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审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功以及伟大成就的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这为学界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
     本文正是在上述思想指引下,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审视改革开放全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找出问题、不足与解决之道,从而推动改革开放更好的向前发展。全文由序言、结语和五章内容构成。
     序言: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剖析和总结改革开放——兼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观。唯物史观视要求一分为二地正确看待改革开放,既要看到改革开放是成功的,成绩是主要的,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特别是资本主义改革观的客观存在和影响。第一章,唯物史观的历史贡献与本质特征。总结归纳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认为当下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关键在于防范唯意志论和经济决定论两种错误倾向。第二章,唯物史观视阈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正当性作了充分的理论论证。第三章,唯物史观视阈下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章,改革开放实践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丰富和发展。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等坚持、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第五章,唯物史观——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理论指南。强调坚持唯物史观,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认为继续推进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了较为深入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结语:得出了遵循唯物史观,改革开放就顺利前进、成就斐然;忽视它,改革开放就会迷失方向;背离它,改革开放就会出现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损失甚至曲折的结论。
The 17TH Congress of CPC summarizes the successes and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s "Ten Combinations", which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academic circle to summarize the great practic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thoughts and guideline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dentifies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and figures out solutions so as to promote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develop further forward by review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omprehensively wit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paper consists of preface, five chapters and conclusion.
     Preface: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reform and openingup scientifically with historical materialism-also on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self-perfection socialism reform unswervingl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quires a correct view on reform, that is, on one hand, it should be acknowledged that reform has many merits and it is successful; on the other hand,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problems and deficiences, e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paid to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and influence of capitalist reform concept. Chapter on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chapter summari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t is thought that the key to underst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t present is to guard against two wrong tendencies, i.e. voluntarism and economic determinism.
     Chapter two: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chapter is a thorough theoretical argumen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nd legitima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apter three: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from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erspective. The chapter i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apter four:The practices of reform develop, enrich and uphol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is believed that socialism primary stage theory,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theory,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theory and socialism opening up theory and so on, adhere to, enrich and develop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hapter five: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theoretical guide to further promot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is stressed in this chapter that adhering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further promot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can promote the self-improvement of socialist system. To advance reform continuously, the reform should be alway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the basic interests of people should be ensured. The chapter also provides in-dept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nking about adhering to and perfecting socialism basic economic system, the basic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Conclusion: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inference and thinking betwee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following 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ll proceed smoothly and achieve great successes; ignoring it,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ll lose direction and deviating from it,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ll even suffer from tortuous turns and twists.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全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1-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文选》第1-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7.聂耀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8.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经典作家卷、中国卷、苏联俄罗斯卷、欧美卷、日本卷,[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7月。
    9.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下卷),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10.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克罗地亚]勃朗科。霍尔瓦特著2003年1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11. 《马克思传》[英]戴维。麦克莱伦(davidmclella)著,王珍译,2006年6月,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
    12.刘永佶:《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方法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刘永佶:《劳动社会主义》,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5月。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年第7期。
    16.袁秉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7.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19.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郝永平:《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6)。
    21. 《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工具书、资料库、普及本主编:邢贲思副主编:杨春贵赵曜,刘海藩南海出版公司1990。
    22. 《寡头》戴维。霍夫曼著,冯乃祥、王维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3. 《和谐社会十讲》李培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24. 《为马克思辩护》杨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2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主编:宋士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年8月。
    26. 《中国新发展观》胡鞍钢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27. 《靳辉明文集》靳晖明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5月。
    28. 《邓小平文选》1、2、3卷。
    29. 《乌托邦资本主义》[法]皮艾尔。罗桑瓦隆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
    30. 《平等的终结》[德]赖纳。汉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
    31. 自觉资本主义时代的企业模式[美]大卫。施沃伦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
    32. 《国史全鉴》历史的丰碑。中央文献出版社。
