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当代中国发展模式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他们基于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模式的内涵、性质、特征、价值、缺陷等等,试图探寻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内在原因,以及中国模式对现存国际秩序带来的挑战。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模式的观点,有的比较客观,能够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学者由于意识形态偏见,或者缺乏对中国现实的深入了解,提出了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造成对中国模式的误导。在国外学者的话语体系中,中国模式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因此,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观点,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所以,通过对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内涵、性质、特征等问题的观点的梳理和评析,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科学地总结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内涵。通过对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评析,还可以深刻剖析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认识的背景根源、动因与目的,对于我们有效应对“中国威胁论”、“中国模式威胁论”等论调的挑战,制定相应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梳理、剖析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模式的观点和方法,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对国外中国模式研究做出评析,需要明确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话语体系中中国模式的概念及其涵义。本文首先对国外中国模式研究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以厘清不同时期中国模式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外中国模式研究的立场及动因,并对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内涵、性质、特征、价值和意义及其研究方法等进行深入评析。
     中国模式的内涵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模式的一个前提,但国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内涵就是“北京共识”,北京共识涵盖了中国模式的基本方面,但北京共识却也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否定,认为北京共识的提出只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也有学者把“经济自由加政治压制”看作是对中国模式内涵最好的概括,但是,这一概括明显带有意识形态的偏见,因为中国显然并不存在政治压制,并且“经济自由加政治压制”本身就是一个二元悖论,“经济自由”的基础上不可能存在真正的“政治压制”,“政治压制下”则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自由”。还有学者认为“混合经济”加“一党政治”是中国模式的内涵,这一概括相对比较客观地揭示了中国经济成功以及保持政治稳定的原因,但“混合经济”、“一党政治”的提法容易误导人们对中国模式的认识。
     中国模式的性质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模式的焦点。一些左翼学者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看作是阶级矛盾,把由于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问题的根源归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为中国模式是举社会主义旗帜,走资本主义道路,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也有学者错误地把经济体制改革看作是私有化、市场化的过程,只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忽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只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忽视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制度前提,认为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也有学者错误地把当代中国的发展看作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抛弃,认为中国模式是实用主义发展模式。
     关于中国模式的特征。渐进式改革、强势政府、开放包容等被国外学者认为是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特点的概括总体上符合中国实际,但是他们对渐进式改革、强势政府等这些特点的理解又存在不同的问题。他们只是看到了中国模式的表面特征,却没有能够深入挖掘为什么中国模式必然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也有学者从否定中国模式的立场出发,认为缺乏社会公正、生态环境恶化、高昂的行政成本等是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这种观点只是指出了中国模式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把他们概括为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显然是错误的。
     关于中国模式的意义。国外学者主要从对自由资本主义理念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模式的意义。在对中国模式意义的分析和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更注重中国模式对自由资本主义理念的挑战,包括他们对中国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的分析,实际上都暗含着对“中国模式”的担忧以及对“中国模式威胁论”的宣扬。一些俄罗斯学者则通过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比较,通过中国改革与苏东国家转型的比较,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国外中国模式研究的特点和方法。从高度赞扬到极力诋毁,呈现出“捧杀”和“棒杀”两个极端,或者有意无意地带有意识形态的偏见等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实地考察法、历史文化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模式的主要方法。国外学者不再局限于阅读和研究中国的报刊资料和文件,也不再拘泥于理论的思辨,而是更多采用实地调查的实证性研究。他们还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视角探寻中国模式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通过与苏联模式、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的比较,剖析中国模式的特点及其优势。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对我们研究中国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为我们研究中国模式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包括注重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模式,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三十年联系起来把握中国模式,不要割裂经济与政治的联系,要从整体性视角研究中国模式,正确看待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等等。同时也应该看到,国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也存在正确和错误两种趋向,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和偏见,国外学者的研究需要我们进行深入评析。
The China model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foreign scholars with the rapid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economy and socie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sescholars take the analysis to the China model in all aspects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the nature,the characteristics, the value, the defects etc.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osition in order to findthe deep reason of the success of the China model and the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existinginternational order. Some of their viewpoints about the China model are reasonable and has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us to know the China model and some are wrong because of theideological bias or the lack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reality. The China model isequivalent to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oreign scholar’s discoursesystem. So the viewpoint about the China model reflects the standpoint about the 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helpful to us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on of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hina roadand reveal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to the foreign scholar’s viewpoints of the connotation,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n China model. It’s helpful to us to analyze deeply the different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decompose some arguments about the China rise such as The Chinese Collapse Theory andThe China Threat Theory and so on an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foreign policy. And it would be give us some inspirations to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road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China's conditions and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image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It’s the premise to conform the connotation about the China model, but foreign scholarsdon’t come to an agreement.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the Beijing consensus is appropriate tothe China model, but some don’t. Some think that economic freedom plus politics suppress isthe best summary to the China model. This viewpoint is prejudicial because there is nopolitics suppres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lso it is a paradox because the economic freedomis not coexistence with the politics suppress. Some think the connotation is mixed economy plus one party politics. This viewpoint revealed the causes of the success of economy growthand politics stability. But the “mixed economy” and “one party politics” is easy tomisunderstand the China model.
     On the study of the China model nature. The study on the nature of the China model is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which foreign scholar’s keen on. Some left foreign scholars thinkthat the China model is a new capitalist development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they misrea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oups of different interests and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basic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organization. Some think that the China model isa new neo-liberalism development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the secret ofsuccess is the privat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which is the measure belonging to theneo-liberalism. Some scholars think the China model is a pragmatism development modelbecause it has lost its socialist value orientation.
     On the study of the China model characteristic. Most foreign scholars think that gradualadvanced reform, strong government and opening up and capacity are the principal charactersof the China model. The viewpoint is accord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a on the whole. But theirunderstanding has some problems as they don’t find why the China model must be gradualadvanced reform, need strong government and open to and capacity.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the lack of social justi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gradation and the high cost of theadministration are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China model. They only point out the problem ofthe China model and is wrong to make these problems summarize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China model.
     On the study of the value of the China model. Some foreign scholars analyze the value ofthe China model in such aspects, the challenge to the idea of the free capitalism, the referenceto the developing country, the motivation to the world socialism movement and the effect onChina development itself. The most western scholars emphasize the challenge of the Chinamodel to the west world and imply the concerns to the China model and preach to the ChinaModel Threat Theory. Most Russia scholars think the China mode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of socialism suitable for China's conditions and the success of it is contributed to thesocialism movement in the world.
     On the study of the China model feature and method. The main feature that foreign scholars study the China model is the two extremes which some think the China model isexcellent and some think it is bad and ideological prejudices. On-the-spot investigationresearch is the main method. They not only study in schoolroom but go out in the fields tofind the fact of China. History and culture research is another important method. Somescholars search the secret of the success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y deposits.Comparative research is a method to compare the China model with the Soviet model, theDemocratic socialism model and the Neo-liberalism model.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methods have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us.
     Foreign scholar’s study gives us some new ideas and inspiration to understand andstudy the China model, including studying it from a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especially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lead by the CPC.Another we should take the China model as a whole and not sepa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economy and the politics and correctly treat the world significance of it.
引文
①张英,俞峥.你们有很了不起的故事,但你们没有讲(约翰·奈斯比特专访)[N].南方周末,2009-09-17(D21).
    ①朱可辛.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4).
    ①朱可辛.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4).
    ②朱可辛.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4).
    ③魏晓文,刘志礼.近期国外的中国模式研究:趋势、困境及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10).
    ①本部分为作者发表在《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中外不同语境中的“中国模式”概念辨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2年第1期转载)的一部分。
    ①赵启正,[美]约翰·奈斯比特,[奥]多丽丝·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4.
    ②赵启正,[美]约翰·奈斯比特,[奥]多丽丝·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7.
    ①齐世泽.论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8.
    ②徐康宁.只有中国道路,没有中国模式[N].环球时报,2011-08-10(15).
    ③甘阳.中国道路还是中国模式?[J].文化纵横,2010(5):83.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⑤德国前驻华大使认为中国道路将胜过美日德模式[N].参考消息,2003-10-06(1).原文见德国《利珀乡土报》10月1日报道:中国在前进。
    ①齐世泽.论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8.
    ②赵启正,[美]约翰·奈斯比特,[奥]多丽丝·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1.
    ①齐世泽.论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10.
    ②沈云锁,陈先奎.中国模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
    ③赵剑英,吴波.中国模式的辩证解读[J].博览群书,2011(4).
    ④刘爱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经验与模式[J],山东社会科学,2009(10).
    ①中国崛起是新世纪最大新闻[N].参考消息,2011-05-07(6).
    ②Red&Dead[J].Time,1961,77(22):31.
    ①Lock on the Door[J].Time,1967,89(21):38.
    ②China's Two Decades of Communism[J].Time,1969,94(14):32.
    ③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J].前线,2010(2).
    ④韦纳尔克拉特与斯图尔特柯尔比均为当时世界知名的中国和苏联问题专家。
    ⑤Werner Klatt, The Chinese Model: A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Hong KongUniversity Press,1965:viii.
    ⑥Werner Klatt, The Chinese Model: A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Hong KongUniversity Press,1965:205-218.
    ⑦R. G. Lister, The China Model: Incentive Socialism, New Zealand Journal of Geography,1984,76(1):13.
    ⑧张鸣,吴静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第八卷):中国改革开放[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201.
    ①Strobe Talbot, The Curse of the Answered Prayer[J].Time,1992,140(11):48.
    ②Michael Kinsley, Is Democracy Losing Its Romance[J].Time,1994,143(3):68.
    ③[南斯拉夫]朱克奇.毫不犹豫地进行经济改革——你想知道但又无从了解的中国模式.见康绍邦.世界的反响:国外人士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157.
