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秋江史前墓地试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基于广西地区少有史前墓地个案研究的现状,本文尝试对横县秋江墓地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抛砖引玉,获得教益。
     秋江墓地是桂南新石器时代中期贝丘遗址的代表性遗存,与顶蛳山遗址二、三期年代相当,文化内涵相近。做好秋江墓地的分析,将对顶蛳山墓地的研究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探讨秋江墓地的墓葬相对早晚年代、墓地年代,讨论墓地空间布局及其反映的社会背景:
     1.根据广西地区的坑葬传统、秋江墓地葬式特征及田野迹象,提出秋江墓地中的墓葬并非“随意弃尸”,其“平地掩埋”的推断也有斟酌余地,不能排除存在墓坑的可能。
     2.分析T3中的上下两层人骨叠压现象,考察上层墓葬与下层墓葬之间的随葬品组合差异,提出上下两层墓葬当分属早晚两个不同的时段;又根据T1墓葬的随葬品伴出情况,推测它们与T3下层的墓葬年代相当。秋江墓地可划分为早晚两段,1段时期,单随葬一枚细石片器的B类墓比重高达81.8%;2段时期,随葬品数量、类别均有所增加,组合多样化,B类墓的比重锐减至16.7%。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分析,推定秋江墓地的年代为距今8000-7000年。
     3.分析墓葬在墓地中的空间位置、布局规律,对各段的墓葬进行初步分组,归纳墓葬的分布特征及各时段的整体布局:1段时期,男女对葬墓符合“男西女东”的分布态势、整个墓区体现出“聚葬”的分布特征、南北向墓犬牙交错;2段墓葬的整体布局出现了明显变化,男女对葬墓出现“女西男东”迹象、墓列安葬代替了聚葬、开辟二次葬的专属墓区。
     4.提出秋江墓地存在呈水平直线的“肢解葬带”以及蹲踞葬墓居于墓地边缘的现象,根据对已有肢解葬意义阐释的再分析、“肢解葬带”所体现的特殊规划、在秋江墓地及其它墓地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的10%左右的稳定比率,以及肢解葬的葬式特征,提出秋江墓地的肢解葬可能为一种祭仪;根据蹲踞葬及相关出土遗物与桂东北遗存的比对,推测蹲踞葬墓主的身份、社会地位及迁徙源地。
     5.对墓地进行人口、性别分析,讨论了墓地所体现的社会组织的演变及反映的社会状况。
In view of lacking of systemic case study of Prehistoric graveyard in Guangxi, this thesis will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based on Qiu-Jiang Cemetery, which provided important data for the researches on the burial positions and funeral customs of DingSi Mountain Culture. Both Flexed burial and mutilated burial were found in Qiu-Jiang Cemetery, the latter of which was the more characteristic burial type of this cemeter.
     On the base of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and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arly and later stages of Qiu-Jiang Cemetery, space structure, the age, and social history background it reflects.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in accordance with pits burial custom in Guangxi, considering funeral rites and some features in Qiu-Jiang Cemetery, this paper presented that tombs in Qiu-Jiang Cemetery were not ground-buried or dumped bodies.
     Secondly, analysis of the two layers of bodies revealed in T3,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funerary objeets betwee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burials, Proposed a view that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burials are belong to different time. And according to the funerary objeets in Tl, speculated that burials in Tl are as the same period as the lower burials in T3. Then divided Qiu-Jiang Cemetery into two stag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unearthed relics, Speculated that Qiu-Jiang Cemetery belongs to the Middle Neolithic periodis, B.P.8000-B.P.7000, but a bit later than the third stage of DingSi Mountain Site.
     Thirdly, Judging from the spatial location, grave space position, The layout of the graveyard, buried type distribution, based on groups of superimposed and interlinked tomb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rials were also concluded in this paper: in the early stage, the men and women was buried with "male west female east", the whole cemetery reflects "gathering buried" of the tombs, the south-faced tombs and the north-faced tombs are formed a jagged, interlocking pattern; in the late stage, which is obviously changed that the men and women was buried "female west male east", Tomb columns were in stead of gathering buried,and exclusive area for twice-burial has been set.
