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京畿作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明代京畿籍作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有明一代京畿籍作家的全面考察,包括对作家的生平、交往、著述的考察和文学作品的研究,为研究明代文学提供资料和参考。
     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包括通志、地方志、诗文集的搜寻,本文共收罗到有诗文集或诗、文作品存世的明代京畿籍作家499人,现存诗文别集60余种。根据这些资料,本文对这些作家的生平、著述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论文正文前有“绪论”。“绪论”分五节,分别介绍“关于本课题研究的若干说明”、“京畿历史文化与文学概况”、“明代京畿教育、文化发展状况”、“明代京畿籍作家历时综述”、“明代京畿籍作家地理分布”。
     正文按时代先后顺序考察了明代各个时期京畿的作家:第一章介绍从洪武到成化初期的作家。由于刚刚经历了政治的变革,社会的变动,教育科举起步较迟,经济、文化尚处于恢复阶段,这一时期京畿籍作家数量不多,主要有宋讷、李延兴、岳正、王越等。第二章介绍成化中后期至嘉靖前期京畿籍的作家。随着经济、文化以及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位在文坛上有一定影响的京畿籍作家,主要有马中锡、石珤。此外,孙绪在诗文评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还有一批作家的创作也有自己的个性或特色,如张诗、苏志皋、蔡叆、陈儒、刘乾等?谌⑺牧秸陆樯芗尉钢泻笃谥?万历前期的京畿籍作家。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思潮活跃,文坛也很兴盛,京畿出现的作家也较多。第三章主要介绍从事诗文创作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都具有较独特的个性和特色,主要有卢柟、宋登春、穆文熙、杨继盛、魏允中、孟思,王好问、石星、尹耕等。第四章主要介绍散曲作家刘效祖、薛论道和戏曲作家张四维、张瑀。第五、六两章介绍万历中后期至崇祯末京畿籍的作家。这一时期政局动乱,外族入侵,文学的情况也很复杂。时间稍早的作家主要有赵南星(第六章单独介绍)、李化龙、余继登、王嘉谟,明末则出现了一批英烈作家,如孙承宗、鹿善继、范景文、申佳胤、史可法等,还有刘荣嗣、于奕正、张懋忠、纪坤、崔丹、傅梅、邢云路等人在文学上也取得了较高成就。第七章主要介绍明末清初的京畿籍遗民作家,主要作家有河朔诗派的申涵光、张盖、殷岳、赵湛、刘逢源等,一代大儒孙奇逢文学成就也很突出。此外还有王余佑、梁以樟、李孔昭、韩畕、刘文炤等诗人。第八章介绍明代宫廷诗文作家,主要分为帝王诗歌、后妃及宫女诗文、宦官诗歌。文末还有三个附录:《明代京畿籍作家著述一览》、《明代京畿籍作家小传》、《明代京畿籍作家诗文别集叙录》。
     本文采用考、论结合的方法,同时也尽可能注意个案研究与整体关照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为深入研究明代地域文学提供参考。
This thesis tries to take the men of letters appeared in Jingji Prefec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make a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m,whose life and literatry work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with the purpose of describing the general features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in Jingji Prefecture within almost 300 years in Ming Dynasty.
     By making a survey of various documents,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local places and the poem collections,it has found that there are in all 499 writers with their anthologies or poem in Ming Dynasty,appearing in more than 60 other collections nowadays. Then this thesis observes and investigates the lives of thes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on the basis of these information.
     Before the main text is the introduction,which divided into four parts,mainly narrates“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is project and its significance”、“Culture and literature tradition of Jingji Prefecture”、“The development of Jingji Culture in Ming Dynasty”、“The introduction of Jingji writers according to time order”、“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Jingji writers in Ming Dynasty”.
     The main text observes the writers one by one in sequential order at first,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writers within the period from Hong Wu to Cheng Hua initial stage (The years name after the name of the emperors)in the first part. As the great political innovations and society's alteration have taken place,education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 started late,the economy and culture are in the stage of recovering,there are few writers,mainly including Song Ne ,Li Yanxing,Yue Zheng and Wang Yue, etc.,in this span.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writers whthin the period from mid-late Cheng Hua to earlier Jia Jing(ibid).With the development on economy、culture and literature,some well-known writers such as Ma Zhongxi,Shi Bao appeared in literary arena.In addition,Sun Xu has obtained the certain achievement in literature commentary. Other writers such as Zhang Shi,Su Zhigao,Cai Yi,Chen Ru,Liu Qian, etc.,whose creation also have its individuality or characteristic.The third and f ourth parts introduce the writers within the period from mid-late Jia Jing to earlier Wan Li(ibid). In this perio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th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was active ,the literary arena also prosperous,and there are more writers in Jingji Prefecture .The third part mainly introduce the writers who are engaged in the poem and prose creation,such as Lu Nan,Song Dengchun,Mu Wenxi,Yang Jisheng,Wei Yunzhen,Meng Si,Wang Haowen,Shi Xing and Yin Geng began to display their personalities and features in their works.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 the writers who are engaged in Sanqu creation,such as Liu Xiaozu,Xue Lundao ,also introduce the writers of legend, such as Zhang Siwei and Zhang Yu.The fifth and sixth parts introduces the writers whthin the period from mid-late Wan Li to Chong Zhen(ibid).During these years,the political change and outlandish invasion both occurred which severe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Zhao Nanxing(the sixth part),Li Hualong ,Wang Jiamo,Yu Jideng are the early writers in this period . Afterwards, a group of heroic deedswriters appeared,such as Sun Chengzong,Lu Shanji,Fan Jingwen,Shen Jiaying Shi Kefa, etc. In addition, other writers such as Liu Rongsi, Yu Yizheng,Zhang Maozhong,Ji Kun,Cui Dan,Fu Mei,Xing Yunlu also have obtained achievement.The seventh part mainly introduce the writers within the period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such as members of Heshuo Poetry school, including Shen Hanguang,Zhang Gai,Ying Yue,Zhao Zhan and Liu Fengyuan.The scholar of Sun Qifeng also obt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Besides,there still have some poem such as Wang Yuyou,Liang Yizhang,Li Kongzhao, Liu Wenzhao.The eighth part introduce the writers in imperial court,mainly include the writers of emperor,queen and other female,also include Eunuch.At last,three appendixes are added,the first is the list for the 499 writers anthologies,the second is the biography for these writers,the third is the introduction for the present other collections for these writers.
     This thesis has applied the combined approaches of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as well as paid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se study and whole observ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hopes to make some beneficial observation and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local literature of Ming Dynasty.
引文
①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页6。下同,不再标出版本。曾大兴指出在其书出版之前,他仅看到了有关的两篇文章,一是金克木先生发表在《读书》1986年第4期上的《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一是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概论》(1990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的第三章《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
    ② 李时人《论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② 《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2期。
    ③ 《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① 张岗《河北通史·明朝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288。
     ① 孙承泽《天府广记》之朱彝尊序,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
    
