页。
    ③[美]费正清、刘广京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第68页。
    ④权赫秀: 《晚清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外交两种体制”现象刍议》,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第82页。
    ①《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下卷,第185-186页)仅提到:冯桂芬、郑观应、马建忠、曾纪泽、王韬、彭玉麟、陈虬和张之洞等人“断言,在春秋(公元前772—481年)战国(公元前403-221年)时期,中国世界是由许多邦国所组成,就象十九世纪末的多国体系一样”,并且认为:“这种想法就是暗示,中国不是中心王国,而是平等诸国之中的一个国家,如同周朝末年的秦国那样”。事实上,国人对近代国际局势的比附,不仅视角各有取向,言说路径也不尽相同。揆诸史实,《剑桥中国晚清史》所作的相关评价其实并不科学,因为除了费氏所见之外,晚清时期有人把中国类比成凌驾于平等诸侯国之上且具有超国家权威的周王室(项藻馨:《破欧洲五国合纵连横策》,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71洋务3,第8页),也有人将中国类比为与英、法、俄、德、美相并列的“地球头等国”(《论俄法同盟为德国所忌》,《申报》1898年10月28日),再有人则把中国类比成弱小的诸侯国(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1页。)
    ①徐继畲:《瀛环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224、171页。
    ②[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张斯桂序,第3页。
    ③王韬:《扶桑游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08页。
    ①W. A. P. Martin. A Cycle Of Cathay. New York: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00,p.205.
    ⑤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①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3页。
    ②王韬:《弢园文录外编》,第191页。
    ③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43页。
    ④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辛卯秋季超等第一名,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印,第31页。
    ⑤《论俄法同盟为德国所忌》,《申报》1898年10月28日。
    ⑥《答续楼主人书》,《申报》1874年8月4日。
    ⑦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66页。
    ⑧何如璋:《使东述略》,罗森等著:《早期日本游记五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9页。
    ⑨崔国因:《出使美日秘日记》,黄山书社1988年版,第332页。
    ⑩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227页。
    11赵树贵、曾雅丽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7页。
    12宋彧:《今日五大洲大势有似战国论》,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一通论下,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第23页。
    13朱克敬辑:《边事续钞》卷5,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第3页。
    14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庚寅秋季特课超等第四名,第31页。
    15俞樾:《王子庄〈中外和战议〉序》,《春在堂杂文五编》卷6,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第32页。
    16胡薇元:《公法导源》,《玉津阁丛书·甲集》第六册,1920年至1921年大兴胡氏玉津阁刊本,曹穗序,第1-2页。
    ①《阅报纪俄人之论有感而书》,《申报》1898年1月19日。
    ②《论瓜分中国非泰西各国之本心》,《申报》1898年9月16日。
    ③《中国自弃藩邦论》,《申报》1899年11月20日。
    ④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02页。
    ⑤黎庶昌:《西洋杂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0页。
    ⑥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壬辰北洋春季特课超等第一名,第8页。
    ⑦王韬:《变法自强下》,《弢园文录外编》,第201页。
    ⑧郑观应:《边防七》,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49兵政5,第9页。
    ⑨《书循环日报新立战规后》,《申报》1875年1月15日
    ⑩《论万国公法道在和同》,《申报》1888年2月26日。
    11朱克敬辑:《边事续钞》卷5,第3页。
    12王韬:《弢园文录外编》,第95页。
    ①胡珠生辑:《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6页。
    ②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壬辰北洋春季特课超等第三名,第18页。
    ③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壬辰北洋春季特课超等第四名,第24页。
    ④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庚寅秋季超等第三名,第41页。
    ⑤赵树贵、曾雅丽编:《陈炽集》,第47页。
    ⑥陈炽:《俄人国势酷类强秦论》,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74洋务6,第21页。
    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20页。
    ⑧刘铭鼎:《春秋盟书即今条约考》,于宝轩辑:《皇朝蓄艾文编》卷13,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官书局铅印本,第14页。
    ⑨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壬辰北洋春季特课超等第三名,第24页。
    ⑩胡珠生辑:《陈虬集》,第66页。
    11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壬辰北洋春季特课超等第五名,第38页。
    12马建忠:《适可斋记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页。
    1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09页。
    14《论英俄不洽非中国之福》,《申报》1898年8月14日。
    15王韬撰辑:《普法战纪》卷15,长洲王韬弢园光绪21年刻本,第38页。
    ①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302页。
    ②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壬辰北洋春季特课超等第四名,第26页。
    ③郭嵩焘:《郭嵩焘奏稿》,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410页。
    ④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第58页。
    ⑤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6页。
    ⑥《清季外交史料》卷9,第178页。
    ⑦王韬:《弢园文录外编》,第106页。
    ⑧胡薇元:《公法导源》,《玉津阁丛书·甲集》第六册,第33页。
    ⑨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壬辰北洋春季特课超等第四名,第26页。
    ⑩冯桂芬:《校分邠庐抗议》,第53页。
    ①《论万国公法道在和同》,《申报》1888年2月26日。
    ②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66页。
    ③[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张斯桂序,第5页。
    ④赵树贵、曾雅丽编:《陈炽集》,第111页。
    ①《公法关系论》,《申报》1903年10月9日。
    ②《中法战争》(五),第379页。
    ③许同莘:《许文肃公遗集·遗稿》卷三,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第4-5页。
    ④周家楣:《欺不负斋全集》政书一,光绪二十一年刻本,第5页。
    ⑤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辛卯秋季超等第一名,第36页。
    ⑥《湘报》第32号,第127页;第39号,第154页。
    ⑦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5页。
    ⑧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己丑年卷上,光绪丁西上海书局石印本,第6页。
    ①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56页。
    ②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96页。
    ③朱克敬:《公法十一篇》,葛士濬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06,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第15页。
    ④佚名:《大学言絮矩之道有合于万国公法论》,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卷2,文教部二·经义,文海出版社1980年影印,第8—9页。
    ⑤皮锡瑞:《师伏堂春秋讲义》卷上,清宣统元年铅印本,第7页。
    ⑥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第225页。
    ⑦王佐才:《公法不足恃论》,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四十礼政五,第37页。
    ⑧陈元晖主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44-346页。
    ⑨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97页。
    ⑩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43页。
    1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96页。
    ①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85页。
    ②宋育仁:《外洋公法》,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七十六洋务八,第4页。
    ③成本璞:《九经今义》,卷十二,第8页。
    ④成本璞:《九经今义》,卷十七,第2页。
    ⑤佚名:《向戌弭兵与西人今日所设弭兵会异同若何论》,杨凤藻辑:《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十四兵政下,第5页。
    ⑥钟天纬:《据公法以立国论》,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四十礼政五,第38页。
    ⑦梁启超:《读孟子界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页。
    ⑧徐仁铸:《輶轩今语》,梁启超辑:《中西学门径书七种》,清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大同译书局石印本,第2、3页。
    ⑨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95页。
    ⑩胡薇元:《公法导源》,《《玉津阁丛书·甲集》第六册,第33页。
    11于宝轩辑:《皇朝蓄艾文编》卷13,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官书局铅印本,第34页。
    ①宋育仁:《外洋公法》,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七十六洋务八,第4页。
    ②成本璞:《九经今义》,卷十七,第2页。
    ③徐仁铸:《牺轩今语》,梁启超辑:《中西学门径书七种》,第2、3页。
    ④叶德辉:《叶吏部牺轩今语评》,苏舆编:《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⑤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45页。
    ⑥宋育仁:《外洋公法》,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七十六洋务八,第4页。
    ⑦王仁俊:《实学平议》,苏舆编:《翼教丛编》,第56页。
    ⑧ Ralph Covell, W. A. P. Martin. Pioneer of progress in China. Washington:Christian University Press,1978,pp. 148-149.