    ④[俄]齐普科.俄罗斯和中国:共产主义后时代的两面性[N].莫斯科真理报,1996-03-13.见康绍邦.世界的反响:国外人士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159.
    ⑤A survey of the Balkans: The two culprits[J]. Economist,1998,346(8052):13.
    ⑥[哥伦比亚]阿尔瓦罗·谢拉.北京的巨变[N].参考消息,1998-02-05.原载哥伦比亚《时代报》1998年2月1日。
    ①Dorinda Elliott and Carroll Bogert,‘Shock therapy’for Yeltsin[J]. Newsweek,1992,120(26):40.
    ②Joe Klein, Why China Does It Better[J].Newsweek,1993,121(15):23.
    ③Tad Szulc, Castro's China Model[N]. New York Times,1996-02-29(21).
    ②Still failing, still defiant[J]. Economist,2004,373(8405):24.
    ③[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8.
    ①世界在向中国献媚[J].瞭望东方周刊,2010(3).
    ②中国须慎言“北京共识”[N].参考消息,2005-02-22(16).原文见香港《信报》2月15日文章:切勿夸大“北京共识”(作者:郑永年)。
    ①Patrick Bond, A Third World Challenge to Washingto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 andDevelopment Centre.转引自赵剑英、吴波主编.论中国模式(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6.
    ②[美]乔舒亚·库珀·雷默.在“北京共识”下“共同进化”[N].国际先驱导报,2010-04-26(20).
    ③“中国模式”举世瞩目[N].参考消息,2009-04-15(4).
    ①李慎明.国际金融危机现状、趋势及对策的相关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
    ②钟生.中国模式威胁论[J].环球财经,2009(2).
    ③Beware the Beijing model, Economist, May26,2009.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3721724/print.
    ④Suisheng Zhao, The China Model: can it replace the Western model of 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32.
    ②英报鼓吹以西方新模式“抗衡中国”[N].参考消息,2010-02-05(14).原文见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10年2月4日文章:我们需要建立新的资本主义模式来与中国抗衡(作者:阿纳托尔卡莱斯基)。
    ③钟生.中国模式威胁论[J].环球财经,2009(2).
    ①“中国崛起”速度大大超越西方预期[N].参考消息,2010-01-28(16).原文见《纽约时报》1月26日文章:随着中国的崛起,它与西方的经济冲突也在增多(作者:卡特琳本霍尔德)。
    ②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共产党取得巨大经济成就[N].人民日报,2011-06-23(3).
    ③郑永年.中国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色与发展模式有关[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观察,2009(4).
    ④世界进入后“华盛顿共识”时代[N].参考消息,2011-04-05(10).原文见美国《外交》双月刊2011年3/4月号文章:后“华盛顿共识”——危机之后的发展(作者:南希伯索尔、弗朗西斯福山)。
    ⑤Ching Choeng(程翔),Rise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The Strait Times,October23,2008.转引自Suisheng Zhao, The China Model: can it replace the Western model of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31.
    ①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N].参考消息,2011-06-20(14).原文见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6月16日文章: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巨人还是将要破裂的泡沫?(作者布赖恩·米尔纳)。
    ②“中国模式源于中国奇迹”——专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N].参考消息,2009-09-17(14).(李成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主任、资深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美中关系和中国政治。)
    ①中共实现中国200年来未有过的稳定[N].参考消息,2011-06-02(11).
    ②程翔.“中国模式”他国可以效仿[N].参考消息,2009-06-01(8).原文见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28日文章:中国模式的胜利。
    ③毛晓晓.印度要“追赶中国龙”须借鉴中国模式——印度专家看新中国60年[N].参考消息,2009-09-17(14).
    ④Mark Leonard, China's new intelligentsia[J].Prospect Magazine,2008,3(3):144.
    ①刘志勤.多讲中国精神,少论模式优劣[EB/OL].http://www.huanqiu.com/www/337/2008-06/129513.html.
    ②James Mann, A Shining Model of Wealth Without Liberty[EB/OL].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7/05/18/AR2007051801640_2.html.28
    ①梁强.他山之石,远未完结的苏东转型[J].南风窗,2007(10)下:38-39.
    ②[俄]达里亚阿斯拉莫娃.探寻中国发展之谜[N].参考消息,2005-11-30(16).原文见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1月23日和25日连载文章:中国人为什么建设苏联?
    ①俄罗斯学者探讨中国改革成功模式中国改革注重民众利益[N].参考消息,2003-09-28(1).原文见俄罗斯《消息报》9月25日报道:什么是中国模式?
    ②刘擎.“历史终结论”面对的中国模式[N].东方早报,2009-09-20(B04).
    ③社会主义新模式将在中国诞生[N].参考消息,2011-05-30(14).原文见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5月1日文章:中国: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④[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37.
    ①[美]约翰威廉姆森.新自由主义简史.见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63-85.
    ①“华盛顿共识”正被中国终结[N].参考消息,2011-03-14(14).原文见英国《卫报》3月7日文章:“华盛顿共识”的终结。
    ②[美]乔舒亚·库珀·雷默.北京共识.见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25.
    ③[波兰]博格丹高拉尔奇克.中国道路:一台高效但未经打磨的发动机[N].经济观察报,2011-03-14(42).
    ④全球资本主义深陷五大危机[N].参考消息,2011-02-18(10).原文见西班牙《起义报》1月26日文章:资本主义危机(作者:比利时作家马克范德皮特)。
    ⑤吴玉荣.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解读[N].中国青年报,2008-08-03(3).
    ①中国发展模式开始影响世界[N].参考消息,2004-04-23(1).原文见香港《信报》4月20日文章:“中国模式”概念的崛起(作者:郑永年)。
    ②郑永年.2007:中国在压力中稳健崛起[N].参考消息,2007-12-27(9).
    ①[美]迈克尔·舒曼.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N].参考消息,2011-06-09(14).原文见美国《时代周刊》网站6月7日文章: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
    ②本部分为作者发表在《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中外不同语境中的“中国模式”概念辨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2年第1期转载)的一部分。
    ③[美]乔舒亚·库珀·雷默.在“北京共识”下“共同进化”[N].国际先驱导报,2010-04-26(20).
    ①郑永年.为什么要提中国模式[N].联合早报,2010-05-04.
    ②还不能告别“摸着石头过河”[J].瞭望东方周刊,2010(3).
    ③中国发展模式开始影响世界[N].参考消息,2004-04-23(1).
    ④“中国模式”给世界带来启迪[N].参考消息,2008-07-30(14).原文见英国《金融时报》7月29日文章: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作者:里奥·霍恩).
    ⑤[匈牙利]科尔奈.根本没有“中国模式”[J].社会观察,2010(12).
    ①[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②孙中欣.哈佛“中国通”谈中国研究与中国模式——专访傅高义教授[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1).
    ③[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62.
    ④赵启正.中国无意输出“模式”[N].学习时报,2009-12-07(3).36
    ①钟生.中国模式威胁论[J].环球财经,2009(2).
    ③李君如.我对“中国道路”的几点看法[N].北京日报,2009-11-16(17).
    ④施雪华.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N].学习时报,2009-12-07(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②王眉.郑永年谈中国的对外传播:把中国模式解释好[J].对外传播,2011(1).
    ③董正华.世界现代化历程(东亚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①郑杭生.“中国模式”能不能提[N].文摘报,2010-12-30(6).
    ②王眉.郑永年谈中国的对外传播:把中国模式解释好[J].对外传播,2011(1).
    ③吴江.“中国模式”面临生死考验[J].领导文萃,2009(5)下:36.
    ①支振锋,臧劢.“中国模式”与“中国学派”——“人民共和国60年与中国模式”学术研讨会综述[J].开放时代,2009(4).
    ②朱可辛.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4).
    ①[美]乔舒亚·库珀·雷默.北京共识.见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12.
    ①[美]乔舒亚·库珀·雷默.北京共识.见黄平、崔之元主.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12、13、15、19、24.
    ②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N].参考消息,2009-08-19(16).原文见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7月31日文章: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作者:恩里克凡胡尔)。
    ①“中国崛起”速度大大超越西方预期[N].参考消息,2010-01-28(16).原文见美国《纽约时报》1月26日文章:随着中国的崛起,它与西方的经济冲突也在增多(作者:卡特琳本霍尔德)。
    ②中国的繁荣之路[N].参考消息,2009-09-21(8).原文见美国《时代周刊》9月28日(提前出版)文章:繁荣之路(作者: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研究项目主任沈大伟)。
    ③郑永年.中国模式研究应去政治化[J].人民论坛,2010(8).
    ④Barry Naughton, China’s Distinctive System: can it be a model for other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37.
    ①世界在向中国献媚[J].瞭望东方周刊,2010(3).
    ②林春.“中国模式”议[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4).
    ③Barry Naughton, China’s Distinctive System: can it be a model for other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37.
    ④世界评说中国软实力[N].环球时报,2006-06-02(1、6).
    ①Barry Naughton, China’s Distinctive System: can it be a model for other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37.
    ②Scott Kennedy, The Myth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62.
    ③Scott Kennedy, The Myth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68.
    ④Scott Kennedy, The Myth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69.
    ⑤Scott Kennedy, The Myth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70.
    ①Scott Kennedy, The Myth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72.
    ②[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不应抛弃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③左宪民.“北京共识”与中国道路的价值意蕴解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9(1).
    ④Suisheng Zhao, The China Model: can it replace the Western model of modernization[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22.
    ①[美]乔舒亚·库珀·雷默.北京共识.见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15.
