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寅作为明代中期吴中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学界较多的关注,其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也得到了较多的肯定。但学界对唐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鲜有人涉及的领域,如在唐寅生平史实研究中,对于唐寅的第二次重大政治活动应聘宁王朱宸濠的事件,尚缺乏深入辨析。对唐寅的交游史实研究,尚不充分。唐寅诗文集的版本源流尚无人梳理,对署名唐寅的《六如居士尺牍》等几本尺牍作品的真伪也无人甄别。对唐寅诗文源头的辨析也值得深入研究。
     因而,本文选择唐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针对上述几个领域作出初步的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在唐寅生平考述中,将侧重于对唐寅生平史实中前人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作探讨。主要对唐寅的理想、唐寅豫章之行的史实作专题研究。唐寅的理想具有鲜明的武功色彩,侠客、英雄、豪杰、将军都曾是唐寅的人生目标,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唐寅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对侠客精神的追慕却成为唐寅一生的追求。唐寅的豫章之行给唐寅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且在朱宸濠发动叛乱后,此行成为唐寅人生中的污点,受到时人的非议,唐寅最终为此放弃了立言传世的想法。
     二、在唐寅的交游考述中,将对唐寅的交游特点作出分析,主要从地域特色、身份特点、交游关系特点来分析探讨唐寅交游圈的情况。唐寅与友人的交往方式主要有诗文唱和,文人雅集,游览名胜,书画鉴赏题诗等。交游活动对唐寅的人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唐寅奖掖后进、退隐吴中、藏书、嗜茗等诸多行为都和其交游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唐寅交游活动对其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影响,唐寅青年时期和友人倡导的古文辞运动对其早期创作的影响是明显的;中晚年学习白居易,也是受诸多师友如沈周、吴宽、王鏊等人的影响。考察唐寅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我们理解唐寅人生经历中的诸多细节问题,如梁储为唐寅延誉于程敏政不仅仅是出于欣赏唐寅的才华,还可能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早在梁储向程敏政引荐唐寅之前,程敏政就从唐寅的诸多师友如沈周、杨循吉、文林等人的口中听说过唐寅。这使得唐寅在会试前拜访程敏政成为必然。唐寅与徐经同行的原因并不仅是因为徐经资助了他,二人是志趣相投的朋友,徐经可能还是以晚一辈的身份与唐寅同行。唐寅与徐经的叔叔徐元寿是要好的朋友。
     三、在唐寅的文集版本考述中,重点梳理明版唐寅集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各个版本的优缺点。对署名唐寅的《六如居士尺牍》等几本尺牍作品的真伪作甄别。
     四、在唐寅的诗文研究中,主要探讨唐寅对待诗歌的创作态度基本上是严肃认真的,并非很随意;《诗经》对唐寅的诗歌创作有明显的影响;唐寅诗歌的主题取向表现为高扬自我、讴歌生命、怀才不遇与归隐情怀;唐寅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富丽精工、平易流畅和俚俗直白。
Tang Yin, one representative of Wuzhong literature school in mid-Ming dynasty, has been concerned in the academic circle in recent years. And his literatur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history get relatively more positive comments. Yet some studies concerned Tang Yin only touched by few people in the circle of academic, e.g. in the study of Tang Yin's life history, it is lacking of a deep analysis concerning his second political activity that he went to apply for the employment of the Ning king, Zhu Chenhao. And it is not completed as to the description of Tang Yin's history of touring and making friends. It needs to make clear that the source of his poetry editions. Some letter collections with a signature of Tang Yin need to be tested and discriminated whether genuine or not, and in particular the letter collections of Liu Ru hermit. Also it is worthy to make a thorough study to the source of his poetry.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author focus Tang Yin as a researching object and target, to make tentative study based on the above mentioned fields by the ways of understanding human beings and reflecting on society. It covers the four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we profile the issues concerning Tang Yin's life history which lacking an in-depth study before. It is a special topic study around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ang Yin's ideal and a tour to Yuzhang. The ideal of Tang Yin characterized with an air of martial art. That swordman, hero and general had ever been his life goals, and limited by some objective conditions, he failed to realize. Yet he kept chasing the spirit of swordman through all his life. The tour to Yuzhang brought him greatly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s. Furthermore, this Yuzhang tour turned out to.be a stain in Tang Yin's life after the rebellion of Zhu Chenhao. He was approached by people in that time. As a result, Tang Yin was forced to give up the ideal.
