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五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这个大变局造就了中国现代一个有声有色的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文化维面。在这一维面上,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自由平等观念、道德价值体系,不断插入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催生了新的文化范型和文化视野,形成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文学变化特有的新文化运动,将反封建的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同时,这一新的文化范型和文化视野,对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价值体系和现代文学的批评理论及创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文学观念、文学形态、文学价值及文学冲动,并由此推动了现代文学批评观念的建立和批评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与演进。因此自由主义思潮曾在近现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双重诉求的语境中形成了一个话语场,对中国社会、政治及文学向现代转型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果没有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果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周作人等没有受过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浸润,那么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追求人的自由、平等、解放等人文精神,可能就不会呈现在中国文学里,民主共和国的现代国家的文学想象和文学表述也将是缺席的。因此,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
     但长期以来,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陷入先验概念“自由主义文学”缠绕之中,先入为主,“以论代史”现象突出。本文力求突破已有的纠缠于先验概念——“自由主义文学”——的研究格局与局限,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起点——五四新文化的建设出发,描述和阐释五四前后中国文学史内部所插入的自由主义种种因素,诸如民主、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等,以自由主义为中心轴,考察围绕在这一轴心周围的文学阵地、文学批评、文学创作等文学现象和史实,全面深入地研究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关系。选题的基本论证思路是:(1)从文学转型期外部环境变化对文学的诉求,说明在中国近现社会转型中传播自由主义思潮的动机和目的,及中国作家认同并接受自由主义思想的主客观因素。(2)从留学生留学及他们所经营报刊杂志、图书翻译等情况,探讨自由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与影响。(3)考察以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自由主义价值理念的把握与表达,及自由主义价值理念对中国文学批评范式革新和文学转型的催化作用,探索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的影响。(4)从新文学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及新文学对个性解放、妇女解放、家庭解放、婚姻自由、国民性批判、民主共和国的现代国家想象等的介入与表达等,探讨自由主义思潮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哪些新的价值体系、理论资源和文学史经验,开辟了哪些新的阐释空间和发展维度,探究自由主义价值观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形成之间关系。
     论文在上述梳理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作品、流派及社会影响等等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出自由主义思潮在新文学“现代性品格”形成中的得失经验,正确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地位,为推进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创作经验。
Modern Chinese society has witnessed a big upheaval, the most radical one for more than five thousand years, and it is such a big upheaval that has brought about the colorful Chinese culture blended and colliding with the western culture. Under such a condition,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the concepts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and the moral value system stemming from the western liberalism constantly intrude in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ringing about the new cultural paradigm and perspectives, resulting in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peculiar to the period of the modern Chinese social transition and literature change, and this has pushed the revolution of the anti-feudal thoughts and literature to an unprecedented height. At the same time, such new culture paradigms and visions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thought & value systems, modern literature criticism theories and creative writing practice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bring about a set of literature conceptions, patterns, value and inspirations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culture and thus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literature criticism ideology and theories, cause the appeara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new Chinese literature. Therefore, the trends of liberalism has ever got a sa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Chinese saving itself from extinction and seeking for enlightenment, which has performed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promoting the Chinese social, political and literature transformation from old to modern. In conclusion, with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trends of liberalism on Chinese society and without an infiltration effect of the western liberalism on Chen Du-xiu, Li Da-zhao, Hu shi, Cai Yuan-pei, Lu Xun and Zhou Zuo-ren etc., there would be no humanistic spirits present in Chinese literature, such as People-orientedness, attending to person's value, respecting the human rights, pursuing human freedom, equality, and liberation etc., and also the literature of the CCPC would be lacking of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expression. For th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beralism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literary world.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the initiation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s and culture, the dissertation depicts and expounds on the components of liberalism blended into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round about the May 4th Movement (e.g. democracy, freedom, equality and liberation of individuality, etc). Meanwhile, the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on some literature phenomena and facts centering around liberalism such as the front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creation etc. and examines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end of liberalism thoughts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argumentation procedure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four stages:(1) Expose the motivation and goal for the spreading of the liberalism trends and analyze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for Chinese writers'identification and acceptance of liberal thought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by the analysis of the appeal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 to literature. (2) Demonstrate the channels of liberalism spreading and its influence in China by the examination of the oversea students' learning abroad and their managing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book translation, etc. (3) investigate into the mastery and expression of the liberalism value ideology by the enlightenment thinkers represented by Chen Du-xiu, Hu Shi, Lu Xun, and Zhou Zuo-ren, etc., analyze the facilitative effect of the liberalism value in innov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liberalism trends on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zation. (4) research on the new value system, theoretical resources and literature history details supplied by the liberalism trends, the new dimensions of explanation and development opened by the liberalism tends,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beral value ideology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ity the new literature, both of which will be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awakening of awareness of writing subject in new literature and the involvement and expression of individual liberation, women's liberation, family liberation, freedom of marriage, critique of nationality, and imagination of the new country.
     Based on combing through the trends of liberalism, writer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masterpieces, different schools of literature and their social influences, etc., the dissertation sums up the gain and loss of liberalism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ity of the new literature to grasp the historic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m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upply some experiences both in theory and cre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引文
①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99页。
    ①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页。
    ②赵叔键:《摆荡在传统与卡里斯玛之间》,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①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030页。
    ①(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10页。
    ②(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页。
    ①闫润鱼就认为“自由主义是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谓‘西学东渐’实际上就是以自由主义为特征的西方学说在中国的流播,”闫润鱼:《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②闫润鱼:《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③魏源著,陈华点校:《海国图志》卷59,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页。
    ④徐继畲:《瀛环志略》卷9,太原:三晋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①严复:《严复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②严复:《严复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③梁启超著,葛懋春、蒋俊编选:《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①陈独秀:《东西洋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①(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页。
    ②(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③(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长春:吉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长春:吉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②(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③(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340页。
    ②胡适:《自由主义》,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65-71页。
    ③闫润鱼:《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38-40页。