    ①[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不应抛弃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①中文版本的《北京共识》基本上都译为“地方化”,作者认为译作“本土化”更为贴切。
    ②《美国人》双月刊是美国公共政策研究协会主办的倾向于保守思想的杂志,共出版2卷15期。2006年11/12月号为第一卷第一期,2008年11/12月号为第二卷第6期,也是最后一期。其中2007年11/12月号(第一卷第七期)发表了题为“The China Model”的文章。
    ③罗恩卡利克:《澳大利亚人报》亚太版编辑,1987年开始为该报工作,在2009年之前曾在该报驻北京记者站工作3年时间,对中国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
    ④Rowan Callick, The China Model[J]. The American,2007,1(7):35.
    ①[英]斯蒂芬·哈尔珀.北京说了算?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如何主导二十一世纪[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144.
    ②William Safire, Visions in Collision[N]. New York Times,1992-12-03(25).
    ③Michael Kinsley, Is Democracy Losing Its Romance[J].Time,1994,143(3):68.
    ④[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7.
    ⑤Greg Sheridan, Chinese model passes the test[N].The Australian,2005-08-25(10).
    ⑥Not gone yet[J]. Economist,2006,380(8491):33.
    ①欧洲切忌将中国“妖魔化或理想化”[N].参考消息,2011-03-18(14).原文见瑞士《新苏黎世报》2月24日文章:对新东方采取现实政策(作者:德国柏林克贝尔基金会国际政治课题组组长托马斯保尔森)。
    ②Peter Hartcher, Booming China model has its ups and downs for others, Sydney Morning Herald, November16,2010. http://www.smh.com.au/opinion/politics/booming-china-m odel-has-its-ups-and-downs-for-others-20101115-17ual.html.
    ③Teresa Wright, Accepting Authoritarianism: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a’s reformera[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1.
    ④Rowan Callick, The China Model[J]. The American,2007,1(7):37.
    ①Rowan Callick, The China Model[J]. The American,2007,1(7):98.
    ①Suisheng Zhao, The China Model: can it replace the Western model of 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22.
    ②Suisheng Zhao, The China Model: can it replace the Western model of 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24.
    ①社会主义新模式将在中国诞生[N].参考消息,2011-05-30(14).原文见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5月1日文章:中国: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作者:胡利奥.A.迪亚斯巴斯克斯)。
    ②[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③Fareed Zakaria&Rana Foroohar,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China Is Wrong,http://www.thedailybeast.com/newsweek/2009/10/16/everything-you-know-about-china-is-wrong.html.
    ④“中国政改停滞不前”论调很荒谬[N].参考消息,2011-06-06(14).原文见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网站6月3日文章: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作者:芮效俭)。
    ⑤[美]谢德华著,曹槟、孙豫宁译.中国的逻辑: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①见罗恩·卡利克:《被拐走的少数民族孩子成了中国教唆犯的受害者》,《澳大利亚人报》2007年6月27日;罗恩·卡利克:《中国的现代化转变》,《澳大利亚人报》2007年12月14日等。
    ①[英]马克·里欧纳德著,林雨蒨译.中国怎么想?[M].台北:行人出版社,2008:101.
    ①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八个关键问题[N].参考消息,2011-02-14(14).原文见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2月9日文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8个关键问题(作者:恩里克凡胡尔)。
    ②中国总体影响力“不可阻挡”[N].参考消息,2010-01-05(14).原文见《澳大利亚人报》网站2010年1月2日文章:前进中的中国世纪(作者:罗恩卡利克)。
    ①Teresa Wright, Accepting Authoritarianism: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a’s reformera[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15.
    ①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八个关键问题[N].参考消息,2011-02-14(14).原文见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2月9日文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8个关键问题(作者:恩里克凡胡尔)。
    ②[美]谢德华著,曹槟、孙豫宁译.中国的逻辑: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③Mark Leonard, China’s new intelligentsia, Prospect[J].Prospect Magazine,2008,3(3):145.
    ①Ian Buruma, The Year of The China Model[EB/OL].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he-year-of-the--china-model-.
    ②探寻中国发展之谜[N].参考消息,2005-11-30(16).原文见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1月23日和25日连载文章:中国人为什么建设苏联?(作者:记者达里亚阿斯拉莫娃)。
    ③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N].联合早报,2010-05-11.
    ④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58.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01.
    ②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很多,其中之一是弗朗西斯·福山。见俞可平,弗朗西斯·福山.全球化、当代世界和中国模式[N].北京日报,2011-03-28(19).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05.
    ②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07.
    ③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07.
    ④徐崇温.国外有关中国模式的评论[J].红旗文稿,2009(8).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03.
    ②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04.
    ①郑永年.“浙江模式”值得深思[N].联合早报,2006-07-04.
    ②郑永年.“浙江模式”值得深思[N].联合早报,2006-07-04.
    ③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08.
    ①[美]谢德华著,曹槟、孙豫宁译.中国的逻辑: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43.
    ②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14.
    ③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改进[N].联合早报,2010-05-18.
    ④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N].联合早报,2010-05-11.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N].联合早报,2010-05-11.
    ②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N].联合早报,2010-05-11.
    ③中国的政治制度何以优于西方[N].参考消息,2010-03-18(14).原文见《联合早报》网站2010年3月10日文章:比较政治:中国的一党制何以优于西方的多党制?(作者:宋鲁郑)。以下六个方面的引用均源于此。
    ①宿景祥,齐琳.国外著名政要学者论中国崛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322.
    ②“十二五”规划将成为中国发展分水岭[N].参考消息,2011-03-16(14).
    ③福山分析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中国模式”代表集中高效[N].参考消息,2009-08-19(16).原文见日本《中央公论》2009年9月号文章:日本要直面中国世纪(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①[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6.
    ②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12.
    ①陈键兴,茆雷磊.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9-20(4).
    ③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俄共领袖归纳中国成功公式[N].参考消息,2004-05-01(1).原文见《苏维埃俄罗斯报》2004年4月29日文章:当俄罗斯当局埋葬社会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中国正在赶超美国。
    ④“中国模式”他国可以效仿[N].参考消息,2009-06-01(8).原文见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28日文章:中国模式的胜利(作者:程翔).
    ①俞可平.“中国模式”并没有完全定型[J].社会观察,2010(12).
    ②吴波.中国模式的社会属性与内涵[N].光明日报,2010-11-09(9).
    ①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0、42.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0.
    ④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4.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0-241.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6.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4.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
    ①[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37-238、239.
    ②[美]马丁·哈特-兰兹伯格,保罗·伯克特著,庄俊举译.解读中国模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
    ③Peter Kwong,China and the US Are Joined at the Hip:The Chinese Face of Neoliberal Ism[EB/OL].http://www.counterpunch.org/2006/10/07/the-chinese-face-of-neoliberalism/.
    ④J.Z.R,中国何以搞活资本主义而忽略民主政治?[EB/OL].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58667.
    ①[美]大卫哈维著,王钦译.新自由主义简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37.
    ②[美]谢德华著,曹槟、孙豫宁译.中国的逻辑: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7.
    ③[美]谢德华著,曹槟、孙豫宁译.中国的逻辑: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8、69.
    ①[法]埃克里伊兹拉莱维奇著,姚海星、裴晓亮.当中国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5.
    ②Eddie J. Girdner, China as a capitalist state: from “primitive socialist accumulation”to neoliberal capitalism, The Turkish Yearbook,2004, XXXV:121.
    ③Eddie J. Girdner, China as a capitalist state: from “primitive socialist accumulation”to neoliberal capitalism, The Turkish Yearbook,2004, XXXV:124.
    ①[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2、13.
    ②[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17.
    ③[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4、6.
    ①[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4.
    ②Rowan Callick, The China Model[J]. The American,2007,1(7):36-37.
    ③[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4、5.
    ①[俄] A.伊拉里奥诺夫.中国经济“奇迹”的秘密[J].俄罗斯经济,1998(4).见李仁臣.外国人看中国改革开放20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26、227.
    ②陈志武.未来不需“摸着石头过河”[EB/OL].http://news.hexun.com/2010-12-17/126257794_2.html.
    ③Iván Szelényi, Capitalism in Chi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见Yin-wah Chu,ChineseCapitalisms: Historical Emergence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M].New York: PalgraveMacmillan,2010:204.
    ①[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4.
    ②张冠梓.哈佛看中国——政治历史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
    ③[美]戴维科兹.论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俄罗斯与中国过渡经验之比较[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3).
    ④[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4.
    ①[意]乔万尼阿里吉著,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9-360.
    ②[美]巴里·诺顿著,安佳译.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
    ③“中国模式源于中国奇迹”[N].参考消息,2009-09-17(1).
    ④[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13.
    ①[美]戴维科兹.论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俄罗斯与中国过渡经验之比较[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3).
    ②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29.
    ③Eyal Press, Rebel with a Cause: The Re-Education of Joseph Stiglitz[J].The Nation, June10,2002:13-14.
    ①[意]乔万尼阿里吉著,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7.
    ②[意]乔万尼阿里吉著,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8.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9.
    ①[美]奥·H·刘.中国与新自由主义的对抗:路径依赖、地理与党的自我改造,英国《发展研究杂志》2005年2月号,见陈晓.中国与新自由主义的对抗[J].国外理论动态,2005(11).
    ②[意]乔万尼阿里吉著,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9.
    ③Suisheng Zhao,The China Model: can it replace the Western model of modernization[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24.
    ④[俄]叶列娜·波多利科.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对西方自由经济的真正挑战[J].海外经济评论,2007(33).
    ①[意]乔万尼阿里吉著,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61.
    ②[意]乔万尼阿里吉著,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7.
    ③[英]马克·里欧纳德.中国怎么想[M].台北:行人出版社,2008:48.
    ④[加]娜奥米克莱恩著,吴国卿、王柏鸿译.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6-77.
    ①[意]乔万尼阿里吉著,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63,363-364.
    ①[美]戴维科兹.论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俄罗斯与中国过渡经验之比较[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3).
