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进程中的山西天主教、教徒及官教、民教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天主教于1620年传入山西之后,在山西吸收了众多教徒,建立了许多教堂,开辟了大片教区。天主教在山西传播过程中外国传教士、国籍神父及本地教徒各自充当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是山西天主教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分别为天主教在山西的本土化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教徒的信仰内容、各种礼仪以及身份、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基本情况是目前为止中国天主教史研究领域的短缺部分;对自天主教传入山西以来山西地方官对天主教的政策、态度以及民教关系的研究,则能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政府、民众正确对待山西天主教徒,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提供历史经验借鉴。
     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就是与中国社会、文化等方面互动的过程。本文把明清以来到1949年天主教在山西的发展放置于山西地方社会的历史脉络中加以理解,从区域社会史角度,以本土化为中心,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探讨天主教在山西立足、扎根、发展过程中,传教士、国籍神职人员、教徒发挥的作用,考察教徒的信仰观念、各种仪式及其基本状况,解析山西官教、民教关系。目的是把教会活动放置在具体的地域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综合看待教会与其传播区域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视之为一种正真意义上的“中国天主教史”,而非“西方教会在华史。”
     文章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是绪论,第五章是结语及未来研究思考,其它三章则为文章的主干。
     第二章阐述天主教在山西传播状况。首先考察外国传教士的姓名、国籍、服务时间、人数等具体情况及他们曾经发挥的作用。传教士结合山西实际情况宣教,负责教徒的宗教生活,培养中国神职人员,举办养老院、孤儿院、学校等慈善机构,他们是山西天主教的首脑、灵魂,为山西天主教的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考察中国籍神父的姓名、籍贯、服务时间等具体情况及作用。中国神职人员努力传教,禁教时期还是外国传教士的得力助手、保护者,1860年后中国神职人员逐渐增加,尽管他们不能得到与传教士一样的待遇,经常遭受传教士的歧视、冷遇,但他们努力工作,使山西教区从部分自传逐渐转向全区自传、自治,大大促进了山西天主教的本土化。
     第三,考察各个时期教徒的人数和会长、传道员、男女教徒在山西天主教立足、发展过程中即天主教本土化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不同作用。传道员到处宣扬教义,是望教者、教徒与神父联系的纽带;会长负责神父的日常事务,管理教徒,组织教徒进行宗教活动,并组织教徒奉献出自己的房屋、土地、财物,和广大教徒一起努力修建成山西一座座教堂;而广大教徒既是传教的果实,又是再结果实的种子,这其中女性教徒起着特殊的作用,在禁教时期,教徒为中外神父提供藏身之所,有的甚至负责其对外联络工作和沿途护送工作,热心教徒还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中外修道院学习,为天主教的发展提供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说明教徒既自己传播天主教,又尽力自养,是山西天主教迈向本土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用“中国人为中心”的观点和理论方法,全面论述山西教徒特征。天主教自明末传入山西,已与当地的习俗、文化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部分本土化。明末上层教徒人士把天主教儒教化,下层教徒却把它视为佛教、道教的变种,同时也将它民间信仰化。清廷禁教后,天主教日益与民间宗教结合起来,大部分教徒信教动机是祈福禳灾,满足世俗的需要胜过灵魂得救的彼岸皈依,他们的天主教信仰观念已发生变化。起先教徒尽管已入教,但他们仍行一个中国人应行的礼仪,“礼仪之争”后他们并没有立即放弃尊孔祭祖,他们是在主教监督、劝戒之下逐渐放弃的。而且天主教的宗教礼仪之中也加入一些山西地方仪式,在严厉禁教、没有神职人员指导时,教徒不得不放弃正规仪式,将之简化为口传经语,不时念诵。教禁解除后,传教士主要于乡间传教,许多教徒接受天主教的动机与信仰民间信仰的功利思想如出一辙,致使大教人认为他们双方的信仰没有什么区别。而且这时天主教的宗教礼仪中加了不少地方仪式,教徒、传教士按传统习俗过中国传统节日、行地方化人生礼仪,1939年后重新实行一些中国传统礼仪,因此从宗教传播的角度说,天主教已经深刻地本地化了。正是因此,天主教才能基本融入山西社会,成为下层民众主要的信仰之一。近代信仰本土化天主教、行地方化天主教礼仪的山西教徒属下层民众,其职业状况、文化程度略同于普通百姓,其中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壮年男性相对较少。
     第四章,论述自官教关系、民教关系。天主教明末初入山西时,曾得到山西地方官的赞成、支持,这从另一个方向促使地方上层人士同传教士交往,从而使天主教能和中国主流文化结合,走儒教化的本土化路线。清前期,山西地方官基本上不为难外国传教士,有些官员甚而支持、赞成传播天主教。禁教时期,山西官员严禁传教士传教,令教徒出教,但在查捕教士、教徒方面却不如他省官员积极、卖力,只是在朝廷下旨严查的情况下才行动,但从此以后天主教全面转向民间,与民间小传统逐步结合起来。1860年后,尽管天主教已合法化,但官方、读书人仍把它视为蛊惑人心的邪教或洋教。天主教被上层人士拒之门外,不得不继续把乡间下层百姓视为同道。1900年后传教士与官方交往很多,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要把天主教义与中国主流思想、哲学结合起来,而众多的下层教徒没有这想法,更没有此能力。因此此时工作重心仍在乡村的天主教只能走与民间文化结合的本土化道路。
     本土化的天主教基本上已融入山西社会,教会又在山西举办了不少有利于当地人的民生事业,教徒与非教徒之间没有大的利益冲突,大多数地方民教尚能和睦相处。一些教徒因入教而受乡人歧视,他们为保持信仰主动迁移到偏僻山区或荒芜人烟之处,形成教徒别居一处,不与外教人联系的疏离关系,这种民教关系主要存在于太原附近,其它地方较为少见。虽然一些教徒不被村人理解,受到排斥,但互相之间没有大的矛盾,更没有冲突,只是发生了为数不多的交涉事件,其中的大多数事件应属经济纠纷,而不是信仰冲突。在1860—1900年的民教交涉事件中,教徒大多是受损害的一方,即教徒没有依仗教会势力欺压百姓,而在1900年后发生的事件中,大多是教徒报复、诬告百姓。
Since 1620,the Catholicism was spread into Shanxi.From then o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recruited many believers,built up lots of churches,developed parts of parish.During Catholicism was spreaded in Shanxi the roles that the foreign missionaries,Chinese clergies and its believers played were important parts of Shanxi Catholic history.They respectively played important roles during the Catholicism incultured in Shanxi.Up to now,the behef of the Catholics,their rituals and their basic conditions such as their age,sex,status and economic situation were shortages of Chinese Catholic research field.Studying the policies and attitudes that Shanxi local officials towards the Catholic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lievers and non-believers can provid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or Shanxi temporary government and people,now they are building up harmonious society,thes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can help them treat the Catholics properly.