    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庄福龄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34. 《马克思传》[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著,易廷镇,侯焕良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35. 《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和经济周期的探究[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著。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英汉对照。
    36. 《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英]梅格纳德。德塞著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37. 《北大清华名师演讲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38. 《社会科学方法论》[德]马克斯。韦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39.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三版2005年5月。
    40.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约翰。凯恩斯著,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英汉对照。
    41.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赵家祥,李清困,李士坤,北京大学出版社。
    42. 《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孙伯鍨,张一并2001,12。
    43. 《资本论》的现代解析,洪银兴,葛扬,秦兴方,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
    44.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挪]G.希尔贝克,N.伊耶,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第四版。
    45.《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欧阳康,张明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第三次印刷。
    46.《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张一兵,2003,4。
    47.《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李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48.《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晓,陈维刚,2006,2。
    49.《现代政治意识形态》,(澳大利亚)安德路。文森特著,袁久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1。
    50.《超越资本主义》,[美]大卫.施韦卡特,宋萌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51.《走向和谐社会》,王岗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
    52.《民主和资本主义》,[美]塞缪尔。鲍尔森,赫伯特,金蒂斯,商务印书馆,2003。
    53.《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英]哈耶克,邓正来译,三联书店,2003,1。
    54.《美国资本主义的未来,决定美国经济制度的长期因素及其变化》,[美]弗雷德里克。谱赖尔,黄胜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
    55.《反资本主义宣言》[英]阿列克斯。卡列尼科斯,罗汉,孙宁,黄悦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
    56.《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张宇,孟捷,卢荻,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
    57.《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顾学荣,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版。
    58.《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秦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59.《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谭培文,人民出版社2002,11。
    60.《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大问题解析》,赵振华,陈龙,沈尤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1。
    61. 《经济理论比较研究》,洪远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
    62. 《古巴社会主义研究》毛相麟社会科学文献版社2005年10月。
    63. 《永远的马克思》 陈学明(复旦大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64.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于晓、陈维刚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65. 《权力意志》尼采张念东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66. 《否定的辩证法》阿多尔诺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67. 《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詹姆逊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68. 《历史的终结》福山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69. 《社会主义的未来》罗默余文烈译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70. 《辩证理性批判》林骧华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1. 《形而上学导论》海德格尔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72. 《纯粹现象学通论》胡塞尔李幼蒸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73.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陈嘉映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74. 《历史与阶级意识》卢卡奇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75. 《资本主义的危机》[埃及]萨米尔.阿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2007年3月-7月)。
    76.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冷溶、夏春涛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
    77.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选编》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俞吾金陈学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78. 《思想与方法》殷海光选集殷海光上海三联书店,2004,5。
    79. 《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美]威廉·格雷德社科出版社2003,8。
    80. 《中共中央党校将稿选关于当代世界重大问题》虞云耀杨春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5。
    81. 《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张一兵、蒙木桂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82. 《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赵景峰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83. 《陈先达文集》1、2卷,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84. 《保卫马克思》[法]鲁艺。阿尔都塞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
    8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周向军、车美萍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86.王维平:《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导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87.周新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月。
    8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89.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
    90.魏礼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M]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9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M]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92.刘先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挑战与对策研究》[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93.陈中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M]重庆出版社1991年7月版。
    94.吕贵、田丰、陈章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7月版),
    1.赵磊,《不应忘却马克思的追问——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经济学动态》,[J],2008年第11期。
    2.《世界对明年经济前景很悲观》,《参考消息》[J],2008-12-17。
    3.《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反美潮”》,《环球视野》摘自2008-10-16—22《上海译报》。
    4.吴恩远,《俄罗斯重评斯大林和苏联历史》,《马克思主义研究》[J],2006年第1期。
    5.《俄罗斯教科书重新评价斯大林:行为完全合理》,中国新闻,中评社北京2008-08-26。
    6. 《俄共产党领导人根纳季·久加诺夫表示,必须在俄罗斯实行社会主义》俄新网RUSNEWS.CN莫斯科11月20日电。
    7. 《普拉昌达总理:“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方面没有任何疑问”》52china译/国际共运网(gjgy.org) 2008-9-4.
    8.《西欧共产党关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看法》2008-12-1720:24:05作者:于海青,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9.陈立新、孔明安.《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10.李慎明.《另一种全球化的替代: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前景的展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第26页.
    11.田世锭.《拨开当今资本主义迷雾的辩证之手—奥尔曼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第11—16页.
    12. 刘国光.提“效率与公平并重”为时尚早[N].北京日报,2003-05-26
    13.杜佩莲.更加注重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9
    14. 国家统计局.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J].2001,(1)
    15.王小鲁.中国收入分配向何处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京),2006.1.20-30
    16. 商江.1993-200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缺口为9391.15亿[EB/OL],. http://www. eol. cn中国教育在线.
    17.程恩富:《近年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若干重大理论创新述评》[J].
    18.李闽榕:《公平与效率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对一个西方经济学界人为制造的伪命题的剖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19.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J].
