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鞍钢宪法”是建国后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企业管理和技术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鞍钢宪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并因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对“鞍钢宪法”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历史影响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不仅肯定其中科学合理的因素和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而且不回避其中的失误和不足,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总结其中的教训。
     第一章主要是阐述“鞍钢宪法”诞生之前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状况,这是“鞍钢宪法”形成的重要历史背景之一。
     第二章阐述“鞍钢宪法”形成的具体过程。先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概括了“鞍钢宪法”的历史背景。接着阐述了鞍钢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的突出表现以及毛泽东批示关于“鞍钢宪法”的具体过程。最后,结合对毛泽东批示的文本分析对“鞍钢宪法”的思想内容以及当时的解读作了系统分析。
     第三章阐述“鞍钢宪法”的曲折历史命运,也就是在其诞生以后的传播、推广状况及历史影响。在“鞍钢宪法”诞生之初,因为中苏论战的原因没有在国内公开宣传,只是在冶金工业部门和大型企业中进行了宣传和推广。在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鞍钢宪法”与贯彻《工业七十条》、学解放军、学大庆等结合起来,虽然在客观上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发扬,但也未形成单独的宣传声势。“文化大革命”时期,“鞍钢宪法”形成浩大的宣传声势,但却被严重的扭曲了。因此,改革开放之前“鞍钢宪法”没有获得全面的、科学的解读,这为它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长期被忽视埋下了伏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鞍钢宪法”的基本精神有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第四章是关于“鞍钢宪法”的历史评价。第一节分析“鞍钢宪法”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以“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作典型分析,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证“鞍钢宪法”的历史必然性。其次,将“两参一改”与天桥经验的“三参一改”进行比较,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分析“鞍钢宪法”的历史必然性。再次,从“宪法”的命名方式着手,通过层层剖析,论证“鞍钢宪法”作为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总结的必然性。最后,逐层论证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为什么会出现在东北、出现在鞍钢。第二、三节分别分析“鞍钢宪法”的历史局限性、合理内核。
Angang Constitution is the precipitation of socialist enterprise management experience ten years after 1949, which for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d a positive impact.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ime constraints, it also inevitably have their own limitations, and thus have a certain negative impact. In this paper, analysis of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fate was well done. On this basis,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of them not only affirmed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factors and positive impact, resulting in a certain range summed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but also not avoided its mistakes and shortcomings and 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m to sum up the lesson.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explain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as part of the background of Angang Constitution.
     The second chapter concentrated on the formation of a specific process of Angang Constitution.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Anshan Iron and Steel Company in the late 50s and early 60s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revolution movement, and the formation were chronologically explained. Then the effect Maozedong have on the Angang Constitution was promulgated, as well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Angang Constitution shortly after it was announced.
     Chapter III concentrated on Aagnang Constitution′s fate of the tortured history, that is, in its subsequent dissemination of birth, promotion status and historical influence. Soon after it was born, because there was no reason for the Sino-Soviet polemics, it was publicized in the country only in the metallurgical industry sector of the small-scal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In the ensuing period of national economic readjustment, Angang Constitution and implement the Industrial 70, In the whole country learn from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dustry learn from Daqing, although the objective has been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some, but did not form a separate publicity momentum. In the“Cultural Revolution”period, there was the formation of vast propaganda, but seriously distorted. Therefore,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gang Constitution hag no access to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which for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fter the long-neglected foreshadow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gang Constitution are seeing a gradual rise to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people′s atten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on the history of evaluation of Angang Constitution. section one has four parts on the inevitability of Angang Constitution. First, as a typical analysis, Analyzing the birth of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mainly includes four aspects:“cadre attending labour; worker attending management; reforming unsuitable regulations; cadre, worker and technical personal combination”. Secondly, comparing“two participations, one reform”and the Tianqiao Experience of the“three parameters, one refor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tent and form analysis to expose its and Angang Constitution′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gain, from the“constitution”naming, proceed through the layers of analysis and argumentation, to reveal Angang Constitution as summing up a decade of socialist inevitability of corporate management experience. Finally, layer by layer the experience demonstrated why the experience appears in the northeast, appears in Anshan. The other two sections respectively analyzed Angang Constitution′s historical limitations and rational core.
引文
①参见方吉文等:《‘鞍钢宪法’:墙内开花墙外香》,《四川质量报》,2005年11月16日,第A02版;杜吟:《殊途同归话QC——日本质量控制圈小组实际上也借鉴了中国的‘鞍钢宪法’》,《中国质量报》,2008年7月9日,第5版。
    ②参见李凯城:《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绪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第4-5页。刘子磬:《<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行逾二百万册》,《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9月8日,第5版。傅强:《中国式管理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科技智囊》,2005年第5期。
    ③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国家经委经济干部培训中心编:《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研究??编者的话》,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①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②杨乃昆:《十年建设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③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杨乃昆著:《十年建设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①详见《一定的扶持还是必要的——东北企业落实<条例>述评之六》,人民数据库,网址:http://data.people.com.cn.曹殿富:《弘扬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再创齐齐哈尔工运事业新的辉煌》,《齐齐哈尔日报》,2007年4月10日,第2版;王刃锋等:《情感的共振和谐的力量》,《黑龙江日报》,2009年1月19日,第6版。本期访研团:《许远明与华安软实力——对许远明首脑案例访谈与研究》,《管理》,2007年第1期。
    ②参见王晓梅:《两参一改三结合: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探索的初步成果》,《理论学刊》,2007年第9期;杨乃昆:《十年建设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高华:《鞍钢宪法与政治正确性》,《二十一世纪》,2000年第4期。
    ①罗定枫:《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党史纵横》2004年第12期。
    ②姚永志:《‘鞍钢宪法’研究述评》。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③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④姚永志:《‘鞍钢宪法’研究述评》。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211页。“中国企业理论50年”课题组:《我国企业管理理论50年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0期。
    ⑤高扬文:《二十五年的回忆》,《中国冶金史料》,1987年第1期。
    ⑥杨乃坤、丁春福著:《十年建设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①姚永志:《‘鞍钢宪法’述评》。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②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文,第195页。
    ③贾根良:《‘鞍钢宪法’的历史教训与我国跨越式发展战略》,《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
    ④罗仲伟:《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实践历程》,《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年第14期,第9页。
    ⑤韩柚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①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②屈坤如:《TQM与ISO9000的不同文化特色》,《光明日报》,1998年11月23日。
    ③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①Robert?Thomas,What MachinesCan’t Do,University of Canifornia,Press,1994,p.209.
