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分类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法苑珠林》是唐初释道世编纂的一部佛教类书,该书以佛教基础知识及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分类撰集。由于种种原因,《法苑珠林》在知识史、思想史领域的学术价值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法苑珠林》的分类为中心,将撰者分类思想与时代思潮结合起来,对唐前知识特别是佛教知识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唐初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使一些宗教活动者得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撰著成书,客观上促进了宗教典籍的发展。唐初佛寺经济的稳定和逐步繁盛,使一大批佛教僧侣得以潜心整理佛教文献。唐初兴盛的佛寺经济使佛教文化进入时代的知识体系成为可能。唐初政治的逐步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其在意识形态方面具备了吸收、消化异域文化的能力。对多种文化的吸收、整合成为唐初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释道世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之前,卒于唐弘道元年(683),世寿至少有八十七岁。道世幼年出家。释道宣《大唐内典录》中所载“玄恽”之称系其个人的称呼习惯。现存本《诸经要集》即道世所撰《善恶业报论》,是《法苑珠林》初本。在《法苑珠林》百卷与一百二十卷(《嘉兴藏》本)两种不同的版本中,百卷本更接近道世所撰原貌。《嘉兴藏》刊刻过程中可能使用了部分民间的版本。
     《艺文类聚》和《法苑珠林》二书的分类差异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与佛教知识体系之间的差异。从《经律异相》到《法苑珠林》分类的发展,反映了佛教知识从依靠印度文化传统向整合不同文化方向的转移。《法苑珠林》的编纂不仅完善了佛教自身的知识体系,还广泛吸收了中土的文化内容,体现出整合中印文化的价值取向。《道教义枢》与《法苑珠林》的分类差异体现了在不同的宗教立场上弘传知识方式的差异。
     从《诸经要集》到《法苑珠林》分类的变化,反映了唐初佛教的社会文化基础和撰者知识价值取向的变化。《法苑珠林》内典分类反映了唐初弥陀信仰盛起、弥勒信仰继续保持强势以及慈悲思想、末法思想在唐初普遍流行的社会现状。《法苑珠林》“感应缘”分类集中体现了撰者广泛吸收多种文化弘法的思想,客观上促进了惩恶扬善社会意识的发展。《法苑珠林》广泛征引《搜神记》文献揭示了撰者借重史的征实性弘法的编纂意图,并借传统阴阳五行思想的巨大社会感召力以达到其弘道明教的目的。《法苑珠林·传记篇》对中土佛教撰述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这对佛教知识体系的完善具有一定的作用。
     《法苑珠林》的分类在完善佛教知识体系、拓展古代的知识视野、促进佛学的发展、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Fayuan Zhulin(《法苑珠林》),a Buddhism encyclopedia edited by Si Daoshi(释道世)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is compiled on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of Buddhist general knowledge and daily code of conduct.Since many reasons,its value is not attached enough importance to in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 and thoughts.Tak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Fayuan Zhulin(《法苑珠林》) as its center,the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especially Buddhist knowledge before Tang Dynasty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both of the editor's classifications and the thoughts of that age.
     The relatively tolerant religious policie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make it possible for some religious activists to compile their own fruits of study into books,which objective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documents.A great number of Buddhist monks can devote themselves into studying and sorting Buddhist documents due to the stable and blossoming Buddhist-temple economy then,and this economy makes it possible for Buddhist culture enter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era. The gradually stable politics,the recovered and flourishing economy and the expanding external exchange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enable the absorbing and integrating of foreign cultures,which evolves into the tendency of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
     Si Daoshi was born before the sixteenth year of Kaihuang(开皇) in Sui Dynasty(AD 596),and died in the first year of Hongdao(弘道) in Tang Dynasty(AD 683) when he was at least 87 years old. Si Daoshi became a monk as a child.The name of Xuanyun(玄恽) in Si Daoxuan's book,Da Tang Neidian Lu(《大唐内典录》),comes from the habit of Daoxuan.Zhujing Yaoji(《诸经要集》) is the first edition of Fayuan Zhulin by Daoshi.Between the two editions of 100 volumes and 120 volumes, the former is more close to the original one edited by Daoshi.Some folk editions are probably used in the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of Jiaxingzhang(《嘉兴藏》).
     The differences in classifications of Yiwen Leiju(《艺文类聚》) and Fayuan Zhulin are actually those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knowledge system and Buddhist knowledge system.The development in classifications of Jinglu Yixiang(《经律异相》)and Fayuan Zhulin reflects a transfer of Buddhist knowledge from depending upon Indian cultural traditions to integrating different cultures. The compilation of Fayuan Zhuli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erfecting Buddhist knowledge system by widely absorbing Chinese culture,and displays the orientation of integrating the Indian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culture.The differences in classifications of Daojiao Yishu(《道教义枢》) and Fayuan Zhulin display differences in the spreading mode of 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standpoints.
     The changes in the classifications of Zhujing Yaoji and Fayuan Zhulin reflect the socio-cultural foundation of Buddhism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changes in Si Daoshi's knowledge and value orientation.The classification of Buddhist documents in Fayuan Zhulin reflects the social actuality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the Amitabha(阿弥陀佛) blossoms;the Maitreya(弥勒) keeps influential;and the thought of mercy and Mofa(末法) becomes prevalent.The classification of Gan-Ying-Yuan in Fayuan Zhulin embodies the editor's thought of spreading Buddhism by absorbing various cultures,which,objectively,promotes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poetical justice.In addition, Fayuan Zhulin cites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from Shou Shen Ji(《搜神记》),conveying Si Daoshi's intention to spread Buddhism by virtue of the social influence power of traditional thoughts such as Yingyang and five elements(阴阳五行).The volume of biography in Fayuan Zhulin records in details the compila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documents.It plays a certain role of reference in perfecting Buddhist knowledge system.
     The classification of Fayuan Zhulin has its great significance in perfecting Buddhist knowledge system,widening the knowledge vision in ancient China,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enhanc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etc.