     The history of the Catholicism spreaded in China was the process that it and Chinese society,culture effected each other.From the aspect of social history,with the inculturation as the center,using the thoeries of Sociology,Anthropology etc.,this dissertation put the history of the Catholicism spreaded in Shanxi from 1620 to 1949 into the local social sequence of Shanxi.It researches the roles that the foreign missionaries,Chinese clergies and its believers took themselves during Catholicism took a foothold and developed in Shanxi,the content of the Catholics' belief,their all kinds of rituals,their basic condi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offcials and non-believers.It aims to put the activities of Catholicism into the social and history badground of Shanxi,it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treat the relationship Catholicism and local society effected each other,it aims to look it as true history of Chinese Catholicism,not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atholicism in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fiv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The fif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and some future study thinkings.The other chapters are the main parts of it.
     Chapter Two expounds the spreading states of Catholicism in Shanxi.Firstly it studies the names,nationalities and serving periods of the missionaries and their effects.They preach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act of Shanxi.They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believers' religional life.They educated the Chinese clergies,they founded charitable institutions,such as orphanages and schools etc.They were the heads and souls of Shanxi Catholic Church.They made a foundation for the inculturation of Shanxi Catholic Church.
     Secondly,it investigates the names,birthplaces and serving periods of the Chinese clergies and their roles.They tried their best to spread their belief.During the Catholicism forbidden period,they were the assistants,safeguards of missionaries. From 1860 on,the number of Chinese clergies increased gradually.Although they were looked down upon by the missionaries,they worked hard.Because of them, Shanxi diocese became fully self-governed,self-propagandaed from semi-propagandaed. They greatly promoted the inculturation of Shanxi Catholic Church.
     Thirdly,it studies the number and function that the local believers played during the Catholicism was spread in Shanxi.The catechists did the missionary work everywhere. They were the links between the Christians,catechumens and the fathers.The headmen of the Catholic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everyday lives of the fathers.They managed the believers and organized them to have religious activities.They appealled the believers to donate their house,land,money and other things to set up churches.The believers were frui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lergies.They were also the seeds fruiting well.The women believers acted special roles.The christians acted as protectors and liaisons men of clergies when Catholicism was forbidden in China.The devout christians sent their offspring to the seminaries to study,so that they provided manpower for Shanxi Catholicism.All these denoted the christians tried their best to self-propaganda,to self-support.They were the main force that Shanxi Catholic Church went to inculturation.
     Chapter Three dicusses Shanxi Catholics with the theory of Chinese-centered. From late Ming dynasty,the beginning of the Catholicism was spreaded in Shanxi on, Catholicism combined itself with local custom,culture.It successfully realized part-inculturation in Shanxi.In late Ming,the upper-class Catholics united Catholicism with Confucianism.The lower-class regarded it as substitute of Buddhism,Daoism and Folk Religion.Since Catholicism forbidden,Catholicism gradually united itself with the Folk Religion.Many Catholics' belief motives were requesting well-being,taking away disasters.Their Catholic belief had changed.At first,they carried out all the Chinese rituals.After the Chinese rituals were forbidden,the Catholics gave up the Chinese rituals under the missionaries'supervise.The Catholics added some local rituals into the Catholic rituals.In Catholicism forbidden period, the Catholics had to give up formal rituals,and simplified it into reading doctrines After 1860,Catholicism was mainly propagandaed in rural country.Many Catholics' belief motives were the same as the non-believers who believed the Folk Religion.The Catholics and missionaries spen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they carried out local life rituals.From the aspect of propagation,Catholicism were incultured deeply.Just because of these,Catholicism could be merged into local society on the whole.Generally in modern Shanxi,the Christians belonged to lower-class,their social,economic status was almost equal with the other common people.Among them,the elders,wemen,children took a big proportion.The robust young men were fewer.
     Chapter Fou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officials and non-believers.In late Ming,Shanxi officials supported the missionaries spreading Catholicism.This promoted the upper-class contacted with the missionaries from another direction.So Catholicism could be mixed with Confucianism.In early Qing,the local officials basically didn't make difficult with the missionaries.Some of them supported Catholicism.During Catholicism forbidden period,Shanxi officials forbade missionaries spreading Catholicism.They forced the Christians to give up their religion.But they weren't so active as the officials in other provinces.But from then on,Catholicism were merged with folk tradition.After 1860,although Catholicism became legal,it was regarded as heresy,it was refused by the upper-class.Catholicism had to continue to remain their sight on rural country.After 1900,the missionaries contacted with the local officials much more before.But they didn't consider to combined Catholicism with Chinese main thought.The lower-class Catholics hadn't the thought,furtherly,they didn't have the ability.The Catholicism had to remain to merge with Folk Religion.
     The inculturing Catholicism had been merged into local society on the whole. Shanxi Catholic Church held some causes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The christians hadn't many great collisions with the non-believers.So in many places the believers got well along with the non-believers.If the Catholics were looked down upon because of their belief,they would move to remote mountains to hold on their belief. In this way the Catholics lived on by themselves,and they didn't get along with non-believers.This estranging relationship mainly existed in Taiyuan district,it was seldom found in other district.Although the Catholics weren't understood by others, they didn't have great contraditions with the non-believers,let alone great collisions. After 1860,it took place more than 10 civil disputes between believers and non-believers.Most of them were economic disputes.They weren't brought out by different believes.In most of the disputes,the Catholics were victims.That was to say the Catholics didn't frame non-believers.But in the disputes happened after 1900,the non-believers were damaged parts.The Catholics tetaliated the non-believers because of the damadges they had suffered in 1900.