    ②陈凡:《试论中国的群众性技术创新——关于中国职工技术协作创新活动的调查分析》,《科学管理研究》,1993年第6期。
    ③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④郭艳文:《东北工业化历史中的文化及其嬗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①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前言》,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①《经理日报》,2007年12月7日,第C03版。
    ②《中国冶金报》,2008年1月29日,第B01版。
    ③帕累托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该定律认为,事物的发展遵循20/80原则。比如:一个商场80℅的利润是由20℅的顾客创造的,一个班级80℅的问题总是由20℅的学生造成的。
    ④有观点认为是当时东北的庆华工具厂、华安机械厂、建华机械厂等三家军工企业共同创造了“两参一改”。关于谁首先创立“两参一改”问题涉及到“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这个认识论问题,因而值得关注。本文认为作为“鞍钢宪法”的重要思想内容,“两参一改”是建国以来广大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说是哪个企业首先提出了“两参一改”的主张。
    ①《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红色中华》,第175期,1934年4月14日。
    ①《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4页。
    ②《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4页。
    ③徐之河、徐建中:《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1927—1965)》,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④徐之河、徐建中:前引书,第20页。
    ⑤徐之河、徐建中:前引书,第13页。
    ①《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长编》上册,第677-722页。
    ②《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长编》上册,第677-722页。
    ③李凯城:《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页。
    ④徐之河、徐建中:《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1927—1965)》,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
    ①《毛泽东选集》,东北新华书店版,第822页。
    ②石磊、范业忠:《鞍山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鞍钢宪法’诞生前后群众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回忆》。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①《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164页。
    ②《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218页。
    ③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①《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18页。
    ②《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28-1329页。
    ③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①刘克刚:《艰苦创建的伟业》。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②邵象华:《‘工业救国’梦想的实现》。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3页。
    ③《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18页。
    ④《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69-1370页。
    ⑤余秋里:《余秋里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507页。
    ①高扬文:《风雨历程——高扬文八十叙旧》,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139页。
    ②《人民日报》,1950年2月7日,第1版。
    ③《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70页。
    ①韩柚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①参见夏衍:《包身工》。该文如此描述:“‘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有一次,在一个很冷的清晨,‘芦柴棒’害了急性的重伤风而躺在床(其实这是不能叫作床的)上了。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那一天,‘芦柴棒’实在不能挣扎着起来了,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屋子的地方……‘芦柴棒’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让她揩点油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像‘芦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可是她们还在那儿支撑,直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②韩柚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③韩柚岚主编:前引书,第151页。
    ④参见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教科书的谈话记录》;1959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和健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规章制度的通知》
    ①韩柚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②韩柚岚主编:前引书,第159页。
    ③《人民日报》,1954年05月27日,第1版。
    ①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页。
    ①董昕:《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运动》,《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8日,第3版。
    ②《一年来的合理化建议工作》,《工人日报》,1951年4月20日。
    ③韩柚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①田流:《赵国有——新纪录运动创始者》,《人民日报》,1950年9月24日,第6版。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656页。
    ③前引书,第65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0页。
    ⑤韩柚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①董昕:《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运动》,《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8日,第3版。
    ②徐之河、徐建中著:《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1927—1965)》,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3页。
    ③徐之河、徐建中著:前引书,第93页。
    ④《石景山发电厂职工钻研数月跑煤粉问题获得解决》,《人民日报》,1950年7月1日第3版。从1946年该厂使用煤粉炉起,每天至少要跑煤粉五吨。石景山周围就每天被煤粉所笼罩,不只严重地影响了工人和附近居民的健康,而且损伤了各种机器。今年三月该厂烧毁了一台三千千瓦的变压器,就因为磁瓶和变压器外皮落满了煤粉,碰到一根铁丝而着了火。此外,该厂磁瓶也经常冒火,机器和马达经常发生故障,都和跑煤粉问题有关。通过实行事实上的“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该厂首先是改善磨煤设备系统,实行密闭循环运行,除去了短络循环现象,减低了跑粉量。第二、将磨煤机的装球量从十五吨提高到标准量的二十四吨,重新规定球径种类,建立了定时补添制度。结果,磨煤量从每小时七吨提高到十吨半,煤粉细度也提高到百分之八十能通过二百号节子(以前只有百分之二十)。而且因为磨煤量增多了,可以将冷气侵入门多关些时候,所以跑粉量也少了。第三、改装十七号炉入炉管,将跑出的煤粉,送入炉里燃烧。
    ⑤《赵国有车工部怎样组织经常性的生产竞赛》,《人民日报》,1950年12月2日,第2版。
    ①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一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2页。
    ②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一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2页。
    ③董昕:《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运动》,《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8日,第3版。
    ④董昕:《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运动》,《人民日报》,1950年11月28日,第3版。
    ①《沿着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道路继续跃进》,《人民日报》,1960年1月24日,第1版。
    ②陈迹:《赵国有谈爱国生产竞赛》,《人民日报》,1950年12月18日,第1版。
    ③王曾:《赵国有车工部怎样组织经常性的生产竞赛》,《人民日报》,1950年12月2日,第2版。
    ④本报讯:《东北总工会号召全体职工响应赵国有车工部挑战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人民日报》,1950年10月30日,第3版。
    ⑤新华社:《战斗着的赵国有车间》,《人民日报》,1950年10月29日,第2版。
    ⑥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一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2页。
    ①《人民日报》,1954年4月16日,第2版。
    ②谈话的大致内容为:“赵国有遇见了党员张尚举,他也是刚开过会,正为这件事情着急呢。二人一见面,张尚举先开口:“咋整呢?”赵国有一听就知道又为那事,就回答道:“你说咋整就咋整。”“你要能4小时作一个,我的六英寸车床划线保证由180小时缩短到90小时。”两个人就一同去找工务股要求任务,工务股同意8月1日调他去作塔轮,两个人就比赛起来了。”参见:《人民日报》,1950年9月24日,第6版。
    ③徐之河、徐建中:《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1927—1965)》,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
    ①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一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2页。
    ②徐之河、徐建中:《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1927—1965)》,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
    ③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④韩柚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①李立三:《开展劳动竞赛,庆祝党的三十周年纪念》,《人民日报》,1951年7月1日,第6版。
    ②徐之河、徐建中:《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1927-1965)》,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页。
    ③《郝建秀工作法的好处》,《青岛日报》,1958年8月20日。
    ④徐之河、徐建中:前引书,第105页。
    ⑤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①《人民日报》,1951年5月15日,第2版。
    ②《人民日报》,1959年10月30日,第10版。
    ③《刘长福小组推行经济核算制的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52年9月3日,第2版。
    ④《刘长福小组推行经济核算制的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52年9月3日,第2版。
    ⑤陈少敏:《郝建秀工作法的好处——在青岛市棉纺细纱职工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1年8月24日,第2版。
    ⑥姜桢:《提高掘进效率,为实行新采煤法准备条件——介绍大同煤矿马六孩小组的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51年12月29日,第2版。
    ①姜桢:《提高掘进效率,为实行新采煤法准备条件——介绍大同煤矿马六孩小组的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51年12月29日,第2版。
    ②门宏:《郝建秀工作法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人民日报》,1951年9月3日,第2版。
    ③门宏:《郝建秀工作法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人民日报》,1951年9月3日,第2版。
    ④《刘长福小组推行经济核算制的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52年9月3日,第2版。
    ⑤《刘长福小组推行经济核算制的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52年9月3日,第2版。
    ⑥姜桢:《提高掘进效率,为实行新采煤法准备条件——介绍大同煤矿马六孩小组的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51年12月29日,第2版。
    ①《人民日报》,1951年5月15日,第2版。
    ②《人民日报》,1951年5月15日,第2版。
    ③《人民日报》,1950年9月29日,第7版。
    ④《人民日报》,2005年4月26日,第2版。
    ⑤江崇梅:《郝建秀小组的管理经验》,《经济管理》,1979年第4期。
    ⑥《刘长福小组推行经济核算制的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52年9月3日,第2版。
    ⑦姜桢:《提高掘进效率,为实行新采煤法准备条件——介绍大同煤矿马六孩小组的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51年12月29日,第2版。
    ⑧新华社:《大同煤矿马六孩小组创造提高掘进率的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51年11月16日,第2版。
    ⑨《人民日报》,1950年4月21日,第2版。
    ①参见:《马恒昌小组成绩大》,《人民日报》,1950年4月21日第2版。《马恒昌小组介绍》,《人民日报》,2005年4月26日,第2版。
    ②姜桢:《提高掘进效率,为实行新采煤法准备条件——介绍大同煤矿马六孩小组的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51年12月29日,第2版。
    ③工人分三个班次按早中晚轮流,每个班次生产8个小时,一天24小时不停机。
    ④姜桢:前引文,《人民日报》,1951年12月29日,第2版。
    ⑤姜桢:前引文,《人民日报》,1951年12月29日,第2版。
    ⑥新华社:《大同煤矿马六孩小组创造提高掘进率的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51年11月16日,第2版。
    ①郭艳文:《东北工业化历史中的文化及其嬗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138页。
    ①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177页。
    ②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63页。
    ②《中共中央华北局关于华北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向中央的报告》,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页。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63页。
