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河南省级官员施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省级行政机构经历了较大变革。明代督抚制度的确立打破了原有三司统辖,各有分职的地方权力格局,督抚成为地方最高级别的领导者,而三司则变成督抚下僚。明政府为牵制督抚力量,不断加强品级较低的巡按御史的权力,二者遂成为地方的实际掌权者,且彼此牵制。清代初期裁撤巡按御史,意味着督抚在地方上失去了分庭抗礼的掣肘力量,一方独大。而河道总督的专设又给地方注入了新的省官血液,同时改变了地方的权力结构。守道、巡道逐渐脱离布、按二司的事实又是省级机构的一大变革,布、按二司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减,布政司成了名副其实的管粮部门。随着省级内部机构的裁设变动,两代省级官员的选任与考绩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省级官员权力此消彼长的过程即是其职能变化的过程。总体而言,布政司主管民政、按察司掌握刑政的大方面不变,督抚的设置使二者在办理各自原本事务之时多了受制力量。尽管如此,二者仍然有与中央直接对话的权力。
     河南作为中原腹里的省份,有与他省共性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上述省级官员权力的消长及职能的变化即是河南与其它各省共有的相同点。不同的是,各省根据各自省内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施政内容。元、明、清朝代更替之际,河南遭遇严重兵燹,流民载道,田多荒芜,开垦荒地以安置流民和增加其财政收入是省级官员的当务之急。明、清建国走上正轨道路之后,兵乱虽已减少,流民问题却始终存在,河南南阳尤为突出。因此,开垦土地、安置流民是两代省级官员施政的必修课程。赋税的收支是各省官员的分内事务。每省都会涉及夏税、秋粮、耗羡、盐规的收支情况,而省级官员的任务是处理这些银粮收支中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各不相同。河南宗室繁多,省级官员与其交流较为频繁,需要解决支发禄粮及其连带出现的问题。河南省级官员对各种问题的处理主要通过他们行使另一职能而进行,即司法职能。在其行使此项职能的过程中,省级官员对中央、府州县官员上传下达的作用体现地淋漓尽致。
     河南是黄河流经的主要省份之一。这就意味着治理黄河是河南省级官员的施政内容之一。因为,明清时期黄河在河南的决口异常频繁。他们需要不间断的抢修、护修河工,治理河灾。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时刻处理官吏、河兵、河夫人等造成的各种漏弊。治河方面,清代与明代的最大变化是后者开始专设河道总督,且设河东河道总督,专理河南、山东河务。这是省级官员体制的一大变动。雍正二年(1724年)闰四月,嵇曾筠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被任命为河南副总河。这又是河南治河官的一次调整,一改过去总河对河南河务鞭长不及的弊端。由此,清代河南出现了两条互不统属的治河省官体系。一是以河东总督为首的地方行政体系;一是以河东河道总督为首的河官体系。两者均有管理河务的权力,在通力协作的基础上难免会有矛盾,可说是利弊并存。明代河南军事治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矿盗和流寇的剿抚上。河南南阳府、汝宁府、汝州地势多山,盗贼易藏,且其地又有矿产资源,为盗贼的聚集创造了地利条件。清代河南的不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邪教猖獗方面。不管是矿盗、流贼、邪教都是地方百姓在生活所迫的情形下铤而走险的行为,省级官员要剿抚并用。对纠众倡乱者、谋反朝廷者以及危急地方安全者采取严厉的剿灭手段,而对被迫为盗为匪者仍是以抚为主。河南省级官员的另项职能是考核属员,对廉能者举,对不职者劾。但是,省级官员自身亦有廉能和不职之分,这就决定了其举荐与弹劾具有不公平的成分。不该举被举、不该劾被劾的情形会有出现。这恰恰反证了省级官员具体的施政并不是与制度的规定始终吻合。在教育方面,河南省级官员根据本地区具体的情形进行治理,修建贡院、学宫、书院等教育场所,完善宗室教育,通过祭祀的方式实现教化的普及。
     省级官员是沟通中央与府州县的桥梁,在其每一方面的职能中都能体现其对上、对下的互动。要达到上下良好的互动性,省级官员的贤能与否尤为重要。对上、对下的互动有直接影响省级官员施政的效率。无论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如何消长,终归要回归于百姓,回归到社会。对省级官员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给百姓做出实事,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即是给行政向对方排忧解难,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s experienced greatchang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vernor of the system in breaking the original threedivisions of governance and the branches office of local power patterns, the governor becamethe highest level of leader in place, while the three divisions became the governor underling.The Ming government contains the governor power,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lower rankof inspector censor power. They became a place of actual ruler, and mutual restraint. Theinspector censor was demolish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Qing dynasty, it means the governor inthe land of lost as an equal handicap forces, centralized power on major issues. Managementof river governor was specially setted again into a new province, blood to the place, andchange the local power structure. Province sent officials gradually detached from the originalCivil institution and Legal institutions, according to the two divisions of the facts are theprovincial institutions as a revolution. The two powers were cut further. The Civil institutionwas worthy of the name of the tube grain branch. With the changes of provincial institutions,provincial officials in election and PAS also occurred in varying degrees of Ming and Qingdynasty. Provincial official power transfermence is the process of its function changes in theprocess. Overall, Civil institution in charge of civil justice, and Legal institutions mastercriminal laws and politics, the settings of governor added to their subject power when theyhandled affairs. Nevertheless, they still have powers of a direct dialogue with the Central.
     As the Central plains of Henan province with the belly, Not only has in common withother provinces, but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provincial official influence thegrowth and functional change is the same point by Henan and other provinces. There is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e provinces 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province specificcircumstances are different from different policy content. Henan suffered a severe war,refugee action, the barren land, reclaim wasteland to resettle refugees and increased itsrevenue of provincial officials was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in turnover time of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of Ming and Qing and gradualnormalization, warfare has decreased, but the refugee problem still exists, particularly inNanyang of Henan. Therefore, reclaimed land and placement of refugees are the twogenerations of provincial official policy is indispensable. Tax revenue is basic affairs of theprovincial officials. Each province involves food tax and a variety of miscellaneous levies,while the provincial officials are required to handle these silver grain balance of paymentsproblems, but treatment methods varied. There were many royal in Henan, provincial officialshave many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and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graining salary and related problems. Provincial officials of Henan on various issues ofprocessing mainly through their exercise other functions, namely the judicial functions. In theprocess of exercising of the functions, provincial officials upload function is an excellentembodiment.
