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研究(1949-1966)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中国风云突起,社会剧变,封建专制制度崩塌,民主共和制度勃兴,旧学古道蜕变,西学新潮浪涌,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亦受沉重打击。在中西新旧文化的剧烈冲合下,先进中国人提出一系列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案,传统文化的保守主义与虚无主义激烈争锋,中共则提出要批判继地承传统文化,建立科学、民族、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国初期,中共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破旧立新,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新文化的建设。中共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并在一定程度得到了贯彻落实,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此后中共的文化方略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国初期,批判、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紧迫任务。中共通过一系列的批判运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形成了建国以后用政治运动解决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模式。
     “双百方针”可以说是建国后十七年文化政策的一次明显转折,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环节。双百方针其渊源和其提出的目的均与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因此,双百方针在传统文化领域的作用并不可小觑。双百方针提出后,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被外国文化压制和为现实服务的压力顿减。
     “批判继承法”是建国初期中共对待传统文化问题的基本原则,但同时关于批判继承方法和态度的争鸣也贯穿于建国初期17年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如“抽象继承法”、关于道德阶级性与继承性的争论、“人民性”标准与“中间作品”问题的争论及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之争等。
     新中国作为一个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为推进社会的现代化必须学习和借鉴外来先进文化,同时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又要面对保持民族性的“文化整合”的难题。建国初期中医政策发生了由兴办中医进修学校以使“中医科学化”到大力提倡西医学习中医并使之承担起把祖国医学整理、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重任的转变。国画政策则发生了从盲从苏联美术教学模式到强调传统美术的技法和教学方法的转变、重视国画的创作与写生活动。
     新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在参与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文化上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处理现代性与民族性、阶级性与共同性、变革性与继承性的关系。这是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建国初期,中共提倡“古为今用”和“厚今薄古”的原则。在具体的实施中,“古为今用”常常变成不惜为了现实的政治宣传而牵强附会,肆意歪曲历史,而“厚今薄古”则带来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中共一向主张文化建设的“大众化”,对改造传统民间文艺极为重视,以作为“化大众”的重要手段。最有代表性莫过于戏曲和民歌了,但实质上中共重视的是“民间形式”而去更新戏曲和民歌的文化内容。民间文化所起的只是一种工具的作用,而不是其本身。综观建国初期的传统文化政策,中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正确与错误趋向交织进行,存在着批判远多于继承、强调服务于现实、张扬民族性、追求“大众化”以及注重文化工具价值的考量的特点。其既有着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一部分传统文化,提高了民间文化的地位等积极意义,又同时存在着缺乏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系统批判、大多时候传统文化研究成为政治的注脚和宣传工具、以政治批判取代学术讨论的消极影响。
     反思和探寻这段历史,它告诉我们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肃清封建主义思想残余;二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三是尊重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四是必须处理好文化建设的古今中外关系;五是重视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挖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的经验教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历史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理论,对于在新时期“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
There are tremendous changes in modern China.The feudal autocratic regime was overthrown, and democratic republic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raditional culture began to change, and western cultur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largely. Since the modern times, the western culture comprehensively touches each aspect of the Chinese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self-esteem and 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een hit hard also, part of advanced Chinese who imbued with foresight and sagacity and the nation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historical sense of mission, begin to look for the reason and realistic outlet in traditional culture gradually.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servatism and nihilism fight struggle against each other. The CCP is proposed to inherit criticall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ap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and national, public new-democratic culture. The CCP critically inherite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developed the new cultur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in the early stage of New China. The CCP formula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were implemented in a certain degree. It produced positive results, but also caused a loss. Moreover, it also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s on cultural strategy of the CCP.
     Integration of ideology and the fat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early stage of New China. It will study systematically the chang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aused by CCP in the process of eliminating the feudal, comprador, fascist ideology and establish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rxism, Mao Zedong Though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ields.
     "Double hundred" policy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reg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New China.The policy "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 together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called"Double Hundred")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policy of the party in the middle of1950s. This part studies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s and essence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regress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hundred" policy.
     "The theory of critical inheritance" and related controversy in the early stage of New China. This part studi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related debates of "the theory of critical inheritance" in the various field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theory ofabstract inheritance" initiated a heated discussion in literary circles in 1960s. Both“abstract inheritance" and“critical inheritance"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yet they dealwith this problem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make a furtherclarif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abstract inheritance" and "critical inheritance" will help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 are many arguments about class nature and the succession of moral, "the People" standard and the "middle piece" debates and controversy betwee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class struggle and so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It is an important point of view on studying traditional culture polici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New China.This part makes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in specific area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cultural relics, WenShiZhe from opera, etc.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foreign one i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It is another important point of view on studying traditional culture polici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New China. This part makes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in specific area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raditional opera, Chinese and so on.
     Th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in the early stage of New China. The party has always advocated "becoming popular"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reforming the traditional folk art, as the important means of "enlightening the mass". This section reflects the gain and loss of the cultural constrution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in specific area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Posters, traditional opera and folk songs, and so on.
     By investiga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policies of the CCP in the early stage of New China, the attitude is not consistent, but the right and wrong trend interweave, there are far more critical inheriting, emphasizing service in reality, nationality, the pursuit of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tools. It has established the marxist ideology in the guiding position, in part, to a certain extent, t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olk culture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role, the lack of feudal ideology system criticism, most of the tim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earch into political propaganda, with footnotes and political criticism replac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academic discussion.
     By reflecting and exploring the history, it tells u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struct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w system, needing to do the following four: the first is to eliminate feudal ideological residual, the second is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izing and inheriting, the third is to respect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relative independence, the fourth is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foreign one i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fifth is to mine intrinsic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At the same time,it is offering support to the theory that "represents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all the time"strongly, which is advocated by the CCP in contemporary,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to construct the national common spiritual home", and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Its certain experiences is even important to realiz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reatively and to construct the new socialism cultura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w system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w culture system.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
    2.《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
    3.《毛泽东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4.《毛泽东文集》(1—8),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5.《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l—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版。
    7.《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版。
    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人民代表大会文献选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年版。
    3.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编:《关于当代文艺问题的内部讲话选编》,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1979年版。
    4.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
    5.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2、23、24册,内部发行。
    6.《党的政策重要文件汇集(1—4)》,华北军政大学政治部印(内部刊物)。
    7.《文化工作重要文件选编》,文化部办公厅(内部刊物),1968年4月。
    8.《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9月版。
    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1.《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2.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徐宗勉、黄春生主编:《黎澍集外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5.《陆定一文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6.《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17.《范文澜历史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版。
    18.《翦伯赞历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版。