    ④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204-208页。
    ①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②赵家驹:《关于‘鞍钢宪法’问题的几点思考》。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③指苏联库兹涅茨克钢铁公司。
    ④翟畯家:《十度春秋画体制》。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①宋铁春:《宋必达之子回忆‘鞍钢宪法’的历史真相》,《中国小康》,2005年第7期,第69-70页。
    ②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63页。
    ④薄一波:前引书,第963页。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101-102页。
    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页。
    ①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企业民主管理的理论、历史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365页。
    ②《管理紊乱浪费现象严重沈阳五三工厂整风中制定改进办法》,《人民日报》,1950年9月23日,第3版。
    ③《管理紊乱浪费现象严重沈阳五三工厂整风中制定改进办法》,《人民日报》,1950年9月23日,第3
    ①董昕:《五三工厂改造和成长的过程》,《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8日,第2版。
    ②《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8日,第2版。
    ③《人民日报》,1953年5月9日,第1版。
    ②《推广五三工厂的经验》,《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8日,第1版。
    ①董昕:《五三工厂的工会工作》,《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9日,第2版。
    ②董昕:前引文,《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9日,第2版。。
    ③董昕:前引文,《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9日,第2版。
    ①董昕:《五三工厂的工会工作》,《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9日,第2版。
    ①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②《人民日报》,1953年1月31日,第1版。
    ③《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2日,第2版。
    ①《人民日报》,1953年1月31日,第1版。
    ②《人民日报》,1954年5月27日,第1版。
    ①徐之河、李令德:《中国公有制企业发展史续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231页。
    ②参见韩天石:《开展技术革新运用》,《人民日报》,1954年4月16日,第2版。
    ③参见社论《为了国家工业化,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人民日报》,1954年4月16日,第1版。
    ④《开展技术革新运用》,《人民日报》,1954年4月16日,第2版。
    ⑤徐之河、李令德:前引书,第230-231页。
    ①社论《为了国家工业化,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人民日报》,1954年4月16日,第1版。
    ②韩天石:《开展技术革新运用》,《人民日报》,1954年4月16日,第2版。
    ③董昕:《五三工厂的工会工作》,《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9日,第2版。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356页。
    ③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④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⑤《人民日报》,1958年2月9日,第12版。
    ①《人民日报》,1958年2月9日,第12版。
    ②薄一波:《关于党的建设》,《人民日报》,1993年7月5日,第5版。
    ③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④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①《人民日报》,1958年4月25日,第3版。
    ②《人民日报》,1958年4月25日,第3版。
    ③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①《人民日报》,1958年4月25日,第1版。
    ②《人民日报》,1958年4月25日,第1版。
    ③《改革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大创举》,《人民日报》,1958年5月7日,第1版。
    ④《人民日报》,1958年4月25日,第1版。
    ⑤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页。
    ①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②北京师范大学党史系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内部资料),第253页。
    ③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462页。
    ④北京师范大学党史系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内部资料),第271页。
    ⑤《人民日报》,1958年4月28日,第3版。
    ①韩柚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465页。
    ②韩柚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465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③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④国家经贸委主编:前引书,第318页。
    ①《人民日报》,1958年4月25日,第3版。
    ②《人民日报》,1958年4月25日,第3版。
    ③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页。
    ①《人民日报》,1958年4月25日,第3版。
    ②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④欧建佳:《论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49页。
    ①《石景山发电厂取消不合理的福利待遇》,《人民日报》,1957年12月30日,第3版。
    ②前引文,《人民日报》,1957年12月30日,第3版。
    ③前引文,《人民日报》,1957年12月30日,第3版。
    ①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②《商业部门也来学庆华》,《人民日报》,1958年6月5日,第3版。
    ①《商业部门也来学庆华》,《人民日报》,1958年6月5日,第3版。
    ②《人民日报》,1958年12月5日,第7版。
    ③《人民日报》,1958年12月5日,第7版。
    ①《人民日报》,1958年12月5日,第7版。
    ①《人民日报》,1958年12月5日,第7版。
    ②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2页。
    ③陈晓凤:《寻访红旗轿车的设计者》,《国际人才交流》,1999年第6期。
    ④《人民日报》,1958年9月26日,第1版。
    ①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②《人民日报》,1960年4月14日,第20版。
    ①《马恒昌小组》,《人民日报》,1961年11月1日,第1版。
    ①《马恒昌小组》,《人民日报》,1961年11月1日,第1版。
    ②《人民日报》,1960年1月26日,第1版。
    ①冶金工业部党组:《冶金工业部党组文件》。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26页。
    ②高良谋、郭英、胡国栋:《‘鞍钢宪法’的批判与解放意蕴》,《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0期。
    ③高扬文:《风雨历程——高扬文八十叙旧》,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01-402页。
    ⑥转引自刘家钦:《苏联因素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影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年第5期。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②高扬文:《鞍钢宪法的历史意义》。《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③高扬文:《风雨历程——高扬文八十叙旧》,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页。
    ④宋铁春:《宋必达之子回忆‘鞍钢宪法’的历史真相》,《中国小康》,2005年第7期,第70页
    ⑤高良谋、郭英、胡国栋:《‘鞍钢宪法’的批判与解放意蕴》,《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0期。
    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17条,人民出版社单行本,1987年7月版。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第303-304页。
    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17条,人民出版社单行本,1987年7月版。
    ③朱佳木:《对工业化的追求与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⑤王均伟:《争锋——从大跃进、洋跃进到软着陆》,金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⑥《人民日报》,1960年1月26日,第1版。
    ⑦郭根山:《论赶超战略的本质与中国实施赶超战略的经验教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当代思潮》,2002年第6期。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第303-304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7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页。
    ③《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页。
    ④《人民日报》,1960年1月26日,第1版。
    ①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②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①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页。
    ②元东洙主编:前引书,第41页。
    ③元东洙主编:前引书,第75页。
    ①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②元东洙主编:前引书,第41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644页。
    ④该书编委会编:《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①石磊、范业忠:《鞍山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鞍钢宪法’诞生前后群众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回忆》。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②石磊、范业忠:前引书,第104页。
    ③石磊、范业忠:前引书,第106页。
    ①石磊、范业忠:《鞍山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鞍钢宪法’诞生前后群众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回忆》。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107页。
    ②石磊、范业忠:前引书,第109页。
    ①石磊、范业忠:《鞍山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鞍钢宪法’诞生前后群众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回忆》。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②石磊、范业忠:前引书,第115页。
    ①石磊、范业忠:《鞍山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鞍钢宪法’诞生前后群众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回忆》。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②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③裴安遥:《50年,管理创新托起钢铁“明星”》,《中国冶金报》2008年1月29日,第B1版。
    ④裴安遥:前引文,《中国冶金报》2008年1月29日,第B1版。
    ⑤裴安遥:前引文,《中国冶金报》2008年1月29日,第B1版。
    ①鞍山市档案馆全宗3,目录4。
    ②《鞍钢党委关于大干4月份全面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指示》。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1页。
    ③前引文。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1页。
    ④这些报告主要有:1960年1月3日,中共鞍山市委《关于鞍钢开展技术表演竞赛的总结》;1960年2月12日,中共鞍山市委批转的《鞍山市总工会党组关于全市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情况报告》;鞍钢第二初轧厂党委书记余坚所作的《我厂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是怎样开展起来的》;1960年2月19日,中共鞍山市委《关于市工业企业贯彻执行省委三个现场会议精神,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情况的报告》;1960年3月6日,中共鞍山市委批转的《鞍钢炼铁厂党委关于开展以‘风’为纲‘五高一低’为中心内容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初步总结报告》等。
    ①罗定枫:《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党史纵横》,2004年第12期。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90页。
    ③马格尼沃托尔斯克冶金联合企业是苏联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其对工厂的管理是建立在“专家治厂”的基础上,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规程、规范和标准。参见罗仲伟:《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实践历程》,《经济管理》2005年第14期。
    ①中共鞍山钢铁公司委员会:《坚持‘鞍钢宪法’大搞技术革命实现生产持续大跃进》。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31页。
    ②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430页。
    ①中共鞍山钢铁公司委员会:《坚持‘鞍钢宪法’大搞技术革命实现生产持续大跃进》。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33-434页。
    ②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436页。
    ③李东冶:《在冶金部钢铁行业大中型企业贯彻落实‘鞍钢宪法’现场会上的讲话》。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59页。
    ①李东冶:《在冶金部钢铁行业大中型企业贯彻落实‘鞍钢宪法’现场会上的讲话》。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61页。
    ②冶金工业部党组:《‘鞍钢宪法’是办好现代化冶金工业企业的根本道路》。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467页。