    ①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②佚名:《论公法原本经学》,何良栋辑:《皇朝经世文四编》卷29礼政·公法,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第1页。
    ③徐勤:《春秋中国彝狄辨原序》,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9,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第10页。
    ④宋育仁:《外洋公法》,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76洋务八,第4页。
    ⑤佚名:《述西学原始》,何良栋辑:《皇朝经世文四编》卷47外部·学术,第5页。
    ⑥叶德辉:《正界篇》,苏舆编:《翼教丛编》,第95页。
    ⑦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辛卯秋季超等第一名,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印,第32页。
    ⑧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08页。
    ①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27页。
    ②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67页。
    ③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71页。
    ④《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6册,第2153-2154页。
    ⑤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67页。
    ⑥皮锡瑞:《师伏堂春秋讲义》卷上,第7-8页。
    ①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壬辰北洋春季特课超等第二名,第17页。
    ②陈炽:《合纵》,求是斋辑:《皇朝经世文五编》卷24,文海出版社1986年影印,第4页。
    ③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21页。
    ④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10页。
    ⑤王韬撰辑:《普法战纪》卷19,第19页。
    ⑥王韬:《弢园文录外编》,第95页。
    ⑦王韬:《弢园文录外编》,第95页。
    ⑧宋或:《今日五大洲大势有似战国论》,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一通论下,第23页。
    ⑨陈炽:《合纵》,求是斋辑:《皇朝经世文五编》卷24,第4页。
    ⑩陈炽:《俄人国势酷类强秦论》,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74洋务6,第21—22页。
    11《论欧洲各国急宜筹划保全土国事》,《申报》1877年3月14日。
    ①陈炽:《公法》,求是斋辑:《皇朝经世文五编》卷7,第11页。
    ②陈炽:《庸书》卷8,光绪二十三年仲夏慎记书庄印本,第2页。
    ③薛福成:《应诏陈言疏》,《庸庵文编》卷1,光绪丁亥刊本,第20页。
    ④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800页。
    ⑤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780页。
    ⑥1901年12月4日,《申报》刊登《联日之利益》一文,该文认为美国并没有侵略中国领土的野心,且又反对俄国独占中国东北,此外,日本与中国同处亚洲,同文同种,“诚能联约,而同持亚洲之危局,以戟虎狼吞噬之谋”,主张与日、美结盟;1903年2月12日,《申报》刊登了《制俄篇》,该文指出俄国因顾忌各国干涉而不敢吞并东三省,“俄既尚有所畏,宜即以所畏者制之。为今之计,无如实心联络一二国以为援助”,主张与德国、日本、英国结盟: 1903年5月27日,《申报》刊登了文章《联合日、德、美三国以拒俄人论》,力倡与日、德、美三国联合。尽管在联结盟国的具体对象上有分歧,宗旨却是一致的:借助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及均势谋求中国之利益。
    ⑦张佩纶:《存越固边宜筹远略折》,《涧于集》奏议卷2,民国15年涧于草堂刻本,第20页。
    ⑧《中法战争》(二),第312页。
    ⑨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782页。
    ⑩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壬辰北洋春季特课超等第四名,第31页。
    11黎庶昌:《西洋杂志》,第182页。
    ①马建忠:《适可斋记言》,第33页。
    ②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09页。
    ③薛福成:《庸庵海外文编》第3卷,薛福成:《庸庵全集》,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第15-16页。
    ④胡珠生辑:《陈虬集》,第301页。
    ⑤胡珠生辑:《陈虬集》,第302页。
    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782页。
    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36页。
    ⑧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53页。
    ⑨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27页。
    ⑩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96页。
    ①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55页。
    ②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07页。
    ③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29页。
    ④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37页。
    ⑤钟天纬:《据公法以立国论》,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40礼政5,第38页。
    ⑥[美]丁韪良:《邦交提要》,商务印书馆1904年版,李佳序。
    ⑦《论中国宜与于万国公法》,《申报》1885年11月28日。
    ⑧《与客论公法》,《申报》1888年12月17日。⑨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5页。
    ⑩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第67页。
    11《书论识洋务后》,《申报》1877年6月22日。
    12《论中国宜与于万国公法》,《申报》1885年11月28日。
    ①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辛卯秋季超等第一名,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印,第36页。
    ②薛福成:《庸庵海外文编》卷3,薛福成:《庸庵全集》,第15页。
    ③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④[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董小旬序。
    ①[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张斯桂序,第1页。
    ②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477-478页。
    ③项藻馨:《破欧洲五国合纵连横策》,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71洋务3,第8页。
    ④《论海上寄鸥子中西仪文不同辨正书》,《申报》1876年12月7日。
    ⑤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第49页。
    ①何树龄:《论今之时局与战国大异》,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卷104,第7页。
    ②佚名:《公法通义叙》,杨凤藻辑:《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卷四法律,第20页。
    ③叶德辉:《叶吏部輶轩今语评》,苏舆编:《翼教丛编》,第75页。
    ④叶德辉:《叶吏部輶轩今语评》,苏舆编:《翼教丛编》,第94页。
    ⑤张之洞:《非弭兵》,苏舆编:《翼教丛编》,第51页。
    ⑥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23页。
    ⑦叶瀚:《五国论》,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71洋务3,第2页。
    ①汤震:《论中学西学》,《危言》卷1,光绪十六年本,第8—9页。
    ②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页。
    ③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第28页。
    ④王尔敏:《十九世纪中国十大夫对中西关系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观念》,《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页。
    ⑤蔡永明:《论晚清洋务思想家的近代外交观》,《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132页。
    ①陈顾远:《中国国际法溯源》,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页。
    ② Paul A. Cohen, "Wang T'ao's Perspective on a Changing World", in Albert Feuerwerker, Rhoads Murphey& Mary C. Wright, eds., Approaches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pp.140-141.
    ③宋育仁:《外洋公法》,陈忠倚:《清经世文三编》,卷七十六洋务八,第5页。
    ④[美]丁韪良:《中国古世公法论略》卷一,梁启超:《西政丛书》,第4页。
    ①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第245页。
    ②知识分子对残酷的国际局势纷纷发表言词激烈的看法,如“生存竞争之剧烈,优胜劣败之确凿,而强权世界之可畏,竞有如此之甚也”(《论世界惟有强权》,《大公报》1905年1月25日;“今之世非弱肉强食、优胜劣败之世哉!”(《公法关系论》,《申报》1903年10月9日);近代世界乃一“相争相妬相鱼肉之世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19页),“各国交涉之以智不以仁,以力不以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唐才常集》,第120页),等等,兹不赘引。
    ③清末民初中国国际法研究代表作如胡薇元《公法导源》(1900年)、蓝光策《春秋公法比义发微》(1911年)、刘人熙《春秋公法内传》(民国初年)、张心徵《春秋国际公法》(1924年)、徐传保《古代中国国际法遗迹》(1931年)、陈顾远《中国国际法溯源》(1934年)等,大多强调从《春秋三传》、《周礼》、《礼记》等儒家经典中寻找中国古代国际法史料,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国际法规范与秩序,致力于进行中西国际法之间的比对与释义。
    ① Rune Svarverud:International Law as World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Translation, Reception and Discourse,1847-1911, Boston:Brill,2007, P246.