引文
1华勒斯坦等著,刘锋译:《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8-9页。
    2[清]王夫之撰:《尚书稗疏》卷四,见《文渊阁四库全书》6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7页。《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本下同。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27页下。
    4同上。
    5同上,第92页上。
    6杨树达著:《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国科学院出版,1954年,第9-10页。
    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七三《韦贤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8页。
    8《论语》卷五《子罕》,见[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0页。
    1[清]孙诒让撰:《墨子间诂(上)》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4页。
    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一八《吴汉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84页。
    3[宋]卫湜撰:《礼记集说》卷一四九,见《文渊阁四库全书》120册,第585页上。
    4[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5[宋]胡瑗撰,倪天隐述:《周易口义》卷四,见《文渊阁四库全书》8册,第275页上。
    6[明]李贤等奉敕撰:《明一统志》序,见《文渊阁四库全书》472册,第3页下。
    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27页下。
    8黄寿祺、张普文撰:《周易译注》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0页。
    9《论语》卷二《里仁》,见[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9页。
    10[唐]孔颖达撰:《札记正义》卷五二《中庸》,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29页下。《十三经注疏》版本下同。
    1[宋]金履祥撰:《大学疏义》,见《文渊阁四库全书》202册,第7页上。
    2[宋]道诚撰:《释氏要览》卷上,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4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第260页上。《大正新修大藏经》版本下同。
    3[宋]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五,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1册,第236页上。
    4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040页。
    5[英]大卫·布鲁尔著,艾彦译:《知识和社会意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6[美]郝大维、安乐哲著,施忠连译:《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6页。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21页下。
    2《康熙字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17-1218页。
    3《辞源》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第3399页。
    4《辞海》(普及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5465页。
    5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650页。
    6《汉语大字典》7册,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4387-4388页。
    7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12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第353页。
    8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8-49页。
    1[唐]孔颖达撰:《尚书正义》卷二,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19页中下。
    2[唐]孔颖达撰:《尚书正义》卷三,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30-132页。
    3[唐]孔颖达撰:《尚书正义》卷一二,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88页上。
    4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27页。
    5同上,第589页。
    6《孟子·万章下》,见[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9页。
    7[唐]孔颖达撰:《礼记正义》卷三,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1536页上。
    8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9同上,第49页。
    10[唐]杜佑撰:《通典》总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1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12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第354页。
    1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0-51页。
    3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080页。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1页。
    2余嘉锡著:《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48-2549页。
    4[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1页。
    5傅斯年:《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谬误》,见傅斯年著:《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1-192页。
    1傅斯年:《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谬误》,见傅斯年著:《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2杜定友著:《校雠新义》,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5页。
    3[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页。
    4同上。
    5[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3页。
    6王云五著:《旧学新探——王云五论学文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7[清]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卷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1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3页。
    1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0-66页。
    2方立天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22-626、636-640页。
    3周叔迦著:《释家艺文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4[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法苑珠林校注》版本下同。
    5董志翘:《<法苑珠林校注>匡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2期。
    6王立:《<法苑珠林>分类及材料兼容性的扩展》,见王立著:《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附录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第515-525页。
    7王国良著:《六朝志怪小说考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第291页。
    8陈昱珍:《<法苑珠林>所引外典之研究》,《中华佛学学报》1993年第6期。
    9陈昱珍:《道世与<法苑珠林>》,《中华佛学学报》1992年第5期。
    10丁敏:《<法苑珠林>之研究》,《狮子吼》卷二四第2期。
    11陈士强:《<法苑珠林>指归》,《内明》(台湾)第194期。
    12拙作:《<诸经要集>与<法苑珠林>版本流传之研究》,《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3拙作:《<法苑珠林>撰者“玄恽”之称非为避唐太宗讳考》,《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春之卷。
    14邱敏:《<法苑珠林>记事之误与凤凰台起因之辨》,《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日]川口义照:《道世と道宣そ撰述书》,《佛教学印度学研究》卷二六第2号,原文未见。引自陈昱珍《道世与<法苑珠林>》,载《中华佛学学报》1992年第5期。
    2[台湾]傅世怡著:《<法苑珠林>六道篇感应缘研究》,1987年发表于台湾师大。原文未见。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7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第1536页。
    2[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03页。
    3《辞海》(普及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4920页。
    4王远库:《从知识的界定与分类看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5[荷]许理和著,李四龙、裴勇等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页。
    1方广锠著:《佛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页。
    2同上,第12页。
    3方广锠著:《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1王齐洲主编:《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2[德]马克斯·舍勒著,艾彦译:《知识社会学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58-59页。
    3[英]大卫·布鲁尔著、艾彦译:《知识和社会意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4[英]大卫·布鲁尔著、艾彦译:《知识和社会意象》译者前言,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1蔡尚思著:《中国思想研究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2葛兆光著:《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08页。
    3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8页。
    1[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2-13页。
    2[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39页。
    3[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一《高祖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9-20页。
    4[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3页。
    5[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一《高祖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0页。
    6[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94页。
    7[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八《静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132页。
    8[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45-46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41页。
    2同上。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45页下。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421页下。
    5同上,第9423页上。
    6[清]陆心源辑:《唐文拾遗》卷一,见《续修四库全书》16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5页上。《续修四库全书》版本下同。
    7[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卷八上,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554页中。
    1[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二四,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0册,第634页上。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页。
    3同上,第16-17页。
    4同上,第17页。
    5同上。
    6同上。
    7[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四九,见《文渊阁四库全书》606册,第632页上。
    8[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四八,见《文渊阁四库全书》606册,第621-628页。
    9[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9页下。
    10[唐]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383页上。
    1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108-5109页。
    12南怀谨著:《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2-83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0页上。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6页下。
    3同上。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4页上。
    5同上。
    6[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3页下。
    7同上。又见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四、《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三者文字略有出入。
    8[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二四,《大正新修大藏经》50册,第638页上。
    9[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7页上、下。
    1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80页。
    11同上,第1881页。
    12[宋]谢守灏编:《混元圣纪》卷八,见《道藏》17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54页上、中。《道藏》版本下同。
    13《王远知传》称:“高祖之龙潜也,远知尝密传符命。”见[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九二《王远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125页。
    1[宋]谢守灏编:《混元圣纪》卷八,见《道藏》17册,第856页上。
    2[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99页。
    3[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一四,《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213页中。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5页下。
    5同上。
    6[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9页。《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版本下同。
    7同上,第155页。
    8同上,第156页。
    9同上。
    10同上,第157页。
    11[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第158页。
    12同上,第160页。
    1[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第160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高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3页。
    3[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八,第178页。
    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4页下。
    5[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第186页。
    6同上,第189页。
    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五《高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0页。
    8同上。
    9同上,第106页。
    10[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0页下。
    1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九二《潘师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126页。
    12同上,第5127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2页上。
    2同上,第162页上、下。
    3[法]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佛教在汉时传入中国,不可能同时带来近代资本主义的形式,谢和耐此说是在近现代寺院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法]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41页。
    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532页下。
    3[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一五,《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188页上。
    4[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卷二《直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0页。
    5[法]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42-153页。
    6以下内容参考何蓉:《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7[清]王昶撰:《金石萃编》卷七四,见《续修四库全书》888册,第404页上。
    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五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597页下。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39页。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07页。
