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以来中美两国对非洲经贸战略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集中论述1995年以来中国和美国对非洲的经贸战略,这是两国各自非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冷战时期,中美两国都受意识形态的支配而重视非洲,并且都以经济援助的方式与非洲国家发展经济联系。冷战结束后,尤其从1995年开始,中美两国几乎同时调整了非洲经贸战略。两国非洲经贸新战略共同的特征是,以经贸合作取代过去的经济援助。
     中美两国非洲经贸新战略的实施,给两国及非洲的发展都带来了重大影响。与非洲的贸易、对非洲的投资,都使中美两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主要表现在商品贸易的高额利润回报和非洲自然资源的获取等方面。同时,非洲国家也从中受益,主要表现在吸收外资、开发自然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结构等方面。
     中美两国的非洲经贸新战略在理论和实践上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但更多的是后者。两国都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制定对非洲的经贸战略,并且都看重非洲的石油等自然资源。但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发展经贸合作关系,强调平等互利,淡化意识形态,并且带有一定的取得非洲国家国际支持的目的。而美国与非洲国家发展经贸合作关系,公开附带了诸多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保有意识形态,并且带有强烈的反恐和谋求全球霸权的目的。
     中美两国非洲经贸新战略的差异性,从更深层面来看,是哲学理念或思想观念的差异性。中国非洲经贸新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国际主义,它强调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富裕。美国非洲经贸新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实用主义,它强调利己主义和功利目的。由此,中国的非洲经贸新战略受到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This paper deals mainly about the economic and trade strategi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year 1995, which are respectively the important parts of African strategies of China and America.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 influenced by ideology, China and America both laid importance on Africa, and both developed economic relationship with Africa by way of economic aids. With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especially since 1995, China and America regulated respectively their economic and trade strategies to Africa almost simultaneously.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w strategies of both countries is to replace economic aid with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The practices of the new strategies affect greatly not only China and America, but also Africa. China and America benefit a lot from the trade with Africa, and from the investment in Africa. The benefits are demonstrated in the high returns of trade and acquirement of Africa natural resources. On the other hand, African countries also benefit much from the new strategies, such as taking in the foreign capitals, making us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improving the infrastructures, and advanc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No matter on theory or practice, the two strategies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and also has some differences, with the latter being more evident. Both China and the U.S. base their economic and trade strategies to Africa on state interests, and lay eyes on African natural resources as oil. Nevertheless, in it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with African countries, China emphasizes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nd plays down ideology, and in some degrees has the aim of getting the support of African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n the contrary, while doing the same thing, the U.S. brings up openly lots of critical provisions on African politics and economy, and reserves ideology, and even has the strong aim of anti-terrorism and world hegemony.
     In deeper sens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new strategies of China and America lie in the difference of philosophical idea or thought. The fundamental idea of China's new strategy is internationalism, which values mutual cooperation between nation-states and common prosperity. The fundamental idea of America's new strategy is pragmatism, which cries up selfishness and utility or purpose. As a result, China's new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y towards Africa is praise highly by African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引文
①闻捷:《社科院重大课题〈大国对非洲战略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立项启动》,《西亚非洲》2001年第6期,第56页。该课题由贺文萍先生主持。
    ①李碧建:《试析美国对非洲政策的重大调整》,《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第31页。
    ②毛小菁:《国际社会对非洲援助与非洲贫困问题》,《国际经济与合作》2004年第5期,第6页。
    ③黄泽全:《中非关系回顾与展望》,《求是》2001年第7期,第58页。
    ④陆庭恩:《中国的外交战略与中非关系》,《瞭望新闻周刊》2000年9月18日第38期,第57页。
    ⑤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西亚非洲》2006年第8期,第12页。
    ⑥夏吉生:《中非关系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新里程碑》,《西亚非洲》2007年第2期,第5页。
    ①参阅艾周昌、沐涛:《中非关系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章。
    ②参阅李智彪主编、陈宗德等著:《非洲经济圈与中国企业》,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③参阅罗建波:《非洲一体化与中非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④参阅李必高:《中非经贸五十年(1949—2000)》,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⑤李安山:《全球化视野中的非洲:发展、援助与合作-兼谈中非合作中的几个问题》,《西亚非洲》2007年第7期,第5页。
    ⑥巴里·索特曼、严海蓉:《友谊与利益:中非关系的独特性》,《西亚非洲》2007年第4期,第60页。
    ①梁根成:《美国与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80年代后期美国对非洲的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②贺文萍:《布什访非的战略意图》,《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28期,第55页。
    ③参阅李德芳:《论冷战后美国对非洲政策的演变及影响》,2005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④参阅胡骏宇:《美国对非洲贸易政策的新变化》,200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⑤李安山:《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4期,第108-109页。
    