    ②胡涤非著:《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③陶绪著:《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152页。
    ④陶绪著:《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第166-181页。
    ⑤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第240页。
    ⑥[挪威]鲁纳著,施清婧译:《改变中国的国际定位观:晚清时期国际法引进的意义》,《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84页。
    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1007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65,第2657页。
    ②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58-159页。
    ③由于李永胜先生在其著作中对相关学术研究状况已有较为详细的回顾,兹不赘述。近几年有关注商约谈判与中美关系的研究有,洪运:《逐渐倾斜的外交:商约谈判与清末中美关系的变化》,《两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另需要指出的是,王尔敏《晚清商约外交》对中美谈判的研究,主要依靠《清末议订中外商约交涉》和《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谈判结果,缺少对谈判过程中双方观点交锋的展现。李永胜《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研究》的优长在于以“裁厘加税”、“矿务章程”、“知识产权”等单项权益为纲目,容易看清来龙去脉,但单项权益下又统摄多国谈判的相关内容,不太容易清政府在与一国谈判过程中的利益争夺。与前述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充分利用《清季外交史料》等档案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图书馆藏未刊稿本《中美商约谈判记录》,围绕中美双方代表针对具体条文形成所进行的持续性争论和交涉,展现清政府对国际法的实际理解及运用。
    ①何如璋著,吴振清、吴裕贤编校:《何如璋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115页。
    ②盛宣怀:《愚斋存稿》卷1,民国二十八年(1939)思补楼刻本,第6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26,第2106页。
    ④盛宣怀:《愚斋存稿》卷3,第50—52页。
    ⑤盛宣怀:《愚斋存稿》卷4,第31—33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45,第2371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49,第2428-2429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50,第2435-2437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50,第2444页。
    ②“吕海寰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外务部档案,综合类国际订约项,第4347卷。转引自李永胜:《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55,第2511页。
    ④《清季外交史料》卷152,第2461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52,第2460-2461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52,第2462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54,第2499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55,第2508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55,第2510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55,第2511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55,第2512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55,第2513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56,第2519-2520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56,第2522-2523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59,第2559-2560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59,第2565-2566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62,第2601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62,第2602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66,第2668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61,第2591页。
    ④《清季外交史料》卷155,第2514-2516页。
    ⑤《清季外交史料》卷166,第2668页。
    ⑥《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58页。
    ①美国照复指派的谈判代表为美驻华公使康格、美驻上海总领事古纳和住上海美商希孟(亦译西门),但主要由古纳和希孟具体负责与中方谈判。
    ②《第十次二月初二日》, 《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收藏未刊稿,以下同。
    ③《第十一次二月二十九日》, 《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第十一次 二月二十九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75页。
    ②《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76页。
    ③《第十四次三月初十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77页。
    ②《第十五次 三月十一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78页。
    ②《第十六次 三月十七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78—179页。
    ④《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3页。
    ⑤《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4页。
    ⑥《清季外交史料》卷171,第2719-2720页。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6页。
    ②《第二十五次 四月十二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6-187页。
    ④《第二十七次 四月十七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7页。
    ⑥《清季外交史料》卷171,第2723页。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8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71,第2723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71,第2724页。
    ④《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0页。
    ⑤《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1页。
    ⑥《五月初七日与美使密议问答》,《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第三十三次 五月十六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②《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1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72,第2743-2744页。
    ②《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2页。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2-193页。
    ④王尔敏、陈善伟编:《清末议订中外商约交涉——盛宣怀往来函电稿》(下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1页。
    ⑤《第三十七次 闰五月初六》,《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⑥《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4页。
    ⑦《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5页。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5页。
    ②《第四十一次 闰五月二十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6页。
    ④《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0页。
    ⑤《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1页。
    ⑥《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2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74,第2760-2761页。
    ②《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4页。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4-205页。
    ④《清季外交史料》卷174,第2767-2768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75,第2771页。
    ②《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60页。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72页。
    ④《第二十次 三月二十五》,《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0页。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1页。
    ②《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3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74,第2761页。
    ④《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56页。
    ⑤《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60页。
    ⑥[美]吴尔玺著,[美]丁韪良等译:《公法便览》卷1,光绪三年同文馆聚珍版,第76页。
    ⑦《清季外交史料》卷163,第2622-2623页。
    ⑧《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62页。
    ①《第十次 二月初二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②《第十次 二月初二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③《第十二 次三月初三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④《第十三 次三月初六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清末议订中外商约交涉——盛宣怀往来函电稿》(下册),第429页。
    ⑥《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1页。
    ⑦《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1页。
    ⑧《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3页。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60-161页。
    ②《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72页。
    ③《第二十次 三月二十五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④《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3页。
    ⑤《第二十一次 三月二十七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4页。
    ⑥《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5页。
    ⑦《清末议订中外商约交涉——盛宣怀往来函电稿》(下册),第422页。
    ⑧《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1页。
    ⑨《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2页。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2-203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73,第2753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79,第2825页。
    ④张之洞著:《张文襄公全集》第4册,卷178,电牍57,第123页。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3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52,第2462页。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55页。
    ④《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59页。
    ⑤《清季外交史料》卷163,第2619页。
    ①张之洞著:《张文襄公全集》第4册,卷184,电牍63,第241-242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63,第2626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64,第2630页。
    ①《第十二次三月初三》,《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72,第2744页。
    ③[美]韩德著,项立岭、林勇军译:《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国与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④王铁崖、陈体强译:《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1—12页。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61页。
    ②《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57页。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61页。
    ④《第十二次 三月初三》,《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4页。
    ⑥《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57页。
    ⑦《第十二次 三月初六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⑧《第十八次 三月二十一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0—181页。
    ②《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61页。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2页。
    ④《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2—183页。
    ⑤《第二十次 三月二十五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⑥《第二十一次 三月二十七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3页。
    ②《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1页。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95页。
    ④《第四十次 闰五月十六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0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63,第2623页。
    ②《第十二次 三月初三》,《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72页。
    ④《四月初二日与美使密议问答》,《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清季外交史料》卷170,第2717页。
    ⑥《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4—185页。
    ⑦《四月初六日与美使密议问答》,《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71,第2720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71,第2722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71,第2722-2723页。
    ④《清季外交史料》卷171,第2723页。
    ⑤《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3页。
    ⑥《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3页。
    ⑦《清季外交史料》卷173,第2750页。
    ⑧《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6页。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2页。
    ②《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4页。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5页。
    ④《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6页。
    ⑤《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6-207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75,第2770-2771页。
    ②《东三省辟公地论》, 《外交报》1903年第10期,第3页。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1页。
    ④《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3页。
    ⑤《第十七次三月二十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79页。
    ②《第十九次三月二十四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1页。
    ④《第二十三次四月初三》,《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4页。
    ⑥《清季外交史料》卷170,第2716-2717页。
    ⑦《第三十六次五月二十九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4页。
    ②《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79—180页。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0页。
    ④《第十八次 三月二十一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第十八次 三月二十一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⑥《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2页。
    ⑦《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4页。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5页。
    ②《第二十四次 四月初五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③《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89页。
    ④《第三十次 四月二十六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第三十四次 五月二十四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⑥《第三十六次 五月二十九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⑦《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194—195页。
    ⑧《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1页。
    ⑨《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1页。
    ①《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第207页。
    ②《第十五次 三月十一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66,第2668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71,第2724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75,第2774页。
    ④《第十二次 三月初三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清季外交史料》卷170,第2716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71,第2721-2722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75,第2773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72,第2744页。
    ②仇华飞:《南京政府与修订〈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民国档案》1997年第4期,第134页。
    ③李永胜:《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研究》,第312页。
    ④有关晚清国际法研究的代表性专著,如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Rune Svarverud: International Law as World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Translation, Reception and Discourse,1847-1911, Boston:Brill,2007,均没有讨论清末商约谈判期间的国际法运用。它们都倾力于国际法在晚清中国的引入与传播,精于公法知识的移植,而疏于公法实践的具体探讨。在清末商约谈判研究的著述中,仅有李永胜略有提到谈判中国际法和国际条约的运用,以及中国商约谈判代表具有初步的国家主权观念。参见李永胜: 《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研究》,第299-301页。
    ①王尔敏:《晚清商约外交》,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页。可以引以为据的观念是,金观涛认为20世纪头十五年是中国民族主义开始勃兴、学习西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时期,引进民族主义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正是这一时段。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 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第243页。
    ②《晚清商约外交》,第329页。
    ③《晚清商约外交》,第169页。
    ④《清季外交史料》卷149,第2428-2429页。
    ⑤《清季外交史料》卷116,第1948页。
    ⑥《清季外交史料》卷120,第2020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49,第2428-2429页。
    ②王尔敏:《晚清商约外交》,第337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63,第2626页。
    ④《第十一次二月二十九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近代国际法大致存在自然法学派和实在法学派两大流派。自然法学派盛行于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欧 洲,认为国际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国际法之所以有效力,是因为国际法以自然法则为依据,而自然法则是指人类的良知、理性和法律意识等。实在法学派在19世纪70年代占据主流地位,并逐渐取代了自然法学派在学界的优势地位。它否认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不是“人类理性”、“人类良知”,而认为法律是作为主权者的人创造的,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现实国家的意志或各国的共同意志。国家的意志通过他们之间签订的条约和国家颁发的文件中表现出来。此外,也有人主张存在第三种流派,即折中派。参见: 《公法诸书评论》, 《外交报》1903年第21期,第7-11页。
    ①《第四十一次闰五月二十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②《第十七次三月二十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③《第十五次三月十一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④《第十六次三月十七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清季外交史料》卷175,第2771-2772页。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174,第2768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66,第2668页。
    ③《第二十五次四月十二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④《第二十五次四月十二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⑤《第十七次三月二十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外交报叙例》, 《外交报》1901年第1期,第2页。
    ②《外交报叙例》, 《外交报》1901年第1期,第2页。
    ③《论万国公法道在和同》, 《申报》1888年2月26日。
    ④《论中国宜与于万国公法》, 《申报》1885年11月28日。
    ⑤《议林华书馆“东洋伐台湾论”(附来书)(维扬崇惠堂稿)》,《申报》1874年6月13日。
    ①《中法战争》(五),第334页。
    ②《中法战争》(五),第379页。
    ③《论赔偿兵费为欧洲敌国相维之法》,《申报》1884年7月28日。
    ④《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9,第695页。
    ⑤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者川岛真较早开始关注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朝鲜派使问题上)万国公法与“既存体制”的结合,考察国际法引入之后宗藩关系的局部调整。参见Shin Kawashima,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Diplomacy, Nagoya:Nagoya University Press,2004, pp.355-364.
