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众传媒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基本进程和重要标志,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报业的生成、发展以及当前发生的变革,正是以走向城市化、现代化的中国为框架展开的。在报纸的发展历程中,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背景,而是以无处不在的方式渗透在报纸的各个方面;报纸也不仅仅是城市化、现代化的镜像,它参与了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双方彼此嵌入,互相促动。本论文希望通过对佛山的报纸和城市化的分析,来把握社会发展和媒介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把握新闻信息与社会现实之间所构成的多层次复合关系,多角度地反映传媒的社会价值。
     大众传媒从诞生到发展,一直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并对城市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而城市化为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提供了广泛的信息需求和受众需求,大众传媒在都市这个空间里获得了存在的可能和发展的动力,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是大众传媒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城市化的进程就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是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体制的更新,社会利益的重组与价值观念的嬗变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动的都市社会转型过程中,大众媒介系统完成了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而得到转型,传媒转型是传媒对都市社会转型和传媒社会环境因子的全面适应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转型成为报纸的基本生存状态,报纸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发展,体现出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趋势,进而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
     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分化的过程,随着社会分化、文化分化的加剧,在我们的媒体中普遍出现了传播分化、传播失衡的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整合成为社会转型的重要趋势,时代对报纸提出新的角色与功能,报纸要成为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的工具,成为促进社会冲突与问题的解决,帮助社会实现调解和跨阶层沟通的整合工具,报纸的这一转型也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城市社会转型时期,观念和文化层面面临着多重复杂的矛盾冲突,渗透着对人文精神的挑战和冲击,而构建良性的城市文化,即建立在多元的文化生态、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道德水准、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基础上的城市风貌,成为顺利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保证。作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传媒必须积极参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建构,在满足市民文化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整合提升城市文化,构建多层面的城市文化传播体系。
Urbanization is the basic process and important symbol and an inevitable stage of modernization. The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spaper industry are based on the urbanized and modernized China.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per industry, 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a background but exists in every aspect of newspapers. Newspapers are not only an image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but gets involved in its process. They implant and actuate each other. The author, through analysis of newspaper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of Foshan, aims to seize the beneficial reaction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media, to grasp the many-layered and complex relations and to reflect its social value from all angles.
     The mass media has been along with the urbanization and thus has great effects on it since its emergence. Up to now,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mass media has been an important criterion in judging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a state and region, comprehensive economy strength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level. The urbanization offers a solid good economic,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wide information and requirements from the mass. The mass media has acquired power to exist and develop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ities, especially metropolis, undertake the function of spreading culture and are hatcheries accelerators of the mass media.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a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a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renewal of social system, the reorganization of social interests and the evolution of value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such a rapidly changing city, the mass media system have been transformed for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mass media transformation is to adapt to the overall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and total adaptation of urban societ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edia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contents, forms, function, and roles of newspapers in turn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its basic existence state in this rapid change. The newspapers have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embodied the tendency of adaptability to the process, which promotes the soft power of the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which means the alien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social mobility is increasing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are combining. In our media, in general, the problem of communication division and communication imbalance have appeared, which has exacerbated social divisions.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 new era has demands for the new role and function of newspapers, and the newspaper is to become a tool for expressing their interests,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conflict and the way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helping the community to achieve conciliation and cross-class integration tools of communication. The transition of the newspaper will become a strong impetus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urban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multiple complex conflicts in the aspect of the cultural and concept, permeate with the challenges and impact of the spirit of the humanities. To build healthy urban culture, which is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city, built on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cology, good relationships, high ethical level, and social solidar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smooth progr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urban culture, mass media must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rban culture, combine and improve urban culture, constructe multi-level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meeting the needs of cultural diversity.