    ②王天义.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现实.见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04.
    ③[波兰]博格丹高拉尔奇克.中国道路:一台高效但未经打磨的发动机[N].经济观察报,2011-03-14(42).
    ④Scott Kennedy, The Myth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67.
    ①中国民主建设不要急于求成[N].参考消息,2007-10-11.原文见俄罗斯《专家》周刊9月24日一期文章:输出主权民主(作者:俄罗斯社会规划研究所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瓦列里.叶戈扎良).
    ②[美]马丁·哈特-兰兹伯格,保罗·伯克特著,庄俊举译.解读中国模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
    ③林春.“中国模式”议[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4).
    ①张飞岸.社会改革比政治改革更重要—专访郑永年教授[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9(1).
    ②郑永年.新自由主义不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唯一选择[N].联合早报,2007-04-03.
    ③张冠梓.哈佛看中国——政治历史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9.
    ①[英]斯蒂芬·哈尔珀著,王鑫、李俊宏等译.北京说了算: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如何主导二十一世纪[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58.
    ②张利军,郭敏.日本学者评日本国内关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几种代表性观点[J].国外理论动态,2005(4).
    ③中国经济不再例外[N].参考消息,2008-10-30(16).原文见法国《回声报》2008年10月27日文章:中国经济不再例外(作者:加布里埃尔·格雷西永)。
    ④中共体制灵活多变让西方惊恐[N].参考消息,2010-07-29(16).原文见《华盛顿邮报》网站2010年7月25日文章:理查德麦格雷戈的书揭示了中共秘密世界(作者:安德鲁希金斯)。
    ①Eddie J. Girdner, China as a capitalist state: from “primitive socialist accumulation”to neoliberal capitalism[R]. The Turkish Yearbook,2004,XXXV:123.
    ②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61.
    ③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55.
    ④Robert Weil, Red CAT, White Cat: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market socialism”[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1996:230.
    ①Carsten A. Holz, Long live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eflating the myth of poorfinan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2,13(4):502.
    ②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115.
    ③Minqi Li, The Rise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J].Monthly Review,2011,63(2):44.
    ①Robert Weil, Red Cat, White Cat: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marketsocialism”[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1996:13.
    ②Richard Smith, Creative Destruction: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China’sEnvironment[J].New Left Review,1997,1(222):12.
    ③Christopher Lingle, China's economic data still erratic[N].Taipei Timer,2002-03-10(8).
    ①[美]大卫科兹.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转引自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308.
    ②Joseph Kahn, Making Trinkets in China, and a Deadly Dust[N]. New York Times,2003-06-18(1).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11.
    ⑤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67.
    ⑥Minqi Li, The Rise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MonthlyReview,2011,63(2):44.
    ⑦美国著名激进经济学家,曾任《每月评论》杂志主编。熟悉中国,多次到访中国。文革期间,参加过中国国庆25周年招待会,改革开放后,也曾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讲学。著有《帝国主义时代:美国外交政策的经济学》、《繁荣的终结》等。
    ①美国著名左翼学者,曾任《每月评论》杂志主编,美国俄勒冈大学社会学教授,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创始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有:《脆弱的星球》(1994,1999)、《马克思的生态学》(2000)、《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2002)。
    ②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8.
    ③Minqi Li,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Demise of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M]. London:Pluto Press,2008:104.
    ④Richard Smith, Creative Destruction: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China’s Environment,New Left Review,1997,1(222):12.
    ⑤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35.
    ⑥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34.
    ⑦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55.
    ①Martin Hart-Landsberg,The Realities of China Today[J]. Against the Current,2008,23(5):24.
    ②Minqi Li, The Rise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J].Monthly Review,2011,63(2):39.
    ③DePaul University Global Studies Association, China: Market Socialism orCapitalism[R].May13,2006. http://www.luc.edu/faculty/dschwei/ChinaCap.GSA.pdf.
    ④[英]斯蒂芬·哈尔珀著,王鑫、李俊宏等译.北京说了算: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如何主导二十一世纪[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68.
    ①崔宇.中国模式与国家资本主义[EB/OL].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010年5月5日。
    ②[英]斯蒂芬·哈尔珀著,王鑫、李俊宏等译.北京说了算: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如何主导二十一世纪[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34.
    ③Ian Bremmer, The End of The Free Market: who wins the war between states andcorporations?[M]. New York: Portfolio,2010:129.
    ④学界就中国模式“属性”展开争论[N].参考消息,2011-05-18(14).原文见哥伦比亚《一周》周刊网站5月16日文章:有“中国式资本主义”吗?(作者:玛丽亚冈萨雷斯-佩雷斯)。
    ①Shaun Breslin,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ublic, the Private and theInternational[R]. Working Paper (Murdoch University),2004(104):1.
    ②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N].参考消息,2009-08-19(16).原文见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7月31日文章: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作者:恩里克凡胡尔)。
    ③马国川.再议“中国模式”:依然难以达成的共识[EB/OL].http://www.caijing.com.cn/2010-12-17/110595016.html.
    ④刘志明.“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9(15).
    ⑤Ian Bremmer, The End of The Free Market: who wins the war between states andcorporations[M].New York: Portfolio,201:20-23.
    ①Teresa Wright, Accepting Authoritarianism: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ese ReformEra[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28.
    ②Teresa Wright, Accepting Authoritarianism: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ese ReformEra[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29.
    ③Minqi Li,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Demise of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M]. London:Pluto Press,2008:54.
    ④在中国出生并在中国接受教育,发表此文时正在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完成有关中国知识分子政治和社会运动的博士论文。
    ⑤Yi-Qing Wu, Rethinking “Capitalist Restoration” in China[J].Monthly Review,2005,57(6):51.
    ①Yi-Qing Wu, Rethinking “Capitalist Restoration” in China[J].Monthly Review,2005,57(6):52.
    ②Tony Karon, Why China Does Capitalism Better than the U.S., 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2043235,00.html.
    ③美刊文章:资本主义新时代揭幕[N].参考消息,2008-10-18(4).原文见《新闻周刊》2008年10月13日文章:全球资本主义新时代开始(作者:拉娜·福鲁哈尔)。
    ④Ian Buruma, The Year of The China Model[EB/OL].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he-year-of-the--china-model-.
    ⑤William Safire, Visions in Collision[N].New York Times,1992-12-03(25).
    ①Bruce J. Dickson,Red Capitalism in China: 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57.
    ②德斯坦、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谈当中国觉醒的时候[N].费加罗报,2005-02-23.见宿景祥,齐琳.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中国崛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282.
    ③Teresa Wright, Accepting Authoritarianism: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ese ReformEra[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8.
    ①社会主义新模式将在中国诞生[N].参考消息,2011-05-30(14).原文见胡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2011年5月1日文章:中国: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作者:利奥.A.迪亚斯巴斯克斯)。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①Iván Szelényi, Capitalism in China?Comparative Perspectives,见Yin-wah Chu,ChineseCapitalisms:Historical Emergence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M].New York:PALGRAVEMACMILLAN,2010:203.
    ②Li Minqi,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Class Struggles in China(p.11)[EB/OL]. http://www.econ.utah.edu/~mli/.
    ③[美]大卫科兹.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转引自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308.
    ④Solomon M. Karmel, Emerging Securities Markets in China: Capit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J]. The China Quarterly,1994,140:1105.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2.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5.
    ③Martin Hart-Landsberg, The Realities of China Today[J]. Against the Current,2008,23(5):22.文中数字源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国经济调查2005.(OECD Economic Surveys: China,OECD Economic Surveys,2005, p.29.)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
    ②Martin Hart-Landsberg, The Realities of China Today[J]. Against the Current,2008,23(5):1.
    ③Robert Weil,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es in China[J].Monthly Review,2006,58(2):25.
    ①中国经济制度相比西方有优越之处[N].参考消息,2011-09-21(14).原文见西班牙《先锋报》9月19日报道:中国的制度优于西方吗?(作者:记者玛丽娜·梅塞格尔)。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
    ②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N].光明日报,2009-12-03(10).
    ①[美]戴维·W·张.邓小平不是走资派.见齐欣等译编.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05、304.
    ①“We Learned from Our Suffering” Chinese tell of the momentous changes sweeping theirnation[J].Time,1980,116(19):50.
    ②[美]阚合叶.现实主义者、精明的生意人和实践家.见齐欣等译编.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92.
    ③[法]魏柳南著,王宝泉、叶寅晶译.中国的威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3.
    ④[法]魏柳南著,王宝泉、叶寅晶译.中国的威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50、52.
    ①[法]埃克里·伊兹拉莱维奇著,姚海星、裴晓亮译.当中国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4.
    ②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269-270.
    ③[日]渡边利夫.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与改革开放[J].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4(6).
    ④Suisheng Zhao,The China Model: can it replace the Western model of modernization[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30.
    ①Suisheng Zhao, The China Model: can it replace the Western model of 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31.
    ①[美]威廉·詹姆士著,陈羽纶、孙瑞禾译.实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0.
    ②赵启正,[美]约翰奈斯比特,[奥]多丽丝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21.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著,魏平译.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35.
    ④赵启正,[美]约翰奈斯比特,[奥]多丽丝奈斯比特.对话:中国模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4.
    ⑤[美]白鲁恂.中国50年总评:取得进步,但问题依然,《中国季刊》1999年秋季号,第573页。见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456.
    ①[新加坡]林住君.中国的经济改革及其国际影响.见覃火杨.海外人士谈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53.
    ②[美]戴维·W·张.中流砥柱各有千秋——周恩来与邓小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3.
    ③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457.
    ④[美]白鲁恂.邓小平与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国季刊》1993年秋季号,第441页。见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266.
    ⑤[美]戴维W张.用“和平革命”进行改革.见齐欣等译编.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90.