    ④杨洁:《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自由主义》,博士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
    ①汪晖:《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美)戴维·哈维著,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页。
    ①汪晖:《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3页。
    ①江宜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湾:扬智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1-23页。
    ①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62页。
    ②史华慈等:《近代中国人物思想论:自由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103页。
    ③史华慈等:《近代中国人物思想论:自由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103页。
    ④《法意》按语,《严复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81—982页。
    ⑤(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82页。
    ⑥(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82页。
    ①(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页。
    ②(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8页。
    ③(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④(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⑤孟庆澍:《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林森木、田夫:《无政府主义史话》,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2页。
    ②林森木、田夫:《无政府主义史话》,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③林森木、田夫:《无政府主义史话》,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
    ④林森木、田夫:《无政府主义史话》,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54页。
    ①林森木、田夫:《无政府主义史话》,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5页。
    ②胡适:《自由主义》,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③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273页。
    ①《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85年版,第4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1958年版,第468-469页。
    ①黄力之:《也谈中国的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哲学研究》2000年第6期。
    ②邵伯周:《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③傅斯年:《罗斯福与新自由主义》,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④邵伯周:《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⑤邵伯周:《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①周辅成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443页。
    ②邵伯周:《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③邵伯周:《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版,第120页。
    ⑤(美)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①(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②见张芝联为《旧制度与大革命》所写的序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③(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①《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①刘川鄂:《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①胡伟希、高瑞泉、张利民:《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页。
    ①赵叔键:《摆荡在传统与卡里斯玛之间》,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赵叔键:《摆荡在传统与卡里斯玛之间》,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②《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7页。
    ③《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9页。
    ①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3页。
    ②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4页。
    ①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论集——研究方法与评价》,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4页。
    ②吕若涵:《中国自由主义诗学论纲》,《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76—78页。
    ③列宁:《论国家》,《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0页。
    ①巴斯蒂:《序: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西学东渐》,叶隽:《异文化博弈——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西学东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1928年版,第1页。
    ①王富仁:《影响21世纪中国文化的几个现实因素》,《王富仁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②郑春:《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③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17-318页。
    ①容闳:《西学东渐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②曾国藩、李鸿章:《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附章程)》,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③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④徐志摩:《吸烟与文化》,《徐志摩文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⑤郭沫若:《桌子的跳舞》,《沫若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33页。
    ①(日)井上清:《日本历史》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812页。
    ①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2、95页。
    ②(日)井上清:《日本历史》下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715—718。
    ③森正夫:《李大钊》,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页。
    ①韩一德:《李大钊留学史实与思想轨迹的考察》,《北京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第53页。
    ②朱志敏:《李大钊传》,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③《民彝杂志简章》,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页。
    ④(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 《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严复将密尔译成穆勒,将《论自由》译成《群己权界论》。
    ①李大钊:《民彝与政治》,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②李大钊:《民彝与政治》,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③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之现代阐释》,第37页
    ④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①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②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①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②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③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C05年版,第99页。
    ④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①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73页。
    ②《胡适留学日记》(一)卷一,《胡适作品集》第34册,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第13页。
    ③《胡适留学日记》(四)卷十五《三,吾对于政治社会事业之兴趣》,《胡适作品集》第37册,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第144页。
    ①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②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③胡适:《绮色佳城公民议会旁听记》,《胡适留学日记》(上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④胡适:《绮色佳城公民议会旁听记》,《胡适留学日记》(上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⑤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⑥唐德刚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①鲁迅:《忽然想到》,《鲁迅全集》第1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②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③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④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里谈到自己阅读严复译著的感受:“据我所记得,译得最费力,也令人看起来最吃力的,是《穆勒名学》和《群己权界论》的一篇作者自序,其次就是这论,后来不知怎地又改称为《权界》,连书名也很费解了。最好懂的自然是《天演论》,桐城气息十足,连字的平仄也都留心,摇头晃脑的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自觉其头晕。”《鲁迅全集》第4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0-381页。鲁迅还读过穆勒的另一部著作《功利主义》,因为他在《摩罗诗力说》说:“约翰穆黎日,近世文明,无不以科学为术,合理为社,功利为郜。
    ⑤洛克:著有《政府论》,英国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理论家,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以反对⑥君权神授”思想。他将在英国革命中所提出的各种基本要求概括为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并把它们说成是天赋人权。鲁迅在《文化偏至论》称赞洛克道:“英当十八世纪时,社会习于伪,宗教安于陋,其为文章,亦摹故旧而事涂饰,不能闻真之心声。于是哲人洛克首出,力排政治宗教之积弊,唱思想言议之自由,转轮之兴,此其播种。”见《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0页。
    ①鲁迅:《朝花夕拾·琐记》,《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页。
    ②鲁迅:《朝花夕拾·琐记》,《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页。《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8月9日,1898年8月8日停刊,鲁迅在矿路学堂所看到的和俞明震所读的《时务报》当为旧刊或重印本。
    ③鲁迅:《朝花夕拾·琐记》,《鲁迅全集》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页。
    ④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6页。
    ⑤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5页。
    ⑥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⑦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①《周作人日记(影印本)》,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377页。
    ②《周作人日记(影印本)》,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384页。
    ③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关于鲁迅之二》,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3页。
    ④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117页。
    ⑤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
    ⑥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页。
    ①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124页。
    ②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再是东京》,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42页。
    ③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④鲁迅:《且界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6页。
    ⑤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页。
    ⑥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关于鲁迅之二》,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3页。
    ①关于《时务报》的研究,参考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史林》2006年第5期;刘集林《<时务报>文化倾向述论》,《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雷颐《略论<时务报>》,《历史教学》1986年第11期。
    ②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时务报》第1册。
    ①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时务报》第3册。
    ②刘集林:《<时务报>文化倾向述论》,《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第47页。
    ③刘集林:《<时务报>文化倾向述论》,《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第47、48页。
    ④关于《清议报》的研究,参考稂艳玲:《<清议报>与中国的民权思想启蒙》,《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尹天五:《爱国救亡的<清议报>》,《学术月刊》1984年第11期;吴嘉勋:《浙江学刊》1982年第3期;稂艳玲:《试论<清议报>的国民性改造宣传》,《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杜新艳:《<清议报>停刊考》,《云梦学刊》2008年第5期。
    ①鲁迅寄给周作人的《清议报》是《清议报汇编》,周作人在后来写的《鲁迅与清末文坛》证实此事。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鲁迅与清末文坛》,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5页。
    ② 《清议报全编》(影印本)卷一,第一集上之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③麦孟华:《说权》,《全编》卷一,第一集上之上,第110页.。
