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摄取西方政治思想之比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试图从比较思想史的视域,以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分析框架,来考察中日近代摄取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具有从中国内在超越的传统来理解与摄取西方外在超越型的普遍主义个人本位价值规范的倾向。中国传统之具内在超越性格的普遍主义价值规范,在近代具有吸收与其基本价值相一致的西方民主价值的能力。中国近代能够积极摄取卢梭的民约理论,是与中国的此一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儒家传统中对超越性的普遍价值原理的追求与对人具有内在道德发现的潜能的信念,都促进了近代中国对卢梭民约思想的摄取。
     但是,中国传统强调人的本然的自然状态与人与人之间自然相合的观念,亦使得由独立权利主体的理性作为而结合成的近代市民契约社会的基本原理与相应的市民个人契约伦理,难以在中国真正确立。
     中国这一内在超越型的文化传统的特质,使得中国引入西方个人本位的政治与法律观念变得困难。西方将政治看作个体为了实现各自最大利益而进行的目的合理性行为的观念,与中国传统强调彼我相让与自然协调的“公”的观念不能相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吸收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时,往往都有排斥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伦理观与政治观的倾向。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摄取近代西方政治思潮时,仍然在追求一种普遍的价值原理与规范,并试图将这些普遍的价值原理与规范融合到一个统一的价值世界之中去。在这一统一的价值世界里,虽然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原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引入,但在基本的特征上,这一普遍的价值世界仍然是建立在中国内在超越的传统之上的。
     另一方面,由于日本的文化传统中不具备中国传统内在超越类型的普遍主义价值规范,因此相较于中国,传统日本文化内部具有一定的超越先验的自然秩序和改变原有自然状况的现代性契机。这一现代性的契机有利于近代日本抛弃原有的传统主义的特定封建伦理秩序,而引入西方个人权利本位的价值规范。
     但是由于日本传统人为的作为只是在原有封建身份等级秩序之内的特殊主义行为,而缺乏西方外在超越类型的普遍主义价值规范的支撑,因此在近代日本摄取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时,西方个人本位的普遍主义价值规范在引入的过程易于遭到扭曲。传统日本将现实权威制定的国法作为一般的行为规范或只是单纯强调主观心情的纯粹性的特征,在明治日本依然被继承了下来。
     西方政治理论在日本的引入与应用,往往仍然遵守了日本固有传统吸收外来文化的形式,即试图将外来普遍主义的价值规范在日本的环境中加以特殊化。由于缺乏对超越性的普遍主义客观价值规范的普遍追求,近代市民社会的市民伦理与独立的市民人格并没有能够真正确立,以近代自然法理论为基础的卢梭民约理论在明治日本亦无法确立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原理。
     由于缺乏西方外在超越类型的个人主义普遍价值规范的支撑,西方个人本位的功利主义伦理观与政治论在明治日本有被扭曲为日本式特殊集团功利主义的危险。正是这一特殊集团功利主义与德意志国家主义、国家有机体论结合起来,成为明治日本实际政治的理论基础。明治日本转向德意志国家主义与国家有机体思想,与其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日近代摄取卢梭民约理论、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与伯伦知理国家有机体思想的不同特征,都是与其基本的文化原型与相应的社会构造的特色密切相关的。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features of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arly modern China and Japan in their absorption of J. J. Rousseau's Theory of the Social Contract, British Bentham's Theory of Utilitarianism and German J. C. Bluntschi's Theory of National Organism, and attempts to seek the basic reasons of the above differences.
     The paper attempts to approach the above mentioned differences from an integrated view that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e, traditions and social constructions in China, Japan, and the western world. The basic view of the paper is that in drawing upon western political theories, the norms and principles of the internally transcendent Universalism value in China is somewhat in conflict with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externally transcendent individualism in the west. Consequently, in the early modern China, Rousseau's Theory of the Social Contract is preferred to be accep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 which is internally transcendent, while the British Utilitarian concepts of ethics and human nature are rejected. Besides, owing to the tremendous difficulties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although the early modern China gave prominence to J. C. Bluntschi's Theory of National Organism, it could not acknowledge Bluntschi's view of nationalism in principle.
