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守护—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课题是对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的整体研究,兼及民国时期绘画史撰写的考察。通过对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的意义与价值探究,进而分析其所体现民国美术史的转型状态及其相关撰写问题。郑午昌史学研究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史学研究的转型时期,在史学界诋毁传统成为风气的时空下,依然坚守传统学术之道,努力保全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并试图找寻学术振兴的突破口。《中国画学全史》一书的亮点是以中国文化本位为切入点,直楔中国画学的内部进行撰写。该书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内容按编、章、节进行叙述,这与古代编年、纪传、纪事本末诸种不同。其撰写既契合了近代“新史学”的编纂要求,又体现了郑午昌坚持中国传统绘画史学文献的学术思想。该书以一个画家多年的实践经验直指绘画史编写要旨,把对于绘画史的演变及绘画形态的发展变化的阐述,置于中国文化环境的时空背景之下,并以其史学与绘画修养上的双重功力,直指中国画学本体的内部,显示出传统学术的力量与价值。
     另外,本文力求在当今语境基础上,对《中国画学全史》诸如对四大分期、史料运用、通史体例及其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思辨。对民国时期中国绘画史的撰写状况进行梳理,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历史背景,解读相关中国美术史写作模式,同时找出该著在近代中国画学史研究的价值及局限所在。并且通过对该书的研究,希冀把民国(1912-1949)时期美术史的撰写的特点揭示出来,同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理性研究以及总体把握,进而寻找到契合于绘画史撰写的最佳思路,以期能对当下以及未来中国绘画史学的撰写有所启示。
The paper was focused on the overall study of the whole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 ofWuchang Zheng and the writing of the painting history in Republican period. By combingthe transition and art history writing, as well as the comparison of painting style and methodsin ancient and modern period, more fit ideas written on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can be gained.It was found that Chinese painting had its own independent and natural changes, which was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of WuchangZheng historical research was his unremitting traditional academic road to preserve the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s and find a breakthrough of the scholarship promotion. Based on theChinese painting itself, a clear and distinct study were conducted.Its contents was depictedby pieces, chapters and sections,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chronicle,biography and notepadin ancient time.The writhing of the whol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fitted the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codification of the new history and reflected its adherence toacademic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 The evolution of the paintinghistory and painting form in the book were elaborated under Chinese cultural environmentthorough the painter’s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painting accomplishment.
     In addition, the problem about the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 such as the four stages,historical use and general history style analysis,was analysied in the book on the basis oftoday’s context. The purpose of the book was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art history writingmode and to find out the valu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work in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painting. The features of painting history writing in Republican period (1912-1949) could bespoken out by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whol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hoping tobe helpful to the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 research.
引文
4褚庆立.《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1张翰云.《郑午昌研究——兼论民初上海美术团体与民初美术史著作》〔D〕.「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98.摘要
    2张翰云.《郑午昌研究——兼论民初上海美术团体与民初美术史著作》〔D〕.「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98.摘要
    3张翰云.《郑午昌研究——兼论民初上海美术团体与民初美术史著作》〔D〕.「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98.78
    4张翰云.《郑午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98.71
    1赵丹.《郑午昌艺术和理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10.摘要
    2郑惠敏.《现代中国绘画史学体系的建构——评民国时期三部绘画史著作》〔J〕.艺术与设计.2005年02期.14-16
    1陈平.《从传统画史到现代艺术史学的转变──张彦远、郑午昌与滕固的绘画史写作方法之比较》〔J〕.新美术.2001年03期.51
    2一是“是编所叙事实与评论宜有分别,属凡事实不外根据旧籍若涉及评论,必明著何人之言,不得剿说,此一定之理也是编夹叙夹议,除征引之文外,一律不注所出,其于事实一方故无可议矣,而于评论一方,则他人陈言与其所自心得杂糅其间,无繇分别。”二是“画体文体不宜趋俗,致于事实不符,之能以科学的方法批评绘画,大是语病,虽不力求雅驯,而日本人所用名词终宜少用”;三、是“详近略远,史家通例,是编于唐以前画史征引繁博,评论周详,诚无遗憾,自宋以还,史事渐滋,反趋于简略,相形之下不免失宜。若谓事实太多,宜从芟汰则全史之名又何以名副其实乎”。四是“搜辑画迹,昔无完书,今专列一节记载之,自是高识,所惜所举不全,又全不注所出,难以征信,谓宜博涉群书有考订者必为附注,而以分类表行之,无俾遗漏,庶省卷之繁,亦足副全史之实。”五是“今是编于每朝之中,必举数人或数十人,特为叙述,深得史家立传之意,所惜宋画家至多,而所举者不尽适当。盖未尝豫一准则也,宜效史家类族为传,及汇事为传。”六谓“即称全史,则关于画学著述无论存俱不宜有所遗漏,谓宜仿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之例。为之,编中目录第一篇,略具规模,未为完备。若鄙人本书所列,其绝好资料也。”七是“是编附录二,历代各地画家百分比例表,各种绘画盛衰比例表,用意至为精到。深合通史之裁,惜俱未经证明,何从征言,必将全数画人籍贯考定总则一表,然后其百分比例始可定,必将各类全数画迹比例,折成数表,然后其盛衰之比例始可知,此事谈何容易,作者果曾经此统计乎?”见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66-169
    3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66-169