    ① 参见文末附录一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① 陈田《明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② 另外五人为李三才、李东阳、李兆先、沈渊、吴惟英,在此表中不列出。其中李三才前已说明籍贯有二说;李东阳、李兆先父子已界定属于湖广茶陵人;《畿辅明诗》云沈渊为“龙城人”,根据京畿的行政区划,本人未能考证出龙城属于何处,籍贯尚待商榷;吴惟英,《畿辅明诗》未著明其籍贯。王崇简《畿辅明诗》,清顺治17年(1660)刻本。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① 表所列人物是根据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所进行的统计,其参照的依据是谭正璧先生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由于他是按照现代行政区划进行划分的,本人依据明代京畿的行政区划进行重新划分,其中宋讷、王越、卢柟在书中被归入河南,在明代此三人是属于大名府的。
    ② 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中华书局标点本。
    ③ 王崇简《畿辅明诗》之“凡例”。
    ① 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
    ② 孙承宗《洪济桥记》记载高阳城南关的航运情况,说:“东南之货贿,天津之渔盐,晋恒之材木,毕集于桥侧,而茶酒之务,相望于时”。
    ③ (崇祯)《固安县志》,转引自《河北通史·明朝卷》,第202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三七《宋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②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页1465。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③ 《明史》卷一三七《宋讷传》。
    ④ 宋讷《西隐集》(四库全书本)卷六,第869页。
    ⑤ 宋讷《西隐集》(四库全书本)卷六,第869页。
    ⑥ 宋讷《西隐集》(四库全书本)卷六,第888页。
     ① 宋讷《西隐集》(四库全书本)卷六,第894页。
     ① 宋讷《西隐集》(四库全书本)卷六,第894页。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九,第1465页。
    ② 宋讷《西隐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832-834页。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第33页。
    ① (康熙)《濬县志》有云:“霍元芳,幼有奇志,甫冠刻志于学。尝曰‘天地四方者,男子事也,吾安事一室?’于是北走燕南适楚,东入吴越,探禹穴,登钟阜,泛彭蠡,涉云梦,久之始归。时元末,见天下乱,遂无仕进意,隐于大伾山东,号曰‘东崖处士’?菸菖蠲牛蛔缘谩S爰谰扑乌焉疲⒂肴嗽唬骸舳拢品鸥桑挝阂爸?流也,时无与比之者。’洪武初辟为大名府学训导,未几,以老辞归,隐居终身。子二人,怡伯,怡仲俱有父风,亦隐居不仕。”
    ② 宋讷《西隐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830页。
    ③ 宋讷《西隐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835页。
    ④ 宋讷《西隐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835页。
    ⑤ 宋讷《西隐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836页。
    ① 宋讷《西隐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835页。
    ②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台北:广文书局,1981年。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五,第114页。
    ④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前《一山文集原序》。
    ⑤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四《傅子敬纪行诗序》,第737页。
    ⑥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四《傅子敬纪行诗序》,第737页。
    
    ①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一,第691页。
    ②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713页。
    ③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707页。
    ④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707页。
    
    ①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706页。
    ②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707页。
    ③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706页。
    ④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709页。
    ⑤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708页。
    ⑥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七,第771页。
    ⑦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三《钓鱼翁诗序》,第725页。
    ⑧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二《旦起》,第703页。
    ⑨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709页。
    
    ①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711页。
    ②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二《抱病》,第705页。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五,第114页。
    ④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八,第541页。
    
