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苏论战主要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而展开的分歧和争论,前后持续十年之久,从意识形态领域之争发展到两党、两国关系的破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与中苏关系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是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从根本上说是如何用社会主义来发展中国的问题。这种选择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开始,经历了从“以俄为师”到突破苏俄革命模式的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的思想论战,以及对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思潮的辨别分析,确定“走俄国人的路”,用社会主义来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成了后,立即发动和领导了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前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中包括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经历了艰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开辟了不同于十月革命模式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最终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科学地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终于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由于缺乏经验等种种原因,论战期间,在如何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选择问题上,又不得不照搬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同样经历了从“学习苏联”到“以苏联为戒”、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由于中苏论战的影响等种种复杂的原因,不仅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在这一模式的框架内左冲右突,结果一头栽进了“文化大革命”的死胡同。痛定思痛,经过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选择的延续中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征程。经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摸索与创新,终于彻底打破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桎梏,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继创立了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次的选择,较之上一次的选择时间更长,情况更复杂,经历更曲折,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也更大,留下的经验教训更珍贵。
The Sino-Soviet debate revolved mainly on the ideological recognition difference and the argument in what is socialism and how to build socialism, which continued ten year long time around, from the ideological struggle to the breakdown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and two countries. It has stirred great unres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nd Sino-Soviet relations, also has left deep trace in the socialism history of China. The choi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in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has taken the socialism as the goal, fundamentally speaking, it was how to use the socialism to develop China. This choice start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 Russia, which had experienced long-term exploration from "taking Russian as a teacher" to breaks through the Soviet Russian revolution model. Through the controversy with the bourgeoisie reformism, Guild socialism , anarchism and so on, the distinguishable analysis from pan-work principle, the new village principle and all forms "socialism" ideological trend, Early Marxist determined to "takes Russian's road" and to develop China with the socialism. After the CPC had become, it started immediately and led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which took the socialism a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including many national democratic revolutions, such as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war of liberation struggle and so on. The practice has experienced the difficult practice exploration and the theory innovation, opened up a model of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 Countryside to encircle the cities to seize power armed road which different from the October Revolution pattern. Created a Marxist revolution guiding ideology with China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Mao Zedong Thought, and achieved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people's liber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CPC carried forward the independent creative spirit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o Zedong Thought, had formulated general line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scientifically, created a Chinese-style road of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finally drawn China onto the development road to socialism, and began to socialist construction. Due to the lack of experience and other reasons, we had had to move in the Soviet model of socialism system on the question of how to use the socialism to develop China. Similarly we had experienced long-term exploration from "studying the Soviet Union" to "taking Soviet Union as the abstention" for breaking through the Soviet model. During the debate, China's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did not break the Soviet Union's socialist development model , instead, in the left-right flushes within the Soviet model's framework, it gradually entered the impasse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ino-Soviet debate and so on. Learning from a painful experience, and after bringing order out of chaos, the Third Plenum of the 11th CPC has explored a new journey of the China's socialist development path. After th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community has completely go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Soviet Union socialism development model thoroughly, found the socialism development path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guiding principl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which had the same strain with Mao Zedong Thought, namely, Deng Xiaoping Theory, the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an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Finally, we have formed the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ed comprehensively the choice leap of China's socialist development model. This choice was longer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time, for the situation was more complex, the experience was more winding, so it had bigger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development, and leaved the more valuable lessons.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2。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
    [2]列宁选集(第4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3。
    [1]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3。
    [2]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6。
    [3]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
    [1]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
    [2]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1]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
    [1]李大钊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01-602。
    [2]李大钊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0。
    [3]李大钊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01。
    [4]李大钊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47。
    [1]李大钊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0。
    [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
    [3]共产主义小组(上卷).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354。
    [4]董必武.对外广播词,1957-7-3。
    [1]瞿秋白文集(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24。
    [2]列宁选集(第2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82-83。
    [4]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02。
    [5]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13-114。
    [6]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50。
    [7]陈独秀.国庆纪念底价值.新青年,1920,8:3。
    [1]毛泽东.德意志人沉痛的签约.湘江评论,1919,7:2。
    [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86。
    [3]周恩来.伍的誓言.觉邮,1923,2。
    [4]蔡和森.蔡和森1920年9月16日给毛泽东的信.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3集).长沙:长沙文化书社出版,1921。
    [5]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71,66,51。
    [6]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52。
    [7]陈独秀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130。
    [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79-80。
    [2]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1]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
    [2]毛泽东.怎样做去才有真正的劳工团体出现?.大众报,1920-12-5。
    [3]毛泽东.蔡林彬给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0-131。
    [1]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新青年,1921,9:1。
    [2]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7。
    [3]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英译本).“一大”前后(一).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01。
    [1]列宁选集(第2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5。
    [2]列宁选集(第1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3]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1]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707。
    [1]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1。
    [2]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4。