    1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745
    2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745
    3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66-169
    4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序
    5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凡例
    6午昌编撰、黄保戊校阅.《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2
    7郑午昌著.《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
    8沈揆一.《羡君一动生花笔,万水千山列画堂—郑午昌的绘画艺术》.见《二十世纪中国画家丛集郑午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5
    1见孔六庆.《画之道——创作与学术的互动》〔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39
    1见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1
    2朱熹著.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66
    3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较《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91-92
    4王欣夫撰.《文献学讲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
    5见:王欣夫撰.《文献学讲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
    6高国抗、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5-6
    2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26
    3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361
    4多数学者认为近代史的开端,为1840年鸦片战争。陈其泰先生认为“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进程出现了巨大变局。”该书还认为“恰好中国近代史学的发轫同样在鸦片战争开始”。本文认同此说。见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第六卷陈其泰著《近代事情·中国近现代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页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
    3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第24-2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马君武在其译著《法兰西近世史》的中序中言:“吾中国尘尘四千年,乃有朝廷而无国家,有君谱而无历史,有虐政而无义务,至于今日”。
    5是黄炎培、邵力子、张伯初等人笔名
    6曾德珪.《广西名人学术著作·马君武文选》[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71902年10月31日“《新民丛报》第19号舆论一斑”转载新加坡《天南新报》上的《私史》一文,
    8钱穆.中国史学发微〔M〕.北京:三联书店,2009.29
    1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史外无学。”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2-33
    3白寿彝主编,陈其泰著.《中国史学史·近代1840-1919年》[M].第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10
    4白寿彝主编,陈其泰著.《中国史学史·近代1840-1919年》[M].第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10
    1李大钊(署名李守常).《史学要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1刘金华《画学考》,载《艺术百家》2010年第2期;彭亚《北宋国子监画学体制及教育职能考论》,载《美苑》2009年第1期;董锋《宋代画学新探》,载《美术与设计》2003年第3期;张光福《宋徽宗时期的皇家绘画学院》,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0年第2期。马媛媛《北宋“画学”教育中的文人画观念及其成因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彭亚《北宋国子监画学体制及教育职能考论》,载《美苑》2009年第1期;董锋《宋代画学新探》,载《美术与设计》2003年第3期;张光福《宋徽宗时期的皇家绘画学院》,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0年第2期;李亚兰《论画学与宋代绘画》,湖南工业大学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赵英辉《试析宋代画学教育对中国绘画的作用》,载《上海艺术家》2007年第5期。
    2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
    3元·脱脱等《宋史》
    4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弁言
    1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149
    2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C].见郎绍君、水天中《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21
    3陈独秀.《美术革命》[C].见郎绍君、水天中《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29
    4陈小蝶.《清代无画论》〔J〕.见《国画月刊》上海:上海中国画会,1934.第2期.18-19
    5“或又问曰:吾尝读子所著明,清画派论矣。其间所举,都数百十家,为派二十有六。虞山既不足冠冕,宁余子取而代之,遂曰无画岂不过?曰:不然。吾所论者,必一代创作,不随时代共存灭者,乃可当之,而非诸派争长之谓也。”“惟独于清,自华亭开继两朝,三王传其法乳,以后历代画穷尽,为石谷一人搜刮而尽,无论为唐宋、为元明、为南北宋,彼皆萃一炉而熔,供十指趋使,为人开无数法门,示人以无数机密,故石谷之画乃历代画苑之字典,非石谷一人之创作也,后人学之,乃如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段,是画法精灵,已为石谷一人占尽,后人更无余力,跳出圈了,明末诸老,并世诸家,若黄山,若新安,甚至如娄东,莫不戚然相顾,知画学之将亡。各竭旗鼓,与石谷血战,而石谷入面应之,莫不使其偃旗歇鼓而去,虞山一派定,而中国之画学亡已。”见陈小蝶.《清代无画论》〔J〕.见《国画月刊》上海:上海中国画会,1934.第2期.18-1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2许纪霖、宋宏编《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1页该书认为转型期“是指1895-1920年初前后大约二十五年的时间,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承先启后的关键时代。在这个时代,无论是思想知识的传播媒介或者是思想的内容均有突破性的巨变。就前者而言,主要变化有二:一为报刊杂志、新式学校及学会等制度性传播媒介的大量涌现,一为新的社群媒体——知识阶层(intelligentsia)的出现。至于思想内容的变化,也有两面:文化取向危机与新的思想论域(intellectual discourse)。
    1王扆昌主编.《中华民国三十六年美术年鉴》[C].上海: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1948.
    1盛鑂.《清代画史增编》[M]上海:上海有正书局出版.1927年.序
    2盛鑂.《清代画史增编》[M]上海:上海有正书局出版.1927年.序
    3盛鑂.《清代画史增编》[M]上海:上海有正书局出版.1927年.序
    1杜松柏.《国学治学法》〔M〕.背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自序3
    2杜松柏.《国学治学法》〔M〕.背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自序3
    3陈师曾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192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1柳诒征著《中国文化史》共有三编:“第一编为上古文化史,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有部落而建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吾国文化有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遍,自明季迄今日,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合之时期”见柳诒征.《中国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