    ③凌华偆:《为工业中国而斗争》?臼楸辔岜啵骸锻鹾资偌湍钗募罚泄秸霭嫔?2009年版,第81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⑤王鹤寿、吕东:《缅怀毛主席对钢铁工业的关怀和指导》。该书编委会编:《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2页。
    ⑥王鹤寿、吕东:《缅怀毛主席对钢铁工业的关怀和指导》。该书编委会编:前引书,第12页。
    ⑦凌华偆:《为工业中国而斗争》?臼楸辔岜啵骸锻鹾资偌湍钗募罚泄秸霭嫔?2009年版,第94页。
    ①周星林、周勇:《陈云对我国钢铁工业建设的宏才大略》,《求索》,2009年第8期。
    ②王鹤寿、吕东:《缅怀毛主席对钢铁工业的关怀和指导》。该书编委会编:《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③冶金工业部党组:《‘鞍钢宪法’是办好现代化冶金工业企业的根本道路》。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68页。
    ④《冶金工业部党组文件》。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426页。
    ⑤冶金工业部党组:《‘鞍钢宪法’是办好现代化冶金工业企业的根本道路》。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467页。
    ①高扬文:《二十五年的回忆》,《中国冶金史料》,1987年第1期。
    ②高扬文:《二十五年的回忆》,《中国冶金史料》,1987年第1期。关于“五条原则”是谁概括的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值得纠正。第一种观点认为,“五条原则”是毛泽东概括的,这是由于高扬文的概括与毛泽东批示原文最接近,相关人员混淆了批示中所包含的五项管理思想与高扬文概括的“五条原则”之间的关系而造成的。第二种观点是“五条原则”是时任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概括的,这是由王鹤寿的秘书凌华偆提出来的?ú渭锻鹾资偌湍钗募罚泄秸霭嫔?2009年版,第101页。)本文认为,高扬文是直接的当事人,凌华偆是间接的当事人,相比之下高的观点可信度高些?送猓哐镂亩浴鞍案窒芊ā弊髁?系统的回顾和论述,对“五条原则”的产生过程讲得比较详细,而凌华偆只是在回忆王鹤寿的文章中简单地提及该问题。
    ①蒋一苇:《我的经济改革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②栾贵才:《‘鞍钢宪法’在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页。
    ③栾贵才:前引文。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2页。
    ④中共成都量具刃具厂委员会:《新型的社会主义管理制度》,《人民日报》,1960年6月24日,第1版。
    ①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①蒋一苇:《我的经济改革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④蒋一苇:《我的经济改革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页。
    ⑤蒋一苇:《我的经济改革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页。
    ⑥赵家驹:《关于‘鞍钢宪法’问题的几点思考》。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⑦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⑧栾贵才:《‘鞍钢宪法’在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①罗定枫:《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党史纵横》,2004年第12期。
    ②石磊、范业忠:《鞍山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鞍钢宪法’诞生前后群众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回忆》。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③《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页。
    ④1964年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71页。
    ⑥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业化与当代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⑦祁广森:《‘鞍钢宪法’半个世纪后的探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①石文玉:《透视‘鞍钢宪法’》,《世纪桥》,2002年第5期。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93页。
    ④姚永志:《‘鞍钢宪法’述评》。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⑦高扬文:《二十五年的回忆》,《中国冶金史料》,1987年第1期。
    ①鞍钢运输部党委:《关于深入学习与贯彻党中央毛主席批示情况的报告》。鞍钢市档案馆藏:全宗号3,目录号3,案卷号655,第94页。
    ②冶金工业部党组:《‘鞍钢宪法’是办好现代化冶金企业的根本道路》。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66-467页。
    ③朱佳木:《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是贯穿当代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1期。
    ④朱佳木:《为实现工业化而奋斗的五十五年》,《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5页。
    ②储成仿:《新中国经济赶超战略形成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6期。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页。
    ⑤鞍钢运输部党委:《关于深入学习与贯彻党中央毛主席批示情况的报告》。鞍钢市档案馆藏:全宗号3,目录号3,案卷号655,第94页。
    ⑥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①姚永志:《‘鞍钢宪法’述评》。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②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④1978年11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同志在冶金工业会议的一次讲话中谈及日本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历程时指出,日本“到苏联学了半天,学会了一个一长制,和泰罗制差不多”。见鞍山档案馆藏:《康副总理在冶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宗3号,目录11号,案卷167号,第29页。此外,类似的观点还见诸近年来从经济学的角度阐释“鞍钢宪法”的相关论文之中,比如:戴茂林:《‘鞍钢宪法’: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一环》,《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9期。贾根良:《‘鞍钢宪法’的历史教训与我国跨越式发展战略》,《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张衔、庄志晖:《‘鞍钢宪法’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对现代企业治理的意义——基于合作博弈视角的思考》,《中日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第173-184页。高良谋、郭英、胡国栋:《‘鞍钢宪法’与解放意蕴》,《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0期。
    ⑤参见罗仲伟:《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实践历程》,《经济管理》,2005年第14期。宋铁春:《宋必达之子回忆‘鞍钢宪法’的历史真相》,《中国小康》,2005年第7期。
    ⑥蒋一苇:《我的经济改革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页。
    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⑧宋铁春:《宋必达之子回忆‘鞍钢宪法’的历史真相》,《中国小康》,2005年第7期。
    ①赵家驹:《关于‘鞍钢宪法’问题的几点思考》。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②《大型厂党委关于学习贯彻中央和毛主席批示情况简报》,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422页。
    ③《大型厂党委关于学习贯彻中央和毛主席批示情况简报》,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422页。
    ④喜岸:《西式管理的精神母体:鞍钢宪法》,《现代企业文化》,2010年第10期。
    ⑤蒋一苇:《我的经济改革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页。
    ⑥吴维中:《毛泽东语言艺术浅论》,《秘书之友》,1994年第4期。
    ⑦黄金旺:《设喻说理,生动服人——谈毛泽东的语言艺术》,《阅读与写作》,2007年第4期。
    ⑧唐春元:《善于驾驭语言的超级大师——浅议毛泽东的语言艺术》,《秘书工作》,2007年第4期。
    ①范荣康口述、袁烯记录整理:《社论串起来的历史》,《百年潮》,2002年第8期。
    ②参见张成杰:《毛泽东与五四宪法》,《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邹奕:《毛泽东对‘五四宪法’文本实施的影响》,《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3期。
    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5-131页。
    ①宋铁春:《宋必达之子回忆‘鞍钢宪法’的历史真相》,《中国小康》,2005年第7期,第70页。
    ②洪流:《一条模范铁路在成长——记苏联专家协助下的中长铁路》,《人民日报》,1950年11月7日,第2版。
    ③洪流:前引文,《人民日报》,1950年11月7日,第2版。
    ④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512页。
    ⑤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513页。
    ⑥姚永志:《‘鞍钢宪法’述评》。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⑧《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⑨参见武力:《五十年代国营企业党政关系的演变》,《改革》,1996年第5期。
    ①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②顾龙生编著:前引书,第408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④指鞍山市委1960年3月11日关于鞍钢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90页。
    ⑥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⑦杨乃坤、丁春福:《十年建设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⑧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①高华:《鞍钢宪法与政治正确性》,《二十一世纪》,2000年第4期。
    ②王晓梅:《‘两参一改三结合’: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探索的初步成果》,《理论学刊》,2007年第9期。
    ③中共鞍山市委:《关于鞍钢当前生产和群众运动情况与八月工作安排的报告》。鞍山市档案馆藏:全宗号3,目录号3,案卷号445。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43页。
    ⑤比如:《上海橡胶工业志》、《石嘴山发电厂志》、《赤峰制药厂志》、《鸡西电业局志》、《佳木斯电机厂志》、《山西针织厂志》、《黑龙江省友谊糖厂厂志》、《山西针织厂志》、《湘潭钢铁厂志》等中都有专门的章节对各自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的历史有过详细的阐述。
    ①《人民日报》,1958年9月26日,第1版。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43页。
    ③四川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56级成都量具刀具厂生产实习组:《工业企业的小组管理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研究》,1960年第6期。
    ④四川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56级成都量具刀具厂生产实习组:前引文,《经济研究》,1960年第6期。
    ①四川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56级成都量具刀具厂生产实习组:前引文,《经济研究》,1960年第6期。
    ②四川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56级成都量具刀具厂生产实习组:前引文,《经济研究》,1960年第6期。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01-402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339页。
    ⑤参见罗定枫:《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党史纵横》,2000年第12期。
    ⑥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①李莉:《透视日本企业管理模式——论以人为本的中国企业适用性》,《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12期。
    ②欧科良、黎利云:《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人本内涵探讨》,《企业家天地》,2007年第4期。
    ③张德修、陶涛:《论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与适应性》,《经济科学》,1999年第6期。
    ④李莉:《透视日本企业管理模式——论以人为本的中国企业适用性》,《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12期。
    ⑤罗定枫:《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党史纵横》,2004年第12期。
    ⑥石磊、范业忠:《鞍山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鞍钢宪法’诞生前后群众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回忆》。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①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①高扬文:《‘鞍钢宪法’的历史意义》。《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②《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52页。
    ①《赢利奇迹下的安全悲剧——从吉化爆炸事件看企业管理》,《经济参考报》,2006年3月13日,第23版。
    ②杜吟:《质管:中西合璧绽奇葩》,《中国质量万里行》,2009年第10期。
    ③郭桂庭:《易寅亮传》。罗沛霖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44-52页。
    ④戴茂林:《鞍钢宪法: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一环》,《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9期。
    ⑤刘人怀、孙凯、孙东川:《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国特色及与美苏的比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1期。
    ⑥董久昌等:《我国社会主义商业企业的‘两参一改’问题》,《教学与研究》,1958年第10期。
    ①参见李锦鎏:《沉默的因特尔与喧闹的微软》,《电脑》,1997年第1期。
    ②刘艳琼、刘戟锋、赵阳辉:《两弹一星工程中的三结合法与现代并行工程法的比较研究》,《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5期。
    ①中共成都量具刃具厂委员会:《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人民日报》,1960年6月24日。
    ①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27页。
    ②高扬文:《‘鞍钢宪法’的历史意义》。该书编委会编:《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③鞍山市档案馆藏,1960年,全宗3,目录3,案卷639.