     Fourthly, the funerary customs in Qiu-Jiang Cemetery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that in other places around Yong-River area, which showed some regional characteristies, such as mutilated-burial-belt,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e aquatting burial which setted on the edge of graveyards.
     Finnaly, the paper disscussed about some social condition such as population, gender, an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that reflected in graveyard.
引文
①a.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b.马洪路:《元君庙墓地的分期与布局—<元君庙仰韶墓地>商榷》,《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c.伊竺:《关于元君庙、史家村仰韶墓地的讨论》,《考古》1985年第9期;d.侯升:《元君庙、史家村仰韶墓地刍议》,《北方文物》1988年第1期:e.严文明:《从埋葬制度探讨社会制度的有益尝试——<元君庙仰韶墓地>读后》,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f.张忠培:《元君庙墓地反映的社会组织》,载张忠培:《中国北方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g.辛怡华:《元君庙墓地所反映的人口自然结构之分析》,《考古》1991年第5期;h.朱乃诚:《人口数量的分析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复原——以龙岗寺、元君庙和姜寨三处墓地为分对象》,《华夏考古》1994年第4期;i.素勤:《校<元君庙墓地所反映的人口自然结构之分析>》,《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5期。
    ②a.严文明:《横阵墓地试析》,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b.朱延平:《横阵墓地初识》,载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c.陈雍:《横阵排葬墓再检讨》,《考古》1994年第10期。
    ③a.侯升:《元君庙、史家村仰韶墓地刍议》,《北方文物》1988年第1期;b.张忠培:《史家村墓地的研究》,《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又载张忠培:《中国北方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c.朱乃诚:《史前墓葬分期排序研究方法的考察——从史家墓地的分析结果谈起》,《考古》1991年第3期。
    ④如秦岭:《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结构的探索》,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该文主要以环太湖区域的墓地个案分析和墓地之间的比较分析为中心,探索史前社会的结构、变迁过程和社会复杂化的进程。
    ①a.蒋志龙、吴敬:《关于云南金莲山墓地的初步认识》,《考古》2011年第1期;b.张全超:《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出土人骨稳定同位素的初步分析》,《考古》2011年第1期。
    ②l.蹲踞葬广西地区对于蹲踞葬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体系,重点落于整理、统计广西地区乃至华南、中国全境、东南亚地区出现的蹲踞葬遗存,并将蹲踞葬视为族群迁徙的路标并探讨北去向;以及结合民族志材料,探讨史前蹲踞葬的渊源和意义。(1)对史前蹲踞葬出土情况的整理、统计及使用蹲踞葬人群的迁徙研究:a.覃彩銮:《广西新石器时代墓葬浅析》,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四辑)》,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出版社,1984年;《壮族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建三十周年论文选集(1956-1986)》,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出版,1986年;b.何安益:《广西贝丘遗址初探》,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建三十周年论文选集(1956—1986)》,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出版,1986年。该文整理了广西地区贝丘遗址的蹲踞葬和屈肢葬情况;c.张子模:《甑皮岩等遗址“屈肢、屈肢蹲葬”辨析》,载张子模主编:《甑皮岩遗址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d.覃芳:《邕宁县顶蛳山遗址葬俗试释》,《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e.漆招进:《“甑皮岩人”葬俗及其与岭南其他人类的关系》,载蒋炳钊主编:《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试论“甑皮岩人”的去向》,载西安半坡博物馆:《史前研究(2004)》,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f.陈远琲:《华南地区史前墓葬探析》,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g.陈远璋:《蹲葬探源》,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以上文献所录入的墓葬资料,最晚至2006年调查和发掘材料,所遗漏或2006年以后发表的材料,有:·河池都安北大岭遗址:林强、谢广维、宁永勤:《广西都安北大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2日,第1版:·横县秋江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横县博物馆:《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的发掘》,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崇左冲塘遗址:a.何安益、陈曦:《广西崇左冲塘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5月9日,第5版;b.何安益、陈曦:《崇左市冲塘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44-345页;c.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助:《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何村遗址:a.庞革平:《广西崇左何村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3日,第9版;b.杨清平:《广西左江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新的文化类型——崇左市江洲区何村遗址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6月6日,第5版;c.杨清平:《崇左市何村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国考占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42-343页;d.