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鞅及其学派的思想曾对我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君主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而《商君书》集中记录和阐述了商鞅及其学派的治国思想,是我们了解商鞅及其后学的思想、商鞅变法以及秦国制度渊源的重要文献来源,具有较高的文献和思想价值。本文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商君书》的总体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述,并对《商君书》思想和秦的政治实践作双向考查,以揭示商鞅及其学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影响。
     全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从商鞅的生平及事迹、《商君书》的流传及沿革、《商君书》的校释、《商君书》真伪研究以及《商君书》思想的研究几个方面,回顾并反思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目的与方法进行了阐述。
     正文分四章。第一章分两节,主要探讨《商君书》的政治思想。本章通过分析君主产生的历史背景、君与民的关系,指出商鞅学派治国思想的核心在于尊君抑民、强国弱民,这也正是商鞅学派治国思想的总纲,而农战是实现其王天下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法是保障农战政策顺利实施的工具。
     第二章探讨的是《商君书》中的军事思想。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分析商鞅学派“以战去战”的战争观,及政治对军事的重大影响;第二节从主动出击和被动防御两个方面分析了商鞅学派的战略战术思想,主动出击时要求谨慎、知己知彼,被动防御时讲究以逸待劳,而且必须增强防守力量;第三节从设立爵位的重要性、原则、爵位的种类、等级、赐予标准以及论定爵位的程序等方面重点论述了商鞅学派的劝战之道——爵制思想,发现《商君书》中所体现的爵称为十六级,与后来的二十等爵存在着差别。其军事思想的特点是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只看重战争的结果,而不在意战争的性质和手段。
     第三章归纳了《商君书》的经济思想。全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分析商鞅学派重农的原因及驱民归农的措施;第二节分析商鞅学派抑商的原因及对策,并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考察了秦国抑商政策的成效,认为秦的抑商政策并不彻底,其抑商的效果不宜高估;第三节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质量及人口的管理四个方面探讨了商鞅学派的人口思想,并深入地分析了商鞅学派为增加人口而建议实行的“徕民”政策,对商鞅学派的人口管理思想与秦国的户籍制度作了双向的对比研究,发现商鞅学派的经济思想对秦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秦国依此建立、实施的许多制度、政策皆为后世所尊崇、利用。
     第四章探讨《商君书》的法律思想,主要分析其法律观、法的普及教育以及商鞅学派法律思想对秦国法律制度、司法实践的影响。商鞅学派的应时史观是其立法、司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刑无等级”的立法主张有进步的一面,但并非彻底的公平和平等;而其重刑主义和“以刑去刑”的主张则违背了罪刑相当的原则,凸显了商鞅学派法治的实质:法是维护君主利益、推行农战政策的重要工具。
     结语认为《商君书》思想自成体系,逻辑严谨,其特点是追求“壹”,即强调君主地位和权威的至高无上,强调实现君尊、统一天下之途径必为农战,驱民于农战的手段只能用法。商鞅学派的治国思想对秦及整个中国后世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体制影响深远。
The thought of Shang Yang and their legalist school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onarchical centralization of state power system that once lasted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s years. However, it is the valuable originate for us to know about the thought of Shang Yang and their legalist school and the reform of Shang Yang, also the system in Qin, which is recorded and set forth in the Book of Lord Shang .On the basis of the achievement made by forme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whole thought of it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Besides, this makes a two-way test on the thought of the Book of Lord Shang and the practice of politics in Qin. All is done for the purpose of revealing its historical influence on the ancient society of China.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whole life and the achievement of Shang Yang, the sprea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ook of the Lord Shang, checking against the original, identifying and its thought, the introduction looks back on and turns over to think the study achievement made by former. Moreover, this article sets forth the meaning of choosing topic, the value of being study, the purpose and the way.
     The main body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has two parts. The political ideology in the Book of Lord Shang is discussed.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e ideology core of managing states is that respecting emperor and restrain people, strengthen country and weakening peop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mon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eror and people. Also it is an outline of ideology in managing states, while the Agriculture War is the only way to attain the aim of dominating country. Law is the tool of ensuring Agriculture War to carry out successfully.
     Chapter Two has three parts, including military ideology. In part one, the value of war, yizhanquzhan, is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military affairs included. In Part two, it analysis the strategies of legalist school from attacking consciously and defense passively. When taking an initiative to attack, one must be careful. When protecting passively, one must focus on yiyidailao, enhancing the power of defense. From the importance, the standard of setting Grand and the classification, the rank, the standard of getting it etc. In Part three, the way of trying to stop war of their legalist school, i.e. the thought on Grand, is discussed with an emphasis, Founding that the Grand is called sixteen-rank. There is difference with twenty-rank. The character of military theory has utilitarianism. It stresses the consequence of war only, doesn’t take notice of the war’s nature and means.
     Chapter Three summarizes the thought of the Book of Lord Shang. The whole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reasons of legalist school for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is discussed, also the measures of making people cultivate. In part two, their legalist school’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straining trad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t by combining the literature and bamboo slips. So this policy is not thorough. The effect is not spoken highly of. In part three, the thought on people of their legalist school is discussed from four aspects: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demographic structure,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policy of laimin is given an in-depth analysis. Moreover, it makes a two-way contrastive study for the thought of popul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of Qin, finding that the thought of economic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al policies of Qin. Because of this, a lot of systems and policies win the respect.
     Chapter four, it includes the thought of law in the Book of Lord Shang. It mainly analyses the idea of law, the education of law, the thought of law of their legalist school and the influence of law system and judicial practice. The concept to adapt times of their legalist school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setting law and judicature. Its claim of“punished without rank”has a side of progress, but it cannot achieve equality. While the concept of taking criminal law seriously and the concept of yixingquxing, goes against the principle of moderation, sticking out the substance on law managing of their legalist school. That is, law is the key tool of maintaining the emperor’s benefits, carrying out Agriculture War.
     The conclusio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thought of the Book of Lord Shang has its self-system that is logical. Its character is that chasing“yi”. That emphasizes on the position of emperor and the supreme authority. In addition, the way of unifying country must be the Agriculture War. The mean of making people cultivate is the law. The law ideology of managing state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deology an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of later generations for Qin and China.
引文
①毛泽东:《读<封建论>》,载刘济昆编:《毛泽东诗词详注》,香港:香港昆伦制作公司,1992年,第296页。
    ②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3页。
    ③苏轼:《韩非论》,转引自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53页。
    ④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47页。
    ①(汉)桓宽:《盐铁论·非鞅》,《诸子集成》(第八册)。
    
