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蛮美术史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分水岭,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人说虽然东方的古代史早于西方,但是东方的近代史却始于“西学东渐”。20世纪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想及理论学说影响了当时中国的很多文化学者,中国美术史学家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心理也有了新的建构。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也迈上了现代转型之路。20世纪上半叶美术史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体现在多元化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上。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多数是在进化论史观下进行的研究,而胡蛮却独辟蹊径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美术史。他的史观与时代思潮密切相关,与革命要求相一致。胡蛮除了站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研究古代美术史的演变规律外,还在毛泽东文艺理论的指导下,整理了建国前后的美术成果。因此可以说胡蛮编撰的《中国美术史》是一部紧贴时代的美术史著作。
     本文以胡蛮美术史及其美术理论为研究对象,不涉及对胡蛮美术创作活动的研究,通过以下几章分别对胡蛮的美术史观、美术批评观、胡蛮美术史的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行考察。
     第一章探讨在20世纪上半叶美术史学向现代转型语境中的胡蛮。这一章通过对民国时期美术史转型背景、转型时期的风格类型研究、古代美术史的编撰风格的考察,将胡蛮放在历史的上下文中来确定他在民国美术史学领域的位置。
     第二章针对胡蛮的美术史学观进行研究。主要考察胡蛮美术史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毛泽东文艺理论影响下的新视角,以及在这种美术史观下胡蛮在美术史编撰上的特点,同时兼论学术界对胡蛮美术史所展开的学术论争。
     第三章针对胡蛮美术批评观进行研究。胡蛮在革命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写了大量的艺术理论文章,本章将胡蛮的理论成果提炼出三大块来分析他对古代画论、现代美术创作理论及革命美术理论的观点。
     第四章对胡蛮美术史的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纵横对比来分析胡蛮美术史在民国时期美术史学领域的独特性以及他在当时和之后的意义,然后分析胡蛮美术史的局限性。
     第五章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通过对胡蛮美术史论成果的考察可知,胡蛮的《中国美术史》虽然不完善,但瑕不掩瑜,它开启了美术史写作的新方向。
The late19th and early20th century was the watershed of Chinese society, China bagan to transform from feud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It is said that the eastern ancient history preceded the western ancient history, however, the eastern modern history originated from the entrance of western culture. With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since20th century, there is a new knowledge frame established in Chinese art historian's mind. Along with the reform of society, the study of Chinese art history started its reform. In the first half of20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ian achieved fruitful research production on wide range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technique, most of which was done with a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 however. Hu Man took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study Chinese art histo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His conception of history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imes and the demand of revolution. Beyond that, he collected the research production of art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o Zedong's theory of art, which makes his work closed with the tim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Hu Man'conception of art history and art theory, but not including his paintings. It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mainly to study Hu Man under the context of transition into modern time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background of transition and the stylistic patterns of transitional times, studying the position of Hu Man under the context of history.
     The second chapter is mainly to study Hu Man's conception of history.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Hu Man's new perspective influenced by Marxism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Mao Zedong's theory of art. Apart from that, this chapter also studies the feature of how Hu Man wrote art history and academic struggle on Hu Man's conception of art history.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Hu Man's art criticism. Hu Man wrote a lot of articles about art theory in the time of revolutionary war. This part focuses on Hu Man's viewpoint on ancient painting theory, modern painting theory and revolutional painting theory.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meaning and limitation of Hu Man's conception of art history. This chapter makes a analytation on the distinctiveness of his art history in the field of art history and the meaning of his theory in that times. Apart from that, the limitation of Hu Man's art history is also studied in this part.
     The fifth chapter makes a summary of this paper.
引文
① 刘渟.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论之我见[J].社会科学家,2011(10):44.
    ② 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8.
    ③ 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8.
    ④ 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9.
    乔志强.论梁启超“新史学”对民国时期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美术观察,2004(7):83.
    乔志强.论梁启超“新史学”对民国时期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美术观察,2004(7):84.
    ①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一书中对于“转型期”的界定是:“1895-1920年初前后大约二十五年的时间,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承先启后的关键时代。在这个时代,无论是思想知识的传播媒介或者是思想的内容均有突破性的巨变。就前者而言,主要变化有二:一为报刊杂志、新式学校及学会等制度性传播媒介的大量涌现,一为新的社群媒体——知识阶层(intelligentsia)的出现。至于思想内容的变化,也有两面:文化取向危机与新的思想论域(intellectual discourse)。”摘自许纪霖,宋宏编.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② 常宁生.艺术学的建构与整合——西方艺术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艺术史研究[J].文艺研究,2007(10):5.