     When it comes to early modern Japan, Japa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s, since relatively lacking in the transcendent Universalism values and principles, were ready to break away from its former traditional feudalism ethics and order in a rapid manner,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uniqueness of Meiji-period Japan's absorp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theories. Compared with China, the early modern Japan had a basic tendency in his absorp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theories:it denied the existence of transcendental, universal and transcendent values and norms, and the human being's internal and transcendental potential to practice moral reflection and moral discovery.
     On this account, though Rousseau'Theory of the Social Contract inspired the Freedom and People's rights movement in Meiji-period Japan, the theory was challenged by other thoughts such as Utilitarianism, Evolution Theory, and National Organism Theory.
     The above mentioned features in Japanese culture give rise to Japanese preference to British Utilitarianism. Yet due to the uniqueness of Japanese tradition, a unique Japanese Community Utilitarianism came into being by combining the Utilitarian concept in Meiji-Period Japan and German Theory of National Organis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ir absorp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theories have exerted far-reaching influences on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in the two countries.
引文
1(日)富永健一著,李国庆、刘畅译:《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5页、第34-35页。
    2同上,第35页。
    1参见工克非:《中日近代对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摄取——严复与日本启蒙学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31-132页。肖传国:《近代西方文化与日本明治宪法——从英法思想向普鲁士德意志思想的转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03-208页。
    2现在随着东亚地区的经济崛起,人们对儒家文化在现代化中具有怎样的价值有了越来越大的兴趣,同为处于儒家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其文化传统对于实现现代化又有什么样的作用与价值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3(日)富永健一著,李国庆、刘畅译:《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8页。
    1由于在明治日本与清末中国都将卢梭的社会契约称为民约,为尊重历史现实,以下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统一称为民约论,下同。
    2本论拟研究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的伦理学部分与政法论部分,虽然本论的着眼点在于边沁的政治思想对中日两国的影响,但由于其伦理学思想部分是其政法论的基础,所以必须研究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中的伦理学部分而实际上其伦理学部分在中日的不同摄取与反应恰恰反映了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特质。
    1参见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1王克非:《中日近代对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摄取——严复与日本启蒙学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6页。
    2同上,第137页。
    3石云艳:《梁启超与日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2-214页。
    2肖传国:《近代西方文化与日本明治宪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63页。
    1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岩波书店,1952年,第228-229页。
    2(日)富永健一著,李国庆、刘畅译:《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30页。
    1本论决不否认西方文化内部的巨大差异性,在接下来的具体政治思想的探讨中,笔者正试图揭示这些差 异。但作为与非西方文化相比较时的一个对象,仍然可以找到一些西方文化传统中存在的共通特征。
    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页。
    2(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93页。
    1(德)马克斯·韦们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1页。
    2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177页。
    3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153页。
    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7-77页。
    1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182页。
    2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182页。
    3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54页。
    4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一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263页。
    1金谷治:《孔子》,讲谈社学术文库,1990年,第33页。
    2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263页。
    3丸山真男:《丸山真男讲羲绿》6,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第28页。
    4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172页。
    5丸山真男:《丸山真男讲羲绿》6,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第28页。