引文
[1]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载于黄宗智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91页。
    [1]王立新《后殖民理论与在华传教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第32页。
    [2]王立新《“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范式辨析》,《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3页。
    [3]孙尚扬、钟鸣旦《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学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页。
    [4]王立新《后殖民理论与在华传教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第32页。
    [1]Paul Rule《Chinese-centered Mission History》,in Heyndrickx,Jeroom.《Historiography of the Chinese Catholic Church: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P56-58,K.U.Leuven:Ferdinand Verbiest Foundation,1994.
    [2]Jean-Paul Wiest《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Mission History》,载于上书第35页。
    [3]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后记。
    [1]王立新《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主要范式述评》,载于陶飞亚、梁元生主编《东亚基督教再诠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2004年出版,第112页。
    [2]王立新《后殖民理论与在华传教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第31页。
    [1]沙百里著、耿升等译《中国基督徒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导言。
    [2]刘丽敏《晚清教民研究述略》,《清史研究》2005年,第二期,第109页。
    [1]张先清《回顾与前瞻:20世纪中国学者之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载陈春富主编《宗教文化》第三辑,东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34页。
    [2]赵世瑜《大历史与小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出版,第4、10页。
    [1]崔维孝著《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序,第2页。
    [1]崔维孝著《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序,第12页。
    [1]孙尚扬、钟鸣旦《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学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9页。
    [1]费赖之《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1997年出版,第103页。
    [2]《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1997年出版,第239-240页。
    [3]同上,第415页。
    [4][4]同上,第563页。
    [5]Ricci,Giovanni(loannes).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 dies nostros(1700-1928).Pekini:Congregationis Missionis,1929.第10页。
    [1]Le R.P.Hugolin de Doullens:La Vie d'un Frere Mineur en Chine au XIXe siecle.Rome,1902.第82页。
    [2]Le R.P.Hugolin de Doullens:La Vie d'un Frere Mineur en Chine au XIXe siecle.Rome,1902.第98-99页。
    [3]Ricci,Giovanni(loannes).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dies nostros(1700-1928).Pekini:Congregationis Missionis,1929.第54页。
    [1]韩铎民(Odorich Hemmerich)著,李树洙翻译《朔县教区简史》,太原教区李建毕藏手抄本。
    [1]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印行,第105页。
    [2]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上册),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180页。
    [3]费赖之著《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1997年出版,第223页。
    [4]韩铎民(Odorich Hemmerich)著,李树珠翻译《朔县教区简史》,太原教区李建华藏手抄本。
    [5]陈方中《中国天主教史籍汇编》,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10页。
    [6]费赖之著《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第474页。
    [7]台湾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编《教务教案档》,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4-1981年印行,第1辑,第726-727页。
    [1]黄一农《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第28页。
    [2]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中册),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第347页。
    [1]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印行,第112页。
    [1]韩铎民(Odorich Hemmerich)著,李树洙翻译《朔县教区简史》,太原教区李建华藏手抄本。
    [2]Ricci,Giovanni(loannes).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 dies nostros(1700-1928).Pekini:Congregationis Missionis,1929.第32页.
    [3]见太原教区李建华神父所藏信件。
    [4]Ricci,Giovanni(Ioannes)著 《秦晋教史》(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dies nostros(1700-1928).Pekini:Congregationis Missionis,1929.第213页。
    [5]见太原教区李建华神父所藏信件。
    [6]同上,第55页。
    [1]见太原教区李建华神父所藏信件。
    [2]宋建勋著《山西天主教史》卷一,第54页。
    [3]《凤主教晋铎金庆纪念》太原天主堂印书馆1940年印行,第49-50页。
    [4]宋建勋著《山西天主教史》卷三,第34-35页。
    [1]钟鸣旦著、陈宽薇译《本地化:谈福音与文化》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2000年出版,第24页。
    [2]Ricci,Giovanni(Ioannes).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 dies nostros(1700-1928.).Pekini:Congregationis Missionis,1929.第249、256页。
    [3]康志杰《上主的葡萄园——鄂西北磨盘山天主教社区研究(1636-2005)》,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50页。
    [4]古伟瀛《塞外传教史》,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341-342页。
    [1]见笔者2005年7月5日访问洞儿沟教徒武明明,78岁。
    [2]汾阳教区编《汾阳教区史》,1996年编印,第29页,李金华《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第422页。
    [3]转引自顾卫民《罗马与教廷关系史略》,东方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41页。
    [4]《罗马与教廷关系史略》,第142页。
    [1]郭崇禧《反李路加斗争的经过》,《太原文史资料》第5辑,太原政协1985年出版,第143页。
    [2]郭崇禧《反李路加斗争的经过》,《太原文史资料》第5辑,太原政协1985年出版,第140-141页。
    [3]《山西天主教史》第42-43页,《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422-423页。
    [1]郭崇禧《山西天主教简述》,载于《山西文史资料全编》,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2002年版,第57辑,第849页。
    [2]郭繼汾《天主教在山西之创始及其发展》,《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2辑,第82-83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第3册,第605页。
    [1]《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69页。
    [2]张正明、赵云旗《山西历代人口统计》,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25页。
    [1]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上册),第254页,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
    [2]费赖之著《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第148页。
    [3]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书店1990年出版,第321页。
    [4]Margiotti,Fortunato.Il Cattolicismo hello Shansi dalle Origini al 1738.Roma:Edizioni "Sinica Franciscana",1958.第83页.