    ①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②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②袁宝华:《非凡的胆略和气魄——深切怀念余秋里同志》,《人民日报》http://data.people.com.cn
    ③鞍钢市史志办编:《大事记》,《‘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页。
    ④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李东冶在冶金工业部钢铁行业大中型企业贯彻落实“鞍钢宪法”现场会上的讲话。
    ⑤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⑥鞍钢市史志办编:《大事记》,前引书,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页。
    ①袁晞:《社论串起来的历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页。
    ②袁晞:前引书,第297页。
    ③Peter N. S. Lee,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1949-198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④即毛泽东作出“鞍钢宪法”批示的报告。
    ⑤袁晞:《社论串起来的历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
    ⑥参见罗定枫:《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党史纵横》,2004年第12期。另据落定枫的秘书陈国山回忆:“当时鞍山市委具体组织起草这个报告的是落定枫同志,市委秘书长崔景华同志,市委调研室主任殷恕同志、副主任高扬同志。具体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的有两部分力量:一是部分力量是市委调研室,有副主任李锡恩、王天敏,调研员高越、吴显峰、贾福印、徐承扬、宁德生、吴宝昌等人;另一部分力量是鞍钢党委调研室,有副主任陈秉权,调研员魏延辉、姚恩澍、葛君成等人。这两部分人员集中在鞍钢三钢一铁、运输部和几个轧钢厂了解技术革新情况。罗定枫等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在大量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由崔华景和高扬同志先起草一个初稿,然后由罗定枫组织集体讨论研究。开始时在市委办公室内和高扬家里起草,尔后罗定枫、崔华景、高扬、张新平和我到汤岗子外宾浴池楼上,集中四五天时间进行修改,最后由罗定枫同志亲自审改,并经市委定稿上报省委和中央。”陈国山关于报告创作过程的回忆与罗定枫的回忆是一致的,且更为细致。二人关于这一过程的回忆,都未提及人民日报记者在创作该报告中的作用,很显然,作为舆论宣传机构的代表,袁荣康和张沛的主要职责是了解情况,以便宣传。
    ①《人民日报》,1964年4月20日,第1版。
    ②袁晞:《社论串起来的历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77页。
    ④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①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后记》,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②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后记》,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③参见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
    ④参见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
    ①李明斌:《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道路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②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③李丹慧:《走向分裂:从暗中斗争到公开论战——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二》,《史学集刊》,2006年第11期。
    ④李丹慧:《最后的努力:中苏在1960年代初的斗争与调和——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一》,《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⑤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藏,全宗11,目录14,案卷272,第14页。
    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页。
    ⑦福建省档案馆藏:《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0年8月10日。全宗101,目录12,案卷119,第21页。
    ①刘金田:《中苏论战邓小平舌战赫鲁晓夫》,《炎黄春秋》,1997年第5期。
    ②冶金工业部党组:《‘鞍钢宪法’是办好现代化冶金工业企业的根本道路》。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77页。
    ③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477页。
    ④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60页。
    ⑤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⑥高扬文:《‘鞍钢宪法’的历史意义》。该书编委会编:《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16页。
    ①北京第一机床厂调查组:《北京第一机床厂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②北京第一机床厂调查组:前引书,第3页。
    ③北京第一机床厂调查组:前引书,第95-96页。
    ④北京第一机床厂调查组:前引书,第96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59页。
    ②赵家驹:《关于‘鞍钢宪法’问题的几点思考》。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③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57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958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959页。
    ③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239页。
    ④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前引书,第240页。
    ⑤参见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118页。
    ⑥林志、李秀华主编:前引书,第117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16页。
    ②参见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119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66-967页。
    ②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16页。
    ①薄一波:《关于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78页。
    ②钟剑平:《鞍钢要成为老企业改造的榜样》。该书编委会编:《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
    ③钟剑平:前引书,第366页。
    ④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⑤高扬文:《‘鞍钢宪法’的历史意义》。该书编委会编:《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⑥高扬文:前引书,第26页。
    ①参见凌华偆、张羽、程喜昌:《冶金工业部学习解放军的由来和发展》,《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
    ②《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28-1329页。
    ③薄一波:《关于党的建设》,《人民日报》,1993年7月5日,第5版。
    ④党政干部的“三大纪律”是:(一)如实反映情况;(二)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三)实行民主集中制。党政干部的“八项注意”是:(一)参加劳动;(二)以平等的心态待人;(三)办事公道;(四)不搞特殊化;(五)工作要同群众商量;(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七)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八)提高政治水平。
    ①赵家驹:《鞍钢党委诞生的前前后后》。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②陈广生:《火红的C-80号——雷锋在鞍钢的日子》,《党史纵横》,1997年第3期。
    ③凌华偆、张羽、程喜昌:《冶金工业部学习解放军的由来和发展》?檬楸辔岜啵骸毒薮蟮墓鼗场罚泄?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
    ④凌华偆、张羽、程喜昌:前引书,第36页。
    ①凌华偆、张羽、程喜昌:《冶金工业部学习解放军的由来和发展》?檬楸辔岜啵骸毒薮蟮墓鼗场罚泄?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②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③段心强:《鞍钢职工追思小平同志的亲切教导》,人民数据库,网址:http://data.people.com.cn。
    ①王鹤寿、吕东:《毛泽东同志对我国钢铁工业的战略指导》。《缅怀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56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32-433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49-450页。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456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页。
    ③王鹤寿、吕东:《毛泽东同志对我国钢铁工业的战略指导》。《缅怀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
    ①《全国工业交通政治工作会议决定坚决扎实地学习解放军》,《人民日报》,1964年2月20日。
    ②《全国商业部门决定认真学习解放军》,《人民日报》,1964年2月20日,第1版。
    ③《全国商业部门决定认真学习解放军》,《人民日报》,1964年2月20日,第1版。
    ①余秋里:《余秋里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650页。
    ②陈烈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会战队伍》。田润普编:《大庆石油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③余秋里:《余秋里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608页。
    ④《石油会战、工业学大庆运动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第27页。
    ①康世恩:《大庆油田浸透了周总理的心血》。田润普编:《大庆石油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②余秋里:《余秋里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639页。
    ③余秋里:前引书,第641页。
    ④余秋里:前引书,第642页。
    ①焦力人:《‘两论’起家三十年》。田润普主编:《大庆石油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84页。
    ②袁庆峰:《开展技术攻关实现早期注水》。田润普主编:《大庆石油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6页。
    ①袁庆峰:《开展技术攻关实现早期注水》。田润普主编:《大庆石油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7页。
    ②宋连生:《工业学大庆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5-99页。
    ③焦力人:《‘两论’起家三十年》。田润普主编:《大庆石油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页。
    ①参见《石油会战、工业学大庆运动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②《人民日报》,1964年4月20日,第1版。
    ③《人民日报》,1964年12月31日,第1版。
    ①王治中、李莉:《密切干群关系提高管理水平——兼谈大庆精神的现实意义》,《理论导刊》,1990年第10期。
    ②喜岸:《西式管理的精神母体:鞍钢宪法》,《现代企业文化》,2010年第10期。
    ③祁广森:《‘鞍钢宪法’半个世纪后的探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底期。
    ④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⑤杜显斌:《工业学大庆运动史略》,《大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53页。
    ⑥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该书在编写是建立在口述史料和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的,资料价值大于理论价值。据该书后记描述,编写过程中“分别召开了鞍钢老领导、老干部和老工人座谈会,还走访了原冶金工业部和原鞍钢的一些老领导。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查阅资料的情况下,还召开了多次理论研讨会。”
    ①宋连生:《工业学大庆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②王治中、李莉:《密切干群关系提高管理水平——兼谈大庆精神的现实意义》,《理论导刊》,1990年第10期。
    ③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①焦力人:《‘两论’起家三十年》。田润普主编:《大庆石油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②宋连生:《工业学大庆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③“三老四严”是指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是指白天黑夜一个样,坏天气好天气一个样,领导在不在场一个样,有没有人检查一个样。
    ①袁宝华:《非凡的胆略和气魄——深切怀念余秋里同志》,《人民日报》http://data.people.com.cn
    ②本刊特约记者:《改革初期的工业学大庆活动——访袁宝华同志(续)》,《百年潮》,2000年第8期。
    ③宋振明:《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77年4月25日,第2版。
    ④宋振明:前引文,《人民日报》,1977年4月25日,第2版。
    ①《让‘鞍钢宪法’的红旗在鞍钢高高飘扬》,《鞍山日报》,1977年6月29日,第2版。
    ②《让‘鞍钢宪法’的红旗在鞍钢高高飘扬》,《鞍山日报》,1977年6月29日,第2版。
    ③韩柚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567页。
    ①该图表由作者根据人民日报数据库的相关资料编制而成。
    ①韩柚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580-581页。
    ②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当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③朱佳木:前引书,第13页。
    ④朱佳木:前引书,第8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经济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17页。
    ②参见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当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徐之河、李令德:《中国共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续篇》,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页。
    ③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当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④徐之河、李令德:《中国共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续篇》,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27页。
    ①陈凡:《关于中国职工技术协作创新活动的调查分析》,《科学管理研究》,1993年第6期。
    ②陈凡:《试论中国的群众性技术创新一一关于中国职工技术协作创新活动的调查分析》,《科学管理研究》,1993年第6期。
    ③《不尽的思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27页。
    ④参见:《大力推广新技术——记北京市技术交流站》,《人民日报》,1978年7月24日,第4版。
