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会上明确提出了执政理论体系建设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七个基本范畴。这就构建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执政资源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七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政治资源不仅是执政党执政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是执政党最直接和最核心的资源。一个政党要长久地保持它的执政地位,就必须有强大的政治资源体系予以支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重视政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有那些政治资源、如何去开发和利用这些政治资源。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资源可以分为国内和国际政治资源,也包括硬性和软性两个层面。硬性的政治资源主要指权力资源、群众资源、国有企业、跨国移民资源等,软性的政治资源主要指国际国内制度资源、信息资源、政治文化资源、党和国家的形象资源等。这些中国共产党执政需要的硬性的和软性的国内、国际政治资源又可以归纳成四种形态的政治资源:基础性政治资源、运行性政治资源、观念性政治资源和保障性政治资源。这些政治资源协同作用,共同维系着执政党的执政资源体系的运行。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的关系密切。中国共产党是执政的主体,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是客体,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纲领、方针政策都要通过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起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想长久执政就离不开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由于执政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阶段开发政治资源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同时中国共产党执政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既要从历史的脉络考察中国共产党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也要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的现状。面对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遇到的问题,如何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的总的思路是:一是要制定长期开发利用政治资源的发展战略规划;二是要总结中国共产党自身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的经验教训;三是要积极吸取国外政党开发利用政治资源的经验和教训;四是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政治资源的流失;五是要以制度为创新整合现有的政治资源;六是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开拓新的政治资源。在具体的开发和利用政治资源的时候,具体针对不同类型的政治资源提出了一些措施。
In sixteen of the party4in on plenary meeting, General Secretary HuJintao putforward clearly to want to strengthen the ruling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Heclearly put forward seven basic categories,such as the theoretical systemconstruction,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ruling, the ruling basis, governingstrategy, governance structure, governance, governing resources, ruling environment.The construction of our party's governing theory has become the basic frame of thesystem, it indicates our party to be in office regular understanding to enter a newstage. A party want to maintain its ruling position for a long time, it must havestrong political support resources system. Therefo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ur party's ruling abilityconstruction can obtain great progress, it must attach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Our party's political resou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political resources, political resourc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omesticpolitical resources include hard and soft in two dimensions. Rigid political resourcesmainly refers to the power resource, the resourc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ftpolitical resources mainly refer to system resources, public political psychology,political culture resource, information resource,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s imageresourc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sources includinginternational system resources, strategic resources, transnational Migrant Resource,at the same time, these hard and soft domestic,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sources canbe divided into four forms of political resources: basic political resources, politicalresources, ope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of politicalresources. These political resources together maintain a ruling party's rulingresources system.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the ruling body, the developmentand use of political resources is an object, our party's policy agenda and policy willb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political resources play a role. Therefore, the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ants to govern permanently without effectivedevelopment and use of political resources, they both have close relationship.Because of the changes of the ruling environment, under the different stages thepolitical resources can be the different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 At present ourparty being in power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political resources situation encountered som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erefore, we not only review politicalresources from the history, we but also construe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politicalresources from the realistic angle.In the fa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practice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olitical resource problems, how todevelop and use of political resources of the total train of thought is: one is todevelop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olitical resources in the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planning; two is to summing up our party oneselfdevelopment and use of political resources lessons; the three is to actively absorbforeig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of party politics lessons andexperience; the four is to 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loss of political resources;five is to take the system as the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existing political resources;the six is to take a variety of forms and constantly open up new political resources.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political resources, we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political resources.
引文
①[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7.
    ②[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56.
    ③[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6.
    ①王沪宁.市场发育和权威基础:保护和开发政治资源[J].复旦学报,1995,(2):2.
    ②邓伟志.政治资源配置问题简论[J].民主,2000(2):4.
    ③成莉莉.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政治资源的配置机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6):78.
    ①周圣平.政治资源的理论定位和实践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43.
    ②虞崇胜陈文新.关于政治资源配置的理论思考[J].探索,2006(2):57.
    ③傅菊辉.论基层政府政治资源的流失、保护和开发[J].政治学,2000(1):56.
    ④文洪朝.党的政治资源建设初探[J].济南大学学报,2005(4):78.
    ①虞崇胜陈文新.关于政治资源配置的理论思考[J].探索,2006(2):57.
    ②李红丽.党的执政能力与政治资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110.
    ③张吉清.开发执政资源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2):6.
    ①黄丹严向远.转型时期中国政治资源的充分开发[J].甘肃理论学刊,2005(7):18.
    ①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436.
    ②王子平.资源论[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8.