    ①李必高:《中非经贸五十年(1949-2000)》, 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5页。
    ②参见中国社科院亚非研究所网站: http://iwaas.cass.cn
    ③参阅张春:《9·11后美国与欧盟的非洲政策比较》,《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4期。
    ①闻捷:《社科院重大课题〈大国对非洲战略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立项启动》,《西亚非洲》2001年第6期,第57页。
    ①舒运国:《论中非经贸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01页。
    ②舒运国:《论中非经贸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02页。
    ①舒运国:《论中非经贸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02页。
    ②舒运国:《论中非经贸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02页。
    ③汪大渊著、苏继顾核释:《岛夷志略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6页。
    ④五项原则指:支持非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支持非洲各国政府奉行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支持非洲人民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实现团结和统一的愿望;支持非洲国家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主张非洲国家的主权应得到一切国家尊重,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侵犯和干涉。参见黎家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311页。
    ⑤《人民日报》,1964年1月18日。
    ①中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70页。
    ②黎家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438页。
    ③Harry Harding, Chinese diplomacy in the 1980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173.
    ④《人民日报》,1983年1月15日。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9-290页。
    ①C. Alden,“Forget Mao, Let’s Do Business”, Economist,Feb.,2004, p.164
    ②M. Adam,“Africa starting to rise in partnership with China”, China Daily, Jan. 13, 2006.
    ③舒运国:《试析中非经贸关系的特点(1949-2000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04页.
    ④《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2日。
    ①王洪一:《中非将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1月16日,第53页。
    ②钟伟云:《开创中非互利合作的新纪元》,《当代世界》2006年第12期,第16页。
    ③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西亚非洲》2006年第8期,第11—20页。
    ④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西亚非洲》2006年第8期,第11—20页;江清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西亚非洲国家经贸合作的回顾与展望》,《西亚非洲》1998年第4期,第66—71页。
    ①舒运国:《试析21世纪中非经贸关系》,《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52页。
    ②傅政罗、江清华:《略论中国同西亚非洲的经贸合作》,《西亚非洲》2003年第6期,第15页。
    ③汪勤梅:《中非经贸合作飞跃发展的20年》,《西亚非洲》1998年第5期,第54页。
    ①江清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西亚非洲国家经贸合作的回顾与展望》,《西亚非洲》1998年第4期,第67页。
    ②舒运国:《试析21世纪中非经贸关系》,《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50页。
    ③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西亚非洲》2006年第8期,第17页
    ①《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8日。
    ①江小娟、杨圣明、冯雷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②李安山:《全球化视野中的非洲:发展、援助与合作-兼谈中非合作中的几个问题》,《西亚非洲》2007年第7期,第34页。
    ③夏吉生:《中非关系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新里程碑》,《西亚非洲》2007年第2期,第11页。
    ④刘文涛:《关于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历史教学》2002年第12期,第33页。
    ⑤张象:《中非关系源远流长的新启示》,《西亚非洲》,2006年第6期,第45页。
    ①《光明日报》,2006年11月6日。
    ②李安山:《全球化视野中的非洲:发展、援助与合作-兼谈中非合作中的几个问题》,《西亚非洲》2007年第7期,第14页。
    ③保罗·沃尔福威茨:《中国为非洲提供了宝贵经验》,载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11月1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6年11月3日。
    
    ①梁根成:《美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②梁根成:《美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①梁根成:《美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23页。
    ②梁根成:《美国与非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页。
    
    ①汪勤梅:《不变中有变化的美国对非洲政策》,《和平与发展》1998年第1期,第43页。
    ②参阅胡骏宇:《美国对非洲贸易政策的新变化》,2006年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论文。
    