    2柳诒征.《中国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
    3中村不折、小鹿青云著、郭虚中译《中国绘画史》,见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G〕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484
    4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影印,1988.68
    5陈师曾《中国绘画史》见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G〕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68
    1孔六庆教授认为“绘画史研究先‘行’于艺术创作、后‘知’于史论研究的最大好处是:于创作产生的画风独到性,完全可能有学术的深厚性作为支柱和依托:而于史论研究产生的学术独到性,完全可能做到发乎精微。相对而言,艺术创作的真知为‘体’,史论研究为‘用’,两者关系的积极互动,能使学术做得扎实、得体。也就是说,中国绘画史论研究只有不离艺术实践真知之‘体’,才能产生出真正有质量的学术成果:这条‘行知合一’传统学术道路,为我所贵”见孔六庆.《画之道——创作与学术的互动》〔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39,其所撰写的《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是该学术主张的集中体现。
    2王伯敏.《功在筑基与铺路——评俞剑华画史研究》[C].见编卢辅圣主编《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109-116
    3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导读6
    4“人谓画有六法,自古鲜能兼之,至探微得法为备,包孕前后,古今独立。”曾事宋明帝,最精的是写真画。外如群马,弥猴,斗鸡,虫鱼,山水,人物,真是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他的长处是笔触的感情丰富。有人说是移写字的笔法去厕的,但又生趣盎然!生趣弥加!《宣和画谱》把他归之于道释派的画家。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1
    5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2
    1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2
    2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4
    3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4
    4《古画微》实际上是一部《中国绘画史》的纲要原稿四册,经商馆(商务印书馆)小丛书篇幅所限,前六篇存原,余多删减,非完本。黄宾虹《九十杂述(十七)》,见赵志钧编《黄宾虹美术文集》,第35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1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63-164
    1陈振濂.《近代中国绘画史学研究中“日本模式”的考察》[C].见编卢辅圣主编《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288
    2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64-165
    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8.6
    2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64-165
    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8.6
    1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M〕(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95
    1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5
    2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1
    1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236
    2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238
    3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312
    4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328
    1郑午昌编撰、黄保戊校阅.《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339
    2谢玉杰、王继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23
    1郑午昌编撰、黄保戊校阅.《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4.282
    2郑午昌编撰、黄保戊校阅.《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4.82
    1郑午昌编撰、黄保戊校阅.《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4.
    2郑午昌编撰、黄保戊校阅.《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出版社,1985.45
    3郑午昌编撰、黄保戊校阅.《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出版社,1985.
    1郑午昌.《中国画之认识》[J].见《东方杂志》卷28第1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108
    2郑午昌编撰、黄保戊校阅.《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4.37
    1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1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2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394
    1俞剑华.《怎样编著中国美术通史》[C].见《俞剑华美术文集》.周积寅编.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90
    1郑午昌编撰、黄保戊校阅.《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4.328
    2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自序1-133同上
    4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自序1-13
    1郑午昌编撰、黄保戊校阅.《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4.482
    1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201
    2见王新命等十教授.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J].文化建设月刊,1935年1月10日第1卷第4期。
    1见王新命等十教授.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J].文化建设月刊,1935年1月10日第1卷第4期。
    2此十教授是:王新命、何炳松、武堉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佣、樊仲云、萨孟武。
    3见王新命等十教授.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J].文化建设月刊,1935年1月10日第1卷第4期。其中一条为“中国是中国,不是任何一个地域,因而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同时,中国是现在的中国,不是过去的中国,自有其一定的时代性。所以我们特别注意于此时此地的需要,就是中国本位的基础。”
    4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J].文化建设月刊,1935年1月10日第1卷第4期。
    5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J].文化建设月刊,1935年1月10日第1卷第4期。
    6郑午昌.《中西山水画思想专刊展望》.见《国画月刊》.4、5期,上海:《国画月刊》编辑部1935年2月10日
    7见王新命等十教授.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J].文化建设月刊,1935年1月10日第1卷第4期
    8郑午昌.中西山水画思想专刊展望.国画月刊“中西山水画思想专号”,4、5期。