     Henan is one of the main provinces through the Yellow River. This means that themanage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is one task of the Henan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ofofficials. Since, the Yellow River in Henan frequently crevass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Dynasties. They need a continuous repairment of guarding River and control of flood disaster.Not only that, the more important thing is they need to keep processing officials, soldiers,caused by varieties of leakage. Compared with Ming Dynasty, the biggest change of QingDynasty is that it began dedicated River governor and East River governor, specificallyadministrate Henan and Shandong affairs of the yellow river. This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inprovincial officials system. In April of Yong Zheng two years(1724), as second in commandof the board of war, Ji Zengjun was appointed to deputy chief River in Henan. This is the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Yellow River once again, change malpractice of the past Rivergovernor of Henan. Thus, Henan appeared in the two independent River Provincial officer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One is east of governor headed the lo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one is River officer system led East River governor. Both of them have managed the Riverpower,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basis of unavoidably contradictory, it is advantages anddisadvantages. The military security features of Henan province of Ming dynasty were cutand comfort mine pirates and bandits. There are a large of mountain in Nanyang , Ru Ning and Ruzhou, thieves easily hidden, and there is mineral resources, as the mob gathered tocreate a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Henan’s unstable factor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aspectsof the cult of rampant in Qing dynasty. Whether it is mine steal, roving bandits, cut, they arethe local people in the life force of circumstances rush into danger behavior, provincialofficials need to destroy and appease. It take a severe cut means to rectify the chaotic person,rebellion and effects of local security, while being forced to steal for the bandit is still mainlyto ask. Provincial officials of Henan in other functions were assessed to staff and torecommend talent and impeachment not duty. However, provincial officials also ownanti-corruption and position, which decides its recommendation and impeachment have anunfair composition. The cases which the lift is raised and not the impeach have appeared to be.This disproofed that provincial official specific policy was not always consistent with rules. Interms of education, Henan provincial official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governance, to build the school, college, and the place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imperial claneducation, through ritual means of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Provincial officials bridged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entral and state governmentCounty, their each of its functions can reflect the upload. To reach the good interactive ofupper and lower, sage provincial officials we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interaction have adirect impact on the efficiency of provincial officials administration. Both the central andlocal power need to change, it will serve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to return to the society.To Provincial official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make the real people, solve socialproblems, which is to exclude the difficulty and anxiety administrative to each other and docontributions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引文
①张廷玉:《明史》卷2,太祖本纪,第34页。
    ①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50《河南·形胜》,上海:图书集成局1901年版,第1页。
    ②贾汉复、李粹然等撰:《河南通志》贾汉复序,顺治十七年刻本,第1页。
    ③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05—111页。
    ④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①王天有:《中国古代官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②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戴逸:《简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④朱沛莲:《清代的总督与巡抚·序》。
    ①刘秀生:《论明代的督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2期。
    ①赵中南:《明代巡抚制度的产生及其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3月。
    ①刘秀生:《论明代的督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2期。
    ①林乾:《论明代的总督巡抚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2期,总第55期。
    ②夏柯、张振国:《论明清时期巡抚军事职权之演变》,《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①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②傅宗懋:《清代总督巡抚制度之研究》,台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出版,1963年。
    ③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④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⑤李霞:《清前期督抚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⑥徐春峰:《清代督抚制度的确立》,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
    ⑦罗尔纲:《绿营兵志》,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版。
    ①傅宗懋:《清代总督巡抚制度之研究》,台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出版,1963年版。
    ②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③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李霞:《清前期督抚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①余兴安:《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①刘融:《明朝巡抚与巡按辨略》,《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总第104期)。
    ①刘秋增、王耀生:《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群体研究》,《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9期。
    ②牛建强:《于谦与明宣德、正统间的河南地方社会》,《明清论丛》第七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11月。
    ①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②汪维真:《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③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方差异》,载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三卷。
    ④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⑤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1页。
    ①万昌华:《秦汉以来地方行政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第269页。
    ②《元史》卷91,百官七。
    ③《元史》卷58,地理志。
    ①《明史》卷75,职官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40页。
    ②《明史》卷40,地理一,第882页。
    ③《明史》卷73,职官二,都察院,第1768页。
    ④《正德大明会典》卷164《巡抚地方》,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8册,第618—619页。
    ⑤《正德大明会典》卷164《巡抚地方》,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8册,第618页。
    ①《明史》卷73,职官二,督察院,第1773—1775页。
    ②《嘉靖河南通志》卷12,职官,第2页。
    ③《乾隆卫辉府志》卷10,建置,公署,第9页。
    ④《康熙开封府志》卷10,公署,第1页。
    ⑤《雍正陕西通志》卷15,公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1册,第763页。
    ①《雍正山西通志》卷37,公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3册,第255页。
    ②《雍正江西通志》卷19,公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3册,第615—616页。
    ③《弘治徽州府志》卷5,上司公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页。
    ①《明史》卷75,职官四,布政司,第1839页。
    ②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15,官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5册,第218页。
    ③《山西通志》卷37,公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3册,第256页。
    ④《广西通志》卷35,廨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66册,第29页。
    ⑤《云南通志》卷29之7《建布政使公廨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0册,第465页。
    ①夏良胜:《东洲初稿》卷3《重建布政分司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9册,第766页。
    ②《嘉靖云阳县志》卷上,行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6页。
    ③《嘉靖太平县志》卷2,职官志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4页。
    ④《嘉靖太平县志》卷2,职官志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4页。
    ⑤《正德光化县志》卷2,官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7—8页。
    ①《弘治黄州府志》卷4,公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10页。
    ②《嘉靖温州府志》卷1,公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8—9页。
    ③《明史》卷75,职官四,第1842页。
    ④《乾隆怀庆府志》卷3,公署,第2页。
    ⑤《康熙开封府志》卷10,公署,第2页。
    ⑥《乾隆卫辉府志》卷10,建置,公署,第9页。
    ⑦《古今图书集成》卷470,汝宁府,公署考,第16页。
    ①《嘉靖尉氏县志》卷2,公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5页。
    ②《嘉靖新乡县志》卷2,廨舍,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6—27页。
    ③《嘉靖太平县志》卷4,职官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4页。
    ①《明史》卷75,职官四,按察司,第1840—1841页。
    ②《明史》卷75,职官四,第1844页。
    ③《明太祖实录》卷148,洪武十五年九月癸亥。
    ④《明太祖实录》卷153,洪武十六年三月壬申。
    ⑤《明太祖实录》卷153,洪武十六年三月壬申。
    ①《明太祖实录》卷221,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乙酉。
    ②《明太祖实录》卷247,洪武二十九年九月甲寅。
    ③《雍正江西通志》卷19,公署,南昌府,按察使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3册,第618页。
    ④《雍正陕西通志》卷15,公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1册,第764页。
    ⑤《雍正云南通志》卷29之7《重建云南按察司署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0册,第469—470页。
    ①《道光尉氏县志》卷2,公署,第25页。
    ②《嘉靖新乡县志》卷2,廨舍,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6—27页。
    ③《正德莘县志》卷3,公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页。
    ①陆容:《菽园杂记》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第126页。
    ②黄仲昭:《未轩文集》卷3《泉州府改造布政分司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4册,第425—426页。