     Second is an analysis of Tang Yin's companionship. It involves the situation of Tang Yin's companionship circle, mainly including regional features, identifications and relationships. The way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ang Yin and his friends were various, mainly including poetry-singing, scholar-gathering, sightseeing, picture-calligraphy-appreciating and poetry-making etc. The activities of companionship influenced Tang Yin's life apparently. Many behaviors of Tang Yin were consider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his companionship activities such as bringing up the followers, retiring from public in Wuzhong, book-collecting, and tea-addiction etc. These activities of companionship also greatly affected him in his literature creation. It is obvious that Tang Yin's early creation was affected by his friends who initiated the movement of classical language. In mid-old age that his learning from Bai Juyi, a noted poet in Tang Dynasty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nefit from the influences of Shen Zhou, Wu Kuan, Wang Ao and other school friends. A survey to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Tang Yin would help us understand more details about his life, such that Tang Yin could keep his reputation not only out of the appreciation from Cheng Minzheng to him, but also out of their complicat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fore that Liang Chu recommended Tang Yin to Cheng Minzheng, Cheng Minzheng had known of Tang Yin from many of Tang's schoolmates like Shen Zhou, Yang Xunji, Wen Lin and so on. Thus it was a necessity for Tang Yin to interview Cheng Minzheng before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Tang Yin and Xu Jing became co-workers not only for that Xu Jing provided finance aids for him, but also that they were close and congenial friends, and Xu Jing might be one generation younger than Tang Yin to co-work with. Meanwhile Tang Yin and Xu Jing's uncle were good friends too.
     Third is on the editions of Tang Yin's poetry collections concentrating their relations between editions in Ming periods and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each edition. Also some letter collections with signature of Tang Yin and the letter collection of Liuru hermit in particular are discriminated.
     Fourth is a study of Tang Yin's poetry. It is hold that Tang Yin's attitudes towards his poetry creation were serious and earnest instead of being very casual. Shi Jing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bviously affected in Tang Yin's works. The themes of Tang Yin's poetry were characterized by ego-eulogizing, life-praising, and the frustrated sentiment for his talent as well as his secluding feeling.
引文
①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81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91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82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59页。
    ⑤《唐伯虎全集》,第88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220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94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82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159页。
    ⑤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
    ⑥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5页。
    ①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83页。
    ①宋佩韦:《明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09页。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98页。
    ③钱基博:《明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90页。
    ①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0页。
    ①(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06页。
    ①(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卫灵公》下,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29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220页。
    ①范志新:《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794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15页。
    ③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33页。
    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子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44页。
    ⑤《唐伯虎全集》,第220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221页。
    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33页。
    ③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33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218-219页。
    ⑤(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七,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75页。
    ⑥(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七,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75页。
    ⑦《唐伯虎全集》,第220页。
    ⑧范志新:《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①(明)阎秀卿:《吴郡二科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32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184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221页。
    ②范志新:《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794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39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220页。
    ⑤《唐伯虎全集》,第222页。
    ⑥(明)祝允明:《怀星堂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75页。
    ⑦范志新校注:《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663页。
    ⑧(清)陆心源:《穰犁馆过眼录》卷十九,续修四库全书,子108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6页。
    ⑨《唐伯虎全集》,第221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222页。
    ②(明)黄云:《黄丹岩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60,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71页。
    ③(明)黄云:《黄丹岩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60,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31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80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619页。
    ③(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26页。
    ④(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16页。
    ①(清)唐仲冕编:《六如居士全集》七卷,清嘉庆六年,果克山房。
    ②(明)祝允明:《怀星堂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75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59页。
    ②(北齐)魏收:《魏书》卷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62页。
    ③(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515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05页。
    ⑤张沛编著:《昭陵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221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113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07页。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27页。
    ④(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27页。
    ⑤《唐伯虎全集》,第224页。
    ⑥《唐伯虎全集》,第543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18页。
    ①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56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629页。
    ③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37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13页。