    9郑午昌.《中西山水画思想专刊展望》.见《国画月刊》.4、5期,上海:《国画月刊》编辑部1935年2月10日
    1罗荣渠.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C].见: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上册.合肥:黄山书社,2008.403
    2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见郎绍君、水天中编《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C].上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22
    3郑午昌.《中国画之认识》[J].见《东方杂志》卷28第1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116
    4郑午昌.《中国的绘画》[J].见《文化建设月刊》上海:文化建设月刊社,1934.125-132
    1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4.自序1
    2罗荣渠.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C].见: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上册.合肥:黄山书社,2008.1-42
    3郑午昌认为“康氏不能画,即不能知画之甘苦,贪于悦目,于怡情心赏止乎匠艺,妙悟弗及士气固有是言。且力非守旧,而又贵有古意,死宗院体,其矛盾为何?如至成大家必待调合中西,是殆当时一种皮毛维新之见,更属荒谬。试问康氏所服膺唐宋院体画家谁是调和中西画法哉?”见郑午昌.中国画之认识[J].见东方杂志,卷28第1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116
    4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自序9
    1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M].见: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362
    1是编夹叙夹议,除征引之文外,一律不注所出,其于事实一方故无可议矣,而于评论一方,则他人陈言与其所自心得杂糅其间,无繇分别。见: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66-169
    1郑午昌编撰、黄保戊校阅.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323
    2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6.151-163
    3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6.151-163
    4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6.128-1137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5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5
    1郑午昌编撰、黄保戊校阅.《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5
    1吴稚晖:《书神州日报“东学西渐篇”后》,《全集》第2卷,99
    2乔志强《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美术与设计》2011年第3期
    3乔志强《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美术与设计》2011年第3期
    4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4.自序5
    1万青力.《万青力美术文集》〔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万青力.《万青力美术文集》〔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75-276
    〔1〕《中华民国三十六年美术年鉴》〔C〕.上海: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1948
    〔2〕张海鹏.《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图书馆,2005
    〔3〕北京图书馆编纂《民国时期总书目》〔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4〕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文化科学·艺术》〔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5〕蒋孔阳、高若海《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6〕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编《1900-1980八十年来史学书目》〔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4
    〔7〕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资料室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合编《中国史学论文索引》〔C〕.北京:
    〔8〕谭汝谦.《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C〕.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
    〔9〕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0〕齐渊编著.《金农书画编年图目》〔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11〕樊仲云编.《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论文集》〔C〕.上海:文化建设月刊社,1936
    〔12〕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郑昶.《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9
    〔2〕《国画月刊》〔J〕.上海:上海中国画会1935,第4期
    〔3〕《文化建设月刊》〔J〕.上海:文化建设月刊社,1934.创刊号
    〔4〕《东方杂志》.〔J〕.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卷28第1号
    〔5〕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6〕郑昶.《中国美术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7〕《二十世纪中国画家丛集:郑午昌》〔Z〕.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8〕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9〕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10〕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11〕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2〕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13〕于安澜编.《画品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4〕于安澜编.《画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15〕于安澜编.《画论丛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16〕郑午昌、蒋锡曾、丰子恺.《国画面面观》〔C〕.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17〕卢辐圣.《中国书画全书》〔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18〕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
    〔1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0〕梁启超.《新史学·史学之界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C〕.上海:中华书局,1936
    〔2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22〕邓以蛰.《艺术家的难关》〔M〕.北京:北京古城书社,1928
    〔23〕林文铮.《何为艺术》〔M〕.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1