何安益、杨清平、宁水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江边遗址:a.杨清平:《崇左市江边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龄(2008)》,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43-344页;b.何安益、杨清平、宁水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2)结合民族志材料,探讨史前蹲踞葬的渊源及意义,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类:a.“灵魂不灭”说。一些学者根据云南水宁纳西族、独龙族、广西隆林壮族、四川普米族等少数民族(建国初期)现存的蹲踞葬俗及其释义,认为蹲踞葬源于宗教迷信的“灵魂不灭”说,参见a.宋兆麟:《云南水宁纳西话的葬俗》,《考古》1964年第4期;b.阐勇:《我国古代屈肢葬仪初探》,《云南文物》1982年第12期。在此说基础上,学者们又衍生出对史前蹲踞葬的两种解释,一是沿袭八十年代民族志研究观点,主张绳索绑缚成屈肢蹲踞姿态的“镇压灵魂说”,参见覃芳:《邕宁县顶蛳山遗址葬俗试释》,《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二是认为蹲踞葬俗受刚刚从神灵崇拜过江而来的初期祖先崇拜观念支配,参见周鸿:《从葬俗特点看甑皮岩原始先民的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载张子模主编:《甑皮岩遗址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b.“原始生产力低下”以及“省工省地省时”说。认为在当时简陋挖掘工具的条件下,先民采用蹲踞形式达到缩小墓塘、节省劳力的目的,参见覃彩銮:《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剖析》,《考古》1984年第11期。c.“南岭坐皆蹲踞”及“象征休息睡眠”说。此说主要根据历史文献中南岭少数民族“坐皆蹲踞”的记载以及民族 志材料,认为先民使用生前坐卧的屈肢蹲踞形式进入永恒长眠,参见A.覃彩銮:a.《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剖析》,《考古》1984年第11期;b.《壮族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建三十周年论文选集(1956-1986)》,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出版,1986年;B.张超凡:《桂林甑皮岩屈肢蹲葬根源之我见》,载张子模主编:《甑皮岩遗址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C.陈远璋:《蹲葬探源》,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d“原始制度投影”说。此说主要提出一种考察思路,认为蹲踞葬的普遍存在,既基于灵魂不灭思想,又是一种原始社会制度的投影,因此考察原因时既要注意社会历史环境,又要考察该群体的社会性质,参见a.容观复:《我国古代屈肢葬俗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b.张子模:《甑皮岩等遗址“屈肢、屈肢蹲葬”辨析》,载张子模主编:《甑皮岩遗址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e.“母系情结”说。此主张认为蹲踞葬应出于一种母系情结和回归母体观念,参见张子模、周海:《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人骨葬式的再研究》,载英德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博物馆:《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Ⅱ.屈肢葬a.阐勇:《我国古代屈肢葬仪初探》,《云南文物》1982年第12期;b.何安益:《广西贝丘遗址初探》,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建三十周年论文选集(1956—1986)》,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出版,1986年。该文整理了广西地区贝丘遗址的蹲踞葬和屈肢葬情况;c.李岩:《试谈两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屈肢葬》,《广西文物》1988年第1期;d.张子模:《甑皮岩等遗址“屈肢、屈肢蹲葬”辨析》,载张子模主编:《甑皮岩遗址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e.陈远琲:《华南地区史前墓葬探析》,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以上论文录入材料截止2006年,2006年以后发表的材料有:·武鸣敢猪岩洞葬遗址:广西文物考古所、南宁市博物馆、武鸣县文物管理所:《武鸣县敢猪岩洞葬发掘简报》,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马山县六卓岭、尚朗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马山县文物管理所:《广西马山县六卓岭、尚朗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隆安县虎楼岭、北庙遗址: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隆安县文物管理所:《隆安县虎楼岭、北庙遗址发掘报告》,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发现的一批遗存,参见国家文物局:《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Ⅲ.二次葬覃芳:《从秋江遗址葬俗探讨岭南二次葬源流》,载广西博物馆:《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一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该文较系统地整理了岭南地区史前二次葬的考古发现情况,梳理其源流,主张岭南地区的二次葬应为独立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才由十文化交流使南岭南北的葬俗相互影响,出现一些共性。笔者以为在目前的二次葬研究中,以下问题仍没有解决、有待继续研究:a.无论参考多少民族志材料或现存少数民族对二次葬的解释,都不能将之完全等同于距今7000以上的新石器时代居民使用二次葬的方法、操作过程及原国;b.同一块墓地的二次葬与一次葬的共存问题、二次葬墓主与一次葬墓主(尤其是同一墓组或邻近墓葬的一次葬墓主)的关系问题;c.二次葬的迁葬中,是集体迁葬还是单个迁葬的问题;d.二次葬所反映的男女地位、社会关系问题,究竟是男方迁葬女方墓地(传统意义上的母系社会,田野迹象上表现为夫妻对葬或合葬但子女从母亲葬),还是女方迁葬男方墓地(传统意义上的父系社会,田野迹象上表现为夫妻对葬或合葬但子女从父亲葬),还是因地制宜国人制宜,等等。Ⅳ.肢解葬A.覃芳:a.《邕宁县顶蛳山遗址葬俗试释》,《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b.《广西邕宁顶蛳山史前屈肢葬与肢解葬的考察》,《南方文物》2010年第2期;c.《广西新石器时代葬制与古越族食人埋骨的关系》,载容小宁主编:《百越研究(第1辑):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B.郭京宁:《顶蛳山支解葬成国初析》,《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年第1期;C.潘世雄:《史籍中“宜弟”之说考释——兼释广西邕宁顶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肢解葬》,《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D.