    ①(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②(宋)苏轼:《东坡志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7-109页。
    ③汪民祯:《商鞅农战政策之研究》,《国闻周报》,1937年5月第14卷第20期。
    ④倪德修:《商鞅变法之探讨》,《珞珈月刊》,1933年11月第l卷第1期。
    
    ①(清)章太炎:《章太炎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68-69页。
    ②祜荪:《商鞅农战政策之研究》,《南方杂志》,1933年8月第2卷第5期。
    ③陈启天:《商鞅评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4页。
    ④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5页。
    ⑤晁福林:《商鞅变法史事考》,《人文杂志》,1994年第4期。
    ⑥王育成:《商鞅变法始年质疑》,《争鸣》,1983年第4期。
    ①(宋)晁公武著、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94页。
    ②(宋)陈振孙:《直摘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1页。对于陈说“今二十六篇,又亡其一”,因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着录为“二十八”,《四库全书总目》又承马氏之说,并引陈氏“又亡其一”为“已亡其一”,因而严可均《商君书考》推论宋代有二十六篇和二十七篇两种版本。对此,张觉曾加以分析辩驳,详见张觉:《商君书杂考纠缪》,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5期。
    ③(明)宋濂著、顾颉刚点校:《诸子辨》,北京:朴社,1926年,第29页。
    ④(清)严万里:《商君书新校正》,《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据世界书局原版影印,第2页。
    ①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6页。
    ①陈启天:《商鞅评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②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5页。
    ③高亨:《商君书作者考》,载高氏著《商君书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④詹秀惠:《释商君书并论其真伪》,原刊于《淡江学报》第12期。转引自郑良树:《续伪书通考》,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538-1540页。
    
    ①高维昌:《周秦诸子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40页。
    ②吕思勉:《学术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334页。
    ③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页。
    ①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51页。
    
    ①简书:《商君书笺正》,上海:明智书局,1930年版,附录。
    ②陈启天:《中国法家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15—120页。
    ③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页。
    ①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墨子·节葬下》,《诸子集成》(第四册)。
    ③《吕氏春秋·观世》,《诸子集成》本(第六册)。
    ④刘家和:《先秦时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生》,《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2页。
    ⑤《商君书·开塞》。
    ⑥《淮南子·要略》,《诸子集成》(第七册)。
    ⑦《韩非子·难一》,《诸子集成》(第五册)。
    ⑧《慎子·德立》,《诸子集成》(第五册)。
    ⑨《管子·法法》,《诸子集成》(第五册)。
    ①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②《商君书·开塞》。
    ③《韩非子·制分》。
    ④《商君书·君臣》。
    ⑤《商君书·修权》。
    
    
    ①《慎子·威德》。
    ②《商君书·画策》。
    ③《商君书·画策》。
    ④《商君书·修权》。
    ①以上引自《商君书·修权》。
    ②蒋礼鸿:《商君书锥指》,第82页.
    ③高亨:《商君书注译》,中华书局,1974年,第110页.
    ④《商君书·修权》。
    ⑤《商君书·画策》。
    ⑥此句严校本作“故多惠言而克其赏”,今据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改,北京:古籍出版社,1955年。
    ⑦严校本“数加”作“数如”,今据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改。
    ⑧《商君书·修权》。
    ⑨《商君书·君臣》。
    ⑩郑良树:《商鞅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5页.
    ①《商君书·君臣》。
    ②《商君书·说民》。
    ③《商君书·说民》。
    ④《商君书·壹言》。
    ⑤《商君书·壹言》。
    ⑥《商君书·画策》。
    ⑦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1页注3。
    
    ①《商君书·壹言》。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42页
    ③《商君书·画策》。
    ④《商君书·开塞》。
    ⑤《商君书·开塞》。
    
    ①《商君书·弱民》。
    ②《商君书·壹言》。
    ③《商君书·壹言》。
    
    ①郑良树:《商鞅评传》,第220-226页。
    ②《商君书·垦令》。
    ③《商君书·画策》。
    ④《商君书·赏刑》。
    ⑤《商君书·农战》。
    ⑥鲍鹏山:《彀中英雄》,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⑦《商君书·算地》。
    
    ①《商君书·赏刑》。
    ②《商君书·算地》。
    ③《商君书·错法》。
    ④《商君书·说民》。
    ⑤《商君书·慎法》。
    ⑥《商君书·垦令》。
    ⑦《商君书·赏刑》。
    ⑧《商君书·外内》。
    ⑨《商君书·垦令》。
    
    
    ①鲍鹏山:《彀中英雄》,第5页。
    ②《商君书·弱民》。
    ③《商君书·弱民》。
    
    
    ①《商君书·说民》。
    ②《商君书·垦令》。
    ③《商君书·垦令》。
    ④《商君书·弱民》。
    ⑤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第78页.
    ①鲍鹏山:《彀中英雄》,第13页。
    ②陈启天:《商君书校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9页。
    ③蒋礼鸿:《商君书锥指》,第30页。
    ④高亨:《商君书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6页。
    ⑤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9页。
    ⑥“都无奸市”严校本作“都无奸示”,今据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改。
    
    ①(汉)贾谊:《新书校注》卷一《过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页。
    ②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42页。
    ③《淮南子·要略》。
    
    ①《商君书·修权》。
    ②《商君书·慎法》。
    ③《商君书·更法》。
    ④高亨:《商鞅与商君书的批判》,《山东大学学报》(中国语言文学版),1959年第3期。
    ⑤《商君书·画策》。
    ①《商君书·战法》。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15《六国年表》,第685页。
    ③《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第3页“作战次数统计表”。
    ④仝卫敏:《<商君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第162页,注1。
    
    ①《商君书·农战》。
    ②《商君书·慎法》。
    ③《商君书·画策》。
    ④《商君书·开塞》。
    ⑤《商君书·画策》。
    ⑥《商君书·画策》。
    ①《商君书·画策》。
    ②《司马法》是先秦时期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相传为春秋末齐景公时代司马穰苴所著,或云齐威王时,其作者为“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的齐诸大夫,即稷下学者。详见徐勇:《先秦兵书通解》,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商君书·靳令》。
    ④《商君书·去强》。
    ⑤《商君书·靳令》。
    ⑥(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九《僖公二十二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⑦《商君书·弱民》。
    
    
    ①《商君书·立本》。
    ②《商君书·画策》。
    ③《商君书·画策》。
    ④《商君书·赏刑》。
    
    
    ①《商君书·赏刑》。
    ②《商君书·君臣》。
    ③《商君书·境内》。
    ④《商君书·画策》。
    ⑤《商君书·赏刑》。
    ⑥《商君书·赏刑》。
    ⑦《商君书·画策》。
    ⑧《商君书·去强》。
    ⑨《商君书·外内》。
    