    ①“三个第一流”指的是鞍钢的产品品种质量要创世界第一流,生产工艺要创世界第一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要创世界第一流。“四朵大红花”是指四项科研项目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即红矿浮选实收率超过美国,炼铁生产技术、消耗指标要创世界水平,炼钢生产采用双床平炉、氧气炼钢、炼低合金钢要创造世界水平,轧钢工艺要创世界水平。参见本书编委会编:《王鹤寿纪念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②本书编委会编:《王鹤寿纪念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③本书编委会编:前引书,第182页。
    ④本书编委会编:前引书,第169-170页。
    ⑤张羽:《周总理处理‘大白楼事件’纪实》。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①赵忠玉:《巨人心血培育攀枝花》。本书编委会编:《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②高扬文:《高扬文八十叙旧》,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472页。
    ①高扬文:《高扬文八十叙旧》,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476-477页。
    ②宋振明:《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77年4月25日,第1版。
    ③本刊特约记者:《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学大庆运动——访袁宝华同志(续)》,《百年潮》,2002年第8期。
    ④陈清:《工业学大庆运动始末》,《党的文献》,1994年第6期。
    ①新华社记者:《轻工业战线学大庆标兵单位代表、劳动模范座谈纪要》,《人民日报》,1978年7月16日,第2版。
    ②新华社记者:前引文,《人民日报》,1978年7月16日,第2版。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④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⑤《反林彪、“四人帮”的英雄集体——马恒昌小组事迹侧记》,《人民日报》,1978年8月24日,第2版。
    ①《反林彪、“四人帮”的英雄集体——马恒昌小组事迹侧记》,《人民日报》,1978年8月24日,第2版。
    ②江崇梅:《郝建秀小组的管理经验》,《经济管理》,1979年第4期。
    ③铁道部第三设计院政治部:《坚决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人民日报》,1978年2月7日,第2版。
    ④新华社:《海军某研究院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大力协助地方完成科研任务》,《人民日报》,1978年2月2日,第2版。
    ①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386页。
    ②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编:《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40页。
    ②“中国企业理论50年”课题组:《我国企业管理理论50年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0期。
    ①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②童大林:《开展社会主义企业学研究》,《人民日报》,1982年12月21日,第5版。
    ③《常州成立社会主义企业学研究会》,《人民日报》,1983年4月15日,第3版。
    ④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①徐之河、李令德:《中国公有制企业发展史续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②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7-58页。
    ③童大林:《开展社会主义企业学研究》,《人民日报》,1982年12月21日,第5版。
    ①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45页。
    ②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45页。
    ③《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专题研究班纪要(1987 1 20)》,《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④鲍光前、郭靖编:前引书,第58页。
    ⑤即“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
    ①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②本图由作者根据人民日报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编制而成。
    ①薛弢:《引外莫忘扬内》,《企业管理》,1986年第12期。
    ②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编:《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③崔之元:《‘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读书》,1996年第3期。
    ④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⑤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⑥刘人怀、孙凯、孙东川:《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国特色及与美苏的比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1期。
    ⑦张云:《公关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①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②薄一波著:《关于党的建设》,《人民日报》,1993年7月5日,第5版。
    ③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6页。
    ④李凯城:《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⑤双泉、廖中华:《用毛泽东思想建立现代企业文化》,《东方企业文化》,2005年第5期,第31页。
    ⑥朱瑛石:《浮沉史玉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①陈凡:《试论中国的群众性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研究》,1993年第6期。
    ②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第353-354页。
    ③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前引书,第366页。
    ①徐之河、李令德:《中国共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续篇》,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②于治臣、张洪波:《略论五十年代齐齐哈尔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理论观察》,1996年第2期。
    ③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29条,人民出版社单行本,1987年7月版。
    ④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28条,人民出版社单行本,1987年7月版。
    ⑤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29条,人民出版社单行本,1987年7月版。
    ①新华社1995年4月18日电:《李瑞环考察辽宁国有大中型企业强调从实际出发加快内部经营机制转换》。
    ②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③李铁映:《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光明日报》,2000年8月1日,第B01版。
    ④鞍钢鲅鱼圈分公司是90年代末在全国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建成投产的,在“不要引进,完全使用自主技术”的情况下,其技术水平均不低于引进设备,被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周传典誉为“走出钢铁强国的第一步”。参见本书编委会编:《王鹤寿纪念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⑤王娇萍:《尊重劳动再创辉煌——王兆国在辽宁考察调研侧记》,《工人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1版。
    ①王鹤寿、吕东:《缅怀毛主席对钢铁工业的关怀和指导》。本书编委会编:《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②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③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307页。
    ④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⑤李呈叶:《邢贵彬:精细化管理专家》,《中国工业报》,2008年6月3日,第A4版。
    ⑥李呈叶:《邢贵彬:精细化管理专家》,《中国工业报》,2008年6月3日,第A4版。
    ①2003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鞍钢的钢水罐经内衬砖第六、七环之间经常出现扎钢现象,这是造成漏钢事故的重大隐患。在仔细观察工人们的操作以后,邢贵彬发现工人在砌第七环砖时往往得踮起脚,双手举过头顶,动作别扭,砌砖成了摞砖。鞍钢执行了几十年的操作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在砌第七环时才可以下升降平台。据他调查,历史上钢水罐内衬砖砌筑工的都是东北人,个子较高,所以这个规定在过去的是合理的。现在的砌罐工的来自五湖四海,碰上个子矮的,原有的操作规则就不合适了。于是,他同相关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将原来的第七环改为第六环就开始下升降平台,既照顾了个子矮的,高个子的也方便。自这项制度修订后,大罐内衬砖六七环之间再没有出现扎钢现象。参见李呈叶:《邢贵彬:精细化管理专家》,《中国工业报》,2008年6月3日,第A04版。
    ②李呈叶:《邢贵彬:精细化管理专家》,《中国工业报》,2008年6月3日,第A4版。
    ③杨光:《‘国家队’从GE带回了什么——魏家福畅谈GE之行的感与悟》,《中外管理》,2000年第11期。
    ①牛方礼:《晶牛奋蹄——访河北晶牛集团董事局主席王长林》,《中国对外贸易》,2003年第11期。
    ②参见本期访研团:《许远明与华安软实力——对许远明首脑案例访谈与研究》,《管理》,2007年第1期。
    ③喻子达、李垣:《中美企业全员创新管理模式比较———海尔模式与GE模式》,《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第1期。
    ④吴炳新:《三株集团老总吴炳新论企业管理》,《广西经贸》,1998年第11期。
    ⑤李建新:《中西结合创优势——记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的成功之道》,人民数据库,网址:http://data.people.com.cn
    ⑥黄钟仪:《中联实验》,《企业管理》,2008年第4期。
    ①成思危:《实施‘人本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学习时报》,2005年2月7日。
    ②张文婷:《三院士纵论自主创新》,《科学时报》,2006年6月14日,第B01版。
    ③刘人怀、孙凯、孙东川:《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国特色及与美苏的比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1期。
    ④根据上海交大奚立峰教授在金蝶集团2007年度企业峰会上讲座的PPT提炼而成。
    ⑤贾根良:《‘鞍钢宪法’的历史教训与我国跨越式发展战略》,《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
    ⑥崔之元:《‘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读书》,1996年第3期。
    ⑦张衔、庄志晖著:《‘鞍钢宪法’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对现代企业治理的意义——基于合作博弈视角的思考》。《中日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第173-184页。
    ①《人民日报》,2003年6月23日。
    ②参见王娅莉:《守旧与创新并举》,《中国质量报》,2003年9月5日。
    ③本书编委会编著:《当代中国核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④喜岸:《西式管理的精神母体:鞍钢宪法》,《现代企业文化》,2010年第10期。
    ①曾涛:《少帅初圆九天梦》,《中国青年》,2003年第10期。
    ②《航天公司科技委顾问梁思礼谈加强技术基础的开门八件事》,《质量与研发》,1998年第3期。
    ③《航天公司科技委顾问梁思礼谈加强技术基础的开门八件事》,《质量与研发》,1998年第3期。
    ①本图由作者根据相关资料编制而成。
    ①详细情况见第一章。
    ②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③郭艳文:《东北工业化历史中的文化及其嬗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138页。
    ④薄一波等:《怀念为创建我国汽车工业建立功绩的饶斌同志》,《人民日报》,1990年8月12日,第5版。
    ①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②元东洙主编:前引书,第237页。
    ③薄一波、段君毅、周子健:《怀念为创建我国汽车工业建立功绩的饶斌同志》,《人民日报》,1990年8月12日,第5版。
    ④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①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②本期访研团:《许远明与华安软实力——对许远明首脑案例访谈与研究》,《管理》,2007年第1期。
    ③石磊、范业忠:《鞍山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鞍钢宪法’诞生前后群众运动和工会工作的回忆》。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④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⑤本图由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制而成。
    ①详见:《人民日报》,1958年9月26日,第2版;《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日,第2版。
    ②《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日,第2版。
    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①“三参一改”即干部参加劳动、职工参加管理、顾客参加监督、改革企业经营管理,比“两参一改”多了“一参”,即“顾客参加监督”。
    ②《人民日报》,1958年2月14日,第3版。
    ③《人民日报》,1958年4月19日,第3版。
    ①《人民日报》,1958年4月19日,第3版。
    ②《人民日报》,1958年4月19日,第3版。
    ③《人民日报》,1958年2月14日,第3版。
    ④《人民日报》,1958年2月14日,第3版。
    ①《人民日报》,1958年2月18日,第1版。
    ②《人民日报》,1958年2月26日,第3版。
    ③《人民日报》,1958年3月3日,第3版。
    ④董善元:《生意如春》,《人民日报》,1959年2月17日,第8版。
    ①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②在中国知网上能够搜到的相关文章中,“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概念是1959年4月以后才出现的,之前的都是“两参一改”。
    ③董久昌等:《我国社会主义商业企业的‘两参一改’问题》,《教学与研究》,1958年第10期。
    ①云锡地测处一分队:《连续六年安全生产的经验》,《地质与勘探》,1959年第5期。
    ②《人民日报》,1963年7月18日,第1版。
    ③《人民日报》,1958年4月25日,第2版。
    ④《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0日,第2版。《人民日报》,1958年11月18日,第8版。《人民日报》,1959年2月17日,第8版。《人民日报》,1959年4月27日,第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编:《商业红旗》,工人出版社1960年版。
    ⑤《人民日报》,1958年4月19日,第3版。
    ⑥《人民日报》,1958年2月14日,第3版。
    ①《人民日报》,1958年4月19日,第3版。
    ②高扬文:《风雨历程——高扬文八十叙旧》,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③赵家驹:《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①王鹤寿、吕东:《缅怀毛主席对钢铁工业的关怀和领导》。该书编委会编:《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②姚永志:《‘鞍钢宪法’研究述评》。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③栾贵才:《‘鞍钢宪法’在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211页。