    19.《周有光语文论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20.《田汉文集》第16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21.《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梁思成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23.《王冶秋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24.《郑振铎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25.马少波:《戏曲改革论集》,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26.《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第1辑,三联书店1955年版。
    27.《戏剧工作资料文献汇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编辑部1985年版。
    28.《日丹诺夫论文学与艺术》,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9.《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
    30.贺志强等主编:《鲁艺史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王蒙、袁鹰主编:《忆周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2.潘光旦、全慰天:《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三联书店1952年版。
    33.《白石村志》,团结出版社l993年版。
    34.《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35.《1957年文字改革辩论选辑》,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
    36.《文字改革笔谈·第二辑》,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
    37.《中国文字改革的第一步》,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8.丁明编:《和青年谈谈文字改革》,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
    39.郑林曦:《中国文字改革问题》,新建设杂志社1952年版。
    40.杜子劲辑:《一九四九年中国文字改革论文集》,大众书店1950年版。
    41.刘泽先:《科学名词和文字改革》,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
    42.林汉达:《文字改革是怎么回事》,工人出版社1956年版。
    43.《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和汉语拼音方案》,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
    44.张芷撰:《论中国文字改革的统一战线》,东方书店1950年版。
    45.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
    46.易熙吾:《文字改革论集》,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
    47.《文字改革》杂志编辑部编:《建国以来文字改革工作编年记事》:文字改革出版社1985年版。
    48.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秘书处编:《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秘书处。
    49.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50.段生农:《关于文字改革的反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1.陈越:《文化技术的发展和中国文字改革问题》,东方书店1955年版。
    52.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编:《文字改革问题参考资料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版。
    53.上海市文字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编:《上海市推广普通话工作经验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54.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宣传联络处编:《利用拼音字母巩固扩大扫盲成果—山西省万荣县注音扫盲和推广普通话工作简介》,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版。
    55.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字改革》,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
    56.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文字改革和汉字简化是怎么回事?》,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年版。
    57.本社编:《文字改革笔谈第一辑》,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
    58.王康:《怎样实行文字改革》,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59.王均主编:《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60.韩立民:《中国文字改革途径的研究》,编者自刊1953年版。
    61.中国语文杂志社辑:《中国文字改革问题》,中华书局1954年版。
    62.云南省普通话推广工作委员会,云南省教育厅编辑:《文字改革资料选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3.广西省教育厅编:《中国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学习资料》第一辑,广西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64.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编:《中国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学习资料》第二辑,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5.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方案部编:《各地人士寄来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汇编》,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方案部1955年版。
    66.中国语文杂志社编:《中国文字拼音化问题》,中华书局1954年版。
    67.张世禄:《汉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
    68.《普通话论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6年版。
    69.丁西林等:《汉字的整理和简化》,中华书局1954年版。
    70.《关于厚今薄古问题》,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71.欧阳惠林等:《学术研究必须厚今薄古》,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72.《清除厚古薄今思想,贯彻厚今薄古方针》,北京出版社1958年版。
    73.《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74.《厚今薄古》,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75.复旦大学历史系编:《厚今薄古辩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76.肖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7.《中国古典文学厚古薄今批判集》第二、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78.《中国古典文学厚古薄今批判集》第一辑,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79.《历史科学中两条道路的斗争》,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80.张真:《古为今用及其他》,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版。
    81.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编:《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中南人民文字艺术出版社1953年版。
    82.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公安部档案馆编:《狂飙—建国初期打击发动会道门工作档案选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4.黄克保:《关于继承表演遗产的几个问题》,通俗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
    85.樊篱编:《批判、继承、革新、创造》,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86.胡念贻:《关于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岳麓书社1984年版。
    87.胡念贻:《关于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8.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批判继承》,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1972年版。
    89.丹东市文化局编:《文物政策法令选编》,丹东市文化局1973年版。
    90.《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91.《华东民间艺术》,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年版。
    92.周扬、萧三、艾青等:《民间艺术和艺人》,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1946年版。
    93.于道济:《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中医进修讲义中医进修组识管理选辑》,北京健康书店1952年版。
    94.于道济编:《中医进修组织管理选辑》,健康书店1952年版。
    95.湖北中医学院编志办公室编:《湖北中医学院院史(1959—1986)》,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
    96.肖林榕编:《福建中医学院简史》,远方出版社1988年版。
    9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中医药法(1949—199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版。
    98.健康报编辑部编:《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版。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汇报》、《文艺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新建设》、《前线》、《中国青年报》、《戏剧报》;
    《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动态》、《文史哲》、《文学评论》、《人民文学》、《人民音乐》、《人民戏剧》、《人民教育》、《建筑学报》、《学习》、《历史教学问题》、《哲学研究》、《人民美术》、《美术》、《民间文学论坛》、《我们月刊》、《拓荒者》、《文学月报》、《哲学研究》。
    1.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8月版。
    2.张静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代化》,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3.朱乔森、李玲玉:《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4.郭德宏、李玲玉:《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5.朱玉湘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王学启等:《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林蕴晖等:《1949—1989年的中国:凯歌行进的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李云峰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丛进:《1949—1989年的中国: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3.陈雪薇:《历史的启示:十年(1957—1966)建设史研究》,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14.朱育和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李鹏程:《毛泽东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叶水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朱乔森、李玲玉:《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18.邓力群:《文化巨人毛泽东》,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0.马齐彬等:《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949—1989),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21.张树军、齐生:《中国共产党八十年重大会议实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金乌:《沉重的反思一震动历史的大批判》,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4.吴本祥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5.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6.新华通讯社国内资料组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27.邓力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百科全书(1949—199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卷一、卷二)(1949—1965),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1949—1976)》(第1—4卷),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
    30.焦春荣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
    31.丛进著:《曲折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32.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略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3.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
    34.肖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红旗出版社1999年9月版。
    35.陈果吉等:《共和国风云实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版。
    36.杨胜群:《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1949—196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版。
    37.郑师渠主编:《中华文化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38.汪澍白:《二十世纪文化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9.《五十年国事纪要·文化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0.张顺清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1.王致谱,蔡景峰:《中国中医药50年(1949—1999)》,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版。
    42.李经纬、都良:《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医学思潮》,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43.陈海峰:《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44.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5.牛润珍:《关于历史学理论的学术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46.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
    47.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48.李明山、左玉河主编:《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李慈健等:《当代中国文艺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51.冯彩章、李宝定:《贺诚传》,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52.袁永熙:《中国人口总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53.萧心力编:《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4.袁烯:《<武训传>批判纪事》,长江文艺出版2000年版。
    55.孙玉明:《红学:195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56.《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7.林甘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一九二九—一九七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8.陈其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8—29页。
    59.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0.天鹰:《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61.吕嘉戈:《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和资本阴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梁峻:《中国中医考试史论》,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3.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64.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65.费锦昌编:《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66.窦忠如:《梁思成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67.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68.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69.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0.艾克恩编:《延安文艺运动纪盛(1937、1—1948、3)》,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71.傅谨:《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72.天鹰:《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73.徐迟:《1958年诗选》,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
    74.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美】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求实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2.【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3.【美】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版。
    4.【美】罗斯·特里尔:《江青正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5.【美】詹姆斯、汤森:《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美】迪克·威尔逊:《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美】菲力普·肖特:《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版。