    ①《明史》卷76,职官五,都司,第1872页。
    ①《明史》卷90,兵二,第2195—2196页。
    ②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15,官署,武林掌故丛编本。
    ③《明史》卷73,职官二,督察院,第1768—1769页。
    ①《万历大明会典》卷210,出巡事宜。
    ②宋纯路:《明代中后期巡按御史权力的膨胀及其原因》,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月。
    ③《嘉靖太平县志》卷4,职官志,第14页。
    ④《正德大名府志》卷5,公宇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7页。
    ⑤《弘治句容县志》卷2,公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页。
    ①《弘治徽州府志》卷5,上司公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页。
    ②《正德大名府志》卷5,公宇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8页。
    ③《明史》卷69,选举一,第1687—1688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81,嘉靖六年十月壬戌。
    ⑤《明史》卷69,选举一,第1688页。
    ①《雍正江南通志》卷22,公署,常州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7册,第588页。
    ②《雍正云南通志》卷18下之2,云南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69册,第621页。
    ③《雍正山东通志》卷26《提督学院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0册,第588页。
    ④《明史》卷20,神宗本纪,第266页。
    ⑤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11《提学道题名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3册,第137页。
    ⑥《正德大明会典》卷16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18册,第618页。
    ⑦《明世宗实录》卷96,嘉靖七年十二月己卯。
    ⑧《明神宗实录》卷317,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辛未。
    ①张哲郎:《明代巡抚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丛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①《明史》卷285,徐贲传,第7329页。
    ②《明孝宗实录》卷173,弘治十四年四月乙酉。
    ③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4《久任》,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46页。
    ①《明一统志》卷1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第312页。
    ②《明孝宗实录》卷46,弘治三年十二月壬申。
    ③《明熹宗实录》卷83,天启七年四月辛亥。
    ④韩邦奇:《苑洛集》卷19《见闻考随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9册,第652页。
    ⑤《万历大明会典》卷5《推升》,续修四库全书,第789册,第104页。
    ①《万历大明会典》卷5《推升》,续修四库全书,第789册,第104页。
    ②胡世宁:《胡端敏奏议》卷8《灾异陈言自求罢黜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8册,第691页。
    ③胡世宁:《胡端敏奏议》卷8《灾异陈言自求罢黜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8册,第691页。
    ④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4《久任》,第546页。
    ⑤《明史》卷71,选举三,第1716页。
    ①《明太宗实录》卷33,永乐二年七月丙午。
    ②《陕西通志》卷31《举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2册,第657页。
    ③《明宣宗实录》卷63,宣德五年二月己丑。
    ④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⑤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①王锜:《寓圃杂记》卷5《吴中近年之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2页。
    ②牛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6页、228页。
    ③汪维真:《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①《明史》卷69,选举一,第1675—1676页。
    ②《明史》卷71,选举三,第1715页。
    ③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民国丛书,第1页。
    ④《明史》卷70,选举二,第1693页。
    ①《皇明诏令》之《初设科举条格诏》,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②《明太祖实录》卷160,洪武十七年三月戊戌朔,第2467页。
    ③汪维真:《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4页。
    ④汪维真:《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⑤汪维真:《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①何炳棣:《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距》,《历史地理》1993年6月第3期第11辑。
    ①《明史》卷71,选举三,第1721页。
    ②《明史》卷72,职官一,第1737页。
    ③《正德明会典》卷14《诸司职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143页。
    ④《正德明会典》卷14《事例》,第140页。
    ⑤《正德明会典》卷14《诸司职掌》,第143页。
    ①《正德明会典》卷15《事例》,第158页。
    ②《明史》卷72,职官一,第1729页。
    ③张祥明:《明代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初探》,《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
    ④《明史》卷71,选举三,第1727页。
    ⑤《明史》卷71,选举三,第1723页。
    ⑥《明史》卷73,职官二,第1768页。
    ①《明史》卷71,选举三,第1722页。
    ②《正德明会典》卷14《事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142页。
    ③王恕:《王端毅奏议》卷15《议给事中王钦拾补治道奏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7册,第696页。
    ④《正德明会典》卷15《诸司职掌》,第161页。
    ①《明史》卷71,选举三,第1722—1723页。
    ②《正德明会典》卷15《事例》,第157页。
    ③《明太祖实录》卷231,洪武二十七年正月辛巳。
    ①《乾隆大清会典》卷4《外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9册,第57页。
    ②《清史稿》卷116,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336页。
    ③《清史稿》卷116,职官三,第3337页。
    ①《清史稿》卷116,职官三,第3337—3342页。
    ②《雍正广西通志》卷35《廨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66册,第29页。
    ①《雍正江西通志》卷19《公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3册,第616页。
    ②《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3《官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0册,第92页。
    ③《清史稿》卷116,布政使,第3346页。
    ④《雍正江西通志》卷19《公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3册,第617页。
    ⑤《雍正山西通志》卷37《公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3册,第256—257页。
    ①《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3《官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0册,第93页。
    ②《清史稿》卷116,按察使,第3348页。
    ③《雍正江西通志》卷19《公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3册,第618页。
    ①《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2。《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3“乾隆十八年,定各省巡道皆为四品,不用按察使司副使、佥事等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0册,第94页。
    ②李国祁:《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变》,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辑刊》第3期。
    ③汤熙勇:《清初道员的任用及其相关问题》,台湾“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人文及社会科学辑刊》第6卷第1期。
    ④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近代史研究》1982年04期。
    ⑤傅林祥:《清康熙六年后守巡道性质探析》,《社会科学》2010年第八期。
    ⑥《清史稿》卷116《道员》,第3355页。
    ①《乾隆大清会典》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9册。
    ②《清史稿》卷116《道员》,第3353—3354页。
    ③《雍正江南通志》卷22《巡道王澄慧建署碑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7册,第655页。
    ④《雍正江西通志》卷135《江西督粮道署改门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7册,第800页。
    ⑤《钦定历代职官表》卷56《提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第279页。
    ①《钦定历代职官表》卷56《提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第280—281页。
    ②《雍正江西通志》卷19,公署,南昌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3册,第619页。
    ③《雍正云南通志》卷18下之2,大理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69册,第637页。
    ①《钦定历代职官表》卷51,学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第176—177页。
    ②《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0册,第94页。
    ③《清史稿》卷116,职官三,第3345页。
    ④《钦定历代职官表》卷51,第176页。
    ①《历史教学》2007年第12期。
    ①《乾隆大清会典》卷4,吏部,官职四,外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19册,第57页。
    ②《康熙大清会典》卷3,吏部,京官,都察院,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11册,第100页。
    ③《雍正大清会典》卷3,都察院,督抚建制,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61册,第14487-14488页。
    ④《乾隆大清会典》卷5,吏部,文选清吏司,第74页。
    ⑤《嘉庆大清会典》卷54,都察院,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37册,第2513页。
    ①《康熙大清会典》卷8,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11册,第329—330页。
    ②《康熙大清会典》卷8,第330—331页。
    ③《康熙大清会典》卷8,第331页。
    ①《康熙大清会典》卷7《满缺升补除授》,第212—213页。
    ①《康熙大清会典》卷5,吏部,外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11册,第155页。
    ②《雍正大清会典》卷5,吏部,外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61册,第187页。
    ③岑大利:《清代官员补缺制度研究》,《清史论集—庆祝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①《雍正大清会典》卷5,吏部,外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61册,第188页。
    ①《清史稿》卷108《文科》,第3147页。
    ②《清史稿》卷110《封荫》,第3205页。
    ③《清史稿》卷109,制科,第3175页。
    ①《康熙大清会典》卷7《满缺升补除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11册,第212页。
    ①《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1,吏部,考功清吏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0册,第251页。
    ②《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1,吏部,考功清吏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0册,第251—252页。
    ①《清史稿》卷244,王命岳传,第9615页。
    ②《清圣祖实录》卷1,顺治十八年正月辛未。
    ③《清圣祖实录》卷10,康熙二年九月戊寅。
    ④《清圣祖实录》卷157,康熙三十一年十月庚午。
    ①《清圣祖实录》卷1,顺治十八年正月辛未。
    ②《清圣祖实录》卷79,康熙十八年正月癸巳。
    ③《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16《处分例》,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年,第1页。
    ①《清史稿》卷111,选举六,第3229页。
    ②《清圣祖实录》卷27,康熙七年九月辛酉。
    ③《世宗宪皇帝上谕旗务议覆》卷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3册,第504页。
    ④《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8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9册,第504页。
    ⑤《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0册,第252页。
    ⑥《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卷59。
    ⑦《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0册,第289页。
    ①《明史》卷42,地理三,河南,第977页。
    ②《清史稿》卷62,地理九,河南,第2067页。
    ③《明太祖实录》卷52,洪武三年五月甲午。
    ④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6《垦荒》,第608—609页。
    ⑤《明史》卷77,食货一,田制,第1882页。
    ⑥《万历大明会典》卷17《田土》,元明史料丛编,第308页。
    ①焦竑:《国朝献征录》卷44,蔡清:《刑部尚书椒丘何公乔新传》,中国史学丛书,第1836页。
    ②吕维祺:《明德先生文集》卷12《劝倡义赈荒檄》,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85册,第187—188页。
    ③焦竑:《国朝献征录》卷28《户部尚书年公富传》,第1185页。
    ①焦竑:《国朝献征录》卷38《兵部尚书于公谦传》,第1452页。
    ②《正德大明会典》卷21《事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251页。
    ③《明宪宗实录》卷85,成化六年十一月甲午;《成化河南总志》卷6,南阳府,建置沿革,第3页;
    ④《明宪宗实录》卷140,成化十一年四月癸未;《明史》卷42,地理志三,第993页。
    ⑤《明宪宗实录》卷160,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已丑;《成化河南总志》卷6,南阳府,建置沿革,第1-2页;卷11,汝州,建置沿革,第2页;
    ⑥《明宪宗实录》卷157,成化十二年九月乙卯;《成化河南总志》卷11,汝州,建置沿革,第1页;