    ④“中国企业理论50年”课题组:《我国企业管理理论50年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0期。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①《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日,第2版。
    ②本表由作者根据人民日报的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①晓津:《鞍钢宪法、华为基本法、华侨城宪章——血脉相承的躁动》,《企业管理》,2002年第11期。
    ②晓津:前引文,《企业管理》,2002年第11期。
    ③吴晓波:《学毛标兵》,《企业家天地》,2008年第9期。
    ①《井下办公是煤矿企业管理的一个革命》,《人民日报》,1960年8月8日,第2版。
    ②《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69-1370页。
    ③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345页。
    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16页。
    ①余秋里:《余秋里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506页。
    ②余秋里:前引书,第507页。
    ③高扬文:《风雨历程——高扬文八十叙旧》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139页。
    ④高一清:《五十年代鞍钢党建工作回顾》。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⑤王玉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业》。元东洙主编:前引书,第154页。
    ⑥马成德:《在炼钢厂的日子里》。元东洙主编:前引书,第106页。
    ①详情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三节。
    ②高扬文:《鞍钢宪法》,《中国冶金史料》,1987年第1期。
    ③参见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70、22-23页。
    ①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6-507页。
    ②董志凯:《‘一五’计划与156项建设投资》,《中国投资》,2008年第1期。
    ③郭艳文:《东北工业化历史中的文化及其嬗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138页。
    ①徐之河、徐建中:《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8-109页。
    ②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1页。
    ③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一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6-1893页。
    ①《人民日报》,1958年9月26日,第1版。
    ②《鞍钢志》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③该书编委会编:《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④该书编委会编:前引书,第3页。
    ⑤单长巨:《毛主席来信激励我前进》。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①赵家驹:《鞍钢党委诞生前前后后》。元东洙主编:前引书,第184页。
    ②《人民日报》,1958年9月26日,第1版。
    ③鞍山市档案馆全宗3,目录4。
    ④罗定枫:《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党史纵横》,2004年第12期。
    ①高一清:《五十年代鞍钢党建工作回顾》,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②本书编委会编:《鞍山党史人物传》,白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8页。
    ③罗定枫:前引文,《党史纵横》,2004年第12期。
    ④吴良亚:《张明山与小型机械化自动化运动》。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2-83页。
    ⑤张春铭:《复工初期的鞍钢技术革新》。元东洙主编:前引书,第132页。
    ①邵象华:《‘工业救国’梦想的实现》。元东洙主编:前引书,第82-83页。
    ②参见马成德:《在炼钢厂的日子里》。元东洙主编:前引书,第106页。王玉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业》。元东洙主编:前引书,第154页。
    ③参见武力:《五十年代国营企业党政关系的演变》,《改革》,1996年第5期。
    ④杨士杰:《坚持‘鞍钢宪法’大搞技术革命实现生产持续大跃进》,中共鞍山钢铁公司委员会在冶金部鞍山现场会上的发言稿。
    ⑤罗定枫:《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党史纵横》,2004年第12期。
    ①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1页。
    ②赵家驹:《鞍钢党委诞生的前前后后》。元东洙主编:前引书,第182页。
    ③赵家驹:《鞍钢党委诞生的前前后后》。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④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128页。
    ①石磊、范业忠:《鞍钢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第112页。
    ②石磊、范业忠:《鞍钢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118页。
    ③《人民日报》,1954年5月27日,第1版。
    ④《人民日报》,1954年4月14日,第1版。
    ①《张明山创造轧钢机‘反围盘’成功》,《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2日,第2版。
    ②中共鞍山市委:《关于鞍钢开展技术表演赛的总结》。全宗号3,目录号3,案卷号656,第11页。
    ③中共鞍山市委:前引文。
    ④《人民日报》,1954年4月16日,第2版。
    ①卜庆祥:《与马宾的十分钟交谈》,《都市美文》,2004年第10期,第48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⑤戴茂林:《鞍钢宪法: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一环》,《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9期,第48页。
    ⑥王晓梅:《‘两参一改三结合’: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探索的初步成果》,《理论学刊》,2007年第9期。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66-967页。
    ②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①蒋一苇:《我的经济改革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页。
    ②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01页。
    ②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页。
    ③顾龙生编著:前引书,第446-447页。
    ④顾龙生编著:前引书,第468页。
    ⑤顾龙生编著:前引书,第469页。
    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16页。
    ⑦顾龙生编著:前引书,第459页。
    ①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464页。
    ②参见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③马恒昌等:《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1957年7月14日,第9版。
    ④参见罗仲伟:《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实践历程》,《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年第14期。
    ⑤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⑥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①范式是科学哲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处于中心,作为基础的若干概念。库恩等哲学家认为,科学知识都是建立在中心范式的基础之上,因而理论的发展必然伴随这中心范式的转换。
    ②参见于兴卫:《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运动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③彼得?德鲁克著、朱雁冰译:《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彼得?德鲁克著、朱雁冰译:《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参见蒋一苇:《关于‘鞍钢宪法’的几个认识问题》,《我的经济改革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
    ①卜庆祥:《与马宾的十分钟交谈》,《都市美文》,2004年第10期。
    ②罗仲伟:《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实践历程》,《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年第14期。
    ③作者根据人民日报数据库的相关资料统计得到的数据。
    ①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②邓志华、李忠民:《关于‘中国式管理’理论批判的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③鉴于目前关于中国式管理尚无统一的认识,且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本文觉得使用80年代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这个概念比较符合实际。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⑤李凯城:《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绪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第4-5页。
    ①参见郭根山:《论赶超战略的本质与中国实施赶超战略的经验教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②《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97页。
    ③该书1993年出版,累积发行量超过两百万册。
    ④刘子磬:《<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行逾二百万册》,《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9月8日,第5版。
    ⑤傅强:《中国式管理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科技智囊》,2005年第5期。
    ①参见董志凯:《经济史与经济学的‘源’、‘流’之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②王锦瑭:《钱德勒与美国企业史研究》,《世界历史》,1996年第5期。
    ③方振邦:《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影响世界管理进程的百名大师》,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5、379、385页。
    ④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国家经委经济干部培训中心编:《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研究??编者的话》,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①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国家经委经济干部培训中心编:《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②鲍光前、郭靖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③主要指在其诞生以后的历史命运中发展变化。
    ①本书编委会编:《王鹤寿纪念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在该书中有多处关于王鹤寿组织东北重工业部和后来的国家冶金工业部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史实。具体情况参见该书第112、135、139页。
    ②参见孙荫蓉:《理论学习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人民日报》,1960年4月19日,第7版。魏淑琴:《我是怎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人民日报》,1960年6月9日,第12版。新华社:《青年积极分子在普通劳动中做出了光辉的成绩》,《人民日报》,1958年11月30日,第2版。
    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单行本,1987年7月版。
    ①参加于治臣、张洪波:《略论五十年代齐齐哈尔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理论观察》,1996年第2期。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29条,人民出版社单行本,1987年7月版。
    ②冯成略:《毛泽东思想与企业管理?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李凯城:《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17条,人民出版社单行本,1987年7月版。
    ⑤李凯城:《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⑥冶金工业部:《关于在鞍山召开落实“鞍钢宪法”现场会情况向中央的报告》(1960年5月23日)。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65页。
    ①《不尽的思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27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③卢开堂:《对我国企业领导体制的回顾与思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⑤杨乃昆:《十年建设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⑥姚永志:《‘鞍钢宪法’述评》。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①张衔、庄志晖:《‘鞍钢宪法’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对现代企业治理的意义——基于合作博弈视角的思考》,《中日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第183页。
    ②张衔、庄志晖:前引书,第179页。
    ③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403页。
    ④顾龙生编著:前引书,第410页。
    ①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411页。
    ②顾龙生编著:前引书,第490页。
    ③顾龙生编著:前引书,第490页。
    ④鞍钢市史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430、431、434页。
    ⑤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436页。
    ⑥鞍钢市史志办编:前引书,第436页
    ⑦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⑧《人民日报》,1950年7月1日,第3版。
    ⑨《人民日报》,1950年5月26日,第2版。
    ①《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7日,第1版。
    ②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
    ①《人民日报》,1950年4月21日,第2版。
    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文集》6—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5—11)》,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中华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
    房善中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中国物质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经济管理编辑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管理大事记》,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国家经委经济干部培训中心编:《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该书编辑部编著:《当代中国石油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该书编辑部编著:《当代中国钢铁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编:《全国企业民主管理座谈会有关文件汇编》,工人出版社1981年版。