    ①《商君书·赏刑》。
    ②(汉)班固:《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8页。
    ③《商君书·赏刑》。
    ④《孙子·计篇》,《诸子集成》(第六册)。
    ⑤《孙子·计篇》。
    ⑥《孙子·火攻篇》。
    ⑦《商君书·战法》,第21页。
     ①《商君书·战法》,第21页。
    ①参见李学勤《秦简与<墨子>城守各篇》,载于其《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9-133页。
    ②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0页。
    ③《墨子·备城门》。
    ④《商君书·战法》。
    ⑤《商君书·靳令》。
    ⑥虽然早期一些学者引《汉书·百官公卿表序》来直接说明商鞅改二十等爵制,例如李亚农《李亚农史论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043-1047页;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4页;漆侠《二十等爵制与封建制度》,载于《求实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0页。等等。但后
    ②《商君书·错法》。
    ③《商君书·弱民》。
    
    
    ①《商君书·错法》。
    ②以上《商君书·画策》。
    ③《商君书·错法》。
    ④《商君书·壹言》。
    ①《商君书·错法》。
    ②因为《商君书·靳令》篇的文字和《韩非子·饬令》篇基本相同,因此很多人都怀疑此文非商君所作,甚至后人采自《韩非子》,误,此篇应为商君所作,见高亨《商君书注译》,第10页,又陈奇猷所论更详,可为定论,见其《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年,第1124-1125页注一。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第203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2230页。
    ⑤《商君书·赏刑》。
    ⑥《商君书·立本》。
    ⑦《商君书·壹言》。
    ①《商君书·农战》。
    ②此句不通,高亨《商君书新笺》中称“是故”下脱“不作壹”三字,即言人民不壹于农战,则不得为官,不得有爵也,见《商君书注译》第218页。蒋礼鸿《商君书锥指》称“是故”下脱“非疾农力战”五字,意同,见《商君书锥指》第20页。
    ③《商君书·靳令》。
    ④《商君书·立本》。
    ⑤《商君书·赏刑》。
    ①《商君书·算地》。
    ②《商君书·错法》。
    ③关于《徕民》篇的成书时间,文中有“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等语,可知此篇定作于长平之战后不久,据商鞅亡约80年(前337-前260)。见高亨《商君书注译》第116,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第94-95页;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第488页。因此,由此可以上推知商鞅之时其爵可能也重。
    ④《商君书·农战》。
    ⑤《商君书·垦令》。
    ⑥《商君书·农战》。
    ⑦《商君书·境内》。
    ⑧(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2230页。
    ①《商君书·去强》。
    ②《商君书·壹言》。
    ③《商君书·弱民》。
    ④高敏:《论两汉赐爵制度的历史演变》,载于《秦汉史论集》,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33-57页.
    ⑤《商君书·徕民》。
    ⑥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第486-489页。
    ⑦(汉)司马迁:《史记》卷73《白起列传》,第2334页。
    ⑧仅见于秦始皇四年、十年、二十七(《年表》做二十八)年、三十六年四次,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六国年表》。
    ①大庶长之称,实“左右庶长”之合称,高亨《商君书注译》第150页注38称“大”字可能为“左右”二字合写而误,蒋礼鸿《商君书锥指》第118-119页该文下注称左右庶长合称为大庶长,二者意同。又三更原文作四更,误,即左更、中更、右更也,同见上二书。
    ②高亨《商君书注译》,第146-147页。另俞樾《诸子平议》、王时润《商君书斠诠》、高敏《秦的赐爵制度试探》(载于《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3-57页)、董平均《出土秦律汉律所见封君食邑制度研究》第62-65页亦主是说。
    ③蒋礼鸿《商君书锥指》第114页,于鬯《香草续校书》、张觉《商君书全译》。
    ④(清)俞樾《诸子平议》,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402页。
    ①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李零《<商君书>中的土地人口政策与爵制》(载《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仝卫敏《<商君书>研究》第141-143页,胡大贵,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均主此说,其中仝卫敏《<商君书>研究》所论最详。
    ②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5期。
    ③《商君书·境内》。
    ④李零《<商君书>中的土地人口政策与爵制》第189页,仝卫敏《<商君书>研究》第143页。
    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周纪二显王三十六年》,中华书局,1956年年,第68页。
    ⑥马非百:《秦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41页;胡大贵:《商鞅制爵二十级献疑》,载于《史学集刊》1985年1期;仝卫敏:《<商君书>研究》第143-144页。
    ⑦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9页;《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5期;孟繁峰《论客卿》,《史学集刊》,1987年第3期;高敏:《秦的赐爵制度试探》,第11页;另董平均:《出土秦律汉律所见封君食邑制度研究》,第65-66页。
    ⑧《秦始皇本纪》九年条《正义》引《说苑》“立焦茅为傅,又爵之上卿”,可见为“卿”为爵称,但同书二十八年条把“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并列,官名和爵称相混,《史记·蒙恬列传》“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又为官称,可见颇为混乱。
    ⑨黄留珠:《秦客卿制度简论》,《史学集刊》,1984年第3期。
    ①高亨:《商君书新笺》,见《商君书译注》,第237-238页。
    ②此处原文脱“十”字,因这里与百人之将并列的“屯”应是五十人的编制,而非五人。见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1页下注。又李零:《<商君书>中的土地人口政策与爵制》,第190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57-258页。
    ③《商君书·境内》。
    ④与之类似,后世二十等爵制的身份形成最终也要在地方的县甚至“里”中进行。见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第349-367页。
    ①《商君书·境内》按,“小夫死”此三字高亨断在下句,即“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蒋礼鸿称“贬、已、死,三者刑罪之差次”,将之断为上句,见《商君书锥指》第120页。又自上文见“小夫”为一级爵之下兵士之称呼,对“大夫”而言,指无爵的庶子(李零),那么自然就不可能有墓树的特权。
    ②《商君书·境内》。
    ③高敏:《秦的赐爵制度试探》,第16页;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第72页;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第72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问答》,第182页。
    ⑤《商君书·赏刑》。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2231页。
    ②齐思和《商鞅变法考》,载于《中国史探研》,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5页。
    ③张觉:《商君书校注》,第20页。
    ④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尉缭子注释》卷二《攻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⑤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第212-213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2231页。
    ②《韩非子·初见秦》。
    ③(汉)刘向集录:《战国策·韩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34页。
    ④栗劲:《秦律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0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79《鲁仲连邹阳列传》,第2422页。
    ⑥《淮南子·要略》。
    ⑦(汉)刘向集录:《战国策·楚策一》,第503页。
    ⑧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6页。
    ①侯家驹:《中国经济思想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2年,第126页。
    ②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
    ③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08页。
    ④《管子·治国》。
    ⑤(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4页。
    ⑥《商君书·农战》。
    ⑦《商君书·错法》。
    ①《商君书·农战》。