    ①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747页。
    ②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六,第753页。
    ③ 李延兴《一山文集》(四库全书本)卷六,第757页。
    ① 《明史》卷一七六《岳正传》,第4679页。
    ②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八, 第424-425页。
    ③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附录之徐有贞撰《蒙泉先生赞》。
    ④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页41。
    ⑤ 两诗均见《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二 。
    ①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四,第385页。
    ②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一,第361页
    ③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二,第366页
    ④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二,第363页。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第1322页。
    ②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二,第372页。
    ③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二,第373页。
    
    ①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一,第362页。
    ②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二,第373页。
    ③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二,第373页。
    ④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二,第360页。
    ⑤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二,第360页。
    ⑥ 岳正《类博稿》(四库全书本)卷一,第360页。
    
    ①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今言》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页174。
    ② 《黎阳王襄敏公疏议诗文辑略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二。
    
    ① 《黎阳王襄敏公疏议诗文辑略二卷》卷二,第595页。
    ② 《黎阳王襄敏公疏议诗文辑略二卷》卷二,第608页。
    ③ 《黎阳王襄敏公疏议诗文辑略二卷》卷二,第608页。
    ④ 《黎阳王襄敏公疏议诗文辑略二卷》卷二,第608页。
    ⑤ 《黎阳王襄敏公疏议诗文辑略二卷》卷二,第567页。
    
    
    ① 王崇简《畿辅明诗》卷六。
    ② 王崇简《畿辅明诗》卷九。
    
    
    ① 孙续《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一《马东田漫稿序》。
    ② 《四库全书总目·熊峰集提要》卷一七一,第1495页。
    
    ① 孙孙、孙孙。》一《《《一。一《一,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马左都中锡”,第259页。
    ③ 马中锡《东田集十五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三《简刘大司马时雍》
    ④ 马中锡《东田集十五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三《简李汝弼侍御》
    ⑤ 马中锡《东田集十五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三《简朱朝用方伯同年》。
    ① 马中锡《东田集十五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三《简孙勋部诚甫》。
    ② 马中锡《东田集十五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三《简李伯起同年》。
    ③ 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页104。
    ④ 侯忠义、刘世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页112。
    ⑤ 参考王公望《论〈中山狼传〉和〈中山狼〉杂剧并非讽刺李梦阳——兼论〈中山狼传〉之作者及李梦阳同康海、王九思之关系》一文,《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3册。
    ②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1册。
    ③ 四库全书史部第409册。
    ④ 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四《谈艺四》“ 中山狼传” 条,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页348。
    ⑤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50册。
    ⑥《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五,第1562页。
    ⑦ 陈田《明诗纪事》丙签卷三“马中锡”条,第971页。
    ⑧ 《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① 何满子、李时人《古代短篇小说名作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236。
    ② 《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① 汲黯:字长儒,濮阳(今河南)人,汉武帝时为东海郡太守,后召为九卿,敢于面折廷诤。《史记·汲郑 列传》载:“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旨之罪。’ 上贤而释之”。这则《里妇寓言》就是借此而发。
    ②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一《马东田漫稿序》。
    ③ 陈田《明诗纪事》丙签卷三“马中锡”条,第971页。
    
    ① 沈得潜《明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页85。
    ② 马中锡《东田集十五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十一,第643页。
    ③ 马中锡《东田集十五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七,第602页。
    ④ 马中锡《东田集十五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十二,第666页。
    
    ① 马中锡《东田集十五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七,第604页。
    ② 马中锡《马东田漫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二。
    ③ 马中锡《东田集十五卷》卷八,第606页。
    ④ 马中锡《马东田漫稿》卷三。
     ①《 明史》卷一九○ 《石珤传》。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一,第1495页。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 石少保珤” ,第270页。
    ③ 王世贞《明诗评》卷三,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④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丙集“ 石少保珤” ,第270页。
    ①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八,第228页。
    ②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19页。
    ③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10页。
    ④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七,第616页。
    ⑤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七,第614页。
    ⑥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08页。
    ⑦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一,第499页。
    ⑧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一,第499页。
    ①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八,第628页。
    ②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03页。
    ③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八,第626页。
    ④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七,第610页。
    ⑤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八,第627页。
    ⑥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七,第610页。
    ⑦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四,第531页。
    
    ①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八,第629页。
    ②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四,第527页。
    ③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四,第539页。
    ④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一,第493页。
    ⑤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一,第491页。
    
    ①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七,第612页。
    ②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一,第491页。
    ③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520页。
    ④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四,第550页。
    ⑤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561页。
    
    ①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555页。
    ② 石珤《熊峰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575页。
    ③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一《东田文集序》,第501页。
    
    ①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九,第249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一,第1498页。
    
    ①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一《无用闲谈》,第583-584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一,第1498页。
    ③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一《马东田漫稿序》,第493页
    
    ①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一《无用闲谈》,第584页。
    ②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八《祭东田马公文》,第564页。
    ③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二《无用闲谈》,第608页。
    ④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一《无用闲谈》,第585页。
    ⑤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一《东田文集序》,第501页。
    ①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三《无用闲谈》,第624页。
    ②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九,第249页。
    ③ 陈田《明诗纪事》丁签卷八,第1242页。
    ④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一,第1498页。
    ⑤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九,第693页。
    ⑥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二十,第698页。
    ⑦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七,第673页。
    ⑧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七,第673页。
    ① 孙绪《沙溪集》(四库全书本)卷十八,第683页。
    ② 关于张诗的字号,《畿辅人物志》、《明诗纪事》等处都云“字子言”,而王世贞《明诗评》卷四则云:“张诗,字以言,都人也,号昆仑山人”。
    ③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昆仑山人张诗”,第336页。
    ④ 孙承泽《畿辅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九,第748页。
    ⑤《明史》卷二八六《何景明传》。
    