    8.【美】本·史华兹:《中国共产土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6年版。
    9.【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2月版。
    12.【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4.吴安家:《中共史学新探》,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
    15.汪学文:《中共文字改革之演变与结局》,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1983年版。
    16.汪学文:《论中共的文字改革》,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
    17.金达凯:《郭沫若总论—三十至八十年代中共文化活动的缩影》,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
    18.【日】藤井明、姜焕柱:《中国的文字改革》,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 Mark Selden:The Yenan Way in Revolution China,Cambridge,Mass: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0. Raymond Wylie:The Emergence of Maosism:Mao Tse-tung,Ch’en Po-ta,and the Search for Chinese History 1935-1945 ,Stanford,Califor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1.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东北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田克勤。
    2.陈桂芝:《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化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阎治才。
    3.毕小丽:《建国初期的中医进修(1949—1955)》,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李剑。
    4.黄永秋:《建国初期西医学习中医运动的研究(1955—1959)》,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李剑。
    5.曹玮:《“三并举”戏曲剧目政策研究》,中国戏曲学院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杜长胜。
    6.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山东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田海林。
    7.徐文杰:《早期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山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田海林。
    8.韩金玲:《大跃进民歌中的历史文化意蕴》,山东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田海林。
    9.杜敏:《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的回顾与反思》,中共中央党校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张珊珍。
    10.马兆杰:《中国文学研究问题争鸣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复旦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汪涌豪。
    11.梁绸:《论中国传统年画在20世纪的演变》,中央美术学院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吕胜中。
    12.黄延敏:《“破四旧”运动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王顺生。
    13.杜学霞:《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批判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牛润珍。
    1.岳剑:《试论建国初期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6期。
    2.梁中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王先俊:《建国初期的社会变迁与党对思想文化的整合》,《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周永生:《新中国50年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科学共产主义》1999年第5期。
    5.杨凤城、张水英:《评建国到“文革”前的“文化革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6.陈晋:《毛泽东与文化的社会主义转变》《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7.姚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8.张旭东:《建国初期先进文化建设及其现实意义》《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9.周永生:《新中国50年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科学社会主义》1999年第5期。
    10.蒋积伟:《1949—1976年中共文化政策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11.魏明:《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最初经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9期。
    12.岳剑:《试论建国初期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6期。
    13.刘孚威、任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4.牛方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视角—重评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之争》,《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
    15.蒋大椿:《重看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战》,《安徽史学》1997第1期。
    16.李绍德:《文化建设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1期。
    17.黄利新:《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胡适思想批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18.陈其泰:《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完全政治化”说的商榷》,《学术研究》2001年第12期。
    19.李方祥:《现代学术批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影响—以20世纪50年代胡适思想批判为个案》,《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4卷第6期。
    20.徐初霞:《毛泽东批判继承文化观的伟大理论创新》,《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
    21.朱洪波:《毛泽东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理论及其意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22.李贵敏,赵传海:《批判与继承—七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2期。
    23.麻天祥:《毛泽东思想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4期。
    24.黄奎:《冯友兰“抽象继承法”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5.李方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哲学遗产继承问题的学术批判—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教条化个案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1期。
    26.夏杏珍: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路—“双百”方针、“二为”方向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27.张泽民:《毛泽东“两用”与“二为”方针新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8.卢丽娜:《“为人民大众”:毛泽东文艺理论的思想根基》,《理论学刊》2001年第4期。
    29.杨凤城:《从两个“二为”方针说开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指导思想的历史演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0.肖剑南:《“二为”口号提出的前前后后》,《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2期。
    31.张必明:《对文艺“二为”方向的再认识》,《晋阳学刊》1995年第3期。
    32.阳晓儒:《毛泽东与文艺的“二为”方针》,《南方文坛》1994年第1期。
    33.陈万松:《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中的几个重要思想》,《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34.王文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现代性阐释》,《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35.郑淑芬、张雪莲、张会玲:《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化观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第5期。
    36.张绍春:《毛泽东“洋为中用”思想论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第1期。
    37.梁柱:《毛泽东确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与民主政治建设》,《党的文献》2003年第1期。
    38.罗建平、宋红锦:《“双百”方针形成的政策学析解及其启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9.孙家洲:《“古史分期”与“百家争鸣”》,《炎黄春秋》2007年第5期。
    40.闫茂旭:《对“双百”方针受挫的历史反思》,《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1.冉桂琼:《“双百”方针的历史命运及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第2期。
    42.周承芳:《对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的历史回顾及认识》,《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3.杨凤城:《对有关50年代中期“双百方针”某些问题的历史反思》,《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44.高宝柱:《民主治国方针的重大探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内涵新探》,《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2期。
    45.罗卜:《国学研究、意识形态和百家争鸣》,《哲学研究》1996年第4期。
    46.陈晋:《毛泽东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第5期。
    47.陈晋:《毛泽东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续)》,《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第6期。
    48.王振瑞:《两种错误的中国医学史观—评“中医超科学论”和“中医伪科学论”》,《北京中医》2007年第6期。
    49.杨凤城:《从两个“二为”方针说开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指导思想的历史演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0.夏杏珍:《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路—“双百”方针、“二为”方向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51.尹康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沿革》,《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2.肖剑南:《“二为”口号提出的前前后后》,《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2期。
    53.张必明:《对文艺“二为”方向的再认识》,《晋阳学刊》1995年第3期。
    54.阳晓儒:《毛泽东与文艺的“二为”方针》,《南方文坛》1994年第1期。
    55.陈芬:《郭沫若与陈伯达“厚今薄古”之辩》,《福建党史月刊》2001年第2期。
    56.孙健:《1958年的“厚今薄古”大讨论》,《探索与争鸣》1999第1期。
    57.李方祥:《五十年代理论界关于“厚今薄古”的论辩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1期。
    58.温潘亚:《关于“戏改”的再思考》,《粤海风》2007年第2期。
    59.刘遗伦:《建国初期戏曲界“三改”的社会影响》,《新东方》2007年第10期。
    60.王新民:《建国初期戏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南京社会科学》1994第10期。
    61.马少波:《20世纪50年代戏改回忆》,《当代戏剧》2008年第1期。
    62.张莉:《戏曲改革:1940年代至1960年代》,《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63.刘遗伦:《论新中国戏曲界“三改”的历史背景》,《四川戏剧》2007年第6期。
    64.张铭丽:《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物的保护》,《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65.曾自:《周恩来与文物保护事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
    66.谢辰生:《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50年》,《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
    67.王振瑞:《两种错误的中国医学史观—评“中医超科学论”和“中医伪科学论”》,《北京中医》2007年第6期。
    68.毕小丽:《建国初期中医进修的历史成因及其影响》,《中华医史杂志》2006年第1期。
    69.张效霞:《从中医进修到西医学习中医》,《中医研究》2005年第1期。
    70.王文:《解放后的北京中医进修教育研究》,《北京中医》2004年第4期。
    71.刘慧娟:《中共的中医政策在新中国的贯彻—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党史》2007年第1期。
    72.郑蓉:《中医政策的历史回顾》,《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年第8期。
    73.吕维柏:《宝库与保护—关于中医政策的思考》,《中国处方药》2002年第8期。
    74.王振瑞:《20世纪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史学考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第11期。
    75.陆莲舫:《西医学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教育─高等中医教育40年回顾之五》,《中医教育》1997年第4期。
    76.吕维柏:《中西医结合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第2期。
    77.吕维柏:《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发起经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第8期。
    78.陶东风:《大众化与文化民族性的重建—社会理论视野中的1958—1959年新诗讨论》,《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79.胡乔木:《关于<武训传>的批判》,《党史通讯》1985年第12期。
    80.李希凡:《对“胡适思想批判”否定者的回应》,《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4期。
    81.刘大年:《<历史研究>的创刊与“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82.于光远:《双百方针提出三十周年》,《人民日报》1986年5月16日。
    83.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回顾》,《光明日报》1986年5月7日。
    84.陆定一:《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党的文献》1990第3期。
    85.李新宇:《1958:“文艺大跃进”的战略》,《文艺理论批评》2000年第5期。
    86.刘建美:《1949—1956年中国文物保护政策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
    87.方竟成:《吴晗与北京文物保护》,《纵横》2006年第4期。
    ①陈晋:《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文化转变》,《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②《<严重的教训>一文的按语》,《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27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指示》,《人民日报》1953年2月2日。
    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1页。
    ③雁军:《一个新型的农村—翟城》,《人民日报》1950年4月28日。
    ④宫策:《春到天目山》,《人民日报》1951年5月16日。
    ①宋庆龄:《新中国向前进—东北旅行印象记》,《人民日报》1951年1月5日。
    ②《翻身中的邵阳农民》,《长江日报》1950年6月9日。
    ③《翻身中的邵阳农民》,《长江日报》1950年6月9日。
    ④潘光旦、全慰天:《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三联书店1952年版,第129页。
    ⑤《华东二万余乡土地改革后农村一片新气象》,《人民日报》1951年3月13日。
    ⑥江浩:《舞阳康庄乡的新气象》,《长江日报》1950年7月4日。
    ⑦李春华:《制止早婚及虐害妇女现象,关键在于干部学习与宜传婚姻法》,《人民日报》1951年10月31日。
    ①《教育群众纠正早婚现象—读者来信综述》,《人民日报》1954年4月1日。
    ②《湖南省浏阳县铁山乡根据群众思想情况宜传婚姻法》,《人民日报》1953年3月23日。
    ③袁永熙:《中国人口总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413页。
    ④《领导全村生产斗争的江阴新民村青年团支部》,《人民日报》1950年5月4日。
    ⑤《白石村志》,团结出版社l993年版,第162页。
    ⑥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38页。
    ①《当代中国的公安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②《中国的旁门左道》,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③萧心力编:《毛泽东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④《重庆文史资料》第23辑,第217页。
    ⑤沈钧儒:《坚决镇压反革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日报》1951年3月15日。
    ⑥《中国的旁门左道》,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⑦《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①《罗瑞卿论人民公安工作》,群众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②政农:《两年来的政法工作》,《时事手册》1951年第22期,第38页。
    ③朱奕冰:《建国初期对一贯道的斗争及其历史经验》,《世纪桥》2001年第2期。
    ④《会道门的消亡》,《人民日报》1951年5月15日。
    ①《建国初期取缔反动会道门、禁唱、禁毒斗争的文献选载(一九五O年一月—一九五三年二月)》,《党的文献》1996年第4期。
    ②陈晋:《毛泽东与文化的社会主义转变》,《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①《武训精神值得学习》,《新华半月刊》1951年4卷2期,第398页。
    ②袁烯:《<武训传>批判纪事》,长江文艺出版2000年版,第88页。
    ③《人民日报》有关《武训传》批判文章题目一览表,参见袁烯:《<武训传>批判纪事》附录3,长江文艺出版2000年版,第196—206页。
    ①朱元石主编:《共和国要事口述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②胡乔木:《关于<武训传>的批判》,《党史通讯》1985年第12期。
    