    ①王尔敏:《十九世纪中国十大夫对中西关系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观念》,《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21—22页。
    ②蔡永明:《论晚清洋务思想家的近代外交观》,《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132页。
    ①[美]费正清、刘广京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第68页。
    ②《论公法与强权之关系》, 《外交报》1901年第1期,第4页。
    ③《中日战争》三,第607页。
    ④《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45,第30页。
    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41,第18页。
    ①《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41,第32—33页。
    ②《中日战争》(四),第67页。
    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39,第19页。
    ④《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41,第16—17页。
    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41,第51页。
    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41,第22页。
    ⑦《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41,第39页。
    ⑧《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59,第38页。
    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59,第38页。
    ⑩《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62,第8页。
    11《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59,第39页。
    ①田玉才:《清代后期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新论》,《时代法学》2006年第4期,第107页。
    ②《中国欲入万国公法宜先设公法学堂论》,《申报》1899年4月24日。
    ③《清季外交史料》,《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卷23,第3941—3942页。
    ④王之春撰,赵春晨点校:《清朝柔远记》,第363—364页。
    ⑤《论国家待属国之失策》, 《外交报》1903年第18期,第2-3页。
    ⑥守肃:《论国际公法关系中国之前途》,第43页。
    ⑦《清季外交史料》,《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卷23,第3941—3942页。
    ⑧守肃:《论国际公法关系中国之前途》,第46页。
    ⑨守肃:《论国际公法关系中国之前途》,第45页。
    ⑩守肃:《论国际公法关系中国之前途》,第40页。
    11守肃:《论国际公法关系中国之前途》,第45页。
    ①有关晚清国际法研究的代表性专著,如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Rune Svarverud, International Law as World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Translation,Reception and Discourse,1847-1911, Boston:Brill,2007,均没有讨论清末商约谈判期间的国际法运用。它们都倾力于国际法在晚清中国的引入与传播,精于公法知识的移植,而疏于公法实践的具体探讨。在清末商约谈判研究的著述中,仅有李永胜略有提到谈判中国际法和国际条约的运用,以及中国商约谈判代表具有初步的国家主权观念。参见李永胜:《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研究》,第299-301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163,第2626页。
    ③《第十一次二月二十九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第四十一次闰五月二十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②《第十六次三月十七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③《清季外交史料》卷175,第2771-2772页。
    ④《清季外交史料》卷166,第2668页。
    ⑤蔡永明:《论晚清洋务思想家的近代外交观》,《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130页。
    ①贾益:《1874年日军侵台事件中的“番地无主”论与中国人主权观念的变化》,《民族研究》2009年第6期,第97页。
    ②《清季外交史料》卷38,第699页.
    ③《中法越南交涉档》四,第2077—2078页。
    ④曾纪泽著,刘志惠点校:《曾纪泽日记》,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859页。
    ①王之春撰,赵春晨点校:《清朝柔远记》,第375-376页。
    ②《李鸿章全集》信函六,第367页。
    ③《第二十五次四月十二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①《第二十五次四月十二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②《第十七次三月二十日》,《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
    ③《外交释义》, 《外交报》1903年第14期,第2页。
    ④《东三省辟公地论》, 《外交报》1903年第10期,第2页。
    ⑤《固藩三策中篇》,《申报》1883年2月22日。
    ⑥守肃:《论国际公法关系中国之前途》,第44页。
    ⑦夏东元编: 《郑观应集》上册,第119页。
    ①[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0页。
    ②[英]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③[美]费正清、刘广京编: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第271页。
    ④[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3页。
    ⑤《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41页。
    ①王之春撰,赵春晨点校:《清朝柔远记》,第374—375页。
    ②《论国家待属国之失策》,《外交报》,上海商务印书馆1903年,第18期,第3页。
    ③《中法战争》(五),第113页。
    ④《中法战争》(四),第322页。
    ⑤《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3册,第1185页。
    ⑥《论所以待泰西之道》,《申报》1887年4月24日。
    ⑦香港学者林学忠提出要关注与宗藩体系对应的国际公法这一外来西方因素: “我们讨论近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时,应该重视传统要素(华夷思想、中华世界秩序)这一点当无异议,但与传统相对的所谓近代要素又是什么呢?这要素当然是国际法的遵守与应用”。 (参见林学忠: 《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香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页)
    ⑧[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第44页。
    ①《书论识洋务后》,《申报》1877年6月22日。
    ②《译西报论俄使臣与中华议定事件》,《申报》1872年11月11日。
    ③《书循环日报论办理洋务后》,《申报》1877年8月13日。
    ④《论六合将混为一》,《申报》1877年1月18日。
    ⑤《论国际法之现在将来》, 《外交报》1902年第141期,第6页。
    ⑥《论中国宜与于万国公法》,《申报》1885年11月28日。
    ⑦宋育仁:《外洋公法》,陈忠倚:《清经世文三编》,卷七十六洋务八,第4页。
    ⑧《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3册,第1185页。
    ①《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27页。
    ②《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0册,第3929-3931页。
    ③中国史学会编:《中法战争》(五),第160页。
    ④《何如璋集》,第110页。
    ⑤《中法越南交涉档》,第642-643页。
    ⑥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 《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页。
    ⑦《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第10页。
    ⑧《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1212页。
    ①《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8,第594页。
    ②《中法越南交涉档》二,第882页。
    ③《中法越南交涉档》一,第387—388页。
    ④《中法越南交涉档》一,第186页。
    ⑤《论中朝待藩属有差》,《申报》1885年9月26日。
    ⑥王中江:《“世界秩序观”的趋势与“万国公法”和“中国意识”》,刘泽华、罗宗强主编:《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6页。
    ⑦曾纪泽著,刘志惠点校:《曾纪泽日记》,第890页。
    ①[英]赫德利·布乐著,张小明译:《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137页。
    ②代表观点如:“我国当局因昧于世界大势,不明近代宗属观念……盖自欧人东渐,海禁大开,宗主之于属国,享其权,必须负其责。中国闭关时代之畸形宗属关系根本已不能适用,而当局懵然,不知更改以适应时代潮流,则其偾事也固宜”。参见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第15页。林学忠还指出,很多有关藩属问题的研究都会把中外纷争和冲突的原因归结为中华世界秩序原理与近代西方国际法原理的对立,如陈应荣、夏甘霖、金基赫、李齐芳、张启雄、林子侯等人的研究。这种二元对立的分析取向,对个案间的差异性及事态的复杂性关注不够,同时给人一种误解,以为中国对国际法一无所知或未能“正确”理解国际法,又或是未能积极地应用国际法。参见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第31-32页。
    ③Rune Svarverud, International Law as World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Translation, Reception and Discourse,1847-1911,Leiden and Boston:Brill, P18.
