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世界视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以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目标的。这决定了它必然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开创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成果,其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架构也得以形成。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已经把“世界性”和“全球化”的命题推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面前,世界视野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元方法”。
     笔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世界视野”这一命题,就是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世界视野予以梳理和澄明,寻求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何以可能、如何可能,试图把这一理论研究向纵深推进,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世界意义。
     本文的第一章,首先定位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国内外历史背景,梳理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选择、宣传、运用上所具有的世界视野。接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命题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积极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世界视野加以辨析。
     在第二、三两章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世界视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何以可能、如何可能及其必要性进行了论证。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要求、认识中国国情把握时代脉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继而从实践哲学的世界视野、实践活动的全球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等四个方面切入,阐述了世界视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文的第四章则论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全球化背景下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二是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三是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赋予自身更多的世界意义,才能得以继续生长和发展,也才能更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时代精神。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points of Marxism Philosophy in China are to solve China’s practical problems. To solve China’s practical problems determines that Marxism Philosophy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China. The great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Philosophy come into being under such a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which also the major theories such as Maoism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The framework of Chinese Marxism Philosophy has thus been formed.
     At present, the world is in the period of great development, great change and great adjustment, the trend of the peac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is even stronge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practice activities have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global" and "globalization" to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Philosophy, consequently, the World Vision has become the "meta-method" of academic method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proposition, World Vis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Philosophy, in an attempt to hackle the World Vis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Philosophy, examine the probability in the level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omote in depth study of this theory to give a new world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Marxism Philosoph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studies the home and abroa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describes the early Marxism theorists’world vision chosen, publicized and used in Marxism Philosophy.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proposition of the Marxism Philosophy in Chin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orld vision from the positive results of the Marxism Philosophy -- the thought of Maoism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the purpose of this part is to demonstrate in depth the probability and necessity of world vision in Marxism Philosophy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ory, this par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Philosophy,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the requirement of Chinese Marxism Philosophy, and establishing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grasping the pulse of the times, and so on. In practice, this part probes into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world vision concerning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which are the practice is the world vision on the practical Philosophy, the globality of the practice activities, the conversation from history to world history, and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world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Marxism Philosophy is discussed. I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theoretical summary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the global backgrou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a word, Chinese Marxism Philosophy is only to give them more world significance, it will be able to survive, develop, and reflect its value and Spirit of the times in a better Way.
引文
①汪信砚:《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第87页。
    ②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世界视野》,《学术月刊》2003年11期,第14—15页。
    ①余源培、沈玉梅:《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眼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12期,第9页。
    ②汪信砚、陈立新:《反对教条主义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15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中文1版,第121页。
    ④杨义:《现代世界视野通论(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期,第199页。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5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3—1514页。
    ②郭建宁:《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9页。
    ④《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19页。
    ②《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②《艾思奇全书》(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492页。
    ③《艾思奇全书》(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③《<海国图志>和“师夷之长技以治夷”》转引自www.lunwenda.com/zhexue200804/57301/。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①《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7页。
    ②《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①《李达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②《艾思奇全书》(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4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3、515、45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1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2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6—4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②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③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④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②《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③《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①《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李大钊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④转引自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061.htm
    ⑤张允熠:《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学术界》2004年5月第8页。
    ⑥参见方克立《关于文化体用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①《国语·郑语》。
    ①《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②余源培、沈玉梅:《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眼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12期,第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7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①胡锦涛:《在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的讲话》www.gov.cn/ldhd/2009-09/24/content_1424768.htm
    ②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①《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①余源培、沈玉梅:《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眼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12期,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1、292页。
    ①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②吉尔·利波维茨基、塞巴斯蒂安·夏尔:《超级现代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列宁全集》(第26、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文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江泽民文选》(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3.《艾思奇全书》(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李达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5.《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8.《荀子·劝学篇》[M].
    19.《船山全书》(第1、12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20.吉尔·利波维茨基、塞巴斯蒂安·夏尔:《超级现代时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郭建宁:《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刘林元、姚润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3.郭湛、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4.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陶德麟、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6.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顾海良、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李惠斌、薛晓源:《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报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施维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析》[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陶德麟、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和反思》[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戴小红、邱家洪、胡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2.李佑新:《毛泽东研究》[C],长沙: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王向清:《冯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C],长沙: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夏斯云、张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
    1.吴俊峰:《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山西大学,2003年.
    2.余向红:《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前进方向》[D]武汉大学,2005年.
    3.刘礼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双向互动及途径》[D]中南大学,2007年.
    1.丰子义:《世界历史与时代——列宁“世界历史”理论探析》[J]《江海学刊》2008年2期.
    2.丰子义:《全球性与现代性》[J]《哲学研究》2006年6期.
    3.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辨误》[J]《哲学研究》2008年10期.
    4.汪信砚:《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6期.
    5.汪信砚:《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4期.
    6.汪信砚:《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3期.
    7.汪信砚:《视野·论域·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的三个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2003年12期.
    8.汪信砚、陈立新:《反对教条主义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3期.
    9.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演变》[J]《理论学刊》2000年3期.
    10.王向清:《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J]《学习论坛》2008年1期.
    11.王向清:《“智慧”说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J]《哲学研究》2006年5期.
    12.余源培、沈玉梅:《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眼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12期.
    13.倪娜:《毛泽东的全球化思想及其方法论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5期.
    14.高清海:《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哲学理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3期.
    15.叶险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1年2期.
    16.叶险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历史性与当代性》[J]《教学与研究》2005年9期.
    17.马俊峰:《合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J]《教学与研究》2005年9期.
    18.马俊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J]《学术研究》2006年3期.
    19.杨义:《现代世界视野通论(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期.
    20.何萍:《开展以中国现代化为中心论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5期.
    21.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世界视野》[J]《学术月刊》2003年11期.
    22.汤晖、万顺福、王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1期.
    23.杨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J]《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3期.
    24.袁吉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基本问题》[J]《哲学研究》2007年4期.
    25.赵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5期.
    26.赵剑英:《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再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6期.
    27.王锐生:《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当代化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6期.
    28.王锐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结束了吗了——与常绍舜同志商榷》[J]《哲学动态》2007年1期.
    29.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学术月刊》2003年11期.
    30.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5期.
    31.郭建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6期.
    32.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3期.
    33.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方法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5期.
    34.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新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1期.
    35.许全兴:《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4期.
    36.欧阳康:《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前提、问题域及研究思路》[J]《哲学研究》2005年9期.
    37.欧阳康:《实践哲学的反思和建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8.令计划:《关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J]《党建研究》2007年11期.
    39.鲁振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1期.
    40.黎康、赵美岚:《“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的交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
    一个基本经验及规律的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7期.
    41.方克立:《关于文化体用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4期.
    42.俞吾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兼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J]《现代哲学》2009年1期.
    43.张允熠:《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学脉继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1期.
    44.张允熠:《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J]《学术界》2004年5月.
    45.张允熠:《论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J]《合肥学院学报》2004年5月.
    46.张允熠:《关于16到18世纪之“中学西渐”的反思》[J]《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9期.
    47.张允熠:《中国文化哲学构建的三大话语平台》[J]《学术界》2008年4月.
    1.李孝全:《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视野》[N]《人民日报》2006-08-21 (09).
    1.胡锦涛:《在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的讲话》[EB/OL] www.gov.cn/ldhd/2009-09/24/content_1424768.htm
    2.《海国图志》和“师夷之长技以治夷”[EB/OL] www.lunwenda.com/zhexue200804/573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