    ①《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2页。
    ②转引自孙玉明:《红学:1954》,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①转引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88页。
    ②周扬:《我们必须战斗》,《人民日报》1954年12月10日。
    ③杜敏:《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的回顾与反思》,中共中央党校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张珊珍,第21—22页。
    ④《冯至在1954年10月24日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举办的<红楼梦>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光明日报》1954年11月14日。
    ⑤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①《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26页。
    ②杜敏:《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的回顾与反思》,中共中央党校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张珊珍,第35页。
    ③陈晋:《毛洋东与文化的社会主义转变》,《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①《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第1辑,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4页。
    ②李希凡:《对“胡适思想批判”否定者的回应》,《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4期。
    ③《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7页。
    ④《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⑤郭沫若:《二点建议》,《光明日报》1954年12月9日。
    ⑥周扬:《我们必须战斗》,《光明日报》1954年12月10日。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313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0册,第564页。
    
    ①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67页。
    ②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t998年版,第464页。
    ③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6页。
    ④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66页。
    ⑤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2页。
    ①林默涵:《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文艺报》1953年第2期。
    ②《中共中央批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的指示》,《建国以来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③李希凡、蓝翎:《胡风在文学传统问题上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人民日报》1955年2月1日。
    
    ①茅盾:《必须彻底地全面地展开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人民日报》1955年3月8日。
    ②郭沫若:《反社会主义的胡风纲领》,《人民日报》1955年4月1日。
    ③《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5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1—2002页。
    ④夏衍:《打破常规,走上新路》,《文艺报》1955年第24期。
    ①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页。
    ②达之:《关于“编写旧诗词”》,《光明日报》1950年11月11日。
    ③丁力:《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新建设》1953年第12期。
    ④潘辰:《评“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光明日报》1956年2月5日。
    ⑤徐寅:《编后记》,《徐嘉瑞诗词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⑥参见柳无忌编:《柳亚子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⑦参见《田汉文集》第13卷“庆祝北京和平解放”一诗的注释。
    ①艾青:《谈“牛郎织女”》,《人民日报》1951年8月31日。
    ②阿甲:《评<新大名府>的反历史主义观点》,《人民日报》1951年11月9日。
    ③何其芳:《反对戏曲改革中的主观主义公式主义》,《人民日报》1951年11月16日。
    ④杨绍萱:《论“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的危害性》,《人民日报》1951年11月3日。
    ⑤周扬:《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戏剧工作资料文献汇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编辑部1985年版,第141页。
    ⑥《正确地对待祖国的戏曲遗产》(社论),《人民日报》1952年11月16日。
    ①赵易:《“五十度的微温”》,《文艺报》1956年第3期。
    ②杨生茂、来新夏:《揭穿雷海宗“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问题”一文的反动的政治目的》,《南开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
    ③《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5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1—2002页。
    ④夏衍:《打破常规,走上新路》,《文艺报》1955年第24期。
    ⑤《曹阳的来信》,《文艺报》1955年第23期。
    ⑥《日丹诺夫论文学与艺术》,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页。
    ①《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4页。
    ②徐宗勉、黄春生主编:《黎澍集外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140页。
    ③《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86页。
    ④刘大年:《<历史研究>的创刊与“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⑤《陆定一文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43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
    ②于光远:《双百方针提出三十周年》,《人民日报》1986年5月16日。
    ③《关于戏曲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51年5月7日。
    ①《正确地对待祖国的戏曲遗产》(社论),《人民日报》1952年11月16日。
    ②《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端正戏曲政策的指示》(1953年6月22日),《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773—774页。
    ③《对于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60页。
    ②《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人民日报》1956年5月18日。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6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66页。
    ①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回顾》,《光明日报》1986年5月7日。
    ②陆定一:《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党的文献》1990第3期。
    ③《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版,第490—491页。
    ④《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54—55页。
    ⑤《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版,第491页。
    