    〔24〕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5〕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6〕黄宾虹.《古画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27〕滕固.《中国美术小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28〕(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9〕〔法]德尼·布伊康.《达尔文与达尔文主义》,史美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0〕(德)黑格尔.《美学》〔M〕.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1〕中村不折著.郭虚中译《中国绘画史》〔M〕.南京:正中书局,1937
    〔32〕(法)丹纳.《艺术哲学》〔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
    〔3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4〕(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看·听·读》〔M〕.上海:三联书店,1996
    〔35〕(英)E.H.贡布里希.《木马深思录:论艺术形式的根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6〕(法)德里达.《论文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7〕(俄)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上海:三联书店,1992
    〔38〕(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9〕谭君强译,(荷)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0〕(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终景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1〕(俄)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M〕.李辉凡、张捷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42〕(德)贝尔廷等.《艺术史的终结?》〔M〕.常宁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3〕(英)伯瑞.《进步的观念》〔M〕.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44〕(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M〕.上海:三联书店,2005
    〔45〕(美)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想象》〔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6〕(美)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M〕.董立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7〕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8〕(美)卡里尔.《艺术史写作原理》,吴啸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9〕(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5〕(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1〕(英)劳伦斯·斯通《:叙事史的复兴:关于新传统史学的反思》〔M〕.(Lawrence Stone."TheRevival of Narrative:Reflection on a New Old History",载于《过去与现在》,总第85期,1979年
    〔52〕刘小枫选编.《接受美学译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9
    〔53〕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5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5〕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56〕李公明主编.《中国美术史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57〕谢丽君、李倍雷.《中国美术简史》〔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58〕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9〕钱钟书.《管锥编》〔M〕.上海:中华书局,1979
    〔60〕周积寅编.《俞剑华美术论文集》〔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61〕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一民国之部》〔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62〕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63〕樊波.《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64〕王璜生、胡光华.《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65〕孔六庆.《画之道——创作与学术的互动》〔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66〕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纪中国绘画史》〔M〕
    〔6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8〕伍蠡甫.《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69〕葛路.《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70〕阮璞.《中国画史论辨》〔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71〕阮璞.《画学丛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72〕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73〕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7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7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77〕李泽厚、刘刚纪.《中国美学史》〔M〕.(第二卷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9〕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0〕陈来.《宋明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81〕金惠敏.《意志与超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2〕韩林德.《境生象外》〔M〕.上海:三联书店,1995
    〔8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84〕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85〕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86〕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M〕.(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87〕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上海:三联书店,1999
    〔88〕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89〕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90〕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91〕刘曦林.《中国画与现代中国》〔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92〕水天中.《中国现代绘画评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93〕郎绍君、水天中编.《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94〕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C〕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