    3王国维撰,叶长海导读:《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三二《李抱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645页。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一七《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121页。
    3[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15页。
    4[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五)》卷七九七,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4218页上。
    5李福长著:《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92-93页。
    6[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卷六《悔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05页。
    7[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见《丛书集成续编》1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8年,第192-193页。
    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48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48页。
    2[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023页。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41页。
    4[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17页上。
    5[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20页。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45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三《孔颖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02-2603页。
    3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第四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初版,1978年2版,第242-243页。
    4周予同著:《中国经学史讲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7页。
    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八一,见《文渊阁四库全书》426册,第622页下。
    7[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八一,见《文渊阁四库全书》426册,第622页下。
    8同上,第623页上。
    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61页。
    1[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九《著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4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六二《李大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88页。
    3[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8页。
    4[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5页。
    5[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1-292页。
    4同上,第303-304页。
    7[清]赵翼撰:《陔余丛考》卷二六,见《续修四库全书》1151册,第652页上。
    8[唐]王方庆撰:《魏郑公谏录》卷四,见《文渊阁四库全书》446册,第194页下。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九《萧德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53页。
    2[唐]王方庆撰:《魏郑公谏录》卷四,见《文渊阁四库全书》446册,第194页下。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赞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44页。
    4[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五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771页下。
    5[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卷四《教诫太子诸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30页。
    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八《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1页。
    7同上,第1049页。
    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八《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1页。
    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五○《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33页。
    10同上,第2134页。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九三《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79页。
    2[唐]吴兢编著:《贞观政要》卷六《俭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88页。
    3[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三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868页上。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五○《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35页。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五○《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36页。
    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48页。
    1[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九《著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3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7页。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48页。
    4以上这些典籍在当时被列为“类事”一目,还没有“类书”之名。
    5李福长著:《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119页。
    6《旧唐书》卷四七《经籍志下》载:“《文思博要》并目一千二百一十二卷,张大素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46页)《殿本考证》说:“《新唐书》高士廉传等十六人奉诏撰,无张大素,当从《新书》。”
    7[日]广池千九郎训点,内田智雄补订:《大唐六典》卷九,东京:広池学园事业部,昭和四十八年初版,第203页上。
    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48页。
    9[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石林燕语(附考异)》卷一,见《文渊阁四库全书》863册,第538页上。
    1[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四,见《文渊阁四库全书》606册,第823页下。
    2[日]广池千九郎训点,内田智雄补订:《大唐六典》卷八,东京:広池学园事业部,昭和四十八年初版,第193页下。
    1《建仁寺两足院藏书目录》作“玄辉”,见《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三卷第973页:《东域传灯录》作“觉晖”,《释氏稽古略》作“玄晖”,分别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1162页和49册第819页。
    2[宋]赞宁撰,范样雍点校:《宋高僧传》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7页。
    3陈垣著:《释氏疑年录》,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99页。
    4[宋]祖琇撰:《隆兴佛教编年通论》,见《大藏新纂卍续藏经》75册,台北:白马精舍印经会印刷,第177页。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页。
    6[元]念常撰:《佛祖历代通载》,见《大正新修大藏经》49册,第583页。
    7[元]觉岸撰:《释氏稽古略》,见《大正新修大藏经》49册,第819页。
    1《大日本佛教全书》105册,据陈昱珍《道世与<法苑珠林>》,载《中华佛学学报》1992年第5期。
    2范祥雍在点校《宋高僧传》时注“未测其终”言:“《释氏稽古略》谓道世卒于高宗总章元年。按总章元年为《法苑珠林》成书之时,李俨作序未言其已卒,恐未然。《佛祖通载》卷十五则系于弘道元年(永淳二年十二月改元)相距十五年,当有所据。”《释氏稽古略》并没有道世卒于高宗总章元年的记载,恐作者有误。
    3[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7页。
    4同上,第327页。
    5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645页。
    6[唐]道宣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见《佛藏要集选刊》第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21页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版本下同。
    7同上,第621页中。
    8同上,第624页上。
    9同上,第624页下。
    10同上,第625页下。
    11李海彬、任琦等编:《佛道互补》,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1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344页。
    13同上,第342页。
    1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7页。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首李俨序。
    3[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7页。
    4[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867页。
    5刘毓崧著:《通义堂文集》卷一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重印本,第46页。
    6陈昱珍:《道世与<法苑珠林>》,载《中华佛学学报》1992年第5期。
    7[宋]宋敏求撰:《长安志》卷九,见《文渊阁四库全书》587册,第138页。
    8陈昱珍:《道世与<法苑珠林>》,载《中华佛学学报》1992年第5期。
    9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1页。
    1苏晋仁:《<法苑珠林>校证叙录》,见杨曾文、方广锠主编:《佛教与历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426页。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533页。
    3同上,第725页。
    4同上,第2591页。
    5同上,第2867页。
    6同上,第1633页。
    7同上,第1972页。
    8引自陈昱珍《道世与<法苑珠林>》,载《中华佛学学报》1992年第5期。
    1[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7页。
    2同上。
    3周叔迦著:《释家艺文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31页。
    4《佛祖统纪》说:“西明寺沙门道世,宣律师之弟也”。考道世俗姓韩,其先伊阙人,而“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一云长城人。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见《宋高僧传》卷四、卷一四,是《佛祖统纪》记载有误。
    5[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五,见《续修四库全书》1289册,第108页。
    6同上,第193页。
    7[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卷八,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562页。
    8[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二,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863页。
    1[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7页。
    2[元]念常撰:《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二,见《大正新修大藏经》49册,第583页。
    3[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首《校注叙录》。
    4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0页。
    5陈士强撰:《佛典精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57页。
    6[清]李慈铭著:《越缦堂日记(戊集)》,商务印书馆民国九年北京浙江分会发行,第19页。
    7[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16页。
    8陈寅恪先生认为这与李氏唐朝的血统有关,他在《李唐氏族之推测》一文中有过细致的考证,文中说:“李唐氏族若仅就其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也”,“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9陈垣著:《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新1版,2006年2次印刷,第5页。
    10[宋]王溥撰:《唐会要(上)》,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52页。
    1[唐]孔颖达撰:《礼记正义》卷三,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251页上。
    2同上,第1251页上中。
    3陈垣著:《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新1版,2006年2次印刷,第5页。
    4同上。
    5同上。
    6同上,第5-6页。
    7[宋]周密著,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0页。
    8陈垣著:《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新1版,2006年2次印刷,第36页。
    9[唐]孔颖达撰:《礼记正义》卷四,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257页上。
    10[宋]王溥撰:《唐会要(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52页。
    11[宋]周密著,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9页。
    12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9页。
    1陈垣著:《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新1版,2006年2次印刷,第120页。
    2《通志·氏族略》:“弘氏避唐明皇讳,改为洪氏。”陈垣按:“《元和姓纂》一,弘氏避高宗太子弘卒谥孝敬皇帝讳,改为洪氏,非避唐明皇讳也。”此为避太子讳例。
    3肇基死于玄宗朝之前,但玄宗朝之后相关典籍不改“基”名,亦说明唐时讳令之宽。
    4孔子未接乎国侨、晏婴,此言本《史记》,原是马迁误读《左传》,李氏因之。
    5[唐]李翱:《答朱载言书》,见[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三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11页上。
    6[清]王应奎著:《柳南随笔·续笔》卷四“称字”条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2-203页。
    7[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220页下。
    1以上数据为作者依原书统计。
    2此书原序称终于贞观十九年。汤用彤据此书记载比原序多出152(一说161)人,认为现本乃经后人揉入。见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75页。
    3[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884页。
    4[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首李俨序。
    5[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二二,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259页。
    6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72页。
    7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0页。
    8[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五下,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283页下。
    9[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卷八,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562页。
    1[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二,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863页。
    2[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7页。
    3[元]念常撰:《佛祖历代通载》,见《大正新修大藏经》49册,第583页。
    4[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首《校注叙录》。
    5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0页。
    6[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502页。
    7陈士强撰:《佛典精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57页。
    8陈垣著:《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新1版,2006年2次印刷,第124页。
    9[宋]洪迈著:《容斋随笔》卷一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41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八《礼志》,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610页。
    2陈垣著:《史讳举例》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新1版,2006年2次印刷。
    3同上,第8-9页。
    4[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0页。
    5[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一○《王子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186页。
    6陈垣著:《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新1版,2006年2次印刷,第33页。