    ③Nicolas Dahan:A contribution to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political resources utilized in corporate politicalaction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London: Feb2005.Vol.5,IssI.
    ④陈文新.政治资源:出场路径与应用场景[J].理论探讨,2008(6):34.
    ①[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
    ②陈文新.政治资源:出场路径与应用场景[J].理论探讨,2008(6):34.
    ③陈文新.政治资源:出场路径与应用场景[J].理论探讨,2008(6):34.
    ④[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7.
    ⑤陈文新.政治资源:出场路径与应用场景[J].理论探讨,2008(6):35.
    ⑥[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6.
    ①《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63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74.
    ③[美]哈罗德·拉斯维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0.
    ④刘先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1.
    ①周圣平.政治资源的理论定位和实践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43.
    ①刘先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2.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①江泽民.江泽民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42.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2.
    ①王思敬.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组织资源[M].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77-78.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9.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51.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10.
    ①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5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7.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9.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35.
    ①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1.
    ①李艳丽.影响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政治心理因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770.
    ①张广辉.当前政治信任面临的困境及战略选择[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6):8.
    ②参见王希.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0(1):5-8.
    ①傅菊辉,信息霸权的国际政治学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14.
    ①刘勇燕、郭丽峰.美国信息产业政策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5):158.
    ①[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0.
    ②[法]莫里哀﹒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69.
    ③王启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党的执政资源建设[J].理论探讨,2007(4):125.
    ①刘红凛.论政党的意识形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74.
    ①陈金龙.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构重要性与基本内涵[J].岭南学刊,2006(1):6.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3-109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
    ①转引自谭桂娟.社会建设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新拓展[J].学习与探索,2009(11):86.
    ①张希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基础[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1.
    ②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4:35.
    ①孙肖远.执政合法性的三维解析[J].江海论坛,2010(5):149.
    ②吴桂韩.论执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向度[J].党政干部论坛,2008(11):4.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10.
    ②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88-189.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6.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11.
    ①[美]S.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59-64.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7.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74.
    ②参见刘炳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测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
    ③季建林.执政成本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53.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6、613.
    ①转引自史莉芳.简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劳资关系的政策[J].兰州学刊,2005(5):38.
    ①钟必尧.论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的价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2):70.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①李蓉.略论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4):49.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2.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0.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①刘先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3.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1.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
    ①[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279.
    ①邓伟志.政治资源配置问题[J].民主,2000(2):4.
    ①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387.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①李回味.从印度人民党的下台看加强执政党的建设[J].当代思潮,2004(4):46.
    ①赵飚.浅议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资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29.
    ①陈莹.试析东盟安全合作的现状和前景[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3):46.
    ②苏浩.从哑铃到橄榄——亚太合作安全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43.
    ③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0.
    ①王思敬.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组织资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1):78.
    ①谷宇.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保护开发的总体思路[J].岭南学刊,2009(6):13.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10.
    ②刘吉,金吾伦.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78.
    ③转引谷宇.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保护开发的总体思路[J].岭南学刊,2009(6):1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8-180.
    ①傅菊辉.论国际政治资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90.
    ②傅菊辉.国际政治资源论[M].湖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216.
    ①齐卫平.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的文化资源研究[J].理论学刊,2008(11):37.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87.
    ①阮思余.政治文化:政治文明建设的恒久动力和精神资源[J].唯实,2004(4):40.
    ①杨金刚.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的危机与转型[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1):43.
    ①孔子学院[J/OL]. 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②陈刚华.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孔子学院的意义[J].学术论坛,2008(7):165.
    ①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31.
    ①吴友富.政府国际公关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中的作用[J].探索与争鸣,2009(2):74.
    ②[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27.
    ①刘晓茜.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J].江南社会科学学报,2005(9):45.
    ①张卓元.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05(11):4.
    ②苏文.中国战略资源全球配置和外交重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4):27.
    ①傅菊辉.国际政治资源论[M].湖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21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96.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
    [6]邓小平文选(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论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0]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1.
    [1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3.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
    [1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8.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年陆续出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M].人民出版社,1991年陆续出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M].人民出版社,1996年陆续出版.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M].人民出版社,2000年陆续出版.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M].人民出版社,2005年陆续出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M].人民出版社,2009年陆续出版.
    [7]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4.
    [9]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M].人民出版社,2006.
    [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
    [3][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陆震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商务印书馆,1993.
    [5][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M].商务印书馆,1993.
    [6][美]迈克尔克莱尔.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M].童新耕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7][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美]贾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美]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东方出版社,2006.
