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哈尼族卡多话参考语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缅语支的哈尼语卡多方言(以下简称“卡多话”)为研究对象,借签参考语法的描写分析原则,综合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并兼顾传统语法的研究范式,对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孟弄乡石龙村哈尼语卡多话的语法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共时描写与分析。全文共分十二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理论框架及具体的研究方法;简述哈尼族的民族概况、哈尼语及卡多方言的总体特征和现阶段哈尼族卡多人的语言使用状况;回顾并简要评价迄今为止对卡多话的研究情况;对本文的语料来源做说明。
     第二章音系主要描写哈尼语卡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结构类型;重点对声母、韵母、声调的构成、数量及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说明;对音节结构的类型加以总结;对主要的语流音变现象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第三章实词对卡多话的实词,包括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进行详细的描述。主要介绍各类词的语法特征。
     第四章虚词对卡多话的虚词,包括助词、连词和感叹词进行详细的描述。主要介绍各类词的语法特征。
     第五章短语主要描写卡多话的八种短语成分。包括主谓短语、支配短语、修饰短语、补充短语、并列短语、同位短语、连动短语和兼语短语。
     第六章句法成分本章主要探讨了能够允当句法成分的各种语言单位,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重点归纳能够充当每一种句法成分的各种语言单位,并从语义角度对各句法成分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第七章简单句对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主谓谓语句进行分析。本章着重考察了属于动词性谓语句的兼语句和连动句。
     第八章复杂句把复杂句分为并列句和主从句两大类。以分句间的语义关系为依据,详尽描述五类并列句:并列关系并列句、承接关系并列句、递进关系并列句、解说关系并列句和选择关系并列句;七种主从句分:转折关系主从句、假设关系主从句、条件关系主从句、因果关系主从句、目的关系主从句、连锁关系主从句和比较关系主从句。
     第九章句子类型本章对卡多话的四种语气类型,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进行了考察,从形式、语义和语气的角度对四种语气类型做了进一步的细分。
     第十章特殊句式对卡多话的六种特殊句式做了专题性的描写及研究。六种特殊句式是话题句、关系从句、受事居前的施受关系句、判断句、比较句和存现句。
     第十一章构词法包括构词法、借词和词义关系三部分。本章对卡多话的构词方式、借词来源与使用进行了说明;对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和近义词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第十二章全文结语。归纳论题研究的成果和重点、研究的创新;指出研究的不足;明确后续研究中需要深化的问题。
     论文的末尾附有长篇语料(附录一)和分类词汇(附录二)。
     论文的撰写是建立在大量丰富翔实的语料基础之上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归纳法和具体描写。其研究意义主要在于:1.有助于加深对卡多话共时面貌的认识和了解;2.有助于深化汉藏语系语法的研究,尤其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不同语言的语法比较研究和类型学研究;3.能为汉藏语系的语法类型学研究及语法比较研究提供真实的文本和实用信息;4.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尤其是语言接触背景下语法结构特点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synchronically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Khato, a language of Yi Branch, Tibet-Burma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descriptio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grammar, mainly covering its phonological system, parts of speech and syntactic system.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welve chapters.
     Chapter One. Preface. A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it offers the designing of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covering the object, significance, specific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study,etc. A short description of the Khato-speaking nationality, a general presentation of the language itself, a brief picture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guage use of the nationality in question and a looking-back of past linguistic researches on the language are simultaneously covered.
     Chapter Two. Phonological System. This part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Khato phonological system. The main contents being consonants(initials), vowels(finals), tonic types and syllable canon. Phonological inflections and phon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ing syllabic reduction, assimilation and tonic variations are also tentatively covered.
     Chapter Three. Full Words. This part is made up of seven sub-sections, foucusing on the parts of Full words of Khato, including noun, pronoun, numeral, quantifier, verb, adjective and adverb.
     Chapter Four. Empty Words. This part provides the parts of Empty words of Khato, including conjunction, particle, and interjection repectively. Each section is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each part of speech,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ir 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peculiar syntactic behaviors, if any.
     Chapter Five. Phrasal Structure. In this part, the phrasal structure of Khato is divided into eight categories, of which the syntactic relations are mentioned.
     Chapter Six. Syntactic Constituent. The syntactic constituents in sentences of Khato are approached both from syntactic and semantic ways.
     Chapter Seven. Simple Sentences. The dissertation goes all the way through simple clause types .
     Chapter Eight. Complex Sentences. Full description on the complex sentenc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semantic relations.
     Chapter Nine. Syntactic Mood. This chapter gives a full description on declarative sentences,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exclamatory sentence and imperative sentence from the form, tone and semantic perspective.
     Chapter Ten. The Specific Syntactic Types. This chapt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study of six syntactic structure types, including topic clause, existential clause, relative clause,comparative clause,etc.
     Chapter Eleven. Word-building. This part is a presentation of word-building process of the language. The main contents being compounding and affixation, Semantic relations, loans(mainly from Chinese)of the language.
     Chapter Twelve. Conclusion. This chapter inclu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main points of the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inadequate research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t is strongly wished that the present study will be helpful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language and beneficial to the contrastive research and typological study of the Sino-Tibetan Family.
