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而形成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具体地说分为三个方面,即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加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特别是有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长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的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其主要表现在: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的即时性不够;研究的系统性不够。本文力求克服这些不足。文中采用文献研读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特别是比较的方法,紧紧地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特别是对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首先表现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在回答“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重强调: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其次表现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也集中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深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精神支柱、科学方法和指导思想。在回答“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着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三个思想解放”;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最新表现为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样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重强调了“四最”,即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在回答“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着重要求: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实践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必将在新的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This research is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Marxist view. Mainly discusse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o "what is a Marxist" and "how to treat Marxism" creative explora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the basic ideas and opinions. Specifically is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namely, by Deng Xiaoping,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rxism view, with Jiang Zemin as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Marxist view, with Hu Jintao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Marxist view. The research on this issue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mainly displays in:to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of Marxist view, To enhanc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study, especially for deepening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ainly displays in:can help us to better establish and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view of Marxism, Better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m, to further promote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academic circles has long-term research, and obtained a certain result, but, on the whole, also exists some unsatisfactory aspects. It mainly displays in:the depth of the study; the real-time enough research,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Article tries to overcome them. This study adopts literature, history and logic method, especially comparative method, tightly around "what is Marxist"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Marxis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communists Marxist outlook on the integrity of the study, especially for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Hu Jintao Marxist view of the communists were studi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Marxist view, first by Deng Xiaoping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view of Marxism. By Deng Xiaoping,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view of Marxism to "what is a Marxist" and "how to treat Marxism" questions. In answer to "what is a Marxist" by Deng Xiaoping, mainly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emphasized:Marxism is the scientific tru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to productivity. Marxism is the essenc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Marxism is full of scientific thought system, Marxism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Marxism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the powerful and the guide to action, Marxism is communism. In answer to "do treat Marxism" by Deng Xiaoping, mainly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emphasized:firm belief of Marxism, Study of Marxism, Complet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Marxism, The universal truth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reality combine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racti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econdly, the performance of Marxist view by Jiang Zemin,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of Marxist view. With Jiang Zemin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of Marxist concept of "also focused on what is Marxist" and "how to treat Marxism" questions. In answer to "what is a Marxist", with Jiang Zemin as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emphasize:Marxism is deeply rooted in practice and in the practice of developing science. Marxism was tested in practice, developing science system, The basic ideas of Marxism is the practice viewpoint and the masses. The living soul of Marxism is the emancipating the mi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Marxist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with Marxism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strong scientific methods and guiding ideology. In answer to "do treat Marxism", emphasize:insists on the guide of Marxism, Armed with scientific theory, "One center, three on", "Two perseverance, cannot ambiguous;" "Three ideological libe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guiding new practi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latest manifestation of Marxist view with Hu Jintao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of Marxist view. With Hu Jintao as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Marxist concept on same "what is a Marxist" and "how to treat Marxism" questions. In answer to "what is a Marxist", with Hu Jintao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emphasized "four", namely the Marxist fundamental theory, characteristics, Marxism is the most lofty ideal society, The most vivid Marxism political position,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character, In answer to "do treat Marxism", insist on request:learning theory and combining practice guidance, Adhere to change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subjective world combines, Insist on using the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theory combines, Strengthen Marxist theory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Really learn really understand really the true use of Marxism.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Marxist view of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can be traced. In the era of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in advance,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new view of Marxism in practice, will develop as The Times and developing constantly.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7]樊瑞平,周向军: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版。
    [28]周向军:走向理想的精神家园毛泽东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比较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方章东:第二国际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周向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1]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2]丁祯彦:哲学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初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3]唐宝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钟家栋: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5]韩世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历程[M].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36]何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7]商志晓: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38]俞吾金:邓小平理论:在历史的天平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9]任青:国内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0]马启民: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1]洪志健:论“三个代表”的科学体系[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奚广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3]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44]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覃采萍:从《江泽民文选》看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J].大连干部学刊,2007年第1期。