    [3]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5。
    [4]周思来.周恩来在苏联驻我国大使尤金举行的招待会上的讲话(1954年10月1日).新华月报,1954,11:36。
    [1]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4。
    [2]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5。
    [3]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1。
    [4]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3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8。
    [1]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关系问题.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10。
    [2]周思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5。
    [3]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19。
    [1]毛泽东.毛主席感谢苏联援助我国经济建设致马林科夫主席电.新华月报,1953,10: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8。
    [1]中央关于了解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组织局、书记处三机构组成等问题给张闻天的电报(1952年6月20日).党的文献,2003,6:35。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54。
    [1]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5。
    [2]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06。
    [1]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09。
    [2]李琦.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述评.党的文献,2002,6:74。
    [1]李琦.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述评.党的文献,2002,6:76,7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75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2]列宁全集(第3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4。
    [3]陈夕.156项工程与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党的文献,1999,5:28。
    [1]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52。
    [1]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4-143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3-1254。
    [1]中共中央1964年5月7日给苏共中央的信.中共中央和苏共中央来往的七封信.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
    [2]吴冷西.十年论战 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5,1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9。
    [2]列宁全集(第41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7。
    [1]周尚文.新编苏联史(1917-198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84。
    [2]周尚文.新编苏联史(1917-198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84。
    [3]关于波兰目前的形势.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23。
    [4]关于波兰目前的形势.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27。
    [1]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7。
    [2]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9-40。
    [3]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
    [1]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04。
    [3]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
    [1]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61。
    [2]人民日报编辑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人民日报,1956-2-19。
    [3]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7。
    [4]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4。
    [5]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0).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05 -606。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02。
    [1]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96-98。
    [2]人民出版社编.列宁主义万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0。
    [3]人民出版社编.列宁主义万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21。
    [4]人民出版社编.列宁主义万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0。
    [1]人民出版社编.列宁主义万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
    [1]列宁选集(第3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5。
    [1]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苏共20大日记.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6。
    [2]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6。
    [3]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7。
    [1]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7。
    [1]关于改进苏联国民经济领导问题的决议.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44-245。
    [1]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54。
    [1]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5。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72。
    [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3]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2。
    [4]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0,91。
    [5]李连庆著.冷暧岁月——一波三折的中苏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241。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43。
    [2]人民日报编辑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68。
    [3]人民日报编辑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69。
    [4]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43。
    [1]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45。
    [2]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51
    [3]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48。
    [4]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51。
    [5]人民日报编辑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45。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78。
    [2]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73。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61。
    [2]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73。
    [3]刘晓.出使苏联八年.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126。
    [1]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18。
    [2]列宁全集(第43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9-340。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9。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2-14。
    [2]吴冷西.十年论战 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15-320。
    [3]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6-7。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999.35-36。
    [2]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9。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51。
    [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1,390。
    [2]吴冷西.十年论战 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87。
    [3]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35,337。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50。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2。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8。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90。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1-103。
    [2]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他周身刀箭不入,唯有踵部是致命弱点。
    [3]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增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998.532。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9。
    [1]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17。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39。
    [3]陈云.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告以后的新问题.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17。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2,105。
    [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9-370。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5。
    [4]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314。
    [1]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7。
    [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9。
    [3]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0。
    [1]晋夫.文革前十年的中国.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56。
    [2]人民日报编辑部.乘风破浪.人民日报,1958-1-1。
    [3]做革命的促进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0).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05。
    [1]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人民日报,1957-10-25。
    [2]人民日报编辑部.我们的行动口号——反对浪费,勤俭建国.人民日报,1958-2-2。
    [3]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界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305。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96。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71。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96。
    [4]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挡案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9。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78。
    [6]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挡案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9。
    [1]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10,325。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04。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18。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90。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91。
    [2]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111-112。
    [3]赫鲁晓夫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665。
    [4]阿登纳,戴高乐论中苏关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66-67。
    [5](苏)奥·鲍·鲍里索夫,鲍·特·科洛斯科夫.苏中关系(1945-1980).北京:三联书店,1982.129。
    [6]沈志华、杨存堂.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7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87-190.