    ②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周语上》,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第173、174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61页。
    ⑤《商君书·农战》。
    ⑥《商君书·弱民》。
    ⑦《商君书·农战》。
    ⑧《商君书·徕民》。
    ⑨《商君书·算地》。
    ⑩《商君书·去强》。
    ①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93页。
    ②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3页。
    ③《商君书·错法》。
    ④陈启天:《商鞅评传》,第67-68页。
    ⑤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第393-397页。
    ⑥《商君书·错法》。
    ⑦《商君书·画策》。
    ⑧《商君书·说民》。
    ①《商君书·壹言》。
    ②《商君书·弱民》。此句严校本作“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王时润认为:“以食出下当增爵字,各必有力疑当做爵必以其力。”转引自蒋礼鸿《商君书锥指》第122页。今从王说。
    ③《商君书·徕民》。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2230页。
    ⑤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87页。
    ⑥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第395页。
    ⑦《商君书·外内》。
    ⑧《商君书·去强》。
    ⑨《商君书·垦令》。
    ⑩高亨:《商君书注译》,第20页。1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27-28页。12田泽滨:《试论商鞅的税制改革》,《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第5期。
    ①《商君书·垦令》。
    ②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岗秦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16-117页。
    ③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第393页。
    ④转引自马非百:《秦集史》,第702页。
    ⑤(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⑥(明)董说:《七国考·秦食货》,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7页。
    ⑦《商君书·壹言》。
    ⑧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4页。
    ①罗根泽:《中国经济学中之农本商末学说》,《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06页。
    ②谷霁光:《战国秦汉间的重农轻商之理论与实际》,《中国社会经济集刊》,1944年第1期。
    ③李宗茂:《韩非子若干经济观点》,《光明日报》,1962年7月21日。
    ④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第269页、473页。
    ⑤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0页。
    ⑥叶世昌等:《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85页。
    ⑦巫宝山:《<侈靡篇>的经济思想和写作时代》,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集刊》,1979年第1集。
    ⑧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93页。
    ⑨《商君书·靳令》。
    ⑩《孟子·滕文公下》,《诸子集成》(第一册)。11《管子·乘马》。12《荀子·王制》,《诸子集成》(第二册)。13《商君书·弱民》。
    ①《商君书·农战》。
    ②《商君书·农战》。
    ③《商君书·算地》。
    ④以上皆引自《商君书·农战》。
    ⑤蒙文通:《秦之社会》,载蒙氏著《古史甄微》,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⑥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第216页。
    ⑦梁治平等:《新波斯人信札》,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36-137页、第139页。
    ①《商君书·外内》。
    ②《商君书·靳令》。
    ③《孟子·梁惠王下》。
    ④《管子·大匡》。
    ⑤《荀子·富国篇》。
    ⑥《商君书·外内》。
    ⑦《商君书·外内》。
    ⑧《商君书·垦令》。
    ⑨高亨:《商君书注译》,第21页。
    ⑩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94页。11张守军:《中国历史上的重本抑末思想》,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第17页。
    ①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第一册),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3年,第348页。
    ②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第456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2230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30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33页。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64页。
    ⑦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438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第133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87《李斯列传》,第2543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60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154、155、157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156、158、163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第252-253页.
    ⑤参见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121页。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54页。
    ⑦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82页。
    ⑧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第101、106页。
    ①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第122页。
    ②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第122页。
    ③详见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第74-75页。
    ④刘景纯:《秦市场发展述论》,《唐都学刊》,1994年第3期。
    ⑤《凤翔发现秦都雍城市场》,《中国历史年鉴》,1987年。转引自刘景纯:《秦市场发展述论》,《唐都学刊》,1994年第3期。
    ⑥(汉)刘向集录:《战国策·秦策五》,第275页。
    ⑦(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74页。
    ⑧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第110页。
    ①(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②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第120页。
    ③吴荣曾:《从秦简看秦国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状况》,《文物》,1978年第5期。
    ④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第76-77页。
    ⑤《商君书·弱民》。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⑧(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赵策三》,第678页。
    ⑨(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魏策一》,第787、792页。
    ①《墨子·非攻上》。
    ②《墨子·节用上》。
    ③《孟子·离娄上》。
    ④《墨子·非攻上》。
    ⑤王玉哲:《有关西周社会性质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57年第5期。
    ⑥《国语·越语上》,第570-571页。
    ⑦《墨子·非攻中》。
    ⑧(汉)刘向集录:《战国策·秦策四》,第258页。
    ⑨(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1《户口考二》,北京:中华书局,1935年。
    ⑩(宋)叶适:《叶适集》卷2《民事中》,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11《管子·霸言》。12《商君书·弱民》。
    ①《商君书·徕民》。
    ②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第400-401页。
    ③(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见《陆宣公集》卷22,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④原文作“都邑蹊道居什四”。今据俞樾《诸子平议》补。
    