    ⑤《唐伯虎全集》,第11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12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13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13-14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12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125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86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113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139页。
    ①(明)徐咸:《西园杂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7页。
    ②(明)袁裹:《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585页。
    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3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8,第382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九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本,集428,第856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九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本,集428,第856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九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本,集428,第856页。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一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593页。
    ②(清)张予介等修;(清)顾登等纂:《昆山新阳合志》。清乾隆16年刻本。
    ①《唐伯虎全集》,第63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560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02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496页。
    ①(清)张丑:《真迹日录》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集271,第454页。
    ②(清)张丑:《真迹日录》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集271,第454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495-496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237-238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238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238页。
    ①(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98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407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498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560页。
    ①(明)袁裹:《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585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222页。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323页。
    ②(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二十五,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409页。
    ③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06页。
    ④(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980页。
    ①(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005页。
    ②(宋)杨万里:《诚斋易传》,九州出版社,2008年,15页。
    ③(宋)杨万里:《诚斋易传》,九州出版社,2008年,118页。
    ④(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七,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75页。
    ⑤江兆申:《关于唐寅的研究》,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1969年,第5页。
    ①(明)袁袠:《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卷十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650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542页。
    ③(明)袁裹:《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卷十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650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544页。
    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71,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882页。
    ②(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子106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③(清)陆心源:《穰犁馆过眼录》卷十九,续修四库全书,子108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年,第196页。
    ①(清)唐仲冕编:《六如居士全集》补遗一卷,清嘉庆六年,果克山房。
    ②(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子106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③(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7页。
    ④(清)张照等:《石渠宝笈》卷三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3,第392页。
    ⑤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59页。
    ①(明)文洪编:《文氏五家集》卷九,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62,第181页。
    ②(明)睦粲:《陆子余集》卷三,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6,第193页。
    ③(清)张照等:《石渠宝笈》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3,第156页。
    ④(明)杨循吉:《松筹堂集》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43,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263页。
    ⑤(明)阎秀卿:《吴郡二科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35页。
    ⑥(明)阎秀卿:《吴郡二科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37页。
    ⑦(明)汪砢玉撰:《珊瑚网》,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1,第722页。
    ①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56页。
    ②(清)吴升:《大观录》,续修四库全书,子106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29页。
    ③(清)赵宏恩等修:《江南通志》卷一百二十七,文津阁四库全书,集173,第165页。
    ④(清)赵宏恩等修:《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五,文津阁四库全书,集173,第460页。
    ⑤(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七,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75页。
    ⑥(明)俞弁:《山樵暇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152,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15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九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本,集428,第856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364页。
    ③(清)吴升:《大观录》,续修四库全书,子106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29页。
    ④(明)黄云:《黄丹岩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60,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29页。
    ⑤(明)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上,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89,第37页。
    ⑥(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十,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1,第194页。
    ①(明)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卷十二,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1,第266页。
    ②(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59页。
    ③(清)张照等:《石渠宝笈》卷三十四,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3,第401页。
    ④范志新:《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①(明)汪砢玉:《珊瑚网》卷四十,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1,第722页。
    ②(明)杨一清:《杨一清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23页。
    ③朱承爵,其生卒年见张耀宗《明代藏书家朱承爵》,《江苏地方志》1999年02期,第35页。
    ④(清)张照等:《石渠宝笈》卷二十六,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3,第313页。
    ①(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91页。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95页。
    ③(清)安岐《墨缘汇观录》,续修四库全书,子106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5页。
    ④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年,第192页。
    ⑤《唐伯虎全集》,第417页。
    ①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59页。
    ②(明)钱毅:《吴都文粹续集》卷五十二,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63,第515页。
    ③上海博物馆藏,见紫都,霍艳文编著:《唐寅生平与作品鉴赏》上,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①(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卷五百三十八,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70,第435页。