    ⑦《明宪宗实录》卷140,成化十一年四月癸未;《成化河南总志》卷5,汝宁府,建置沿革,第2页;
    ⑧《明宪宗实录》卷145,成化十一年九月辛未;《成化河南总志》卷5,汝宁府,建置沿革,第3页;《明史》卷42,地理志三,第986页。
    ⑨茅坤:《白华楼藏稿》卷5《赠笠江潘公巡抚河南序》,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05册,第356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28,弘治二年七月壬戌。
    ②《明孝宗实录》卷34,弘治三年正月辛酉。
    ③《明宪宗实录》卷79,成化六年五月辛卯。
    ④《明世宗实录》卷23,嘉靖二年二月乙亥。
    ①《明史》卷226,吕坤传,第5943页。
    ②《明史》卷120,福王常洵传,第3650页。
    ③《正德大明会典》卷1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221页。
    ④《万历大明会典》卷17《田土》,第301页。
    ⑤傅辉:《明代土地数据等级制度研究——以洪武二十六年河南数据为例》,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①《雍正河南通志》卷54《名宦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7册,第225页。
    ②《清世祖实录》卷120,顺治十五年八月乙卯。
    ③《清世祖实录》卷121,顺治十五年十月辛丑。
    ④《顺治河南通志》卷11,户口,河南布政司,清顺治十七年刻本,第1页;卷12,田赋,河南布政司,第1页。
    ⑤《清圣祖实录》卷14,康熙四年正月乙巳。
    ①《清圣祖实录》卷19,康熙五年五月癸巳。
    ②《清圣祖实录》卷150,康熙三十年正月癸亥。
    ③《清圣祖实录》卷160,康熙三十二年八月丁亥。
    ④《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27册,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第455页。
    ⑤《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7册,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第455—456页。
    ①《明史》卷159,原杰传,第4344页。
    ②《清世宗实录》卷144,雍正十二年六月戊午。
    ③《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6册,雍正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第724页。
    ④《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6册,雍正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第743—744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6册,雍正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第880页。
    ②《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6册,雍正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第880—881页。
    ③《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7册,雍正十三年三月27日,第966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7册,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第455页。
    ②《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7册,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第455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6册,雍正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第742—743页。
    ①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15页。
    ①毛伯温:《毛襄懋先生奏议》卷1《预除禄俸疏》,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59册,第496—498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18,嘉靖元年九月丁卯。
    ③毛伯温:《毛襄懋先生奏议》卷1《预除禄俸疏》,第499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18,嘉靖元年九月丁卯。
    ①《明世宗实录》卷196,嘉靖十六年正月辛巳。
    ②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遵诏议处疏》,第506页。
    ③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遵诏议处疏》,第507页。
    ①《大明律集解附例》卷1《名例》,明代史籍汇刊,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第229页。
    ①张文明:《张庄僖文集》卷3《乞停额外加征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7册,第346页。
    ②张文明:《张庄僖文集》卷3《乞停额外加征第二疏》,第346—352页。
    ③茅元仪:《石氏四十集》卷9《宗禄》,续修四库全书第1380册,第158页。
    ①张文明:《张庄僖文集》卷3《乞处补禄粮疏》,第355—357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439,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庚午。
    ③《明世宗实录》卷461,嘉靖三十七年七月庚戌。
    ④《明世宗实录》卷484,嘉靖三十九年五月甲午。
    ⑤《明世宗实录》卷485,嘉靖三十九年六月癸卯。
    ①王恕:《王端毅奏议》卷1《区画未完税粮奏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7册,第472页。
    ①王恕:《王端毅奏议》卷1《区画未完税粮奏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7册,第473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247,嘉靖二十年三月庚戌。
    ③《明世宗实录》卷247,嘉靖二十年三月庚戌。
    ④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4页。
    ①瞿同祖:《清代地方政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19—220页。
    ①《清世宗实录》卷44,雍正四年四月己丑。
    ②《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5册,第543—544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26册,第55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4册,第590—591页。
    ②《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4册,第591页。
    ③《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4册,第786页。
    ①《明英宗实录》卷196,景泰元年九月癸卯。
    ①黄训:《名臣经济录》卷31韩文:《会计钱粮以足国裕民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3册,第689—690页。
    ②陆容:《菽园杂记》卷6,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第61页。
    ③《陕西通志》卷3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3册,第59页。
    ①黄训:《名臣经济录》卷31韩文:《会计钱粮以足国裕民事》,第691页。
    ②《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126之1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1册,第408页。
    ③《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4册,第850—851页。
    ④《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126之14,第409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4册,第851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6册,雍正十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第614—615页。
    ②张文明:《张庄僖文集》卷3《乞处补禄粮疏》,第354页。
    ①《明穆宗实录》卷14,隆庆元年十一月庚午。
    ②《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8册,第460页。
    ③陈锋:《论耗羡归公》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24—33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4册,雍正七年三月二十日,第854—855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4册,雍正七年二月十一日,第593页。
    ②《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5册,第342—343页。
    ③《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15册,第267—268页。
    ①《清世宗实录》卷132,雍正十一年六月己未。
    ②《雍正河南通志》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5册,第174页。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河帑关系重大支法发不得不慎事》。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7册,雍正十三年二月,第699页。
    ②《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8册,雍正十三年六月二十日,第642—643页。
    ①《乾隆上谕档》第一册,第2页。
    ②《乾隆上谕档》第一册,第15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14,乾隆元年三月戊申。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592—593页。
    ②《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4册,第593页。
    ③《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8册,第5—6页。
    ④《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8册,第454页。
    ⑤《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8册,第455页。
    ①《明史》卷94《刑法二》,第2306页。
    ②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9页。
    ③《清史稿》卷144《刑法三》,第4212页。
    ④《清律例》卷30,第44页;《清会典》卷55,第2—3页。
    ⑤《清律例》卷37,第44页;《清史稿》卷155,第2页。
    ⑥《清律例》卷37,第44页。
    ⑦《清史稿》卷155,第2—3页;《清律例》卷37,第31—32页。
    ①《雍正河南通志》卷34《汝州属县知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6册,第335页。
    ②《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589页。
    ③《雍正河南通志》卷34《河南府属知州知县》,第287页。
    ①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4《清查盗库判语》,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49册,第469—470页。
    ②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4《清查盗库判语》,第471页。
    ③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4《清查盗库判语》,第472页。
    ④文翔凤:《皇极篇》吾犹录3《诓价坑儒判语》,第585—586页。
    ①文翔凤:《皇极篇》吾犹录4《奸掳盗卖判语》,第599页。
    ②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捕奸判语》,第481页。
    ③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捕奸判语》,第481页。
    ④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吞产人命判语》,第565页。
    ①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谋杀孤孀判语》,第571页。
    ②文翔凤:《皇极篇》吾犹录3《纠查人命判语》,第584—585页。
    ①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局骗盗杀判语》,第576页。
    ②文翔凤:《皇极篇》吾犹录3《盘获贼犯判语》,第587页。
    ③《正德大明会典》卷132《事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8册,第347页。
    ④文翔凤:《皇极篇》吾犹录4《捕获强盗判语》,第595页。
    ①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委查巡夜判语》,第570页。
    ②文翔凤:《皇极篇》吾犹录4《骗财殴伤判语》,第602页。
    ③文翔凤:《皇极篇》吾犹录4《抄抢杀命判语》,第597—598页。
    ①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捕获贼犯判语》,第580页。
    ②文翔凤:《皇极篇》吾犹录4《强贼滚案判语》,第597页。
    ③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愤殴判语》,第483页。
    ①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逆杀母舅判语》,第564页。
    ②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苦杀人命判语》,第575页。
    ③文翔凤:《皇极篇》吾犹录3《殴杀父命判语》,第592—593页。
    ①文翔凤:《皇极篇》吾犹录4《苦杀二命判语》,第602页。
    ①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盗诬判语》,第488页。
    ②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议补兑米节剩判语》,第472页。
    ③文翔凤:《皇极篇》孔迩录5《诈谋局赚判语》,第567页。
    ①文翔凤:《皇极篇》吾犹录4《局赌威命判语》,第600页。
    ②文翔凤:《皇极篇》吾犹录4《伐劫古塚判语》,第595页。
    ①《明史》卷118,诸王三,成祖之子,第3621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154,成华十二年六月戊戌。
    ①毛伯温:《毛襄懋先生奏议》卷1《议处地方疏》,第499—500页。
    ②《正德大明会典》卷137《事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8册,第386页。
    ①《正德大明会典》卷132《事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8册,第347页。
    ①毛伯温:《毛襄懋先生奏议》卷1《捉获强贼疏》,第505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102,弘治八年七月庚子。
    ①《明武宗实录》卷37,正德三年四月己丑。
    ②《明史》卷286,李梦阳传,第7346页。
    ③《明武宗实录》卷72,正德六年二月癸未。
    ①《明史》卷286。李梦阳传,第7347页。
    ②林俊:《见素集》卷7《辩李梦阳狱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7册,第444—445页。
    ③《明世宗实录》卷13,嘉靖元年四月庚辰。
    ①林俊:《见素集》奏议卷7《辩李梦阳狱书》,第445页。
    ②《明孝宗实录》卷34,弘治三年正月乙亥。
    ③《明孝宗实录》卷202,弘治十六年八月戊申。
    ①《禹州志》卷4下,职官表下:字华宇,辽东人,贡士,顺治十六年至顺治十八年任禹州知州。
    ②《民国重修临颍县志》卷15《繁城碑记》,第38—39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7册,第965页。
    ②林昌彝:《小石渠阁文集》卷1《辟邪教议》,续修四库全书1530册,第366页。
    ①石韫玉:《独学庐二稿》卷中《征邪教疏》,续修四库全书1466册,第430—431页。
    ②《清史稿》卷356,洪亮吉传,第11307页。
    ①洪亮吉:《卷施阁集》文甲集卷10《征邪教疏》,续修四库全书1467册,第332—333页。
    ②《清史稿》卷356,洪亮吉传,第11307页。
    ③陈二峰:《清代河南地方司法实践研究》,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1页。