    ② 张秉伦,汪子春.进化论与神创论在中国的斗争[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5):46.
    ③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776.
    ① 常宁生.艺术学的建构与整合——西方艺术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艺术史研究[J].文艺研究,2007(10):6.
    ② 姜丹书.美术史·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① 朱杰勤.秦汉美术史:自序[G]//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1339.
    ② 乔志强.论粱启超“新史学”对民国时期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美术观察,2004(7):82.
    ③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19.
    ④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18-319.
    ① 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文艺研究,2001(2):115.
    ② 滕固.艺术学上所见的文化之起源[G]//腾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50.
    ① 刘思训.中国美术发达史[G]//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1935.
    ① 陈池瑜.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J].艺术百家,2009(5):104.
    ① 陈池瑜.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J].艺术百家,2009(5):109.
    ① 陈师曾.中国画是进步的[J].绘学杂志,1921(3).
    ② 郑午昌.中国画之认识[J].东方杂志,1931-1-10.
    ③ 郑昶.中国美术史·绪论[M].中华书局,1949:7.
    ④ 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汇编[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1571.
    ① 陈世曾.文人画之价值[J].北京大学绘学杂志社,1921.
    ② 林木.历史认知与历史真实的严重错位——20世纪进化论史观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干扰与失误[J].美术观察,2005(12):82.
    ① 林木.20世纪进化论美术思潮中的另支别派——论俞剑华进化论思想中的民族自强倾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2):18.
    ② 蔡元培在1921年2月15日《北京大学日刊》中撰文《美术进化》中说:“观各种美术的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附属到独立,由个人的进为公共的。”担任北大校长的蔡氏之论即可代表社会进化的此种时代性倾向。
    ① 王国维.静安文集·自序二[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②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③ 孙建华.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基础一一从进化论“道”之裂变到唯物史观的确立[J].河南社会科学,2010(1):55.
    ① 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绪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4.
    ② 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绪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4.
    ③ 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3.
    ① 王均初.中国美术的演变[M].北京文心书业社,1934:47.
    ② 祜曼(胡蛮).中国美术史(增订本)[M].新文艺出版社,1953:56-57.
    ③ 曹铁娃,曹铁铮,王一建.民国时期史学革命对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52.
    ① 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2012(3):86.
    ② 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2012(3):86.
    ① 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2012(3):88.
    ① 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2012(3):88.
    ② 郑午昌.中国书画全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2.
    ③ 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文艺研究,2011,(2):115.
    ① 俞剑华.中国绘画史·凡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② 俞剑华.中国绘画史·自序[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① 朱万章.俞剑华与现代美术史学一一以绘画史研究为中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37.
    ② 王伯敏.功在筑基与铺路——评俞剑华的画史研究[J].艺苑:美术版,1997(1):48.
    ① 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177.
    ② 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2012(3):89.
    ① 段汉武.民国时期中·国绘画史叙述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76.
    ① 段汉武.民国时期中国绘画史叙述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71.
    ② “风格学”的方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语国家和西方艺术史学界从形式风格的角度治艺术史的一种新的重要的方法。即以艺术作品本身的形式与风格及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等因素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滕固的以“风格”研究来切入中国美术史的方法,主要受到了李格尔和沃尔夫林两位美术史学家的影响。
    ③ 滕固.唐宋绘画史[G]//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966.
    ④ 滕固.唐宋绘画史[G]//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966.
    ① 胡蛮著,康乐编.胡蜜记新中国美术活动·胡蛮自传[M].北京;中国书店,2014:1.
    ① 王均初.中国美术的演变[M].北平文心书业社,1934:5.
    ① 童庆炳.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② 王文英,叶文强 主编.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88.
    ① 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
    ② 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01.
    ③ 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9.
    ④ 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395.
    ⑤ 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694.
    ⑥ 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880.
    ⑦ 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1074.
    ⑧ 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1513.
    ① 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1.
    ② 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6.
    ③ 王均初.中国美术的演变序[M].北平文心书业社印行,1934:3.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84.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88.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50.
    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83.
    ⑤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52.