郑超雄:《盘古神话与历史盘古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①a.张银运、王令红、董兴仁:《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类头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第1期;b.张子模、漆招进、朱芳武,等:《桂林甑皮岩石器时代的人骨》,《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3期;c.朱芳武、卢为善:《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2例儿童的年龄问题》,《人类学学报》1 995年第2期;d.朱芳武、卢为善:《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居民的龋病》,《人类学学报》1997年第4期;e.赵平:《甑皮岩先民非正常伤亡现象纵横析》,《桂林文博》(内部交流刊物)1998年第2期;f.李志伟:《“日本最早的居民源自华南”为何得以成说》,《社会科学学家》1998年第6期;g.彭书琳:《百色坎屯新石器时代墓葬人骨》,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①这个问题将在本文第一章第三节进行详细阐述。
    ②参见赵昊:《少陵原墓地的墓向“同轴对立:”现象》,《文博》2010:第5期。
    ①在中国,广义类型学的研究对象通常用“遗存形态”来描述,参见以下材料:a.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后收入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b. 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载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c.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54页。d.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①蒋廷瑜、彭书琳:《文明的曙光:广西史前考古发掘手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2页。
    ②蒋廷瑜、彭书琳:《文明的曙光:广西史前考古发掘手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横县博物馆:《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的发掘》,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北京i:科学出版社,2006年,以下关于秋江遗址的描述中,如未做特别说明,均引自此报告。
    ②严文明:《横阵墓地试析》,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增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63页。
    ③蒋延瑜、彭书琳:《文明的曙光:广西史前考古发掘手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2页。
    ①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
    ①覃芳:《从秋江遗址葬俗探讨岭南二次葬源流》,载广西博物馆:《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一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相关研究者一般认为在尸骨附近撒红色砂子粉、赤铁矿粉与灵魂观念或原始宗教相关。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④覃芳:《广西邕宁顶蛳山史前屈肢葬与肢解葬的考察》,《南方文物》2010年第2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 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①关于2001年甑皮岩遗址墓坑的发现始末,参见傅宪国:(2001年甑皮岩遗址发掘漫谈》,载周海主编:《史前明珠甑皮岩:纪念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三十周年》,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①彭书琳、蒋廷瑜:《广西西津贝丘遗址及其有肩石器》,《东南文化》1991年第3、4期。
    ②甘书明:《茉莉花香:话说横县历史文化与旅游》,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①覃芳:《从秋江遗址葬俗探讨岭南二次葬源流》,载广西博物馆:《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一辑)》,南宁:广西人民出话社,2004。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横县博物馆:《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的发掘》,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考古文集(第一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③原思训:《华南早期新石器(14)C年代数据引起的困惑与真实年代》,《考古》1993年第4期。
    ①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澄江县文物管理所等:《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1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邕县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②柳州市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93年第9期。
    ③傅宪国、蓝日勇、李珍:《柳州鲤鱼嘴遗址再度发掘——基本建立柳州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中国文物报》2004年8月4日,第1版。
    ①李仰松:《两广史前考古的年代问题》,封开博物馆:《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30周年论文集》,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年。
    ①彭书琳、蒋廷瑜:《广西西津贝丘遗址及其有肩石器》,《东南文化》1991年第3、4期。
    ②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报告》,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①崇左冲塘遗址发现有鳖甲刀和穿孔海贝饰品,但未见有蚌刀。参见:a.何安益、陈曦:《广西祟左冲塘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5月9日,第5版。b.何安益、陈曦:《崇左市冲塘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44-345页c.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南宁市豹子头贝丘遗址的发掘》,《考古》2003年第10期。
    ③何乃汉、陈小波:《广西桂平县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1987年第11期。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钦州县文化馆:《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2年第1期。