    6同上,第34页。
    1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54页。
    3同上,第147-148页。
    1荻生乃江户中期的儒学者,江户时期日本儒学古学派代表人物,属于享保至宝历期间日本的主流儒学派。
    3丸山真男:《丸山真男讲义录》5,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第253页。
    4同上,第253页。
    1相良亨:《诚と日本人》,ぺリカソ出版,1980年,第176页。
    3相良亨:《诚と日本人》,ぺリカソ出版,1980年,第178-179页。
    4(美)张灏著,高力克译:《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新星出版社,1998年,第9-10页。
    5(美)张灏著,高力克译:《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新星出版社,1998年,第9-10页。
    1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135页。
    2丸山真男:《丸山真男讲羲绿》5,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 第85页。
    1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240页。
    2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240页。
    3丸山真男:《丸山真男讲羲绿》第五册,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第125页。
    4日本的豪农民权同样带有此一性格,其生存环境与基本秩序原理同样不能摆脱此一性格。日本的豪农往往承担地方末端行政的辅助功能,因此士族的精神与性格同样部分地渗透到豪农层中。
    1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216页。
    1参见(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1996年,商务印书馆。虽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有各种想象性的论述,但实际上第三卷、第四卷主要探讨各种政体具体特征与历史上的基本意义。而卢梭在法律之外,特别重视风俗与宗教的影响。
    3同上,第332页。
    2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8,岩波害店,1983年,第288页。
    3米原谦:《日本の近代思想と中江兆民》,新评论,1986年,第135页。
    1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1,岩波书店,1983年,第67页。
    2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1,岩波书店,1983年,第67页。
    1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1,岩波书店,1983年,第126页。
    1米原谦:《日本の近代思想と中江兆民》,新评论,1986年,第131页。
    2(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2页。
    3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1,岩波书店,1983年,第98页。
    1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1,岩波书店,1983年,第98页。
    2虽然这一伦理在英法有不同的倾向,英国更注意个人本位的消极自由,而法国更注意个体与社会相合一的积极的自由,但其个人本位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普遍主义价值原理是来自同一源头的。
    3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1,1983年,岩波书店,第96页。
    1松沢弘阳:《日本政治思想》,放送大学教育振具会,1989年,第103页。
    2米原谦:《日本の近代思想と中江兆民》,新郭论,1986年,第126页。
    3松沢弘阳:《日本政治思想》,放送大学教育振具会,1989年,第103页。
    4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11,岩波书店,1984年,第22页。
    1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11,岩波书店,1984年,第23页。
    2同上,第23页。
    3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9,岩波书店,1983年,第212页。
    4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11,岩波书店,1984年,第421页。
    1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164-165页。
    2米原谦:《日本の近代思想と中江兆民》,新评论,1986年,第48页。
    3马场辰猪:“天赋人榷论”,《明治文化全集》第二卷,自由民榷编,日本评论社,1971年,第451页,第458页。
    1植木枝盛:“民榷自由论”,《明治文化全集》第2卷,日本评论社,1971年,第184-185页。
    2植木枝盛:“民榷自由论”,《明治文化全集》第2卷,日本评论社,1971年,第467页。
    3松沢弘阳:《日本政治思想》,放送大学教育振具会,1989年,第61页。
    4松沢弘阳:《日本政治思想》,放送大学教育振具会,1989年,第67页。
    2丸山真男:《福沢论吉の哲学》,岩波害店,2001年,第112页。
    1丸山真男:《福沢论吉の哲学》,岩波书店,2001年,第121页。
    2丸山真男:《福沢论吉の哲学》,岩波书店,2001年,第123页。
    3漫に大望を抱き勿れ”,《福沢输吉全集》12,庆応义塾大学出版会,1978年,第155页。
    1“通俗民榷论”,《福沢输吉全集》3,广応羲塾大学出版会,1978年,第578页。
    2“通俗民榷论”,《福沢输吉全集》3,广応羲塾大学出版会,1978年,第667669页。
    3同上,第659页。
    4同上,第658页。
    5“时事小言”,《福沢论吉全集》4,庆応羲塾大学出版会,1978年,第160页。
    1(日)佐藤贡悦:《重评福泽谕吉的儒学观与脱亚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4页。
    2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27页。
    1换言之,虽然可能是一过于概括的说法,即日本儒教伦理中具有荀子的传统,而中国的儒家传统中,除了荀子的传统以外,尚留有孟子的传统,虽然随着时代的推移,苟子的传统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孟子的传统变得越来越微弱,但毕竟作为一种大传统,它仍然存在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当中,这一点在清末面对西方的冲击时,又强烈地表现出来。
    2“吾辈は旧主义の主张者なり”,《福汉输吉全集》16,庆応义塾大学出版会,1978年,第283页。
    4“时事小言”,“福沢论吉全集》5,庆応羲塾大学出版会,1978年,第215页。
    5丸山真男:《福汉论吉の哲学》,岩波害店,1988年,第71页。
    1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176-177页。
    2“儒教主义”,《福沢论吉全集》9,庆応义塾大学出版会,1978年,第269-271页。
    3“儒教主义”,《福沢论吉全集》9,庆応义塾大学出版会,1978年,第275页。
    1“高尚论は经世に无用なり”,《福沢论吉全集》9,庆応义塾大学出版会,1978年,第471页。
    2同上,第472页。
    3丸山真男:《丸山真男讲义录》1,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第34页。
    4“高尚论は经世に无用なり”,《福沢论吉全集》9,庆応义塾大学出版会,1978年,第472页,
    2同上,第33页。
    3田畑忍:《加藤弘之》,吉川弘文馆,1986年,第120页。
    1米原谦:《日本の近代思想と中江兆民》,新评论,1986年,第62页。