    ④陈二峰:《清代河南地方司法实践研究》,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7页。
    ①《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第1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室、资料室,1981年,第37—38页。
    ①《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第2册,第60—61页。
    ②《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第2册,第347—348页。
    ①《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第2册,第208—209页。
    ②《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7册,第237页。
    ①《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第2册,第1406页。
    ①《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第2册,第1423—1424页。
    ①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54《河工缴册稿》,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局,1901年,第5页。
    ②崔铣:《崔文敏公集》,《明经世文编》卷153《治河总考序》,第1538页。
    ③《明史》卷83,河渠一,黄河上,第2013—2014页。
    ①《明史》卷83,河渠一,黄河上,第2014—2019页。
    ②《明英宗实录》卷349,天顺七年二月庚辰。
    ③《明英宗实录》卷347,天顺六年十二月戊辰。
    ①《康熙开封府志》卷83《于谦祭大河文》。
    ②《雍正河南通志》卷14《河防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5册,第374页。
    ③《雍正河南通志》卷14《河防考》,第377页。
    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54《河工缴册稿》,第5页。
    ⑤《明武宗实录》卷20,正德元年十二月庚申。
    ①《顺治祥符县志》卷6,王惟俭:《役支记》,天津:天津图书馆,1989年影印顺治10年(1653年)刻本。
    ②《顺治祥符县志》卷6,王惟俭:《役支记》。
    ③陶谐:《南川漫稿·西行漫稿》附录,《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8册,第424页。
    ④《顺治祥符县志》卷6,王惟俭:《役支记》。
    ①《明英宗实录》卷349,天顺七年二月庚辰。
    ②《明英宗实录》卷349,天顺七年二月庚辰。
    ③焦竑:《国朝献征录》卷28徐溥:《荣禄大夫户部尚书隆庆李公衍神道碑》,第46页。
    ④《明史》卷83,河渠志,黄河上,第2020页。
    ⑤《明英宗实录》卷244,景泰五年八月戊戌。
    ①《明史》卷83,河渠一,黄河上,第2024—2025页。
    ②《明史》卷83,河渠一,黄河上,第2020—2021页。
    ③《明孝宗实录》卷160,弘治十三年三月己巳。
    ①《明英宗实录》卷155,正统十二年六月壬戌。
    ②《明孝宗实录》卷83,弘治六年十二月丁亥。
    ③《明孝宗实录》卷83,弘治六年十二月丁亥。
    ④《明孝宗实录》卷83,弘治六年十二月丁亥。
    ⑤《雍正河南通志》卷14《河防考》,第372页。
    ①《雍正河南通志》卷14《河防考》,第372—373页。
    ②《明英宗实录》卷36,正统二年十一月乙巳。
    ③《明宪宗实录》卷165,正统十三年四月乙卯。
    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31徐恪:《修河疏》,第4页。
    ⑤陶谐:《西行漫稿》附录,《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8册,第424页。
    ①《顺治祥符县志》卷6,原杰:《扬州门新造石牌记》。
    ②《明史》卷83,河渠一,黄河上,第2020—2021页。
    ①刘廷玑:《葛庄分体诗钞》七言律下《过邳徐道》,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60册,第389页。
    ②彭而述:《读史亭诗集》卷9《大梁大水行》,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00册,第648页。
    ①孙衣言:《逊学斋诗钞》卷7《河决六首》,续修四库全书1544册,第200页。
    ②吴小伦、王文君:《清嘉道年间河南黄河水患的社会成因》,《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5月。
    ③《顺治河南通志》卷39李及秀:《酌派河夫疏》,顺治十一年刻本。
    ④陆奎勋:《陆堂文集》卷6《中州河防考》,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70册,第599—600页。
    ①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103《严厘河工积弊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731册,第3650—3651页。
    ②《清世宗实录》卷23,雍正二年八月庚寅。
    ①《乾隆上谕档》第四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670页。
    ②《乾隆上谕档》第四册,第582页。
    ③《乾隆上谕档》第四册,第214页。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为严饬修防事》。
    ②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为再行严饬修防事》。
    ③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严禁河兵滋事扰民以肃法纪事》。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再行严饬汛弁约束河兵以靖地方事》。
    ②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为再行严饬河兵事》。
    ①《清高宗实录》卷634,乾隆二十六年四月癸未。
    ②《乾隆上谕档》第四册,第629—630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634,乾隆二十六年四月癸未。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5册,第272—273页。
    ②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58,民国三十一年水利委员会铅印本,第1505页。
    ③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劝募民夫协力儹修以护钦工事》。
    ①《清世宗实录》卷33,雍正三年六月辛未。
    ②《清世宗实录》卷34,雍正三年七月丁巳。
    ③《清世宗实录》卷43,雍正四年四月辛未。
    ④《清世宗实录》卷57,雍正五年五月辛未。
    ①《清世宗实录》卷66,雍正六年二月甲午。
    ②《乾隆上谕档》第四册,第693页。
    ③《乾隆上谕档》第四册,第695页。
    ①《乾隆上谕档》第四册,第695—696页。
    ②《乾隆上谕档》第四册,第709—710页。
    ③《清世宗实录》卷642,乾隆二十六年八月丁丑。
    ④《请世宗实录》卷642,乾隆二十六年八月戊寅。
    ⑤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4《太子少傅河南巡抚胡公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1432册,第24—25页。
    ①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16《河南开归管河兵备道德圃王公合葬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1435册,第468—469页。
    ②徐乾学:《惮园文集》卷16《治河说》,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43册,第62页。
    ①《清世宗实录》卷52,雍正五年正月甲辰。
    ①沈珩:《耿岩文选》之《河工议》,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18册,第82页。
    ②《乾隆上谕档》第四册,第709—710页。
    ③《清史稿》卷197《疆臣年表》。《清世宗实录》卷19,雍正二年闰四月丙戌。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河帑关系重大支发不得不慎事》。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严禁克减堡夫工食俾沾实惠事》。
    ②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为严饬选募堡夫以收实效事》。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为饬查事》。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6册,第743—744页。
    ②杨春:《孟邻堂文钞》卷1《途次见闻折子》,续修四库全书1423册,第15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6册,第880—881页。
    ②《尹会一奏议》卷3,第36页。
    ①《尹会一奏议》卷3,第48页。
    ①《尹会一奏议》卷3,第28页。
    ②《清世宗实录》卷22,雍正二年七月癸亥。
    ③《清世宗实录》卷30,雍正三年三月丁未。
    ①《乾隆上谕档》第四册,第724页。
    ②《乾隆上谕档》第四册,第814页。
    ③王昶:《春融堂集》卷52《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广总督赠太子太保毕公神道碑》,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38册,第193页。
    ④《清世宗实录》卷88,雍正七年十一月甲戌。
    ⑤《清史稿》卷292,孔毓珣传,第10311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5册,第235页。
    ②《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1册,第252—253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97,乾隆四年七月辛酉。
    ①《清高宗实录》卷97,乾隆四年七月辛酉。
    ②《清仁宗实录》卷355,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壬午。
    ③钱仪吉:《衎石斋记事续稿》卷1《河南重修省城记》,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09册,第60页。
    ④《清仁宗实录》卷357,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己未。
    ⑤钱仪吉:《衎石斋记事续稿》卷1《河南重修省城记》,第60—61页。
    ①《明史》卷73,职官二,都察院,第1773页。
    ①陈仁锡:《陈太史无梦园初集》之漫二《纪河南矿寇》,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59册,第438—439页。
    ②康海:《康对山先生集》卷30《赠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蓝公序》,续修四库全书1335册,第346页。
    ③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12《赠范中方参政河南序》,续修四库全书1344册,第613页。
    ①《嘉靖河南通志》卷11,物产志。
    ②《雍正河南通志》卷54,名宦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第537册,第217页。
    ③《明武宗实录》卷140,正德十一年八月丙子。
    ④《雍正山西通志》卷16,关隘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2册,第504—505页。
    ⑤《明世宗实录》卷395,嘉靖三十二年三月丁亥。
    ①《明史》卷187,俞谏传,第4965页。
    ②《明武宗实录》卷141,正德十一年九月己亥。
    ③毛伯温:《毛襄懋先生奏议》卷1《议处地方疏》,第499—501页。
    ①毛伯温:《毛襄懋先生奏议》卷1《以图保障疏》,第499—501页。
    ②《明史》卷20,神宗本纪一,第276页。
    ①《明史》卷20,神宗本纪一,第278页。
    ②《明史》卷81,坑冶,第1972页。
    ③《钦定续文献通考》卷23,征榷考,坑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6册,第569页。
    ④《御选名臣奏议》卷30《请止开矿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5册,第501页。
    ⑤《明神宗实录》卷301,万历二十四年闰八月乙亥。
    ⑥《明史》卷81,坑冶,第1972—1973页。《明神宗实录》卷309,万历元年九月丁未。
    ①《钦定续文献通考》卷23,征榷考,坑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6册,第568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17,万历元年九月丁未。
    ③《明神宗实录》卷72,万历六年二月甲申。
    ①《明神宗实录》卷84,万历七年二月乙酉。
    ②《明神宗实录》卷224,万历十八年六月丙戌。
    ③《明神宗实录》卷543,万历四十四年三月丙戌。
    ④《明神宗实录》卷555,万历四十五年三月庚午。
    ⑤《明神宗实录》卷266,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癸亥。
    ①《明神宗实录》卷47,万历四年二月乙亥。
    ②孙继臯:《宗伯集》卷2《催发河南巡抚疏》。
    ③《明史》卷227,钟化民传,第5971页。
    ④俞森:《荒政丛书》卷5《钟忠惠公赈豫纪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辑539,第1页。
    ①《荒政丛书》卷5《乡保善俗》,第10页。
    ②《崇祯长编》卷62,崇祯五年八月戊子。
    ③《崇祯长编》卷63,崇祯五年九月丙申。
    ①《明熹宗实录》卷55,天启五年正月戊寅。
    ①牛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6—137页。
    ②牛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0—141页。
    ③《明史》卷182,王恕传,第4831页。
    ④何乔新:《椒丘文集》卷29《资政大夫刑部左侍郎曾公神道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9册,第437页。
    ⑤《明宪宗实录》卷22,成化元年十月壬寅。
    ⑥杨起元:《续刻杨复所先生家藏文集》卷2《送仪曹大夫钟岳徐君出守河南序》,四库存目丛书第167册,第225页。
    ⑦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32《河南上官日梦记》,续修四库全书1345册,第149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23,成化元年十一月壬子。
    ②《明宪宗实录》卷25,成化二年正月己酉。
    ③《明宪宗实录》卷31,成化二年六月辛亥。
    ④《明世宗实录》卷22,嘉靖二年正月丁未。
    ①《明世宗实录》卷401,嘉靖三十二年八月丙戌。
    ②《明世宗实录》卷403,嘉靖三十二年十月庚子。
    ③《明武宗实录》卷76,正德六年六月丁亥。
    ①《明宪宗实录》卷153,成化十二年五月戊辰。
    ①《明宪宗实录》卷157,成化十二年九月丙午。
    ②《明宪宗实录》卷257,成化二十年十月己卯。
    ①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2《兵制》,第810页。
    ②王琼:《晋溪本公奏议》卷8《为专捕盗处民兵以祛民患事》,四库存目丛书史部59册,第222—223页。
    ①《明孝宗实录》卷161,弘治十三年四月甲辰。
    ②《明孝宗实录》卷169,弘治十三年十二月癸未。
    ③王恕:《王端毅奏议》卷1《缴抚治流民敕谕奏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7册,第471—472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157,成化十二年九月戊辰。
    ②《荒政丛书》卷5《解散盗贼》,第8页。
    ③《荒政丛书》卷5《解散盗贼》,第8页。
    ①张缵曾:《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11,四库存目丛书第93册,第508—509页。
    ①张缵曾:《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11《河南巡抚条约》,四库存目丛书第93册,第514—515页。
    ①张缵曾:《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11,四库存目丛书第93册,第509—510页。
    ②《明宪宗实录》卷153,成化十二年五月甲寅。
    ③《明武宗实录》卷73,正德六年三月乙亥。
    ④《明世宗实录》卷40,嘉靖三年六月乙卯。
    ①刘平:《明清邪教组织的集中类型》,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
    ②《清史稿》卷309,雅尔图传,第10601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107,乾隆四年十二月壬辰。
    ④《清史稿》卷309,雅尔图传,第10601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110,乾隆五年二月壬申。
    ②《清高宗实录》卷109,乾隆五年正月辛未。
    ③《清高宗实录》卷127,乾隆五年九月丁酉。