引文
①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页
    ②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2页
    ①丁则民、黄仁伟、王旭等:《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第三卷,1861—19世纪末,人民出版社,2002年,296页
    ②[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③[美]舒得森著,何颖怡译:《探索新闻》,远流出版,1993年第1版,第59-60页
    ④ Mott, Frank luther, American Journalism, A History:1690-1960,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2,241
    ⑤张军芳:《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117页
    ①[美]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② Bleyer, Willard Grosvenor. Main Current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Journalism, The Riverside Press,1927,160
    ③[美]舒得森著,何颖怡译:《探索新闻》,远流出版,1993年第1版,第104页-105页
    ④[美]舒得森著,何颖怡译:《探索新闻》,远流出版,1993年第1版,第104页
    ①[美]舒得森著,何颖怡译:《探索新闻》,远流出版,1993年第1版,第60-61页
    ② Park, Robert E. The Immigrant Press and Its Control, Brothers Publishers,1922,9张军芳:《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21页
    ③张军芳:《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21页
    ④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0页
    ①转引自张咏华:《传播基础结构、社区归属感与和谐社会构建:论美国南加州大学大型研究项目<传媒转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http://www.studa.net/xinwen/060527/17502050.html
    ②[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1页
    ③罗纲、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④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69页
    ⑤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3页
    ①喻国明、王斌:《规制与突破:传媒产业布局的演变路径》,《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4期
    ②陈卫星、刘宏:《解析都市报的传播空间》,《媒介文化》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36页
    ③蔡尚伟:《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第9页
    ①陈坤:《城市文化重构背景下的上海新兴报纸研究》,上海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第3页
    ②张晋升:《城市化中的报业发展趋向》,《中国记者》,2003年第2期
    ③常征:《城市化与城市报纸的发展》,《中国记者》,2002年第5期
    ④吴旭华:《城市化:地方报广阔而深邃的发展空间》,《新闻战线》,2005年第2期
    ①范计春:《城市化的报纸与报纸的城市化—影响晚报都市报发展的城市因素》,《中国记者》,2002年第10期
    ②阮晓琴:《城市化与地方报业》,《中国记者》,2002年第5期
    ③汪源:《媒体对城市化议题的设置》,《当代传播》,2006年第3期
    ④郑也夫:《城市问题及其报道的梳理—一个人文学者眼中的城市》,《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
    ⑤王鹤:《副刊对城市的多重阅读》,《新闻界》,2007年第6期
    ①周燕群、陈芳:《与城市一齐成长—珠三角三城记之历史回顾》,《中国记者》,2005年第7期
    ②伦少斌:《报业“强龙”与“地虎”的双赢性竞争—以佛山市场的报业博弈为例》,《中国报业》,2008年第4期
    ③谢昭良:《媒体合作:推动报业创新、进步的新亮点》,《中国记者》,2007年第3期
    ④李燕萍:《佛山传媒集团资源整合初探》,暨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① L.Mumford, The Culture of Citie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38, P3
    ①黄凤祝:《城市与社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黄凤祝:《城市与社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③罗伯特·帕克等:《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④ Wirth, L,1938,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in Hatt, P.Reiss, A. J. Jr. Cities and society, Glencoe:The Free Press,P46
    ①蔡禾:《都市社会学研究范式之比较——人类生态学与新都市社会学》,《学术论坛》,2003年第3期
    ②孙明洁:《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城市问题》,1999年第3期
    ③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91页
    ①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aiden:Blackwell Publishing, LEFEBVRE H,1991, P381
    ② Urban Socioligy, Capitalism and Modernity, Mike Savage and Alan Warde, Macmillan,1993, P28
    ③刘士林主编:《2007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页
    ④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331页
    ①何念如:《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4页
    ②刘志军:《论城市化定义的嬗变与分歧》,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3期
    ③吴楚材:《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④辜胜阻、刘传江等:《中国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3期
    ⑤陈为邦:《关于城市化的几个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5期
    ⑥仲小敏:《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讨论》,《科学·经济·社会》,2000年1期
    ①刘勇:《我国城市化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4月14日
    ②转引自周大鸣:《现代都市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8页
    ③税尚楠,吴希翎:《试论我国的乡村城市化道路》,《经济地理》,1984年1期
    ④黄凤祝:《城市与社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页
    ⑤刘士林:《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江海学刊》,2007年1期;刘士林主编:《2007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页
    ①刘耀彬等:《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4期
    ②什洛莫·阿维内里:《马克思与现代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第11页
    ③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56页
    ④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页
    ⑤蔡尚伟:《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第3页
    ①黄凤祝:《城市与社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②李春梅:《城市化进程中市管县体制的利弊》,《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
    ③[美]阿历史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1985年版,第7-8页