    ①秦力山:《说奴隶》,《清议报》,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
    ②梁启超:《卢梭学案》,《清议报》,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一日。
    ③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清议报》,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
    ④麦孟华:《国民公义》,《清议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一日。
    ⑤梁启超:《积弱溯源论》,《清议报》,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⑥秦力山:《说奴隶》,《清议报》,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
    ⑦麦孟华:《说权》,《清议报》,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十一日。
    ⑧泰力山:《说奴隶》《清议报》,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
    ①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清议报》,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②梁启超:《自助论》,《清议报》,光绪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③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清议报》,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一日。
    ①鲁迅:《且介亭杂志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5、566页。
    ②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4页。
    ①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8页。
    ②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9页。
    ③黄顺力:《<民报>宣传与辛亥革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第155页。
    ①晨晓:《略论<民报>的办刊特色》,《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5期,第40页。
    ②晨晓:《略论<民报>的办刊特色》,《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5期,第40页。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鲁迅全集》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8页。
    ④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⑤(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36页。
    ①沈殿成主编:《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上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①(日)实藤惠秀著,谭汝君、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17-221页。
    ②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9页。
    ③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83页。
    ④梁启超:《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饮冰室合集(影印本)》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4页。
    ⑤沈殿成主编:《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沈阳:辽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73页。
    ⑥鲁迅:《朝花夕拾·琐记》,《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页。
    ⑦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①周作人:《鲁迅的国学和西学》,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0—431页。
    ②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98页。
    ③(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①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关于鲁迅之二》,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3页。
    ②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①郭浩帆:《<新小说>特色意义新探》,《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第218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编辑小说杂志之始”,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57页。
    ③《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④郭浩帆:《<新小说>特色意义新探》,《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第221页。
    ⑤郭浩帆:《<新小说>特色意义新探》,《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第222页。
    ①周作人:《鲁迅与清末文坛》,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6页。
    ②周作人:《鲁迅与清末文坛》,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6页。
    ③周作人:《其他·关于鲁迅之二》,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3页。
    ④周作人:《鲁迅的国学和西学》,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1页。
    ①周作人:《鲁迅的国学和西学》,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2页。
    ①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史林》2006年第5期,第12页。
    ①陈独秀:《说国家》,《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9页。
    ②陈独秀:《说国家》,《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1页。
    ③陈独秀:《亡国篇》,《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2页。
    ①陈独秀:《爱国心与自觉心》,《甲寅》第1卷第4号。又见《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7页。
    ②陈独秀:《爱国心与自觉心》,《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8页。
    ③陈独秀:《爱国心与自觉心》,《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71页。
    ①(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5页。
    ②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新青年》第2卷第3号,1916年11月1日。
    ①陈独秀:《人生真义》,《新青年》第4卷第2号,1918年2月15日。
    ②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1916年12月1日。
    ③陈独秀:《爱国心与自觉心》,《甲寅》第1卷第4号。
    ④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新青年》第1卷第4号,1915年12月15日。
    ①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新青年》第1卷第4号,1915年12月15日。
    ②陈独秀:《爱国心与自觉心》,《甲寅》第1卷第4号
    ③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④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⑤陈独秀:《袁世凯复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1916年12月1日。
    ①陈独秀:《一九一六年》,《新青年》第1卷第5号,1916年1月15日。
    ②陈独秀:《敬告青年》,《新青年》,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③陈独秀:《道德之概念及其学说派别》,《新青年》第3卷3号,1917年三月17日。
    ④陈独秀:《人生真义》,《新青年》第4卷第2号,1918年2月15日。
    ①陈独秀:《我之爱国主义》,《新青年》第2卷第2号,1916年10月1日。
    ②陈独秀:《亡国篇》,《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3页。
    ③陈独秀:《爱国心与自觉心》,《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71页。
    ④陈独秀:《袁世凯复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1916年12月1日。
    ⑤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1916年12月1日。
    ①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新青年》第1卷第2号,1915年10月15日。
    ①陈独秀:《敬告青年》,《新青年》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②陈独秀:《一九一六年》,《新青年》第1卷第5号,1916年1月15日。
    ③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新青年》第1卷第6号,1916年2月15日。
    ①陈独秀:《答李大槐(佛教)》,《新青年》第1卷第3号,1915年11月15日。
    ②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1日。
    ③唐宝林:《陈独秀与日本》,《百年潮》,2007年第1期,第46页。
    ④闫润鱼:《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①严复:《严复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②严复:《严复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①葛懋春,蒋俊编选:《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②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新青年》第1卷第6号,1916年2月15日。
    ③陈独秀《实庵自传》,叙述了他受乡试刺激,“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这是他“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
    ④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理书》,《新青年》第2卷第2期,1916年10月1日。
    ⑤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期,1916年12月1日。
    ⑥任建树:《陈独秀大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①陈独秀:《实庵自传》,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6页。
    ②闽小波:《论世纪之交陈独秀的思想来源与文化选择》,《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5页。闽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87—91页。
    ③关于《时务报》的研究,参考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史林》2006年第5期;刘集林《<时务报>文化倾向述论》,《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雷颐《略论<时务报>》,《历史教学》1986年第11期。
    ④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时务报》第一册。
    ①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时务报》第三册。
    ②刘集林:《<时务报>文化倾向述论》,《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第47页。
    ③刘集林:《<时务报>文化倾向述论》,《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第47、48页。
    ④任建树:《陈独秀大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①陈独秀:《说国家》,《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页。
    ①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4—220页。
    ②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新青年》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①杨洪承:《废墟上的精灵: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文化的不归路(1898—191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①沈殿成主编:《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上,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①《二十世纪之支那》,第1期。
    ②《湖北学生界》第4期。
    ①《国民报》第1期。
    ②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9页。
    ③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9页。
    ④《国民日日报汇编》第4集。
    ①梁启超:《卢梭学案》,《清议报》,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十一日。
    ②《政法学报》第1期。
    ③麦盂华:《国民公义》,《清议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一日。
    ④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清议报》,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
    ⑤《新译界》第4期。
    ⑥《直说》第1期。
    ⑦《江苏》第13期。
    ①秦力山:《说奴隶》,《清议报》,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一日。
    ②麦盂华:《说权》,《全编》卷一,第一集上之上,第110页.。
    ③《夏声》第7期。
    ④《直说》第2期。
    ⑤《直说》第2期。
    ⑥《直说》第2期。
    ①《新民丛报》第3期。
    ②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页。
    ①《游学译编》第1期。
    ②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页。
    ③《译书汇编》第9期。
    ④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页。
    ①王富仁:《影响21世纪中国文化的几个现实因素》,《王富仁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①沈卫威:《自由守望——胡适派文人引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②次文化(subculture),是指在某个较大的母文化中,拥有不同行为和信仰的较小的文化或一群人,亦称亚文化。
    ③1934年顾凤城编《中外文学辞典》,收录现代中国作家217名,其中留学出身者89人(留日39人,留美12人,留欧34人,留学数国者4人)。1937年小岛友于编《现代中国著作家》,录载作家322名,其中留学出身者155人(留日57人,留美48人,留欧46人,留学数国者4人)。其中著名的作家留日的有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郑伯奇、夏衍、欧阳予倩、丰子恺、穆木天、冯乃超、朱镜我、胡风、周扬等:留美的有胡适、陈衡哲、冰心、梁实秋、闻一多、林语堂(美、德)、朱湘、徐志摩(美、英)、许地山(美、英)、洪深、熊佛西等;留欧的有(法)、李劫人(法)、巴金(法)、李金发(法)、艾青(法)、王独清(法)、老舍(英)、朱自清(英)、丁西林(英)、钱钟书(英、法)、韦素园(苏)、曹靖华(苏)、蒋光慈(苏)等。参见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17-318页。
    ①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99页。
    ②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页。
    ①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6页。
    ②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7页。
    ③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0页。