    7[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一七二《程巨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015页。
    8[清]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二九,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第425页。
    9[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三二《刘知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19页。
    1[唐]道世撰:《诸经要集》,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4册,第69页中。
    2[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562页。
    1此据周、苏校本《法苑珠林》。高丽藏本《珠林》卷百《传记篇》则将《善恶业报论》录作《诸经要集》。
    2[唐]道世撰:《诸经要集》,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4册,第1页。
    3据方广锠先生考证,《开元释教录略出》并非智升所撰,如《庄子》、《韩非子》等书一样,只因本书与《开元释教录》密切相关,故以智升作品称之。见方广锠著:《佛教大藏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80-291页。
    4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9页。
    5[宋]王古撰、[元]管主八续集:《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九,见《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卷)》,第831页。
    1《律宗章疏》著录《诸经要集》下有一段按语曰:“《南山录》云:今藏题云玄恽(隋函音)云道世或云道集、道译等皆误也,今依卷首祖师自序云云。”
    2方广锠著:《佛教大藏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76页。
    3《中国佛教》第一册,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64页。
    4道安:《中国大藏经雕印史》,引自方广锠著:《佛教大藏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5页。
    5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96页。
    6姜亮夫著:《莫高窟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13页。
    7引自方广锠著:《佛教大藏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6页。
    1赖永海主编,陈士强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经典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39页。
    2同上,第340页。
    3同上,第425页。
    4同上,第445-450页。
    5《佛祖历代通载》记宋太宗至道元年,高丽国王治(治温古,太祖孙,号成字文懿王)求一切经于宋国而雕造,凡阅十有四年而成。又《佛祖统记》卷四三载,端拱四年,“高丽国王治遣使谢赐藏经、御制、文集。”《大藏榻本考》按:“本邦诸刹所藏高丽本,舶来于应永长禄中,距今凡四百八十五年。”是高丽藏本由宋初传入之证也。见《大正新修大藏经》49册第401页;《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三第1416页。
    6赖永海主编,陈士强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经典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96页。
    7同上,第440-445页。
    8据日本高木神元语,参《大藏经索引》第30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98年,第2页。
    1陈士强撰:《佛典精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57页。
    2[唐]道宣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435页。
    3[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首李俨序。
    4同上。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37页上。
    2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4页。
    3《万善花室文集》六序言,引自[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首《重刊法苑珠林序》。
    1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4页。
    2[明]祁承(火業)撰:《澹生堂藏书目》卷九,见《丛书集成续编》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8年,第697页下。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522页。
    2同上。
    3同上,第154-155页。
    4同上。
    6引自熊小明编著:《中国古籍版刻图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7页。
    6叶德辉著:《书林清话》,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149页。
    7熊小明编著:《中国古籍版刻图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3页。
    1李富华、何梅著:《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479-481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522页。
    3同上。
    4[清]王士祯著:《皇华纪闻》卷二,康熙二十三年,第8页。见《渔洋杂著》,1956年版。
    5[清]王士祯著:《皇华纪闻》卷首序文,见《渔洋杂著》,1956年版。
    6[清]王士禛著:《居易录》卷六,见《文渊阁四库全书》869册,第380页下。此处著者名作“王士禛”,与《皇华纪闻》的著者“王士祯”系同一人,“禛”、“祯”二字系不同版本之异。
    7叶德辉著:《书林清话》,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239页。
    8[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见《丛书集成续编》1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8年,第205页下。
    1[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8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七《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82页。
    3钱承训著:《书于竹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15页。
    4同上。
    5同上,第114-115页。
    6[清]陈弘绪撰:《寒夜录》,见《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721页。
    7[明]王重昂编:《吉安府志》,明嘉靖影印本,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31册。
    1[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7页。
    2同上,第1157页。
    3[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7页。
    4[清]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一,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第4页。
    5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2006年印刷,第284页。
    6[宋]郑樵撰:《通志》总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7[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7页。
    8同上,第28页。
    9梁启超撰,汤志钧导读:《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页。
    1[唐]孔颖达撰:《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四,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2134页中。
    2[唐]孔颖达撰:《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四,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2134-2135页。
    3[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二三《礼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59页。
    4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39页。
    5[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二三《礼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59页。
    6[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0页。
    7同上,第1031-1032页。
    8同上,第1033页。
    9同上。
    10同上。
    1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八《礼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33页。
    12[唐]魏征等撰:《隋书》卷八《礼仪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6页。
    13[唐]魏征等撰:《隋书》卷八《礼仪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6页。
    1[唐]杜佑撰:《通典》卷四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33页下。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三○《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18页。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五○《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44页。
    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78页。
    5《论语》卷一《为政》,见[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4页。
    6[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1页。
    7[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07页。
    8同上。
    9[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7页。
    1[唐]孔颖达撰:《礼记正义》卷四八《祭义》,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1597页下。
    2[唐]孔颖达撰:《尚书正义》卷三《舜典》,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26-127页。
    3[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55页。
    4[汉]班固撰:《白虎通义》,见《文渊阁四库全书》850册,第36页下。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1页。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2页。
    2[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166页。
    3[汉]班固撰:《白虎通义》,见《文渊阁四库全书》850册,第37页上。
    4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59页。
    1[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9页。
    2[清]皮锡瑞著:《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19页。
    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一二《灵征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93页。
    4关于王隐作《晋书》事,《隋书·经籍志》载:“《晋书》八十六卷,本九十三卷,今残缺,晋著作郎王隐撰。”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中曾引该书,《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类书也多有征引。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载:“唐日本国见在书目,《晋书》七十六卷,王隐撰。”至于其书对瑞应的记载,刘知几在《史通·书志》中称:“王隐后来,加以《瑞异》;魏收晚进,弘以《释老》”:浦起龙在《史通通释》中说:“隐书无考,新《晋书》删去,《宋书》有《符瑞》。”《太平御览》卷五八九引文称作《石瑞记》;清章宗源、汤球、向宗鲁等先生对此多有辩证,或认为隐书分别有《瑞记》、《异记》,或认为《瑞异记》与《石瑞记》分开等等。宋志英学者在综考各说的基础上认为,《太平御览》多引称“王隐《晋书》曰”,而称《石瑞记》仅一条,因而不足为信,而刘知几将“瑞异”与“释老”并称,则王隐《晋书》所设应为《瑞异记》。见宋志英:《王隐<晋书>初探》,《文献》2002年第3期。
    5李善注《文选》卷五七曾在颜延之的《陶征士诔》中注引何法盛《晋中兴书》曰:“延之为始安郡,道经寻阳,常饮渊明舍,自晨达昏。及渊明卒,延之为诔,极其思致。”(《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90页)《隋书·经籍志》载:“《晋中兴书》七十八卷,起东晋。宋湘东太守何法盛撰。”(《隋书》卷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5页)是书于唐时散佚,后经清代辑佚名家汤球自多种史籍中辑出。
    6《隋书·经籍志》载:“《晋书》一百一十卷,齐徐州主簿臧荣绪撰”(《隋书》卷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5页)。唐初类书《初学记》也对臧荣绪所编《晋书》多有征引。
    7[梁]沈约撰:《宋书》卷二七《符瑞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59页。
    8[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一八《祥瑞志》,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349页。
    9[梁]沈约撰:《宋书》卷二七《符瑞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59页。
    1[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97页。
    2[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三○《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59页。《三国志》版本下同。
    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25页。
    4[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四二《楚王英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428页。
    5[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97页。
    6[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95页。
    1[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51页。
    2[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31页。
    3同上。
    4[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7页。
    5[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1页。
    6[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5页。
    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1页。
    1据梁阮孝绪《七录序》称:“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见[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三,《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109页中。
    2《汉书·艺文志》称:“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数术略》,有《方技略》。”对于此七略的分类,《汉书·艺文志》称“虽列《辑略》于首,而原书则未必然也”,颜师古注:“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梁阮孝绪《七录序》也说“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由是知《辑略》为总序或总目,而非辨章学术之文。
    3[汉]王充撰,北京大学历史系注释:《论衡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649页。
    4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9-50页。
    5[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卷二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73页。又见《汉书·董仲舒传》,文有异同。
    6[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46页。
    1[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6页。
    2孙德谦撰:《汉书·艺文志举例》,见《二十五史补编(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697页。
    3[清]姚振宗撰:《汉书艺文志条理》叙例,见《二十五史补编(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531页下。
    4[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6页。
    5余嘉锡著:《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
    6同上,第137页。
    1余嘉锡著:《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6页。
    2 《隋书·经籍志》载:“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见[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6页。
    3《南史》卷二七称:“(淳)高简寡言,早有清尚,爱好文义,未尝违舍,在秘书阁撰《四部书大目》,凡四十卷。”见[唐]李延寿撰:《南史》卷二七《殷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40页。
    4《隋书》载:“宋元澂元年,《四部书目录》四卷,王俭撰。”又称:“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见[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6页。
    5唐释道宣在《广弘明集》卷三中记载了不同时期的《秘阁四部目录》多种,如晋义熙四年《秘阁四部目录》、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齐永明元年《秘阁四部目录》等,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110页。
    6[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三《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91页。
    7[清]钱大昕撰:《补元史艺文志》序,见《二十五史补编(六)》,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8393页上。