    2加藤弘之:《人榷新税》,《日本の名著34西周,加藤弘之》所收,中央公论社,1972年,第439-440页。3田烟忍:《加藤弘之》,吉川弘文馆,1986年,第123页。
    4田烟忍:《加藤弘之》,吉川弘文馆,1986年,第133页。
    1中江兆民:“一年有半”,《中江兆民全集》10,岩波书店,1983年,第155页。
    2中江兆民:“一年有半”,《中江兆民全集》10,岩波书店,1983年,第156页。
    1中江兆民:“士族诸君に敬告す”,《中江兆民全集》11,岩波书店,1983年,第212页。
    2中江兆民:“政党论”,《中江兆民全集》11,岩波书店,1983年,第169页。
    3中江兆民:“壮士论”,《日本の名著36中江兆民》,中央公论社,1971年,第326页。
    4松沢弘阳:《日本政治思想》,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1989年,第101页。
    1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1,岩波书店,1983年,第129页。
    2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11,岩波书店,1983年,第215页。
    3同上,第215页。
    4同上,第46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刘师培全集》1,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65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刘师培全集》1,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75页。
    2丸山真男:《丸山真男讲羲绿》2,束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第250页。
    3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刘师培全集》1,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83页。
    4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刘师培全集》1,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84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刘师培全集》1,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70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刘师培全集》1,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85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刘师培全集》1,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66页。
    2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刘师培全集》1,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69页。
    3同上,第569页。
    4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刘师培全集》1,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80页。
    1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22-23页。
    2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刘师培全集》1,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94页。
    3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23页。
    4同上,第83页。
    5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94页。
    6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82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87页。
    2(美)张灏著,高力克等译:《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了——寻求秩序与意义》,新星出版社1995年,第196页。
    3(美)张灏著,高力克等译:《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新星出版社1995年,第196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刘师培全集》1,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85页。
    2(美)张灏著,崔志海等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113页。
    3同上,第113页。
    1梁启超:“卢梭学案”,《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03页。
    2梁启超:“卢梭学案”,《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06页。
    3梁启超:“卢梭学案”,《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07页。
    4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全集》第六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679页。
    1梁启超:“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39页。
    2梁启超:“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42页。
    3(美)张灏著,崔志海等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3页。
    1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73-174页。
    2(美)张灏著,崔志海等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6页。
    3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4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全集》第六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695页。
    5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72页。
    1梁启超:“卢梭学案”,《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09页。
    2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83-307页。
    3同上,第338页。
    4同上,第330页。
    5梁启超:“新大陆游记”,《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187-1189页。
    1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65页。
    2同上,第1066页。
    3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66页。
    1梁启超:“欧洲心影录”,《梁启超全集》第五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985页。
    2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63页。
    1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2(美)张灏著,高力克等译:《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新星出版社,1995年,第41-42页。