    ①韦尔伯·施拉姆:《人类传播史》,游梓翔 吴(?)儀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03页
    ②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页
    ①程兆民:《城市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现代传播》,1996年第5期
    ②[美]威尔·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③[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绎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④赵启正:《中国传媒: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
    ⑤喻国明、王斌:《规制与突破:传媒产业布局的演变路径》,《传媒观察》,2007年第4期
    ①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8页
    ②刘宏:《试论<南方都市报>的社会传播功能》,暨南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47页
    ④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① 罗伯特·帕克等:《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②罗伯特·帕克等:《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①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3-14页
    ②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68页
    ③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3页、22页
    ①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91页
    ②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5页
    ③[美]赫伯特·阿特休尔著,黄煜等译:《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2页
    ④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9页
    ①胡申生等:《传播社会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②[英]罗杰·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单波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③[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9版,第157页
    ①吴信训主编:《都市新闻传播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②程兆民:《城市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现代传播》,1996年第5期
    ③程兆民:《城市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现代传播》,1996年第5期
    ①程兆民:《城市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现代传播》,1996年第5期
    ②国家统计局网站1996和2007年年度统计数据
    ①相关数据来自《佛山市社会及经济发展基础数据汇编》
    ①转引自胡长顺:《21世纪中国新工业化战略与西部大开发》,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版
    ②相关数据来自《佛山统计年鉴》、《佛山年鉴》
    ①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①相关数据来自《佛山统计年鉴》、《佛山年鉴》
    ①《深圳、珠海、佛山三城市城市化率已达100%》,《深圳特区报》,2008年12月9日,A5版
    ②朱铁臻:《“同城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0月09日,A4版
    ①《深度融合开创传媒新时代——透视佛山传媒集团2008年度十件大事》,佛山日报,2009年1月22日,A3版
    ①相关数据来自《佛山年鉴》
    ①相关数据来自《佛山年鉴》
    ②相关数据来自《佛山年鉴》
    ①相关数据来自《佛山年鉴》
    ②相关数据来自《佛山年鉴》
    ①阮晓琴:《城市化与地方报业》,《中国记者》,2002年第5期
    ②《2007年上半年珠三角报业零售市场状况》,《传媒》,2007年第6期
    ①谢孝国:《广州报业跨区域竞争态势分析》,《岭南新闻探索》,2008年第5期
    ①罗以澄:《(中国大陆报纸转型)序》,《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糜海燕、符惠明、李佳敏:《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把握及特征解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
    ①文军:《有意图行为与未预期后果:城市化建设及其对居民生活结构的影响》,《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下),第206页
    ②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李强:《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 肖小霞德频:《冲突与融合: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学术论坛》,2003年第3期
    ② 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③ 梅尔文·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357页
    ④ 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⑤ 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⑥ 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 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② 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③ 杜峻飞 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④ 喻国民:《我国媒体产业的发展态势预测及竞争策略》,网上人大,http://www.cmr.com.cn /community,2003-03-31
    ① 陈立生:《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完善》,《新闻爱好者》,2005第9期
    ② 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02页
    ③ 刘磊:《党报的“边缘化”趋势》,传媒学术网,http://bbs.mediachina.net.2005-07-01
    ①翁家朋:《来自“都市化与传媒发展高峰论坛”的思考》,《佛山日报》,2006年8月24日
    ①秦志希 刘敏:《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
    ① 肖小霞 德频:《冲突与融合: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学术论坛》,2003年第3期
    ②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媒介论争:19个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王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117页
    ③喻国民:《整合力竞争—未来传媒竞争的制高点》,《传媒》,2005年第8期
    ①《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嘉宾演讲精要》,《传媒》,2008年第6期
    ②《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搜狐新闻网,http://news.sohu.com.2006-08-05
    ③熊振宇 徐胜斌 谢红:《报业集团产品结构分析》,《新闻前哨》,2006年第11期
    ④黄凤祝:《城市与社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①纪莉:《在两极权力中冲撞与协商—论媒介融合中的融合文化》,《现代传播》,2009年第1期
    ②张允若:《对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1期,第60页
    ③ AndrewRasiej & MicahL.Sifry:Withnewmedia, bamacamptakesstage..http://www.politico.com/news stories/0908/13341.html,2008-09-11
    ④喻国明 戴元光:《媒介融合情境下的竞争之道——对美国电视的新竞争策略的观察与分析》,《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2期