    ②(明)汪砢玉撰:《珊瑚网》卷十四,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1,第545-546页。
    ③《御定书画谱》第四十二卷,文津阁四库全书,集272,第309-315页。
    ④《御定书画谱》第五十六卷,文津阁四库全书,集272,第456-463页。
    ①(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03页。
    ②黄朋:《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
    ③(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45页。
    ④(明)钱毂:《吴都文粹续集》卷四十,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63,第413页。
    ①(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卷五百三十八,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70,第435页。
    ②(清)黄宗羲:《金石要例》,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96,第522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595页。
    ④《钱孔周墓志铭》,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56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45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402页。
    ①(明)王鏊:《震泽集》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649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400页。
    ③(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十二下,文津阁四库全书,集271,第426页。
    ④(明)汪砢玉撰,《珊瑚网》卷十四,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1,第545页。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八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50页。
    ②(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4页。
    ③文徵明:《沈先生行状》,周道振辑校:《文微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6页。
    ④唐寅:《又与文徵仲书》,见《唐伯虎全集》,第224页。
    ⑤《唐伯虎全集》,第227页。
    ⑥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19-1620页。
    ⑦(明)黄省曾《吴风录》,《续修四库全书》,史73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89页。
    ⑧范志新:《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692页。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八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630页。
    ②(明)朱存理:《楼居杂著》,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8,第248页。
    ③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98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540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584-585页。
    ②杨继辉:《唐寅年谱新编》,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12-13页。
    ③(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十七,《续修四库全书》,史929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④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79页。
    ⑤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57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390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128页。
    ③(唐)卢仝:《玉川子诗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集13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4页。
    ④(清)陆廷灿:《续茶经》卷下之三,清雍正间刻本。
    ①(明)吴宽:《家藏集》卷四,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353页。
    ②(清)陆廷灿:《续茶经》卷下之三,清雍正间刻本。
    ③(明)朱存理:《楼居杂著》,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8,第249页。
    ④(明)沈石田:《石田诗选》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7,第415页。
    ①(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308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53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90-91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52页。
    ⑤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59页。
    ⑥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1页。
    ⑦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19页。
    ①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63页。
    ②(明)刘凤:《续吴先贤赞》卷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5,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204页。
    ③(明)归有光:《震川集》卷二十五,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30,第707页。
    ④(明)杨循吉《松筹堂集》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集43,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263页。
    ⑤(明)袁裹:《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421页。
    ⑥(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5页。
    ⑦(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八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63页。
    ①(明)吴宽:《家藏集》卷四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463页。
    ②(明)王鏊:《震泽集》卷二十二,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726页。
    ③(明)吴宽:《家藏集》卷四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464页。
    ④(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6页。
    ⑤(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八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63页。
    ⑥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4页。
    ①(明)袁裹:《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585页。
    ②(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11页。
    ③(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4页。
    ④(明)俞弁:《山樵暇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152,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15页。
    ①(明)俞弁:《山樵暇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152,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6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546页。
    ③(明)俞弁:《山樵暇语》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152,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6-7页。
    ④(明)王鏊:《震泽长语》卷下,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87,第249页。
    ⑤(明)吴宽:《家藏集》卷二十五,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406页。
    ⑥(明)吴宽:《家藏集》卷二十七,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409页。
    ⑦(明)王鏊:《震泽集》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659页。
    ①(明)王鏊:《震泽集》卷三,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661-662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299页。
    ③(清)陈田《明诗纪事》,续修四库全书,集17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401页。
    ⑤《唐伯虎全集》,第404页。
    ⑥(明)王鏊:《震泽集》卷五,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673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63页。
    ②(明)王鏊:《震泽长语》卷下,文津阁四库全,子287,第255页。
    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32-133页。
    ②《明孝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2592页。
    ③《明孝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2599-2600页。
    ①《明孝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2660页。
    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32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220页。
    ①(明)沈周:《石田诗选》卷八,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7,第451页。
    ②(明)沈周:《石田诗选》卷七,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7,第446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104页。
    ①(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五十四,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8,第630页。
    ①(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九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60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224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227页。
    ①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19-1620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557页。