    8许善心著《七林》事,《隋书》载:“十七年,(善心)除秘书丞。于时秘藏图籍尚多淆乱,善心放(仿)阮孝绪《七录》更制《七林》,各为总叙,冠于篇首,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其类例焉。”见[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五八《许善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27页。其事又见[唐]李延寿撰:《北史》卷八三《文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02页。
    9任彦升:《王文宪集序》,见[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654页上。
    10[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6-907页。
    1[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7页。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九九《马怀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81页。
    3[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三,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109页中。
    4同上,第109页下。
    5余嘉锡著:《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1[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7页。
    1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2[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56页。
    1王齐洲:《在子史之间寻找位置》,见王齐洲著:《中国文学观念论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29页。
    2[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三《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81页。
    3[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7页。
    4杜定友著:《校雠新义》,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54页。
    1李零著:《中国方术考》,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19-20页。
    2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1[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三,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109页下。
    2同上。
    3方广锠著:《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12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
    2刘叶秋著:《类书简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页。
    3张涤华著:《类书流别》,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4页。
    4胡道静著:《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新1版,第1页。
    5方师铎著:《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页。
    6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2页。
    7[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6页。
    8关于“皇览簿”有两种不同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皇览簿”指整部《皇览》(如现代学者姚名达,见《中国目录学史》)。另一种观点认为,“皇览簿”指《皇览》的部分而非《皇览》全书(如清代学者姚振宗,见姚振宗《三国艺文志》卷二、卷三:子部,收入《续修四库全书》914册,第518页、第544页)。
    1[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纪》,第88页。
    2[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二一《刘劭传》,第618页。
    3[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九《诸夏侯曹传》注,第290页。
    4[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一九《任城陈萧王传》注,第559-560页。
    5[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二三《杨俊传》注,第664页。
    6[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一九《任城陈萧王传》注,第560页。
    7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改元延康,十月曹丕篡位改元黄初,因此《皇览》的编纂时间应在是年三月至十月之间。
    8[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9[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二《文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91页。
    1[唐]孔颖达撰:《尚书正义》卷八,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63页下。
    2[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43页。
    3[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706下-2707页上。
    4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48-549页。
    1以下内容据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首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曹元忠:《唐写卷子本<修文殿御览》跋》,转引自夏南强著:《类书通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3[宋]王应麟撰:《玉海》卷五四,见《文渊阁四库全书》944册,第448页下。
    4[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6页。
    5[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见《丛书集成续编》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8年,第217页下。
    6朱天俊、李国新著:《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09页。
    1以下据[唐]虞世南撰:《北堂书钞》卷首目录,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据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影印。
    2裴芹著:《<古今图书集成>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45-50页。
    3朱天俊、李国新著:《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19-320页。
    1[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原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2[清]永瑢等著:《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13-514页。
    3[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3页。
    4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序》,见[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5[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7页。
    6[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479页上。
    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九《欧阳询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47页。
    1[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5页。
    2王国维著:《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上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
    3钱穆著:《中国学术通义》,见罗联添编:《国学论文选》,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第4页。
    4潘树广:《<艺文类聚>概说》,《辞书研究》1980年第1期。
    5裴芹:《漫说《艺文类聚》的“事具……”》,《文教资料》1997年第5期。
    6[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57页。
    7同上,第403-404页。
    8[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366页。
    9同上,第1277页。
    1[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339页。
    2[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442页。
    3[唐]孔颖达撰:《春秋左传正义》卷一七,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1830-1831页上。
    4[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727页
    5同上,第433页。
    1[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首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2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7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43页。
    2同上,第158页。
    3同上,第282页。
    4同上,第2055页。
    5同上,第2186页。
    6同上,第2164页。
    1[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页。
    1[梁]宝唱等撰:《经律异相》卷五,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3册,第19页下。
    2[梁]宝唱等撰:《经律异相》卷五,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3册,第20页上。
    3[梁]宝唱等撰:《经律异相》卷五,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3册,第21页上。
    4[梁]宝唱等撰:《经律异相》卷五,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3册,第21页下。
    5[梁]宝唱等撰:《经律异相》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3册,第53页下。
    6同上,第54页上。
    7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8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32页。
    2同上,第42-47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47-48页。
    2同上,第1363页。
    3[梁]宝唱等撰:《经律异相》,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3册,第6页下。
    4《大集经》语,见[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98-104页。
    1[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二,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0册,第436页下。
    2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
    1[唐]彦悰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0册,第209页中。
    2[唐]彦悰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0册,第209页中。
    3[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663页。
    4[唐]彦悰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0册,第209页下。
    5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0页。
    6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7页。
    7[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签》卷四《灵宝经目序》,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0页上。
    1[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签》卷四,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0页中、下。
    2[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7页。
    3[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三,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109页下。
    4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0页。
    5汤一介:《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学术月刊》2000年第7期。
    6《湖北通志》卷九六《金石志四·荆州大崇福观碑》载:“道士孟安排者,玄禀真骨,记上阶黄裳羽袂囊中(句有脱文),窃感苍梧遗化,长沙旧寝,不可以不昭(一作明)发圣世,复重理前状,伏奉阙下,至于再三,天子乃悯然迁思回虑,旌别斯观,锡名曰‘大崇福'焉。时龙集已亥,圣康之二年也。”据此知唐武则天时有道士名孟安排。见张仲炘、杨承禧等撰:《湖北通志》5册,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第2178页下。
    7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上)》,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页。
    8汤一介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1王宗昱著:《<道教义枢>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38页。
    1[唐]孟安排撰:《道教义枢》序,见《道藏》24册,第803页。
    2[唐]孟安排撰:《道教义枢》序,见《道藏》24册,第804页。
    3成玄英是唐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生卒年不详。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召其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高宗永徽(650~655)年间被流放郁州(今江苏云台山)。他曾致力于注疏老、庄之学,并在注疏中发挥“重玄之道”的思想,他说:“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微妙两观,源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又释“玄之又玄”说:“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并谓“重玄之道,本自无名”,故“重玄”又为“道”所决定。他按照“重玄”的观点,阐发其修养长生之道,对后来的司马承祯、吴筠等有一定影响。
    4唐道士李荣在注释《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语时说:“道者,虚极之理也。……圣人欲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道德真经注》,见《道藏》14册,第38页上)其意思是说,道即虚极之理,理是可以说的,但此道非人间常俗之道。
    5[唐]孟安排撰:《道教义枢》,见《道藏》24册,第825页。
    6[唐]孟安排撰:《道教义枢》,见《道藏》24册,第808页。
    7[唐]孟安排撰:《道教义枢》,见《道藏》24册,第805页。
    8同上。
    1[唐]孟安排撰:《道教义枢》序,见《道藏》24册,第804页。
    2同上,第803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32页。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04页。
    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五,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38页中。
    2[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331页上、中。
    3[清]刘毓崧著:《通义堂文集》卷一二《书<法苑珠林>后》,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重印本。
    1道世原撰《法苑珠林》为一百卷,但明万历之后却以一百二十卷本的《法苑珠林》较为流行。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的《法苑珠林》亦为一百卷,该书是由周叔迦、苏晋仁两先生对照《大正藏》、《高丽藏》、其它藏本及宋、元、明宫本等多种版本校注而成。书中虽然有些可进一步推敲的地方,但全书部、卷分类,编排体例并无很大变动。
    2陈士强撰:《佛典精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69-776页。
    3[韩]安正燻:《<法苑珠林>叙事结构研究》,2003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以下各篇内容来自《法苑珠林》原文,并参考陈士强先生所撰《佛典精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69-776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首李俨序。
    2[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卷一一,《大正新修大藏经》49册,第100页上。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百,第2876页。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首李俨序。
    1苏晋仁:《法苑珠林校证叙录》,见杨曾文、方广锠编:《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426页。
    2[唐]道世撰:《诸经要集》卷一一《业因部》,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4册,第103页上。
    1[三国吴]维祗难等译:《法句经》卷二,《大正新修大藏经》4册,第570页上。
    2[南朝陈]真谛译:《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卷六,《大正新修大藏经》32册,第197页下。
    3[汉]安世高译:《佛说十八泥犁经》,见《大正新修大藏经》17册,第528页中。
    1[唐]孔颖达撰:《礼记正义》卷四七,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1595页中。
    2[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1页。
    3[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29页。
    4同上。
    5[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28-229页。
    6同上,第229页。
    7同上。
    8同上。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31页。
    2同上。
    3同上,第230页。
    4[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36-237页。
    5同上,第244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46页。
    2同上,第244-245页。
    3同上,第245页。
    4同上。
    5同上。