    ①Arturo Oropeza Garcia,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 Model: A Broad Outline From A MexicanPerspective[J].Mexican Law Review,2009, Ⅱ(1):115.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0.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②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70.
    ①[英]理查德·伊文思著,武市红等译.邓小平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70.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4.
    ①[澳]大卫·古德曼著,田酉如等译.邓小平政治评传[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7.
    ②[美]斯图尔特·施拉姆.邓小平超过毛泽东了吗.参见齐欣等编译.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1.
    ③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278.
    ①[德]乌利佛兰茨著,天力、李强译.邓小平传[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243.
    ②[俄]杰柳辛.社会主义思想的救星.见康绍邦.世界的反响:国外人士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7:16.(原载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1994年第5期。原题为“邓小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董友忱编译)
    ①[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不应抛弃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③林春.“中国模式”议[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4).
    ①国际社会盛赞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取得巨大成就[EB/OL].新华网北京2009年6月3日.
    ②中国的成就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N].参考消息,2003-09-15(8).原文见俄罗斯《苏维埃俄罗斯报》2003年9月11日文章:我的黄皮肤兄弟(作者:鲁利夫希茨)。
    ③驳西方关于中共的“五大谬论”[N].参考消息,2011-01-07(14).原文见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l/2月号文章:五个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迷思(作者:英国记者理查德麦格雷戈)。
    ④中共体制灵活多变让西方惊恐[N].参考消息,2010-07-29(16).原文见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0年7月25日文章:理查德麦格雷戈的书揭示了中共秘密世界(作者:安德鲁希金斯)。
    ①徐崇温.国外有关中国模式的评论[J].红旗文稿,2009(8).
    ②社会主义新模式将在中国诞生[N].参考消息,2011-05-30(14).原文见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5月1日文章:中国: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作者:胡利奥.A.迪亚斯巴斯克斯)。
    ③[美]张大卫著,王宏周、杜淑英等译.中流砥柱各有千秋——周恩来与邓小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138.
    ①社会主义新模式将在中国诞生[N].参考消息,2011-05-30(14).原文见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5月1日文章:中国:另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作者:胡利奥.A.迪亚斯巴斯克斯)。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①[美]乔舒亚库珀雷默.在“北京共识”下“共同进化”[N].国际先驱导报,2010-04-26(20).
    ②“中国模式源于中国奇迹”——专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N].参考消息,2009-09-17(14).
    ①中国模式需保持包容与开放[N].国际先驱导报,2010-12-31(27).
    ②郑永年.何为“中国模式”,认识仍未深入[N].环球时报,2011-02-22(14).
    ③[日]松田学.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否成功——与苏联的比较及今后的课题[J].国外社会科学快报,1993(10).
    ④[美]托尼赛奇.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见张冠梓主.哈佛看中国(政治与历史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①试错法:中国经济成功的秘诀[N].参考消息,2011-05-16(14).原文见英国《金融时报》网站5月13日文章:中国如何通过试错法发展繁荣(作者蒂姆·哈福德)。
    ②[美]托尼赛奇.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见张冠梓主.哈佛看中国(政治与历史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12.
    ③Shaun Breslin,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ublic, the Private and theInternational[R].Working Paper (Murdoch University),2004(104):5.
    ④[加]娜奥米克莱恩著,吴国卿、王柏鸿译.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7.
    ⑤“中共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强大领导力”——西方政党领袖和专家学者寄语中共(海外人士评说中共7)[N].参考消息,2011-06-27(10).
    ⑥“中共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强大领导力”——西方政党领袖和专家学者寄语中共(海外人士评说中共7)[N].参考消息,2011-06-27(10).
    ①Shaun Breslin,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ublic, the Private and theInternational[R].Working Paper (Murdoch University),2004(104):5.
    ②[法]魏柳南著,王宝泉、叶寅晶译.中国的威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3.
    ③[美]托尼赛奇.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见张冠梓主.哈佛看中国(政治与历史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④中国改革,最复杂也最成功[N].环球时报,2008-12-24(7).
    ③[澳]奥H刘.中国与新自由主义的对抗:路径依赖、地理与党的自我改造,英国《发展研究杂志》2005年2月号。见陈晓.中国与新自由主义的对抗[J].国外理论动态,2005(11).
    ①[澳]奥H刘.中国与新自由主义的对抗:路径依赖、地理与党的自我改造,英国《发展研究杂志》2005年2月号。见陈晓.中国与新自由主义的对抗[J].国外理论动态,2005(11).
    ①[美]托尼赛奇.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见张冠梓主.哈佛看中国(政治与历史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
    ②[美]托尼赛奇.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见张冠梓主.哈佛看中国(政治与历史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①[美]托尼赛奇.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见张冠梓主.哈佛看中国(政治与历史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
    ③Shaun Breslin,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ublic, the Private and theInternational[R].Working Paper (Murdoch University),2004(104):5.
    ①[英]马克里欧纳德.中国怎么想?[M].台北:行人出版社,2008:39.
    ②从历史宏观视野看改革开放30年[N].参考消息,2008-11-20(14).原文见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8日文章:改革开放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作者:郑永年)。
    ③改革开放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N].参考消息,2008-12-04(14).
    ①[英]马克里欧纳德.中国怎么想?[M].台北:行人出版社,2008:40.
    ②中国正朝着正确方向前进[N].环球时报,2005-12-23(6).原文见泰国《曼谷邮报》12月19日文章:俄中辩论已告结束(作者: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创始人及高级顾问、巴黎政治研究所教授多米尼克莫伊西)。
    ③[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47.
    ①中国模式的普遍性与独特性[N].参考消息,2011-10-25(14).原文见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2011年10月16日文章: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普遍性和独特性(作者:恩里克·凡胡尔)。
    ②中国模式需保持包容与开放[N].国际先驱导报,2010-12-31(27).
    ③中国模式能够被围堵吗?(下)[N].参考消息,2009-09-10(16).原文见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9日文章:中国模式能够被围堵吗?(作者:郑永年)。
    ④David Shambaugh, Is there a china model, China Daily,2010-03-01(9).
    ①“执政60年,中国共产党表现相当不错”——专访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N].参考消息,2009-09-17(13).
    ②[俄]亚历山大·萨利茨基.中国让"现代化"的概念在世界得以普及[EB/OL].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9/07/content_18477147_2.htm.
    ③蒲国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新模式[J].党建文汇,2008(8).
    ④[俄]亚历山大·萨利茨基.中国让“现代化”的概念在世界得以普及[EB/OL].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9/07/content_18477147_2.htm.
    ⑤中国:万能的现代化模式?[N].参考消息,2008-12-30(16).原文见《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网站12月20日文章:中国:万能的现代化模式?(作者:亚历山大·萨利茨基)。
    ①王眉.把中国模式解释好——郑永年谈中国的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1(1)
    ②中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产党”——外国专家评说中共建党90周年[N].参考消息,2011-06-29(14).原文见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6月26日文章: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144
    ①“中国政改停滞不前”论调很荒谬[N].参考消息,2011-06-06(14).原文见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网站6月3日文章: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作者: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
    ②[美]谢德华著,曹槟、孙豫宁译.中国的逻辑: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8.
    ③[美]谢德华著,曹槟、孙豫宁译.中国的逻辑: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6、27.
    ①[美]谢德华著,曹槟、孙豫宁译.中国的逻辑: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42.
    ①[意]乔万尼·阿里吉著,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9.
    ①张维为.中国模式的解读及其影响[J].领导之友,2009(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7.
    ①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N].参考消息,2009-08-19(16).原文见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7月31日文章: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作者:恩里克凡胡尔)。
    ②石剑峰.福山谈“中国模式”的渊源与前景[N].东方早报,2010-12-20(A26).
    ③[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④Suisheng Zhao, The China Model: can it replace the Western model of 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24.
    ⑤中国经济制度相比西方有优越之处[N].参考消息,2011-09-21(14).原文见西班牙《先锋报》9月19日报道:中国的制度优于西方吗?(作者:记者玛丽娜梅塞格尔)。
    ①Privatis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hidden costs of state capitalism[J].Economist,2011,400(8749):16.
    ③福山分析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中国模式”代表集中高效[N].参考消息,2009-08-19(16).
    ①石剑峰.福山谈“中国模式”的渊源与前景[N].东方早报,2010-12-20(A26).
    ②石剑峰.福山谈“中国模式”的渊源与前景[N].东方早报,2010-12-20(A26).
    ③美学者批奥巴马效仿中国不对路[N].参考消息,2011-03-17(14).原文见美国凯托学会网站3月15日文章:美国领导人从中国崛起中得出错误的经验(作者:该学会贸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丹尼尔伊肯森)。
    ④毕文胜.波波夫谈中国发展模式[J].国外理论动态,2011(01).
    ⑤Eddie J. Girdner, China as a capitalist state: from “primitive socialist accumulation”to neoliberal capitalism[R].The Turkish Yearbook,2004,XXXV:124.
    ①赵剑英,吴波.论中国模式(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序言22.
    ②世界进入后“华盛顿共识”时代[N].参考消息,2011-04-05(10).原文见美国《外交》双月刊2011年3/4月号文章:后“华盛顿共识”——危机之后的发展(作者:美国全球发展中心主席南希伯索尔、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波格利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弗朗西斯福山)。
    ③“中国模式”举世瞩目[N].参考消息,2009-04-15(4).原文见[香港《镜报月刊》4月号文章:举世关注“中国模式”(作者:方展文)
    ④王辉耀.中国模式——海外看中国崛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序言3).
    ①Bamboo Capitalism[J].Economist,2011,398(8724):13.
    ②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147.
    ③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153.
    ④陈志武.未来不需“摸着石头过河”[EB/OL].http://news.hexun.com/2010-12-17/126257794.html.