    ①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9页。
    ②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页。
    ③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杰土上书汇编》卷1,故宫博物院内府抄本。
    ④王富仁:《中国现代文化指掌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①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34年版,第834页。
    ①“卡里斯玛”(charisma)一词最早出现在《新约·哥林多后书》里,原指因蒙受神恩而被赋予的天赋。19世纪德国法学家Sohm用它来指基督教会的超世俗性质。马克斯·韦伯进一步延伸扩大了Charisma的涵义,既用它来指具有神圣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非凡特质或精神特质,如先知、巫师、立法者、军事首领和神话英雄等的超凡本领或神授能力,也用它来指一切与日常生活或世俗生活中的事物相对立的被认为是超自然的神圣特质,如皇家血统贵族世系。这些人物及其追随者都认为他们具有天赋的神圣权力,能同宇宙或社会中最主要、最强大、最有权威之人或物保持联系。而爱德华·希尔斯则又进一步引申了Charisma的含义。他认为不仅仅那些具有(或被认为具有)超凡特质的权威及其血统能够产生神圣的感召力,社会中的一系列行动模式、角色、制度、象征符号、思想观念和客观物质,由于人们相信它们与“终极”的“决定秩序的”超凡力量相关联,也同样具有令人敬畏、使人依从的神圣卡里斯玛特质。这样,希尔斯就将“卡里斯玛”延展到文化范畴,引入传统之中,使它不仅指具有创造力人物的特殊资质,而且指社会中被视为与产生秩序的最神圣的源泉相接触的行为、角色、制度、符号与实际物体。参见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页。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1页。
    ③(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④(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译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①(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译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②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①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序》上卷,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2000年版,第2页。
    ②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序》上卷,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2000年版,第1页。
    ③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④陈独秀:《再答俞颂华(孔教)》,《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97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页。
    ②陈独秀:《我之爱国主义》,《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③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①吴虞:《家庭制度与专制主义之关系》,《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1日。
    ②吴虞:《家庭制度与专制主义之关系》,《新青年》2卷6号,1917年2月1日。
    ③吴虞:《康有为“君臣之伦不可废”驳议》,李玉刚:《五四风云人物文萃:吴虞 易白沙》,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④所谓实质性传统也即崇尚过去的成就和智慧,崇尚孕含传统的制度,并把从过去继承下来的行为模式视为有效指南的思想倾向。见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译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①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②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①鲁迅:《忽然想到(七)》《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②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③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①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②吴虞:《说孝》,《星期日》社会问题号,1920年1月4号。
    ③《政府公报》,1913年11月27日。
    ①陈独秀:《孔教研究》,《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5页。
    ②陈独秀《宪法与孔教》,《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③(意)圭多·德·拉吉罗著,杨军译:《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35页。
    ④胡适:《自由主义》,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05页。
    ①马相伯:《<约法>上信教自由解》,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②梁启超:《论进步》,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③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④(英)霍布豪斯著,朱曾汶译:《自由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页。
    ⑤(英)约翰·格雷著,曹海军,刘训练译:《自由主义》,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⑥(英)约翰·格雷著,曹海军,刘训练译:《自由主义》,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⑦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①(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3页。
    ②(英)乔纳森·沃尔夫著,王天成、张颖译《诺齐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①马相伯:《<约法>上信教自由解》,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②胡适:《人权与约法》,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5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29页。
    ③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1页。
    ①(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67页。
    ②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1916年1月15日。
    ③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年6月15日。
    ④胡适的《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新潮》第2卷第3号,1920年4月1日:胡适的《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年5月12日。
    ①蒋梦麟:《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536页。
    ②参见李大钊的《青春》、《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民彝与政治》,易白沙的《我》。
    ③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④鲁迅:《忽然想到(六)》,《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①(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页。
    ②(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页。
    ③晚清时期,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曾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的口号,倡导改良中国文学。但他们的改良只是在古典文学内部有限的变动,并未从语言载体、文体、题材、主题,尤其是思想和价值评判方面进行彻底地反思和改革,未能动摇旧的“文以载道”的根基,所以对旧文学的冲击不大,未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④其原文为“综观文学堕落之因,盖可以‘文胜质’一语包之。,,胡适:《寄陈独秀》,《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卷,第60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①(法)布迪厄在《场域的逻辑》一文中说:“从分析的角度看,一个场域也许可以被定义为由不同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造。由这些位置所产生的决定性力量已经强加到占据这些位置的占有者、行动者或体制之上,这些位置是由占据者在权力(或资本)的分布结构中目前的、或潜在的境遇所界定的;对这些权力(或资本)的占有,也意味着对这个场域的特殊利润的控制。”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念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40页。
    ②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一卷,1916年2月15日。
    ③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④郜元宝:《鲁迅六讲》,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71页。
    ①陈独秀《实庵自传》谈到他由置身科举转为“康派”的经历,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中他也提到了康梁思想对他的影响。陈独秀1903年参加杨笃生组织的暗杀团,1905年与柏文蔚等人在安徽组织革命团体岳王会积极从事反清活动。
    ②陈独秀:《辛亥革命与国民党》,《向导周报》第86期(1924.10.8)。
    ③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1916年2月15日。
    ④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1916年2月15日。
    ①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1916年2月15日。
    ②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③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六号,1917年2月1日。
    ④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朱文华:《陈独秀传》,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第48--49页。
    ⑤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朱文华:《陈独秀传》,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①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②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③鲁迅:《而已集·小杂感》,《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6页。
    ④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页。
    ①李守常:《风俗》,《甲寅》第1卷第3号,1914年8月10日。
    ②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页。
    ③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④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⑤吴虞《说孝》,《星期日》社会问题号,1920年1月4号。
    ⑥陈独秀:《抵抗力》,《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11月15日。
    ①陈独秀:《抵抗力》,《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11月15日。
    ②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1915年10月15日。
    ③李大钊:《暴力与政治》,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第348—350页。
    ④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1915年12月15日。
    ①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②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1916年1月15日。
    ③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页。
    ④李大钊:《<晨钟>之使命》,《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
    ⑤李大钊《文豪》,《言治》月刊第6期,1913年11月1日。
    ⑥西谛:《文学与革命》,《文学旬刊》第9期,1921年7月30日。
    ⑦傅斯年:《白话与文学心理的改革》,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08页。
    ①雁冰:《为新文学研究者进一解》,《改造》第3卷1号,1920年9月。
    ②黄远庸:《释言》,《甲寅》第1卷10号(10,1915)。
    ①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新潮》第1卷第2号,1919年2月1日。
    ②郑振铎:《整理中国文学的提议》,《文学旬刊》第51期,1922年10月。
    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2月1日。
    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1月1日。
    ③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年1月1日。
    ④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年1月1日。
    ⑤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15日。
    ⑥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15日。
    ①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15日。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15日。
    ①胡适:《什么是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14页。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15日。
    ③傅斯年:《白话与文学心理的改革》,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卷,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05页。
    ④周作人:《平民的文学》,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卷,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211页。
    ⑤沈雁冰:《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小说月报》第11卷第1号,1920年1月5日。
    ⑥周作人:《平民文学》,《每周评论》第5号1919年1月19日。
    ①胡明贵:《“真”的文学观念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话语的转变》,《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0期。
    ②周作人:《文学研究会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1921年1月10日。
    ③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④郁达夫:《现代散文导论(下)》,《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书店影印1982年版,第205页。
    ⑤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年6月15日。
    ⑥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年12月日。
    ①周作人:《平民文学》,《每周评论》第5号1919年1月19日。
    ②周作人:《思想革命》,《新文学大系》第1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26—227页。