    ①郑良树:《商鞅及其学派》,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第274页。
    ②本段引文全引自《商君书·算地》。
    ③《商君书·徕民》。
    ④《商君书·算地》。
    ⑤《商君书·徕民》。
    ⑥《商君书·算地》。.
    ①《商君书·徕民》。
    ②《商君书·徕民》。
    ③(唐)杜佑:《通典·食货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25页。
    ⑤(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22,北京:中国书店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 1986年,第294页。
    ⑥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36页。
    ⑦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67页。
    ⑧高亨:《商君书注译》,第11-12页。
    ⑨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77页。
    
    ①张超林:《试析〈商君书〉的移民思想》,三峡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
    ②(汉)刘向集录:《战国策·秦策五》,第286页。
    ③王绍东:《秦朝兴亡的文化探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0页。
    ④《孟子·梁惠王上》。
    ⑤《孟子·梁惠王下》。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2879页。
    ②(汉)刘向集录:《战国策·韩策二》,第969页。
    ③《淮南子·要略》。
    ④(汉)刘向集录:《战国策·魏策三》,第869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第218页。
    ⑥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267页。
    ①《商君书·徕民》。
    ②《商君书·农战》。
    ③《商君书·垦令》。
    ④《商君书·农战》。
    ⑤《商君书·去强》。
    ⑥《商君书·农战》。
    ⑦《论语·泰伯》,《诸子集成》(第一册)。
    ⑧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写本甲、乙本释文,载于《文物》1974年第11期。
    ①《老子道德经·道德》,《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②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写本甲、乙本释文,载于《文物》,1974年第11期。
    ③《老子·道经》。
    ④《商君书·更法》。
    ⑤《商君书·弱民》。
    ⑥《商君书·弱民》。
    ⑦《商君书·弱民》。原句作“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今据简书《商君书笺正》改。
    ⑧《商君书·靳令》。
    ⑨《商君书·说民》。
    ①《商君书·去强》。
    ②《商君书·说民》。
    ③《商君书·农战》。
    ④《商君书·农战》。
    ⑤《商君书·垦令》。
    ⑥《商君书·垦令》。
    ⑦《韩非子·和氏》。
    ⑧《庄子·山木》,《诸子集成》(第三册)。
    ⑨《商君书·说民》。
    ⑩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88页。
    ①徐干:《中论》,沈阳: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1年,第36页。
    ②《商君书·境内》。孙诒让注:“来疑当为束。《尉缭子》有束伍令。薄古簿字。五人束簿为伍,言为束伍之簿也。”“羽当为死,轻当作刭。言同伍中一人死事,四人不能救,则受刑也。”详见孙诒让:《札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44-145页。高亨注曰:“羽疑当作兆,形似而误。兆借为逃。此言一人逃走,则加刑于其同伍四人,即同伍连坐的法律。”详见高亨:《商君书注译》,第148页。按:今“来”从孙氏,作“束”;“羽”从高氏,作“逃”解。
    ③《商君书·画策》。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89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2230页。
    ⑥万川:《商鞅的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⑦张金光:《秦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01页。
    ①张金光:《秦制研究》,第801—804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54页。
    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湘西里耶秦简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张家山汉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77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第143页。
    ⑥《商君书·去强》。
    ⑦《商君书·境内》。
    ①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第18页.
    ②高亨:《商君书注译》,第48页.
    ③马新:《编户齐民与两汉王朝的人口控制》,《东岳论丛》,1996年第5期.
    ④李竞能:《先秦人口经济思想》,载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思想史组编:《中国经济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5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2230页。
    ⑥万川:《商鞅的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⑦参见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⑧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第293页。
    ⑨《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规定:“其子新生而有怪物其身及不全而杀之,勿罪。”
    ⑩张金光:《秦制研究》,第804页。11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第9页。
    ①高亨:《商君书注译》,第29页。
    ②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第44页。
    ③《商君书·去强》。
    ④张金光:《秦制研究》,第824页。
    ⑤张金光:《秦制研究》,第824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2230页。
    ⑦(汉)班固:《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730页。
    ⑧(汉)司马迁:《史记》卷88《蒙恬列传》,第2566页。
    ⑨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第130页。
    ⑩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第129页。
    
    ①(汉)刘向集录:《战国策·秦策三》,第220页。
    ②(汉)刘向集录:《战国策·秦策五》,第293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89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57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第293页。
    ⑥张金光:《秦制研究》,第828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160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第249页。
    ③[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2页。
    ④张金光:《秦制研究》,第789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第247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106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53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49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第249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32页。
    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湘西里耶秦简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
    ⑦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第143页。
    ⑧张金光:《秦制研究》,第784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227页。
    ②高敏:《秦汉的户籍制度》,《求索》,1987年,第1期。
    ③《商君书·君臣》。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第130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第250页。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213-214页。
    ⑦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226页。
    ①侯家驹:《中国经济思想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第127页。
    ②高积顺:《商鞅的经济法律思想述论》,《河北法学》,1998年第4期。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85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第88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第147页。
    ⑥张金光:《秦制研究》,第831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第3291页。
    ②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23年,第65页。
    ③沈家本:《寄簃文存·法学名著序》,李光灿:《评〈寄簃文存〉》,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第382页。
    ④常燕生:《国论月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国二十四年八月号,转引自陈启天:《中国法家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118页。
    ⑤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38—939页。
    ①学界经常以“进化史观”来概括商鞅的历史观,我们认为《商君书》虽然提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却未得出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进步的观点,因而说商鞅学派的历史观是进化观并不确切。近年韩东育教授提出“应时史观”一说(参阅韩东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第193页),更切合商鞅学派的历史观点。
    ②陈启天:《韩非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40年,第39页。
    ③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1页。
    ④《韩非子·饰邪》。
    ⑤《韩非子·守道》。
    ⑥《商君书·开塞》。
    ①《商君书·更法》。
    ②(唐)魏征:《群书治要》卷36,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③《商君书·立本》。
    ④《商君书·壹言》。
    ⑤(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81页。
    ⑥《商君书·靳令》。
    ⑦《商君书·去强》。
    ⑧《商君书·修权》。
    ⑨宋淑萍:《论商君书的成书时代》,《书目季刊》,第13卷第1期。
    ①《商君书·说民》。严校本作“法详则刑繁,法繁则刑省”,朱师辙认为“法繁当作法简”,见《商君书解诂定本》第22页。今据改。
    ②《商君书·定分》。
    ③刘师培:《南北诸子学不同论》,转引自冯天瑜等编著《中国学术流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
    ④王棻:《柔桥文抄》哉沧忧焓Γ骸墩焦贝婪缥侍馍⒙邸罚妒费Ъ?990年第3期。
    ⑤(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56页。
    ⑥罗世烈:《先秦诸子的义利观》,《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①池桢:《战国法家君主论中的悖论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商君书·算地》。
    ③《商君书·赏刑》。
    ④《商君书·算地》。
    ⑤《商君书·算地》。
    ⑥陶鸿庆《读诸子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13页。
    ⑦《商君书·慎法》。
    ⑧《韩非子·制分》。
    ①《商君书·靳令》。
    ②《商君书·壹言》。
    ③《商君书·慎法》。
    ④麦梦华:《商君评传》,载《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⑤艾力农:《商鞅》,见辛冠杰、李曦主编:《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⑥陆建华:《商鞅礼学思想研究》,《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⑦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第196-197页。
    ⑧杨鹤皋:《商鞅的法律思想》,北京:群众出版社,1987年,第42-43页。
    
    
    ①《商君书·赏刑》。
    ②《商君书·画策》。
    ①《尸子·贵言》,《百子全书》第3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据扫叶山房1919年石印本影印,1984年。
    ②《商君书·开塞》。
    ③《商君书·画策》。
    ④《商君书·算地》。
    ⑤《商君书·赏刑》。
    ⑥《商君书·禁使》。
    ⑦《商君书·画策》。
    ⑧《商君书·慎法》。
    ①《商君书·君臣》。
    ②《商君书·靳令》。
    ③《商君书·算地》。
    ④陆建华:《商鞅礼学思想研究》,《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⑤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第449页。
    ⑥《左传》昭公六年孔颖达疏语。
    ⑦《商君书·定分》。
    ⑧《商君书·定分》。
    