    ①王丽萍:《媒介融合:传媒与受众全新对话平台》,《中国传媒科技》,2009年第8期
    ①金鑫:《上海报业发展的四个趋势》,《传媒经济参考》,2005年第9期
    ②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①转引自《“专家纵论文化名城”文化与经济共唱戏》,佛山日报,2003年12月2日
    ①阮晓琴:《城市化与地方报业》,《中国记者》,2002年第5期
    ②蔡雯 陈卓:《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基于2008年重大新闻报道案例研究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2期
    ① 闻娱:《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模式创新》,《新闻战线》,2009年第2期
    ①蔡雯 陈卓:《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基于2008年重大新闻报道案例研究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2期
    ①蔡雯 陈卓:《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基于2008年重大新闻报道案例研究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2期
    ②邓英武:《构建跨媒体新闻采编系统之探索》,《中国传媒科技》,2009年第8期
    ①陈卓:《融合新闻实践的有益尝试—佛山传媒集团2008年美国大选报道策划始末》,《今传媒》,2009年第2期
    ②蔡雯 陈卓:《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基于2008年重大新闻报道案例研究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2期
    ①蔡雯 陈卓:《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基于2008年重大新闻报道案例研究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2期
    ①戴晓军:《统出合力分出活力》,《新闻战线》,2010年第1期
    ②戴晓军:《统出合力分出活力》,《新闻战线》,2010年第1期
    ①蔡骐 吴晓珍:《从媒介融合看我国传媒集团的未来发展走向》,《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月
    ②戴晓军:《统出合力分出活力》,《新闻战线》,2010年第1期
    ① 《区域媒体全球化时代的大胆尝试》,佛山日报,2008年11月25日,A3版
    ①杨海军:《媒介融合:缘起与终极目标》,《传媒》2009年第4期)
    ②孟建 赵元坷:《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
    ①蔡骐 吴晓珍:《从媒介融合看我国传媒集团的未来发展走向》,《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月
    ②王基国:《国内跨媒介经营分析》,《新闻前哨》,2008年第3期
    ①辜晓进:《国内“媒介融合”现状》,《中国记者》,2009年第2期
    ② 《佛山传媒集团工作通讯第十三期》
    ③蔡雯 郭翠玲:《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记者》,2007年第9期
    ①徐沁:《国际媒介融合发展的瓶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7期
    ②纪莉:《在两极权力中冲撞与协商—论媒介融合中的融合文化》,《现代传播》,2009年第1期
    ③支庭荣:《我国报纸、广播、电视跨媒体集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牡丹江、佛山、红河、成都个案为例》,《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6期
    ①支庭荣:《我国报纸、广播、电视跨媒体集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牡丹江、佛山、红河、成都个案为例》,《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6期
    ②王基国:《国内跨媒介经营分析》,《新闻前哨》,2008年第3期
    ③黄升民、周艳主编:《中国传媒市场大变局》,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④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
    ①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3页
    ②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第1版,第401页
    ③文军、朱士群:《社会分化与整合及其对中国社会稳定的影响》,《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第2期
    ①俞虹:《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传播价值取向》,《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②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110页
    ①唐锋军 王静:《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佛山日报,2006年8月19日,A7版
    ②姚君喜:《社会转型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
    ③姚君喜:《我国当代社会的传播分化》,《当代传播》,2006年第2期
    ④姚君喜:《社会转型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⑤姚君喜:《社会转型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①付晓静:《弱势群体的传媒失语探析》,《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①邵志择:《大众传播与社会整合》,智维网,http://www.zeview.com/index.php?2005-1-12
    ②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③J·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15页
    ④詹姆斯·卡伦:《媒体与权力》,史安斌董关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第175页
    ①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②姚君喜:《社会转型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③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414页
    ④孙玮:《多重视角中的媒介分层现象》,《新闻大学》,2002年秋
    ⑤张福平:《公共空间:大众传媒的必然选择》,《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
    ① 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②《入粤农民工数量达946万人》,《广州日报》,2009年3月3日
    ①洪朝辉:《论中国农民工的社会权利贫困》,《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4期
    ②黄典林:《新闻媒介与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例》,《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③李艳红:《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和社会身份建构》,《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3卷第2期
    ①李强:《农民工与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①余红 丁骋骋:《中国农民工考察》,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②余红 丁骋骋:《中国农民工考察》,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③周大鸣:《永恒的钟摆——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页
    ④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128页
    ⑤梅尔文·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36-250页
    ⑥黄典林:《新闻媒介与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例》,《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①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4期
    ②乔同舟 李红涛:《农民工社会处境的再现:一个弱势群体的媒体投影》,《新闻大学》,2005年冬
    ①吴清芳:《大众传播·社会角色·和谐社会》,《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第103页