    ①Democracy's drawbacks[J].Economist,2005,377(8450):26.
    ②为什么中国处理危机比美国好[N].参考消息,2011-01-24(14).原文见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月20日文章:为什么中国搞资本主义比美国好(作者:托尼卡伦)。
    ①国有企业仍占中国经济半壁江山[N].参考消息,2011-10-28(5).原文见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1年10月26日文章:中国国有企业到底有多强大(作者:鲍勃·戴维斯)。
    ②Rowan Callick, The China Model[J]. The American,2007,1(7):40.
    ①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八个关键问题[N].参考消息,2011-02-14(14).原文见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2月9日文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8个关键问题(作者:西班牙驻华使馆前商务参赞、西中企业家委员会前主席恩里克凡胡尔)。
    ②中共角色是中国模式独特之处[N].参考消息,2011-05-16(14).原文见美国之音电台网站5月14日报道:“中国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①柏彦.“中国模式”:一个概念深处的思考[N].新京报,2010-03-06(C04).
    ②“中国模式”他国可以效仿[N].参考消息,2009-06-01(8).原文见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28日文章:中国模式的胜利(作者:程翔)。
    ①中国模式是欧美首次面对的竞争对手[N].参考消息,2009年1月14(14).原文见欧洲—中国学术网站1月7日文章:关于马克·伦纳德的新著《中国在想什么》书评(作者:弗雷泽·卡梅伦)。
    ②“中国模式”挑战传统理论——外国专家评价“中国模式”之一[EB/OL].人民网国际频道,2009-05-07.
    ①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N].参考消息,2011-06-09(14).原文见美国《时代周刊》网站6月7日文章:为什么我们害怕崛起的中国?(作者:迈克尔舒曼)。
    ②[英]斯蒂芬·哈尔珀著,王鑫、李俊宏等译.北京说了算: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如何主导二十一世纪[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49.
    ③世界在向中国献媚[J].瞭望东方周刊,2010(3).
    ④中国崛起是否意味战争[N].参考消息,2011-03-08(14).原文见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3/4月号文章:中国威胁(作者:斯蒂芬哈尔珀)。
    ①Mark Leonard, China's new intelligentsia[J].Prospect Magazine,2008,3(3):146.
    ②Peter Hartcher, Booming China model has its ups and downs for others, Sydney Morning Herald, November16,2010. http://www.smh.com.au/opinion/politics/booming-china-model-has-its-ups-and-downs-for-others-20101115-17ual.html.
    ③“中国模式”具有特定性[N].国际先驱导报,2004-07-02(7).
    ②[美]阿里夫·德里克著,王宁等译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75.
    ③Rana Foroohar, Why China Works, Newsweek(Pacific Edition),2009,153(3):22.
    ①中国三大变化决定亚太地区未来[N].参考消息,2011-03-14(14).原文见《日本时报》网站3月6日文章:注意中国变化所引发的紧张关系(作者:日本庆应大学全球安全研究所所长、前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
    ②中国模式高出一筹[N].参考消息,2011-12-02(14).原文见《华尔街日报》网站2011年12月1日文章:中国高出一筹的经济模式(作者:安迪·斯特恩)。
    ③“中国模式”举世瞩目[N].参考消息,2009-04-15(4).原文见香港《镜报月刊》4月号文章:举世关注“中国模式”(作者:方展文)。
    ④美国媒体高调肯定中国模式的背后[N].参考消息,2009-02-01.(该文是宋鲁郑评美国《新闻周刊》对《中国为什么行得通》(why china works)的评论)。
    ①陈志武.未来不需“摸着石头过河”[EB/OL].http://news.hexun.com/2010-12-17/126257794.html.
    ②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24-25.
    ①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30-31.
    ②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52、53.
    ③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28、29.
    ①欧洲切忌将中国“妖魔化或理想化”[N].参考消息,2011-03-18(14).原文见瑞士《新苏黎世报》2月24日文章:对新东方采取现实政策(作者:德国柏林克贝尔基金会国际政治课题组组长托马斯保尔森)。
    ②徐崇温.国外有关中国模式的评论[J].红旗文稿,2009(8).
    ①[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5-206.
    ②康慨.马克莱昂纳德:中国在想什么?[N].东方早报,2008-03-05(C07).
    ③Mark Leonard,China’s new intelligentsia[J].Prospect Magazine,2008,3(3):144.
    ①“中国模式”照亮越南[N].参考消息,2004-01-16(8).原文见《日本时报》网络版1月12日文章:中国照亮越南的道路(作者: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理事会秘书长张朱照)。
    ②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N].参考消息,2009-08-19(16).原文见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7月31日文章: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作者:恩里克凡胡尔)。
    ③“中国模式”他国可以效仿[N].参考消息,2009-06-01(8).原文见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28日文章:中国模式的胜利(作者:程翔)。
    ④中国模式源于中国奇迹”—专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N].参考消息,2009-09-17(14).
    ⑤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撰文指出发展中国家无须恐惧中国崛起[N].参考消息,2005-01-13(1).原文见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1—2月号文章:水涨船高(作者:世界银行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霍米哈拉斯)。
    ①Rowan Callick,The China Model[J]. The American,2007,1(7):36.
    ②Rowan Callick,The China Model[J]. The American,2007,1(7):41.
    ③世界评说中国软实力[N].环球时报,2006-06-02(1、6).
    ①Scott Kennedy, The Myth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77.
    ②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N].参考消息,2009-08-19(16).原文见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7月31日文章: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作者:恩里克凡胡尔)。
    ③印度借鉴“中国模式”[N].环球时报,2004-04-28(7).
    ④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N].参考消息,2004-11-02(16).原文见俄罗斯《远东问题》双月刊10月22日一期文章:论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作者:季塔连科)。
    ⑤[墨西哥]劳拉·阿莉西亚·加林多.21世纪是中国世纪,墨西哥《每日报》2005年7月31日。转引自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4).
    ①西方媒体出现反思中国模式新动向[N].参考消息,2009-07-07(16).
    ②欧洲切忌将中国“妖魔化或理想化”[N].参考消息,2011-03-18(14).原文见瑞士《新苏黎世报》2月24日文章:对新东方采取现实政策(作者:德国柏林克贝尔基金会国际政治课题组组长托马斯保尔森)。
    ③中国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N].光明日报,2009-09-16(5).
    ④“未来10年到20年是中国发展关键时期”——专访《当中国统治世界时》作者马丁雅克[N].参考消息,2009-10-08(14).
    ⑤雷默:在“北京共识”下“共同进化”[N].国际先驱导报,2010-04-26(20).
    ①中国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N].光明日报,2009-09-16(5).
    ②“中国模式”挑战传统理论—外国专家评价“中国模式”之一[EB/OL].人民网国际频道2009年5月7日。
    ③俞可平,弗朗西斯·福山.全球化、当代世界和中国模式[N].北京日报,2011-03-28(19).
    ④Daniel Altman, With Interest: China model is tough to copy,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2005-07-30.
    ①驳西方关于中共的“五大谬论”[N].参考消息,2011-01-07(14).原文见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l/2月号文章:五个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迷思(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理查德麦格雷戈)。
    ②“中国模式”其他国家无法复制[N].参考消息,2008-11-11(14).原文见俄罗斯《生意人报》ll月10日文章:中国模式无法复制(作者亚历山大·力口布耶夫)。
    ③“中国模式”其他国家无法复制[N].参考消息,2008-11-11(14).原文见俄罗斯《生意人报》ll月10日文章:中国模式无法复制(作者亚历山大·力口布耶夫)。
    ④Beware the Beijing model, Economist, May26,2009.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3721724/print.
    ⑤美媒:美国人不用恐惧中国崛起[N].参考消息,2011-01-21。原文见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20日社论:红色恐惧再度袭来。
    ①俞可平,黄平.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45-250.
    ②丁学良.“中国模式”为何不好推广?[J].国务院体改办信息中心主办:经济管理文摘,2008(19):28-29.
    ③[波兰]博格丹·高拉尔奇克.中国道路:一台高效但未经打磨的发动机[N].经济观察报,2011-03-14(42).
    ①中国模式很诱人,但难以输出[N].参考消息,2011-12-06(14).原文见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2011年12月4日文章:中国海外投资不是“十字军东征”。
    ②[俄]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中国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J].海外经济评论,2006(42).原文见俄罗斯《政治杂志》周刊2006年10月2日文章:中国模式——魅力难以抗拒。
    ①苏联前驻中国外交官顾达寿:中国成就来源于有一批卓越领导人[N].参考消息,2011-05-19(11).
    ②中国模式高出一筹[N].参考消息,2011-12-02(14).原文见《华尔街日报》网站2011年12月1日文章:中国高出一筹的经济模式(作者:安迪·斯特恩)。
    ①“中国模式”照亮越南[N].参考消息,2004-01-16(8).原文见《日本时报》网络版1月12日文章:中国照亮越南的道路(作者: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理事会秘书长张朱照)。
    ②“中共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强大领导力”——西方政党领袖和专家学者寄语中共(海外人士评说中共7),参考消息,2011-06-27(10).
    ③“中国模式”挑战传统理论—外国专家评价“中国模式”之一[EB/OL].人民网国际频道,2009-05-07.
    ④[俄]阿布坚科.四条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国际社会与经济,1996(10).
    ①徐崇温.国外有关中国模式的评论[J].红旗文稿,2009(8).