    〔95〕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96〕万青力.《画家与画史—近代美术丛稿》〔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97〕潘公凯.《限制与拓展—关于现代中国画的思考》〔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98〕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99〕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100〕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1911-1949》〔M〕.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
    〔101〕洪再新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G〕.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102〕林树中.《近代上海的画会、画派与画家》(上)、(下)《南艺学报》〔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1981.第4期
    〔103〕李伟铭.《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4〕《中国美术史学研究》〔C〕.见《朵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第67集
    〔105〕陈振濂:《近代中日绘画研究交流史比较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
    〔106〕邵洛羊.《中国画应该姓中》〔C〕.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
    〔107〕童教英编校《童书业美术论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8〕王震、荣君立编.《汪亚尘艺术文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
    〔109〕闻迪、水如编.《蔡元培美学文选》〔C〕,台北:淑馨,1989
    〔110〕顾森,李树声编,《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G〕.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111〕万青力.《万青力美术文集》〔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12〕《海派绘画研究文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113〕水天中.《中国现代绘画评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114〕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115〕朱伯雄、陈瑞林编.《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16〕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年12月
    〔117〕阮荣春、胡光华.《1911-1949近代中国美术史》〔M〕,台湾:商务出版社,1997
    〔118〕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119〕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20〕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21〕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122〕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23〕贺照田主编.《颠踬的行走:二十世纪中国的知识与知识份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24〕黄可.《上海美术史札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2000
    〔125〕潘耀昌编.《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126〕潘耀昌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127〕何楚熊.《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28〕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129〕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30〕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31〕陈绶祥.《遮蔽的文明》〔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
    〔132〕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0
    〔133〕薛永年.《晋唐宋元卷轴画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134〕邓以蛰《邓以蛰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35〕俞剑华等.《顾恺之研究资料》〔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136〕童书业.《童书业说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37〕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38〕(美)方闻.《心印》〔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129〕郑世兴.《中国现代教育史》〔M〕,台北:三民,民70年12
    〔140〕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M〕中华书局1999
    〔141〕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142〕卢继传.《进化论的与过去与现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76页
    〔143〕“国立历史博物馆”编.《中华文化百年论文集》〔C〕.台北:史博馆,1999年
    〔144〕陈国庆.《晚清社会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5〕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6〕陈启能.《二战后欧美史学的新发展》〔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47〕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148〕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9〕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151〕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上海:三联书店,1997
    〔152〕陈万雄.《历史与文化的穿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5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54〕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155〕高国抗、杨燕起.《中国历史文献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56〕耿占春.《叙事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157〕顾平.《艺术的方式》〔M〕.(香港)王朝艺术出版有限公司,2003
    〔158〕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59〕李守常.《史学要略》〔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60〕李秀田.《揭示物种起源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161〕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162〕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63〕罗志田.《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64〕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165〕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6〕钱理群.《返观与重构》〔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67〕钱中文等.《自律与他律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一些理论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8〕瞿林东.《史学与史学评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69〕邵宏.《艺术史的意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170〕邵宏:《美术史的观念》〔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171〕沈宁编.