    ④《清高宗实录》卷127,乾隆五年九月丁酉。
    ⑤《清高宗实录》卷818,乾隆三十三年九月丙午。
    ①《乾隆上谕档》第五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521—522页。《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8—159页。
    ②《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第158—159页。
    ③《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第162—164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818,乾隆三十三年九月丙午。
    ②《清高宗实录》卷980,乾隆四十年四月丁亥。
    ①《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第165—167页。
    ②《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第167—170页。
    ③刘平:《明清“邪教”传教手段剖析》,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④刘平:《剖析明清“邪教”》,江苏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
    ⑤《圣祖仁皇帝圣训》卷25,康熙二十六年二月癸亥。
    ①《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1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7册,第99页。
    ②《世宗宪皇帝圣训》卷6,雍正五年九月丙子。
    ③赵希璜:《研栰斋文集》卷1《拟征邪教疏》,续修四库全书1472册,第26—27页。
    ①《清仁宗实录》卷80,嘉庆六年三月庚辰。
    ②《清仁宗实录》卷80,嘉庆六年三月庚辰。
    ①《清史稿》卷309,雅尔图传,第10601页。
    ②《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第二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5—126页。
    ③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3《杨中立战功略》,续修四库全书1482册,第271—272页。
    ①《清中期白莲教起义资料》第二册,第62—64页。
    ②《清史稿》卷345,景安传,第11178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1495,嘉庆元年七月壬申。
    ④《清仁宗实录》卷20,嘉庆二年七月癸未
    ⑤《清仁宗实录》卷2,嘉庆元年二月壬寅。
    ①《清仁宗实录》卷2,嘉庆元年二月丁酉。
    ②《清仁宗实录》卷4,嘉庆元年四月庚寅。
    ③《清仁宗实录》卷4,嘉庆元年四月甲申。
    ④《清仁宗实录》卷15,嘉庆二年三月庚申。
    ⑤《清仁宗实录》卷20,嘉庆二年七月辛卯。
    ①《清仁宗史料》卷105,嘉庆七年十一月乙亥。
    ①《明英宗实录》卷219,景泰三年八月戊辰。
    ②《明太祖实录》卷116,洪武十年十一月癸酉。
    ③《大明宪宗纯皇帝宝训》卷2《正法》,成化十五年十一月丙戌。
    ④《大明仁宗昭皇帝宝训》卷2《谕臣下》,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癸未。
    ⑤《正德大明会典》卷15《事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157—158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20,成化元年八月己卯。
    ②《正德大明会典》卷15《事例》,第156页。
    ③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荐举方面疏》,第511—512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212,嘉靖十七年五月庚辰。
    ①王恕:《王端毅奏议》卷1《激劝贤能奏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7册,第474—475页。
    ②谭纶:《谭襄敏奏议》卷2《条陈善后未尽事宜以备逺略以图治安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9册,第632页。
    ③《正德明会典》卷1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156页。
    ④杨一清:《关中奏议》卷16《为旌举方面官员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8册,第490页。
    ⑤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保举守令疏》,第510页。
    ①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荐举有司疏》,第512页。
    ②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保举守令疏》,第512—513页。
    ①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举用军职疏》,第505—506页。
    ②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量才更任疏》,第507—508页。
    ①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举用军职疏》,第509页。
    ②《明熹宗实录》卷8,天启四年七月二十日。
    ③《明会典》卷15《事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157页
    ④《明会典》卷15《事例》,第158页。
    ⑤《明宣宗实录》所载为“河南县”。据查,不但河南省怀庆府没有“河南县”,即使整个河南省也没有“河南县”。此处“河南县”应为“河内县”之误。
    ⑥《明宣宗实录》卷29,宣德二年七月庚子。
    ①《明宣宗实录》卷58,宣德四年九月己酉。
    ②《明英宗实录》卷227,景泰四年三月癸亥。
    ③《明宪宗实录》卷7,天顺八年七月庚辰。
    ④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举用军职疏》,第509页。
    ⑤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守备不职疏》,第509—510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417,嘉靖三十三年十二月辛巳。
    ②《明世宗实录》卷69,万历五年十一月己巳。
    ③《明神宗实录》卷344,万历二十八年二月庚寅。
    ④《明熹宗实录》卷7,天启元年闰二月戊寅。
    ⑤《明史》,卷22,熹宗本纪,第298页。
    ⑥《东林列传》卷末上。陈循:《附熹宗原本纪上》。
    ⑦《明熹宗实录》卷10,天启元年五月辛酉。
    ⑧《明熹宗实录》卷10,天启元年七月辛亥。
    ⑨《明世宗实录》卷417,嘉靖三十三年十二月甲申。
    ①马文升:《马端肃奏议》卷6《灾异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7册,第758页。
    ②《明英宗实录》卷227,景泰四年三月癸酉。
    ③《明孝宗实录》卷11,弘治元年二月癸丑。
    ④《雍正河南通志》卷32,,职官三,各州州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6册,第186页。
    ⑤《明孝宗实录》卷16,弘治元年七月丙寅。
    ⑥《明孝宗实录》卷128,弘治十年八月壬辰。
    ①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举劾官员疏》,第511页。
    ②《明神宗实录》卷441,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癸亥。
    ③《明史》卷75,职官四,王府长史司,第1837页。
    ④《明孝宗实录》卷28,弘治二年七月癸酉。
    ⑤《明孝宗实录》卷108,弘治九年正月丙午。
    ①《明会典》卷14《繁简则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152页。
    ②《明会典》卷2《事例》,第19页。
    ③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卷2《量才更任疏》,第507—508页。
    ①毛伯温:《毛襄懋先生集》之《巡按河南条约附》,第514—515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255,嘉靖二十年十一月乙巳。
    ②《明世宗实录》卷258,嘉靖二十一年二月庚午。
    ③《明世宗实录》卷340,嘉靖二十七年九月丙申。
    ④余继登:《典故纪闻》卷6,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2页。《明太宗实录》卷34,永乐二年九月丁卯。
    ⑤《明英宗实录》卷29,正统二年四月戊辰。
    ①《明史》卷71,选举三,第1719页。
    ②《明英宗实录》卷168,正统十三年七月癸巳。
    ③《明宪宗实录》卷37,成化二年十二月丁巳。
    ④唐克军:《不平衡的治理—明代政府运行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
    ①《明英宗实录》卷237,景泰五年正月丙辰。
    ②马文升:《马端肃奏议》卷9《传俸事·戒百官以修庶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7册,第792页。
    ③龙文彬:《明会要》,卷34,职官六,巡按,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586页。
    ①《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卷10,田赋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2册,第202页。
    ②《清史稿》卷111,考绩,第3221—3222页。
    ③《清史稿》卷111,考绩,第3227页。
    ④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卷1《请定督抚举劾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600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88,顺治十二年正月壬子。
    ①《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1册,第136页。
    ②《雍正河南通志》卷37,职官八,第424页。
    ③《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1,第417页。
    ④《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3册,第3页。
    ①《乾隆上谕档》第四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914页。
    ②《乾隆上谕档》第五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2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7册,第24—25页。
    ②《清高宗实录》卷806—807,乾隆三十三年三月壬子。《乾隆上谕档》第五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305页。
    ①《乾隆上谕档》第四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670页。
    ①《乾隆上谕档》第四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582—583页。
    ①《清世宗实录》卷96,雍正八年七月己卯。
    ①《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5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4册,第577页。
    ②《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5册,第158—159页。
    ③《清史稿》卷9,世宗本纪,第337页。
    ④《乾隆上谕档》第五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134页。
    ⑤《乾隆上谕档》第五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177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1110,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乙酉。
    ②《乾隆上谕档》第五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214页。
    ③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卷1《请定督抚举劾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600页。
    ④《清仁宗实录》卷190,嘉庆十三年闰五月丁丑。
    ⑤《清仁宗实录》卷190,嘉庆十三年闰五月壬午。
    ①《乾隆上谕档》第四册,第685页。
    ②《乾隆上谕档》第五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292页。
    ③《清高宗实录》卷894,乾隆三十六年十月戊辰。
    ④《清高宗实录》卷948,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丁酉。
    ⑤《乾隆上谕档》第五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第169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795,乾隆三十二年九月甲寅。
    ②《清高宗实录》卷796,乾隆三十二年十月壬戌。
    ①《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80,吏部,处分例,大计统例。
    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80,吏部,处分例,大计统例。
    ③萧爽:《永宪录》续编,雍正五年正月辛卯,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④《雍正河南通志》卷37,职官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6册,第414、403、427页。
    ⑤《清代名人轶事》吏治类《田文镜属史》。《新世说》卷7《假谲第二十七》。
    ⑥《雍正河南通志》卷37,职官八,第410页。
    ⑦昭槤:《啸亭杂录》,卷9《谢济世》,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01页。
    ⑧《清史稿》卷293,谢济世传,第10331页。
    ①《清代名人轶事》吏治类《田文镜属史》,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0册,第166页。易宗夔:《新世说》卷7,假谲第二十七,清代历史资料丛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14页。
    ②《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1册,第252—253页。
    ①《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72—273页
    ②《清史稿》卷16,仁宗本纪,第603页。
    ③陈用光:《太乙舟文集》卷1《应诏言事折子》,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493册,第269—270页。
    ①《清世祖实录》卷88,顺治十二年正月壬子。
    ①《乾隆杞县志》卷21,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第59页。
    ②《嘉靖邓州志》卷12,学校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第1页。
    ①《雍正河南通志》卷43《贡院碑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6册,第513—514页。
    ②《明史》卷181,刘健传,第4810页。
    ③《雍正河南通志》卷43《贡院碑记》,第514页。
    ④《清圣祖实录》卷208,康熙四十一年戊午。
    ①《雍正河南通志》卷43《改建贡院碑记》,第515页。
    ①《雍正河南通志》卷43《伊洛书院记》,第526页。
    ②《雍正河南通志》卷43《大梁书院》,第515—516页。
    ①《明世宗实录》卷82,嘉靖五年十月庚午。
    ②《雍正河南通志》卷42《开封府学敬一亭碑记》,第438页。
    ①张明富:《明代宗学设置时间考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
    ②《明史》卷69,选举一,第1689页。
    ①《明神宗实录》卷50,万历四年五月壬寅。
    ②《明神宗实录》卷215,万历十七年九月甲寅。
    ③《明熹宗实录》卷15,天启元年十月癸巳。
    ①《雍正湖广通志》卷50,乡贤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3册,第117页。
    ②《雍正河南通志》卷54,名宦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7册,第213页。
    ③《雍正河南通志》卷54,名宦上,第214—215页。
    ④《雍正河南通志》卷54,名宦上,第215页。
    ⑤《雍正河南通志》卷54,名宦上,第216页。
    ⑥《雍正河南通志》卷54,名宦上,第218页。
    ⑦《雍正河南通志》卷54,名宦上,第219页。
    ⑧《雍正河南通志》卷54,名宦上,第227页。
    ⑨《雍正河南通志》卷54,名宦上,第227页。
    ⑩《雍正山西通志》卷125,人物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6册,第315页。