    ②朱天、程前、张金辉:《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新华报业网,2004年8月17日
    ①谭云明:《论民生新闻的两次提升》,《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②侯迎忠:《媒介与民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128页
    ①文军:《城市化的未预期后果对居民日常生活结构的影响——以1990年代后的上海城市改造为例》,2006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论文
    ②侯迎忠:《媒介与民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128页
    ③罗以澄 詹绪武:《新闻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当代传播》,2006年第1期
    ①侯迎忠:《媒介生态学视野下的电视民生新闻探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3月
    ①侯迎忠:《媒介生态学视野下的电视民生新闻探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3月
    ①蔡雯:《美国新闻界关于“公共新闻”的实践与争论》,《新闻战线》2004年第4期
    ①谭云明:《论民生新闻的两次提升》,《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①喻国民:《民生新闻:未来十年的发展机遇与角色转型》,《现代传播》,2009年第4期
    ①李宁 龚世俊:《论都市文明建构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②包心鉴:《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理论前沿》,2001年第13期
    ①包心鉴:《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理论前沿》,2001年第13期
    ②蔡尚伟:《百年双城记: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传媒》,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①于德山著:《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②(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页
    ③贾明:《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对都市文化的重构》,《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2日
    ④张秀敏:《媒体与城市文化认同》,《传媒观察》,2009年第2期
    ①姚朝文 袁瑾:《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
    ①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①姚朝文 袁瑾:《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②高小康:《“双三角”: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文化评论(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3页
    ① Anthony Giddens, Sociology,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1989, P31
    ②林晖:《中国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之构建》,《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5卷第2期
    ①王传宝:《大众传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②王传宝:《大众传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张秀敏:《媒体与城市文化认同》,《传媒观察》,2009年第2期
    [1]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舒得森著:《探索新闻》,何颖怡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3]罗伯特·帕克等:《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丁则民.黄仁伟.王旭等:《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第三卷,1861—19世纪末,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八版),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6]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7]J·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梅尔文·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
    [9]阿历史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绎出版社,2001年版
    [11]威尔·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2]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13]梅尔文·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14]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罗杰·迪金森等:《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6月版
    [17]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8]黄凤祝:《城市与社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20]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21]秦志希:《新闻舆论与新闻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罗纲 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于德山著:《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4]姚朝文 袁瑾:《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张军芳:《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26]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版
    [27]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8]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9]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0]李强:《农民工与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1]余红 丁骋骋:《中国农民工考察》,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3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李强:《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5]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6]姚君喜:《社会转型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周大鸣:《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38]李良荣等著:《历史的选择》,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39]殷俊等:《城市新闻学——以成都为例》,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4月版
    [40]刘士林主编:《2007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版
    [41]崔欣 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2]吴楚材:《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3]周大鸣:《现代都市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4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6]张晓锋 王新杰:《传媒协同发展论》,新华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7]崔欣 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8]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49]吴信训主编:《都市新闻传播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胡申生等:《传播社会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51]胡长顺:《21世纪中国新工业化战略与西部大开发》,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版