    ① 陈田《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七引,第1388页。
    ② 王世贞《明诗评》卷四。
    
    ① 孙奇逢《畿辅人物考》卷五,张显清主编《孙奇逢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顿长史锐”,第392页。
    ③ 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卷六,第1479页。下文所选顿锐诗歌均出自《明诗纪事》。
    
    ① 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2年,页95。
    ② 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卷六“顿锐”条,第1479页。
    
    ① 苏志皋《寒村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二,第298页。
    ② 苏志皋《寒村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一,第278页。
    ③ 苏志皋《寒村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一,第283页。
    
    ① 苏志皋《寒村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二,第292页。
    ② 苏志皋《寒村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二,第291页。
    ③ 苏志皋《寒村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二,第290页。
    ④ 俱见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卷十八,第1756页。
    ⑤ 苏志皋《寒村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二,第303页。
    
    ① 蔡叆《洨滨蔡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七,第600页。
    ② 蔡叆《洨滨蔡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七,第601页。
    ③ 蔡叆《洨滨蔡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七,第602页。
    ④ 蔡叆《洨滨蔡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九,第614页。
    ⑤ 蔡叆《洨滨蔡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七,第596页。
    ⑥ 蔡叆《洨滨蔡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七,第600页。
    
    ① 蔡叆《洨滨蔡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七,第598页。
    ② 蔡叆《洨滨蔡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七,第596页。
    ③ 蔡叆《洨滨蔡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八,第606页。
    ④ 陈儒《芹山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卷十八,第156页。
    ⑤ 陈儒《芹山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卷十七,第152页。
    
    ① 陈儒《芹山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卷十七,第152页。
    ② 陈儒《芹山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卷十七,第153页。
    ③ 陈儒《芹山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卷十七,第152页。
    ④ 陈儒《芹山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卷十四,第140页。
    ⑤ 陈田《明诗纪事》丁签卷九“李时”条,第1261页。
     ① 王崇简《畿辅明诗》卷七。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卢太学柟”条,第425页。
    ②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880页。
    ③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卢太学柟”条,第425页。
    ④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卢太学柟”条,第426页。
    ⑤ 焦竑《国朝献徵录》卷一一五,上海:上海书店,1987。
    ①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一,第771页。
    ② 顾圣少,少一作之,字季狂,嘉靖间吴县(今属江苏)人。有《顾山人集》。《列朝诗集· 丁集中》录其诗云:“ 少无乡曲之誉,陷于缧绁,佯狂去乡里。年四十,始称诗,游燕赵齐鲁间,客诸王邸中。死于闽。王元美赠诗云:‘季狂为诸生,避仇中夜走。自诧伧颊雄,不操吴音久。颇鲜鳞甲腹,仅余雌黄口。’”宋登春,字应元,号海翁,晚号鹅池生。京畿真定府新河人。少能诗善画,嗜酒慕侠,好骑射。年三十,弃家远游。晚居江陵,知府徐学谟甚敬礼之。后游石首被辱,遂披发为头陀,不知所终。著有《宋布衣集》三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集,《提要》云:“登春文章简质,可匹卢柟《蠛蠓集》,而奇古之趣胜之逖允牡犊伤小!?
    ③ 王士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四库全书本)卷一四《广五子》篇。
    ④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四,第1930页。
    
    ① 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页49。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第1512页。
    ③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四,第852页。
    ④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四,第844页。
    
    ①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886页。
    ②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875页。
    ③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874页。
    ④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四,第845页。
    ⑤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四,第844页。
    ①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四,第854页。
    ②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四,第1930页。
    ③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卢太学柟”条,第426页。
    ④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第393页。
    ⑤ 陈子龙《皇明诗选》卷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页393。
    ⑥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865页。
    ①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四,第853页。
    ②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868页。
    ③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868页。
    ④ 卢柟《蠛蠓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834页。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鹅池生宋登春”条,第514页。
    ②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一,第557页。
    ③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一,第546页。
    ① 孙承泽《畿辅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九,第745页。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鹅池生宋登春”条,第514页。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七,第526页。
    ④ 《四库全书总目·〈宋布衣集〉提要》云:“其诗本名《鹅池集》,文名《燕石集》,学谟尝刻之荆州。此编为康熙王培益所刊行,则并诗文为一集者”,卷一七二,第1516页。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鹅池生宋登春”条,第514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第1516页。
    ③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侠客》,第571页。
    ④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三《侠客》,第580页。
    ⑤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侠客》,第563页。
    ⑥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胡马客》,第562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四《游侠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页3181。
    ②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75页。
    ③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63页。
    ④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64页。
    
    ①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九月七日龙山感赋简苏郡丞》,第576页。
    ②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76页。
    ③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63页。
    ④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79页。
    
    ①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70页。
    ②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82页。
    ③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61页。
    ④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62页。
    
    ①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62页。
    ②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67页。
    ③ 宋登春《宋布衣集》(四库全书本)卷二,第571页。
    ④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七,第526页。
    ⑤ 孙承泽《畿辅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九,第745页。
    