    ⑤西津遗址分早期地层和晚期地层,晚期地层的年代为不晚于距今7000年,早期地层年代不详。
    ①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②未鉴定出年龄、只鉴定出性别的墓葬不录入此表。
    ③陈靓、薛新明:《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人口构成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①表中数据来源:《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出土人骨鉴定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横县博物馆:《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的发掘》,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P185-187。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②表中信息采集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横县博物馆:《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的发掘》,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①李珍、黄云忠:《南宁市灰窑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381-382页。
    ②a.庞革平:《广西崇左何村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3日,第9版;b.杨清平:《广西左江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新的文化类型——崇左市江洲区何村遗址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6月6日,第5版:c.杨清平:《崇左市何村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42-343页;d.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
    ③a.杨清平:《崇左市江边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43-344页;b.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
    ④草芳:a.《邕宁县顶蛳山遗址葬俗试释》,《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b.《广西邕宁顶蛳山史前屈肢葬与肢解葬的考察》,《南方文物》2010年第2期。
    ①郑超雄:《盘古神话与历史盘古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②郭京宁:《顶蛳山支解葬成因初析》,《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年第1期。
    ③潘世雄:《史籍中“宜弟”之说考释——兼释广西邕宁顶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肢解葬》,《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④覃芳:《广西新石器时代葬制与古越族食人埋骨的关系》,载容小宁主编:《百越研究(第1辑):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①阚勇:《试论云南新石器文化》,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云南省博物馆出版,1981年。
    ①a.何安益:《广西贝丘遗址初探》,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建三十周年论文选集(1956—1986)》,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出版,1986年:b.李岩:《试谈两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屈肢葬》,《广西文物》1988年第1期。
    ②何安益:《广西贝丘遗址初探》,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建三十周年论文选集(1956—-1986)》,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出版,1986年。
    ③阳吉昌:《三十年来桂林市重大考古发现及研究》,《桂林文博》(内部交流刊物)1994年第1期。
    ④谌世龙:《桂林庙岩洞穴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载英德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博物馆:《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⑤a.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革命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b.张r模、周海:《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人骨葬式的再研究》,载英德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博物馆:《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上作队、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⑥傅宪国、贺战武、熊昭明等:《桂林地区史前文化面貌轮廓初现》,《中国文物报》2001年4月4日,第1版。具体数据来源于实地访查资料。
    ⑦陈远璋:《蹲葬探源》,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①漆招进:a.《“甑皮岩人”葬俗及其与岭南其他人类的关系》,载蒋炳钊主编:《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b.《试论“甑皮岩人”的去向》,载西安半坡博物馆:《史前研究(2004)》,西安:三三秦出版社,2005年。
    ①蒋廷瑜、彭书琳:《文明的曙光:广西史前考古发掘手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2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第5期。
    [1]崇左冲塘遗址:a.何安益、陈曦:《广西崇左冲塘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5月9日第5版。b.何安益、陈曦:《崇左市冲塘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44-345页。c.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
    [2]崇左何村遗址:a.庞革平:《广西崇左何村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3日,第9版。b.杨清平:《广西左江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新的文化类型——崇左市江洲区何村遗址发掘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08年6月6日,第5版。c.杨清平:《崇左市何村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42-343页。d.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