    [5]黄一农《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载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第11页。
    [6]费赖之著《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第240页为12天内受洗者达200人,但《朔县教区简史》为20余人,
    [7]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1992)第150页为二年内授洗200人。
    [8]费赖之著《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第415页。
    [1]韩铎民著,李树洙译《朔县教区简史》,太原教区藏手抄本。
    [2]孙爱英《平遥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第885页。
    [3]马良《天主教长治教区简史》,天主教长治教区李维道1997年准印,第87、13页。
    [4]任根珠《清实录》山西资料汇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498页。
    [5]见太原教区李建华神父所藏信件。
    [6]Bernward.H.Willeke.O.F.M.Imperial Government and Catholic Mission in China during the year 1784-1785.The Franciscan Institute ST.Bonaventure,N.Y.1948 第27页。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第2册,第493页。
    [8]同上,第533页。
    [1]Imperial Government and Catholic Mission in China during the year 1784-1785.第27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2册,第554-555页。
    [3]《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2册,第877页。
    [4]Ricci,Giovanni(loannes).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dles nostros(1700-1928).第63页。
    [5]郭海《阳高县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608页。
    [6]Ricci,Giovanni(loannes).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 dies nostros(1700-1928).第206页。
    [1]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出版,第206、213-214页。
    [2]康志杰《上主的葡萄园——鄂西北磨盘山天主教社区研究(1636-2005)》,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6页。
    [3]侯柏清《介休县志》,海潮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666页。
    [4]晋中地委编《晋中地区宗教志》,1985年印行,第23-24页。
    [1]吴廷鸾《榆次市志》,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992页。
    [2]胡德荣《榆社县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648页。
    [3]晋中地委编《晋中地区宗教志》,1985年印行,第21页。
    [4]马良《天主教长治教区简史》,天主教长治教区李维道1997年准印,第9、107页。
    [5]李金华《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第405,376、页。
    [1]汾阳教区编《汾阳教区史》,1996年编印,第38、40、35、37、36页。
    [2]赵胜《大同市南郊区志》,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第718页。
    [3]李金华《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第405页。
    [4]郭海《阳高县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607页。
    [5]李金华《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第373页。
    [6]王守礼《边疆的公教事业》,北平上智编译馆1947年出版,第33页。
    [1]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出版,第189、222页。
    [2]侯柏清《介休县志》,海潮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666页。
    [3]张建杰《翼城县志》,海潮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472页。
    [4]见2005年5月24日笔者采访稻畦村尹德仁,78岁。
    [5]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出版,第164-166页。
    [1]温振兴《柳林县民族宗教》志中共柳林统战部1986年编印,第60--61页。
    [2]Le R.P.Hugolin de Doullens:La Vie d'un Frere Mineur en Chine au XIXe siecle.Rome,1902.第101-104页。
    [3]《天主教长治教区南天贡堂区百年回眸》第12页,天主教长治教区2006年印行。
    [4]汾阳教区编《汾阳教区史》,1996年编印,第48、46、49页。
    [1]汾阳教区编《汾阳教区史》,1996年编印,第30页。
    [2]《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97页。
    [3]太原教区前庄教会编《前庄教会史》,2005年编印。
    [4]徐光启著、王重民校《徐光启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531-533页。
    [5]黄一农《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第12页。
    [1]见太原教区所藏档案。
    [2]李金华《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第405页。
    [1]《天主教长治教区南天贡堂区百年回眸》第9、18页,天主教长治教区2006年印行。
    [2]马良《天主教长治教区简史》,天主教长治教区李维道1997年准印,第92、67、71、106、87页。
    [3]郝宋唐《榆社天主教》,《榆社文史资料》,榆社政协1990年出版,第103页。
    [4]郭崇禧《太原天主教主要堂口简介》,《太原文史资料》第15辑,1991年出版,第159页。
    [5]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出版,第169页。
    [6]《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86页。
    [7]孟殊福《太原教区尧尚堂区西黄水堂口简介》,2005年编印。
    [1]刘大鹏《潜园琐记》,载于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页。
    [2]转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41页。
    [3]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82页。
    [4]韦思谛著《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序言,第3页。
    [1]刘家峰《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序一,第2页。
    [2]詹启华《“孔子”与其汉文别称“孔夫子”的创造》,载于韦思谛著《中国大众宗教》第268页。
    [3]详见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七章。
    [4]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87页。
    [5]程歗、许蕾《中国近代天主教民信仰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6期,第20页。
    [6]《明清间在华耶稣会上列传》,第104页。
    [1]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373页。
    [2]Ricci,Giovanni(Ioannes).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 dies nostros(1700-1928).Pekini:Congregationis Missionis,1929.第47页。
    [3]《清前中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第1228、1234页。
    [1]Le R.P.Hugolin de Doullens:La Vie d'un Frere Mineur en Chine au XIXe siecle.Rome,1902.第134-145页。
    [1]见笔者2005年5月10访问姚金,贾丰人,60岁。
    [2]见笔者2006年9月13日访问太原教区神父六合村人韩耀宗,86岁。
    [3]见笔者2005年7月4日采访洞儿沟村民张润科,73岁。
    [4]见太原教区李建华神父所写手稿《七苦圣母的来历》,及1998年重建七苦圣母堂竣工后洞儿沟教堂印发的小册子。
    [1]郭崇禧《太原天主教主要堂口简介》,《太原文史资料》第15辑,太原市政协1991年出版,第152页。
    [2]Stephen Uhalley and Xiaoxin Wu 《China and Christianity》,Ricci Institute for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History,2001.第234页。
    [3]程(?)、许蕾《中国近代天主教民信仰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6期,第20页。
    [4]见笔者2005年4月19日采访。
    [1]刘文炳《徐沟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76页。
    [2]Yang.C.K.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1967.第8-11页。
    [3]宋建勋著《山西天主教史》卷三,第62、65页。
    [4]见笔者2005年7月4日采访洞儿沟村民张润科,73岁。
    [5]见笔者2005年5月24日采访记录。
    [6]刘文炳《徐沟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81页。
    [1]Ricci,Giovanni(loannes).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 dies nostros(1700-1928).Pekini:Congregationis Missionis,1929.第260页。
    [2]《朔县教区简史》,太原教区李建华藏手抄本。
    [1]范正义《清末中西祭祖纠纷与中国教民》,《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106页。
    [2]Margiotti,Fortunato.Il Cattolicismo hello Shansi dalle Origini al 1738.Roma:Edizioni "Sinica Franciscana",1958.第650页。
    [3]Ricci,Giovanni(loannes).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 dies nostros(1700-1928).第252-253页。
    [1]刘小枫《华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遇》,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第213页。