    3同上,第41页。
    4同上,第43页。
    5(美)张灏著,高力克等译:《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新星出版社,1995年,第44页。
    1(美)张灏著,高力克等译:《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新星出版社,1995年,第62页。
    2康有为:“孔教会序”,《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732页。
    3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845页。
    4康有为:“中华救国论”,《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707页。
    1康有为:“中国颠危误在全法欧美而尽弃国粹说”,《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905页。
    2(德)马克斯·韦伯著,王荣芬译:《儒教与道教》,1993年,商务印书馆,第294页。
    1康有为:“中华救国论”,《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5年,第726页。
    2(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支配社会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9-250页。
    3(日)富永健一著,李国庆、刘畅译:《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第126页。
    4(日)富永健一著,李国庆、刘畅译:《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第206-207页。
    1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256页。
    2G·B·サソンム:《西欧世界と日本》,金井圆沢,筑摩书房,1966年,第20-22页。这儿并非忽略西欧各国近代化过程与特征的多样性,而是抽出其欧洲相异的一般性特征,实际上,正是英、法、德各国农村支配关系的不同特征,造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类型与政治类型。英国乡绅阶层支配下的、由农业资本家雇佣农业产业工人经营的资本主义大规模农业,使得自营农阶级与农村自然村落共同体社会消亡,具有资产阶级因素的乡绅阶层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构成了19世纪40年代以前英国社会支配的主要力量。由于小农阶级与村落共同体的消亡,促进了英国向个人主义的、重视个体自由、平等的近代市民社会的转变。而法国革命后,土地贵族阶层在整体上被消灭,造成农村社会普遍的自营小农化,造成强大的固守传统的保守力量。这也是法国型民主社会一直难以稳定的重要原因。而德意志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容克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支配,是普鲁士政治上保守与反动的重要原因。参见(美)巴林顿·摩尔著,拓夫等译:《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
    3(日)富永健一著,李国庆、刘畅译:《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92-195页,208-212页。
    4(日)富永健一著,李国庆、刘畅译:《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04页。
    1关于家族国家观的构造与机能,请参阅石田雄:《明治政治思想史研究》,未来社,1954年。
    1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1996年,第115117页,154-171页。
    2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337页。
    3王拭主编:《严复集》5,中华书局,1984年,参见严复给熊纯如的诸书信。
    1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123页。
    2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第556-566页。
    3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3页。
    4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第563页。
    1(英)约翰·弥尔著,严复译:《群己权界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0页,第49页。
    2同上,第2页。
    3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47-149页。(英)约翰·弥尔著,严复译:《群己权界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0页。
    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328页。边沁的思想基于观念认同原理,类似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设有一个反射,即由乙观念刺激产生内观念,在设某个动物在受到乙观念刺激的同时,屡次受到一个甲观念的刺激,那么往往到最后即使没有乙观念的刺激,甲观念的刺激也会产生内反应。即用外在的制裁(苦乐)对人的行为加以干涉,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此乃边沁立法的理论基础。在此心理学的决定论的基础上,边沁想要制定一部会自动使人善良有德的法典。
    5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08页。
    1《岩波讲座世界历史17》近代4,“英国市民社会の论理”,岩波书店,1970年,第243页。
    2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34页。
    3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22-26页。
    4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36页。
    1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3263-29页。
    2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557-668页。
    3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72-280页。
    1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315页。
    2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337页。
    1高桥昌朗:《中村敬宇》,吉川弘文馆,1966年,第283-290页。
    2大久保利谦编:《明治启蒙思想集中村正直篇》,明治文学全集3,筑摩书房,1967年,第289页。
    3大久保利谦编:《明治启蒙思想集中村正直篇》,明治文学全集3,筑摩书房,1967年,第286页。
    4高桥昌郎:《中村敬宇》,吉川弘文馆,1996年,第66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刘师培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96页。
    2(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93页。
    3高桥昌郎:《中村敬宇》,吉川弘文馆,1966年,第70-71页。
    4中村正直:“古令东西道德一致の说”,大久保利谦编:《明治启蒙思想集》所收,筑摩书房,1967年,第328页。
    1荻原隆:《中村敬宇研究》,早稻出大学出版部,1990年,第157页。
    2同上,第157页。
    3(日1)沟口雄三著,陈耀文译:《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276页。
