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政府立法中的公众参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立法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立法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千秋大业。为了应对广泛的社会管理事务和各种具有专业性的行政管理事项,更好地体现依法行政,现代社会中的政府都享有较为广泛的行政立法权。地方政府立法,无疑是我国立法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开门立法”,让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立法过程中来已经成为民主法制建设中不可逆挡的历史潮流。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立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立法机构扩大立法过程的公开、透明度已为很多法律、法规和文件所认可,也为社会公众所关注,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本文运用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立法学等多学科中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了公众参与立法的理论基础,通过了解国外在公众参与立法方面的经验,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公众参与立法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了我国公众参与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在当前条件下如何能够更好地让公众参与到立法过程中,最大化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和途径。本文认为,虽然我国地方政府立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公众参与主体的平等性与自主性、公众参与的时效性与程序等等。为此,应通过建立制度、完善程序等措施予以解决。
Legislation is a major issue for a country, because its success or failure not only has a direct bearing on the vital interests of people,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n responding to a wide range of social affairs and all kinds of professiona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s well as embodying the law-based administration better, the governments have broa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in modern society. It is no doubt that local governmental legisl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urrent legislative system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fecting China's legal system building. In recent years,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ivil rights awareness, "open-legislation" , which allows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legislative process more widely, is becoming an irreversible historical trend in democratic legal system building process. In order to go with the tide of social development, local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in China carried out variety activitie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It is approved by many laws、regulations and documents that the legislature should expand the publicity and transparency in the process of legislation, which will also raise the public attention.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is as an opportunity to discus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al legislation. By keeping abreast of curr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abroad,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 of domestic practice,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 i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ut forward ways to improve it, historical trend in democratic legal system building process. In order to go with the tide of social development, local which will not only protect the civil rights but also make sure the public could participate in law-making process better.
引文
[1]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7页。
    [2]季卫东:《法制程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1][英]威廉·韦德:《行政法》,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5页。
    [2]阿恩斯坦,雪莉:《公民参与的阶梯》,美国规划师学会杂志1969年第35期。
    [3]吴昕春:《公共选择与公众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版。
    [1]目前,在国家体制上,没有一个国家实行直接民主,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近义,还是反义?》,载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公共论丛第5辑),二联书店1998年版,第37页。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8页。
    [3]李强:《论两种类型的民主》,载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公共论丛第5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6页。
    [4][意]让·布隆代尔:《民主与宪政》,[日]猪口孝等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5]何包钢:《直接民主理论、直接民主诸形式和全民公决》,载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公共论丛第5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页。
    [6]间接民主制的主张者并不否认在国家体制的某些环节、领域实行直接民主,而且实行直 接民主的目的是巩固和扩大公民的自由,加强对国家与政府的监督,调和与消洱社会冲突:他们所坚持的仅仅是在国家体制层面,不能以直接民主取代间接民主,因为近代以来所有关于直接民主的实践(国家体制层面)带给人类的都是灾难。同时,有学者指出,间接民主制下的公众参与是在政府与公众双方在地位、资源、信息等方面不对等的情况下进行的参与,往往异化成上对下、单向的劝服或政策疏导。与此不同,参与制民主所主张的公众参与强调的是双向沟通利协商对话。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近义,还是反义?》,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公共论丛第5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2页;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1][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页。
    [2][法]布丹:《国家论六卷集》,[法]马利旦:《人和国家》,胡建淼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2页。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泽,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39页。
    [1]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希腊]摩西·芬理:《古典民主原论》,李淑珍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年版,第22页。
    [3][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1][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5-8页。
    [2]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页。
    [3][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1页。
    [1]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1]刘炳香:《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新变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2][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3]刘平、赵卫忠:《政府法制研究》,2007年第二期,第18页,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
    [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建设》,2004年第五期.