引文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文员会《语言文字》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3]戴维·克里斯特尔编,(沈家煊译)《现在语言学词典》(第4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4]蔡富有、郭龙生.《语言文字学常用辞典》.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1]伯纳德·科里姆.《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沈家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2]戴庆厦.《藏缅语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
    [3]戴庆厦、段贶乐.《哈尼语概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
    [4]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一)》.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
    [5]戴庆厦、黄布儿等.《藏缅语十五种》.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6]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7]戴庆厦.《语言和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8]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词汇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9]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10]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三)》.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11]戴庆厦.《浪速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12]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
    [13]戴庆厦、李洁.《勒期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戴庆厦(主编).《基诺语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15]戴庆厦、何俊芳.《语言和民族(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戴庆厦、胡素华.《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17]傅爱兰.《普米语动词的语法范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
    [18]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编.《哈尼语研究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19]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20]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21]黄布凡(主编).《藏缅语族语言词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
    [22]黄布凡、周发成.《羌语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雷兵.《哈尼族文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24]李大勤.《格曼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25]李大勤.《苏龙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26]李永隧、王尔松.《哈尼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
    [27]李永隧.《桑孔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8]李泽然.《哈尼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29]李泽然.《哈尼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30]李锦芳、胡素华编.《汉藏语系量词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31]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民族志》.内部资料,2007年.
    [32]《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33]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4]陆绍尊.《普米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
    [35]吕叔湘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36]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7]马学良、胡坦、戴庆厦、黄布凡、傅爱兰.《彝缅语新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
    [38]木仕华.《嘎卓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39]欧阳觉亚、郑贻青.《黎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40]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41]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2]孙宏开.《羌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
    [43]孙宏开、黄成龙、周毛草.《柔若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44]孙艳.《汉藏语四音格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45]史军超.《哈尼族文学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46]吴卸耀.《现代汉语存现句》.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47]徐世璇.《毕苏语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48]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49]徐通锵.《语言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0]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51]杨光远 赵岩社.《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论》.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52]许鲜明.《哈尼语话语分析》.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3]杨世华、白碧波.《玉溪哈尼族文化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54]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编.《中国哈尼学(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55]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编.《中国哈尼学(第三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56]张军.《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57]Paul Newman,Martha Ratliff.Linguistic Fieldwork[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8]Timothy shopen.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白碧波.哈尼语存在动词初探.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
    [2]戴庆厦.景颇语并列结构复合词的元音和谐.民族语文,1986年第5期.
    [3]戴庆厦.景颇语的结构助词“的”.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
    [4]戴庆厦.景颇语的话题.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5]戴庆厦、傅爱兰、刘菊黄.普及教育、开放经济是双语发展的重要因素——基诺山双语现象调查.《民族团结》,1987年第3期.
    [6]戴庆厦、傅爱兰.藏缅语的述宾结构——兼与汉语比较.方言,2001年第4期.
    [7]戴庆厦、胡素华.凉山彝语的体词性状语助词.语言研究,1998,第1期.
    [8]戴庆厦、李洁.藏缅语的强调式施动句——兼与汉语被动句比较.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9]戴庆厦、李泽然.哈尼语的“来、去”.民族语文,2000年第5期.
    [10]戴庆厦、蒋颖.从词源关系看减缅语名量词演变的历史层次.
    [11]戴庆厦、时建.梁河阿昌语概况.汉藏语学报,2007年第1期.
    [12]戴庆厦、田静.语言外部影响与内部机制.民族语文,2007年第4期.
    [13]段侃乐.哈尼文字方案中浊声母的表达问题.民族语文,1994年第3期.
    [14]傅爱兰、李泽然.哈尼语的重叠式.语言研究,1996年第1期.
    [15]傅爱兰、李泽然.哈尼语的a音节.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16]胡素华.凉山彝语的话题结构.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
    [17]胡素华.凉山彝语的差比句.民族语文,2005年第5期.
    [18]胡坦.藏语几种动词句式的分析.民族语文,1984年第1期.
    [19]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20]盖兴之.蔵缅语的松紧元音.民族语文,1994年第五期.
    [21]李洁.拉祜语的并列结构复合词.民族语文,2004年第4期.
    [22]李永燧.哈尼语和汉语的名词修饰语.民族语文,1985年第8期.
    [23]李永燧.试论哈尼语汉语动宾词序的异同.民族语文,1984年第3期.
    [24]李永燧.哈尼语名-量-动词的同源现象研究.民族语文,1990年第3期.
    [25]李永燧.哈尼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
    [26]李批然.哈尼语结构助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27]李批然.哈尼语量词研究.民族语文,1992年第5期.
    [28]李泽然.哈尼语的ne~(33).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9]李泽然.哈尼语的宾语助词.语言研究,2005年第9期.
    [30]李泽然.哈尼语的体和貌.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
    [31]李泽然.哈尼语文学语言的双音节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2]李泽然.哈尼语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语序.民族语文,2003年第2期.
    [33]李泽然.哈尼语植物名词的语义分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4]李泽然.论哈尼语的话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5]李泽然.从语言学解释哈尼族的族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6]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3期.
    [37]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38]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
    [39]刘丹青.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路.见:戴庆厦、顾阳,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
    [40]陆俭明.述补结构的复杂性.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
    [41]陆俭明.汉语句法成分特有的套叠现象.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
    [42]陆俭明.再谈“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结构的性质.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43]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44]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
    [4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46]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第5期.
    [47]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第4期.
    [48]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4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50]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汉语言文字学,2003第12期.
    [51]沈开木.“不”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
    [52]宋金兰.汉藏语是非问句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53]沙加尔、徐世璇.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54]孙宏开.论藏缅语动词的使动语法范畴.民族语文,1998年第6期.
    [55]孙宏开.我国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92年第5期.
    [56]孙宏开.我国藏缅语动词的人称范畴.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
    [57]孙宏开.藏缅语中的代词化问题.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3期.
    [58]孙宏开.论藏缅语的语法形式.民族语文,1996年第2期.
    [59]徐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60]袁焱.阿昌语的述宾结构.民族语文,2002年第4期.
    [61]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第3期.
    [62]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2第4期.
    [63]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中国语文,2000第2期.
    [64]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
    [65]张伯江.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
    [66]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
    [67]张蓉兰.拉枯语动词的语法特点.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