    ④《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3700页。
    ⑤《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201页。
    ⑥杨昭全、何彤梅:《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第682页。
    ⑦李兆祥:《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序言。
    ①白永瑞:《东亚地域秩序:超越帝国,走向东亚共同体》,王建朗、栾景河主编:《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出版社,第136页。
    ②[美]何伟亚著,刘天路、邓红风译:《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第52页。
    ③ James L. Hevia,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5,P27.
    ① Rune Svarverud, International Law as World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Translation, Reception and Discourse,1847-1911, Leiden and Boston:Brill P16.
    [1]蔡锷编译:《国际公法志》,上海广智书局光绪二十八年铅印本。
    [2]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
    [3]曹仁虎纂修:《皇朝文献通考》,清光绪二十八年上海鸿宝书局石印本。
    [4]曾纪泽著,刘志惠点校:《曾纪泽日记》,岳麓书社1998年版。
    [5]曾纪泽著,喻岳衡点校:《曾纪泽集》,岳麓书社2008年版。
    [6]陈炽:《庸书》,光绪二十三年仲夏慎记书庄印本。
    [7]陈澹然:《权制》,清光绪二十六年徐崇立刻本。
    [8]陈嘉全编辑:《战时国际公法》,东京并木活版所1905年。
    [9]陈龙昌辑:《中西兵略指掌》,清光绪二十三年东山草堂石印本。
    [10]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11]陈虬:《治平通议》,光绪十九年瓯雅堂刻本。
    [12]陈思焘、贾凝禧译:《赴美会议航海公法详细翻译缮具清折》,清光绪间抄本。
    [13]陈元晖主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4]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
    [15]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
    [16]成本璞:《九经今义》,清末长沙刻本。
    [17]程树德辑:《平时国际公法》,上海普及书局1906年版。
    [18]崔国因:《出使美日秘日记》,黄山书社1988年版。
    [19]邓承修:《语冰阁奏议》,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20]丁宝桢:《丁文诚公奏稿》,清光绪十九年刻光绪二十五年补刻本。
    [21]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2]丁日昌:《海防要览》,清光绪十年敦怀书屋刻本。
    [23]丁祖荫:《万国公法释例》,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24]端方:《大清光绪新法令》,清宣统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
    [25]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26]葛士溶辑:《皇朝经世文续编》,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
    [27]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32年故宫博物院铅印本。
    [28]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广西中法战争史研究会编:《中法战争史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1]郭嵩焘:《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32]郭嵩焘:《郭嵩焘奏稿》,岳麓书社1983年版。
    [33]郭嵩焘:《养知书屋集》,清光绪十八年刻本。
    [34]郭廷以、李毓澍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版。
    [35]郭廷以编:《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
    [36]郭延以等编:《郭嵩焘先生年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1年。
    [37]郭廷以主编:《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5年版。
    [38]国际法学会编,[美]丁韪良译:《陆地战例新选》,光绪丁酉上海书局石印本。
    [39]何良栋辑:《皇朝经世文四编》,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
    [40]何如璋著,吴振清、吴裕贤编校:《何如璋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1]何祐:《最近万国公法提要编录》,清光绪三十年刻本。
    [42]贺涛:《贺先生文集》,民国三年徐世昌刻本。
    [43]胡思敬:《戊戌履霜绿》,民国二年南昌退庐刻本。
    [44]胡薇元:《公法导源》,《玉津阁丛书·甲集》第六册,1920年至1921年大兴胡氏玉津阁刊本。
    [45]胡珠生辑:《陈虬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6]湖北法政编辑社编:《战时国际公法》,湖北法政编辑社1906年。
    [47]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民国三年石印本。
    [48]黄遵宪:《日本国志》,清光绪刻本。
    [49]嵇璜等纂修:《皇朝通典》,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图书集成局遵武英殿聚珍版。
    [50]贾桢等编:《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中华书局1979年版。
    [51]蒋廷黻编:《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中卷,上海书店1990年版。
    [52]金保康编辑:《平时国际公法》,天津丙午社1907年。
    [53]金保康编辑:《战时国际公法及局外中立》,天津丙午社1907年。
    [54]金永森:《西被考略》,清光绪二十九年武昌刻本。
    [55]经元善:《居易初集》,清光绪二十七年澳门铅印本。
    [56]军机处原档编印:《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
    [57]康有为:《戊戌奏稿》,清宣统三年铅印本。
    [58]孔昭焱:《上海领事裁判及会审制度》,新民社1906年。
    [59]蓝鼎元:《平台纪略》,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版。
    [60]蓝光策:《春秋公法比义发微》,尊经书局清光绪27年刻本。
    [61]黎庶昌:《西洋杂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2]黎庶昌:《拙尊园丛稿》,清光绪二十一年金陵状元阁刻本。
    [63]李凤苞:《使德日记》,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64]李鸿文编:《平时国际公法》,直隶法律学堂清宣统间铅印本。
    [65]李圣五:《国际法公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66]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清铅印本。
    [67]梁启超:《西政丛书》,清光绪二十三年慎记书庄石印本。
    [6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69]梁启超辑:《中西学门径书七种》,清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大同译书局石印本。
    [70]梁廷楠辑:《粤海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71]廖维勋编辑:《平时国际公法》,东京并木活版所1905年。
    [72]林棨编译:《国际公法精义》,东京闽学会1904年版。
    [73]刘傅纯、马恩溙辑:《战时国际公法》,清末铅印本。
    [74]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5]庐弼、黄炳言译:《国际公法》,上海昌明公司1908年发行。
    [76]罗森等著:《早期日本游记五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7]吕海寰:《庚子海外纪事》,清光绪铅印本。
    [78]马德润:《中国合于国际公法论》,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本。
    [79]马德润编译:《支那帝国对于万国公法团体论》,南洋印刷官厂光绪三十四年本。
    [80]马建忠:《适可斋记言》,中华书局1960年版。
    [81]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
    [82]彭玉麟:《彭刚直公(玉麟)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83]皮锡瑞:《师伏堂春秋讲义》,清宣统元年铅印本。
    [84]杞庐主人:《时务通考》,清光绪二十三年点石头斋石印本。
    [85]求是斋辑:《皇朝经世文五编》,文海出版社1986年影印。
    [86]求志斋主人辑:《中西新学大全》,上海鸿文书局清光绪23年石印本。
    [87]权赫秀编:《近代中韩关系史料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88]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续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影印。
    [89]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续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影印。
    [90]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清外务部收发文依类存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影印。
    [91]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外交部收发电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影印。
    [92]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稀见清咸丰军事外交谕令秘件》,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影印。
    [93]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遗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4]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文海出版社1980年影印。
    [95]盛宣怀:《愚斋存稿》,民国二十八年(1939)思补楼刻本。
    [96]史策先:《梦余偶钞》,同治四年刻本。
    [97]苏舆编:《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98]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99]孙学雷、刘家平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孤本外交档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影印。
    [100]孙学雷、刘家平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外交档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影印。
    [10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版。
    [10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法越南交涉档》,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10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总理衙门档案》。
    [10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外务部档案》。
    [10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外交部档案》。
    [106]汤震:《危言》,光绪十六年本。
    [107]唐才常:《觉颠冥斋内言》,清光绪二十四年长沙刻本。
    [108]唐黻丞:《公法通义》,中华编译书馆清光绪28年铅印本。
    [109]唐景崧:《请缨日记》,清光绪台湾布政使署刻本。
    [110]唐炯:《成山老人自订年谱》,清宣统二年京师铅印本。
    [111]汪郁年译述:《国际法学》,上海蒙学报馆1903年。
    [112]王尔敏、陈善伟编:《清末议订中外商约交涉——盛宣怀往来函电稿》,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3]王尔敏、吴伦霓霞编:《清季外交因应函电资料》,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3年。
    [114]王鸿年:《国际公法总纲》,东京三协合资会社1902年。
    [115]王韬:《扶桑游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
    [116]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117]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己丑年卷上,光绪丁酉上海书局石印本。
    [118]王韬编:《格致书院课艺》辛卯秋季超等第一名,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印。
    [119]王韬撰辑:《普法战纪》,长洲王韬弢园光绪21年刻本。
    [120]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
    [121]王西清、庐梯青辑:《西学大成》,上海醉六堂清光绪21年石印本。
    [122]王先谦、朱寿朋撰:《东华录东华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23]王延熙、王树敏辑:《皇清道咸同光奏议》,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
    [124]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125]王彦威辑:《西巡大事记》,民国铅印清季外交史料附刊本。
    [126]王之春撰,赵春晨点校:《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
    [127]文庆等纂辑:《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28]文廷式:《纯常子枝语》,民国三十二年刻本。
    [129]文廷式:《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130]吴振麟:《局外中立国法则》,战时国际法调查局1904年版。
    [13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2]夏晓虹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3]熊元翰、熊元襄编:《平时、战时国际公法》,北京安徽法学社1911年版。