    6同上,第246-247页。
    7[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52-253页。
    8同上,第247页。
    9同上。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27-228页。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页。
    3同上,第2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31-32页。
    2同上,第34页。
    3同上,第52页。
    1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8页。
    2[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八,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136页下。
    3[荷]许理和著,李四龙、裴勇等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4页。
    1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384页。
    2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6页。
    3关于佛入灭的年代,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公元前543、486、483、478等,以年代最晚之说推测,弥勒信仰至迟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已在印度流传。
    4[唐]玄奘、辩机原著,季菱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98页。
    5[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541页。
    1[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0页。
    2[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00页。
    3[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18页。
    4李玉珉:《隋唐之弥勒信仰与图像》,《艺术学》第1期,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
    5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164页。
    6[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大正新修大藏经》25册,第350页中。
    7[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正新修大藏经》25册,第256页中下。
    1[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正新修大藏经》25册,第256页下。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922页。
    3[梁]真谛译,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81页。
    4[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见《大正新修大藏经》12册,第272页中。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1-12页。
    2此段文献校注本删,此据《大正藏》本补充。
    3[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110页。
    4同上,第1351页。
    5同上,第144页。
    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13页上。
    7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8页。
    1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8页。
    2[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下)》,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12页。
    3[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9册,第67页上。
    1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047页。
    2[隋]阇那崛多等译:《起世经》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1册,第315页中。
    3[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央掘魔罗经》卷三,见《大正新修大藏经》2册,第524页上。
    1 《大般若经》其中“住持藏法”指一切法,“如来之相”指佛的体相,“般若”指智慧,“波罗蜜多”则是指梵文中的度。
    2黄夏年:《印度佛教的普贤菩萨信仰初探》,见魏道儒主编:《普贤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26页。
    3[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553-554页。
    4[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554页。
    5同上,第554-555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555页。
    2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495页。
    3[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八,见《大正新修大藏经》10册,第366页下。
    4[唐]玄奘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见《大正新修大藏经》8册,第848页下。
    5[宋]施护译:《佛说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见《大正新修大藏经》20册,第444页中。
    6[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80页。
    1[唐]姚思廉撰:《梁书》卷四七,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57页。
    2[唐]姚思廉撰:《梁书》卷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80页。
    3[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558页。其注称引自《冥祥记》。
    4[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596页。
    5同上,第841页。
    6[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33页。
    1陈士强撰:《佛典精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79页。
    2[唐]孔颖达撰:《尚书正义》卷四,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34页下。
    3[唐]孔颖达撰:《尚书正义》卷八,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63页下。
    4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5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41页。
    6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83页。
    7[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二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594页下。
    8[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24-2125页。
    9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2页。
    1[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七,见《大正新修大藏经》17册,第36页中。
    2失译:《般泥洹经》卷上,见《大正新修大藏经》1册,第181页中。
    3[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七,见《大正新修大藏经》17册,第36页中。
    4同上,第98页下。
    5[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065页。
    6[宋]宗密述:《原人论》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45册,第708页下。
    7[东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后汉纪》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87页。
    8颜之推本传不记生卒年,此据李剑国先生考证,见李剑国著:《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442页。
    1[唐]法琳撰:《辩正论》卷三,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506页上。
    2[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页。
    3关于《冤魂志》一书的称名及所载卷数,各志所载有所出入。如两《唐志》与《隋书·经籍志》所载相同;《崇文总目》、《宋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载《还冤志》三卷;《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作《北齐还冤志》二卷。
    4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页。
    5[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9页。
    6[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84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913-1914页。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006页。
    3同上。
    4同上,第1850页。
    5同上,第2652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007-2008页。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277-2278页。
    3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3页。
    4此据《法苑珠林》原标注统计,但原注与引用文献条数有出入。其中有漏注或将出自《冥报记》的文献注“出《冥祥记》”的情况。陈垣先生统计本书中《冥报记》文献有70条,《冥报拾遗》则有35条。
    5[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序,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岑仲勉:《唐唐临<冥报记>之复原》,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7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八五《唐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13页。
    3[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辑校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4李铭敬:《<冥报记>的古抄本与传承》,《文献》2000年第3期。
    5[宋]吴缜撰:《新唐书纠谬》卷一二,见《文渊阁四库全书》365册,第724页下。
    1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01页。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916页。
    3同上,第2224页。
    4同上,第1722页。
    5同上,第1505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918页。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916-1917页。
    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二《干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50页。
    1[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搜神记》版本下同。
    2李剑国著:《大古稗斗筲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以下内容参考李剑国著:《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92-309页。由于李先生在此书中对各卷内容的划分是以胡辑二十卷为标准,因此后文在统计文献条数时也以此本为准。
    1以上数据为笔者统计。
    2王齐洲:《“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兼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来历和特点》,《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20期,1936年。
    1王齐洲:《“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兼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来历和特点》,《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3李零著:《中国方术考》,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7页。
    4[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卷一,第2页。
    5同上,第1页。
    6同上,第2页。
    7同上。
    8同上,第3页。
    9同上,第4页。
    10[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卷二,第20页。
    11[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卷一,第9页。
    12同上,第5页。
    13[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970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253页。《法苑珠林》中此条未著明出处,《搜神记》卷二录此条。
    2[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804页。
    3[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卷二,第25页。
    4[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卷一,第4页。
    5[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七《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72-1473页。
    6[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009页。
    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七《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73页。
    8西谷登七郎:《五行志と廿卷本搜神记》,收入《纪要》第一号,广岛大学文学部出版,1951年。引自陈昱珍《<法苑珠林>所引外典之研究》,《中华佛学学报》1993年第6期。
    9[清]永瑢等著:《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53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986页。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七《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49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六《南蛮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29页。
    4[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216页。
    5[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6-117页。
    6[清]章宗源著:《隋书经籍志考证》,见《二十五史补编(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94页下。
    7鲁迅著:《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见《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4页。
    1[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三《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62页。
    2[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三《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82页。
    3以上数据为笔者统计。
    4田汉云、沈玲:《论干宝的宗教观》,见《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49-50页。
    6[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383-384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06-107页。
    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见[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89页。
    3同上,第3290页。
    4同上,第1734-1735页。
    5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67页。
    6[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02页。
    1[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9页。
    2余嘉锡著:《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3李零著:《中国方术考》,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15页。
    4同上,第16页。
    5李零著:《中国方术考》,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15页。
    6[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三,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109页下。
    7[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四《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51页。
    8同上,第1021页。
    9[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四《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26页。
    10[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四《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39页。
    1李零著:《中国方术考》,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2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5页。
    3[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见《丛书集成续编》1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8年,第370页上。
    4[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7页。
    5[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卷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46页。
    6[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901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901-1902页。