    ⑥ 张达.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起源史观[J].理论学刊,2002(6)
    ① 祜曼(胡蛮).中国美术史(增订本)[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5.
    ② 祜曼(胡蛮).中国美术史(增订本)[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6.
    ③ 该书是根据马克思的读书摘要写成的,里面简要地提到了艺术起源问题。
    ④ 张达.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起源史观[J].理论学刊,2002(6):103.
    ⑤ 全名L.H. Lewis Henry Morgan(1818~1881),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史学家。他根据“生存技术”的进步,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⑥ 参考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① 祜曼(胡蛮).中国美术史(增订本)[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8.
    ② 杨琪.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1-303.
    ③ 王钧初.韵律原于劳动动律[N].世界日报,1932-3-31.
    ①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5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4:337.
    ② 一种庸俗的机械的历史观,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否认政治、思想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③ 刘国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新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7(9):45.
    ④ 马克思著,徐坚译.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5.
    ⑤ 王霞.唯物史观下的艺术史与人类文明史[J].大众文艺,2010(22):193.
    ① 祜曼(胡蛮).中·国美术史(增订本)[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105.
    ① 祜曼(胡蛮).中国美术史(增订本)[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129.
    ② 达流,人民本位的唯物史观——略论“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的哲学基础[J].湖北社会科学,1992(3):
    ① 胡蛮.工人同志们的创造精神——评第二届工人业余美术创作展览会[N].工人日报,1960年10月13 日.
    祜曼(胡蛮).中国美术史(增订本)[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18.
    ① 巫鸿.美术史研究略说[J].东南文化,1997(1):103.
    ②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來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最初得名于孔德,经过K·马克思、H·斯宾塞、E·迪尔凯姆、M·韦伯等学者的不断发展,社会学社会学逐渐形成有独立研究对象、理论、研究方法和范式的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范围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③ 焦琳.社会学方法和美术史研究[J].新视觉艺术,2009(3):26.
    ② 李行百.对“中国美术史”(增订本)的几点意见[J].美术,1956(7):20.
    ① 弗里契 著,刘百余 译.艺术的社会意义[M].上海:万叶书店,1952:34.
    ① 弗里契著,刘百余译.艺术的社会意义[M].上海:万叶书店,1952:40.
    ② 祜曼(胡蛮).中国美术史(增订本)[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28.
    ③ 祜曼(胡蛮).中国美术史(增订本)[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72.
    ① 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13.
    ③ 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
    ④ 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
    ⑤ 杨珙.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① 周扬.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N].人民日报,1952-12-27.
    ① 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3.
    ②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07.
    ① 祜曼(胡蛮).中国美术史(增订本)[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52.
    ① 祜曼.轻视遗产——自我批判[J],美术,1957(6):38
    ② 祜曼.轻视遗产——自我批判[J],美术,1957(6):38.
    胡蛮著,康乐编.胡蛮与新中国美术[M].北京:中国书店,2014:59.
    胡蛮 著,康乐 编.胡蛮与新中国美术[M].北京:中国书店,2014:62.
    胡蛮著,康乐编.胡蛮与新中国美术.[M].北京:中国书店,2014:51.
    ② 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23.
    ③ 苏厂元.再论中国绘画的神似[J].装饰,2006(5):130.
    华普.论神似及其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问题[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2.
    华普.论神似及其他一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问题[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8.
    华普.论神似及其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问题[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31.
    王均初.“概念底暗示”与“现象底暗示”[N].世界日报,1932-4-7.
    弗里契著,天行译.艺术社会学[M].上海:作家书屋,1947:105-106.
    ① 陈建宁.略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48.
    ②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62.
    ③ 杨琪.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
    ② 祜曼.纪念鲁迅,继续发展版画艺术——为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而作[N].人民日报,1949-10-19.
    ① 胡蛮.漫谈倪云林诗画[N].北京日报,1961-5-23.
    杨琪.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3.
    刘纲纪.艺术哲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364.
    ① 王钧初.艺术美即意识的造形一一典型主义论文之一[N].世界日报,1933-3-9.
    ② 王钧初.怎样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典型主义论文(草稿)[N].世界日报,1933-10-19.
    ① 王钧初.创作之内在与现实——典型主义论文草之一[N].世界日报,1933-12-12.
    ② 王钧初.艺术美即意识的造形——典型主义论文之一[N].世界日报,1933-3-9.