    [52]谢文蕙 邓卫:《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3]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4]杜峻飞 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55]黄升民 周艳主编:《中国传媒市场大变局》,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56]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7]侯迎忠:《媒介与民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58]张泽群:《城市灵魂》,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59]潘知常 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60]秦志希 刘敏:《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现代传播》,2002年第l期
    [61]喻国明 王斌:《规制与突破:传媒产业布局的演变路径》,《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4期
    [62]陈卫星 刘宏:《解析都市报的传播空间》,《媒介文化》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63]张咏华:《传播基础结构、社区归属感与和谐社会构建:论美国南加州大学大型研究项目<传媒转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http://www.studa.net/xinwen/060527/17502050.html
    [64]张晋升:《城市化中的报业发展趋向》,《中国记者》,2003年第2期
    [65]常征:《城市化与城市报纸的发展》,《中国记者》,2002年第5期
    [66]吴旭华:《城市化:地方报广阔而深邃的发展空间》,《新闻战线》,2005年第2期
    [67]范计春:《城市化的报纸与报纸的城市化—影响晚报都市报发展的城市因素》,《中国记者》,2002年第10期
    [68]阮晓琴:《城市化与地方报业》,《中国记者》,2002年第5期
    [69]汪源:《媒体对城市化议题的设置》,《当代传播》2006年第3期
    [70]郑也夫:《城市问题及其报道的梳理——个人文学者眼中的城市》,《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
    [71]王鹤:《副刊对城市的多重阅读》,《新闻界》,2007年第6期
    [72]周燕群 陈芳:《与城市一齐成长—珠三角三城记之历史回顾》,《中国记者》,2005年第7期
    [73]伦少斌:《报业“强龙”与“地虎”的双赢性竞争——以佛山市场的报业博弈为例》,《中国报业》,2008年第4期
    [74]谢昭良:《媒体合作:推动报业创新.进步的新亮点》,《中国记者》,2007年第3期
    [75]刘志军:《论城市化定义的嬗变与分歧》,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6]辜胜阻 刘传江等:《中国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3期
    [77]陈为邦:《关于城市化的几个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5期
    [78]刘士林:《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江海学刊》,2007年第l期
    [79]税尚楠等:《试论我国的乡村城市化道路》,《经济地理》,1984年第1期
    [80]仲小敏:《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讨论》,《科学·经济·社会》,2000年第1期
    [81]刘勇:《我国城市化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时报》,1999-04-14
    [82]刘耀彬.李娟文:《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第4期
    [83]什洛莫·阿维内里:《马克思与现代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84]李春梅:《城市化进程中市管县体制的利弊》,《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
    [85]蔡尚伟:《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86]何念如:《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87]赵启正:《中国传媒: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
    [88]喻国明 王斌:《规制与突破:传媒产业布局的演变路径》,《传媒观察》,2007年第4期
    [89]朱铁臻:《“同城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0月09日
    [90]《2007年上半年珠三角报业零售市场状况》,《传媒》,2007年第6期
    [91]糜海燕 符惠明 李佳敏:《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把握及特征解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
    [92]文军:《有意图行为与未预期后果:城市化建设及其对居民生活结构的影响》,《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93]喻国民:《我国媒体产业的发展态势预测及竞争策略》,网上人大,http://www.cmr.com.cn /community,2003-03-31
    [94]陈立生:《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完善》,《新闻爱好者》,2005第9期
    [95]刘磊:《党报的“边缘化”趋势》,传媒学术网,http://bbs.mediachina.net.2005-07-01
    [96]喻国民:《整合力竞争—未来传媒竞争的制高点》,《传媒》,2005年第8期
    [97]《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嘉宾演讲精要》,《传媒》,2008年第6期
    [98]《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搜狐新闻网,http://news.sohu.com.2006-08-05
    [99]熊振宇 徐胜斌 谢红:《报业集团产品结构分析》,《新闻前哨》,2006年第11期
    [100]纪莉:《在两极权力中冲撞与协商——论媒介融合中的融合文化》,《现代传播》,2009年第l期
    [101]张允若:《对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1期
    [102]喻国明 戴元光:《媒介融合情境下的竞争之道——对美国电视的新竞争策略的观察与分析》,《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2期
    [103]王丽萍:《媒介融合:传媒与受众全新对话平台》,《中国传媒科技》,2009年第8期
    [104]孙全胜:《WTO整合中国传媒产业》,《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8期
    [105]殷俊.殷瑜:《新闻集团的跨媒介经营》,《新闻爱好者》,2006年第6期
    [106]吴海民:《媒体变局和传统媒体的走向》,《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Http://www. cjr. com. cn,2006年4月29日
    [107]东南清:《对网络传播的思考—传媒的复合发展走向》,《中共郑州市委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108]捧永斌.姜太碧.刘涌泉:《中国传媒产业经营基本模式及政策取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09]孙全胜:《WO整合中国传媒产业》,《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8期
    [110]金鑫:《上海报业发展的四个趋势》,《传媒经济参考》,2005年第9期
    [111]蔡雯 陈卓:《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基于2008年重大新闻报道案例研究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2期
    [112]闻娱:《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模式创新》,《新闻战线》,2009年第2期
    [113]邓英武:《构建跨媒体新闻采编系统之探索》,《中国传媒科技》,2009年第8期
    [114]陈卓:《融合新闻实践的有益尝试——佛山传媒集团2008年美国大选报道策划始末》,《今传媒》,2009年第2期
    [115]蔡骐 吴晓珍:《从媒介融合看我国传媒集团的未来发展走向》,《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月