    [1]赫鲁晓夫言论集(第11集).北京:世界知出版社,1965.114-121。
    [2]赫鲁晓夫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674-675。
    [3]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68。
    [4]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9,31。
    [5]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6-37。
    [1]驳苏共新领导的所谓“联合行动”.人民日报,1965-11-11。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91。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91。
    [2]中国共产党第八界中央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4).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8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6。
    [1]毛泽东.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地一封信(1966年3月12日).人民日报.1977-12-26。
    [2]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6。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3-24。
    [1]人民日报编辑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57,269。
    [2]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6。
    [1]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9-150。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16。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0-141。
    [1]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44-245。
    [1]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52。
    [3]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6。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461-462。
    [2]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466。
    [3]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50-451。
    [1]周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战斗任务.人民日报,1963-12-27。
    [2]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1-42。
    [3]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苏共领导是当代最大的分裂主义者(七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05。
    [4]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40。
    [5]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5。
    [1]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82。
    [2]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17。
    [3]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80。
    [1]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3。
    [2]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52-453。
    [3]周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战斗任务.人民日报,1963-12-27。
    [4]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3-54.
    [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9。
    [1]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1-311。
    [1]周恩来年谱(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40-345。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7-38。
    [3]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489。
    [1]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苏共领导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一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3-35。
    [2]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苏共领导是当代最大的分裂主义者(七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06,110,112。
    [1]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09-410。
    [2]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5,57。
    [3]驳苏共新领导的所谓“联合行动”.红旗,1965,12:14。
    [1]肖冬连.求索中国—“文革”前10年史(下册).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1057。
    [2]中国共产党第八界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的公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5).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653。
    [1]陈之弊.苏联史纲(1917——1937)(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1-732。
    [1]陈之弊.苏联史纲(1917——1937)(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26。
    [2]列宁选集(第2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0,375。
    [1]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7。
    [2]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47。
    [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3。
    [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5。
    [3]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3。
    [1]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4。
    [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5。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22。
    [4]周思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2。
    [1]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回顾.光明日报,1986-5-7。
    [2]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55。
    [3]逢先知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491-492。
    [1]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日报,1956-6-13。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43。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90。
    [4]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2。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49。
    [2]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47。
    [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0。
    [1]人民日报编辑部.向“红透专深”的目标前进.人民日报,1958-3-23。
    [1]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5。
    [2]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8-359。
    [3]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22。
    [4]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3。
    [1]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26-328。
    [2]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6-337。
    [3]聂荣臻回忆录(下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830-831。
    [1]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20,122。
    [2]陈毅.关于红与专及思想改造和思想批判问题,中国青年,1961,17:4。
    [3]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15,216,245。
    [4]费多谢也夫.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和哲学领域内科学研究工作的任务.哲学问题(苏),1962,3。
    [1]来丁.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领域内的科学工作任务.哲学问题(苏),1962,4。
    [2]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70。
    [3]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09。
    [4]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7。
    [5]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6。
    [1]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48-449。
    [2]周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战斗任务.人民日报,1963-12-27。
    [1]李忠杰等.社会主义改革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371。
    [1]驳苏共新领导的所谓“联合行动”.红旗,1965,12:14。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00。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27。
    [4]共和国要事珍闻.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570。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7。
    [2]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504。
    [3]无产阶级专政下进行革命的理论武器.红旗,1967,10:34-36。
    [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833,540。
    [1]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 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6-34。
    [2]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 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61-63。
    [1]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64-73。
    [2]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7-18。
    [3]政治统帅经济革命统帅生产.红旗,1969,6,7:59。