    ②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N].参考消息,2004-11-02(16).原文见俄罗斯《远东问题》双月刊10月22日一期文章:论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作者:季塔连科)。
    ③[俄]阿布坚科.四条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国际社会与经济,1996(10).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3.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①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N].参考消息,2004-11-02(16).原文见俄罗斯《远东问题》双月刊10月22日一期文章:论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作者:季塔连科)。
    ②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N].参考消息,2004-11-02(16).原文见俄罗斯《远东问题》双月刊10月22日一期文章:论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作者:季塔连科)。
    ③马克思主义光辉不灭[N].参考消息,2003-01-06(3).原文见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2月21日一期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
    ④德国媒体评论,中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热带动马克思热[N].环球时报,2005-05-23(1
    ①[俄] M.JI.季塔连柯.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1(6).
    ②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13.
    ①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16.
    ②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16.
    ③Martin Hart-Landsberg and Paul Burkett, China and Socialism: Market Reforms and ClassStruggle[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5:18.
    ④Martin Hart-Landsberg, The Realities of China Today[J]. Against the Current,2008,23(5):21-22.
    ①福山分析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中国模式”代表集中高效[N].参考消息,2009-08-19(16).
    ②中国给社会主义带来希望[N].参考消息,2003-05-14(8).原文见德国《我们的时代》周报4月25日一期文章:中国2003——迈向社会主义道路(作者:罗尔夫贝特霍尔德)。
    ③[美]大卫W尤因著,周艳辉摘译.美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争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4(12).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1.
    ②中国软实力悄然崛起[N].参考消息,2005-01-13(15).
    ③“中国模式是上个世纪以来最为成功的”—外国专家评价“中国模式”之二[EB/OL].人民网国际频道,2009-05-07.
    ①美智库专家看中国30年巨变[N].参考消息,2008-11-06(16).原文见香港《镜报》月刊11月号文章:美国专家看中国30年巨变(作者:韦章尧)。
    ②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N].参考消息,2004-11-02(16).原文见俄罗斯《远东问题》双月刊10月22日一期文章:论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作者:季塔连科)。
    ③“中国模式”挑战传统理论—外国专家评价“中国模式”之一[EB/OL].人民网国际频道,2009-05-07.
    ①美国媒体高调肯定中国模式的背后[N].参考消息,2009-02-01.(该文是宋鲁郑评美国《新闻周刊》对《中国为什么行得通》(why china works)的评论)。
    ②Scott Kennedy, The Myth of the Beijing Consensu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62.
    ①“中国模式”成俄罗斯牵制欧美手段[N].参考消息,2011-01-28.原文见日本《富士产经商报》1月27日文章:俄罗斯把“中国模式”作为牵制欧美的手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0.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6.
    ①郑永年.何为“中国模式”,认识仍未深入[N].环球时报,2011-02-22(14).
    ②郑永年.何为“中国模式”,认识仍未深入[N].环球时报,2011-02-22(14).
    ③郑永年.何为“中国模式”,认识仍未深入[N].环球时报,2011-02-22(14).
    ④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55.
    ①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52.
    ②“北京共识”与中国和平崛起——专访美国高盛公司咨询顾问雷默[N].参考消息,2004年6月10(15).
    ③西方学者论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N].参考消息,2004-06-10.
    ④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N].参考消息,2004年11月2(16).原文见俄罗斯《远东问题》双月刊10月22日一期文章:论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作者:季塔连科)。
    ⑤[英]斯蒂芬·哈尔珀著,王鑫、李俊宏等译.北京说了算: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如何主导二十一世纪[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54.
    ⑥[英]斯蒂芬·哈尔珀著,王鑫、李俊宏等译.北京说了算: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如何主导二十一世纪[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50.
    ①[英]斯蒂芬·哈尔珀著,王鑫、李俊宏等译.北京说了算: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如何主导二十一世纪[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74.
    ②[英]斯蒂芬·哈尔珀著,王鑫、李俊宏等译.北京说了算: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如何主导二十一世纪[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55.
    ①还不能告别“摸着石头过河”[J].瞭望东方周刊,2010(3).
    ②毕文胜.波波夫谈中国发展模式[J].国外理论动态,2011(1).
    ③[古巴]胡利奥·A.迪亚斯·巴斯克斯.新中国60年孕育新模式.见王辉耀.中国模式——海外看中国崛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6.
    ①从历史宏观视野看改革开放30年[N].参考消息,2008-11-20(14).原文见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8日文章:改革开放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作者:郑永年)。
    ②[美]阿里夫德里克,远山编译.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不应抛弃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①[美]乔舒亚·库珀·雷默.在“北京共识”下“共同进化”[N].国际先驱导报,2010-04-26(20).
    ②Suisheng Zhao, The China Model: can it replace the Western model of modernization[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0,19(65):421.
    ③中印经济发展模式差异详解[N].参考消息,2004-05-25(16).原文见香港亚洲时报在线4月29日文章:中印两国差异详解(作者: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中国政治经济学者莱内特翁)。
    ⑤中印经济发展模式差异详解[N].参考消息,2004-05-25(16).原文见香港亚洲时报在线4月29日文章:中印两国差异详解(作者: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中国政治经济学者莱内特翁)。
    ②印度要“追赶中国龙”须借鉴中国模式[N].参考消息,2009-09-17.
    ③探寻中国发展之谜[N].参考消息,2005-11-30(16).原文见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1月23日和25日连载文章:中国人为什么建设苏联?(记者:达里亚阿斯拉莫娃)。
    ④俄罗斯学者探讨中国改革成功模式中国改革注重民众利益[N].参考消息,2003-09-28(1).原文见俄罗斯《消息报》9月25日报道:什么是中国模式?
    ①哈佛“中国通”谈中国研究与中国模式——专访傅高义教授[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1).
    ②张维为.中国触动全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36-38.
    ①张英,俞峥.你们有很了不起的故事,但你们没有讲(约翰·奈斯比特专访)[N].南方周末,2009-09-17(D21).
    ①2009,中国作为新型大国开始改变世界[N].参考消息,2009-12-31(12).
    ②中国崛起是一种文化现象[N].参考消息,2007-03-20(16).原文见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16日文章:中国崛起是一种文化现象(作者:杜平)。
    ③中国崛起是一种文化现象[N].参考消息,2007-03-20(16).原文见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16日文章:中国崛起是一种文化现象(作者:杜平)。
    ④中国的成就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N].参考消息,2003-09-15(8).原文见俄罗斯《苏维埃俄罗斯报》9月11日文章:我的黄皮肤兄弟(作者:鲁利夫希茨)
    ①中国崛起源自肯“吃苦”[N].参考消息,2011-01-10.原文见《纽约时报》网站1月8日文章:中国崛起,将军!
    ②向东看,寻找解决西方问题的办法[N].参考消息,2011-03-07(10).原文见《爱尔兰时报》网站2月15日文章:向东看,寻找解决西方问题的办法(作者:该报国际版主编丹尼斯·斯汤顿)。
    ③“中国模式”给世界带来启迪[N].参考消息,2008-07-30(14).原文见英国《金融时报》7月29日文章: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作者:里奥·霍恩).
    ④马丁雅克撰文认为西方应正确理解中国崛起[N].参考消息,2009-11-24(16).原文见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11月22日文章:理解中国(作者:马丁雅克)。
    ⑤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N].参考消息,2009-08-19(16).原文见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7月31日文章: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的新样板?(作者:恩里克凡胡尔)。
    ①中国崛起是一种文化现象[N].参考消息,2007-03-20(16).原文见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16日文章:中国崛起是一种文化现象(作者:杜平)。
    ②西方媒体出现反思中国模式新动向[N].参考消息,2009-07-07(16).
    ③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3.
    ④中国是发达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N].参考消息,2011-01-13(16).原文见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1月11日文章:中国既是发达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作者:阿尔弗雷多托罗阿迪)。
    ⑤邱震海.认真思考和研究中国现代化的深层问题[EB/OL].联合早报网2011-01-31.
    ①“中国模式是上个世纪以来最为成功的”——外国专家评价“中国模式”之二[EB/OL].人民网国际频道,2009-05-07.
    ②[俄]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中国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J].海外经济评论,2006(42).原文见俄罗斯《政治杂志》周刊2006年10月2日文章:中国模式——魅力难以抗拒。
    ③[俄]叶列娜·波多利科.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对西方自由经济的真正挑战[J].海外经济评论,2007(33).
    ①日渐衰落的西方仍有故事要讲——评约瑟夫奈《权力的未来》一书[N].参考消息,2011-03-14(12).原文见英国《金融时报》3月6日文章:日渐衰落的西方仍然有故事要讲(作者该:报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
    ②中国今年“周年”之年的历史启示[N].参考消息,2011-02-13.原文见美国《世界日报》2月11日文章:中国今年“周年”之年的历史启示。
    ③[英]斯蒂芬·哈尔珀著,王鑫、李俊宏等译.北京说了算: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如何主导二十一世纪[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61.
    ①中国模式能够被围堵吗?(下)[N].参考消息,2009-09-10(16).原文见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9日文章:中国模式能够被围堵吗?(作者:郑永年)。
    ①中美争锋背景及其深刻复杂[N].参考消息,2011-06-23(14).原文见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7/8月号(提前出版)文章:中国特色的霸权主义(作者:阿伦佛里德伯格)。
    ②中国快速崛起,西方应该害怕吗?[N].参考消息,2011-03-03(14).原文见法国《回声报》2月24日文章:应该害怕中国吗?(作者:热拉尔莫阿蒂)。
    ③面对中国崛起,西方进退失据[N].参考消息,2008-01-04(8).原文见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1日文章:西方年终如何看中国(作者:华盛顿中国论坛社社长陈有为)。
    ①从历史宏观视野看改革开放30年[N].参考消息,2008-11-20(14).原文见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8日文章:改革开放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作者:郑永年)。
    ①林春.“中国模式”议[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4).
    ②[英]马丁·雅克著,张莉、刘曲译.当中国统治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59.
    ①Li Cheng, Speed vs Direction, China Security,2008,4(2):5.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专题文集》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5.《邓小平文选》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8.
