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价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考历来牵动着亿万人的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尺度。作为每年必考的母语考试,其中的作文命题也因其自身的特点以及重要性而倍受关注。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个年头。我们对三十年来灵活性最大、占分值最重的高考作文试题进行了一番梳理,并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人文价值越来越彰显于高考作文命题之中。
     本研究论题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沿革作了一番详尽的阐述,并站在哲学的高度,以人文价值为切入点,从作文命题确立的背景、理论基础和依据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从历年来作文命题的形式嬗变以及内容演化的角度来审视其人文价值取向,最后导出高考作文命题人文价值的指归,从而对我们中小学作文教学给予有益的启示。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ll along touch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s hearts. It is one of important measures to build up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a mother tongue which must sit for exams every year, the compositional proposi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been deeply marked because of its specialty and impartance. It has been 30 years sinc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as renewed in 1977. We have cleared up the writing test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the 30 years, which is a maximum of flexibility and value. Furthermore, we have maken an in-depth and careful study of it from a philosophical standpoint. We find out there is more and more humanistic value in the compositional proposi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the research thesis, I have exhausted the history of the compositional proposi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tanding on the height of philosophy, taking humanistic valu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 have maken systemistic analysis about the backgrou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bases and so on of each compositional proposi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form transformation and content evolvement of it, humanistic value was researched. In the end, the result was derived naturally, as give our writing instruction in school an excellent food for thought.
引文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47-352页。
    [1]朱作仁、祝新华编著:《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189页.
    [2]黄麟生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85页。
    [3]朱绍禹编著:《中学语文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148页。
    [4]《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第526页。
    [1]朱作仁、祝新华编著: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189页。
    [2]《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1页。
    [3]陈建伟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1]苏立康著:《阅读与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5。
    [2]谢锡金:《语文能力的培养》,《课程论坛》第一卷一期。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第396页。
    [1]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192—194页。
    [2]许慎《说文解字》“策,马箠也,从竹束声,”即竹制的马鞭子,引申为成编的竹简,后把写在竹简上的文字叫策。
    [1]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26页。
    [2]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1-122页。
    [3]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3]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3页。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第1页。
    [2]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8页。
    [3]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第130页。
    [4]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66-67页。
    [1]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第67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87页。
    [2][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81页.
    [1]谷衍奎、赵祖谟:全国高考作文分类评析(1986—1991),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第263页.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第147页。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66页。
    [1]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一),《语文建设》2002(7).
    [2]刘国正,刘晓云:《沙滩夜话》,载《语文学习》,2000(11)。
    [3]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第27页。
    [1]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第204页。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12页。
    [2]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180页.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第244页。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第254页。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第267页。
    [2]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中谈到:“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这‘三自'方针充分展现了话题作文的特点。”
    [3]张伟明:《谈话题作文》,中学语文教学,2003(1),第47-48页。
    [1]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157页。
    [1]参见第一章“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沿革”部分。
    [1]张弛著:《语文教育人文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第385页。
    [1]张弛著:《语文教育人文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第406页。
    1、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马正平编.《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9、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0、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12、方青稚.《高考作文智慧透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13、倪文锦.《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4、周庆元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5、潘新和著.《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6、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7、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美]路易斯.拉思斯,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0、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辞典》“价值取向”条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2、石云霞主编.《当代中国价值观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23、王卫东.《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25、冯宪光.《文学价值的追求》.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
    26、张书琛.《西方价值哲学思想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27、张军.《价值与存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8、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社,2003年
    1、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教育研究.1989(8).
    2、金生铉.教育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公民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8).
    3、李晖著.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及在新世纪的教育.湖南社会科学.1999(2)
    4、刘志军.对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价值取向评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4).
    5、刘一凡.教育思想、价值与目的.教育研究.1997(12).
    6、毛亚庆.论世纪转换中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定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7、李长吉.教育价值研究二十年.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8、曹群著.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社会化.中国高教研究.2001(6)
    9、张华.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3)
    10、王玉辉.对语文学科课程价值的再认识.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1、钟家莲、叶新源.简论语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江西社会科学.2003(5)
    12、郭元祥.论20世纪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4)
    13、郭元祥.人文精神与现代课程设计.西北师大学报.1998(4)
    14、辛继湘.人文价值—科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教育评论.1998(2)
    15、雷实.语文学科目标的再认识.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2)
    16、曹明海、史岩.语文教育与文化精神的建构.山东师范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17、王尚文.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谜.语文学习.1996(11).
    18、李新地.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的生命化取向及其启示.教学大参考.2006(11)
    19、章熊.中学生写作能力目标定位的初步设想.语文教学通讯.2000(1)
    20、范守纲.中外作文命题的显异与趋同(上).语文教学通讯.2002(4)
    21、樊新龙.台湾近十年高考作文试题发展浅析.语文学习.2005(3)
    22、葛云杰.二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与思考.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8(2)
    23、曹阳.高考作文与素质教育.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12)
    24、蓝小平.作文命题的历史回顾及分析.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6)(上月高中版) 资料.语文教与学.2005(1)
    26、孙绍振.命题高考作文日薄西山——高考作文题综述.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10)
    27、洪方煜.后话题作文时代的命题趋势.语文教学通讯.2006(5)
    28、何永康.直面高考作文.扬子晚报.2005-5-30
    29、李坚.思维空间为什么越来越小?——近三年高考话题作文命题之比较.写作.2001(11)
    30、裴广才.语文教改应以考试命题改革为突破口.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8)
    31、王俊杰.作文命题应重视学生主体性.中学语文园地.2002(9)
    32、张伟明.怎样理解高考的写作能力要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3)
    33、曹阳.“多样性”是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学.2004(2)
    34、高静.对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的主体性审视.宜宾学院学报.2005(8)
    35、付文昌.高考命题与写作训练的“虚”与“实”.现代语文.2004(11)
    36、杨学良.高考作文命题的回顾与前瞻.语文教学通讯.1998(1)
    37、任富强.科学性、人本性、前瞻性——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走向及其启示.中学语文教学.2004(4)
    38、刘晓伟.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中学语文教学.2005(8)
    39、祝杭斌.高考话题作文的演变特点及命题趋势.高中生.2004(1)
    40、高荣林.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中学语文园地.2004(4)
    41、甘德炎.敢问路在何方——高考“问题作文”透视.写作.2004(2)
    42、周丽芳.让真诚回归作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调查和思考.温州大学学报.2003(3)第1期
    43、李斌辉.作文教学还学生“话语权”.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10)24卷第5期
    44、于新第.千古文章意为高.教学大参考.2006(11)
    45、田宇.聚焦社会热点锻炼人文思考.教学大参考.2004(8)
    46、韩惊鸣.高考话题作文近年所受的批评综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6)
    47、徐国明.六年高考作文命题解读.上海教育科研.2002(4)
    48、陈小宝.用写作的“双重转化”规律观照高考作文题.学语文.2002(5)
    49、舒晋瑜.高考作文年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文教与学.2002(1)
    50、张小俊.高考作文命题和评价存在流弊.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