    [10][匈牙利]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1][美]道德拉斯·C·诺顿.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12][美]吉尔森.组织学:行为、结构和过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3][韩]咸台炅.中国政党政府与市场[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1]徐昕.执政资源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2]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傅菊辉.国际政治资源论[M].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
    [4]刘先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吴怀有.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6]王金池.党的执政理论科学体系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7]蔡长水.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8]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殷书良.全球化与党的建设[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10]康平.中国国家发展战略[M].红旗出版社,2005.
    [11]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王子平.资源论[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3]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4]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6]朱乔森.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7]马齐彬.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8]唐君.国外政党执政镜鉴[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9]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0]彭补拙.资源科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8.
    [21]曹天宇.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道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2]朱志敏.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3]王宝庆.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4]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5]雷厚礼.中国共产党执政学[M].人民出版社,2007.
    [26]蔡长水.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27]甄小英姚桓.党群关系新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2001.
    [28]卢先福端木婕.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9]梁妍慧.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30]冯秋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探析[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1]姚桓.面向新世纪的党[M].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
    [32]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33]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4]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35]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36]苏希胜.共产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37]张荣臣.共产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实践·规律[M].红旗出版社,2004.
    [38]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9]高新民.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40]李慎明.新中国60年: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1]李慎明.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20周年祭)[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4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44]任仲文.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建党90周年学习参考[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1]陈文新.政治资源:政治发展的内在基石[J].汕头大学学报,2008(5).
    [2]吴健.论执政党合法性的有效资源[J].科学社会主义,2006(1).
    [3]王树臣.对政治资源整合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
    [4]傅菊辉.论基层政府政治资源的流失、保护和开发[J].政治学,2001(1).
    [5]傅菊辉.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治资源流失及其对策[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6]臧乃康.市场缺陷与政治资源的开发[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1).
    [7]包心鉴.论政治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使用[J].理论学刊,2004(6).
    [8]臧乃康.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小康社会农村政治文明建设[J].中州学刊,2004(6).
    [9]黄丹.转型时期中国政治资源的充分开发[J].甘肃理论学刊,2005(4).
    [10]陈小林.中国共产党开发执政资源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11]王沪宁.调整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治资源的开发与维护[J].探索与争鸣,1995(2).
    [12]刘光峰.党的执政资源与执政能力建设[J].理论探索,2005(4).
    [13]袁名别.政府政治资源的流失与对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14]傅菊辉.论腐败对政治资源的影响[J].求索,2002(2).
    [15]傅菊辉.论国际政治资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16]陈文新.政治资源:出场路径与应用场景[J].理论与改革,2008(3).
    [17]虞崇胜.关于政治资源配置的理论思考[J].探索,2006(2).
    [18]周圣平.政治资源的理论定位和实践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19]陈尧.试论中国政治发展的本土化资源[J].中国政治,2002(11).
    [20]赵中源.论党的执政资源体系构成及其要素变迁[J].学术论坛,2006(8).
    [21]畅艳.试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资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3).
    [22]赵飚.浅议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资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
    [23]文洪朝.党的政治资源建设初探[J].济南大学学报,2005(4).
    [24]成莉莉.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政治资源的配置机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6).
    [25]龚少情.变革社会中的政治资源配置[J].东方论坛,2003(4).
    [26]傅菊辉.政治资源与政治心理[J].文史博览,2005(4).
    [27]吴文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变迁及其制度整合[J].理论参考,2004(8).
    [28]陈文新.政治资源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J].思想战线,2008(4).
    [29]齐卫平.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政治资源述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30]胡剑萍.国际政治中的资源环境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4).
    [31]王冠中.资源政治学在中国:历史回顾与展望[J].探索,2005(5).
    [32]陈文新.政治资源:涵义、特征与价值[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1).
    [33]韩月香.从制度建设看苏共垮台的经验教训[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6).
    [34]王桂生.变动中的政治资源与俄罗斯政治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7(1).
    [35]唐杰.加强党的建设减少政治资源流失[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5).
    [36]董西品.论统一战线的政治资源[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
    [37]齐卫平.论统一战线在民主执政中的政治资源整合[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38]成莉莉.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政治资源的配置机制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2).
    [39]郭变桃.我国信息资源配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3).
    [40]崔华.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建设概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41]吴霞娟.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2(1).
    [42]齐卫平.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6).
    [43]石国亮.党的形象研究二十年综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44]张莉.北京奥运会后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1).
    [45]尹占文.战略文化、国家行为与国家形象[J].社会科学研究,2009(2).
    [46]吴友富.政府国际公关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中的作用[J].探索与争鸣,2009(1).