    ③研究语言革新与思想革命之间关系,较著名的学者如高名凯(高名凯等:《鲁迅与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朱晓进(朱晓进,何平:《论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何平,朱晓进:《论民族共同语和新中国文学的双重建构》,《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4期。)、高玉(《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学再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文艺研究》2000年第2期。)。
    ④高玉:《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学再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第98页。
    ①高玉:《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学再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第99页。
    ②高玉:《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学再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第110页。
    ③高玉:《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学再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第103页。
    ④高玉:《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学再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第104页。
    ⑤瞿秋白:《鬼门关以外的战争》,《瞿秋白文集(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638页。
    ①陈独秀:《答胡适》,《陈独秀文章选》中,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79页。
    ②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新文学大系》第1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③留学生文化对“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参见本文第一章《自由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影响的通道》。
    ④严复留学时,清廷在全国招募的人数寥寥无几,连规定的人数都凑不起。所招募者大都是破落户子弟。到鲁迅留学时情况也未根本改观,和鲁迅一同往日本留学的同学中就有一人因为祖母的反对而未能成行。
    ⑤这里的准留学生,是指那些非官费、半官费、自费出国正式进入外国学校学习以外的人员,他们或因工作或因流亡或其他原因而在国外生活、学习过一段时间,对所在国的文化有所接触有所了解,如黄遵宪、梁启超等人。
    ⑥次意识形态,是针对主流意识形态而言的较次一级的意识形态,它不是国家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基本处于一种对抗状态。
    ①“五四”新文化的反传统情况详见本章第一节《自由主义与“五四”的文化批判及文学反传统》。
    ②(奥)哈耶克:《自由主义》,王焱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4页。
    ①史宝辉:《自由主义思潮与语言态度》,《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Z1期(2、3期合刊),第105页。
    ②吴春晖,杨思斌:《<论自由>导读》,天津:天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③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8年版,第112页。
    ④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导言》,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7页。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年1月1日。
    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年1月1日。
    ③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导言》,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4页。
    ①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15日。
    ③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新潮》第1卷第2号,1919年2月1日。
    ④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1922年7月10日。
    ⑤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新青年》第5卷第1号,1918年7月15日。
    ①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新青年》第5卷第1号,1918年7月15日。
    ②胡适:《论短篇小说》,《新青年》第4卷第5号,1918年5月15日。
    ③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年6月15日。
    ④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年1月1日。
    ①周作人:《国语文学谈》,《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②郭沫若:《论诗三札》,《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6页。
    ③郭沫若:《论诗三札》,《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5页。
    ④郭沫若:《论诗三札》,《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7页。
    ⑤刘禾著,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2页。
    ①(英)史蒂文·卢克斯著,阎克文译:《个人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②周作人:《潮州畲歌集序》,《谈龙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③周作人:《文艺的讨论》,《周作人文类编》卷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5-66页。
    ①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严云受编:《胡适学术代表作》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②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严云受编:《胡适学术代表作》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③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严云受编:《胡适学术代表作》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④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严云受编:《胡适学术代表作》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①南帆:《个案与历史氛围》,《上海文学》,1995年第11期,第64页。
    ①谢郁文:《自由与生存:西方思想史上的自由观追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②谢郁文:《自由与生存:西方思想史上的自由观追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26—127页。
    ④(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5页。
    ①(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②(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7、18页。
    ①《唐书·忠义传》载:张巡守睢阳城,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食军士。
    ②鲁迅:《热风·随感录六十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页。
    ③鲁迅:《文化偏执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④陈独秀:《敬告青年》,《新青年》,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①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笔5页。
    ②茅盾:《关于“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98页。
    ③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集》第5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1页。
    ④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郁达夫全集》第10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2—313页。
    ①陈独秀:《实庵自传》,《陈独秀文章选》下,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63页。
    ②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③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①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②陈独秀:《人生真义》,《新青年》4卷2号。
    ③陈独秀:《敬告青年》,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④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⑤李大钊:《介绍哲人尼杰》,《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页。
    ①《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11页。
    ②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③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①鲁迅:《野草·这样的战士》,《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220页。
    ①鲁迅:《在酒楼上》,《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①郁达夫:《忏余独白》,《郁达夫文集》第7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250页。
    ②郁达夫:《十一月初三》,《郁达夫文集》第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884页。
    ③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①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②李欧梵:《五四运动与浪漫主义》,《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6页。
    ①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年12月日。
    ②(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③(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④(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⑤(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0页。
    ①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舒芜:《回归五四》,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3页。
    ①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②吴虞:《书女权平议》,《新青年》第3卷第4号,1917年6月1日。发表时署其妻吴曾兰名。
    ③胡适:《李超传》,《新潮》第2卷2号,1919年12月。
    ①《粤梧追悼李超女士纪闻》,《晨报》1920年3月10日。
    ②《李超女士追悼会筹备处启事》,《晨报》1919年11月19日。
    ③《陈仲甫先生演说》,《晨报》1919年12月13日。
    ④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第7卷2号,1920年1月1日。
    ⑤曹聚仁:《娜拉出走问题》,《申报》1934年5月28日。
    ⑥《蒋梦麟先生演说》,《晨报》1919年12月22日。
    ①晚霞:“寸铁”专栏短评,《国民公报》1919年10月17日。
    ②凡:《女学校的规矩》,《晨报》1919年12月19日。
    ③胡适:《建设理论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8—29页。
    ④胡适:《建设理论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第1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30页。
    ⑤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年12月15日。
    ①冯沅君:《贞妇》,《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1918-194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90页。
    ②鲁迅:《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①曹石清:《兰顺之死》,《洪水》第2卷第20期,1926年7月1日。
    ②百度百科:《童养媳》,http://baike.baidu.com/view/89981.htm?fr=ala0_1_1/2010-7-2。
    ①赵景沄:《阿美》,《弥洒》第1期,1923年3月。
    ②百度百科:《典妻》,http;//baike.baidu.com/view/89929.htm?fr=ala0_1_1/2010-07-03。
    ①百度百科:《典妻》,http://baike.badu.com/view/89928.htm?fr=ala0_1_1/2010-07-03。
    ②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新潮》第1卷第3号,1919年3月1日。
    ③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新潮》第1卷第3号,1919年3月1日。
    ④楼建兰:《爱兰》,《洪水》第2卷第21期,1926年7月16日。
    ⑤罗淑:《刘嫂》,徐曙蕾编《罗淑小说人生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⑥冰心:《最后的安息》,《晨报》1920年3月11日至13日。
    ⑦罗淑:《生人妻》,徐曙蕾编《罗淑小说人生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钱钟书:《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李达三,罗刚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6—359页。
    ②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15日。
    ③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15日。
    ④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15日。
    ⑤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第5卷第4号,1918年10月15日。
    ①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6页。
    ②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66年版,第420页。
    ③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66年版,第427-428页。
    ①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
    ②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
    ①曹聚仁:《鲁迅评传》,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83页。
    ②李慎之:《回归“五四”学习民主——给舒芜谈鲁迅、胡适和启蒙的信》,谢泳编:《胡适还是鲁迅》,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③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①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⑤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⑥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胡适:《立异》,姚鹏等编:《胡适散文》第3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203页。
    ②许寿裳:《怀亡友鲁迅》,倪炎墨、陈九英编:《许寿裳文集》上,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③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页
    ④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⑤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6页。