    ① 以上评价引自陈田《明诗纪事》第2118页。
    ② 孙承泽《畿辅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六,第650页。
    ③《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前之《逍遥园集叙》。
    ④《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一,第8页。
    ⑤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第369页。
    
    ①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十一,第112页。
    ②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十三,第160页。
    ③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十三,第160页。
    ①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三,第19页。
    ②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三,第22页。
    ③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九,第92页。
    ④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九,第94页。
    ⑤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十四上,第2095页。
    ⑥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七,第74页。
    ⑦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五,第39页。
    
    ①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十一,第108页。
    ②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十二,第129页
    ③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十二,第134页
    
    
    ① 穆文熙《逍遥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十四,第170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第1508页。
    
    ① 《明史》卷二○八。
    ② 杨继盛《杨忠愍集》(四库全书本)卷一《请罢马市疏》。
    ③ 杨继盛《杨忠愍集》(四库全书本)卷一《请罢马市疏》。
    ④ 杨继盛《杨忠愍集》(四库全书本)卷三《自著年谱》。
    ⑤ 杨继盛《杨忠愍集》(四库全书本)卷三《自著年谱》。
    ⑥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畿辅丛书本)卷五《赠杨郎念祖序》。
     ①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畿辅丛书本)卷三《仰贤诗》。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第1508页。
    ② 杨继盛《杨忠愍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661页。
    ③ 杨继盛《杨忠愍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658页。
    ④ 杨继盛《杨忠愍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659页。
    ⑤ 杨继盛《杨忠愍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657页。
    
    ① 杨继盛《杨忠愍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660页。
    ② 杨继盛《杨忠愍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660页。
    ③ 杨继盛《杨忠愍集》(四库全书本)卷三,第654页。
    ④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第359页。
    ① 孙奇逢《畿辅人物考》卷四,张显清等编《孙奇逢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② 清钞本《春煦轩集》二十二卷卷前王好问小传云《春煦轩集》有三十六卷,《明诗纪事·已签》卷十亦云“三十六卷”,当有别本。
    ③ 陈田《明诗纪事》已签卷十,第2041页。
    ④ 王好问《春煦轩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卷十。
    ⑤ 王好问《春煦轩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卷二。
    
    ①《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页31。
    ② 刘德新《濬县志》(清康熙十八年版)卷三《列传》。
    ③ 孟思《孟龙川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卷四,第82页。
    ① 孟思《孟龙川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卷五,第87页。
    ② 孟思《孟龙川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卷五,第89页。
    ③ 孟思《孟龙川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卷三,第71页。
    ④ 孟思《孟龙川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卷三,第69页。
    ⑤ 孟思《孟龙川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卷四,第76页。
    ⑥ 孟思《孟龙川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卷四,第76页。
    ⑦ 刘德新《濬县志》(清康熙十八年版)卷三《列传》。
    
    ① 以上两首诗分别引自王崇简《畿辅明诗》卷四、卷七。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尹佥事耕”条,第387页。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二,第340页。
     ① 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卷十八“尹耕”条,第1743页。以下所选诗均出于此。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七,第1592页。
    ② 刘乾《鸡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卷一,第408页。
    ③ 刘乾《鸡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卷一,第414页。
    ④ 刘乾《鸡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卷一,第415页。
    ⑤ 刘乾《鸡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卷一,第414页。
    ⑥ 刘乾《鸡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卷一,第417页。
    ① 董复亨《繁露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八,第268页。
    ② 董复亨《繁露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六,第250页。
    ③ 董复亨《繁露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八,第267页。
    ④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九,第1618页。
    ⑤ 董复亨《繁露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一,第219页。
    ⑥ 董复亨《繁露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二十二,第365页。
    ① 董复亨《繁露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二十二,第365页。
    ② 董复亨《繁露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二十二,第366页。
    ③ 董复亨《繁露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二十二,第367页。
    ④ 孙奇逢《畿辅人物考》卷五,张显清等编《孙奇逢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⑤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魏考功允中”条,第444页。
    ⑥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四库全书本)卷三《末五子篇》。末五子分别为: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
    ⑦ 陈田《明诗纪事》乙签卷六“魏允中”条,第1968页引。
    ⑧ 王世贞《弇州续稿》(四库全书本)卷四十《魏懋权时义序》。
    
    ① 本文魏允中诗均选自《明诗纪事》。
    ②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六“魏允中”条,第1969页。
    ③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四库全书本)卷三。
    
    ① 张廷玉等《明史》之列传120,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②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647。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五,页448。
    ④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二“魏允贞”条,第2461页。
    ⑤ 本文魏允贞诗均选自《明诗纪事》。
    ①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四库全书本)卷十四《魏郡石星》。
    ②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九,第396页。
    ③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五“石星”条,第1957页。
    ④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九,第396页。
    ⑤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七,第2549页。王崇简《畿辅明诗》卷十二也引用了《春宫曲》一,文字似有出入。《畿辅明诗》前二句云:燕语花飞悄断魂,黄金费尽赋长门。
    ⑥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七,第2549页引。
     ① 王崇简《畿辅明诗》卷十二。
    