    [1]康志杰《基督教的礼仪节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40-141页。
    [2]巴博《天主教礼仪问答》,河北天主教信德室1999年发行,第48-49页。
    [1]康志杰《基督教的礼仪节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90页。
    [2]转引自康志杰《基督教的礼仪节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14页。
    [1]Le R.P.Hugolin de Doullens:La Vie d'un Frere Mineur en Chine au XIXe siecle.Rome.1902.第84-85页。
    [2]同上,第131-133页。
    [3]Le R.P.Hugolin de Doullens:La Vie d'un Frere Mineur en Chine au XIXe siecle.Rome,1902.第92、99页。
    [1]《天主教长治教区南天贡堂区百年回眸》天主教长治教区2006年印行,第107页。
    [2]Le R.P.Hugolin de Doullens:La Vie d'un Frere Mineur en Chine au XIXe siecle.Rome,1902.第112-114页。
    [1](美)苏尔、诺尔著《中国礼仪之争西文文献100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36-137页。
    [2]见笔者2006年9月13日访问太原教区神父韩耀宗,86岁。
    [3]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86页。
    [1]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91页。
    [2]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84页。
    [1]巴博《天主教礼仪问答》,河北天主教信德室1999年发行,第32页。
    [2]候尊五《榆次民俗撷萃》,《榆次文史资料》第九期,榆次文史资料委员会1987年出版,第181页。
    [3]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41页。
    [4]候尊五《榆次民俗撷萃》,《榆次文史资料》第九期,第181页。
    [1]巴博《天主教礼仪问答》,河北天主教信德室1999年发行,第44-45页。
    [1]见笔者2005年7月4日采访洞儿沟村民武贵元,82岁。
    [2]见笔者2005年7月4日采访洞儿沟村民马四儿,80岁。
    [3]赵一舟《我们的圣事》,河北信德室1999年发行,第142页。
    [4]康志杰《基督教的礼仪节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10页。
    [1]金光亿《现代背景下的宗教和礼仪》,载于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人类学讲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397页。
    [2]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发行,第292页。
    [3]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发行,第299-300页。
    [1]候尊五《榆次民俗撷萃》,《榆次文史资料》第九期,第180页。
    [2]李亦園《宗教仪式与象征》,载于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92页。
    [3]《宗教人类学导论》,第188页。
    [1]巴博《天主教礼仪问答》,河北天主教信德室1999年发行,第79-80页。
    [2]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843页。
    [3]Michael C.Howard著李茂兴、蓝美华译《文化人类学》,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出版,第574页。
    [1]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宗教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24页。
    [1]《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67、384页。
    [2]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上卷,第588页。
    [3]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印行,第77页。
    [4]《教务教案档》第5辑,第641页。
    [1]韩铎民(Odorich Hemmerich Han)著,李树洙翻译《朔县教区简史》,太原教区李建华藏手抄本。
    [2]见笔者2005年5月11日采访许堡郭印宏。
    [3]见笔者2005年5月23日采访南磨石邢厚,75岁。
    [4]见笔者2005年5月24日采访前寨村刘瑞丁,80岁。
    [5]晋中地委编《晋中地区宗教志》,第11页,1985。
    [6]见笔者2005年7月4日采访洞儿沟村民张润科,73岁。
    [7]《潜园琐记》,《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43页。
    [8]Le R.P.Hugolin de Doullens:La Vie d'un Frere Mineur en Chine au XIXe sidle.Rome,1902.第82页。
    [9]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出版,第224页。
    [10]郭继汾《方济会士郭继汾神父纪念册》,第3页。
    11 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出版,第213页。
    [1]《凤主教晋铎金庆纪念》,山西太原天主堂印书馆1940年印行,第43页。
    [2]何见扬《山西解州拳案》,《义和团史料》(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774页。
    [3]白嘉诚《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潞安》,《长治文史资料》第3辑,长治市政协1985年出版,第4页。
    [4]郭廷良《天主教在离石》,《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2部,第46辑,第922页。
    [1]孙丽萍《山西通史》(近代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00页。
    [2]孙丽萍《山西通史》(近代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468页。
    [1]《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85页。
    [2]李杕《拳匪祸教记》,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23年出版,第306页。
    [3]傅葆琛:《我国文盲人数之谜》,《山西民众教育》第3卷第3期1936年版,第58页。
    [4]李俊喜《山西通志·人口志》,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第118页。
    [1]赵世瑜《明清以来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载于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72页。
    [2]赵世瑜《明清以来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第168页。
    [3]D.L.卡莫迪著《妇女与世界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26页。
    [1]刘长茂《人口结构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3页。
    [1]李俊喜《山西通志·人口志》,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第133页。
    [2]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89页。
    [3]李玉文《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8页。
    [4]《山西通志·人口志》,第151页。
    [5]《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第312页。
    [1]张先清《清中叶天主教在华的本土化问题》,《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一期,第39页。
    [2]杨慧林、史晓丽《汉语神学的“处境化”及其问题领域》,载于罗明嘉、黄保罗《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22页。
    [1]钟鸣旦著、陈宽薇译《本地化:谈福音与文化》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2000年出版,第40页。
    [1]黄一农《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载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第15、19页。
    [1]郭崇禧《山西天主教简述》,《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2部,第57辑,第850页。
    [2]傅山《傅山全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7册,第5258页。
    [1]Margiotti,Fortunato.Il Cattolicismo nello Shansi dalle Origini al 1738.Roma:Edizioni "Sinica Franciscana",1958.第653页。
    [2]费赖之著《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第414-415页。
    [3]费赖之著《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第240页。
    [4]费赖之著《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第416-417页。
    [5]杜赫德编《耶稣会士书简集》,大象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420-421页。
    [1]转引自罗志田《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49页。
    [2]谢和耐《中国和基督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100页。
    [3]《中国天主教史籍汇编》第202页。
    [4]Sweeten,Alan Richard.Christianity in Rural China: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1860-1900.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2001.第11页。
    [5]Ricci,Giovanni(loannes).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 dies nostros(1700-1928).第23页,Pekini:Congregationis Missionis,1929.
    [1]任根珠《清实录》山西资料汇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939页。
    [2]任根珠《清实录》山西资料汇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207、1208页。
    [3]Ricci,Giovanni(Ioannes).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 dies nostros(1700-1928).第63页,Pekini:Congregationis Missionis,1929.