    ①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①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页。
    ②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③李大钊:《青年与农村》,《李大钊全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
    ④《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16页。
    ①台静农:《烛焰》,《地之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②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①鲁迅:《我们现存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②鲁迅:《忽然想到(六)》,《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①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年12月日。
    ②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③鲁迅:《<草鞋脚><英译中国短篇小说>小引》,《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茅盾:《关于乡土文学》,《茅盾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②郑振铎:《<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③静观:《读(晨报小说)第一集》,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页。
    ④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
    ①百度百科《文化》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2010-8-26
    ②李大钊:《风俗》,《李大钊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①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第3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8、31页,
    ②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①陈继会、朱晓进等:《中国乡土文学史》,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②胡适:《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年5月12日。
    ③李大钊:《自由与秩序》,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515页。
    ④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集》第5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1页。
    ①鲁迅:《忽然想到(七)》《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①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②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①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①鲁迅:《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社2005年版,第328页。
    ①(捷)瓦茨拉夫·哈维尔著,崔卫平译:《哈维尔文集》,台北:左岸文化,美国:倾向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②封祖盛:《开放与封闭:中国传统社会价值取向及其当前流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②关于“乡土小说的悲剧品格”可参看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论》,这是一部有开拓意义的专著,对乡土小说的悲剧品格条分缕析,时时闪现出精辟的见解。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②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③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④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⑤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
    ⑥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⑦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670页。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②蒋梦麟:《进化社会的人格教育》,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537页。
    ③梁启超:《思想解放》,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①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后记》,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35页。
    ②(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页。
    ①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②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①(法)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言谈录》,上海: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梁启超全集》第5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8页。
    ③邹容:《革命军》,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2页。
    ④《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19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76页。
    ①郁达夫:《革命广告》,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35页。
    ②李初梨:《请看我们中国的Don Quixote的乱舞——答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化批判》1928年第4期。
    ①周作人:《文艺的统一》,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卷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②周作人:《潮州畲歌集序》,《谈龙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③周作人:《文艺的讨论》,周作人著,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卷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④郁达夫:《五四文学运动之历史的意义》,《郁达夫文集》第6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171页。
    ⑤茅盾:《关于“创作”》,《北斗》,1931年创刊号。
    ⑥丙申(茅盾):《“五四”运动的检讨》,《前哨》第1卷第2期,1931年。
    ⑦郭沫若:《我们的文学新运动》,《创造周报》,1923年第3号。
    ①麦克昂(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文艺讲座》第1册,1930年4月10日。
    ②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太阳》1928年第2期。
    ③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文学》1932年第1卷第1期。
    ①钱杏邨:《批评的建设》,《太阳月刊》第5期,1928年5月1日。
    ②钱杏邨:《死去的阿Q时代》,《太阳月刊》第3期,1928年3月1日。
    ③彭康:《新文化运动与人权运动》,《新思潮》第4期,1930年2月28日。
    ④彭康:《新文化运动与人权运动》,《新思潮》第4期,1930年2月28日。
    ①赵冷:《革命文学的我见》,《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2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57页。
    ②黄药眠:《非个人主义的文学》,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299页。
    ①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321页。
    ②成仿吾:《批评的建设》,《创造季刊》第2卷第2号,1924年2月28日。
    ③丹仁(冯雪峰):《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现代》第1卷第6期,1932年10月1日。
    ④周起应(周扬):《到底是谁不要真理,谁不要文?》,《现代》第1卷第6期,1932年10月1日。
    ⑤忻启介:《无产阶级艺术论》,《流沙》第4期,1928年5月1日。
    ①周起应:《到底是准不要真理,不要文艺?》,《现代》第1卷第6期,1932年10月1日。
    ②谷万川:《论文学上底腐败的自由主义》,《文学杂志》第1卷第1期,1933年4月15日。
    ①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新月》第1卷第4期,1928年6月10日。
    ②梁实秋:《人性与阶级性》,《偏见集》,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8年,第299页。
    ①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新月》第1卷第4期,1928年6月10日。
    ②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新月》第1卷第4期,1928年6月10日。
    ③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新月》第1卷第4期,1928年6月10日。
    ④苏汶:《“第三种人”的出路》,《现代》第1卷第6期,1932年10月1日。
    ⑤苏汶:《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现代》第2卷第1号,1932月11月。
    ⑥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大公报》,1936年3月29日。
    ⑦沈从文:《沈从文文集》1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页。
    ⑧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国闻周报》1936年第13卷第1期。
    ①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②关于“反差不多运动”,参看马俊山:《“反差不多运动”:三十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尾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③林语堂:《八十自述》,金兰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④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33页。
    ⑤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林语堂文集》第7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⑥林语堂:《记性灵》,《宇宙风》第1期,1935年。
    ⑦林语堂:《时代与人》,《人间世》第8期,1934年7月20日。
    ①胡秋原:《勿侵略文艺》,《文化评论》第4期,1932年4月20日。
    ②胡秋原:《勿侵略文艺》,《文化评论》第4期,1932年4月20日。
    ①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新月》第2卷第6、7号合刊,1929年9月10日。
    ②朱光潜:《我们对于思想文化运动的基本态度》,《文学杂志》创刊号,1937年5月1日。
    ③朱光潜:《我们对于思想文化运动的基本态度》,《文学杂志》创刊号,1937年5月1日。
    ④朱光潜:《我们对于思想文化运动的基本态度》,《文学杂志》创刊号,1937年5月1日。
    ①何丹仁:《关于“第三种文学”的理论与倾向》,《冯雪峰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②冯雪峰:《“第三种人”的问题》,《世界文化》第2期,1933年。
    ③(意)圭多·德·拉吉罗著,杨军译:《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52页。
    ⑤《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85年版,第4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1958年版,第468-469页。
    ②黄力之:《也谈中国的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哲学研究》2000年第6期。
    ①《革命与言论自由》,《中国青年》1927年2月第6卷第126—150期,第247页。
    ②华希理(蒋光慈:《论新旧作家与革命》,《太阳月刊》4月号,1928年4月1日。
    ③蒋光慈:《失业以后·前言》,《中国新兴文学短篇创作选》,北京:北新书局1930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9页。
    ①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②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③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1页。
    ④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1页。
    ①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1页。
    ②1927年9月25日致李霁野信。《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83页。
    ③石厚生(成仿吾):《毕竟是“醉眼陶然”罢了》,1928年5月1日上海《创造月刊》第1卷。
    ④李初梨:《请看我们中国的Don Quixote的乱舞——答鲁迅<“醉眼”中的朦胧>》,1928年4月15日上海《文化批判》月刊第4号。
    ⑤彭康:《“除掉”鲁迅的“除掉”!》1928年4月15日上海《文化批判》月刊第4号。
    ⑥杜荃(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1928年8月10日上海《创造月刊》第2卷第1期。
    ⑦钱杏邨(阿英):《死去了的阿Q时代》,1928年3月1日上海《太阳月刊》3月号
    ①光慈:《鲁迅先生》1929年1月5日上海《海蜃》半月刊第1期。
    ②《我们月刊》创刊号,1928年5月20日。
    ③《战线》周刊创刊号。1928年4月1日。
    ④《新宇宙》半月刊创刊号,1928年19月15日。
    ⑤上海《长夜》半月刊第3期,1928年5月1日。
    ⑥1928年2月24日致台静农信。《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10页。
    ①《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06页。
    ②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第4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7页。
    ③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第4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页。
    ④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第4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页。
    ①据陆耀东统计鲁迅在二十篇杂文和十来封书信中提到过尼采。参见陆耀东:《试谈鲁迅评尼采》,《齐鲁学刊》,1978年第一期。一些和鲁迅关系亲密的人,如周作人、许寿裳、刘半家、曹靖华等都说过鲁迅受过尼采思想的影响。刘半农曾赠给鲁迅这样一副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意谓鲁迅思想中,兼有托尔斯泰、尼采两家学说的影响。据说当时的友朋为这副联语恰当,鲁迅自己也不加反对。(孙伏园《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杂感二则》,见《鲁迅先生二三事》。)瞿秋白也认为,鲁迅早期思想“倾向尼采义”(《<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曹聚仁说:“我以为鲁迅的观察深刻,与眼光远大,并不由于接受了唯物史观的论据,而由于他的科学头脑以及尼采超人哲学的思想。”(《曹聚仁:鲁迅评传》173页,香港新文化出版社1973年8月出版。)许寿裳说:“鲁迅在弘文学院时,已经购有不少的日本文书籍,藏在书桌抽屉内,如拜伦的诗、尼采的传……”,(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屈原和鲁迅》。)周作人说:“鲁迅学了德文,可是对于德国文学没有什么兴趣。……这里尼采可以算是一个例外,《察拉图斯式拉如是说》一册多年保存在他书厨里·(周遐寿《鲁迅的故家·鲁迅在东京·德文书》。)郭沫若认为鲁迅与王国维“都喜欢文艺和哲学,而尤其有趣的是都曾醉心过尼采”。(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沫若文集》第12卷。)
    ②卢科斯:《西方看个人主义》,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版。
    ③ 引自Steven Lukes:Individualism(Oxford:BasilBlackwell,1973), p.49.