    ③ 王钧初.现代中国艺术的总检讨[N].世界日报,1932-1-14.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
    ② 王君.“古为今用”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遗产观之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1.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②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M].广州美术出版社,2002:201.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7:534.
    ②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201.
    ③ 原为毛泽东于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
    ④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5:60.
    胡蛮.关于新年画工作问题[J].北京文艺.
    罗思(胡蛮).论美术上的民族形式与抗日内容[N].文艺突击,1939-6-25.
    罗思(胡蛮).论美术上的民族形式与抗日内容[N].文艺突击,1939-6-25.
    ① 胡蛮.欧化的中国美术之批判[J].中国文化,1940-3-24.
    ② 胡蛮.欧化的中国美术之批判[J].中国文化,1940-3-24.
    ③ 胡蛮.欧化的中国美术之批判[J].中国文化,1940-3-24.
    ① 罗思(胡蛮).论美术上的民族形式与抗日内容[N].文艺突击,1939--6-25.
    ② 罗思(胡蛮).论美术上的民族形式与抗日内容[N].文艺突击,1939-6-25.
    ① 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1.
    ② 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0:271.
    ② 常宁生.艺术学的建构与整合——西方艺术学理论和方法[J].文艺研究,2007(10):7-8.
    ① 李小汾.论民国时期胡蛮美术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倾向[J].美术研究,2007(2):52.
    [1]王钧初.中国美术的演变[M].北平文心出版社,1934.
    [2]胡蛮(祜曼).中国美术史[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
    [3]胡蛮.论神似及其它[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1]姜丹书.美术史·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2](苏)弗里契著,天行译.艺术社会学苏联[M].上海:作家书屋,1947.
    [3](苏)弗里契著,刘百馀 译.艺术的社会意义[M].上海:万业书店印行,1952.
    [4]曹葆华.苏联文学艺术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5]马克思著,徐坚译.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6]李浴.中国美术史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7]梁启超.中国史之绪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7.
    [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9]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所著,杨成寅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10]华普.论神似及其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问题[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2.
    [11]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23.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13.
    [13](俄)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73.
    [14]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撰.鲁迅全集近代美术史潮论——艺术论(卢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75:60.
    [16]高尔基.俄国文学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07.
    [17]阎丽川.中国美术史略(修订本)[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18]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19]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报刊史研究室编.延安文萃(上下)[M].北京出版社,1984.
    [20]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5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4:337.
    [21]郑午昌.中国书画全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2.
    [2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
    [23]刘纲纪.艺术哲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364.
    [24]艾克恩 编撰.延安文艺运动纪盛(1937.1—1948.3)[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25](匈)阿诺德·豪泽尔著,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6]蒋红,张唤民,王又如编著.中国现代美学论著译著提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27]王逊.中国美术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8](波)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M].华夏出版社,1990.
    [2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31]朱杰勤.秦汉美术史:自序[G]//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
    [32]陈辅国主编.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
    [33]滕固.唐宋绘画史[G]//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966.
    [34]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1.
    [35]刘思训.中国美术发达史[G]//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1935.
    [36](美)费正清,(美)费维恺 编,刘敬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7]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G]//邓仁娥编,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38]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9](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0]工国维.静安文集[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1]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3]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4]王培元.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6]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48]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0.
    [49]李守常.史学要略[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畅广元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第2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1]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52](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3]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000.
    [54]曹意强.艺术与历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55]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6]邵宏.艺术史的意义[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57]郑恩波.新时期文艺主潮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58]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59]刘光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81.
    [60]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61]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62]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G].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3.
    [63]何兆武,陈放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4]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5]邵宏.美术史的观念[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66]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7]滕固.艺术学上所见的文化之起源[G]//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14.
    [68]王文英,叶文强主编.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88.
    [69](美)大卫·卡里尔,吴啸雷等译.艺术史写作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0]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01.
    [71]曹意强.艺术史的视野[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7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7:534.
    [73]冯宪光.在革命与艺术之间——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文艺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74]卢辅圣.朵云(第六十七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75]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76]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77]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78]陈池瑜.中国美术史学理论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科学项目项目号:03BF049),2009.
    [79]艾克恩 主编.延安文艺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80]许纪霖,宋宏编.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81]童庆炳.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2]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
    [83](匈)弗里德里希·安托尔著顾文甲,翁桢琪等译.佛罗伦萨绘画及其社会背景——十四和十五世纪早期[M].武汉市: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84]胡蛮著,康乐编.胡蛮与新中国美术[M].北京:中国书店,2014:88.