    2同上,第1903页。
    3同上,第982页。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7同上,第2086页。
    8同上,第2087页。
    9同上。
    10同上,第2088页。
    1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088页。
    12同上,第983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982页。
    2同上,第1011页。
    3同上,第983页。
    4同上,第1009页。
    5同上,第2085页。
    6同上,第1010页。
    7同上,第2802页。
    1吕澂著:《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序论,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页。
    2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见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03页。
    3同上。
    4姚名达:《中国历代佛教目录所知表》,见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89-196页。
    1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6页。
    2[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5页。
    3同上,卷五,第179页。
    4[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三,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251页上。
    5[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三,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15页中。
    6同上。
    7[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336页下。
    8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见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10页。
    9原作“授之受道”,此据释道宣《大唐内典录》改。
    10[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序,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1页上、中。
    11[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序,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1页上、中。
    1以上内容据[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卷一五,见《大正新修大藏经》49册。
    2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3页。
    3[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卷七,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148页下-149页上。
    4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5-216页。
    5[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卷一五,见《大正新修大藏经》49册,第125页中。
    6王重民著:《敦煌古籍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65页。
    1以上内容据[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卷一五,见《大正新修大藏经》49册。
    2方广锠著:《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3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7页。
    4王重民著:《敦煌古籍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65页。
    5引自白化文:《敦煌写本<众经别录>残卷校释》,《敦煌学辑刊》1987年第1期。
    6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9页。
    7[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7页。
    1[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三,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2册,第109页下。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36页。
    3据曹刚华博士统计,《隋书·经籍志》所收释书杂于四部之中,其中乐类2种,孝经类2种,小学类2种,仪注类1种,旧事类1种、杂传类15种,地理类9种,儒家类2种,杂者类11种,天文类4种,历法类8种。医家类17种,别集类12种,总集类4种。见曹刚华:《试论中国官私书目中的佛教典籍》,《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6期。
    4[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7页。
    5[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7-328页。
    6[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五,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283页。
    7[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9页。
    8[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238页上。
    9[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219页上。
    1[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338页上。
    2[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219页上。
    3引自[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首目录,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219页上、中。
    4方广锠著:《佛教大藏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0页。
    1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见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25-326页。
    2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页。
    3赖永海主编,陈士强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经典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39页。
    4[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八,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302页中。
    1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见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28页。
    2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80-81页。
    1[唐]静泰撰:《众经目录》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180页下。
    2同上,第181页上。
    3同上,第180页下。
    4[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871页。
    5同上,第2867页。
    1[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871页。
    2[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卷一,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477页上。
    3[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五,见《大正新修大藏经》55册,第38页中。
    4同上,第38页下-39页上。
    5[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868-2869页。
    1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2刘毓崧著:《通义堂文集》卷一二《书<法苑珠林>后》,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重印本。
    3同上。
    1[唐]孔颖达撰:《尚书正义》卷三,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28页下。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23页。
    1[波兰]弗·兹纳涅茨基著,郏斌祥译:《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5页。
    1此数据系笔者据《法苑珠林》原书统计。
    2汤一介:《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融会“中西古今”之学》,《学术月刊》2004年第7期。
    1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1页。
    2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27页下。
    2[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2195页下。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96页。
    4同上,第3619页。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四○《班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41页。
    6同上,第1345页。
    7[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47页。
    8[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45-46页。
    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一《韩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38页。
    10[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炀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3页。
    1余章宝:《传统历史话语的颠覆——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后现代历史观》,《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04页。
    3同上,第152页。
    1[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68页。
    2同上,第169页。
    3同上,第172页。
    4同上,第173-183页。
    5[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95页。
    [唐]释道世撰,《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明万历刊本,1922年;
    [唐]释道世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释道世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唐]释道世撰,影宋《碛砂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白虎通义》,[汉]班固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影印本
    《辩正论》,[唐]法琳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般泥洹经》,失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玄奘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补元史艺文志》,[清]钱大昕撰,《二十五史补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长安志》,[宋]宋敏求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出三藏记集》,[梁]僧祐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传统文学与类书的关系》,方师铎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春秋繁露义证》,苏舆撰,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唐]徐彦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春秋左传正义》,[唐]孔颖达撰,《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辞海》(普及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辞源》第四册(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大藏经索引》,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98年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宋]王古撰、[元]管主八续集,《昭和法宝总目录》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大乘起信论》,[梁]真谛译,高振农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大方广佛华严经》,[唐]实叉难陀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大唐六典》,[日]广池千九郎训点,内田智雄补订,东京:広池学园事业部,昭和四十八年初版
    《大唐内典录》,[唐]道宣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大唐西域记校注》,[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大唐新语》,[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大学疏义》,[宋]金履祥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大智度论》,[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澹生堂藏书目》,[明]祁承(火業)撰,《丛书集成续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8年
    《道教义枢》,[唐]孟安排撰,《道藏》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道教义枢>研究》,王宗昱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道经总论》,朱越利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道藏源流考(上)》,陈国符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敦煌古籍叙录》,王重民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法句经》,[三国吴]维祗难等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法显传校注》,章巽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佛道互补》,李海彬、任琦等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佛典精解》,陈士强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佛教大藏经史》,方广锠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佛教与历史文化》,杨曾文、方广锠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佛教征服中国》,[荷]许理和著,李四龙、裴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佛教志》,方广锠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王立著,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
    《佛说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南朝陈]真谛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佛说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施护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佛说十八泥犁经》,[汉]安世高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纂,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著,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佛祖历代通载》,[元]念常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陔余丛考》,[清]赵翼撰,《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高僧传》,[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古稗斗筲录》,李剑国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古今图书集成>研究》,裴芹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古书通例》,余嘉锡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管子校注》,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广弘明集》,[唐]道宣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寒夜录》,[清]陈弘绪撰,《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汉书》,[汉]班固撰,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汉书·艺文志举例》,孙德谦撰,《二十五史补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汉书艺文志条理》,[清]姚振宗撰,《二十五史补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汉语大词典》12册,罗竹风主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
    《汉语大字典》7册,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
    《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美]郝大维、[美]安乐哲著,施忠连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后汉纪》,[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后汉书志》,[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湖北通志》5册,张仲炘、杨承禧等撰,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
    《皇华纪闻》,[清]王士祯著,康熙二十三年,《渔洋杂著》本,1956年
    《混元圣纪》,[宋]谢守灏编,《道藏》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积微居小学述林》,杨树达著,中国科学院出版,上海艺文书局印刷,1954年