    [1]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
    [2]逢先知主编.毛泽东传(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389-1390。
    [3]逢先知主编.毛泽东传(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393。
    [4]逢先知主编.毛泽东传(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395。
    [1]逢先知主编.毛泽东传(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459-1460。
    [2]逄先知主编.毛泽东传(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469。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93。
    [1]陈明显.晚年毛泽东.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426-427。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1-32。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9。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2。
    [1]政治统帅经济革命统帅生产.红旗,1969,6,7:57-59。
    [2]毛主席在天津.人民日报,1958-8-16。
    [1]刘少奇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8-5-27。
    [1]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1971年8月13日。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3。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3。
    [2]列宁全集(第4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6。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
    [1]胡乔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人民日报,1978-10-6。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8。
    [1]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2,4。
    [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6。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63-264。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48。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53。
    [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
    [3]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理论动态,668,685。
    [1]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5。
    [2]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7。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105。
    [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79-198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
    [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79-198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
    [1]胡锦涛畅谈执政党兴衰成败的启示.决策与信息,2001,7:1。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7-2。
    [3]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17,119。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2]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5。
    [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
    [1]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二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4-03-25。
    [2]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二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4-03-25。
    [1]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二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4-03-25。
    [1]王伟光.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指导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学习时报,2006.319:1。
    [2]王伟光.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指导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学习时报,2006.319:1。
    [1]王伟光.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指导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学习时报,2006.319:1。
    [1]王伟光.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指导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学习时报,2006.319:1。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267。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地决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342。
    [1]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2]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3]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4]共产主义小组(上).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
    [5]中共中央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6]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英译本).“一大”前后(一).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
    [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1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1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1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1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1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16]人民出版社编.列宁主义万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17]中共中央和苏共中央来往的七封信.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18]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19]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1953年3月—1964年10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
    [20][苏]尼.谢.赫鲁晓夫,[意]维.维达利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苏共20大日记.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21]苏联共产党第19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22]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23]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24]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3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25]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4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26]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5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27]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的文献资料选编.成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28]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7-28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9]新华月报,1949-1958年。
    [30]人民日报,1952-1953年。
    [31]人民日报,1958-1969年。
    [32]人民日报,1985-1986年。
    [33]红旗,1964-1976年。
    [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4,19,25,,9,33,34,35,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列宁全集(第4,28,29,30,34,35,36,40,41,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
    [4]列宁选集(第1-4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斯大林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6]斯大林全集(第1,7,8-10,11-12,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版。
    [7]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8]李大钊文集(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9]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10]陈独秀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11]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13]毛泽东选集(1—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毛泽东文集(5—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
    [16]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
    [17]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18]逢先知主编.毛泽东传(上、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19]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20]金冲及主编.刘少奇传(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1]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2]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3]邓小平文选(第1-2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5]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6]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7]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