    
    ①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
    
    ①林甘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一九二九—一九七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7页。
    ②林甘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一九二九—一九七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8页。
    ①马兆杰:《中国文学研究问题争鸣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复旦大学2003级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汪涌豪,第113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137—138页。
    ①徐达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第一卷》(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3页。
    ②《当代中国戏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766页。
    ③刘有宽:《周扬对戏曲改革的贡献》,王蒙、袁鹰主编:《忆周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4—345页。
    ④刘芝明:《大胆放手,开放戏曲剧目—在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上的总结发言》,《戏曲研究》1957年第4期。
    ⑤陈其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8—29页。
    ①翦伯赞:《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复辟》,《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3期,第l—4页。
    ②翦伯赞:《资产阶级右派在历史学方面的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第l—5页。
    ③翦伯赞:《从学术自由谈起》,《文汇报》1957年9月23日。
    ④胡钟达:《揭露和批判雷海宗的反动历史观》,《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复辟》(第三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2—133页。
    ①范文澜:《走火与放火》,《人民日报》1957年9月30日。
    ②邱汉生:《驳斥雷海宗的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谬论》,《历史教学》1957年第9期,第9—10页。
    ③胡厚宜、杨向奎:《批判向达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历史研究》1957年第11期。
    ④白寿彝:《向达阴谋制造民族分裂》,《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复辟》(第三辑),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23页。
    ⑤樊百川、贾维诚:《批判荣孟源在对待史料上的恶劣作风》,《历史研究》1957年第11期。
    ⑥刘大年:《驳一个荒谬的“建议”》《人民日报》1957年10月11日。
    
    
    ①樊百川、贾维诚、李瑚:《批判荣孟源在对待史料上的恶劣作风》,《历史研究》1957年11期。
    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③李新宇:《1958:“文艺大跃进”的战略》,《文艺理论批评》2000年第5期,第86—92页。
    ①转引自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文学运动史料选》第4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522页。
    ③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在三月二十二日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页。
    
    
    ①《大规模收集民歌》,《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4月14日。
    ②天鹰:《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13页。
    ③徐迟:《1958年诗选》,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4页。
    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②《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
    ③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5页。
    
    
    ①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哲学问题讨论专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73页。
    ②何其芳:《正确对待遗产,创造新时代的文学》,《文学评论》1960年第4期。
    
    ①《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4页。
    ②《日丹诺夫论文学与艺术》,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光明日报》1957年1月8日。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41页。
    ②冯友兰:《再论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哲学研究》1957年第5期。
    ③《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22—332页。
    ④《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2—260页。
    ⑤《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21—230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137—138页。
    ②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2页。
    ③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6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9页。
    
    ①陈伯达:《批判的继承和新的探索》,《红旗》1959年第13期。
    ②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2—473页。
    ③冯友兰:《批判我底抽象继承法》,《哲学研究》1958年第5期。
    ④冯友兰:《再论孔子—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哲学研究》1961年第5期。
    
    ①方克立:《关于孔子“仁”的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论问题—与冯友兰先生商榷》,《哲学研究》1963年第3期。
    ②汤一介、孙长江:《评冯友兰先生的“普遍形式”规律论》,《哲学研究》1964年第2期。
    ①吴晗:《谈框框》,《光明日报》1962年2月3日。
    ②吴晗:《再谈历史剧》,《文汇报》1961年5月3日。
    ③吴晗:《说道德》,《前线》1962年第10期。
    ④吴晗:《说道德》,《前线》1962年第10期。
    ⑤吴晗:《三说道德》,《光明日报》1963年8月19日。
    ⑥吴晗:《说道德》,《前线》1962年第10期。
    ⑦吴晗:《再说道德》,《前线》1962年第16期。
    ⑧吴晗:《三说道德》,《光明日报》1963年8月19日。
    
    ①许启贤:《关于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光明日报》1963年8月15日。
    ②李之畦:《<三说道德>一文提出了什么问题》,《光明日报》1963年9月21日。
    ③步近智、唐宇元:《对目前道德继承问题讨论的几点商榷》,《光明日报》1963年11月16日。
    ④石梁人:《试论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哲学研究》1963年第6期。
    ⑤许启贤:《关于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光明日报》1963年8月15日。
    ⑥阎长贵:《必须坚决摒弃封建道德》,《哲学研究》1963年第6期。
    
    
    ①李之畦:《关于道德的继承性和阶级性》,《新建设》1963年11月号。
    ②江峰:《也谈道德的继承问题》,《光明日报》1963年11月16日。
    ③艾真:《关于道德问题的几点质疑》,《哲学研究》1963年第5期。
    ④石梁人:《试论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哲学研究》1963年第6期。
    ①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汇报》1965年11月10日。
    ②向阳生:《从<海瑞罢官>谈到“道德继承论”》,《北京日报》1965年12月12日。
    ③吴晗:《关于<海瑞罢官>的自我批评》,《北京日报》1965年12月27日。
    ④吴晗:《是革命,还是继承?—关于道德讨论的自我批评》,《北京日报》1966年1月12日。
    
    
    ①赵凤岐:《封建道德继承论是资产阶级复辟活动的精神武器》,《光明日报》1966年l月7日。
    ②关锋、林聿时:《评吴晗同志的道德论》,《哲学研究》1966年第1期。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857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③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红旗》1958年第7期。
    ④《正确地对待祖国的戏曲遗产》,《人民日报》社论,1952年11月16日。
    ⑤陈涌:《对关于学习旧文学的话的意见》,《文艺报》第1卷第6期,第21页。
    