    国家经贸委主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一、二、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陶鲁茄著:《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顾龙生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2年版。
    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余秋里著:《余秋里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
    鲍光前郭靖:《袁宝华访谈录》,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袁宝华著:《袁宝华经济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本书编委会编:《王鹤寿纪念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
    该书编委会编:《吕东纪念文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高扬文著:《风雨历程——高扬文八十叙旧》,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石油报社编:《回忆康世恩》,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委会编:《康世恩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蒋一苇:《我的经济改革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
    工人出版社编:《认真学习中长铁路的先进经验》第二辑,工人出版社1954年版。
    铁道部第三期学习团编:《学习中长铁路经验心得》,人民铁道出版社1956年版。
    刘贯文李绍劲著:《大同发电厂怎样运用五三工厂经验》,华北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东北人民出版社编:《我们怎样学习和运用五三工厂的经验》,东北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机械工业杂志编辑部编:《高举红旗五十年的马恒昌小组》,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版。
    元东洙主编:《鞍钢人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鞍钢史市志办编:《鞍钢宪法的产生及其影响》,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林志、李秀华主编:《‘鞍钢宪法’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该书编委会编:《巨大的关怀》,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
    袁晞:《社论串起来的历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当代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杜万启等主编:《新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年版。
    中华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编:《企业民主管理的理论、历史和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版。
    韩柚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徐之河、徐建中著:《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1927—1965)》,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徐之河、徐建中著:《中国公有制企业管理发展史(1966—1992)》,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宋连生著:《工业学大庆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写作组著:《对大庆经验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田润普主编:《大庆石油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孟庆德等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庆精神研究》,红旗出版社2001年版。
    北京第一机床厂调查组著:《北京第一机床厂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蒋一苇主编:《成都量具刃具厂经营管理考察》,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
    蒋一苇主编:《中国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毛泽东的人民历史观课题组编著:《向往毛泽东——新世纪第一波“毛泽东热”大潮扫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杨乃昆著:《十年建设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石仲泉著:《毛泽东的艰辛开拓》,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莫志斌著:《毛泽东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凯城:《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徐惠兰:《学习毛泽东关于借鉴外国管理经验的论述的体会》,《财贸研究》,1983年第1期。
    姚庆艳:《从毛泽东的“权利下放”到邓小平的“放水养鱼”——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
    变迁和突破》,《思想战线》,1994年第2期。
    明慧存:《毛泽东与邓小平农村企业思想》,《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年第3期。
    张红旗:《八大前后毛泽东与国有工业企业》,《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增刊。
    张道航:《毛泽东社队企业与邓小平乡镇企业经济思想比较》,《大连干部学刊》1998年第5期。
    黄伟:《对毛泽东“技术加政治”思想观点的探讨》,《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李庆华、王俊杰:《毛泽东企业价值观探析》,《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
    欧建生:《试论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任元庆:《毛泽东企业管理思想简论》,《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刘玉来:《毛泽东、邓小平企业伦理思想比较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第10期。
    彭焕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问题的探索及其现实启示》,《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 年第4期。
    李拥军:《毛泽东管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莫志斌:《论毛泽东管理思想与方法的主要特色》,《探求》,2006年第1期。
    李馨:《‘两参一改’在大兴安岭遍地开花结果》,《内蒙古林业》,1959年第2期。
    范宵峰:《两参一改的经验》,《中国建材》1959年第1期。
    黄河:《如何巩固与发展‘两参一改’工作》,《内蒙古林业》,1959年第1期。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纺织厂结合‘两参一改’改革统计工作》,《中国统计》,1958年第15期。
    边宝殿、范霄峰:《我们推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前线》,1959年4月。
    李学杰《我们是怎样推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中国建材》1959年10月。
    董久昌等:《我国社会主义商业企业的‘两参一改’问题》,《教学与研究》,1958年第10期。
    冯海燕:《论毛泽东“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年第5期。
    杨云霞:《毛泽东‘两参一改三结合’思想中的信任合作机制浅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3期。
    王晓梅《“两参一改三结合”: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探索的初步成果》,《理论学刊》2007年第9期。
    罗定枫:《关于‘鞍钢宪法’的回忆与思考》,《党史纵横》2004年第12期。
    戴茂林:《‘鞍钢宪法’研究》载《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鞍钢办公室:《毛泽东批示的‘鞍钢宪法’》,《兰台世界》2007年第6期。
    崔之元:《‘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读书》1996年第3期。
    宋铁春:《‘鞍钢宪法’的历史真相》,《中国小康》2005年第7期。
    石玉文:《透视‘鞍钢宪法’》,《世纪桥》2002年第5期。
    戴茂林:《‘鞍钢宪法’: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一环》,《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9期。
    贾根良:《‘鞍钢宪法’的历史教训与我国跨越式发展战略》,《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
    张衔、庄志晖:《‘鞍钢宪法’的经济学分析及其对现代企业治理的意义——基于合作博弈视
    角的思考》,《中日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第173-184页。
    高良谋、郭英、胡国栋:《‘鞍钢宪法’与解放意蕴》,《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0期。
    祁广森:《‘鞍钢宪法’半个世纪后的探索》,《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刘振华:《‘鞍钢宪法’出台始末》,《中国档案》,2010年第4期。
    喜岸:《西式管理的精神母体:鞍钢宪法》,《现代企业文化》,2010年第10期。
    曾成贵:《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中的艰辛探索——以毛泽东刘少奇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中心》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1期。
    ‘鞍钢宪法’研究课题组:《“两参一改三结合”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党政干部学刊》,2000年第2期。
    江师清:《毛泽东‘鞍钢宪法’的现实指导性》,《湖北工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索成:《鞍钢宪法:面向世界的样本》,《当代工人》,2010年第4期。
    高其荣:《毛泽东<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略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1期。
    赵刚:《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纲领——<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基本思想解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9期。
    蒋学模:《评<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学书的谈话记录>——毛泽东经济思想探微》,《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6期。
    林克:《一次重要的探索——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湖南党史》,1994年第2期。
    胡为雄:《致用而学孤旨以求——毛泽东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注和谈话览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
    余信红:《从毛泽东与<工业七十条>的关系看其企业管理思想》,《探求》,2002年第1期。
    于兴卫:《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遇运动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年。
    《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讲话摘录》,《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阳勇:《毛泽东发动工业学大庆运动原因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3期。
    杜显斌:《工业学大庆运动史略》,《大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陈清:《工业学大庆运动始末》,《党的文献》,1994年第6期。
    阳勇:《工业学大庆运动评述》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琪:《转轨时期中国企业管理思想演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王长林:《我们是怎样用毛泽东思想打造领先企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廖中华:《用“毛泽东思想”建立现代企业文化——河北晶牛崛起纪实》,《东方企业文化》,2005年第5期。
    王长林:《晶牛集团实践毛泽东思想与国企改革的嫁接》,《河北化工》,2006年第1期。
    石建国:《改革开放前东北国营企业管理经验的历史考察与评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7期。
    郭艳文:《东北工业化历史中的文化及其嬗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陈凡:《试论中国的群众性技术创新——关于中国职工技术协作创新活动的调查分析》,《科学管理研究》,1993年第6期。
    刘艳琼、刘戟锋、赵阳辉:《两弹一星工程中的三结合法与现代并行工程法的比较研究》,《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5期。
    朱佳木:《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是贯穿当代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1期。
    朱佳木:《对当代中国史定义、分期、主线问题的再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
    刘人怀、孙凯、孙东川:《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国特色及与美苏的比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1期。
    郭重庆:《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年第2期。
    王锦瑭:《钱德勒与美国企业史研究》,《世界历史》,1996年第5期。
    《让‘鞍钢宪法’的红旗在鞍钢高高飘扬》,《鞍山日报》,1977年6月29日,第2版。
    张哲诚:《国企老总们的美国之旅》,《河北经济日报》,2000年9月7日,第6版.
    张训毅:《20世纪中国钢铁工业大事记》,《中国冶金报》,2001年1月1日,007版。
    郭强:《从华安轨迹看军工企业未来》,《工人日报》,2001年4月22日,第2版。
    王长林:《毛泽东思想在市场经济中充满活力》,《中国建材报》,2001年6月21日,第3版.
    王长林:《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国企改革》,《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9月4日,第B02版。
    尹成:《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云南日报》,2004年1月5日,第10版。
    王镜榕、谷永生:《在毛泽东思想康庄大道上放歌》,《中国企业报》,2004年1月12日。
    陈尧:《邓小平12次来辽宁》,《辽宁日报》,2004年8月20日。
    吴晓波:《毛泽东的商业精神》,《经济观察报》,2006年9月11日,第A28版。
    曹殿富:《弘扬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再创齐齐哈尔工运事业新的辉煌》,《齐齐哈尔
    日报》,2007年4月10日,第2版。
    刘鹏凯:《从参与到融合》,《经理日报》,2007年12月7日,第C03版。
    裴安遥:《50年,管理创新托起钢铁“明星”》,《中国冶金报》2008年1月29日,第B01版。
    《超越梦想的钢铁巨人》,《鞍山日报》,2008年2月19日,第A01版。
    杜吟:《殊途同归话QC——日本质量控制圈小组实际上也借鉴了中国的‘鞍钢宪法’》,
    《中国质量报》,2008年7月9日,第5版.
    顾威:《‘鞍钢宪法’:引领企业高举企业自主创新的大旗》,《工人日报》,2009年9月6日,第1版。
    [日]上妻隆荣:《毛泽东经济思想与管理革命》,山口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
    [日]上妻隆荣:《毛泽东思想中的经济建设理论》,山口大学东亚经济学会1968年版。
    [日]矢吹晋:《中国经济与毛泽东战略》,岩波书社1978年版。
    [日]矢吹晋:《毛泽东政治经济学》,现代评论社1978年版。
    [美]彼得?德鲁克著、朱雁冰译:《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