    ①尹台:《洞麓堂集》卷2《送河南提学副使徐君孔霖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7册,第452-453页。
    ②《明史》卷207,王与龄传,第5479页。
    ③《明史》卷194,王廷相传,第5154页。
    ④《明史》卷282,何瑭传,第7256页。
    ⑤葛昕:《集玉山房稿》卷5《先祖考太子少保都察院左都御史与川葛公行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3册,第
    700-701页。
    ①《钦定大清会典》卷32《风教》,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59页。
    ②陈梦雷、蒋庭锡:《古今图书集成》卷248《礼仪典》,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本,第26页。
    ③《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02《名宦乡贤》,第1页。
    ④《雍正河南通志》卷56,名宦下,第323页。
    ⑤《宣统宁陵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37页。
    ①俞汝楫《礼部志稿》卷45《覆十四事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第24页。
    ①牛建强、高华林:《高拱、明代政治及其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8—351页。
    ②牛建强、高华林:《高拱、明代政治及其他》,第41页。
    ③高拱:《政府书答》卷3《与河南李巡抚书一》,《高拱全集》(上),中州古籍,2006年,第531页。
    ①高拱:《政府书答》卷3《答河南杨巡按书》,《高拱全集》(上),第532—533页。
    ②《明史》卷20,神宗本纪,第261页。
    ③张居正:《新刻张太岳先生诗文集》卷23《答河南巡抚梁鸣泉》,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13册,第601页。
    ①沈一贯:《敬事草》卷10《催点河漕督抚揭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58册,第285页。
    ②沈一贯:《敬事草》卷11《言黄河事揭帖》,第320页。
    ③《明神宗实录》卷370,万历三十年三月甲申。
    ④沈一贯:《敬事草》卷16《推管察等官即巡按揭帖》,第473页。
    ①郭应聘:《郭襄靖公遗集》卷4《荐举将材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49册,第88页。
    ①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26《覆豫绅豫民危在旦夕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72册,第371页。
    ②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21《覆豫按汇报贼情疏》,第288页。
    ①孙廷铨:《沚珊定文集》卷上《请责成督抚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00册,第7—9页。
    ①孙廷铨:《沚珊定文集》卷上《请查垦荒疏》,第9—10页。
    ①唐克军:《不平衡的治理——明代政府运行研究》,第184页。
    ②余继登:《典故纪闻》卷11,第196—197页。
    ①张旭:《梅严小稿》卷30《采舆论以济灾伤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41册,第275—276页。
    ①余继登:《典故纪闻》卷10,第185—186页。
    ②余继登:《典故纪闻》卷11,第197页。
    ③瞿同祖:《清代地方政治》,第28、46页。
    ①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①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76页。
    ②瞿同祖:《清代地方政治》,第331页。
    ③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
    ④牛建强、高华林:《高拱、明代政治及其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55页。
    ①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98《陕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贾鸿洙授朝议大夫》,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90册,第595页。
    ②《国朝先正事略》,卷2《魏文毅公事略》,光绪十三年本,第4页。
    ③《碑传选集》,章学诚:《成性传》,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四辑,第139页。
    ①《碑传集》,章学诚:《成性传》,第137页。
    ②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98《四川按察司副使车朴授中宪大夫》,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90册,第595页。
    1、(明)万斯同:《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清)王鸿绪:《明史稿》,敬慎堂康熙年间。
    3、(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4、(清)傅维鳞:《明书》,丛书集成初编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38年。
    5、(清)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6、《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7、(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
    8、(明)雷礼:《国朝列卿记》,元明史料丛编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9、(明)徐紘:《皇明名臣琬琰录》,明刻本。
    10、(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明天启刻本。
    11、咸丰《中州同官录》,1851年。
    12、同治《中州同官录》,1863年。
    13、光绪《中州同官录》,1876年。
    14、(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15、《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16、《明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17、《明宣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18、《明英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19、《明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20、《明孝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21、《明武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22、《明世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23、《明穆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24、《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25、《明熹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26、《崇祯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27、《崇祯长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年。
    28、《皇明宝训》,台北:学生书局,中国史学丛书三编本。
    29、《清世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30、《清圣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31、《清世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32、《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33、《清仁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34、《清宣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35、(明)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36、(清)蒋良骐:《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7、(清)王先谦:《东华录》,上海:广百宋斋清,1884年。
    38、《正德大明会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9、《万历大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本。
    40、(清)龙文彬:《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41、《康熙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本。
    42、《雍正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遍本。
    43、《乾隆大清会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4、《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嘉庆大清会典事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本。
    46、《光绪大清会典》,万有文库本。
    47、《大明律集解附例》,明代史籍汇刊,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
    48、《大清律例》,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1994年。
    49、《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北京:开明书店,1952年。
    50、《明清史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51、《明清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52、《史料旬刊》,北京:故宫博物院。
    53、《掌故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54、《文献丛编》,北京:故宫博物院,1930—1934年。
    55、《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3年。
    56、《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1985年
    57、《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90年。
    58、《乾隆上谕档》,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
    59、《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60、《光绪朝朱批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61、《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62、《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室、资料室,1981年。
    63、(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4、(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65、《皇明诏令》,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66、(明)王琼:《晋溪本兵敷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7、(明)毛伯温:《毛襄懋先生奏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8、(清)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9、(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70、(明)《成化河南总志》,开封:河南大学图书馆影印本,1986年。
    71、(明)《嘉靖河南通志》,开封:河南大学图书馆影印本,1987年。
    72、《顺治河南通志》,1660年刻本。
    73、(清)《雍正河南通志》,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年。
    74、(清)《乾隆续河南通志》,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年。
    75、《民国重修临颍县志》,1916年。
    76、《彰德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77、《宣统宁陵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78、《康熙开封府志》,1696年。
    79、《同治开封府志》,1863年。
    80、《乾隆卫辉府志》,1788年。
    81、《乾隆河南府志》,1779年。
    82、《乾隆归德府志》,1754年。
    83、《嘉靖邓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
    84、《乾隆杞县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刻本。
    85、《顺治祥符县志》,天津:天津图书馆,1989年影印顺治10年(1653年)刻本。
    86、《雍正湖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87、《雍正江南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88、《雍正云南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89、《雍正山东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90、《明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91、《雍正陕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92、《雍正广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93、《雍正江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94、《雍正山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95、《雍正云南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96、(明)高拱:《高拱论著四种》,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97、(明)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影印本。
    98、(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局,1901年。
    99、武新立编:《明清稀见史籍叙录》,南京:金陵书画社,1983年。
    100、(明)丘浚:《大学衍义补》,琼州:海口海南书局,1931年铅印本。
    101、(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2年。
    102、(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03、(清)陈梦雷、蒋庭锡:《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本。
    104、(清)福格:《听雨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05、(明)茅坤:《白华楼藏稿》,四库存目丛书本。
    106、(明)王锜:《寓圃杂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07、(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08、(明)毛伯温:《毛襄懋先生奏议》,四库存目丛书本。
    109、(明)谭纶:《谭襄敏奏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10、(明)杨一清:《关中奏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11、(明)马文升:《马端肃奏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12、(明)黄训:《名臣经济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13、(明)陆容:《菽园杂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14、(明)于谦:《于肃愍公集》,1900年钱塘丁氏据嘉靖初大梁书院本补刻本。