    1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56页。
    1关于中国近代革命思想的特征,请参阅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197-230页。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749-764页。
    3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80页。
    4关于孙中山的自由观,请参阅高力克:“孙中山自由观的内在矛盾”,《求索现代性》,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224-第225页。
    1“代行主义”即指由一个代表先进力量的政治集团代行政治权力而排除其它一切个人与团体对其领导提出异议的行为。
    3小野梓:《利学入门》,《小野梓全集》第三卷,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0年,第22页。
    4小野梓:《利学入门》,《小野梓全集》第三卷,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0年,第22页
    1小野梓:《利学入门》,《小野梓全集》第三卷,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0年,第23页
    2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57-66页
    3此处的制裁包括自然的、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各个来源。
    1小野梓:《国憲汎论》,《明治文化全集》第28卷,日本评论社,1968年,第24页。
    2同上,第25页。
    3同上,第25页。
    1因为政府的目的在于谋求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因而使政府能够有效实现此一目的的方法就是使全体人民拥有主权,准确的说主权,即在全体拥有选举权的选民。小野梓:《国憲汎论》,《小野梓全集》第一卷,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78年,第51页。
    2小野梓:《国憲汎论》,《小野梓全集》第一卷,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78年,第55页。
    3同上,第179-183页。
    4同上,第57页。
    5同上,第5页。
    6同上,第18-19页。
    7泽大洋:《小野梓政法思想の综合的研究》,东海大学出版会,2006年,第48页。
    1小野梓:《国憲汎论》,《小野梓全集》第一卷,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78年,第51页。
    2荻原隆:《天赋人榷论と功利主羲——小野梓の政治思想》,新评论,1995年,第125页。
    3(美)张灏著,崔志海等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8页。
    1小野梓:《民法之骨》,《小野梓全集》第二卷,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78年,第242页。
    2同上,第243页。
    3小野梓:《国憲汎论》,《小野梓全集》第一卷,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78年,第72页。
    1小野梓:《国憲汎论》,《小野梓全集》第一卷,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78年,第74-75页。
    2同上,第74页。
    3山田孝雄:《べソサム功利说の研究》,大明堂,1968年,第336页。
    4山田孝雄:《べソサム功利说の研究》,大明堂,1968年,第337页。
    1山田孝雄:《べソサム功利说の研究》,大明堂,1968年,第335页
    2指日本型的功利主义并非指向进一步个人自由与平等,而是趋向于基于一定内部等级秩序的利益小集团之间的互相竞争,与整体的建立在国家有机体基础之上的国家的对外竞争。
    3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1999年,第1047页。
    4同上,第1046页。
    1山田孝雄:《べソサム功利说の研究》,大明堂,1968年,第50页。
    2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47-1048页。
    1山田孝雄:《べソサム功利说の研究》,大明堂,1968年,第362页
    2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49页。
    3同上,第1048页。
    4田烟忍:《加藤弘之》,吉川弘文馆,1986年,第116-133页。
    1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48页。
    2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49页。
    3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50页。
    4梁启超:“读《孟子》界说”,《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59-161页。
    1梁启超:“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39页。
    2同上,第1039页。
    3同上,第1042页。
    4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53页。
    1梁启超:“新民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71674页。
    2同上,第681页。
    3同上,第679页。
    4同上,第682页。
    1梁启超:“卢梭学案”,《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08页。
    2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7-18页。
    3(美)张灏著,崔志海等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1“代行主义”为日本著名国民党史专家山田辰雄教授提出的概念,指由一个代表先进意识形态的集团代替全体国民单独行使政治领导权,并排除其他任何个人或团体对其政治决策提出异议的行为。由于国民素质低下而主张由道德上的先知先觉来启发民众领导民众的内在逻辑,自然是走向“代行主义”,而由革命而行开明专制更是为“代行主义”打开了大门。
    1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27页。
    2丸山真男:《丸山真男讲义录》5,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第272-285页。
    3同上,第274页。
    4沟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第89页。
    1相良亨:《诚と日本人》,ペリカソ出版,1998年,第173页。
    3“プロツア主义の构造”,《岩波讲座世界历史17》近代4,岩波书店,1978年,第355-368页。
    3同上,第125页。
    5同上,解题部分,第11-16页。
    6稻田正次:《明治宪法成立史》下,有斐阁,1962年,第897页。
    3《日本の名著34西周,加藤弘之》,中央公论社,1972年,第322327页,第334-345页。
    2同上,第11页。
    2同上,第36页。
    4同上,第36页。
    2与英国不同,英王虽拥有裁可权,但实际不同,如果有异议,按惯例只能解散议会而问信与民,一旦原有多数仍然得势,英王只能认可原案。
    3同上,第179页。
    1如私人有向国家要求偿还负债的权利,但私人不得以租税不合理而提出诉讼,但如在现有税法下,征收不符现有税法规定则有权提出诉讼。
    1加藤弘之:《人榷新说》,《日本の名著34 西周,加藤弘之》所收,中央公论社,1972年,第439-440页。
    2加藤弘之:《人榷新说》,《日本の名著34 西周,加藤弘之》所收,中央公论社,1972年,第439-440页。
    3田畑忍:《加藤弘之》,吉川弘文馆,1986年,第120-123页。
    1加藤弘之:《人榷新说》,《日本の名著34 西周,加藤弘之》所收,中央公论社,1972年,第461-462页。