    [134]徐继畲:《瀛环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135]许景澄:《许文肃公遗稿》,民国铅印本。
    [136]许同莘:《许文肃公遗集·遗稿》,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
    [137]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138]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
    [139]薛福成:《庸庵全集》,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140]薛福成:《庸庵文编》,光绪丁亥刊本。
    [141]薛福成:《浙东筹防录》,光绪十四年刻本。
    [142]颜世清辑:《约章成案汇览》,清光绪上海点石斋石印本。
    [143]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
    [144]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145]叶德辉:《觉迷要录》,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146]佚名:《万国公法要领》,译书汇编社1903年发行。
    [147]佚名编:《平时国际公法》,民国间朝阳大学铅印本。
    [148]佚名撰:《战时国际公法》,民国间朝阳大学铅印本。
    [149]于宝轩辑:《皇朝蓄艾文编》,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官书局铅印本。
    [150]俞樾:《春在堂杂文五编》,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
    [151]袁俊德辑:《富强斋丛书》,上海宝善斋清光绪27年石印本。
    [152]允陶等纂修:《大清会典》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武英殿刊本。
    [153]载振:《英轺日记》,清光绪铅印本。
    [154]阜白居士:《台湾公案辨略》,[美]丁韪良等编:《中西闻见录》第26号(1874年10月)。
    [155]张德彝:《随使法国记:三述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6]张凤台汇编:《万国公法提要》,清光绪33年抄本。
    [157]张福先编辑:《平时国际公法》,湖北法政编辑社1905年。
    [158]张福先编辑:《战时国际公法》,湖北法政编辑社1905年。
    [159]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99年版。
    [160]张佩纶:《涧于集》,民国15年涧于草堂刻本。
    [161]张荫桓:《三洲日记》,清光绪刻本。
    [162]张之洞:《劝学篇》,清光绪二十四年中江书院刻本。
    [163]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中国书店1990年版。
    [164]张知本译述:《局外中立:国际公法一部分》,湖北政法俱乐部1905年。
    [16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166]赵树贵、曾雅丽编:《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年版。
    [167]郑观应:《盛世危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版。
    [168]直隶法律学堂编辑:《直隶法律学堂讲习科讲义》,直隶法律学堂清宣统间铅印本。
    [16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编:《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英关系卷》,中华书局2009年版。
    [17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摺》,中华书局1995年版。
    [17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续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
    [17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
    [17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6]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中华书局1994年版。
    [177]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中华书局1983年版。
    [178]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中华书局1983年版。
    [17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杨儒庚辛存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80]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1]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2]中国史学会编:《中法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3]中国史学会编:《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4]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中华书局2008年版。
    [185]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
    [186]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编:《林则徐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
    [187]周家楣:《欺不负斋全集》,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188]周宪文主编:《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版。
    [189]朱克敬辑:《边事续钞》,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
    [190]邹弢:《三借庐赘谭》,清光绪铅印申报馆丛书余集本。
    [191]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
    [192]作新社译:《国际法》,上海作新社1905年印行。
    [193]《中美商约谈判记录1902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收藏未刊稿。
    [194][德]花之安(Ernst Faber)著,袁真悟校:《自西徂东》,清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美华书馆铅印本。
    [195][德]雷士特著,商务印书馆译:《国际公法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196][德]马尔顿(Carl von Martens)著,[美]丁韪良等译:《星轺指掌》,光绪二年同文馆版。
    [197][法]孟德斯鸠著,严复译:《法意》,清宣统元年铅印本。
    [198][美]惠顿(Henry Wheaton)著,[美]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同治三年(1864)刊本,京都崇馆存版。
    [199][美]丁韪良:《西学考略》,清光绪九年同文馆铅印本。
    [200][美]丁韪良等译:《邦交提要》,商务印书馆1904年版。
    [201][美]丁韪良著,汪凤藻译:《中国古世公法论略》,光绪丁酉上海书局石印本。
    [202][美]欧泼登著,[美]林乐知、瞿昂来译:《列国陆军制》,清末江南制造总局刻本。
    [203][美]吴尔玺(Theodore Dwight Woolsey)著,[美]丁韪良等译:《公法便览》,光绪三年同文馆聚珍版。
    [204][日]村井哈郎:《领事裁判权问答》,上海科学会社1906年。
    [205][日]高桥作卫撰:《平时国际公法》,东京泰东法政新书局1907年。
    [206][日]绪方维一郎讲授,熊开先编辑:《平时国际公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年。
    [207][日]绪方维一郎讲授,赵象谦编辑:《战时国际公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年。
    [208][日]沼崎甚之著,袁飞译:《万国公法要领》,译书汇编社1903年版。
    [209][日]中村进午著:《战时国际公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1年。
    [210][瑞士]布伦(Johann Casper Bluntschli)著,[美]丁韪良等译:《公法会通》,光绪六年同文馆聚珍版。
    [211][英]费利摩罗巴德(Robert J. Phillimore)著,俞世爵译:《各国交涉公法论》十六卷附校勘记,光绪二十年(1894)江南制造局排印本。
    [212][英]傅兰雅译,应祖锡述:《佐治芻言》,清末江南制造总局刻本。
    [213][英]罗柏村著,[英]傅兰雅、汪振声译:《公法总论》,鸿宝书局清光绪28年石印本。
    [214][英]罗麟斯著,但焘译:《国际公法提纲》,1910年杭州印本。
    [215][英]罗麟斯著,钟建闳译:《国际公法要略》,1910年。
    [216][英]麦肯齐著,[英]李提摩太、蔡尔康译:《泰西新史揽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217]《半星期报》
    [218]《北京新闻汇报》
    [219]《北京杂志》
    [220]《北洋法政学报》
    [221]《北洋学报》
    [222]《大公报》
    [223]《大同报》
    [224]《东方杂志》
    [225]《东吴大学堂学桴》
    [226]《东吴月报》
    [227]《法政学交通社杂志》
    [228]《广益丛报》
    [229]《杭州白话报》
    [230]《集成报》
    [231]《经世报》
    [232]《利济学堂报》
    [233]《岭学报》
    [234]《民国报》
    [235]《南洋兵事杂志》
    [236]《清议报》
    [237]《尚贤堂记事》
    [238]《申报》
    [239]《时务报》
    [240]《蜀学报》
    [241]《四川官报》
    [242]《外交报》
    [243]《万国公报》
    [244]《湘报》
    [245]《湘报文编》
    [246]《湘学报》
    [247]《湘学报类编》
    [248]《湘学新报》
    [249]《协和报》
    [250]《新民丛报》
    [251]《新译界》
    [252]《译文汇编》(政法学报)
    [253]《渝报》
    [254]《振群丛报》
    [255]《政艺通报》
    [256]《知新报》
    [257]《中国官音白话报》
    [1]蔡健:《晚清与大韩帝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2]曹中屏:《朝鲜近代史》,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3]陈顾远:《中国国际法溯源》,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4]陈廷湘、周鼎:《天下世界国家:近代中国对外观念演变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版。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6]陈志奇:《中国近代外交史》,台北南天书局1993年版。
    [7]程道德主编:《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法》,现代出版社1993年版。
    [8]戴鞍钢:《晚清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
    [9]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福建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中法战争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纪念马江战役一百周年》,福建社科院历史研究所1984年版。
    [12]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知识的成长与媒体:东亚的视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年2月(未刊)。
    [13]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14]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15]黄纯谦:《李仙德与台湾,1876—1874》,台湾政大外交所1963年版。
    [16]黄凤志主编:《中国外交史(1840—1949)》,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黄嘉谟:《美国与台湾:一七八四至一八九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9年版。
    [18]黄顺力:《从林则徐到毛泽东——中国人的百年救国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9]黄振南:《中法战争史热点问题聚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黄正铭:《中日战争中几个国际法问题》,独立出版社1940年版。
    [21]黄枝连:《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季平子:《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39至1895年间的中国对外关系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2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5]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6]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版。
    [28]李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9]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李永胜:《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2]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33]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34]李长莉:《先觉者的悲剧:洋务知识分子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
    [35]李兆祥:《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梁伯华:《近代中国外交的巨变——外交体制与中外关系变化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7]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8]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39]刘彦:《被侵害之中国》,太平洋书店1928年版。
    [40]刘彦:《中国近时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41]刘泽华、罗宗强主编:《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3]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三联书店2011年版。