    《集古今佛道论衡》,[唐]道宣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唐]道宣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校雠通义》,[清]章学诚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校雠新义》,杜定友著,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金石萃编》,[清]王昶撰,《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经律异相》,[梁]宝唱等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经学历史》,[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经学通论》,[清]皮锡瑞著,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景德传灯录》,[宋]道原纂,《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净土论》,[唐]迦才撰,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旧学新探——王云五论学文选》,王云五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居易录》,[清]王士禛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撰,《丛书集成续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8年
    《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美]华勒斯坦等著,刘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开元释教录》,[唐]智升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康熙字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类书简说》,刘叶秋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类书流别》,张涤华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类书通论》,夏南强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礼记集说》,[宋]卫湜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礼记正义》,[唐]孔颖达撰,《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历代三宝纪》,[隋]费长房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梁书》,[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刘国钧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
    《柳南随笔·续笔》,[清]王应奎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六朝志怪小说考论》,王国良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宋]祖琇撰,《大藏新纂卍续藏经》本,台北:白马精舍印经会印刷
    《论衡注释》,[汉]王充撰,北京大学历史系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明一统志》,[明]李贤等奉敕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冥报记》,[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莫高窟年表》,姜亮夫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墨子间诂》,[清]孙诒让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南部新书》,[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著,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
    《普贤与中国文化》,魏道儒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齐东野语》,[宋]周密著,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起世经》,[隋]阇那崛多等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潜夫论笺校正》,[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容斋随笔》,[宋]洪迈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儒教与道教》,[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尚书稗疏》,[清]王夫之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尚书正义》,[唐]孔颖达撰,《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少室山房笔丛》,[明]胡应麟著,《丛书集成续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8年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石林燕语(附考异)》,[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史讳举例》,陈垣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史记》,[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 华书局,1959年
    《史通通释》,[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释家艺文提要》,周叔迦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释氏稽古略》,[元]觉岸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释氏要览》,[宋]道诚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释氏疑年录》,陈垣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书林清话》,叶德辉著,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葛兆光著,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唐]道宣撰,《佛藏要集选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清]永瑢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高僧传》,[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宋书》,[梁]沈约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撰,叶长海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搜神记》,[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隋书》,[唐]魏征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隋书经籍志考证》,[清]章宗源著,《二十五史补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隋唐嘉话》,[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太平经合校》,王明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唐大诏令集》,[宋]宋敏求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李福长著,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唐]彦悰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 金会出版部,1990年
    《唐会要》,[宋]王溥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唐文拾遗》,[清]陆心源辑,《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通典》,[唐]杜佑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通义堂文集》,[清]刘毓崧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重印本
    《通志》,[宋]郑樵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王力古汉语词典》,王力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汤一介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魏书》,[北齐]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魏郑公谏录》,[唐]王方庆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文心雕龙注》,刘勰著,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文苑英华》,[宋]李昉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西汉会要》,[宋]徐天麟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新辑搜神记》,[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新唐书纠谬》,[宋]吴缜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续高僧传》,[唐]道宣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荀子集解》,[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央掘魔罗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绎史》,[清]马驌撰,王利器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余嘉锡说文献学》,余嘉锡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玉海》,[宋]王应麟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史》,[明]宋濂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原人论》,[宋]宗密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越缦堂日记》,[清]李慈铭著,商务印书馆民国九年北京浙江分会发行
    《云笈七签》,[宋]张君房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昭和法宝总目录》,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唐]圆照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正法华经》,[晋]竺法护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正法念处经》,[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知识和社会意象》,[英]大卫·布鲁尔著、艾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知识考古学》,[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波兰]弗·兹纳涅茨基著,郏斌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知识社会学问题》,[德]马克斯·舍勒著,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法]谢和耐著,耿升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主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中国的石刻与石窟》,徐自强、吴梦麟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中国方术考》,李零著,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中国佛教》第一辑,中国佛教协会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0年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经典卷,赖永海主编,陈士强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赖永海主编,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南怀谨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吕澂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古代的类书》,胡道静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新1版
    《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傅斯年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古籍版刻图志》,熊小明编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中国经学史讲义》,周予同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中国类书》,赵含坤编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编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撰,汤志钧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撰,严佐之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思想研究法》,蔡尚思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国通史》,范文澜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中国文学观念论稿》,王齐洲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王齐洲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著,《鲁迅全集》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方广锠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中国学术通义》,钱穆著,罗联添编《国学论文选》,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文学卷)》,吴枫总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王云五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年
    《中文工具书教程》,朱天俊、李国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众经目录》,[隋]法经等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众经目录》,[唐]静泰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周易口义》,[宋]胡瑗撰,倪天隐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诸经要集》,[唐]道世撰,《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庄子集解》,[清]王先谦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20期,1936年
    岑仲勉:《唐唐临<冥报记>之复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7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
    潘树广:《<艺文类聚>概说》,《辞书研究》1980年第1期
    洪湛侯:《类书的文献价值》,《文献》1980年第3期
    白化文:《敦煌写本<众经别录>残卷校释》,《敦煌学辑刊》1987年第1期
    李玉珉:《隋唐之弥勒信仰与图像》,《艺术学》第1期,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
    曾贻芬、崔文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类书》,《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4期
    陈昱珍:《道世与<法苑珠林>》,《中华佛学学报》1992年第5期
    陈昱珍:《<法苑珠林>所引外典之研究》,《中华佛学学报》1993年第6期
    白化文、李鼎霞:《<经律异相>及其主编释宝唱》,《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王辉:《论类书的价值及开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5期
    张天俊:《论类书之祖——<皇览>》,《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4期
    裴芹:《漫说<艺文类聚>的“事具……”》,《文教资料》1997年第5期
    吴青:《论虞世南<北堂书钞>》,《中国书目季刊》1997年第6期
    王立:《类书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主题类分》,《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孙书安:《论古代类书的内在成因》,《辞书研究》1999年第2期
    夏南强:《类书探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李铭敬:《<冥报记>的古抄本与传承》,《文献》2000年第3期
    汤一介:《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学术月刊》2000年第7期
    夏南强:《类书分类体系的发展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余章宝:《传统历史话语的颠覆——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后现代历史观》,《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宋志英:《王隐<晋书>初探》,《文献》2002年第3期
    曹刚华:《试论中国官私书目中的佛教典籍》,《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6期
    [韩]安正燻:《佛教传入后志怪叙事性格的变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王洪军:《唐初三帝的宗教政策》,《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
    王远库:《从知识的界定与分类看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冢本善隆著,施萍婷译:《龙门石窟显现出的北魏佛教》,《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
    汤一介:《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融会“中西古今”之学》,《学术月刊》2004年第7期
    李刚:《知识分类的变迁与近代学人治学形态的转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吴福秀:《<诸经要集>与<法苑珠林>版本流传之研究》,《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普慧:《略论弥勒、弥陀净土信仰之兴起》,《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
    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1期
    邱敏:《<法苑珠林>记事之误与凤凰台起因之辨》,《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吴福秀:《<法苑珠林>撰者“玄恽”之称非为避唐太宗讳考》,《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春之卷
    董志翘:《<法苑珠林校注>匡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2期
    何蓉:《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王齐洲:《“君子谋道”: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主体意识——兼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来历和特点》,《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张小讲:《<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韩]安正燻:《<法苑珠林>叙事结构研究》,2003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刚:《隋唐时期类书的编纂及分类思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所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雷敦渊:《隋代以前类书之研究》,台湾私立东吴大学历史学系研究所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吴福秀:《<法苑珠林>研究——撰者、初本问题及其征引志怪小说文献考论》,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