    
    ①张金光:《秦制研究》,第32页。
    ②以上皆引自《商君书·禁使》。
    ③《商君书·慎法》。
    ④《商君书·慎法》。
    ⑤以上皆引自《商君书·定分》。
    ②参见郑良树:《商鞅评传》,第293页。
    ①以上皆引自《商君书·定分》。
    ②《商君书·画策》。
    ③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65页。
    
    ①(汉)刘向集录:《战国策·秦策一》,第80页。
    ②《韩非子·定法》。
    ③《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49页。
    ①(汉)刘向集录:《战国策?秦策一》,第75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裴骃《集解》引刘向《新序》,第2238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200页。
    ④参见栗劲:《秦律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2-235页。
    ⑤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第196页。
    ⑥《商君书·开塞》。
    ⑦隋淑芬,施建中:《商鞅预防犯罪的思想》,《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150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153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161页。
    ④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152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215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193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202页。
    ③刘海年:《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第238-240页。
    ④栗劲:《秦律通论》,第207页。
    ⑤周密:《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5-100页。
    
    ①沈家本:《历代刑法考》,第89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62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2236页。
    ④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岗秦简》,第122页。
    ①《商君书·定分》。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87《李斯列传》,第2546页。
    ③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第15-19、165、191页。
    ④张金光:《秦制研究》,第728页。
    ⑤(汉)刘向集录:《战国策·秦策一》,第75页。
    ①庞朴:《孔子思想的再评价》,《沉思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7页。
    ②周勋初:《<韩非子>札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4—267页。
    ③崔永东:《思想家的治国之道》,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74页。
    ④[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⑤(汉)桓宽:《盐铁论·刑德》。
    ⑥(汉)班固:《汉书》卷23《刑法志》,第1096页。
    ⑦(汉)桓宽:《盐铁论·诏圣》。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3页。
    ②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270页。
    ①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35页。
    ②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第243-244页。
    ③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第408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第2954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51《贾山邹阳枚乘路温舒列传》,第2332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24《食货志》,第1126页。
    ⑦(汉)陆贾:《新语·无为》,《诸子集成》(第七册)。
    ⑧(宋)朱熹:《朱子语类》卷134,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18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4页。
    [1]明·冯梦桢校《商子》,见《先秦诸子合编》,明万历三十年绵眇阁刻本。
    [2]明·归有光等:《商子评点》,见《诸子汇函》,明天启五年刻本。
    [3]明·冯觐点评:《商子》,明天启年间刻本。
    [4]清·陈梦雷等:《商子汇考》,见《古今图书集成》,清雍正四年。
    [5]清·严万里:《商君书新校正》,清乾隆五十八年刊本。
    [6]孙星衍等校:《商子》,见《问经堂丛书》,清嘉庆七年。
    [7]钱熙祚:《商子校订》,载《指海》第七集,清道光十九年。
    [8]俞樾:《商子平议》,见《诸子平议》,上海书店1988年版。
    [9]孙诒让:《商子札迻》,见《札迻》,中华书局1989年版。
    [10]陶鸿庆:《读商君书札记》,载《读诸子札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11]王时润:《商君书斠诠》,《闻鸡轩丛书》第一集,长沙宏文图书社1915年版。
    [12]麦梦华:《商君评传》,见梁启超主编《中国六大政治家》第二编,广智书局1910版。
    [13]张之纯:《评注商子菁华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
    [14]尹桐阳:《商子书新释》,《政治四书》之二,线装铅印本,1923年再版。
    [15]胡韫玉:《商君学说》,上海国光书局1924年再版。
    [16]支伟成:《商君书之研究》,上海泰东图书局1927年版。
    [17]刘咸炘:《商鞅书疏》,见《子疏》,尚友书塾1927年刻本。
    [18]简书:《商君书笺正》,民智书局1930年版。
    [19]陈启天:《商鞅评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0]陈启天:《商君书校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1]严可均校:《商君书》,见《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
    [22]王心湛:《商君书集解》,上海广益书局1936年版。
    [23]王启湘:《商君书研究》,国立湖南大学《文哲丛刊》第一卷。
    [24]王启湘:《商君学发微》,国立湖南大学《文哲丛刊》第一卷。
    [25]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26]罗根泽:《商君书探源》,见《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7]陶鸿庆:《读商君书札记》,见《读诸子札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8]杨树达:《读商君书记》,见《积微居读书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29]于鬯:《香草续校书》,中华书局1963年版。
    [30]杨宽:《商鞅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1]高亨:《商君书注译》,中华书局1974年版。
    [32]章诗同注:《商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3]《商君书新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4]《商君书评注》,中华书局1976年版。
    [35]杨鹤皋:《商鞅的法律思想》,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36]马宗甲:《商君书论农政四篇注释》,农业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37]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
    [38]郑良树:《商鞅及其学派》,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
    [39]郑良树:《商鞅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张觉:《商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1]张觉:《商君书校注》,岳簏书社2006年版。
    [42]张林祥:《<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4]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5]汉·徐干:《中论》,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1年版。
    [6]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7]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10]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11]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12]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14]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
    [15]王先谦:《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
    [16]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7]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
    [18]汉·陆贾:《新语》,《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
    [19]汉·贾谊:《新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20]汉·刘安等:《淮南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
    [21]汉·桓宽:《盐铁论》,《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
    [22]汉·刘向撰、赵仲邑注:《新序》,中华书局1997年版。
    [23]汉·王符:《潜夫论》,《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
    [2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5]汉·刘向辑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6]三国·曹操:《曹操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27]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28]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65年版。
    [29]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96年版。
    [30]唐·陆贽:《陆宣公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1]宋·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
    [32]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版。
    [3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92年版。
    [34]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78年版。
    [36]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37]宋·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38]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68年版。
    [40]明·董说:《七国考》,中华书局1956年版。
    [41]明·宋濂:《诸子辩》,朴社1926年版。
    [42]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43]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
    [44]清·纪昀:《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5]清·章学诚:《校雠通义》,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46]清·顾炎武:《日知录》,〔清〕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7]清·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48]汪荣宝:《法言义疏》,《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9]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50]黄晖:《论衡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95年版。
    [51]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2]程树德:《九朝律考》,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53]胡思敬:《国闻备乘》,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54]方诗铭、王修龄著:《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1981年版。