    [4]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发行,第520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册,第133页。
    [2]《清末教案》,第1册,第166页。
    [3]《中国天主教史籍汇编》第234页。
    [4]同上,第239页。
    [5]李刚己《李刚己遗集》,文海出版社出版,第244页。
    [6]刘小枫《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文化相遇》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第144页。
    [1]《教务教案档》,第1辑,第716页。
    [2]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发行,第520页。
    [3]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
    [4]《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70页。
    [5]《教务教案档》,第3辑,第476页。
    [6]同上,第483-484页。
    [1]《教务教案档》,第4辑,第319-320、331页。
    [2]《教务教案档》,第4辑,第323页。
    [3]《清末教案》第2册,第406页。
    [4]《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602页。
    [5]段崇象《临县志》,海潮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675页。
    [6]《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73页。
    [7]转引自刘小枫著《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文化相遇》,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13页。
    [1]《教务教案档》,第4辑,第330-332页。
    [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卷50,第35页。
    [3]李刚己《李刚己遗集》,文海出版社出版,第254页。
    [4]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66年出版,第91页。
    [1]刘泽民《山西通史大事编年》,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398页。
    [2]王树槐《庚子地方赔款》,载于《中国近代史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第345页。
    [3]《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1203页。
    [4]《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75页。
    [5]《凤主教晋铎金庆纪念》.山西太原天主堂1940年印行,第20-21页。
    [1]程(?)《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40页。
    [2]《凤主教晋铎金庆纪念》,山西太原天主堂1940年印行,第43页。
    [3]张茂先《帝国主义扼杀山西义和团的罪证》,载于《山西文史资料》第3辑,第106、109页。
    [4]同上,第123页。
    [5]《朔县教区简史》,太原教区李建华藏手抄本。
    [1]郭廷良《天主教在离石》,《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2部,第922。
    [2]《朔县教区简史》,太原教区李建华藏手抄本。
    [3]徐增祥《大同义和团的反帝运动》,载于《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1部,第100页。
    [4]太原天主教爱国会编《文史资料》1964年发行,第2辑,第47页。
    [5]《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88页。
    [6]张瑞元《天主教在隰县之兴衰》,载于《史料辑丛》1982年隰县县志编委会印行,第1辑,第78页。
    [1]刘大鹏《潜园琐记》,载于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页。
    [2]转引自罗志田《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49页。
    [1]费赖之著《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第103-104页。
    [2]费赖之著《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第104页。
    [3]黄一农《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第22-27页。
    [1]吉长安《曲沃县志》,海潮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455页。
    [2]张亚平《陵川县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549页。
    [3]《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77页。
    [4]李百玉《临汾市志》,海潮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514页。
    [5]宁新杰《临猗县志》,海潮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670页。
    [6]郭居明《乡宁县志》,新华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656页。
    [7]张建杰《翼城县志》,海潮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471-472页。
    [8]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05页。
    [9]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05页。
    [1]陈发长《灵石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618页。
    [2]岳守荣《寿阳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594页。
    [3]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第95-96页。
    [4]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出版,第185页。
    [5]见笔者2006年10月2日访问杨家堡神父郭全智。
    [1]刘文炳《徐沟县志》民俗志。
    [2]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出版,第217页。
    [3]见笔者2005年7月23日访问南营留村阎秉仁,90岁。
    [4]见笔者2005年7月23日访问桃花营村詹贞儿,68岁。
    [5]《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411页。
    [6]见笔者2005年5月11日采访许堡郭印宏,80岁。
    [1]见笔者2005年5月25日采访小堡村张鹏举,73岁。
    [2]见笔者2005年5月24日采访沙楞河梁国佐,82岁。
    [3]见笔者2005年5月24日采访前寨村刘瑞丁,80岁。
    [4]见笔者2005年5月10日采访马家皂董贵山,74岁。
    [5]见笔者2005年5月11日采访西榆林杨选,85岁。
    [6]见笔者2005年5月11日采访西册田徐继茂,75岁。
    [7]Le R.P.Hugolin de Douilens:La Vie d'un Frere Mineur en Chine au XIXe siecle.Rome,1902.第84页。
    [1]周宁《去东方,收获灵魂》,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01页。
    [2]吴义雄《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发行,第518页。
    [3]见笔者2005年5月9日采访阳高县榆林村姚尚武,62岁。
    [1]倪力人《孝义县志》,海潮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780页。
    [2]雁北民族宗教事务处编《雁北宗教志》,1986年发行,第133页。
    [3]《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90页。
    [4]见笔者2005年5月11日采访西册田徐继茂,75岁。
    [5]见笔者2005年5月10日采访马家皂董贵山,74岁。
    [1]《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73页。
    [2]《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74页。
    [3]《山西天主教史》第20页。
    [4]转引自罗志田《社会纷争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关系》,《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49页。
    [5]《教务教案档》,第5辑,第658页。
    [1]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23页。
    [2]孙江《十字架与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8-21页。
    [3]乔志强《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页、第37页。
    [4]王守礼《边疆公教事业》北京上智编译馆1950年版,第15页。
    [1]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58页。
    [2]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71页。
    [3]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和基督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出版,第218页。
    [4]刘耘华《明末清初入教儒士的“新人”意识及其文化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138-139页。
    [1]孙丽萍《山西通史》(近代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1页。
    [2]爱德华兹著、李喜所等译《义和团时期的山西传教士》,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7、14页。
    [3]汾阳教区编《汾阳教区史》,1996年编印,第28页。
    [4]范堆相《忻州地区宗教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283页。
    [5]《朔县教区简史》,太原教区李建华藏手抄本。
    [1]王守礼《边疆公教事业》,北京上智编译馆1950年出版,第22页。
    [2]隆德理《西湾圣教源流》,载于古伟瀛《塞外传教史》,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4页。
    [3]马良《天主教长治教区简史》第102页。
    [4]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85页。
    [1]《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69页。
    [2]张维邦《山西通志·地理志》,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467页。
    [3]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出版,第164页,及笔者2005年采访六合村王兔生,55岁。
    [1]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出版,第181页。
    [2]同上,第197-198页。
    [3]同上,第206页。
    [4]《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第208页。
    [5]同上,第214页。
    [6]同上,第173、218页。
    [7]同上,第187、189、、191、212、215页。
    [1]郭崇禧《太原天主教主要堂口简介》,《太原文史资料》第15辑,1991年出版,第152页。
    [2]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第194-195、203、204、205、207页。
    [3]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12页。
    [1]《太原天主教史略》,《太原文史资料》第17辑,第193、207页。
    [2]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第121页,内蒙古大学藏。
    [3]《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第387页。
    [4]同上,第99页。
    [5]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30页。
    [6]转引自樊孝东《晚清直隶教案诱因分析》,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9期,第48页。
    [1]《潜园琐记》,《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32页。
    [2]刘大鹏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10页。
    [3]爱德华兹著、李喜所等译《义和团时期的山西传教士》,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20-21页。
    [4]《潜园琐记》,《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32页。
    [1]孙江《十字架与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71页。
    [2]《教务教案档》第一辑,第718也。
    [3]见笔者2005年7月23日访问南营留村阎秉仁,90岁。
    [1]《教务教案档》第一辑,第722页。
    [2]《天主教长治教区南天贡堂区百年回眸》天主教长治教区2006年印行,第5页。
    [3]《教务教案档》第一辑,第690页。
    [4]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89页。
    [5]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12页。
    [6]明恩溥著、陈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180页。
    [1]教务教案档》第一辑,第722页。
    [2]转引自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厦门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第8页。
    [1]刘大鹏著《退想斋日记》,载于《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23-24页。
    [2]刘大鹏著《退想斋日记》,载于《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18页。
    [3]《山西通史大事编年》,第1403页。
    [1]转引自《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第190页。
    [1].Acta Ordinis Fratrum Minorum. 1882-1954.