    [3]崇左江边遗址:a.杨清平:《崇左市江边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43-344页。b.何安益、杨清平、宁永勤:《广西左江流域贝丘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5期。
    [1]桂林庙岩遗址:a.谌世龙:《桂林庙岩洞穴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载英德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博物馆:《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桂林甑皮岩遗址:a.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市革命委员会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等:《桂林甑皮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贵港桂平县诸遗址:a.何乃汉、陈小波:《广西桂平县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1987年第11期。
    [1]河池都安北大岭遗址:a.林强、谢广维、宁永勤:《广西都安北大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2日,第1版。
    [2]河池大地坡、索塘岭和古楼坡遗址:a.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报告》,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柳州大龙潭鲤鱼嘴遗址:a.柳州市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83年第9期。b.傅宪国、蓝日勇、李珍:《柳州鲤鱼嘴遗址再度发掘——基本建立柳州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中国文物报》2004年8月4日,第1版。
    [1]南宁豹子头遗址: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南宁市豹子头贝丘遗址的发掘》,《考古》2003年第10期。
    [2]南宁横县秋江遗址:a.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横县博物馆:《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的发掘》,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南宁灰窑田遗址:a.李珍、黄云忠:《南宁市灰窑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381-382页。
    [4]南宁武鸣敢猪岩洞葬遗址:a.广西文物考古所、南宁市博物馆、武鸣县文物管理所:《武鸣县敢猪岩洞葬发掘简报》,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5]南宁马山六卓岭、尚朗遗址:a.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马山县文物管理所:《广西马山县六卓岭、尚朗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6]南宁隆安县虎楼岭、北庙遗址:a.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隆安县文物管理所:《隆安县虎楼岭、北庙遗址发掘报告》,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7]南宁西津遗址:a.彭书琳、蒋廷瑜:《广西西津贝丘遗址及其有肩石器》,《东南文化》1991年第3、4期。
    [8]南宁邕宁顶蛳山遗址: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第11期。
    [1]山东泰安元君庙遗址a.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黄河水库考古报告之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1]云南澄江金莲山遗址a.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澄江县文物管理所等:《云南澄江县会莲山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1期。
    [1]安志敏a.安志敏:《华南早期新石器的(14)C断代和问题》,《第四纪研究》1989年第2期。
    [1]陈靓a.陈靓、薛新明:《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人口构成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陈雍a.陈雍:《横阵排葬墓再检讨》,《考古》1994年第10期。
    [2]陈远琲:a.陈远琲:《华南地区史前墓葬探析》,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3]陈远璋:a.陈远璋:《蹲葬探源》,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冯恩学a.冯恩学:《田野考古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傅宪国:a.桂林地区史前文化面貌轮廓初现,傅宪国、贺战武、熊昭明等,《中国文物报》2001年4月4日第1版。b.柳州鲤鱼嘴遗址再度发掘——基本建立柳州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中国文物报》2004年8月4日。c.傅宪国:《2001年甑皮岩遗址发掘漫谈》,载周海主编:《史前明珠甑皮岩:纪念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三十周年》,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1]郭京宁a.郭京宁:《顶蛳山支解葬成因初析》,《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年第1期。
    [1]韩建业a.韩建业:《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
    [2]何安益a.何安益:《广西贝丘遗址初探》,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建三十周年论文选集(1956—1986)》,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出版,1986年
    [3]侯升a.侯升:《元君庙、史家村仰韶墓地刍议》,《北方文物》1988年第1期。
    [1]蒋志龙a.蒋廷瑜、彭书琳:《文明的曙光:广西史前考古发掘手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b.蒋志龙、吴敬:《关于云南会莲山墓地的初步认识》,《考古》2011年第1期。
    [1]阚勇a.阚勇:《我国古代屈肢葬仪初探》,《云南文物》1982年第12期。
    [1]李岩a.李岩:《试谈两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屈肢葬》,《广西文物》1988年第1期。
    [2]李志伟a.李志伟:《“日本最早的居民源自华南”为何得以成说》,《社会科学学家》1998年第6期。
    [3]栾丰实a.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1]马洪路a.马洪路:《元君庙墓地的分期与布局—<元君庙仰韶墓地>商榷》,《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