    ①参见美国商务部网站:www.commerce.gov
    ②参见美国商务部网站:www.commerce.gov
    ③《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3月22日。
    ①黄泽全:《互补优势,互利共赢——合理利用和开发非洲资源》,《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第12期,第17页。
    ②刘新华、秦仪《浅析近年来美国在非洲的石油外交》,《国际论坛》2003年第5期,第39页。
    ③刘伟才:《〈非洲增长与机遇法〉述评》,2007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7页。
    
    ①参见AGOA的官方网站:www .agoa.gov
    ②刘伟才:《〈非洲增长与机遇法〉述评》,2007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0页。
    ①邢玉春:《西方大国援助非洲新动向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6期,第29页。
    ②胡骏宇:《美国对非洲贸易政策的新变化》,2006年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
    ③胡骏宇:《美国对非洲贸易政策的新变化》,2006年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
    ①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www.imf.org.
    ②李安山:《全球化视野中的非洲:发展、援助与合作》,《西亚非洲》2007年第7期,第11期。
    ①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8页。
    ①《亚洲时报》,2007年3月6日。
    
    ①《人民日报》,1998年3月30日。
    ②刘伟才:《〈非洲增长与机遇法〉述评》,2007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①李德芳:《论冷战后美国对非洲政策的演变及影响》,2005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②刘新华、秦仪:《浅析近年来美国在非洲的石油外交》,《国际论坛》2003年第5期,第40页。
    ①以上数据转引自李保民:《中非经贸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2期,第104页;周建青:《中非经贸合作稳步发展》,《西亚非洲》2006年第1期,第16页。
    ②汪勤梅:《不变中有变化的美国对非洲政策》,《和平与发展》1998年第1期,第45页。
    ③李忠元:《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第4期,第21页。
    ④李忠元:《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国际经济合作》2002年第4期,第21页。
    ①“国际主义”还曾经被法西斯“轴心国”集团、沙文主义的苏联和霸权主义的美国所利用而遭到歪曲。参见邓淑华、尹占文:《当代中国外交的国际主义》,《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5期,第20页。
    ①张郁慧:《国际主义在中国外交中的变化及原因》,《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48—49页。
    ②张郁慧:《国际主义在中国外交中的变化及原因》,《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49页。
    ③张郁慧:《国际主义在中国外交中的变化及原因》,《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49、5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18页。
    ⑤赵存生、宇文利:《邓小平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兼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17页。
    ⑥赵存生、宇文利:《邓小平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兼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17页。
    ⑦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1997, p.394.转引自郭学堂:《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第35页。
    
    ①郭学堂:《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第35、37、38页。
    ②邓淑华、尹占文:《当代中国外交的国际主义》,《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5期,第20页。
    