    [2].Chardin, Pacifique-Marie. Les Missions Franciscaines en Chine: Notes Geographiques et Historiques. Paris: Auguste Picard, 1915.
    [3].Curia Generalizia OFM Archivio Generale. Roma.
    [4].Gandolfi, Domenico. "Cenni di Storia del vicariato apostolico di Taiyuanfu Shansi, Cina 1930-1953"Studi Francescani 84 (1987).
    [5].Gandolfi, Domenico. "Cenni Storici sulla Missione di Yutze (Shansi): 1930-1953. Studi Francescane 85 (1988).
    [6]. de Kerval, Leon.Le R.P. Hugolin de Doullens: La Vie d'un Frere Mineur en Chine au XIXe siecle.Rome, 1902.
    
    [7].Les Missions de Chine et du Japon. Pekin: Imprimerie des Lazaristes. 1916-1939.
    [8].Lombardi, Teodosio, Un Grande Ideale: Monsignor Ermengildo Focaccia O.F.M. Vescovo di Yutze in Cina. Bologna: Edizioni Antoniano, 1968.
    [9].Margiotti, Fortunato. II Cattolicismo nello Shansi dalle Origini al 1738. Roma: Edizioni "Sinica Franciscana", 1958.
    [10].Ricci, Giovanni (Ioannes). "Acta martyrym Sinensium anno 1900 in Provincia San-si occisorum" Acta Ordinis Fratrum Minorum 30 (1911) - 32 (1913).
    [11].Ricci, Giovanni .Barbarie e Trionfi: Ossia le vittime illustri del San-si in Cina nella persecuzione del 1900. Firenze: Tipografia Barbera, 1910. (2nd ed.)
    [12].Ricci, Giovanni Chronologia Missionum Fratrum Minorum in Sinis Finitimisque Regnis. Ad Claras Aquas: Typiis Collegii S. Bonaventurae, 1925.
    
    [13].Ricci, Giovanni Pagine di Eroismo Cristiano. I Terzari Cinesi Martiri nello Shan-si Settentrionale (Persecuzione dei Boxers - 1900). Lonigo: Tipografia Moderna, 1925.
    [14].Ricci, Giovanni Vicariatus Taiyuanfu seu brevis historia antiquae Franciscanae missionis Shansi et Shensi a sua origine ad dies nostros (1700-1928). Pekini: Congregationis Missionis, 1929.
    [15].Willeke, Bernward H. Imperial Government and Catholic Missions in Chinaduring the years 1784-1785. New York: The Franciscan Institute St. Bonaventure, 1948.
    [16].Willeke, Bernward H. "The Report of the Apostolic Visitation of D. Emmanuele Conforti on the Franciscan Missions in Shansi, Shensi and Kansu (1798)" Archivum Franciscanum Historicum 84.1-2 Jan-June 1991.
    [17].Yang, C.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1.
    [18].Tang,Edmond and Jean-Paul Wiest,The Catholic Church in Modern China:Perspectives.Maryknoll:Orbis Books,1993.
    [19].Sweeten,Alan Richard.Christianity in Rural China: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1860-1900.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2001.
    [20].Standaert,Nicolas ed.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One:635-1800.Leiden:Brill,2001.
    [21].Latourette,Kenneth Scott.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London: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1929.
    [22].Heyndrickx,Jeroom.Historiography of the Chinese Catholic Church:Nineteenth and
    [23].Twentieth Centuries.K.U.Leuven:Ferdinand Verbiest Foundation,1994.
    [24].Hefner,Robert W.ed.,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Histor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a Great Transform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US)
    [25].Bays,Daniel H.Christianity in China from the Eighteenth-Century to the Present.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A].载于黄宗智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91页。
    [2].王立新《后殖民理论与在华传教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第31、32页。
    [3].王立新《“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范式辨析》[J].《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3页。
    [4].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后记。
    [5].王立新《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主要范式述评》[A].载于陶飞亚、梁元生主编《东亚基督教再诠释》[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2004年出版,第112页。
    [6].沙百里著、耿升等译《中国基督徒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导言。
    [7].刘丽敏《晚清教民研究述略》[J].《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109页。
    [8].崔维孝著《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M].北京:中 华书局2006年出版,序,第2、12页.
    [9].韩铎民(Odorich Hemmerich Han)著,李树洙翻译《朔县教区简史》[M].太原教区李建华藏手抄本。
    [10].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印行,第105页。
    [11].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
    [12].费赖之著《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M].上海: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1997年版。
    [13].陈方中《中国天主教史籍汇编》[Z].台北: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编《教务教案档》[Z].台北: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4—1981年印行。
    [15].宋建勋著《山西天主教史》[Z].太原教区李建唐主教2004年准印。
    [16].顾卫民《罗马与教廷关系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出版.