    ① 过廷训《本朝分省人物考》(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二,第63页。
    ② 孙承泽《畿辅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四,第711页。
    ③ 沈榜《宛署杂记》卷十六,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189,下同。
    ①《四镇三关志》十卷,万历二至四年(1574—1576)成书。全书分建置考(图画、分野、沿革),形胜考(疆域、山川、乘障),军旅考(版籍、营伍、器械),粮饷考(民运、京帑、屯粮,附盐法),骑乘考(额役、免给,附互市胡马赔补),经略考(前纪、令制、杂防),制疏考(诏制、题奏、集议),职官考(部署、文秩、武阶),才贤考,勋考(勋劳、谋勇、节义),夷部考(外夷,附入贡、属贡、入犯等)。明代边务志书有数十种,以此志最详。四镇指蓟州、辽东、保定、昌平四镇;三关指居庸关、紫荆关、山海关三关。
    ② 孙承泽《畿辅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四,第711页。
    ③ 过廷训《本朝分省人物考》(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二,第64页。
    ④ 刘芳躇《词脔·序》,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327页。
    ⑤ 胡介祉《词脔跋》,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327页。本文所选刘效祖散曲见《全明散曲》页2302—2328。
    ①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下册),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页297。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②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下册),第292—293页。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第361页。
    ④ 卢仝茗,唐代诗人卢仝喜欢饮茶,有《走笔谢孟谏议茶歌》诗,历数饮茶的功效。后人即以卢仝茗代指好茶;欧阳修《醉翁亭记》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人用以指别有寄托。
    
    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页1203。
    ② 刘芳躇《词脔·序》,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327页。
    ③ 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第705页。
    ④ 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十,第2035页
    
    ① (光绪)《定兴县志》“人物志”之“薛论道”条。
    ②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页1207—1208。
    ③ 参见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页134。
    ④ 俞锺《跋林石逸兴》,谢伯阳《全明散曲》第2903页。本文所选薛论道散曲见《全明散曲》页2695—2904。
     ① 参见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页79 。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① 《明清传奇综录》第81页引。
    ② 梁清远《祓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本)卷三。
    ③ 参见《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页63。
     ①《明清传奇综录》第60页。
    ① 孙承泽《畿辅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九,第671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九,第1614页,有云:“化龙有《平播全书》已著录,其平生以经济著,平播、治河诸疏表表当代,原不必以诗见,乃必欲以功业兼文章,其画蛇之足乎?”。
    ③ 陈子龙等《皇明诗选》卷十二,第848页。
    ④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一,第2441页。
    ⑤ 李化龙《李于田诗集》之《西征稿》,第429页。
    
    ① 李化龙《李于田诗集》之《辽阳稿》,第408页。
    ② 李化龙《李于田诗集》之《辽阳稿》,第408页。
    ③ 李化龙《李于田诗集》之《河上稿》,第440页。
    ④ 李化龙《李于田诗集》之《河上稿》,第440页。
    ⑤ 李化龙《李于田诗集》之《中州稿》,第401页。
    
    ① 李化龙《李于田诗集》之《西征稿》,第432页。
    ② 李化龙《李于田诗集》之《场居稿上》,第526页。
    ③ 李化龙《李于田诗集》之《田居稿》,第425页。
    ④ 陈田《静志居诗话》卷十五,第443页。
    ⑤ 李化龙《李于田诗集》之《南都稿上》,第471页。
    ⑥ 李化龙《李于田诗集》之《场居稿上》,第527页。
    
    ① 王国维著 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山东:齐鲁书社,1986,第8页。
    ② 李化龙《李于田诗集》之《嵩下稿》,第387页。
    ③《明史》卷二一六《余继登传》。
    ① 孙承泽《畿辅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九,第675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54,第485页。
    ③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二,第2464页引。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172,第1513页。
    ⑤ 余继登《淡然轩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847页。
    
    ① 余继登《淡然轩集》(四库全书本)卷八,第964页。
    ②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五,第445页。
    ③ 余继登《淡然轩集》(四库全书本)卷八,第965页。
    ④ 余继登《淡然轩集》(四库全书本)卷八,第968页。
    ⑤ 余继登《淡然轩集》(四库全书本)卷八,第952页。
    ⑥ 余继登《淡然轩集》(四库全书本)卷八,第967页。
    ① 孙奇逢《畿辅人物考》,张显清等编《孙奇逢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② 王崇简《畿辅明诗》。本论文中王嘉谟的诗都出自此选本。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少师孙文正公承宗”条,第553页。
    ② 四镇分别为:永平、迁安、滦州、遵化。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第609页。
    ④ 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二,第2831页。
    ⑤ 孙承宗《高阳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九,第130页。
    