    ③(明)吴宽:《家藏集》卷六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540页。
    ④(明)吴宽:《家藏集》卷六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540页。
    ⑤吕锡生主编:《徐霞客家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09页。
    ⑥参看《杨氏夫人手书分拨》,吕锡生主编:《徐霞客家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13页。
    ①(明)吴宽:《家藏集》卷六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540页。
    ②吕锡生主编:《徐霞客家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76-77页。
    ③吕锡生主编:《徐霞客家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79页。
    ④(明)吴宽:《家藏集》卷六十三,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540页。
    ⑤吕锡生主编:《徐霞客家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09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542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500页。
    ①吕锡生主编:《徐霞客家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02页。
    ②吕锡生主编:《徐霞客家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02-103页。
    ③吕锡生主编:《徐霞客家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02页。
    ①吕锡生主编:《徐霞客家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03-104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502页。
    ③吕锡生主编:《徐霞客家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03页。
    ④(明)皇甫汸:《皇甫司勋集》卷四十七,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6,第496页。
    ①(明)皇甫汸:《皇甫司勋集》卷三十六,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6,第475页。
    ②(明)王鏊:《震泽集》卷三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0,第13页。
    ③(明)王鏊:《震泽集》卷十一,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695页。
    ④张海瀛:《王鏊年谱》,见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02页。
    ⑤吕锡生主编:《徐霞客家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100页。此文《震泽集》未收。
    ①张海瀛:《王鏊年谱》,见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03页。
    ②(明)王鏊:《震泽集》卷五,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第671页。
    ③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7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345-346页。
    ①(明)袁裹:《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585页。
    ②(明)袁裹:《袁永之集》卷首,上海图书馆藏善本,索书号828590-95。
    ①(明)袁裹:《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464页。
    ②(明)袁裹:《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585页。
    ③(明)袁裹:《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584页。
    ①《唐伯虎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集133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0页。
    ①(明)俞宪:《盛明百家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05,第690页。
    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08,第811页。
    ③王春花:《明清时期吴门袁氏家族刻书藏书事业及其与吴门艺文关系初探》,苏州大学,2008,硕士论文,第16页。
    ①(明)袁裹:《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419页。
    ①邓晓东:《审美趣味的嬗变与唐寅集的编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40页。
    ②何辑《唐伯虎先生外编》的刊刻时间,学界多以何大成《伯虎外编小序》所署时间“万历丁末”(1607)年为准,然而在《唐伯虎先生外编》卷五中有“庚戌长夏,偶阅祝氏集,略得先生所遗伯虎全书,因备录之时同志之雅云。慈公识”。查万历庚戌,是1610年,故何辑《唐伯虎先生外编》的刊刻时间应为1610年或以后。
    ③《唐伯虎先生外编续刻》十二卷,何大成辑。这个本子有《伯虎外编续刻序》,署“万历甲寅宿月谷雨,吴趋何大成君立父题于金台之摩诃庵”,万历甲寅是1614年,但续刻卷九有何大成“万历丙辰”、“丁巳夏日”的注语,故其刊印时间应不早于1617年,暂以1617年来论说此本。
    ①童银舫:《文献家通考》慈溪人物史料补正,《天一阁文丛》第五辑,宁波出版社,2007年,第182页。
    ①杜信孚,杜同书:《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北京:线装书局,2001年,第201页。
    ②杜信孚,杜同书:《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北京:线装书局,2001年版。第85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2页。
    ①《唐伯虎集》四卷,附刻外集一卷纪事一卷,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①《唐伯虎集》四卷,附刻外集一卷纪事一卷,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②《唐伯虎集》四卷,附刻外集一卷纪事一卷,国家图书馆馆藏本。
    ①续修四库全书,集13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②续修四库全书,集13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页。
    ①宋志英辑:《明代名人尺牍选萃》1,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①宋志英辑:《明代名人尺牍选萃》1,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5-8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538页。
    ①宋志英辑:《明代名人尺牍选萃》1,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②宋志英辑:《明代名人尺牍选萃》1,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64-65页。
    ③宋志英辑:《明代名人尺牍选萃》1,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①铁琴屡主编辑:《唐伯虎尺牍》,上海大通图书社,1935年版。第1页。
    ①铁琴屢主编辑:《唐伯虎尺牍》,上海大通图书社,1935年,第25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569页。
    ①铁琴屡主编辑:《唐伯虎尺牍》,上海大通图书社,1935年,第54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50页。
    ③铁琴屡主编辑:《唐伯虎尺牍》,上海大通图书社,1935年,第56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64页。
    ⑤铁琴屡主编辑:《唐伯虎尺牍》,上海大通图书社,1935年,第19页。
    ①《唐六如先生笺启》,虞山襟霞阁印行,扉页。
    ②《唐六如先生笺启》,虞山襟霞阁印行,序言第1页。
    ③《唐六如先生笺启》,虞山襟霞阁印行,第35-36页。
    ①《唐六如先生笺启》,虞山襟霞阁印行,第5页。
    ②(明)隆粲:《陆子余集》卷三,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6,第193页。
    ③《唐六如先生笺启》,虞山襟霞阁印行,第13页。
    ①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34页。
    ②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28页。
    ①(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47页。
    ②(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七,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75页。
    ③(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七,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75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52页。
    ②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中华书局,1983年,第1306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605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229-230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345页。
    ①(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73页。
    ②(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68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354-355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408-409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411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411-412页。
    ①(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七,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75页。
    ②(明)汪砢玉撰:《珊瑚网》卷十四,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1,第545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340页。
    ①(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41页。
    ②(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0页。
    ③(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99页。
    ④(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20页。
    ⑤(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8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5-6页。
    ②(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8-129页。
    ③(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33页。
    ④(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4页。
    ⑤(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8页。
    ①(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33页。
    ②(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2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218页。