    [55]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1987年版。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2]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岗秦简》,中华书局2001年版。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5]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张家山汉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77页。
    [6]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
    [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湘西里耶秦简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
    [1]马骕撰,王利器整理:《绎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
    [2]王绍兰:《读书杂记》,雪堂丛刻线装本,1915年版。
    [3]沈家本:《寄簃文存》,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4]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5]章太炎:《章太炎政论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6]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7]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八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
    [8]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55年版。
    [9]梁启超:《汉志诸子略各书存佚真伪表》,见《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0]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1923年版。
    [11]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
    [12]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13]陈启天:《中国法家概论》,中华书局1936年版。
    [14]陈启天:《韩非子校释》,中华书局1940年版。
    [15]姚永朴:《诸子考略》,北京资研编译社1928年版。
    [16]陈烈:《法家政治哲学》,华通书局1929年版。
    [17]刘汝霖:《周秦诸子考》,文化学社1929年版。
    [18]高维昌:《周秦诸子概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9]陈清泉:《诸子百家考》,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20]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朴社出版社1933年再版。
    [21]李源登:《诸子概论》,开明书店1936年版。
    [22]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3]李松伍:《子学概论》,艺文书房1944年版。
    [24]孙星衍:《廉石居藏书记》,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1936年版。[25蒋伯潜:《诸子学纂要》,正中书局1947年版。
    [26]蒋伯潜:《诸子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7]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28]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
    [29]张心瀓:《伪书通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30]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1]罗根泽:《诸子考索》,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2]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33]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1960年版。
    [34]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35]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中华书局1962年版。
    [36]李亚农:《李亚农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37]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38]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39]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版。
    [40]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叶世昌等:《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42]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43]吕思勉:《学术集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4]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5]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9]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0]张柳云:《孔孟与诸子》,台湾中华书局1980增订再版。
    [5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2]周勋初:《<韩非子>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3]刘海年:《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版。
    [54]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
    [55]齐思和:《中国史探研》,中华书局1981年版。
    [56]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7]金景芳:《古史论集》,齐鲁书社1981年版。
    [58]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9]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
    [60]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1]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2]辛冠杰、李曦主编:《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齐鲁书社1980年版。
    [63]庞朴:《沉思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年版。
    [64]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65]侯家驹:《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版。
    [66]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三联书店1982年版。
    [67]高敏:《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68]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第一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83年版。
    [69]刘建国:《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0]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71]叶祖灏:《中国政治思想精义》,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
    [72]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73]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4]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5]刘毓璜:《先秦诸子初探》,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6]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7]《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
    [78]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中华书局1984年版。
    [79]缪文远:《七国考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0]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巴蜀书社1998年版。
    [81]郑良树:《续伪书通考》,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82]嵇文甫:《嵇文甫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3]栗劲:《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4]蒙文通:《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99年版。
    [85]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思想史组编:《中国经济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6]张守军:《中国历史上的重本抑末思想》,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版。
    [87]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见王云五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6版。
    [88]王赞源:《中国法家哲学》,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9年版。
    [89]余宗发:《云梦秦简中思想与制度钩摭》,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90]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编:《儒学与法律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1]张岂之:《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2]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3]卫东海:《中国法家》,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94]曾振宇:《前期法家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5]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96]李海生:《法相尊严:近现代的先秦法家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7]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8]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99]李零:《李零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0]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1]崔永东:《金文简帛中的刑法思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2]崔永东:《思想家的治国之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3]梁治平等:《新波斯人信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04]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版。
    [105]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7]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8]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9]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0]张有智:《先秦三晋地区的社会与法家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1]徐勇:《先秦兵书通解》,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2]周密:《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3]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4]韩东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
    [115]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6]冯天瑜等编著:《中国学术流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7]张金光:《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18]王绍东:《秦朝兴亡的文化探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9]池万兴:《〈管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0]张力文主编,陆玉林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1]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3]崔建林、黄华编著:《国粹系列之一:思想文明》,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版。