    [28]周恩来年谱(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29]房维中,金冲及主编.李富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30]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3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3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3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3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35]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6年。
    [3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37]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38]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5年。
    [39]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
    [40]伍修权.伍修权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
    [41]聂荣臻回忆录(下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42]刘晓.出使苏联八年.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
    [43]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44]权延赤.毛泽东与赫鲁晓夫.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年。
    [45]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46]熊向晖.历史的注脚.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
    [47]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增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48]李越然.中苏外交亲历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49]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50]李连庆.冷暖岁月:一波三折的中苏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51]蒲国良.走向冰点—中苏大论战与1956-1965年的中苏关系.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 000年。
    [52]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3]杨奎松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思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54]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5]蒲国良.中苏大论战的起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
    [56]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
    [57]沈志华、杨存堂.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 7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8]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挡案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59]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1917-1991).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60]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6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62]雍涛.毛泽东的探索—中国的1956-1976.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63]聂运麟.通过市场走向社会主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64]高放主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65]晋夫.文革前十年的中国.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66]肖冬连.求索中国——文革前10年史(下册).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年。
    [67]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
    [68]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上、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
    [69]谭献民.毛泽东思想概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0]吴江.社会主义的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71]张玉瑜.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72]李忠杰等.社会主义改革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年。
    [73]俞思念等.社会主义认识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74]宋连生.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75]许庆朴、李爱华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76]王敏.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7]吴家庆、蒋国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8]周仲秋.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9]周作翰.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80]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实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81]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
    [82]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83]徐晨光等.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丛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84]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
    [85]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86]赫鲁晓夫言论集(第4-13集).北京:世界知出版社,1964-1966年。
    [87]勃列日涅夫言论集(第2-4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88]勃列日涅夫言论集(第12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89]安·安·葛罗米柯.永志不忘—葛罗米柯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90]铁托选集(1926-195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91]铁托选集(1952-1960).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92]哥穆卡尔.关于波兰目前局势.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
    [93]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94]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95]施陶布林格.铁托的独立道路.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
    [96]陈之骅主编.苏联史纲(1953—196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97]周尚文.新编苏联史1917-198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8]彭大成.从列宁到邓小平的伟大探索.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99]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0]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七十年一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第四分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101]李宗禹等.斯大林模式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02]李兴.从全面结盟到分道扬镰—冷战时期的苏联与东欧关系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3]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4]左凤荣.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105]文选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简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6]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7][俄]鲍·尼·波诺马辽夫.苏联共产党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108][俄]罗伊·梅德韦杰夫.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09][俄]尼·费德林.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
    [110][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111][俄]尤.米.加列诺维奇.两大领袖——斯大林与毛泽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2][俄]尤.米.加列诺维奇.两个一把手——赫鲁晓夫与毛泽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3][俄]尤·米·加列诺维奇.勃列日涅夫和毛泽东·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4][俄]A.M.列多夫斯基.斯大林与中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115][俄]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16][苏]安·安·葛罗米柯主编.和平共处—苏联对外政策的列宁主义方针.北京:三联书店,1965年。
    [117][苏]奥·鲍·鲍里索夫、鲍·特·科洛斯科夫.苏中关系(1945-1980),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
    [118][苏]丘耶夫.莫洛托夫访谈录一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9][南]韦利科·米丘诺维奇.莫斯科的岁月(1956-1958年),北京:三联出版社,1980年。
    [120][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一、二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1][英]彼得·琼斯,西安·凯维尔著:郭学德等译.中苏关系内幕纪实:1949-1984.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
    [122][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3][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24][德]迪特·海茵茨希.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125]Scott,Jack:Two roads,the origins of the Sino-Soviet dispute.Vancouver:New Star Books,1974.
    [126]Frans Schurmann & Orville Schell:Communist China Revolutionary Reconstruction and Confrontation 1949-1966 London,1977.
    [127]Ghosh,Partha S.:Sino-Soviet relations:US percep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1999-1959.New Delhi:Uppal Pub,House,1981.