    ④(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37页。
    ⑤(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80页。
    ①(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71页。
    ②(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38页。
    ③章培恒等编:《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86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146页。
    ⑤(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20页。
    ⑥《唐伯虎全集》,第346页。
    ⑦(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40页。
    ⑧(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24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221页。
    ②(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5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8页。
    ④(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10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59-60页。
    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38页。
    ③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32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88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102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24-25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26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136页。
    ③(唐)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文津阁四库全书,集355,第431-432页。
    ④(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二,文津阁四库全书,集356,第31页。
    ⑤《唐伯虎全集》,第271页。
    ⑥王文钦,《唐寅思想初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第92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51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35页。
    ②(清)孙诒让著:《十三经注疏校记》,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495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50,第307页。
    ②马茂元著:《古诗十九首初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7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26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27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33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33-34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27-28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96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132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158-159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153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34页。
    ①(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七,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75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一百四十八,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9,第230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594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597页。
    ⑤(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229页。
    ⑥(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44页。
    ⑦《唐伯虎全集》,第66-73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84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83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85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83页。
    ⑤《唐伯虎全集》,第84页。
    ⑥《唐伯虎全集》,第111页。
    ⑦《唐伯虎全集》,第41页。
    ⑧《唐伯虎全集》,第136页。
    ⑨《唐伯虎全集》,第132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38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37-38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152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100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143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134-135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124页。
    ⑤《唐伯虎全集》,第98页。
    ⑥《唐伯虎全集》,第131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122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143页。
    ③(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97-298页。
    ④《唐伯虎全集》,第14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14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58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6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596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81-83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68-72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598页。
    ②《唐伯虎全集》,第76-77页。
    ③《唐伯虎全集》,第89页。
    ①《唐伯虎全集》,第95-96页。
    ②(明)王世贞《明诗评》卷二,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三,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1949页。
    ③(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4页。
    ④(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46页。
    ①(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2页。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47页。
    ③(明)沈周:《石田诗选》卷一,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7,第409页。
    ④(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六,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第323页。
    [1](汉)毛公:《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4](唐)卢仝:《玉川子诗集》,《续修四库全书》,集1311。
    [5](唐)李白:《李太白文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355。
    [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7](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8](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文津阁四库全书,集356。
    [9](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50。
    [1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11](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2](宋)杨万里:《诚斋易传》,九州出版社,2008年。
    [13](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4](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15](明)唐寅撰:《唐伯虎集》一卷,(明)俞宪编:《盛明百家诗》三百二十四卷,明嘉靖隆庆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胶卷。
    [16](明)华淑辑:《明诗选》十二卷,《四库禁燬书丛刊》,集部1。
    [17](明)唐寅撰,(明)何大成辑:《唐伯虎先生集》上下卷,《唐伯虎先生外编》五卷,《唐伯虎先生外编续刻》十二卷,《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34-1335
    册。
    [18](明)唐寅撰,(明)何大成辑:《唐伯虎先生集》上下卷,《唐伯虎先生外编》五卷,《唐伯虎先生外编续刻》十二卷,《六如居士画谱》三卷,国家图书馆藏,胶卷。
    [19](明)唐寅撰,(明)何大成辑:《唐伯虎集》4种,明万历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20](明)唐寅撰,(明)何大成辑:《唐伯虎先生集》二卷,《唐伯虎先生外编》五卷,明万历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21](明)唐寅撰,(明)何大成辑,(清)顾桐批:《唐伯虎先生集》上下卷,
    《唐伯虎先生外编》五卷,《唐伯虎先生外编续刻》十二卷,《六如居士画谱》三卷,上海图书馆藏。
    [22](明)唐寅撰:《唐伯虎先生外编》,存两卷。上海图书馆藏。
    [23](明)唐寅撰,沈思辑,曹元亮校:《唐伯虎集》四卷,附刻外集一卷,明万历四十年曹元亮翠竺山房刻本,四册,国家图书馆藏,胶卷。
    [24](明)唐寅撰,沈思辑,曹元亮校:《唐伯虎集》四卷,附刻外集一卷,明万历四十年曹元亮翠竺山房刻本,一函四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25](明)唐寅撰,沈思辑,曹元亮校:《解元唐伯虎汇集》四卷,附刻外集一卷,明万历四十年曹元亮翠竺山房刻本,四册,上海图书馆馆藏。
    [26](明)唐寅撰,袁宏道评:《袁中郎先生批评唐伯虎汇集》四卷,附刻外集一卷,《六如唐先生画谱三卷》,六册,国家图书馆藏,胶卷。
    [27](明)唐寅撰,袁宏道评:《袁中郎先生批评唐伯虎汇集》四卷,附刻外集一卷,《六如唐先生画谱》三卷,白玉堂藏版,一函四册,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
    [28](明)唐寅撰,袁宏道评:《袁中郎先生批评唐伯虎汇集》四卷,附刻外集一卷,《六如唐先生画谱》三卷,四美堂藏版,一函四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古籍室藏。
    [29](明)唐寅撰,袁宏道评:《袁中郎先生批评唐伯虎汇集》四卷,一函四册,清华大学图书馆藏。
    [30](明)唐寅撰,袁宏道评:《袁中郎先生批评唐伯虎汇集》四卷,附刻外集一卷,二册无函,上海图书馆藏。