    [4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5年版。
    [46]戚其章、王如绘主编:《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7]戚其章:《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8]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9]戚其章主编:《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
    [50]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关》,三联书店1959年版。
    [51]丘宏达:《中国国际法问题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52]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
    [53]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年版。
    [55]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56]石源华:《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57]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8]苏乾英:《中国近代外交史》,南平国民出版社1944年版。
    [59]孙克复编:《甲午中日战争外交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0]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1]陶文钊编选,林海等译:《费正清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2]陶绪著:《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3]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64]王尔敏:《晚清商约外交》,中华书局2009年版。
    [65]王建朗、栾景河编:《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6]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7]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王健:《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9]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0]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1]王明星:《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1861—19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3]王铁崖、陈体强译:《奥本海国际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74]王铁崖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
    [75]王铁崖著:《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6]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
    [77]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1979年版。
    [78]王钟麒:《中日战争》,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79]吴宝晓:《初出国门:中国早期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0]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81]萧致治等著:《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3]熊月之:《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
    [84]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85]徐国桢:《近百年外交失败史》,世界书局1932年版。
    [86]徐宗泽:《明末清初灌输西学之伟人》,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87]杨公素:《晚清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8]杨泽伟:《宏观国际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9]杨昭全、何彤梅:《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0]俞政:《何如璋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1]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2]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93]张德泽编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94]张建华:《晚清中国人的国际法知识与国家平等观念——中国不平等条约概念的起源研究》,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
    [95]张劲草、邱在珏、张敏:《林则徐与国际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96]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7]赵佳楹:《中国近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98]郑大华、邹小站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9]郑剑顺:《甲申中法马江战役》,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0]中国国际法学会主编:《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
    [10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102]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3]周鲠生:《近代欧洲外交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4]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版。
    [105][法]佩雷菲特著,王国卿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2007年版。
    [106][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7][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8][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9][美]韩德著,项立岭、林勇军译:《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国与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0][美]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1][美]何伟亚著,刘天路、邓红风译:《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12][美]卡尔·瑞贝卡著,高瑾等译:《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三联书店2008年版。
    [113][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版。
    [114][美]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5][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6][美]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三联书店2009年版。
    [117][美]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三联书店2008年版。
    [118][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19][美]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著,黄中宪译:《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0][美]芮玛丽著,房德邻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1][日]安冈昭男著,胡连成译:《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2][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3][日]东亚同文会编,胡锡年译:《对华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24][日]信夫清三郎编,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日本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25][日]佐藤慎一著,刘岳兵译:《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6][英]赫德利·布乐著,张小明译:《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27][英]季南著,许步曾译:《英国对华外交(1880—1885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28][英]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白纯:《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之后清朝对台湾建省的讨论》,《军事历史》2002年第4期。
    [2]蔡学海:《李鸿章与中日台湾番社交涉事件》,《台湾文献》1973年第2期。
    [3]蔡永明:《论晚清洋务思想家的近代外交观》,《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曹胜、柳宾:《试论国际法的输入对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影响》,《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曹雯:《晚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与朝鲜》,《清史研究》2008年第2期。
    [6]曹英、刘苏华:《论早期维新派的国家主权观念》,《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7]陈策:《唐才常公法交涉思想述评》,《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成晓军、张卫波:《郭嵩焘与国际公法》,《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9]程鹏:《清代人士关于国际法的评论》,《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
    [10]程鹏:《西方国际法首次传入中国问题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11]仇华飞:《南京政府与修订〈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民国档案》1997年第4期。
    [12]崔勇:《试论清代前期的外交礼仪和对外关系》,《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3]丁光泮:《试论北京同文馆对近代国际法的翻译与教学》,《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4]傅德元:《〈星轺指掌〉与晚清外交的近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5]傅德元:《丁韪良〈万国公法〉翻译蓝本及意图新探》,《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
    [16]傅德元:《丁韪良主持翻译〈公法会通〉新探》,《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17]高黎平:《中国近代国际法翻译第一人——丁韪良》,《延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8]管伟:《论中国近代国际法观念的肇兴》,《政法论丛》2004年第3期。
    [19]郭卫东:《“照会”与中国外交文书近代范式的初构》,《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0]韩琴:《论林则徐摘译国际法的选择性》,《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1]韩小林:《洋务派对国际法的认识和运用》,《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2]何勤华:《〈万国公法〉与清末国际法》,《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23]洪运:《逐渐倾斜的外交:商约谈判与清末中美关系的变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24]贾益:《1874年日军侵台事件中的“番地无主”论与中国人主权观念的变化》,《民族研究》2009年第6期。
    [25]蒋廷黻:《国际公法输入中国之起始》,国立清华大学政治学会出版《政治学报》1933年6月。
    [26]蒋跃波:《试析曾纪泽的近代国际法意识》,《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27]金光耀:《“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8]金光耀:《顾维钧与华盛顿会议》,《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29]金光耀:《顾维钧与中美关于“二十一条”的外交活动》,《复旦学报》1996年第5期。
    [30]金光耀:《顾维钧在民国外交界的崛起》,《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3期。
    [31]况落华:《大沽口船舶事件:晚清外交运用国际法的成功个案》,《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2]李抱宏:《国际法之初次输入中国问题》,《外交研究》1939年第1卷第6期。
    [33]李理、赵国辉:《李仙得与日本第一次侵台》,《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34]李玲:《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之中日史籍比较》,《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
    [35]李胜渝:《中国近代国际法探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7期。
    [36]李世安:《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略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7]李云泉:《清代前期对藩属国的封赏与朝贡贸易》,《东方论坛》2003年第6期。