    ④ Lmmanuel Kant:The Moral Law(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tr, and ed., H.j.Paton, 3rdcd.(London:Hutehin-son&Co.,1958), pp.90-91.
    ①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全集》第6卷,第558页。
    ②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全集》第6卷,第557页。
    ③鲁迅:《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鲁迅全集》第4卷,第470页。
    ④致曹靖华的信,《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页。
    ①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页。
    ②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页。
    ③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
    ④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全集》第6卷,第553-554页。
    ①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全集》第6卷,第558页。
    ②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③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④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⑤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⑥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①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1页。
    ②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③尼采著,梵澄译《苏鲁支语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9月初版,第152页。
    ④鲁迅:《华盖集·题记》,《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⑤鲁迅:《习惯和改革》,《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①鲁迅:《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页。
    ②鲁迅:《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页。
    ③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2-423页。
    ①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2页。
    ②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全集》第6卷,第557页。
    ③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120页。
    ①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
    ②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①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②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第4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
    ③鲁迅与“英美派”论争也有一部分与个人恩怨有关,如鲁迅与徐志摩的介蒂,与陈西滢之间关于办杂志拿津贴及抄袭之争,与梁实秋之间硬译纠纷,与林语堂之间因李小峰版税官司的误会等。
    ①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②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与前驱的血》,《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
    ③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与前驱的血》,《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④鲁迅:《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⑤鲁迅:《译高尔基<一月九日>小引》,《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7页。
    ⑥鲁迅:《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①鲁迅:《隐士》,《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②鲁迅:《病后杂谈》,《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③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第4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④鲁迅:《杂谈小品文》,《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1-432页。
    ⑤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1页。
    ⑥鲁迅:《“论语一年”》,《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2页。
    ⑦鲁迅:《杂谈小品文》,《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2页。
    ①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2页。
    ①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冯乃超:《诗人们——送给时代的诗人》,《文化》月刊第5号,1928年。
    ①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②孟超:《我所知道的灵菲》,《洪灵菲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①波波:《争自由的波浪》,《太阳月刊》1928年第6期,
    ②三好十郎著,灵章译:《最后的自由》,《拓荒者》第1卷第1—5期,1930年,第816页。
    ①方璧:《欢迎<太阳>!》,《文学周报》第4辑,1929年第5卷第276—300期。
    ②杨帆:《独白》,《文化批判》1935年第2卷第5期。
    ③导签:《你底——赠给我底彦》,《文化批判》1935年第2卷第5期。
    ①陈德征:《严厉处置反革命分子》,《民国日报》(上海版),1929年3月26日。另见胡适致王宠惠信附件,1929年3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10页。
    ②胡适致王宠惠,1929年3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08—509页。
    ③胡适:《人权与约法》,《新月》第2卷第2期,1929年4月10日。
    ④陈德征:《胡说》,《民国日报》(上海版),1929年4月1日,星期评论版。另见胡适日记,1929年4月1日,《胡适日记全编》(5),第379页。这原是胡适在当日日记中粘附的一则剪报,上有胡适眉批:“我的文章没处发表,而陈德微的反响却登出来了。
    ⑤胡适写作《人权与约法》还有一件事件刺激了他,即1929年4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了一条保障人权的命令。
    ①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②如1929年8月29日日记粘贴“中公校长胡适反动有据市党部决议请中央拿办”、“胡适担不起的罪名:侮辱总理,背叛政府”,9月6日粘贴“市执委议惩胡适之”,9月9日“平市百余党员请查办前善后会议委员胡适”、“津市党委请惩办胡适”,9月14日“平市六区党部请严惩胡适一第六次常会决议请转呈缉拿产办”,9月15日粘贴“苏省党部呈请中央缉办无聊文人胡适”、“青岛通讯:严惩竖儒胡适”的剪报等。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5),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88、493、495—496、500-501、513页。
    ③《教部警告胡适》,《申报》,1929年9月23日。
    ④耿云志:《胡适年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5—176页。
    ①1931年7月30日,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6),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①胡适:《人权与约》,《新月》第2卷2期,1929年4月10日。
    ②胡适:《名教》,《新月》第1卷第5期,1928年7月10日。
    ①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新月》第2卷第6、7期合刊,1929年12月。
    ②罗隆基:《告压迫言论自由者》,《新月》第2卷第6、7期合刊,1929年9月10日。
    ①罗隆基:《我们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新月》第2卷第12期,1930年2月10日。
    ②罗隆基:《我的被捕经历与反感》,《新月》第3卷第3期,1930年5月10日。
    ③罗隆基:《我的被捕经历与反感》,《新月》第3卷第3期,1930年5月10日。
    ④梁实秋:《论思想统一》,《新月》第2卷3期,1929年5月10口。
    ①梁实秋:《思想自由》,《新月》第2卷11期,1930年1月10日。
    ②梁实秋:《孙中山先生论自由》,《新月》第2卷第9期,1929年11月10日。
    ③周晓明:《多源与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页。
    ①周晓明:《多源与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322页。
    ②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①李大钊:《强力与自由政治》,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页。
    ①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①罗隆基:《我的被捕经历与反感》,《新月》第3卷第3期,1930年5月10日。
    ②梁实秋:《论思想统一》,《新月》第2卷3期,1929年5月10日。
    ①陈独秀:《法律与言论自由》,《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0页。
    ②陈独秀:《为自由而战》,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137页。
    ③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④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1915年12月15口。
    ①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1916年1月15日。
    ②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期是,1918年6月15日。
    ③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新月》第3卷第4期,1930年6月10日。
    ④徐志摩:《列宁忌日谈革命》,《晨报副刊》,1926年1月21日。
    ⑤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①陈独秀:《抵抗力》,《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11月15日。
    ②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1916年2月15日。
    ③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①郑放翁:《制度与民性》,《新月》第2卷12期,1930年2月10日。
    ②王造时:《中国的传统思想》,《新月》第3卷8期,日期不详。
    ③王造时:《三千年来一大变局》,《新月》第3卷10期,日期不详。
    ④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⑤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⑥吴虞《说孝》,《星期日》社会问题号,1920年1月4号。
    ①陈独秀:《袁世凯复活》,《新青年》第2卷第4号,1916年12月1日。
    ②欧阳哲生:《胡适文集》(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3页。
    ③胡适:《人权与约法》,《新月》第2卷第2期,1929年4月10日。
    ④胡适,诸青来等:《人权与约法的讨论》,《新月》第2卷第4期,1929年6月10日。
    ⑤胡适:《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新月》第2卷第4期,1929年6月10日。
    ⑥胡适:《知难行亦不易》,《新月》第2卷第4期,1929年6月10日。
    ①梁实秋:《孙中山先生论自由》,《新月》第2卷第9期,1929年11月10日。
    ②罗隆基:《我们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新月》第2卷第12期,1930年2月10日。
    ③周晓明:《多源与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页。
    ④周晓明:《多源与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281页。
    ①徐志摩:《关于党化教育讨论》,《晨报副刊》,1926年9月20日。
    ②徐志摩:《列宁忌日谈革命》,《晨报副刊》,1926年1月21日。
    ③梁实秋:《新月月刊敬告读者》,《新月》第2卷第6、7期,1929年9月10日。
    ①胡适:《自由主义》,欧阳哲生:《胡适文存》第1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10页。
    ②周晓明:《多源与多元: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311页
    ③梁实秋:《文学批评辨》,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新月书店1931年8月第3版,第168页。
    ④梁实秋:《文学的纪律》,《新月》第1卷第1期,1928年3月10日。
    ⑤白壁德著,吴宓译:《白壁德与人文主义》,王锦后:《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5页。
    ①汪晖:《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2期,第3页。
    ②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页。
    ③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页。
    ①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页。
    ②(美)戴维·哈维著,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页。
    ③陈独秀:《为自由而战》,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137页。
    ④李杨:《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通信》,《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①《切实保障人民自由》,《南京市政府公报》第7卷第26期,1947年6月15日。
    ①哈耶克:《自由主义》,王焱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3页。
    ②哈耶克:《自由主义》,王焱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5页。
    ③哈耶克:《自由主义》,王焱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1页。
    ④哈耶克:《自由主义》,王焱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2页。
    ⑤哈耶克:《自由主义》,王焱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0页。
    ⑥哈耶克:《自由主义》,王焱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3页。
    ⑦哈耶克:《自由主义》,王焱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3页。
    ①(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页。
    ①严家炎:《文学史分期之我见》,《复旦学报》,2001年第2期。
    ②章培恒:《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①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逢增玉:《现代启蒙文学叙事中的现代性》,杨春时、俞兆平:《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1.(英)洛克著,瞿菊农、叶启芳译:《政府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法)孟德斯鸠著,许明龙译:《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著,韩光明等译:《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英)霍布豪斯著,泉曾汶译:《自由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英)约翰·格雷著,曹海军、刘训练译:《自由主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英)阿克顿著,胡传胜等译:《自由史论》,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7.(英)约翰·密尔著,许宝骙译:《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8.(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9.(英)弥尔顿著,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0.(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张瑞玉译:《资本主义与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2.(英)理查德·贝拉米著,毛兴贵等译:《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美)迈克尔·J.桑德尔著,万俊人等译:《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4.(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著,曹海军等译:《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长春:吉林出版社2004年版。