    [1]王钧初.现代中国艺术的总检讨[N].世界日报,1932-1-14.
    [2]王钧初.由美术社观摩会谈到目前美术所应走的路线[N].世界日报,1932-1-24.
    [3]王钧初.典型主义[N].世界日报,1933-2-9.
    [4]王钧初.评“反帝公演”并论及新写实主义与典型主义[N].世界日报,1932-2-11.
    [5]王钧初.西画的风格在中国之史底演变[N].世界日报,1932-3-17.
    [6]王钧初.韵律原于劳动动律[N].世界日报,1932-3-31.
    [7]王钧初.“概念底暗示”与“现象底暗示”[N].世界日报,1932-4-7.
    [8]王钧初.论“艺术底两个根本典型”[N].世界日报,1932-4-14.
    [9]王钧初.论以民族色彩为主之艺术论[N].世界日报,1932-4-21.
    [10]王钧初.论“以艺术代宗教”[N].世界日报,1932-5-12.
    [11]王钧初.“叙事”与“抒情”——“诗界无界”草稿之一[N].世界日报,1932-5-12.
    [12]王钧初.再论典型主义并预言绘画之将来——答画家X君的一封信[N].世界日报,1933-2-23.
    [13]王钧初.艺术美即意识的造形——典型主义论文之一[N].世界日报,1933-3-9.
    [14]王钧初.论近年中国人物画之发展[N].世界口报,1933-6-29.
    [15]王钧初.怎样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典型主义论文(草稿)[N].世界日报,933-10-19.
    [16]王钧初.创作之内在与现实——典型主义论文(草稿之一)[N].世界日报,1933-12-12.
    [17]王钧初.鲁迅的美术活动[N].巴黎:救国时报,1936(74)
    [18]罗思(胡蛮).论美术上的民族形式与抗日内容[J].文艺突击,1939-6-25.
    [19]胡蛮.欧化的中国美术之批判[J].中国文化,1940-3-24.
    [20]胡蛮.抗战以来的美术运动[J].中国文化,1941-8-20.
    [21]胡蛮.目前美术上的创作问题——为“边区美术一九四一年展览会”而作[N].延安:解放日报,1941-8-22.
    [22]胡蛮.鲁迅的美术活动[J].鲁迅研究丛刊,1941-9-25.
    [23]胡蛮.抗战八年来解放区的美术运动[N].延安:解放日报,1946-6-19.
    [24]祜曼.对美术建设的几点建议[J].全国第一届文代会特刊,1949-7-2.
    [25]胡蛮.国画的前途[N].进步日报,1949(9)
    [26]祜曼.纪念鲁迅,继续发展版画艺术——为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而作[N].人民日报,1949-10-19.
    [27]胡蛮.新美术发刊词[J].新美术(周刊),1949(10)
    [28]华采.工友们的画[N].北京:新民日报,1949(10)
    [29]胡蛮.用写实手法描写革命事迹和革命领袖[J].新美术,1949(11).
    [30]胡蛮.开展工人业余美术活动[N].新民日报,1949-12-7.
    [31]胡蛮.创作连环画,改造小人书[N].新民日报,1949-12-20.
    [32]胡蛮.介绍五一节工人画展[N].新民日报,1950.
    [33]胡蛮.民间美术问题[N].新民日报,1950.
    [34]胡蛮.新年画创作问题[N].新民日报,1950.
    [35]胡蛮.从春节画展谈到创作上的几个问题[J].市文联论,1950.
    [36]胡蛮.一年来首都工人美术活动[J].人民文学,1950.
    [37]胡蛮.论民间美术的风格[J].民间文艺(集刊),1950(1)
    [38]胡蛮.农民需要新美术[J].人民美术(创刊号),1950-2-1.
    [39]胡蛮.宣传画和鼓动词[N].新民日报,1950-8-1.
    [40]胡蛮.开展抗美宣传工作[N].新民日报,1950(11)
    [41]胡蛮.工人画的真棒——北京工人抗美援朝画展[N].新民日报,1951-5-16.
    [42]祜曼.中国美术的新成就[N].北京日报,1954-4-3.