    [31](明)唐寅撰,袁宏道评:《袁中郎先生批评唐伯虎汇集》四卷,附刻外集一卷,二册无函,上海图书馆藏。
    [32](明)唐寅撰,袁宏道评:《袁中郎先生批评唐伯虎汇集》四卷,附刻外集一卷,一函四册。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33](明)唐寅撰,(清)俞长城选评:《唐伯虎稿》一卷,《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文盛堂怀德堂仝梓。
    [34](明)唐寅撰,(清)俞长城选评:《唐伯虎稿》’一卷,《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步月楼令德堂仝梓。
    [35](明)唐寅撰,(清)唐仲冕编:《六如居士全集》七卷,补遗一卷;《六如居士外集》六卷,《六如居士制义》一卷,《六如居士画谱》三卷,清嘉庆6年,果克山房。
    [36](明)史鉴:《西村先生集》,二十八卷,清初抄本,缩微胶片。
    [37](明)唐寅撰:《才子文》,巾箱小品十三种。
    [38](明)唐寅撰:《六如诗钞》,绿满书窗六种。
    [39](明)唐寅撰:《唐六如先生小简》,吴门紫樱轩珍藏,上海崇文书局印行。
    [40](明)唐寅撰:《唐六如先生笺启》,吴门紫樱轩珍藏,虞山襟霞阁印行。
    [41](明)唐寅撰,《六如居士尺牍》,一函四册,光霁草庐印。
    [42](明)王鏊:《震泽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9-420。
    [43](明)吴宽:《家藏集》,文津阁四库全书本,集419。
    [44](明)王鏊:《震泽长语》,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87。
    [45](明)沈周:《石田诗选》,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7。
    [46](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8-419。
    [47](明)祝允明:《怀星堂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1。
    [48](明)黄云:《黄丹岩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60。
    [49](明)阎秀卿:《吴郡二科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90。
    [50](明)汪砢玉撰:《珊瑚网》,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1。
    [51](明)刘凤:《续吴先贤赞》,四库全书存目丛,史95。
    [52](明)归有光:《震川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30。
    [53](明)杨循吉:《松筹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43。
    [54](明)袁裹:《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86。
    [55](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68-471。
    [56](明)朱存理:《楼居杂著》,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18。
    [57](明)俞弁:《山樵暇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152。
    [58](明)陸粲:《陆子余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6。
    [59](明)皇甫汸:《皇甫司勋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6。
    [60](明)姜绍书:《韵石斋笔谈》,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89。
    [61](明)黄省曾:《吴风录》,《续修四库全书》,史733。
    [62](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7-428。
    [63](明)王世贞:《弇州续稿》,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28-429。
    [64](明)钱榖:《吴都文粹续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63。
    [65](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文津阁四库全书,集271。
    [66](明)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文津阁四库全书,集271。
    [67](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68](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69](明)文洪编:《文氏五家集》,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62。
    [70](明)杨一清:《杨一清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71](明)张丑:《真迹日录》,文津阁四库全书,集271。
    [72](明)王稚登:《国朝吴郡丹青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71。
    [73](清)安岐:《墨缘汇观录》,《续修四库全书》,子1067。
    [74](清)黄宗羲:《金石要例》,文津阁四库全书,集496。
    [75](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76](清)陈田:《明诗纪事》,《续修四库全书》,集1710-1712。
    [77](清)陆廷灿:《续茶经》,清雍正间刻本。
    [78](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续修四库全书》,史928-929。
    [79](清)陆心源:《穰犁馆过眼录》,《续修四库全书》,子1087。
    [80](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续修四库全书》,子1068。
    [81](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82](清)吴升:《大观录》,《续修四库全书》,子1066。
    [8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84](清)张予介等修、(清)顾登等纂:《昆山新阳合志》,清乾隆16年刻本。
    [85](清)赵宏恩等修:《江南通志》,文津阁四库全书本,集172-173。
    [86]《御定书画谱》,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1-272。
    [87](清)张照等:《石渠宝笈》,文津阁四库全书,子273。
    [88](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89](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90](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91](清)孙诒让著:《十三经注疏校记》,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
    [92](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3](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94]钱基博著:《明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95]宋佩韦:《明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96]铁琴屡主编辑:《唐伯虎尺牍》,上海:大通图书社,1935年。
    [97]温肇桐:《明代四大画家》,世界书局,1946年。
    [98]杨静庵编:《唐寅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99]郑振铎:《插图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00]江兆申:《关于唐寅的研究》,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1969年。
    [10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2]柳闻:《唐伯虎》,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3]郑骞:《唐伯虎诗辑逸笺注》,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10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05]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6]吕锡生:《徐霞客家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107]胡适著:《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08]黄立新:《红楼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109]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110]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111]陈正宏:《沈周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2]张沛编著:《昭陵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
    [113]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114]陈麦青:《祝允明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5]周道振;张月尊纂:《文徵明年谱》,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年。
    [116]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17]杜信孚、杜同书:《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北京:线装书局,2001年。
    [118]周道振;张月尊辑校:《唐伯虎全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119]张仲谋著:《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20]紫都;霍艳文编著:《唐寅生平与作品鉴赏》,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年。
    [121]黄卓越:《明代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2]章培恒等编:《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23]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4]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5]孙海洋:《明代辞赋述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26]赵义山:《明清散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7]汪涤:《明中叶苏州诗画关系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128]范志新编年校注:《徐祯卿全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1]阆风:《唐六如评传》附年谱,《清华周刊》1932年第4期。p287-314.
    [2]谢孝思:《唐寅三绝》,《名作欣赏》,1980年第1期。p157-160.
    [3]施宁:《吴门才 子画苑名流——唐寅诗歌表里》,《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4年第2期。p30-36.
    [4]林坚:《高情逸韵风流千古——从题画诗看唐伯虎的思想风貌》,《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p21-28.
    [5]宋戈:《论唐寅诗歌的艺术特色》,《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p51-55.
    [6]魏际昌:《唐六如评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p1-6.
    [7]俞明仁:《漫议唐伯虎》,《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p61-68.
    [8]王文钦:《唐寅思想初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p87-92.
    [9]周月亮:《唐寅和晚明的浪漫思潮》,《读书》,1987年第12期。p65-68.
    [10]章培恒:《明代的文学与哲学》,《复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p1-9.
    [11]段炳果:《唐伯虎的遭遇及其对艺术思想的影响》,《艺术百家》,1989年第1期。p73-76.
    [12]王乙:《唐寅诗与<列子>享乐主义》,《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第3期。p20-24.