《滕固艺术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172〕盛邦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史学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74〕童教英编.《童书业说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75〕王继平:《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76〕王锦贵.《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7〕王菊生.《中国绘画学概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178〕王庆生.《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79〕王受宽.《<汉书)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80〕王墉编.《中外美术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81〕王钟陵.《文学史方法论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82〕魏崇新、王同坤.《观念的演进一一一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183〕夏晓虹.《梁启超文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
    〔184〕杨大春.《文本的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85〕杨燕起、高国抗.《中国历史文献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86〕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87〕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88〕叶绍荣.《陈寅格家世》〔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189〕何兆武译,(美)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90〕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91〕张国清:《中心与边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2〕张启亚.《中国画的灵魂一哲理性》〔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93〕张新科.《史记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94〕叶宗镐编、傅抱石.《傅抱石美术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195〕周一平、沈茶英.《中西文化交汇与王国维学术成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96〕邹跃进.《他者的眼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197〕王晴佳.《论20世纪中国史学的方向性转折》《中华文史论从》62期8页
    〔198〕乔志强.《论梁启超“新史学”对民国时期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艺
    术版,2004
    〔199〕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J〕.新青年,第3卷第6号
    〔200〕高瑞泉.《在进化论传播的背后—论“进步”观念在近代中国确立之条件与理路〔J〕.
    学术月刊,1998年第9期
    〔201〕熊次江.《严复进化论思想评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02〕陈师曾.《中国人物画之变迁》〔J〕.东方杂志,第18卷17号
    〔203〕乌以锋.《美术杂话》〔J〕.造型美术,1924年第1期
    〔204〕王国维.《王国维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影印,1983
    〔205〕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06〕缪越.《读史存稿》〔M〕.上海: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82
    〔207〕陆和九.《中国金石学讲义》〔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09〕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10〕周道振、张月尊.《文征明年谱》〔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
    〔211〕谢国桢.《顾亭林学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12〕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13〕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4〕郭味渠.《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15〕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
    〔216〕刘九庵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217〕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18〕瞿林东.《史学与史学评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219〕薛永年编.《扬州八怪考辨集》〔C〕.卞孝萱主编《扬州八怪研究资料丛书》,南京:江
    苏美术出版社,1992
    〔220〕林木.《历史认知与历史真实的严重错位—二十世纪进化论史观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
    的干扰与失》〔J〕.美术观察,2005年第12期
    〔221〕梁田.《北宋翰林国画院制度下的美术教育探究》〔J〕.国画家,2012
    〔222〕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23〕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一二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张翰云.《郑午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98
    〔2〕郑工.《演进与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
    〔3〕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4〕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5〕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6〕董说平.《晚清时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7〕沈玉.《1912-1949年民国绘画史学史视野下的滕固史学》〔D〕.「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5
    〔8〕胡新华.《从滕固看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的建立》〔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9〕段汉武.《民国时期中国绘画史叙述模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6
    〔10〕于洋.《急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2007
    〔11〕肖苇.《二十世纪早期进化论思想对当时中国美术界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7
    〔12〕朱利民.《西方理论中国化的步伐:进化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异〔D〕.「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7
    〔13〕申丽花.《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评述》〔D〕.「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14〕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导论》〔D〕.「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6-13
    〔15〕惠蓝.《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论争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