    1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65页。
    1梁启超:“开明专制论”,《梁启超全集》第三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54页。
    2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70-1074页。
    3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74页。
    1梁启超:“开明专制论”,《梁启超全集》第三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59页。
    2同上,第1464页。
    3梁启超:“开明专制论”,《梁启超全集》第三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68-1469页。
    1梁启超:“开明专制论”,《梁启超全集》第三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56页。
    2同上,第1481页。
    3梁启超:“开明专制论”,《梁启超全集》第三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79页。
    1 (日)沟口雄三著,陈耀文译:《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页。
    1《岩波讲座世界历史17》近代4,“英国市民社会の论理”,岩波书店,1970年,第243页。
    1(日)沟口雄三著,陈耀文译:《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13页。 1(日)富永健一著,李国庆、刘畅译:《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94页。
    3同上,第73页。
    1参见(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传统的解体与官治权力的进一步侵入使乡村秩序引起更严重的混乱与扭曲。
    2现在面对日本、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儒家资本主义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实际上需注意的是,这些经济体都是长期与西方接触,并最早引入西方的组织制度与近代官僚制的地区,而其中日本与韩国的同族经营形成的财阀资本主义仍然是其经济形态落后的一种表现。当然,这也说明了儒家文化并一定会成为阻碍现代经济发展的障碍,在某些方面,对于现代经济成长还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如前所述,实际上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别巨大,中日之间的历史与文化类型与社会组织构造上就存在重大差别。
    3参见周联合:《自治与官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国民党时期的地方自治的实际情况仍然是官治与地方豪强势力统治的结合。
    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商务印书馆,2001年。书中对民国时期财政的混乱情况多有描述,很多方面与数百年来农业官僚体制没有大的区别。
    1.中江兆民:《中江兆民全集》,岩波書店,1983年。
    2.米原謙:《日本の近代思想と中江兆民》,新評論,1986年。
    3.松永吕三:《福沢諭吉と中江兆民》,中公新書,中央公論新社,2001年。
    4.加藤弘之:《日本の名著3 4西周,加藤弘之》,中央公論社,1972年。
    6.田畑忍 :《加藤弘之》,吉川弘文館,1986年。
    7.高橋昌朗:《中村敬宇》,吉川弘文館,1966年。
    8.荻原隆:《中村敬宇研究》,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90年。
    9.荻原隆:《天賦人權論と功利主義——小野梓の政治思想》,新評論,1995年。
    11.小野梓: 《小野梓全集》,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0年。
    12.小野梓:《国憲汎論》,《明治文化全集》第二十八卷,日本評論社,1968年。
    13.澤大洋:《小野梓政法思想の給合的研究》,東海大学出版会,2006年
    14.福沢諭吉:《福沢諭吉全集》,慶店義塾大学出版会,1978年。
    15.河野健二:《福沢論吉》,講談社,1967年。
    16.鹿野政直:《福沢論吉——人上思想》,清水書院,1967年。
    17.丸山真男:《福沢論吉の哲学》,岩波書店,2001年。
    1S.丸山真男:《福沢宾学の耘回》,東洋学会,1967年。
    19.丸山真男:《《文明論概略》を謊む》,岩波書店,1986年。
    20.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岩波書店,1952年。
    21.丸山真男:《丸山真男講義錄》,東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
    22.家永三郎教授東京教育大学退官記念論文集刊行委員会編:《近代日本の国家と思想》,三省堂,1979年。
    23.田中浩:《近代日本上自由主義》,岩波書店,1993年。
    24.植手通有:《日本近代思想の形成》,岩波書店,1974年。
    26.石田雄:《明治政治思想史研究》,未来社,1954年。
    27.西田毅編:《近代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なかにし出版,1998年。
    28.松沢弘陽:《日本政治思想》,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1989年。
    29.《明治文化全集》第二卷,自由民权編,日本評論社,1971年。
    30.大久保利謙編:《明治啟蒙思想集》,明治文学全集3,筑摩書房,1967年。
    35.稻田正次:《明治憲法成立史》上下,有斐閣,1962年。
    41.山岡竜一:《西洋政治理論の伝統》,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2008年。
    42.《岩波講座世界歷史》全31卷,岩波講座,1970年。
    44.石田浩:《中国農村の歷史と經濟—農村变革の記錄》,关西大学出版部,1991年。
    45.小野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研究》,京都大学出版会,1960年。
    46.溝口雄三:《中国の公と私》,研文出版,1995年。
    47.嵯峨隆:《近代中国の革命幻想——刘师培の思想と生涯》,研文書院,
    48.金谷治:《孔子》,講談社学術文庫,1990年。
    49.金谷治訳注:《論語》,岩波書店,1963年。
    50.金谷治訳注:《大学中庸》,岩波書店,1998年。
    51.金谷治訳注:《韓非子》,岩波書店,1994年。
    52.小林勝人訳注:《孟子》,岩波書店,1972年。
    53.貝塚茂樹:《韓非》,講談社,2003年。
    2.井田進也:《中江兆民のルンー》,《中江兆民全集》1所收,岩波書店,1983年。
    66.山卜重一:《小野梓とミル父子》,《國學院大學栃木短期大學紀要》第三号,1969年。
    8.複本守惠:《明治初期の功利主義——小野梓《利学入門》の考察》,《史潮》第十一号,1962年。
    1.王中江:《严复与福泽谕吉:中日启蒙思想比较》,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2.(日)富永健一著,李国庆、刘畅译:《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 004年。
    3.(日)松本三之介著,李冬君译:《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东方出版社,2005年。
    4.王克非:《中曰近代对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摄取——严复与日本启蒙学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5.肖传国:《近代西方文化与日本明治宪法——从英法思想向普鲁士德意志思想的转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6.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8.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