    [1]潘世雄a.潘世雄:《史籍中“宜弟”之说考释——兼释广西邕宁顶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肢解葬》,《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2]彭书琳a.彭书琳:《百色坎屯新石器时代墓葬人骨》,载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1]漆招进a.漆招进:《“甑皮岩人”葬俗及其与岭南其他人类的关系》,载蒋炳钊主编:《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b.漆招进:《试论“甑皮岩人”的去向》,载西安半坡博物馆:《史前研究(2004)》,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2]覃彩銮a.覃彩銮:《广西新石器时代墓葬浅析》,载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四辑)》,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出版社,1984年。b.覃彩銮:《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剖析》,《考古》1984年第11期。c.覃彩銮:《壮族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建三十周年论文选集(1956-1986)》,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出版,1986年。
    [3]覃芳a.覃芳:《邕宁县顶蛳山遗址葬俗试释》,《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b.覃芳:《从秋江遗址葬俗探讨岭南二次葬源流》,载广西博物馆:《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一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c.覃芳:《广西新石器时代葬制与古越族食人埋骨的关系》,载容小宁主编:《百越研究(第1辑):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d.覃芳:《广西邕宁顶蛳山史前屈肢葬与肢解葬的考察》,《南方文物》2010年第2期。
    [4]秦岭a.秦岭:《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结构的探索》,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容观敻a.容观复:《我国古代屈肢葬俗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1]宋兆麟a.宋兆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葬俗》,《考古》1964年第4期。
    [2]素勤a.素勤:《校<元君庙墓地所反映的人口自然结构之分析>》,《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5期。
    [1]王建华:a.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辛恰华a.辛怡华:《元君庙墓地所反映的人口自然结构之分析》,《考古》1991年第5期。
    [1]严文明a.严文明:《从埋葬制度探讨社会制度的有益尝试——<元君庙仰韶墓地>读后》,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b.严文明:《横阵墓地试析》,载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2]阳吉昌a.阳吉昌:《三十年来桂林市重大考古发现及研究》,《桂林文博》(内部交流刊物)1994年第1期。
    [3]伊竺a.伊竺:《关于元君庙、史家村仰韶墓地的讨论》,《考古》1985年第9期。
    [4]俞伟超:a.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载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5]原思训:a.原思训:《华南早期新石器~(14)C年代数据引起的困惑与真实年代》,《考古》1993年第4期。
    [1]张超凡a.张超凡:《桂林甑皮岩屈肢蹲葬根源之我见》,载张子模主编:《甑皮岩遗址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
    [2]张全超a.张全超:《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出土入骨稳定同位素的初步分析》,《考古》2011 年第1期。
    [3]张银运a.张银运、王令红、董兴仁:《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类头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第1期。
    [4]张忠培a.张忠培:《史家村墓地的研究》,《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又载张忠培:《中国北方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b.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载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c.张忠培:《元君庙墓地反映的社会组织》,载张忠培:《中国北方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4]张子模a.张子模:《甑皮岩等遗址“屈肢、屈肢蹲葬”辨析》,载张子模主编:《甑皮岩遗址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b.张子模、漆招进、朱芳武,等:《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3期c.张子模、周海:《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人骨葬式的再研究》,载英德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博物馆:《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5]赵昊a.赵昊:《少陵原墓地的墓向“同轴对立”现象》,《文博》2010年第5期。
    [6]赵平a.赵平:《甑皮岩先民非正常伤亡现象纵横析》,《桂林文博》(内部交流刊物)1998年第2期。
    [7]郑超雄a.郑超雄:《盘古神话与历史盘古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8]周鸿a.周鸿:《从葬俗特点看甑皮岩原始先民的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载张子模主编:《甑皮岩遗址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
    [9]朱芳武a.朱芳武、卢为善:《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2例儿童的年龄问题》,《人类学 学报》1995年第2期。b.朱芳武、卢为善:《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居民的龋病》,《人类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0]朱乃诚a.朱乃诚:《史前墓葬分期排序研究方法的考察——从史家墓地的分析结果谈起》,《考古》1991年第3期。b.朱乃诚:《人口数量的分析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复原——以龙岗寺、元君庙和姜寨三处墓地为分对象》,《华夏考古》1994年第4期。
    [11]朱延平a.朱延平:《横阵墓地初识》,载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