    ①《我们对于接受文学遗产的意见》,《文艺报》第2卷第2期,第9—11页。
    ②谭丕模:《掘发古典文学的人民性、斗争性》,《光明日报》1951年11月17日。
    ③刘大杰:《中国文学史中的思想斗争问题》,《刘大杰古典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50页。
    ④何其芳:《文学史讨论中的几个问题》,《何其芳文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①毛星:《关于李煜的词》,《文学研究集刊》第3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10—116页。
    ②路坎:《有没有选<春眠不觉晓>这首诗》,《文学遗产》第254期,1959年4月5日。
    ③《关于盂浩然及其<春晓>诗的争论》,《文学遗产》第267期,1959年5月28日。
    ④《关于“中间作品”的问题》,《文学遗产》第318期,1960年6月19日。
    ⑤戴世俊:《有没有“中间作品”?》,《文学遗产》第293期,1959年12月27日。
    ⑥祁润朝:《“中间作品”存在吗?》,《文学遗产》第307期,1960年4月3日。
    ⑦庆钟、禾木:《谈‘中间作品”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第313期,1960年5月15日。
    
    ①江九:《谈划分出“中间作品”的不合理》,《文学遗产》第323期,1960年7月24日。
    ②黄衍伯:《关于“中间作品”问题》,《文学遗产》第338期,1960年11月13日。
    ③王健秋:《“中间作品”与阶级》,《文学遗产》第296期,1960年1月17日。
    ④蔡仪:《所谓“中间作品”的问题》,《文学遗产》第297期,1960年1月24日。
    
    ①胡锡涛:《略谈“中间作品”及其它》,《文学遗产》第803期,1960年2月28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
    ③范文澜:《关于<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历史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版,第2页。
    ④翦伯赞:《关于历史人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翦伯赞历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1页。
    ①《打破王朝体系讲述劳动人民的历史》,《历史教学》1958年第12期。
    ②《我们在编写“中国古代史讲义”中贯彻阶级斗争红线的一点体会》,《中山大学学报》1955年第4期。
    ③翦伯赞:《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新建设》1959年第3期。
    ④转引自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⑤郭沫若:《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新建设》1959年第4期。
    ⑥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光明日报》1961年6月22日。
    ⑦翦伯赞:《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中州学刊》1962年5月号。
    ⑧《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红旗》1968年第9期。
    
    ①蒋大椿:《三看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战》,《安徽史学》1997年第1期,第5页。
    ②田昌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探讨》,《光明日报》1963年10月31日。
    ③林杰:《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没有必然联系么?》,《文汇报》1963年10月24日。
    ④关锋、林聿时:《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观点和历史主义的问题》,《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第12页。
    ①周年昌、黄宣民:《如何看待剥削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与翦伯赞、宁可等同志的商榷》,《新建设》1963年第10—11期。
    ②戚本禹:《为革命而研究历史》,《历史研究》1965年第6期,第31—38页。
    ③尹达:《必须把史学革命进行到底》,《红旗》1966年第3期,第1—10页。
    ①戚本禹:《翦伯赞同志的历史观点应当批判》,《红旗》1966年第4期,第3—7页。
    ①王斌:《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上产生一定的医药卫生组织形式与思想作风》,《东北卫生》1950年第1卷第9期,第7—9页。
    ②转引自吕嘉戈:《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和资本阴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0—91页。
    ①任小风:《批判贺诚同志在对待中医的政策上的错误》,《健康报》1955年12月23日。
    ②转引自吕嘉戈:《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和资本阴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③转引自吕嘉戈:《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和资本阴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④张亭栋:《立志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前进》,《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年特集,第182页。
    ⑤《目前中医工作的主要任务》,《健康报》1955年1月7日。
    ①任应秋:《我对中医进修教育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北京中医》1954年第3期,第25页。
    ②转引自吕嘉戈:《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和资本阴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③周泽昭:《周泽昭代表的发言—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们的发言》,《健康报》1954年10月1日。
    ④冯彩章、李宝定:《贺诚传》,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147页。
    ⑤冯彩章、李宝定:《贺诚传》,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210—211页。
    ①王致谱、蔡景峰:《中国中医药50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版,第9页。
    ②《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决议》,《新中医药》1954年第5卷第8期,第235页。
    ③梁峻:《中国中医考试史论》,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④《卫生部进行中医政策学习—徐运北副部长号召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中医政策检查思想》,《健康报》1954年12月17日。
    ⑤王致谱、蔡景峰:《中国中医药50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版,第10页。
    ①《卫生法令汇编(第二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编印1957年版,第481—491页。
    ②转引自梁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史(1955—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③王致谱、蔡景峰:《中国中医药50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版,第10页。
    ④傅连障:《积极领导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健康报》1955年12月2日。
    ⑤《事实说明西医学习中医收获很大卫生部总结中医研究班教学工作》,《健康报》1957年9月17日。
    
    ①《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页。
    ②邓铁涛:《用西医模式帮不了中医》,《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4月19日。
    ③《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①曹意强:《华东分院和浙江美术学院(1949—1977)》,《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②江丰:《为了满足实际要求,美术教育必须提高一步》,《文艺报》1952年第10期。
    
    ①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②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l版,第56页。
    ③转引自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24页。
    ①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57页。
    ②潘耀昌:《潘天寿与博巴—兼论浙派写意人物画的成因》,《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杜1999年版,第284—296页。
    ③转引自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26页。
    ④蒋兆和:《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美术研究》1959年年第2期,第24—27页。
    
    ①吴玉章:《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报告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5年4月7日。
    ②费锦昌编:《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153页。
    ③转引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4页。
    ①《1957年文字改革辩论选辑》,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13页。
    ②《1957年文字改革辩论选辑》,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15页。
    ③《1957年文字改革辩论选辑》,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23页。
    ④《1957年文字改革辩论选辑》,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45页。
    ⑤《1957年文字改革辩论选辑》,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27页。
    ⑥《1957年文字改革辩论选辑》,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33页。
    
    ①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8页。
    ②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4页。
    ③《汉字简化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页。
    ①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43页。
    ②周有光:《我和语文现代化》,《周有光语文论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③周有光:《我和语文现代化》,《周有光语文论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转引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4页。
    ②《文字改革》杂志编辑部编:《建国以来文字改革工作编年记事》,文字改革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
    ①郭沫若:《关于厚今薄古问题》,《人民日报》1958年6月11日。
    ②刘芝明:《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戏曲而努力—1958年7月14日在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中国戏曲志·北京卷》,第1453—1454页。
    
    ①林蕴晖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08页。
    ②梁壁辉:《“有鬼无害”论》,《文汇报》1963年第5期。
    
    ①《必须加强文化教育工作》,《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
    ②刘建美:《1949—1956年中国文物保护政策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30页。
    