    9.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11.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日)沟口雄三著,陈耀文译:《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7年。
    13.(日)佐藤慎一著,刘岳兵译:《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美)张灏著,高力克等译:《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新星出版社,1998年。
    15.(美)张灏著,崔志海等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6.(美)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年。
    17. (美)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 002年。
    18.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新星出版社,2006年.
    19.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20.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21.高力克:《求索现代性》,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22.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23.石云艳:《梁启超与日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24.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
    25.李喜所主编:《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26.蒋广学:《梁启超与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7.苏中立:《救国·启蒙·启示——严复与中西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8.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29.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30.董方奎:《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3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32.刘师培:《刘师培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33.王拭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4年。
    34.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5.(英)约翰.弥尔著,严复译:《群己权界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
    36.(法)孟德斯鸠著,严复译:《法意》,商务印书馆,1981年。
    37.刘桂生编:《严复思想新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38.(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39.皮后锋:《严复大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40.王拭:《严复传》,人民出版社,1975年。
    41.张志建:《严复学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1995年。
    42.伍杰编著:《严复书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3.许明龙:《孟德斯鸠与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44.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5年。
    45.康有为:《大同书》,古籍出版社,1956年。
    46.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新星出版社,2005年。
    47.汪荣祖:《康章合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
    4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
    49.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
    50.王兴业:《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51.牛彤:《孙中山宪政思想研究》,华夏出版社,2003年。
    52.陈天华:《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
    53.朱执信:《朱执信集》,中华书局,1979年。
    54.钟叔河编:《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院,1985年。
    55.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56.(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57.周联合:《自治与官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58. 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商务印书馆,2001年。
    59.梁方仲:《清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60.(美)曾小萍著,董建中译:《州县官的银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1.张金鉴:《行政学典范》,中国行政学会,1971年。
    62.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
    63.(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
    64.(英)罗素著,何兆武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
    65.(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7年。
    66.(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支配社会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日)佐藤贡悦:《重评福泽谕吉的儒学观与脱亚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日)筑后则:《明治初期日本关于近代文明的三大争论》,《日本研究》2007年第2期。
    3.高力克:《福泽谕吉与梁启超近代化思想比较》,《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4.刘岳兵:《从儒家思想看中江兆民自由主义的“东洋性格”》,《哲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5.黎业明:《福泽谕吉的文明论与启蒙思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2期。
    6.吴廷嘉:《戊戍与明治时期的中日维新运动之比较》,《世界历史》1987年第4期。
    7.黄焕宗、胡永树:《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81年第2期。
    8.易显石:《试论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
    9.赵宝熙:《“和为贵”、“中庸之道”与“武士道”精神——关于日本政治文化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