    [2]柳国庆: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7年第1期。
    [3]秦正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01期。
    [4]覃采萍:略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J].唯实,2007年第04期。
    [5]周淑芳:论造就形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整体合力[J].企业家天地,2007年第04期。
    [61]田时纲: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观[J].哲学动态,2007年04期。
    [7]唐正东:生产条件的批判之维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超越之路——詹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及其评价[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06期。
    [8]林济森,张林学:“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论解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
    [9]周淑芳: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培育[J].前沿,2007年第07期。
    [10]邵小文:浅析杨匏安马克思主义观的特点及得失[J].理论界,2007年第10期。
    [11]王平:澄其源者流自洁——读《第二国际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5期。
    [12]许华:萨特的马克思主义观[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31期。
    [13]周向军,李慧芬: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01期。
    [14]宋朝光: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J].理论月刊,2006年第03期。
    [15]陶军:马克思主义: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评古尔德纳的“两种马克思主义”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2年第05期。
    [16]陈桂香:“互助论”无政府主义与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2期。
    [17]刘纯:论马克思主义观[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02期。
    [18]曲延春: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历史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04期。
    [19]曲延春:信仰实践发展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J].沈阳干部学刊,2006年第 04期。
    [20]周向军: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J].理论学刊,2006年第08期。
    [21]赵存生: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江泽民文选》[J].求是,2006年第20期。
    [22]崔德华: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述评[J].探索,2006年第04期。
    [23]张三萍:论现代新儒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意义[J].学术论坛,2006年第09期。
    [24]金功辉: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3期。
    [25]曲延春: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时代价值[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05期。
    [26]曲延春:列宁是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J].探索,2006年第06期。
    [27]林孟清: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01期。
    [28]周向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J].齐鲁学刊,2005年第01期。
    [29]梁树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01期。
    [30]刘宝三: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01期。
    [31]梁树发,张新,黄继锋,魏小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03期。
    [32]贾先果: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宿州学院学报[J].2005年第03期。
    [33]满益勇,符原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两次历史性飞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03期。
    [34]王树棣:简评陈独秀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观[J].晋阳学刊[J].1990年第03期。
    [35]刁世存: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2005年第03期。
    [36]李合敏: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2期。
    [37]董德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03期。
    [38]曹富雄,桑维军: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反差现象述评[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05期。
    [39]刘梅:新术语与真精神——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观[J].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
    [40]季乃礼: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01期。
    [41]陈红:论别尔嘉耶夫的马克思主义观[J].学术交流,2004年第01期。
    [42]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历史与逻辑基础—一论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观[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01期。
    [43]吴慧: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01期。
    [44]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解读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理路——二论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观[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02期。
    [45]李慧芬: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J].理论学刊,2004年第07期。
    [46]李德顺:简论邓小平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年第08期。
    [47]黄继锋: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观评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02期。
    [48]刘建军: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而作[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年第1期。
    [49]周向军,李慧芬: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08期。
    [50]李俊,周军:试论五四时期施存统的马克思主义观[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04期。
    [51]唐正东: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的潜在空间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阿格里塔的晚期马克思主义观简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5期。
    [52]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现当代意义——三论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观[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04期。
    [53]宫敬才:我对徐崇温同志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的几点看法[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第02期。
    [54]原国栋: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04期。
    [55]梁树发: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体系——一种关于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的观察视角[J].浙江学刊,2004年第06期。
    [56]杨延浦: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02期。
    [57]许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05期。
    [58]周向军,孙士玲: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化与拓展——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J].理论学刊,2003年第05期。
    [59]夏文斌: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04期。
    [60]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06期。
    [61]梁树发:柯尔施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05期。
    [62]孙士玲,周向军: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突出贡献[J].发展论坛,2003年第04期。
    [63]王顺生:试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12期。
    [64]张东鹏: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发生学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01期。
    [65]陈晓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引导与纠偏[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02期。
    [66]赵相雨: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长征,2003年第02期。符原菁:试论十六大报告对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创新[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03期。
    [67]卞敏: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06期。
    [68]侯树栋,辛国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理论品质的对话[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05期。
    [69]文山,梁由之:中国共产党的两种马克思主义观——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 改进党的作风的决定》[J].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0l期。
    [70]周向军:略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机制[J].发展论坛,2002年第03期。
    [71]李震:古尔德纳的“两种马克思主义观”评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02期。
    [72]李慧芬:试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J].发展论坛,2002年第04期。
    [73]李紫电:论青年卢卡奇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观[J].东疆学刊,2002年第01期。
    [74]李军林: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04期。
    [75]王凤才: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的几个问题[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02期。
    [76]梁树发:卢卡奇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评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03期。
    [77]解建国:略论高君宇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J].太原大学学报,2002年第02期。
    [78]刘国华: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探析[J].天中学刊,2002年第01期。
    [79]项久雨: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学习与实践,2002年第05期。
    [80]周向军: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05期。
    [81]杨建平: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何种意义上具有人学旨趣——从马克思的经济学文本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的一种反驳[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04期。
    [82]肖东波:“一定不要忘记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宁夏党校学报,2001年第02期。
    [83]常青,赵尚杰: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02期。
    [84]宋善文,谢承国:论邓小平晚年的马克思主义观[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02期。
    [85]姜义军:谈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J].真理的追求,2001年第03期。