    [43]祜曼.北京工人的业余美术创作[J].北京:文艺(创刊号),1955(5)
    [44]胡蛮.论描写人民感情——“中国古代人物画研究”中的一节[J].美术,1956(9)
    [45]祜曼.轻视遗产——自我批判[J].美术,1957(6)
    [46]祜曼.劳动人民的诗情画意[J].美术,1958(12)
    [47]胡蛮.最新最美的形象——“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观后[N].人民日报,1959-3-7.
    [48]胡蛮.北京工农兵美术创作的新成就[J].美术,1959(5)
    [49]胡蛮.北京中国画的新发展[J].美术,1959(10)
    [50]祜曼.北京美术的新发展——北京市美展评介,文汇报,1959-10-23.
    [51]祜曼.北京市中国画十年来的发展[J].美术,1960.
    [52]胡蛮.工人同志们的创造精神——评第二届工人业余美术创作展览会[N].工人日报,1960-10-13.
    [53]胡蛮.漫谈倪云林诗画[N].北京日报,1961-5-23.
    [54]华普.八大山人的艺术独创性[J].北京文艺,1961(6)
    [55]祜曼.中国画论中的形象问题——论神似及其它之一[N].光明日报,1962-3-24.
    [56]祜曼.中国画论中的主题问题——论神似及其它之二[N].光明日报,1962-5-1.
    [57]互曼.年画创作的新收获[N].大公报,1966-2-20.
    [58]胡蛮.鲁迅与新美术[N].新民日报.不详.
    [59]胡蛮.关于新年画工作问题[J].北京文艺.不详.
    [1]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J].北京大学绘学杂志社,1921.
    [2]郑午昌.中国画之认识[J].东方杂志,1931-1-10.
    [3]周扬.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N].文艺报,1952.
    [4]李行百.对中国美术史增订本的几点意见[J].美术,1956(7)
    [5]刘纲纪.一本用庸俗社会学观点写成的中国美术史[J].美术,1956(7)
    [6]徐嘉龄.评胡蛮(祜曼)著“中国美术史”[J].美术,1956(10)
    [7]马克明.研究美术遗产不可持粗暴的态度[J].美术,1956(10)
    [8]蔡仪.现实主义艺术的典型创造——三论现实主义问题[J].文学批评,1959(3)
    [9]马蹄疾.《鲁迅日记》若干人名考辨(三)[J].社会科学辑刊,1979(5).
    [10]蔡仪.文学艺术是社会的上层建筑——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2(2).
    [11]皮道坚.应当重视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一个流行的公式谈起[J].美术,1982(9).
    [12]王琦.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美术评论[J].美术,1983(8)
    [13]滨江.翔实严谨揽精发微——读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J].美术,1984(4).
    [14]胡垲.论王朝闻的美学思想[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5(3)
    [15]王冠华.蔡仪美论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1)
    [16]丁守和.中国人为什么接受马克思主义——写在五四运动71周年到来之际[J].党建,1990(5).
    [17]王宏建.关于美术理论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美术,1991(5)
    [18]达流.人民本位的唯物史观——略论“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的哲学基础[J].湖北社会科学,1992(3)
    [19]丁宁.论艺术史的分期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1997(1)
    [20]巫鸿.美术史研究略说[J].东南文化,1997(1)
    [21]王伯敏.功在筑基与铺路——评俞剑华的画史研究[J].艺苑:美术版,1997(1)
    [22]王荔.王伯敏学术思想简述[J].美术观察,1997(3).
    [23]华夏.推动与捍卫社会主义美术的发展——蔡若虹同志的学术成就[J].美术观察,1999(1)
    [24]王留成,邢长顺.胡蛮传略[J].中州统战,1996(6)
    [25]贺西林.继承与开拓——记金维诺教授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J].美术,1998(3)
    [26]孔令伟.近代历史科学对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写作的影响[J].新美术,1999(4):22.
    [27]薛永年.90年代的美术史研究(上下)[J].美术观察,1999(6).
    [28]邓福星.王朝闻美学思想述评[J].美术观察,1999(8)
    [29]陈池瑜.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研究概评(上)[J].美术观察,1999(11)
    [30]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文艺研究,2001(2).
    [31]孔令伟.民初与八十年代之后美术学研究比较[J].新美术,2001(3)
    [32]洪再新.中国绘画史学的叙事模式——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略论[J].新美术,2002(1).
    [33]陈池瑜.滕固美术史研究方法论之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2002(5)
    [34]张达.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起源史观[J].理论学刊,2002(6).