    [47]李勇.中国和平发展新道路及国际新形象[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48]王浩斌.政治信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生态建构[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49]张广辉.当前政治信任面临的困境及战略选择[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6).
    [50]孔凡义.信任、政治信任与政府治理:全球视野下的比较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
    [51]秦民凯.政治稳定视角下制度认同的理性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52]张振伟.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削弱与增强[J].兰州学刊,2004(5).
    [53]杨金刚.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的危机与转型[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1).
    [54]孔德永.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变化的原因初探[J].理论与改革,2009(2).
    [55]胡建.社会公正: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J].理论探索,2009(5).
    [56]姚剑文.政治文化资源:对全球化态势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思考[J].求实,2002(3).
    [57]孙兰英.社会公正的政治文化资源及其借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58]苗景娜.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文化资源与路径选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
    [59]阮思余.政治文化:政治文明建设的恒久动力和精神资源[J].唯实,2004(4).
    [60]柳思思等.开发和利用国际制度资源探讨[J].理论导刊,2008(1).
    [61]陈建中.开发政协组织资源、政治资源和制度资源的实证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62]胡祖凤.论中国共产党种子亨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63]袁敬伟.政党执政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体系构建[J].长白学刊,2010(1).
    [64]张吉清.开发执政资源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1).
    [65]乔耀章.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节流与开源[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66]谭桂娟.社会建设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新拓展[J].学习与实践,2009(11).
    [67]程亮.政治权力结构简论[J].唯实,2010(7).
    [68]谷宇.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保护开发的总体思路[J].岭南学刊,2009(6).
    [69]衣芳.坚持人民主体论——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的根本经验[J].理论学刊,2009(10).
    [70]宋俭.论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的根本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
    [71]王思敬.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组织资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
    [72]齐卫平.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组织资源[J].理论学刊,2009(7).
    [73]李沛武.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0(2).
    [74]倪荫林.试论政治资源的特性及其实现[J].甘肃理论学刊,2008(5).
    [75]胡建等.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流变及其重塑[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2).
    [76]齐卫平.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文化资源研究[J].理论学刊,2008(11).
    [77]王贵秀.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解[J].新视野,2005(3).
    [78]胡伟.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
    [79]蔡武.战后以来外国共产党发展变化的经验教训与启示[J].新华文摘,2005(1).
    [80]张秀珍.60年来党对执政方式的变革历程及启示[J].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9(12).
    [81]黄丹严向远.转型时期中国政治资源的充分开发[J].甘肃理论学刊,2005(7).
    [82]李艳丽.影响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政治心理因素[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
    [83]刘勇燕郭丽峰.美国信息产业政策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84]王启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党的执政资源建设[J].理论探讨,2007(4).
    [85]刘红凛.论政党的意识形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
    [86]陈金龙.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构重要性与基本内涵[J].岭南学刊,2006(1).
    [87]谭桂娟.社会建设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新拓展[J].学习与探索,2009(11).
    [88]张希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基础[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
    [89]孙肖远.执政合法性的三维解析[J].江海论坛,2010(5).
    [90]钟必尧.论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的价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2).
    [91]李蓉.略论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4).
    [92]李回味.从印度人民党的下台看加强执政党的建设[J].当代思潮,2004(4).
    [93]陈莹.试析东盟安全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暨南学报,2004(3).
    [94]陈刚华.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孔子学院的意义[J].学术论坛,2008(7).
    [95]吴友富.政府国际公关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中的作用[J].探索与争鸣,2009(2).
    [96]刘晓茜.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J].江南社会科学学报,2005(9).
    [97]苏文.中国战略资源全球配置和外交重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4).
    [98]蔡武.战后以来外国共产党发展变化的经验教训与启示[J].新华文摘,2005(1).
    [1]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多维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张垚.政党执政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
    [4]戴玉琴.村民自治中的政治文化资源开发[D].苏州大学,2006.
    [1]Survey. American’s World Role. Economics [M].2002.
    [2]Nicolas·Dahan. A Contribution to the conceptualization do politicalresources utilized in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J]. Journal of PublicAffairs. London2005.vol5.Iss.1.
    [3]Bruce Russett, Harvey Statt, David Kinsella. World Politics: the menufor choic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
    [4]Caroline Thomas and Darryl Howlett. Resource Politics: freshwater andregional relations,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Press,1993.
    [5]Steinar Andresen and Willy Streng: Intern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the role of science and politics,London, New York: BelhavenPress,1989.
    [6]James, N. Rosenau: Security in A Turbulent World, CurrentHistory,Vol.94, No.592, May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