    ① 孙承宗《高阳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三,第98页。
    ② 孙承宗《高阳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一,第44页。
    ③ 孙承宗《高阳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九,第154页。
    ① 孙承宗《高阳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三,第65页。三十五忠分别是赵太宰南星、高总宪攀龙、周侍郎炳谟、杨副院涟、冯副院从吾、何总督士晋、左佥院光斗、李御史应昇、夏御史之令、周中丞起元、缪宫谕昌期、苏考功继欧、张太宰问达、汪侍郎辉、丁检讨乾学、邓中丞渼、袁御史化中、吴总督用先、顾宪副大章、王司寇纪、魏给谏大中、邹总宪元标、王侍郎之寀、周主事顺昌、夏文选嘉遇、周御史宗建、周冏少朝瑞、黄御史尊素、刘知府铎、万郎中燝、吴御史裕中、张都事汶、赵宗伯讳秉忠、公侍郎鼐、孟参军淑孔。
    ② 孙承宗《高阳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第161页。
    ③ 孙承宗《高阳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第160页。
    ④ 张仲谋《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页304。
    ①《明史》卷267《鹿善继传》。
    ② 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二,第2839页。
    ③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四。
    ④ 本论文所选鹿善继诗均出自《无欲斋诗钞》(四库存目丛书本)。
    ⑤ 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二,第2839页。
    ①《 四库全书总目· 无欲斋诗钞一卷提要》卷180,第1623页。
    ② 范永年,字延龄,号仁光。万历见以明经拔萃,铨授通州卒,宁澹宜民,州士宗之,称范夫子。擢湖州别驾,平叶朗生之乱,屡迁南京工部员外郎,出知南宁府,不赴归,曾著有《思本堂稿》、《水部草》。
    ③ 孙承泽《畿辅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三,第711页。
    ④ 范景文《文忠集》卷十一,第609页。
    
    ① 范景文《 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 范阁学景文” 条,第558页。
    ② 范景文《文忠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516页。
    ③ 范景文《文忠集》(四库全书本)卷五,第513页。
    
    ①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第609页。
    ② 范景文《文忠集》(四库全书本)卷十,第604页。
    ③ 诗后自注云:“女子踏月名曰走百病”。
    ④ 范景文《文忠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一,第614页
    
    ①申佳胤《申端愍公诗集》(畿辅丛书本)卷一。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第1517页。
    ③ 申佳胤《申端愍公诗集》(畿辅丛书本)卷四。
    ④ 申佳胤《申端愍公诗集》(畿辅丛书本)卷三。
    
    
    ① 申佳胤《申端愍公诗集》(畿辅丛书本)卷三。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第1517页。
    
    ①《史可法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5 。
    ②《史可法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125。
    ①《史可法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126。
    ②《史可法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126。
    ③《史可法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85。
    ④ 谢谦《中国文学·明清卷》云:“据蒋良骐《东华录》卷四:顺治元年(1644)七月,清摄政王多尔衮遣南来副将韩拱薇等致书明大学士史可法,详陈满州入关定都燕京之义,诱之以利,恫之以威,欲劝史可法归降,史可法即以此书拒降”,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页80。
    
    ① 其中傅梅的诗集《嵩吟》虽今散佚,但其《嵩书》中存有《嵩吟》的大部分诗歌,姑且称为残本。
    ② 刘荣嗣《简斋先生文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三,第423页。
    ① 刘荣嗣《简斋先生文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三,第424页。
    ② 刘荣嗣《简斋先生文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三,第429页。
    ③ 卢世氵隺 《 杜诗胥抄· 知己赠言》,明崇祯七年刻本。
    ④ 刘荣嗣《简斋先生诗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一,第514页。
    ⑤ 刘荣嗣《简斋先生诗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二,第521页。
    ⑥ 刘荣嗣《简斋先生诗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二,第522页。
    
    ① 刘荣嗣《简斋先生诗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十,第614页。
    ② 刘荣嗣《简斋先生诗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四,第567页。
    ③ 刘荣嗣《简斋先生诗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四,第577页。
    ④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刘尚书荣嗣”条,第656页。
    ⑤ 刘荣嗣《简斋先生诗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四,第565页。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刘尚书荣嗣”条,第656页。
    ②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二十三,第2645页。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七,第517页。
    ④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二十三,第2645页。
    ⑤ 刘荣嗣《简斋先生诗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十一,第624页。
    ⑥ 刘荣嗣《简斋先生诗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十一,第624页。
    ⑦ 刘荣嗣《简斋先生诗选》(四库禁毁书丛刊)卷十一,第623页。
    ⑧《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 ,第1623页。
    
    ① 李国木普《李文敏公遗集》卷之下,第550页。
    ② 李国木普《李文敏公遗集》卷之下,第557页。
    ③ 李国木普《李文敏公遗集》卷之下,第562页。
    ④ 纪坤《花王阁剩稿》(四库存目丛书本)卷后跋。
    
    ① 纪坤《花王阁剩稿》(四库存目丛书本)卷后附。
    ② 纪坤《花王阁剩稿》(四库存目丛书本),第694页。
    ③ 纪坤《花王阁剩稿》(四库存目丛书本),第693页。
    ④ 纪坤《花王阁剩稿》(四库存目丛书本),第693页。
    ⑤ 纪坤《花王阁剩稿》(四库存目丛书本),第691页。
    ⑥ 纪坤《花王阁剩稿》(四库存目丛书),第693页。
    ⑦ 纪坤《花王阁剩稿》(四库存目丛书),第694页。
    ⑧ 光绪三十年《邢台县志》卷六“傅梅”条。
    ① 傅梅《嵩书》卷十六录有傅梅五言古诗17首、七言古诗3首、五言律诗12首、七言律诗24首,卷十七录有五言排律3首、七言排律1首、五言绝句72首、六言绝句4首、七言绝句24首。另外,卷十八收录傅梅所作赋1篇,卷二十二收录其记3篇、序1篇、杂文2篇。
    ② 赵南星《傅元鼎〈嵩吟〉序》,《嵩书》卷二十二。
    ③ 高出《〈嵩吟〉题词》,《嵩书》卷二十二。
    ④ 冯时可《傅元鼎〈嵩吟〉序》,《嵩书》卷二十二。
    ⑤ 王崇简《畿辅明诗》卷十二。
    