    [13]朱万曙:《一个文学史不该忘却的作家——唐伯虎文学创作试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p88-94.
    [14]周怡:《略论唐寅》,《齐鲁艺苑》,1990年第4期。p16-21.
    [15]郑平昆:《<金瓶梅>咏打秋千诗乃唐寅原作》,《文献》,1991年第1期。p265-266.
    [16]宋戈:《风流才子唐伯虎》,《文史知识》,1994年第1期。p62-65.
    [17]马旷源:《唐伯虎故实考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p34-39.
    [18]雷广平:《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p224-228.
    [19]彭茵:《狂放与悲凉交织的人生——唐寅的人生道路》,《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1期。p55-60.
    [20]张耀宗:《明代藏书家朱承爵》,《江苏地方志》,1999年第2期。p35-36.
    [21]张春萍:《论唐寅诗歌中的“畸人”特质》,《学术交流》,2000年第1期。p122-125.
    [22]张春萍:《佛教与唐寅诗歌思想内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p56-59.
    [23]戴诚;沈剑文:《读唐寅咏花诗》,《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p70-74.
    [24]王富鹏:《论唐寅思想的多面性和整体性》,《嘉应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p48-52.
    [25]丛彬彬:《谈谈唐伯虎和他的劝世诗》,《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p27-29.
    [26]王富鹏;魏建钦:《论唐寅的佛道出世人格》,《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p26-29.
    [27]王晓辉:《唐寅生命意识的解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p60-62.
    [28]王富鹏:《论唐寅的儒侠入世人格》,《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p49-52.
    [29]赵义山,《论词场才子之曲与明中叶散曲之复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30]孙植:《论唐寅诗的情志内容及其人格表现》,《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p67-70.
    [31]雷文学;成杰:《唐伯虎与(红楼梦)》,《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p376-379.
    [32]马宇辉:《文学史写作的一个挑战——唐伯虎之文化意义论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p118-124.
    [33]马宇辉;陈洪:《一部续写不已的“名著”——唐伯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二编》,2005年。p491-511.
    [34]’孙小力:《元明题画诗文初探——兼及“诗画合一”形式的现代继承》,《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p36-41.
    [35]沈金浩:《唐寅、文征明文化性格比较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p72-76.
    [36]蒋旻:《论<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文学形象的生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p80-82.
    [37]马宇辉:《画家唐寅的一次诗学探讨》,《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p173-193.
    [38]谈晟广:《明弘治十二年礼部会试舞弊案》,《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5期。p124-139.
    [39]王富鹏,《论唐寅性格的女性化特征及成因》,《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p1-3.
    [40]杨继辉:《唐寅科场案详考》,《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p30-33.
    [41]王文英:《唐伯虎的人生历程及其立名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p113-115.
    [42]邓晓东;吴乐雅:《唐寅<谒故福建佥宪永锡陈公祠>赏析——兼论唐寅中举前的心态》,《名作欣赏》,2007年第6期。p70-72.
    [43]马宇辉:《唐寅与弘治己未春闱案的文学史影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p124-132.
    [44]刘畅:《唐寅散曲略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p103-106.
    [45]邓晓东:《百年来唐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p32-37.
    [46]邓晓东:《审美趣味的嬗变与唐寅集的编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p138-142.
    [1]马宇辉:《“唐伯虎点秋香”考论》,[博士后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马宇辉:《新视野中的唐伯虎》,[博士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2。
    [3]黄朋:《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2。
    [4]李双华:《明中叶吴中派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5]邸晓平:《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究》,[博士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6]汪涤:《吴门画派的诗画结合研究》,[博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7]李志梅:《唐寅与“三笑故事”》,[硕士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
    [8]李承锋:《唐寅心态及其诗歌研究——兼论明中叶吴中士风》,[硕士论文].武汉:湖北大学,2003。
    [9]于雯霞:《明中叶吴中四才子论》,[硕士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3。
    [10]王颖:《“西厢制艺”考论》,[硕士论文].扬州:扬州大学,2003。
    [11]童皓:《徜徉于出处之间——明代中叶吴中文人心态研究》,[硕士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5。
    [12]曹燕:《唐伯虎明代印象研究》,[硕士论文].上海:上海大学,2006。
    [13]路国华:《世俗的诗化和诗的世俗化——明代中叶吴中文人生活及诗文创作 探究》,[硕士论文].上海:上海大学,2006。
    [14]许丽媛:《唐寅人格探析》,[硕士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7。
    [15]杨继辉:《唐寅年谱新编》,[硕士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7。
    [16]谢丹:《唐寅文学研究》,[硕士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8。
    [17]刘畅:《唐寅、祝允明曲化词研究》,[硕士论文].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18]王春花:《明清时期吴门袁氏家族刻书藏书事业及其与吴门艺文关系初探》,[硕士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