    15.(意)圭多·德·拉吉罗,杨军译:《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年版。
    16.(英)以赛亚·伯林著,胡传胜译:《自由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7.(奥)哈耶克(F. A. Hayek)著,滕维藻、朱宗风译:《通向奴役的道路》,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8.(美)本杰明·史华慈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3年版。
    20.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的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北京:时 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2.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3.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德)卡尔·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5.石毕凡:《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刘军宁主编:《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27.王焱等编:《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28.闫润鱼:《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29.(美)本杰明·史华慈等:《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自由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
    30.胡伟希等:《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32.张晓唯:《蔡元培与胡适(1917—1939)——中国文化人与自由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谢郁文:《自由与生存:西方思想史上的自由观追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4.周辅成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35.(美)汉娜·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36.(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8.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法)皮埃尔·布厄迪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0.(法)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言谈录》,上海: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41.(美)杰罗姆·B·格里德尔著,单正平译:《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舒芜:《回归五四》,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陶东风主编:《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许纪霖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上海出版中心2000年版。
    47.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48.郭湛波:《五十年来中国思想之演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9.(美)维拉·施瓦支著,李国英等译《中国的启蒙运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0.(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1.胡伟希:《观念的选择:20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2.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
    53.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5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
    5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5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5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58.牟宗三等:《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文化传统的重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
    59.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0.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61.哈佛燕京学社编:《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2.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3.王跃、高力克编:《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64.王跃:《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5.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66.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7.朱晓进:《历史转换期文化启示录:文化视角与鲁迅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8.朱晓进:《“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9.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杨洪承:《废墟上的精灵: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文化的理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1.杨洪承:《现象与视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纵横》,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2.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66年版。
    7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5.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76.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的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7.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8.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9.《百年文潮》,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80.邬国平,黄霖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册,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81.刘川鄂:《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82.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品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3.丁帆:《文化批判的审美价值坐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与文本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4.丁帆等:《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5.丁帆等:《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6.陈继会,朱晓进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7.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8.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0.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1.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92.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93.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94.朱金顺:《新文学资料丛话》,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95.(美)劳埃德著,陈红民等译:《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96.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97.钱中文,刘方喜,吴子林:《自律与他律——中国现代文学论争中的一些理论问 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98.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99.闽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00.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1.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28年版。
    102.郑春:《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3.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4.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5.(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
    106.沈殿成主编:《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07.叶隽:《异文化博弈——中国现代留欧学人与西学东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8.容闳:《西学东渐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09.(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北京不: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10.(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11.(日)井上清著,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日本历史》下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12.孟庆澍:《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3.林森木、田夫:《无政府主义史话》,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4.(英)史蒂文·卢克斯著,阎克文译:《个人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5.(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6.(美)希尔斯著,傅铿等译:《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7.(美)帕尔默、科尔顿,孙福生,陈敦全译:《近现代世界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18.(美)韦勒克等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9.(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0.邵伯周:《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年版。
    121.赵叔键:《摆荡在传统与卡里斯玛之间》,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版。
    122.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3.高永年:《中国叙事诗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4.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125.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126.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7.逢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8.俞兆平:《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9.(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30.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李安东译:《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2.刘禾著,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133.胡适:《胡适留学日记》,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134.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35.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36.沈卫威:《自由守望——胡适派文人引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7.欧阳哲生著:《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阐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8.(美)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9.(美)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0.胡适等:《人权论集》,上海:新月书店1930年版。
    141.罗隆基:《我的被捕经过与反感》,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42.钱理群:《周作人传》,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43.《周作人日记》(影印本),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
    144.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5.(英)卜立德著,陈广宏译:《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艺思想》,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6.《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7.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8.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49.曹聚仁:《鲁迅评传》,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150.郜元宝:《鲁迅六讲》,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51.《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2.《陈独秀文章选编》,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153.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54.任建树:《陈独秀大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5.朱志敏:《李大钊传》,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
    156.《李大钊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7.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158.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60.倪邦文:《自由者梦寻:“现代评论派”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清议报》
    2.《时务报》
    3.《天义报》
    4.《新青年》
    5.《新潮》
    6.《现代评论》
    7.《努力周报》
    8.《新月》
    9.《独立评论》
    10.《再生》
    11.《经世日报·文艺周报》
    12.《观察》
    13.《大公报·星期文艺》
    14.《益世报·文学周刊》
    15.《小说月报》
    16.《文学杂志》
    17.《抗战文艺》
    18.《创造》季刊
    19.《文化批判》
    20.《现代》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