    [116]杨海军:《媒介融合:缘起与终极目标》,《传媒》,2009年第4期
    [117]孟建 赵元坷:《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
    [118]陈可:《出版集团跨媒介经营探讨》,《编辑之友》,2003年第3期
    [119]辜晓进:《国内“媒介融合”现状》,《中国记者》,2009年第2期
    [120]蔡雯 郭翠玲:《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记者》,2007年第9期
    [121]徐沁:《国际媒介融合发展的瓶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7期
    [122]纪莉:《在两极权力中冲撞与协商——论媒介融合中的融合文化》,《现代传播》,2009年第1期
    [123]支庭荣:《我国报纸.广播.电视跨媒体集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牡丹江.佛山.红河.成都个案为例》,《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6期
    [124]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
    [125]商建辉:《警惕传媒产业化发展中的“市场失灵”》,《青年记者》,2005年12期
    [126]文军.朱士群:《社会分化与整合及其对中国社会稳定的影响》,《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
    第2期
    [127]俞虹:《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传播价值取向》,《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128]姚君喜:《我国当代社会的传播分化》,《当代传播》,2006年第2期
    [129]付晓静:《弱势群体的传媒失语探析》,《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
    [130]邵志择:《大众传播与社会整合》,
    [131]智维网,http://www. zeview. com/index. php?2005-1-12
    [132]孙玮:《多重视角中的媒介分层现象》,《新闻大学》,2002年秋
    [133]张福平:《公共空间:大众传媒的必然选择》,《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
    [134]黄典林:《新闻媒介与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以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例》,《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35]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4期
    [136]乔同舟李红涛:《农民工社会处境的再现:一个弱势群体的媒体投影》,《新闻大学》,2005年冬
    [137]朱天程前张金辉:《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新华报业网,2004年8月17日
    [138]谭云明:《论民生新闻的两次提升》,《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139]文军:《城市化的未预期后果对居民日常生活结构的影响——以1990年代后的上海城市改造为例》,2006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论文
    [140]L.Mumford, The Culture of Citie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38
    [141]Wirth, L,1938,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in Hatt, P.Reiss, A. J. Jr. Cities and society, Glencoe:The Free Press
    [142]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 LEFEBVRE H,1991
    [143]Mike Savage and Alan Warde, Urban Socioligy, Capitalism and Modernity, Macmillan
    [144]Bleyer, Willard Grosvenor. (1927).Main Current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Journalism, The Riverside Press.
    [145]Mott, Frank luther, (1962).American Journalism, A History:1690-1960, The Macmillan Company.
    [146]Park, Robert E. (1922).The Immigrant Press and Its Control, Brothers Publishers
    [147]Anthony Giddens. (1989).Sociology,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148]ZhouHe(2000).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ress in a Tug-of-War:A Political-Economy
    [149]Analysis of the Shenzhen Special Zone Daily, Power, Money and Media,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50]Theodore Roszark, (1979) person-planet:The Ceative Destruction of Industrial soceity, LondonrGollancz
    [151]McCullagh, Ciaran.&Campling, Jo(2002).Media power: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New York:Palgrave.
    [152]Chin-Chuan Lee Ed.(2003), Chinese media, global context.London:Routledge.
    [153]Gandy, O.H.(1982).Beyond agenda setting:Information subsidies and public policy.Norwood, NJ:Ablex.
    [154]Herman, Edward S.& Chomsky, Noam(2002).Manufacturing conse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New York:Pantheon Books.
    [155]McQuail, Denis(1992).Media Performance: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London:Sage.Tuchman, G.(1978).Making News: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Y:the Free Press.
    [156]Zhao, Y.Z.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Between the PartyLine and the Bottom Line.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
    [157]AndrewRasiej & MicahL.Sifry.Withnewmedi, bamacamp takesstage
    [158].http://www.politico.com/newsstories/0908/13341.html,2008-09-11
    [159]Lee Chin-Chuan (2000), China's Journalism:the emancipatory potential of social theory, Journalism Studies, Volume Ⅰ, Number 4, November 2000
    [160]Lee Chin-Chuan (2000), Chinese Communications:Prisms, Trajectories, and Modes of Understanding, Power, Money and Media,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0
    [161]Yuezhi Zhao (1998),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University
    [162]Yuezhi Zhao (2000), From Commercialization to Conglomer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0, Spring
    [163]Huang Chengju (2000) "The development of a Semi-independent Press in Post-Mao China:an overriew and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Business News", Journalism Studies, Volume 1, Number 4, November 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