    [1]石仲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和失误.中共党史研究,1988.1。
    [2]王乃禧.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南京师大学报,1988.2。
    [3]谭凝.试谈毛泽东对当代国际共运形势的判断和“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88.3。
    [4]黄耀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及其原因.世界历史,1989.1。
    [5]王逸舟.赫鲁晓夫与我们的时代.世界历史,1989.1。
    [6]陆南泉.工业和建筑业的大改组.世界历史,1989.1。
    [7]周新城.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失败.世界历史,1989.1。
    [8]李捷.中苏论战与毛泽东晚期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党史文汇,1989.3。
    [9]李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垦荒运动述评.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92.1。
    [10]胡乔木.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左”的错误.新华文摘,1992.9。
    [11]王真.论毛泽东对苏联建设模式的思考与突破.江淮论坛,1993.6。
    [12]张湘霓.艰辛的探索珍贵的成果.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93.12。
    [13]阎志民.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初步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93.12。
    [14]黄铭.苏共二十大与毛泽东“以苏为鉴”的一次“思想解放”.人文杂志,1995.2。
    [15]李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任期制评析.南京社会科学,1995.2。
    [16]李华.赫鲁晓夫与前苏联五六十年代的“玉米热”.安徽师大学报,1995.3。
    [17]宋银桂.中苏交恶与“文化大革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95.6。
    [18]邓淑华.试论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形成的历史特点及阶段性.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1。
    [19]薛钰.对六十年代中苏论战中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教学与研究,1996.6。
    [20]谭双泉.中共八大正确路线中断原因浅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
    [21]王玲霄、汤治.浅谈<论十大关系>对苏联经济模式突破的历史贡献.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6。
    [22]赵万钧.浅谈中共八大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党史博采,1997.2。
    [23]邓敬雷.试论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新思路.理论学刊,1997.4。
    [24]冉昌光.社会主义不能只有一种模式.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1。
    [25]丁明.回顾和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2。
    [26]江沛、王洪学.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
    [27]杨奎松.走向破裂(1960-1963)一中共中央如何面对中苏关系危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
    [28]高放.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中共党史研究,1998.5。
    [29]时殷弘.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从斯大林去世到苏共20大.南京大学学报,1999.1。
    [30]陈小沁.邓小平外交思想与中苏关系正常化.东欧中亚研究,1999.5。
    [31]李捷.中苏论战与中苏关系.东欧中亚研究,1999.5。
    [32]陈夕.156项工程与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党的文献,1999.5。
    [33]蔡金培.“以苏为鉴”辨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1。
    [34]张丽萍.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与实践.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2。
    [35]张从田.中苏论战与中国认识社会主义的偏差.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3。
    [36]颜永琦.中苏论战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形成浅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3。
    [37]刘明钢.一切向前看—中南两党关系发展中的坎坷与磨难.党史纵横,2002.5。
    [38]李琦.建国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述评.党的文献,2002.6。
    [39]彭升.试论毛泽东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超越.求索,2002.6。
    [40]张志辉.八大前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考察.求索,2003.1。
    [41]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1。
    [42]沈宗武.新中国模仿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过程、表现和结果.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3。
    [43]李丹慧.五十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的演变.党史研究资料,1995.12。
    [44]李丹慧.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反应及其结果.中共党史资料,2003.1。
    [45]李明斌.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迷.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3。
    [46]彭大成.论列宁的合作制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
    [47]林蕴晖.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中共党史研究,1996.3。
    [48]林蕴晖.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毛泽东的探索.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1。
    [49]林蕴晖.中苏关系恶化与对苏联模式认识的分歧.党史研究资料,2003.1。
    [50]林蕴晖.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矛盾及其逆转之原因.当代中国 史研兖,2003.7。
    [51]林蕴晖.中共八大与“以苏为鉴”.中共党史研究,2006.5。
    [52]何一成.再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原因.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53]何一成.重评赫鲁晓夫的“全民党”思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
    [54]王伟光.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指导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学习时报,2006.319。
    [55]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1958年7月22日).党的文献,1994.1。
    [56]斯大林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记录.党史研究资料,1997.3。
    [57]毛泽东谈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中国政策一一摘自原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笔记.国外理论动态,1995.9。
    [58]莫洛托夫、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记要(1950年1月17日).党史研究资料,1998.5。
    [59][俄]瓦西里.西季赫梅诺夫.毛泽东同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关系.党的文献,1993.5。
    [60][俄]A″M.列多夫斯基.米高扬赴华的秘密使命(1949年1-2月).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4。
    [61][俄]安.列多夫斯基.米高扬的赴华秘密使命.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10。
    [62][俄]M·.C.贾丕才.苏中关系的破裂与修复.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6.1。
    [63][俄]列.别.杰留辛.关于苏中冲突起因的若干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
    [64]保罗.温哥罗夫.毛泽东在莫斯科(1949-1950)新的档案证据.党史研究资料,1998.4。
    [65][俄]安.哈扎诺夫,陈夕译.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对华政策.中共党史研究,1999.2。
    [66][俄]奥.勃.拉赫马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关系.党史研究资料,1999.10。
    [67][俄]魏列夏金.1958年7-8月赫鲁晓夫访问北京.中共党史研究,20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