    
    ①国家文物局编:《王冶秋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②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编:《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③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编:《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④刘建美:《1949—1956年中国文物保护政策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30页。
    ①《保存文物一定要同发展结合起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②《保存文物一定要同发展结合起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31—332页。
    ③谢辰生:《新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载国家文物局编《回忆王冶秋》(代序),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④国家文物局编:《郑振铎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页。
    ⑤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编《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76页。
    ⑥《古建序论》,《梁思成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
    ⑦《古建序论》,《梁思成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
    ①《古建序论》,《梁思成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页。
    ②《梁思成致朱总司令信―关于中南海新建宿舍问题》,《梁思成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③《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④《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⑤《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梁思成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⑥《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梁思成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①梁思成:《建筑艺术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遗产的学习与运用的问题》,《新建设》1954年第2期。
    ②梁思成:《祖国的建筑》,《梁思成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③转引方竟成:《吴晗与北京文物保护》,《纵横》2006年第4期。
    ④《访汪季琦》,1983年2月7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提供,转引窦忠如:《梁思成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
    ①陈干、高汉:《<建筑艺术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遗产的学习与运用的问题>的商榷》,《文艺报》1954年8月30日。
    ②《建筑工程部召开设计及施工工作会议,揭发浪费和质量低劣现象》,《人民日报》1955年3月3日。
    ③《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人民日报》1955年2月22日。
    ④《反对建筑中的浪费现象》,《人民日报》1955年3月28日。
    ①何祚庥:《论梁思成对建筑问题的若干错误见解》,《学习》1955年10月2日
    ②刘敦桢:《批判梁思成先生的唯心主义建筑思想》,《建筑学报》1955年第1期。
    ③周卜颐:《批判以梁思成先生为首的错误建筑思想》,1955年3月24日,未刊稿,转引窦忠如:《梁思成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④梁思成:《大屋顶检讨》,未刊稿,转引窦忠如:《梁思成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页。
    ①《梁思成的发言》,《人民日报》1956年2月4日。
    ②王军:《“大屋顶”:半个世纪沉重的话题》,《瞭望》1996年第40、41期。
    ③窦忠如:《梁思成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
    ④陈伯达:《厚今薄古,边干边学》,《红旗》1959年第13期。
    
    ①毛泽东:《致何干之》,《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页。
    ②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的要点》,《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③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④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
    ①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
    ②文暖根:《挖掉厚古薄今的老根—介绍西北大学历史系关于厚今薄古的初步讨论》,《西北大学学报》1958年第4期。
    ③陈伯达:《厚今薄古,边干边学》,《红旗》1959年第13期。
    ④蔡尚思:《“从今到古”是“厚今薄古”的关键》,《解放日报》1958年5月24日。
    ⑤秋文:《驳“古今并厚”论》,《文汇报》1958年4月4日
    ①转引自金达凯:《郭沫若总论—三十至八十年代中共文化活动的缩影》,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313页。
    ②陈旭麓:《论“厚今薄古”》,《历史教学问题》1958年第5期。
    ③翦伯赞:《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红旗》1959年第10期。
    ④翦伯赞:《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红旗》1959年第10期。
    ⑤翦伯赞:《从北大古典文献专业谈到古籍整理问题》,《光明日报》1959年7月17日。
    ⑥杨星:《文学作品的出版与“厚古薄今”》,《文汇报》1958年4月28日。
    ⑦许炳城:《是结束“厚古薄今”的时候了》,《光明日报》1958年4月30日。
    ①王兴亚:《学术期刊“厚古薄今”一例—评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光明日报》1958年4月25日。
    ②《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哲学研究》1958年第6期。
    ③《关于“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的意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
    ④汤志钧:《在厚今薄古的辩论中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解放日报》1958年4月30日。
    ⑤范文澜:《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人民日报》1958年4月28日。
    ⑥尹达:《考古工作中两条道路的斗争》,《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6日。
    ①杨钊:《“厚古薄今”与“厚今薄古”的讨论》,《哲学社会科学动态》1958年第5期。
    ②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人民日报》1957年3月24日。
    ①邓中夏:《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工人,农民,兵士》,《中国青年》1923年第8期。
    ②石厚生:《革命文学的展望》,《我们月刊》1928年5月20日创刊号。
    ③张传敏:《化大众”与“大众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0届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张大明,第78页。
    ④沈端先:《文学运动的几个紧要问题》,《拓荒者》1930年第3期。
    ⑤瞿秋白:《我们是谁?》,《瞿秋白文集》第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①史铁儿:《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文学》1932年第1期。
    ②瞿秋白:《大众文艺的问题》,《文学月报》1932年6月10日创刊号。
    ③茅盾:《大众化与利用旧形式》,《文艺阵地》第1卷第4期,1938年6月1日。
    ④瞿秋白:《大众文艺的问题》,《文学月报》1932年6月10日创刊号。
    ⑤【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版,第60页。
    ⑥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494页。
    ③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胡风评论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4页。
    ④唐小兵:《我们怎样想象历史》,《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①赵超构:《延安一月》,《民国丛书》第五篇,上海书店1940年版,第104页。
    ②沙可夫:《晋察冀新文艺运动发展的道路》,《解放日报》1942年7月20日。
    ③艾克恩编:《延安文艺运动纪盛(1937、1—1948、3)》,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19页。
    ④《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解放日报》社论,1943年4月25日。
    ①贺志强等主编:《鲁艺史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209页。
    ②黄炎培:《延安五日记》,《民国丛书》第五篇,上海书店1940年版,第41页。
    ③赵超构:《延安一月》,《民国丛书》第五篇,上海书店1940年版,第107页。
    ④《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解放日报》1943年4月25日。
    ①【美】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②艾克恩编:《延安文艺运动纪盛(1937、1—1948、3)》,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580页。
    ③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
    ④《延安文艺丛书·秧歌剧卷·前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⑤艾克恩编:《延安文艺运动纪盛(1937、1—1948、3)》,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529页。
    ①艾克恩编:《延安文艺运动纪盛(1937、1—1948、3)》,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538页。
    ②陆定一:《读了一首诗》,《解放日报》1946年9月28日。
    ③《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3卷,第1027页。
    ④安波:《由鲁艺的秧歌创作谈到秧歌的前途》,《解放日报》1943年4月12日。
    ①艾青:《秧歌剧的形式》,《解放日报》1944年6月28日。
    ②周扬:《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的艺术》,《文艺报》1952年第24期。
    ③田汉:《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而奋斗》,《田汉文集》第16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④完艺舟:《现代戏哪里去了》,《戏剧报》1958年第2期。
    ⑤周扬:《戏剧一定要表现新的群众时代—记周扬同志和演员们的一次谈话》,《戏剧报》1958年第9期。
    ①阿甲:《谈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戏剧报》1958年第18期。
    ②田汉:《从首都新年演出看两条腿走路》,《戏剧报》1959年第1期。
    ③《戏剧一定要表现新的群众时代—记周扬同志和演员们的一次谈话》,《戏剧报》1958年第9期。
    ④田汉等:《用两条腿迈向戏剧的新阶段》,《戏剧报》1958年第10期。
    ⑤刘芝明:《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戏曲而努力》,《戏剧报》1958年第15期。
    ⑥《用两条腿迈向戏剧的新阶段》,《戏剧报》1958年第10期。
    