    [17].郭崇禧《山西天主教简述》[A].载于《山西文史资料全编》[Z].太原: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2002年版,第2部。
    [18].郭继汾《天主教在山西之创始及其发展》[A].《山西文史资料全编》[Z].太原: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2002年版,第1部。
    [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Z].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
    [20].晋中地委编《晋中地区宗教志》[Z].1985年印行。
    [21].王保玉《清徐县志》[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2].李培信《文水县志》[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3].郭齐文《太谷县志》[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24].吴廷鸾《榆次市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
    [25].陈发长《灵石县志》[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出版。
    [26].胡德荣《榆社县志》[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
    [27].马良《天主教长治教区简史》[Z].天主教长治教区李维道1997年准印。
    [28].李金华《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
    [29].张建杰《翼城县志》[Z].北京:海潮出版社1997年出版。
    [30].赵胜《大同市南郊区志》[Z].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出版。
    [31].郭海《阳高县志》[Z].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出版。
    [32].王守礼《边疆的公教事业》[M].北京:北平上智编译馆1947年出版。
    [33].郭崇禧《太原天主教史略》[A].《太原文史资料》[Z].第17辑,1992年出版。
    [34].侯柏清《介休县志》[Z].北京:海潮出版社1996年出版。
    [35].黄一农《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J].载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
    [36].任根珠《清实录》山西资料汇编[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
    [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
    [38].温振兴《柳林县民族宗教志》[Z].中共柳林统战部1986年编印。
    [39].郭崇禧《太原天主教主要堂口简介》[A].《太原文史资料》[Z].第15辑,1991年出版。
    [40].《天主教长治教区南天贡堂区百年回眸》[Z].天主教长治教区2006年印行。
    [41].郝宋唐《榆社天主教》[A],《榆社文史资料》[Z].榆社政协1990年出版,第103页。
    [42].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41页。
    [44].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45].郭继汾《方济会士郭继汾神父纪念册》[M].
    [46]《风主教晋铎金庆纪念》[Z].山西太原天主堂印书馆1940年印行。
    [47].《义和团史料》[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774页。
    [48].白嘉诚《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潞安》[A].《长治文史资料》第3辑[Z].长治市政协1985年出版.
    [49].郭廷良《天主教在离石》[A].《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2部,第46辑.
    [50].孙丽萍《山西通史》(近代卷)[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51].李杖《拳匪祸教记》[M].上海: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23年出版,第306页。
    [52].李俊喜《山西通志·人口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8、133页。
    [53].赵世瑜《明清以来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A].载于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54].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9页。
    [55].李玉文《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出版。
    [56].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82页。
    [57].埃米尔·迪尔凯姆著《迪尔凯姆论宗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8-9页。
    [58].刘长茂《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3页。
    [59].刘文炳《徐沟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60].范正义《清末中西祭祖纠纷与中国教民》[J].《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106页。
    [61].康志杰《基督教的礼仪节日》[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出版。
    [62].巴博《天主教礼仪问答》[M].石家庄:河北天主教信德室1999年发行。
    [63].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86页。
    [64].孙尚扬《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91页。
    [65].候尊五《榆次民俗撷萃》[A].《榆次文史资料》[Z].第九期,榆次文史资料委员会1987年出版,第181页。
    [66].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41页。
    [67].赵一舟《我们的圣事》[M].石家庄:河北信德室1999年发行。
    [68].金光亿《现代背景下的宗教和礼仪》[A].载于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人类学讲演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397页。
    [69].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发行。
    [70].(美)苏尔、诺尔编《中国礼仪之争西文文献100篇》[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71].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843页。
    [72].程(?)《晚清乡土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0页。
    [73].杜赫德编《耶稣会士书简集》[Z].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420-421页。
    [74].李刚己《李刚己遗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第244页。
    [75].刘小枫《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文化相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第213、144页。
    [76].《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Z].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卷50,第35页。
    [77].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66年出版,第91页。
    [78].刘泽民《山西通史大事编年》[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
    [79].王树槐《庚子地方赔款》[A].载于《中国近代史论集》[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第345页。
    [80].张茂先《帝国主义扼杀山西义和团的罪证》[A].载于《山西文史资料全编》[Z].第1部。
    [81].徐增祥《大同义和团的反帝运动》[A].载于《山西文史资料全编》[Z].第1部。
    [82].太原天主教爱国会编《文史资料》[Z].1964年发行。
    [83].张瑞元《天主教在隰县之兴衰》[A].载于《史料辑丛》[Z].1982年隰县县志编委会印行。
    [84].罗志田《社会分野与思想竞争:传教士与义和团的微妙互动》[J].《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
    [85].吉长安《曲沃县志》[Z].北京:海潮出版社1991年出版。
    [86].张亚平《陵川县志》[Z].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
    [87].李百玉《临汾市志》[Z].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年出版。
    [88].宁新杰《临猗县志》[Z].北京:海潮出版社1993年出版。
    [89].郭居明《乡宁县志》[Z].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出版。
    [90].费孝通《乡土中国》[Z].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出版。
    [91].岳守荣《寿阳县志》[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92].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
    [93].雁北民族宗教事务处编《雁北宗教志》[Z].1986年发行。
    [94].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23页。
    [95].孙江《十字架与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1页。
    [96].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71页。
    [97].刘耘华《明末清初入教儒士的“新人”意识及其文化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138-139页。
    [98].范堆相《忻州地区宗教志》[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283页。
    [99].古伟瀛《塞外传教史》[C].台北: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4、341-342页。
    [100].张维邦《山西通志·地理志》[Z].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67页。
    [101].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102].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M].内蒙古大学藏。
    [103].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30页。
    [104].樊孝东《晚清直隶教案诱因分析》[J].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9期,第48页。
    [105].刘大鹏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10页。
    [106].爱德华兹著、李喜所等译《义和团时期的山西传教士》[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7、14、112页。
    [107].李亦園《宗教仪式与象征》[A],载于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C].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年出版。
    [108].Michael C.Howard著李茂兴、蓝美华译《文化人类学》[M].台北: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出版,第574页。
    [109].刘长茂《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3页。
    [110].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发行。
    [111].钱宁《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4页。
    [112].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和基督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出版,第218页。
    [113].D.L.卡莫迪著、徐钧尧、宋立道译《妇女与世界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26页。
    [114].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出版,第321页。
    [115].周宁《去东方,收获灵魂》[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01页。
    [116].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24页。
    [117].张正明、赵云旗《山西历代人口统计》[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25页。
    [118].孙尚扬、钟鸣旦《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学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页。
    [119].康志杰《上主的葡萄园——鄂西北磨盘山天主教社区研究(1636-2005)》[M].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20].钟鸣旦著、陈宽薇译《本地化:谈福音与文化》[M].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2000年出版,第40页。
    [121].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社会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373页。
    [122].韦思谛著《中国大众宗教》[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123].刘家峰《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序一,第2页。
    [124].张先清《清中叶天主教在华的本土化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一期,第39页。
    [125].杨慧林、史晓丽《汉语神学的“处境化”及其问题领域》[A].载于罗明嘉、黄保罗《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C].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2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