    1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3.
    1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9.
    1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3.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8.
    1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1.
    1. Jamal S.Shrair, The Giant Awakening: Is China Approaching True Socialism?Boca Raton: Universal Publishers,2000.
    2. Jonathan R. Woetzel, Capitalist China: Strategies for a RevolutionizedEconomy, Singapore: John Wiley and Sons(Asia)Pte Ltd,2003.
    3. Yanrui Wu,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 miracl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2004.
    4. BRUCE GILLEY, China’s Democratic Fu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
    5. Kjeld Erik Brodsgaard and Zheng Yongnia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Refor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6.
    6. Frank S. Fang, China Fever: Fascination, Fear, and the World's NextSuperpower,Berkeley: Stone Bridge Press,2007.
    7. James Kynge, China shakes the world: A Titan's Rise and Troubled Future--and the Challenge for America, New York: Mariner Books Press,2007.
    8. John Farndon, China Rises: How China's Astonishing Growth Will Change theWorld, London: Virgin Books,2007.
    9. Randall Peerenboom,CHINA MODERNIZES:Threat to the West or Model for theRes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0.Joshua Kurlantzick,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the World,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
    11.Susan L. Shirk,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2.Christopher A. Mcnally, China’s Emergent Political Economy: Capitalism inthe Dragon’s Lair, London: Routledge,2008.
    13.Mark Leonard, What Does China Think? London: Fourth Estate,2008.
    14.James Mann, The China Fantasy: Why Capitalism Will Not Bring Democracy toChina, New York: Penguin Books,2008.
    15.Joseph Fewsmith,China Since Tiananmen:From Deng Xiaoping to Hu Jintao,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6.MinQi Li,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Demise of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London: Pluto Press,2008.
    17.Huang Yasheng,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8.
    18.Eamonn Fingleton, In the Jaws of the Dragon, New York: Thomas DunneBooks,2008.
    19.Robert Lawrence Kuhn, How China's Leaders Think: The Inside Story of China'sReform and What This Means for the Future, Singapore: John Willy&sons (Asia)Pte Ltd,2009.
    20.Martin Jacques,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London: Allen Lane,2009.
    21.Teresa Wright, Accepting Authoritarianism: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a’s Reform Er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2.Edward S. Steinfeld, Playing Our Game: Why China's Rise Doesn't Threaten theWes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3.S. Philip Hsu,Yu-Shan Wu,Suisheng Zhao,In search of China's developmentmodel: beyond the Beijing Consensus,New York: Routledge,2011.
    1.[美]邹至庄著,曹祖平等译.中国经济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法]伊兹拉莱维奇著,姚海星等译.当中国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3.[美]乔纳森·安德森著,余江、黄志强译:走出神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美]霍华德·威亚尔达主编,董正华、昝涛、郑振清译.非西方发展理论—地区模式与全球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比]约翰·思文,[美]罗思高著,田士超译.发展转型之路:中国与东欧的不同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阿根廷]吉列尔莫·奥唐奈著,王欢、申明民译.现代化和官僚威权主义:南美政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日]青木昌彦、吴敬琏编.从威权到民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10.[德]卡尔·皮尔尼著,陈黎译.印度中国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11.[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著,隆国强等译.账簿中国——美国智库透视中国崛起[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12.[匈牙利]玛利亚·乔钠蒂著,李陈华、许敏兰译.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3.[德]赫尔穆特·施密特、佛朗克·西伦著,梅兆荣、曹其宁、刘昌业译.理解中国——对话德国前总理施密特[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14.[法]魏柳南著,王宝泉、叶寅晶译.中国的威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5.[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著,魏平译.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
    16.[意]乔万尼·阿里吉著,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7.[美]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编,方颖、赵扬等译.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8.[英]大卫·哈维著,初立忠、沈晓雷译.新帝国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9.[英]马丁·雅克著,张莉、刘曲译.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0.[美]斯蒂芬·哈尔珀著,北京说了算?:中国的威权模式将如何主导21世纪.王鑫、李俊宏等译[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
    21.[英]珍妮·克莱格著,葛雪蕾、洪曼、李莎译.中国的全球化战略——走向一个多级世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2.[美]李侃如著,胡国成、赵梅译.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3.[美]大卫·哈维著,王钦译.新自由主义简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4.[加]马耀邦著,林小芳、李冬梅、林贤剑译.美国衰落——新自由主义的穷途末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25.赵启正、[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著.对话中国模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1.李慎之,何家栋.中国的道路[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
    2.吴建华.东亚现代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崔桂田.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阎学通,孙学峰.中国崛起及其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6.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郑必坚.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8.张宇.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10.俞可平.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关海庭,吴群芳.渐进式的超越——中俄两国转型模式的调整与深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辛向阳.中国发展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3.杨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多维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4.郑必坚.思考的历程——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由来、根据、内涵和前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5.李凯林.中国改革的哲学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蔡德贵.中国和平论——中国和平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17.罗崇敏.中国发展战略概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18.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全球化与中国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9.宿景祥、齐琳.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中国崛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0.江金权.中国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解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1.沈云锁,陈先奎.中国模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2.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3.徐贵相.中国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4.陈平.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衰落——拉丁美洲经济改革(1973-2003)[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25.胡伟.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中国道路与经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6.杜艳华、董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7.韩保江.中国奇迹与中国发展模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8.朱峰,[美]罗伯特·罗斯.中国崛起:理论与政策的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9.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30.邹东涛.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1.林毅夫,姚洋主编.中国奇迹——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2.徐贵相.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模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33.郑永年著,郁建兴、何子英译.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4.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35.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6.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7.王辉耀.中国模式——海外看中国崛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38.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9.陈志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M].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0.
    40.陈志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41.李建中.中国模式:一个文明大国的复兴与崛起[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42.潘维,玛雅.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43.赵剑英,吴波.论中国模式(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4.齐世泽.论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
    45.朱佳木.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46.邹东涛.金融危机考验中国模式(2008-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7.陈文江,商艳光,赵秉前.中国模式:中国社会年报2009[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48.李凤华.中国经济崛起的10大秘密——读懂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49.俆牧.大变局:中国模式的崛起于西方模式的衰落[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50.胡键.角色·责任·成长路径——中国在21世纪的基础性战略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1.杨其静.市场、政府、企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2.董正华.世界现代化历程(东亚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3.林祥、郭海、章泽武、梁泳梅.崛起的中国[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54.王新颖.奇迹的构建: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5.周艳辉.增长的迷思: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6.吕增奎.民主的长征:海外学者论中国政治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7.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8.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 China’s two decades of communism, Time, Octomber3,1969.
    2. China: From Mao to Deng,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 Issue01, Summer1997.
    3. Shaun Breslin,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ublic, thePrivate and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Paper (Murdoch University) NO.104,June2004.
    4. Hudson institute center for Latin American studies, The Chinese model gaining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in Latin America? October10,2006.
    5. Rowan Callick, The china model, American, November-December2007.
    6. Richard Walker&Daniel Buck, The Chinese Road, The New Left Review,July-August2007.
    7. The Dragon and the American Dream,The Atlantic,September14,2010.
    8. China's growth pains,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March31,2008.
    9. David Whitehouse, Crisis and class struggl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ocialistReview, Issue67, September–October2009.
    10.Maison Louis Carré,Is There a China Model? Glasshouse Forum, February23–24,2009.
    11.The China model, Economist, May6,2010.
    12.The state and the economy: Re-enter the dragon, Economist, June3,2010.
    13.China buys up the world, Economist, November19,2010.
    14.Banyan: Reform in china, Economist, November19,2010.
    15.Friend or foe?: A special report on china’s place in the world, Economist,December10,2010
    16.Michael Schuman, China: A New Economic Model? Monday, March1,2010.
    17.Tony Karon, Why China Does Capitalism Better than the U.S. Jan.20,2011.
    18.Katrin Bennhold, What Is the Beijing Consensus? New York Times, January28,
    2011.
    19.William Paul Cockshott, Comments on the‘China model’, International CriticalThought,Vol.1, No.2, June2011.
    20.Arif Dirlik, The idea of a ‘Chinese model’:A critical discussion,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Vol.1, No.2, June2011.
    1.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J].读书,2007,(06)
    2.左宪民.“北京共识”与中国道路的价值意蕴解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9,(01)
    3.王庆五.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4.吴敏燕.中国道路与世界视野[J].国际学术动态,2009,(03)
    5.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9,(05)
    6.程恩富.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特征和内涵[J].经济学动态,2009(12)
    7.陈红太.应怎样看待“中国道路”“中国模式”[J].理论导报,2010,(02)
    8.李琦,胡昌勇.国内外学者纵论“中国道路”[J].党的文献,2010,(04)
    9.刘仁营,裘白莲.中国模式:真伪之辨[J].探索,2010,(04)
    10.范明英,蔡宁.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道路与模式”比较分析[J].长白学刊,2010,(05)
    11.吴海江.“中国模式”的实质、普适性及未来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2010,(05)
    12.杨生平,谢玉亮.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近年来中国发展模式研究述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05)
    13.于迎丽.重新解读“中国模式”:概念与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10,(06)
    14.袁秉达,官进胜.国外“中国模式”热的生成原因[J].求是,2010,(14)
    15.郑永年.中国模式研究应去政治化[J].人民论坛,2010,(24)
    16.田春生.关于中国模式的主要争议[J].人民论坛,2010,(24)
    17.魏晓文,刘志礼.近期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趋势、困境及启示[J].理论视野,2010,(10)
    18.赵凌云.“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完善[J].学习月刊,2010,(23)
    19.肖贵清.论中国模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2011(01)
    20.胡键.用全球视野理解中国模式[J].求是,2011(02)
    21.程恩富.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1-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