    115、(明)于谦:《忠肃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16、(明)吕维祺:《明德先生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117、(明)韩邦奇:《苑洛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18、(明)王恕:《王端毅公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19、(明)邓庠:《东溪续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20、(明)陶谐:《南川漫游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21、(明)葛昕:《集玉山房稿》,影印文渊阁全书本。
    122、(明)葛守礼:《葛端肃公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23、(明)汪舜民:《静轩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24、(明)林大辂:《愧瘖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25、(明)王恕:《洞麓堂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26、(明)王臬:《迟庵先生遗集》,四库未收书辑刊本。
    127、(明)张文明:《张庄僖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28、(明)茅元仪:《石氏四十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29、(明)林俊:《见素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30、(明)崔铣:《崔文敏公集》,明经世文编。
    131、(明)陈仁锡:《陈太史无梦园初集》,四库禁毁书丛刊。
    132、(明)康海:《康对山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33、(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34、(明)孙继臯:《宗伯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35、(明)何乔新:《椒丘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36、(明)杨起元:《续刻杨复所先生家藏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137、(明)张缵曾:《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138、(明)高拱:《高拱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139、(明)张居正:《新刻张太岳先生诗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140、(明)沈一贯:《敬事草》,续修四库全书本。
    141、(明)郭应聘:《郭襄靖公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42、(明)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43、(明)张旭:《梅严小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44、(清)孙廷铨:《沚珊定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45、(清)林昌彝:《小石渠阁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46、(清)石韫玉:《独学庐二稿》,续修四库全书本。
    147、(清)刘廷玑:《葛庄分体诗钞》,四库存目丛书本。
    148、《清》彭而述:《读史亭诗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149、(清)孙衣言:《逊学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本。
    150、(清)陆奎勋:《陆堂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151、(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52、(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53、(清)徐乾学:《惮园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154、(清)沈珩:《耿岩文选》,四库存目丛书本。
    155、(清)杨春:《孟邻堂文钞》,续修四库全书本。
    156、(清)王昶:《春融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57、(清)钱仪吉:《衎石斋记事续稿》,续修四库全书本。
    158、(清)赵希璜:《研栰斋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59、(清)恽敬:《大云山房文稿》,续修四库全书本。
    160、(清)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61、(清)陈用光:《太乙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62、(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163、(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四部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887年。
    164、(清)钱仪吉:《碑传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
    165、(清)吴廷燮:《明督抚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66、(清)萧爽:《永宪录》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67、《啸亭杂录》,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68、《清代名人轶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
    169、《新世说》,清代历史资料丛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影印本。
    170、(清)俞森:《荒政丛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
    171、(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172、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民国三十一年水利委员会铅印本。
    173、《康熙帝御制文集》,中国史学丛书本,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
    174、《康熙政要》,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175、梁长森:《乾隆御批纲览》,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
    176、(清)黄舒昺:《中州名贤集》,睢阳:洛学书院,1891年。
    177、(清)邵松年:《续中州名贤文表》,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1904年。
    178、(清)苏源生:《国朝中州文征》,1843年刻本。
    179、(清)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80、(民国)李时灿:《中州文征续编》,经川图书馆,1935年。
    1、王家范:《史家与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方差异》,载胡晓明、傅杰主编:《释中国》第三卷。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4、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白纲:《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6、王天有:《中国古代官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7、王守法:《中国政治制度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8、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9、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戴逸:《简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牛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牛建强:《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3、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4、唐克军:《不平衡的治理》,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年。
    15、汪维真:《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6、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17、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柏桦:《明清州县官群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20、傅宗懋:《清代总督巡抚制度之研究》,台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出版,1963年。
    21、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22、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23、罗尔纲:《绿营兵志》,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
    24、傅宗懋:《清代总督巡抚制度之研究》,台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1963年。
    25、张哲郎:《明代巡抚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26、王云:《山东巡抚》,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年。
    27、万朝林:《四川巡抚总督》,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年。
    28、牛建强、高华林:《高拱、明代政治及其他》,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29、(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30、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31、罗柏林:《江苏、安徽巡抚》,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年。
    32、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33、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4、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5、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36、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37、汪超庸:《行政管理学案例教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
    1、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2、牛建强:《于谦与明宣德、正统间的河南地方社会》,《明清论丛》第七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11月。
    3、牛建强:《居阁期间的高拱与河南地方政治》,《史学月刊》2009年第5期。
    4、牛建强:《明代黄河下游的河道治理与河神信仰》,《史学月刊》2011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12期。
    5、孙绳祖:《明代省道制》,《政治建设》1940年第3卷第2期。
    6、王跃生:《关于明清督抚制度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87年第9期。
    7、关文发:《试论明代督抚》,《武汉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8、赵中南:《明代巡抚制度的产生及其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2期。
    9、刘秀生:《论明代的督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2期。
    10、王德金:《浅析明代的督抚》,《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1、雷长生:《巡抚制度在明代的长生及其发展》,《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
    12、胡丹:《明代巡抚制度形成之初的若干问题史实问题》,《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
    13、范玉春:《明代督抚的职权及其性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14、冯建勇:《明代巡抚制度及其作用演进》,《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5、夏柯、张振国:《论明清时期巡抚军事职权之演变》,《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6、罗冬阳:《明代的督抚制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17、林乾:《论明代的总督巡抚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2期,总第55期。
    18、刘秀生:《论明代的督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2期。
    19、徐春峰:《清代督抚制度的确立》,《历史档案》2006年第1期。
    20、刘秋增、王耀生:《明清时期山东巡抚群体研究》,《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9期。
    21、李霞:《清前期督抚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2、杜家骥:《清代督、抚职掌之区别问题考察》,《史学集刊》2009年第6期。
    23、王雪华:《督抚与清代政治》,《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24、胡天琼的《清代布政使初探》,《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25、高春平:《论明代的提刑按察使司》,《晋阳学刊》1992年第3期。
    26、余兴安:《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7、刘融:《明朝巡抚与巡按辨略》,《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8、傅辉:《明代土地数据等级制度研究——以洪武二十六年河南数据为例》,《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29、牛建强:《明末流贼劫掠与河南地方社会发展的阻断——兼及特别时期地方政府与士绅群体的危机应对》,吉尾宽主编《新的中国史像的构造——民众反乱与中华世界》,(日)汲古书院,2012年3月。
    30、张明富:《明代宗学设置时间考辨》,《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1、陈锋:《论耗羡归公》,《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2、陈二峰:《清代河南地方司法实践研究》,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33、吴小伦、王文君:《清嘉道年间河南黄河水患的社会成因》,《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4、刘平:《明清邪教组织的几种类型》,《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5、刘平:《明清“邪教”传教手段剖析》,《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36、刘平:《剖析明清“邪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期。
    37、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
    38、何炳棣:《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距》,王振忠译,《历史地理》1993年6月第3期第11辑。
    39、岑大利:《清代官员补缺制度研究》,《清史论集—庆祝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40、张祥明:《明代镇戍武官军政考选初探》,《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
    41、《清代咸同年间两司选任制度探析》,《历史教学》2007年第1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