    [86]文君:陈独秀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之比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03期。
    [87]梁树发:再谈马克思主义观——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05期。
    [88]王心富:略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第01期。
    [89]马丽: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01期。
    [90]吴晓东:评萨特的“马克思主义”观[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02期。
    [91]杜向奎,祁冰:试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特点[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02期。
    [92]刘建军:着力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许征帆新著《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评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02期。
    [93]梁树发:谈谈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06期。
    [94]徐崇温: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04期。
    [95]赛晓序:析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东岳论丛,1999年第02期。
    [96]朱传,张理海: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1期。
    [97]徐崇温: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视野,1999年第03期。
    [98]徐淑贞: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党史博采,1999年第06期。
    [99]徐崇温: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内部文稿,1999年第01期。
    [100]沙健孙: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与北大的马克思主义传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2期。
    [101]庄福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南方谈话[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年第03期。
    [102]唐宝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历程——兼论两种马克思主义观[J].广东党史,1998年第05期。
    [103]周振国,康振海: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河北学刊,1998年第03期。
    [104]崔景明: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2期。
    [105]李合敏: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呼兰师专学报,1998年第03期。
    [106]李合敏: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J].沈阳教学院学报,1998年第02期。
    [107]R.艾芝莱,张峰: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阿尔杜塞的马克思主义观[J].世界哲学,1983年第01期。
    [108]王雨辰:张守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理论贡献[J].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第11期。
    [109]齐勇,王心付: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02期。
    [110]车玉玲:关于历史进程中主体作用的探索——论青年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J].求是学刊,1997年第05期。
    [111]黄敏兰:李大钊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J].人文杂志,1997年第06期。
    [112]秦宣: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02期。
    [113]高宝柱: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城市研究,1997年第04期。
    [114]吴奇俊: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7年第03期。
    [115]田晓:论胡克的多元马克思主义观[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04期。
    [116]李印,赵守运: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01期。
    [117]朱荣英:浅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现实意义[J].开封大学学报,1996年第03期。
    [118]莫志斌,胡建红:向警予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J].求索,1996年第05期。
    [119]彭纳揆:老祖宗不能丢——浅论邓小平同志的马克思主义观[J].思想教育研究,1996年第01期。
    [120]孙树枫,张健:略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学术探索,1996年第03期。
    [121]孙树枫,张健:略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体系[J].理论视野,1996年第04期。
    [122]林建华: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年第02期。
    [123]刘歌德: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02期。
    [124]许征帆:略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03期。
    [125]钟诚: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年第04期。
    [126]张圻福:试论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观[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03期。
    [127]商志晓: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发展论坛,1995年第07期。
    [128]李印,赵守运: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学习《邓小平文选》的粗浅体会[J].党政干部学刊,1995年第11期。
    [129]冯干文: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再谈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01期。
    [130]冯干文: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三谈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05期。
    [131]常璞英:浅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02期。
    [132]王东生: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1995年第01期。
    [133]裴传永,马百莲:试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03期。
    [134]冯干文: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06期。
    [135]杨百成:简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视野,1994年第06期。
    [136]商志晓: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理论视野,1994年第06期。
    [137]陶军:马克思主义: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评古尔德纳的“两种马克思主义”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2年第05期。
    [138]王树棣:简评陈独秀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观[J].晋阳学刊,1990年第03期。
    [139]宫敬才:我对徐崇温同志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的几点看法[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第02期。
    [140]李震:古尔德纳的“两种马克思主义观”评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02期。
    [141]吴晓东:评萨特的“马克思主义”观[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02期。
    [1]刘书慧: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J].武汉大学,2000年。
    [2]孙士玲: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2003年。
    [3]李慧芬: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生成研究[J].山东大学,2003年。
    [4]张东鹏: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2003年。
    [5]刘文杰: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山东大学,2005年。
    [6]徐向周: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2005年。
    [7]刘纯:论马克思主义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定位[J].中南大学,2005年。
    [8]汪功胜:“青春”的马克思主义——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J].安徽大学,2005年。
    [9]陈庆龙:论青年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2006年。
    [10]陈桂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2006年。
    [11]郭鹏: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山东大学,2007年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④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147、36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8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④梁树发.邓小平论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8期。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③梁树发.邓小平论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8期。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4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②③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42、291—29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④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2页。
    ③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页。
    ③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2页。
    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0页。
    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1页。
    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8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16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7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③《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3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8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6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1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4页。
    ⑦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页。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3页。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页。
    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17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8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16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7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34页。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0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40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9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8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88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9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4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4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10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页。
    ③人民日报,2006年4月26日第5版。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36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