    [124]鲍鹏山:《彀中英雄》,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125]杨玲:《中和与绝对的抗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6]董平均:《出土秦律汉律所见封君食邑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版。
    [5]大庭脩:《秦汉法制史研究》,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鲁惟一主编:《中国古代典籍导读》,中译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译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9]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西岛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中译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蒙李甫:《<商君书·说民><弱民>篇为解说<去强>篇刊正记》,《图书集刊》1942年第1期。
    [2]刘光义:《公孙鞅和商君书》,《书和人》第109期。
    [3]梁容若:《<商君书>的内容与注解》,《书和人》第109期。
    [4]宋淑萍:《论商君书的成书时代》,《书目季刊》第13卷第1期。
    [5]王晓波:《商君与商君书的思想分析》,《大陆杂志》第49卷第1期。
    [6]高亨:《商鞅与商君书的批判》,《山东大学学报》1959年第3期。
    [7]高亨:《商君书新笺》,《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5期。
    [8]熊公哲:《<商君书>真伪辨》,《政治大学学报》1964年第5期。
    [9]蒋君章:《商鞅变法研究之三——商鞅的著作》,《民主评论》1966年第1期。
    [10]牛致功:《试论<商君书>中的“农战”和“赏刑”》,《陕西师大学报》1976年第1期。
    [11]彭铎:《商君书札记》,《甘肃师大学报》1978年第4期。
    [12]凌大廷:《评介<商君书·垦令>的经济思想》,《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13]刘泽华:《论<商君书>的耕战与法治思想》,《山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4期。
    [14]刘泽华:《论<商君书>的耕战与法治思想》,《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15]刘家强:《评<商君书>的人口思想》,《财经科学》1985年第5期。
    [16]陈翰谈:《<商君书·垦令篇>中的重农抑商思想》,《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6年03期。
    [17]刘焕曾、王国文:《<商君书>吏治思想初探》,《锦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18]刘九生:《<商君书>新论——对秦国飞跃的一个探讨》,《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19]黄中业:《<商君书>法治思想述论》,《史学集刊》1990年第4期。
    [20]徐勇:《<商君书·徕民篇>的成书时代和作者蠡测》,《松辽学刊》1991年第2期。
    [21]刘如瑛:《<商君书>读志》,《扬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3期。
    [22]区永圻:《<商君书>重农抑商思想评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第3期。
    [23]张觉:《<商君书>杂考纠缪》,《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5期。
    [24]连劭名:《<商君书>新证》,《文献季刊》2001年第1期。
    [25]骆志弘:《<商君书>历史观略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6]张超林:《试析<商君书>的移民思想》,《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7]王健:《法家事功思想初探——以<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
    [28]祜荪:《商鞅农战政策之研究》,《南方杂志》,1933年8月第2卷第5期。
    [29]倪德修:《商鞅变法之探讨》,《珞珈月刊》,1933年11月第l卷第1期。
    [30]汪民祯:《商鞅农战政策之研究》,《国闻周报》,1937年5月第14卷第20期。
    [31]李禹阶:《<商君书>“以奸民治善民”论探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2]杨宽:《论商鞅变法》,《历史教学》1955年第9期。
    [33]罗祖基:《“商鞅变法”促进奴隶使用制度发展说》,《历史研究》1956年第9期。
    [34]冉昭德:《试论商鞅变法的性质》,《历史研究》1957年第6期。
    [35]叶玉华:《商鞅变法与西方秦国以及秦汉统一帝国封建制的成长》,《教学参考》1957年第12期。
    [36]胡炳权、宝志强:《商鞅变法》,《历史教学》1961年第8、9期合刊。
    [37]于琨奇:《商鞅变法性质之再探讨》,《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38]李瑞兰:《商鞅变法中的赋税改革》,《南开学报》1981年第6期。
    [39]徐夕明:《商鞅变法异议》,《江汉论坛》1982年第5期。
    [40]卞直甫、冯庆余:《商鞅变法促进了奴隶制的发展》,《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4期。
    [41]窦连荣:《浅谈商鞅变法之成因》,《宁夏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42]许垣:《关于商鞅变法的几个问题》,《齐鲁学刊》1988年第5期。
    [43]黄中业:《商鞅法治思想的渊源及其贡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6期。
    [44]洪家义:《论商鞅变法》,《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45]贺嘉等:《商鞅变法的基本思路探讨》,《唐都学刊》1994年第2期。
    [46]刘树林:《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47]晁福林:《商鞅变法史事考》,《人文杂志》1994年第4期。
    [48]晁福林:《商鞅史事考》,《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3期。
    [49]赵安玉:《论战国时商鞅对法律制度的改革》,《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50]田霖霞:《从制度创新看商鞅变法》,《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51]刘树林:《论商鞅变法中的法律普及——兼谈睡虎地秦墓主人身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52]叶文宪:《商鞅为谁变法——对一个历史定论的反思》,《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8期。
    [53]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财经研究》1999年第2期。
    [54]晋文:《关于商鞅变法赋税改革的若干考辨》,《中国农史》2001年第4期。
    [55]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56]胡义成:《<老子>五千言与商鞅变法》,《中州学刊》2002年第5期。
    [57]易江波:《法家式的“在数目字上管理”——析<商君书>的“数”治思想》,《理论月刊》2003年第3期。
    [58]高敏:《商鞅的赐爵制非二十等爵制》,《中国古代史论丛》1981年第三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9]杨善群:《商鞅“允许土地买卖”说质疑》,《陕西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
    [60]田泽滨:《试论商鞅的税制改革》,《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第5期。
    [61]程天权:《论商鞅改法为律》,《复旦学报》1983年第1期。
    [62]徐喜辰:《“开阡陌”辨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2期。
    [63]魏天安:《“阡陌”与“顷畔”释义辨析》,《河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64]曾宪礼:《“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意义辨》,《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65]严宾:《商鞅授田制研究》,《复旦学报》1991年第5期。
    [66]严宾:《秦国井田制衰亡简论》,《江海学刊》1991年第6期。
    [67]萧正洪:《秦农业经济立法探析》,《陕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
    [68]罗根泽:《晚周诸子反古考》,《古史辨》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69]杨师群:《从云梦秦简看秦的国有制经济》,《史学月刊》1995年第4期。
    [70]万川:《商鞅的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71]赵云旗:《秦国由弱变强与财政改革的关系》,《齐鲁学刊》1999年第3期。
    [72]胡炳权:《论商鞅的军事思想——读<商君书>浅议》,《河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73]谢天佑:《论商鞅、韩非的经济思想》,《学术月刊》1987年第1期。
    [74]刘晶军:《试探商鞅的法治思想》,《北方论丛》1987年第6期。
    [75]琚喜臣:《商鞅财政思想初探》,《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76]李舒瑾:《论商鞅的人口管理思想》,《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77]徐进:《韩子亡秦论:商鞅、韩非法律思想之比较》,《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
    [78]乔健:《论商鞅的一元化思想》,《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79]杨师群:《论法家的“法治”及其法律思想》,《史林》1997年第4期。
    [80]杨师群:《法家“法治”思想再探讨:答武树臣先生》,《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81]杨师群:《论法家的“法治”及其法律思想》,《史林》1997年第4期。
    [82]曾振宇:《商鞅军事哲学论纲》,《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83]曾振宇:《由法返德:商鞅社会理想之分析》,《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84]曾振宇:《商鞅法哲学研究》,《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
    [85]曾振宇:《历史的商鞅与符号化的商鞅》,《齐鲁学刊》2003年第6期。
    [86]丁文宏:《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军事历史》1998年第6期。
    [87]高积顺:《商鞅的经济法律思想述论》,《河北法学》1998年第4期。
    [88]杨鹤皋:《商鞅的预防和治理犯罪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89]陈铸里:《商鞅的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湖南经济》1999年第8期。
    [90]张鸣芳:《商鞅关于实行“法治”的基本要求》,《当代法学》1999年第3期。
    [91]李家钊:《商鞅本末观再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92]余德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商鞅的管理思想及其变法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93]曹英:《论法家的“法治秩序”思想》,《学海》2004年第2期。
    [94]廖明:《论商鞅的人性自利说及其对法律思想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95]张文安:《论商鞅预防和治理官吏犯罪的思想》,《河南社会科学》2005第5期。
    [96]高英彤等:《商鞅的“普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4期。
    [97]张守军:《商鞅改革思想探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98]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历史研究》1988年第6期。
    [99]张金光:《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农村公社残余问题》,《文史哲》1990年第1期。
    [100]张金光:《对<秦商鞅变法后田制问题商榷>的商榷》,《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01]武树臣:《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判》,《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创刊号。
    [102]何勤华:《法家法治理论评析》,《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03]韩东育:《〈性自命出〉与法家的“人情论”》,《史学集刊》,2002年第2期。
    [104]徐奇堂:《试论商鞅的愚民思想》,《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105]焦新顺:《试论商鞅变法的文化环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06]魏道明:《商鞅强制分户说献疑》,《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07]隋淑芬:《商鞅社会理想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08]隋淑芬等:《商鞅预防犯罪的思想》,《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
    [109]隋淑芬:《商鞅关于防范官吏犯罪的思想及其启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