    ①《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
    ②《人民日报》,2006年11月5日。
    ③《人民日报》,2006年11月5日。
    ①《人民日报》,2006年11月5日。
    ②为了与冷战时期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国际主义”相区别,有的学者把当代中国的国际主义称为“新国际主义”。参见郭树勇:《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秦亚青、朱立群:《新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唐志君:《新国际主义理念与中国对外政策的选择》,《理论月刊》2006年第11期。
    ①L. J. Binkley, Conflict of Ideals: Changing Values in Western Society, New York, 1969, p.12.
    ②M.Clough, Free at Last? US Policy towards Africa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frica World Press, 1992, p.116.
    ③参见千年挑战账户的官方网站:http://www.mca.gov。
    ④李碧建:《试析美国对非洲政策的重大调整》,《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第31页。
    ①2008年2月,小布什再次率团访问了非洲,共5国:贝宁、坦桑尼亚、卢旺达、加纳、利比里亚。我们这里分析的是小布什2003年第一次访非的言行,这种分析也适用于他2008年的第二次访非。
    ②以上分析和引文参见贺文萍:《布什与克林顿访问非洲比较分析》,《西亚非洲》2003年第5期,第9—14页。
    ③贺文萍:《布什与克林顿访问非洲比较分析》,《西亚非洲》2003年第5期,第14页。
    ①参见《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AGOA)的官方网站:www .agoa.gov。
    [1]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
    [2]为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而共同努力.人民日报.2006年4月27日。
    [3]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人民日报.2008年4月16日。
    [4]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5]梁根成.美国与非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6]黎家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7]艾周昌、沐涛.中非关系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9]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编[M].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5月。
    [11]杨光、温伯友主编(2002).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1—200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2]杨光、温伯友主编(2003).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2—200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3]杨光主编(2004).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3—200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4]吴兆契主编.中国和非洲经济合作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5]范跃进,李平,吴宗杰.世界经济年度报告2006[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1月。
    [16]杨光.国际形势黄皮书—中东非洲发展报告No.8(2004-2005)[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主编.05世界发展数据手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
    [18]世界银行本书编写组.06世界发展指标[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
    [19]陆庭恩.非洲问题论集[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月。
    [20]李安山.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4期。
    [21]张象.中非关系源远流长的新启示[J].西亚非洲,2006年第6期。
    [22]王莺莺.非洲新形势与中非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2期。
    [23]贺文萍.国际格局转换与中非关系[J].亚非论坛,2000年第5期。
    [24]张宏明.面向21世纪的中非政治合作[J].亚非论坛,2000年第5期。
    [25]汪勤梅.中非关系巨大发展的20年[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0期。
    [26]陆庭恩.中国的外交战略与中非关系[J].瞭望新闻周刊,2000年第38期。
    [27]肯尼思·金.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4期。
    [28]汪勤梅.不变中有变化的美国对非洲政策[J].和平与发展,1998年第1期。
    [29]贺文萍.布什访非战略意图[J].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28期。
    [30]朱炳文.美国调整非洲政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第8期。
    [31]曾强,黄金树.评克林顿的对非新政策[J].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4期。
    [32]胡骏宇.美国对非洲贸易政策的新变化.[硕士学位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2006年4月。
    [33]李德芳.论冷战后美国对非洲政策的演变及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4月。
    [34]李必高.中非经贸五十年.[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4月。
    [35]刘伟才.<非洲增长与机遇法>述评.[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4月。
    [36]王佳.中非经贸合作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12月。
    [37]马丹.中美对外贸易体制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10月。
    [38]朱培香.美国对非援助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4月。
    [39]谢沛善李耀康.浅析非洲市场的投资前景及我国对其投资的发展战略.山东对外经贸,1997年第11期。
    [40]毛小菁.国际社会对非洲援助与非洲贫困问题.国际经济与合作[J].2004年第5期。
    [41]张春.“9·11后美国与欧盟的非洲政策比较[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4期。
    [42]舒运国.论中非经贸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3月第36卷第2期。
    [43]江清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西亚非洲国家经贸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西亚非洲,1998年第4期。
    [44]黄泽全.互补优势,互利共赢——合理利用和开发非洲资源[J].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第12期。
    [45]张郁慧.国际主义在中国外交中的变化与原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6]李存生宇文利.邓小平与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之路—兼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7]郭学堂.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J].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
    [48]邓淑华尹占文.当代中国外交的国际主义[J].社会科学研究, 2006年第5期。
    [1] The African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 I . www.agoa.gov.
    [2] The African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II. www.agoa.gov.
    [3] The African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III. www.agoa.gov.
    [4] The African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ctIV. www.agoa.gov.
    [5] W. H. Kansteiner. U.S. Policy in Africa in the 1990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6] Gobind T. Nankani. Africa' Silk Road—China and India' New Economic Frontier. www.worldbank.org.
    [7] The Summit and Third Ministerial Conference of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2006, China Daily, September 4-5, 2006.
    [8] Clande Ake,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in Africa. Washiongton D.C., 1996.
    [9]Joel Can, Lessons from Africa, Camh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0] D. Rothchild and T. Sisk, U. S-Africa Policy: Promoting Conflict Management in Uncertain Times. New York, 1997.
    [11] George Edmund Haynes, "Americans Look at Africa", 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Vol.27, No. 1. (Winter, 1958).
    [12] Timothy H. Smi th, "Bank Loans to South Africa: The Case against Business Usual", A Journal of Opinion, Vol. 7, No. 1 (Spring, 1977).
    [13] David F. Gordon, "Congress and the Future of U.S. Foreign Pol icy toward Africa" . A Journal of Opinion, Vol. 24, No. 1 (Winter, 1996).
    [14]Richard J. Payne, The Influence of Black Americans on US Policy towards Southern Africa. African Affairs, Vol.79, No. 317. (Oct., 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