    [35]黄宗贤.抗战时期关于绘画“民族化”问题的争论[J].美术观察,2002(11)
    [36]张明国.进化论在近代中日两国传播问题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0).
    [37]陈浩望.志当存高远——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蔡仪[J].湘潮,2004(3)
    [38]阎国忠.唯物主义认识论框架内的美学——蔡仪美学思想再评价[J].思想战线,2004(3).
    [39]胡道章.梁启超对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华夏文化,2004(3).
    [40]段汉武.民国时期我国绘画史著研究方法与编撰体例刍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4)
    [41]沈玉.浅论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建构的意义——兼论美术史料与美术史学的关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6).
    [42]乔志强.论梁启超“新史学”对民国时期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美术观察,2004(7)
    [43]陈池瑜.黄宾虹对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贡献[J].美术研究,2005(1).
    [44]刘纲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设者与开拓者——王朝闻美学研究的当代意义[J].文艺研究,2005(3).
    [45]郑敏惠.史学品格和艺术品格的完美统一——《中国绘画史》的美术史学价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12)
    [46]林木.历史认知与历史真实的严重错位——20世纪进化论史观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干扰与失误[J].美术观察,2005(12)
    [47]石凤珍.从“旧形式”到“民族形式”——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发起过程探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48]卢政,郭玉生.蔡仪对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4).
    [49]苏厂元.再论中国绘画的神似[J].装饰,2006(5)
    [50]李小汾.论王伯敏之美术史学建构[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6).
    [51]段汉武.民国时期中国绘画史叙述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
    [52]李小汾.论民国时期胡蛮美术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倾向[J].美术研究,2007(2)
    [53]彭修银,左剑峰.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J].学术月刊,2007(2).
    [54]刘国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新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7(9)
    [55]常宁生.艺术学的建构与整合——西方艺术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艺术史研究[J].文艺研究,2007(10).
    [56]薛永年.反思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写作[J].美术研究,2008(2).
    [57]万新华.方法论研究:三十年来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一面镜子[J].美术观察,2008(3)
    [58]徐子方.艺术史三段论:原始、古典和现代[J].艺术百家,2008(3)
    [59]孔令伟.“新史学”与近代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兴起[J].新美术,2008(4)
    [60]曹铁铮,曹铁娃.论民国时期美术史学研究中的“日本影响”[J].艺术百家,2008(5)
    [61]成燕.谈美术史的研究方法[J].语文学刊,2008(11)
    [62]王振雨.王朝闻美学的辩证融合的思维方式[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
    [63]林木.20世纪进化论美术思潮中的另支别派——论俞剑华进化论思想中的民族自强倾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2)
    [64]焦琳.社会学方法和美术史研究[J].新视觉艺术,2009(3).
    [65]陈池瑜.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J].艺术百家,2009(5)
    [66]曹铁娃,曹铁铮,王建.民国时期史学革命对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2009(7)
    [67]程琳.论五四时期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心理基础[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9(9)
    [68]苏全有,乔志强.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69]孙建华.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基础——从进化论“道”之裂变到 唯物史观的确立[J].河南社会科学,2010(1)
    [70]李小汾.“苏联模式”与1950年代的中国美术通史写作[J].美术研究,2010(2)
    [71]吴士新.对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编写及其运用的史学方法之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2).
    [72]侯铁平,赵华.蔡仪文艺思想的二重性[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0(8)
    [73]许开鹏.对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一些思考[J].大众文艺,2010(24).
    [74]屈波,黄凌子.观念与时世: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馆之嬗变[J].文艺争鸣,2011(2).
    [75]乔志强.论20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嬗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3)
    [76]吴衍发.论滕固艺术史学思想的批判性[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
    [77]刘向娟.豪泽尔:社会艺术史的先行者[J].荣宝斋,2011(6)
    [78]林树中.近代中国美术史论著与上海美专[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6)
    [79]王君.“古为今用”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遗产观之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
    [80]胡俊.蔡仪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9).
    [81]刘悦笛.近代中国艺术观源流考辨——兼论“日本桥”的历史中介功能[J].文艺研究,2011(11)
    [82]李倍雷.图像、文献与史境:中国美术史学方法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12).
    [83]郭长保.鲁迅对20世纪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贡献[J].前沿,2011(16).
    [84]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2012(3)
    [85]郑志财.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综述[J].艺术探索,2012(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