    [1]王春平:《美国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chinalaw.gov.cn/jsp/contentpub/browser/con-tentpro.jsp。
    [1]《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34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35条。
    [3]《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12条、《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14、15条。
    [1]《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19条、《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20条。
    [2]《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20条、《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21条。
    [3]《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21条、《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22条。
    [4]《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22条、《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23条。
    [5]《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11、12条。
    [1]2005年12月,广州市政府就开始了公众参与立法的全方位尝试,采用公众参与的方式制定《广州市商品市场管理规定》。当时,广州市的1630个市场和176个工商所的公告栏里,同时出现了一份公告。公告内容包括征求立法建议的目的、规章制度的目的和依据、规章初步框架和主要内容、立法详细背景的查阅指引,以及问题、建议提交途径和时限等。同时,市政府、市法制办、市工商局的网站,广州市各大报纸都刊登消息,征求公众的意见。随后又召开市场开办者座谈会听取意见。25天的征询建议期,通过电话、信函、网站,法制办共收到公众建议12份,34项建议。这些立法建议在网上及时公布后,广州市法制办义会同工商局进行研究,拟订了草案,并公布了立法建议的吸纳情况。2月9曰,广州市政府门户网站和法制办网站公布《广州市商品市场管理规定》草案全文及相关说明,再次征求公众的意见。与此同时,又在广州市各大媒体发布征求草案的信息,在市场管理的行业报《民营经济报》刊登主要条款,在各大市场发放草案文本小册子,并向各职能部门征求意见。此外,还实地召开小型会议,听取场内经营者的意见,通过商会通知会员单位及民间团体,邀请法律和市场发展专家参与论证。在草案征求意见阶段,35天内收到书面意见22份,加上会议意见共123条。接着,又对公众意见进行处理和回应,形成吸纳意见情况综述,说明不吸纳的原因,最终形成草案送审稿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2]《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第六部分。
    [3]郝蕾:《西安立法出“公众参与”》,《华商报》2008年7月28日。
    [1]苗连营:《立法程序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1][关]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222、225页。
    [2][关]威廉·F·芬克、理奄德·H·西蒙:《行政法案例与解析》,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1][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1]石明:《当“价格听证”秀都不秀的时候》,新华网sc.xinhuanet.com/cmtent/2004/02101/content-1555330.htm
    [1]杨海坤、黄学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第236页。
    [1]李牧著:《地方立法中或然性问题及其对策探究》,2007年9月7日,法学评论网。
    1.马志冰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李林著:《立法理论与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
    4.张光杰主编:《法理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何勤华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周旺生著:《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
    8.季卫东:《法制程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郭道晖总主编:《当代中国立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
    10.郭道晖、周旺生、王晨光主编:《立法-原则、制度、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苏力著:《法治及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12.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年。
    13.许崇德主编:《宪法与民主政治》,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5年。
    14.郭道晖著:《法的时代呼唤》,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
    15.李林著:《法制的理念和行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16.张春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0年。
    17.蔡云辉著:《政府法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8.[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陈伯礼著:《授权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
    20.[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姜明安主编:《中国行政法治发展进程报告》,法律出版社1998年。
    22.应松年、袁曙宏主编:《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法律出版社2001年。
    23.马怀德主编:《中国立法体制、程序与监督》,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
    24.汪永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年。
    25.曹康泰主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辅导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26.汪全胜著:《立法听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刘莘主编:《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苗连营著:《立法程序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
    29.杨宗科著:《法律机制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30.[美]威廉·F·芬克、理查德·H·西蒙《行政法案例与解析》,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31.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
    32.王名扬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
    33.杨海坤、黄学贤著:《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法律出版社1999年。
    34.郭济主编:《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5.张武扬、焦凤君主编:《中国政府法制论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36.宋昌斌主编:《依法行政理论与实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
    37.李寿初著:《中国政府制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38.[美]道格拉斯·诺斯著:《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39.[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中译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40.《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10月。
    41.江必信、李春燕:《公众参与趋势对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挑战》,《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42.刘小妹:《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理论思考》,《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43.彭宗超、薛澜、沈旭晖:《国外立法听证制度的比较分析》,《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44.姜明安:《程序正义与社会治理创新》,《美中法律评论》2005年第11期。
    45.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46.池松军:《社会变革中公民政策参与方式转变探悉》,《理论导刊》2007年第10期。
    47.陈绪敖、梁仲明:《交往理性:公民政治参与的新范式》,《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8.豆星星:《论我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的完善》,《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9.王贵松:《论立法中的电子革命》,《法学家》2005年第5期。
    50.李雪沣:《话说公众参与立法》,法制日报2004年5月13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