    [38]梁凯:《晚清华夏秩序的解体——兼论“朝贡”关系的终结》,《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6期。
    [39]林启彦、林锦源:《论中英两国政府处理林维喜事件的手法与态度》,《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40]刘保刚:《论晚清士大夫公法观念的演变》,《浙江学刊》1999年第3期。
    [41]刘悦斌:《薛福成对近代国际法的接受和运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42]柳宾:《国际法的输入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43]罗志田:《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研究:〈怀柔远人〉的史学启示》,《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44]米庆余:《琉球漂民事件与日军入侵台湾(1871—1874)》,《历史科研》1999年第1期。
    [45]缪寄虎:《〈马关条约〉前后所涉及之国际法问题》,《海峡两岸〈马关条约〉百周年学术 研讨会论文集》,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6]乔素玲:《郑观应与西方法律观念的移植》,《岭南文史》2002年第3期。
    [47]权赫秀:《晚清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外交两种体制”现象刍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
    [48]桑兵:《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9]施建兴:《国际法的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韧》,《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50]霜木:《19世纪中期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对东方的撞击》,《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51]孙玉祥:《丁韪良与〈万国公法〉》,《新闻出版交流》2003年第2期。
    [52]田涛、李祝环:《清末翻译外国法学书籍评述》,《中外法学》2000年第3期。
    [53]田涛:《19世纪下半期中国知识界的国际法观念》,《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54]田涛:《阿拉巴马号案与晚清国人的国际法印象》,《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5]田涛:《丁韪良与〈万国公法〉》,《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5期。
    [56]田涛:《清末翻译外国法学书籍评述》,《中外法学》2000年第3期。
    [57]田涛:《晚清国际法输入述论》,《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58]田涛:《郑观应对国际法的认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59]田玉才:《清代后期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新论》,《时代法学》2006年第4期。
    [60]田玉才:《试论郑观应的国际法思想》,《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61]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安徽史学》2003年第4期。
    [62]王栋:《北洋时期国际法在中国》,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王尔敏:《十九世纪中国十大夫对中西关系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观念》,《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4]王福春:《晚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外交析论》,《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2期。
    [65]王贵勤:《民国时期国际法研究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6]王开玺:《从清代中外关系中的“礼仪之争”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轨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67]王立诚:《英国与近代中外贸易“法治”的建立》,《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68]王维俭:《林则徐翻译西方国际法著作考略》,《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69]王维俭:《普丹大沽口船舶事件和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学术研究》1985年第5期。
    [70]吴宝晓:《清季藩属观念调适与边疆政策变化》,《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71]吴德铎:《林则徐与国际公法》,《新民晚报》1983年3月29日。
    [72]吴义雄:《清末广东对外交涉体制之演变》,《学术研究》1997年第9期。
    [73]吴义雄:《鸦片战争前英国在华治外法权之酝酿与尝试》,《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74]夏泉:《开眼看世界与晚清驻外公使派遣》,《光明日报》2002年6月25日。
    [75]夏泉:《试论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国际法意识》,《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
    [76]萧永宏:《论洋务时期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学术月刊》1997年第12期。
    [77]谢俊美:《宗藩政治的瓦解及其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78]徐启亚:《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思想战线》1988年第2期。
    [79]杨国桢:《林则徐对西方知识的探求》,《厦门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80]杨晓梅:《近代中国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抗拒与适应》,《北方论丛》1997年第5期。
    [81]杨泽伟:《近代国际法输入中国及其影响》,《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82]杨泽伟:《我国清代国际法之一瞥》,《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
    [83]姚琦:《晚清西方法学的传入及其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84]叶纲:《百余年来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研究述评》,《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85]余甬帆:《〈万国公法〉的译入对中华法系的影响:补充抑或是瓦解?》,《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86]张飞凤:《评〈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武大国际法评论》第1卷2003年版。
    [87]张海鹏:《试论辛丑议和中有关国际法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
    [88]张嘉宁:《〈万国公法〉成立事情与翻译问题》,加藤周一、丸山真男校注《翻译的思想》
    (日本近代思想大系:第15辑),东京岩波书店1991年版。
    [89]张瑾:《简论中国早期外交近代化的延误》,《民国档案》1997年第2期。
    [90]张劲草、邱在珏:《论国际法之传入中国》,《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91]张启雄:《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清末民初中暹建交的名分交涉》,《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92]张世明:《清代宗藩关系的历史法学多维透视分析》,《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93]张孙彪、王民:《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在“台湾封锁”问题上的外交努力》,《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94]张效民:《国际法与晚清近代外交》,《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3期。
    [95]张燕清:《丁韪良与〈万国公法〉——兼论国际法学东渐之肇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96]张永江、叶子民:《略论清代的属国》,《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
    [97]张用心:《〈万国公法〉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98]章清:《晚清中国的书籍流通及阅读——略论〈万国公法〉及“公法”的“知识复制”》,《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暨纪念近代史所成立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4,2010年未刊。
    [99]赵宝爱:《试论中法战争中的国际法问题》,《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00]郑剑顺等:《近代国际法与中法马江战役》,《学术月刊》2005年第6期。
    [101]郑文举、王玫黎:《国际法观念与中国法的近代转型》,《天府新论》1999年第1期。
    [102][韩]睦银均:《清末中韩宗藩关系之考验》,《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2期。
    [103][美]Violetta Ravagnoli著,王居新译:《中国的世界秩序观:“天下”概念与西方的世界观》,陈尚胜主编:《儒家文明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4][美]刘禾著,陈燕谷译:《普遍性的历史建构——〈万国公法〉与十九世纪国际法的流通》,《视界》第1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5][挪威]鲁纳著,施清婧译:《改变中国的国际定位观:晚清时期国际法引进的意义》,《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06][挪威]鲁纳著,王笑红译:《万民法在中国——国际法的最初汉译,兼及〈海国图志〉的编纂》,《中外法学》2000年第3期。
    [107][挪威]鲁纳著:《晚清国际法翻译的机构和语言》,复旦大学历史系、出版博物馆编:《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
    [2]Dong Wang, China's Unequal Treaties:Narrating National History, Lanham:Rowman& Littlefield Press,2005.
    [3]Immanuel C. Y. Hsu,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the Diplomatic Phase, 1858-1880,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4]J.K.Fairbank, 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5]J.K.Fairbank. Tributary Trade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1, No.2,1942.
    [6]James L. Hevia,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5.
    [7]Paul A. Cohen, "Wang T'ao's Perspective on a Changing World", in Albert Feuerwerker, Rhoads Murphey& Mary C. Wright, eds., Approaches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8]Ralph Covell, W. A. P. Martin. Pioneer of progress in China. Washington:Christian University Press,1978.
    [9]Rune Svarverud, International Law as World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Translation, Reception and Discourse,1847-1911, Leiden and Boston:Brill.
    [10]W. A. P. Martin. A Cycle Of Cathay. New York: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00.
    [11]Chaochieh (Li Zhao jie) Li, International law in china:Legal Aspect of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f World Order,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1996.
    [12]Immanuel C. Y. Hsu,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the Diplomatic Phase, 1858-1880,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13]Lydia H.Laiu, Introduction. The Question of Meaning-Valu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in Tokens ofExchang: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in Global Circulations, ed. Lydia H.Laiu, Durham:Duke University,1999.
    [14]Lydia H.Laiu, Legislating the Universal:The Circ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okens ofExchang: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in Global Circulations, ed. Lydia H.Laiu, Durham:Duke University,1999.
    [15]Michael Akehurst,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George Allen& Unwin Ltd, 1984.
    [16]Shin Kawashima,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Diplomacy, Nagoya:Nagoya University Press,2004.
    [17]W. A. P. Martin, The Awakening of China, New York:Doubleday, Page& Company 19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