    20.李成瑞:《大变化——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情况及其复杂性分析》(上、下),[J],《探索》2007年第6期。
    21.周新城:《关于“两个毫不动摇”的几点理论思考》,[J],《中华魂》2005年第9期。
    22.[越]阮德平:《继续坚定和创造性地走社会主义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2期.第12页.
    23.迈克尔·赫德森(嵇飞译):《虚拟经济论:金融资本与通往奴役之路》迈克尔·赫德森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9(1)。
    24.吴宣恭:《评对抗“官本经济”的“民本经济”论——与高尚全先生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25.程恩富:《中国经济的高绩效与制度优势》,[J],《社会科学(上海)》2000年第5期。
    26.吴恩远:《俄罗斯新版历史教师参考书对苏联历史的新观点》,[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4期。
    27.姜淑平:《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3期。
    28.陆一:《美国政府“改写资本主义”是为了什么?》,[J],《读书》2008年第12期.
    29.吴易风:《西方国家的国有化与非国有化》[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总第228期.
    30.薛汉伟:《论恩格斯的国有化理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3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一》,[J],梅荣政、张乾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2.《俄罗斯一定会重新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俄共中央主席团《关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90周年》的决议,[J]。
    33.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三辑》(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6年5月版)。
    34.尹世洪:《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J]。
    35.陈中立:《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唯物史观》,载《唯实》2000年第1期,[J]。
    36.胡福明:《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载于2008年5月16日《广州日报》,[J]。
    37.郑镇:《新中国60年“双十条经验”的唯物史观透析》,《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J]。
    38.张友谊:《改革开放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创新》,《理论学刊》2008年第11期。
    39.冯景源:《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基础及其内在关系研究》,《人文杂志》1996年第5期。
    40.余源培:《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唯物史观视野的认知和展望》,《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4期。
    41.曾祥耿、刘卓红:《改革开放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42.王继宣:《改革开放30年与唯物史观》《新视野》,2009年第1期,[J]。
    43.《世行行长佐利克:金融危机已演变成经济危机》,晨报首席记者:周凯、实习生:伏昕,http://finance.QQ.com2008-11-23 15:08解放网。
    44.袁原:《美国因金融监管不力等在联大成众矢之的》,北京日报2008-09-26。
    45. 《美国国债总额达10.2万亿时代广场国债钟“爆字”》,来源:央视网cctv.com,2008-10-10 09:40.
    46.江涌:《世纪金融危机是美国霸权危机》,《国有资产管理》[J],2008年第12期。
    47.潘金娥:《华尔街金融风暴宣告新自由主义的破产》,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08-11-14。
    48.许建康:《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来源:阳光卫视,主持人: 文菲,发布:2008-11-25 14:53。
    49.陆一:《美国政府“改写资本主义”是为了什么?》,[J],《读书》 2008年第12期。
    50.靳辉明:《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而作》,《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51.陈占安:《关于改革开放30年的几点思考》,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
    52.陈占安:《从基本矛盾论到改革开放理论——从理论层面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0期。
    53.秦宣:《正确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
    54.卢周来:《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J],2008-11-09,中国经营报。
    55.贺钦:《金融危机为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提供了契机——第十届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大会在圣保罗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报》[J],2008-12-25。
    56.卫兴华:《如何看待两个30年的经济成就与差距》,记者:陈叶军2009年09月29日10:22,人民网-理论频道。
    57.石仲泉:《新中国6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2009年09月21日,《解放日报》。
    1. Millie, Deborah J., Poverty, Equality and Growth,Harvard University East Asian Center, 1999.
    2. Peter Boom., Social Efficiency: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welfare Economics, 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7.
    3. John J. Pieria, S. J., Th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Kurt W Rothschild, Ethics and Economic Theor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1993.
    5. James S. Friskin, The Dialogue of Justice,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6. Shalom Vinery Avnet De-Sheltie, Communitarians and Individu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7. Robert B. Tallassee:on Rawls, A Liberal Theory of Justice and Justification,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1.
    8. Marty Sen., Choice, Welfare and Measurement, Basil Blackwell, Oxford,1982.
    9. John Bonner,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Social Justic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10. Daniel M. Housman and Michael S. McPherson, Economic Analysis and Moral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1. Phillips, Anne, Which Equalities Matter Polity Press 1999.
    12.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13. A. C. Pogo,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
    14. Kenneth Arrow, Social Choice and Justic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