    ①《周扬同志谈戏曲表现现代生活问题》,《戏剧报》1958年第15期。
    ②刘芝明:《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戏曲而努力》,《戏剧报》1958年第15期。
    
    
    ①林蕴晖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08页。
    ②梁壁辉:《“有鬼无害”论》,《文汇报》1963年第5期。
    ①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红旗》1966年第9期。
    ②傅谨:《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①冯牧:《京剧舞台上的革命光彩》,《文艺报》1964年第7期。
    ②《做革命人,演革命戏,把京剧革命进行到底》,《戏剧报》1964年第7期。
    ③江青:《谈京剧革命》,《红旗》1967年第4期。
    ①沈雁冰:《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7日。
    ①梁绸:《论中国传统年画在20世纪的演变》,中央美术学院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吕胜中,第16页。
    ②沈雁冰:《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7日。
    
    ①梁绸:《论中国传统年画在20世纪的演变》,中央美术学院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吕胜中,第23页。
    ②梁绸:《论中国传统年画在20世纪的演变》,中央美术学院2001级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吕胜中,第36页。
    ①《新中国美术文献博物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②蔡若虹:《关于新年画的创作内容》,《人民美术》195年2期,第35页。
    ③蔡若虹:《旧彩印图画的改革问题》,《人民日报》1951年2月11日。
    ④蔡若虹:《论新年画创作中几个主要的问题》,《人民日报》1951年10月6日。
    ⑤江丰:《美术工作的重大发展》,《美术》1954年第10期,第34页。
    ⑥蔡若虹:《年画创作应发扬民间年画的优良传统》,《美术》1954年5期,第8页。
    ①朱金楼:《上海新年画展与群众意见》,《人民美术》1954年2期,第24页。
    ②江丰:《四年来美术工作的状况和全国美协今后的任务》,《美术》1954年第1期,第6页。
    ③陈伊范:《看新旧年画—一个敲起了警钟的展览会》,《美术》1956年第4期,第36页。
    ④张曼如:《一朵无名的花》,《美术》1958年第4期,第17页。
    
    ①陈伊范:《看新旧年画—一个敲起了警钟的展览会》,《美术》1956年第4期,第36页。
    ②薄松年:《为月份牌年画说几句》,《美术》1958年第4期,第21页。
    ③葛路:《看娃娃年画—灯下散记》,《美术》1958年第4期,第13页。
    ④转引自薄松年:《中国年画史》,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页。
    ①苗凤航:《菜绿瓜肥产量多》,《美术》1960年第1期,第10—14页
    ②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在三月二十二日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页。
    ③转引自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47—448页。
    ①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毛泽东在1958年》,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48—49页。
    ②《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出通知搜集各族民歌丰富人民生活》,《人民日报》1958年4月9日。
    ③《云南收集万首民歌》,《人民日报》1958年4月26日。
    ④《大规模收集民歌》,《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4月14日。
    ⑤《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郭沫若答“民间文学”编辑部问》,《人民日报》1958年4月21日。
    ⑥郭沫若:《为今天的新国风明天的新楚辞欢呼》,《中国青年报》1958年4月17日。
    ①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1949—1979)》,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2—42页。
    ②江波:《“大跃进”时期“新民歌运动”的兴衰历程》,《党史纵览》2007年第3期,第5页。
    ③贾芝:《采风掘宝繁荣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化》,钟敬文:《中国民间文艺学四十年》,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3—66页。
    ④刘芝明:《农民歌舞放出了卫星》,《人民日报》1958年9月29日。
    ⑤《争取文学艺术的更大跃进》,《人民日报》1958年9月30日。
    
    ①天鹰:《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11—12页。
    ②江波:《“大跃进”时期“新民歌运动”的兴衰历程》,《党史纵览》2007年第3期,第3—6页。
    ③天鹰:《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13页。
    ④徐迟:《1958年诗选》,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4页。
    ①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在三月二十二日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页。
    ②邵荃麟:《门外谈诗》,《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14—29页。
    ③闻山:《漫谈诗风》,《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2页。
    ④宋垒:《第三种“化”》,《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5页。
    ⑤丁力:《诗必须到群众中去》《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9页。
    ⑥袁水拍:《写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诗》,《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5页。
    ⑦田间:《谈诗风》,《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52—53页。
    ⑧徐迟:《南水泉诗会发言》,《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73页。
    ①何其芳:《关于新诗的百花齐放问题》,《处女地》1958年第7期。
    ②唐弢:《民歌体的局限性—群众创作漫谈》,《文汇报》1959年1月3日。
    ③郭小川:《怎么使诗歌更快更好的发展—1958年8月3日在诗刊编辑部的座谈会上的发言》,《诗刊》1958年8月号。
    ④转引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①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②陶东风:《大众化与文化民族性的重建—社会理论视野中的1958—1959年新诗讨论》,《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③李亚群:《我对诗歌道路问题的意见》,《红岩》1958年第12期。
    ④何其芳:《关于诗歌形式的论争》,《何其芳选集》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8页。
    ⑤《毛泽东在武昌会议讲话》,《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54页。
    ①同上
    ②转引自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页。
    ③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④茅盾:《创作问题漫谈——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文艺报》1959年第5期。
    ⑤苗延秀:《为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而努力—在区文联及作协广西分会成立大会上的工作报告》,《红水河》1959年第6期。
    ⑥周扬:《<红旗歌谣>评价问题》,《民间文学论坛》1982年创刊号。
    ①臧克家:《毛泽东同志》,《红旗》1984年第2期。
    ①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
    ①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哲学问题讨论专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73页。
    ①何其芳:《正确对待遗产,创造新时代的文学》,《文学评论》1960年第4期。
    ②阿甲:《评<新大名府>的反历史主义观点》,《人民日报》1951年11月9日。
    ③转引自金达凯:《郭沫若总论—三十至八十年代中共文化活动的缩影》,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313页。
    ①【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②都培炎:《“思接千载”和“与时俱进”—中共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①转引冯彩章、李宝定:《贺诚传》,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147页。
    ②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313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④《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26页。
    ①马兆杰:《中国文学研究问题争鸣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复旦大学2003级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汪涌豪,第113页。
    ②【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版,第60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中共中央党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①赵易:《“五十度的微温”》,《文艺报》1956年第3期。
    ②杨生茂、来新夏:《揭穿雷海宗“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问题”一文的反动的政治目的》,《南开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
    ③《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5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1—2002页。
    ④夏衍:《打破常规,走上新路》,《文艺报》1955年第24期。
    ⑤石光树:《李维汉建议邓小平肃清封建遗毒》,《百年潮》1999年第5期。
    ①《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