    
    
    ①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附录二》,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页502。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② 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二十五,第3385页。
    ①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八《畿辅名迹·李卓吾墓》,第485页。
    ②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七《西山下·仰山》, 第426页。
    
    ①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二十四,第2661页。
    ②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二十四,第2661页。
    ③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二十四,第2661页。
    ④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二十四,第2661页。
    ①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二十四,第2661页。
    ②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二十四,第2661页。
    ③ 陈田《畿辅通志》(四库全书本)卷一百九。
    ④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三,第2487页。
    ⑤《畿辅通志》(四库全书本)卷一百九。
    ⑥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三,第2487页。
    ① 王崇简《畿辅明诗》卷十。
    ② 孙承泽《畿辅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九,第750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转引自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二十七上,第3421页。
    ②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七录有崔子忠《滴水岩》诗三首,前两首与《明诗纪事》所录有出入:○峭石当石口,扶摇不上情。雨花山庙湿,雷树羽宫晴。野爨无朝牧,阴畴难蚤耕。○入不知高下,山春水似秋。星河平地看,鸡犬半天游。数顷耕无异,千泉滴未休。白云朝出宿,知是绕神州。另有一诗为:凿开山之鼻,飞阁粘虚空。峭聚东西石,飞来上下风。岗峦天路迫,云水野龙通。草味窥荒劫,珠泉万点中。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赵尚书南星”条,第554页。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赵尚书南星”条,第554页。
    ② 赵南星《学庸正说》(四库全书本)卷上《大学正说》。
    ③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卷三《答刘直洲》。
    ①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卷五《圣学启关臆说序》。
    ②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卷八《真定府修学记》。
    ③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卷五《罗近溪先生语录钞序》。
    ④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卷一《覆新建张相公定国是振纪纲疏》。
    ⑤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卷一《阐幽录序》。
    ⑥ 赵南星《学庸正说》卷上《大学正说》。
    ⑦ 《明史·列传》卷二四三。
    
    
    ①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卷五《三溪先生诗序》。
    ②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卷五《冯继之诗序》。
    ③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卷五《涉园诗序》。
    ①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卷五。
    ②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卷五。
    ③ 高启《独庵集序》。
    ④ 谢榛《四溟诗话》卷二。
    ⑤ 赵南星《味檗斋文集》(畿辅丛书本)卷五《苏杏石先生诗集序》。
    
    ① 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卷四,第98页。
    ②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一“赵南星”条,第2437页。
    ③ 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卷二,第59页。
    
    ① 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卷五,第119页。
    ②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一“赵南星”条,第2437页引姚希孟《棘门集》评。
    ③ 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一引。
    ④ 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卷一,第48页。
    ⑤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赵尚书南星”条,第554页。
    
    ① 此部分内容依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的《清都散客二种》。
    ②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页1204。
     ① 《笑赞》内容俱依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明清笑话四种》。
     ① 周振甫《今译〈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132、134。
     ① 《国朝诗人徵略》初编卷三“申涵光”条,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53 。
    
    ① 魏裔介《申涵光传》,《聪山集》(畿辅丛书本)卷首。
    ② 申涵光《柿叶庵诗选序》,《柿叶庵诗选》(畿辅丛书本)卷首。
    ③ 申涵光《殷宗山先生行状》,《聪山文集》(畿辅丛书本)卷三。
    ④ 同上。
    
    ① 魏裔介《申涵光传》,《聪山集》(畿辅丛书本)卷首
    ② 申涵光《柿叶庵诗选序》,《柿叶庵诗选》(畿辅丛书本)卷首。
    ③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145。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①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第147页。
    ②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第148页。
    ③ 四库存目丛书本《聪山诗集》卷二末有此段评论,未署名,疑为编者刘佑。
    ④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七《征君孙钟元先生奇逢》,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⑤ 《清儒学案》卷一《夏峰学案》
    ① 孙奇逢《日谱》卷二十,出自张显清《孙奇逢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② 孙奇逢《日谱》卷一。
    ③ 孙奇逢《日谱》卷一。
    ④ 《三贤文集·征君先生》卷四,清道光十六年正义书院刻本。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⑤ 《三贤文集·征君先生》卷四。
    
    ①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三。
    ② 孙奇逢《日谱》卷二十二。
    
    ①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三。
    ② 《三贤文集·征君先生》卷四。
    ③ 此分类参考张显清《孙奇逢评传》,出自《孙奇逢集》。
    ④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四。
    ⑤ 孙奇逢《日谱》卷十三。
    ①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三《与友人谈五柳先生》。
    ②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三。
    ③ 分别见于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八《杨继盛传》、卷五《赠杨郎念祖序》。
    ④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三《重修忠愍祠记》。
    ⑤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二。
    ⑥ 孙奇逢《日谱》卷一。
    ⑦ 孙奇逢《日谱》卷三。
    ⑧ 孙奇逢《日谱》卷三。
    ①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三。
    ②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四《示望儿四绝》其四《逸》。
    ③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三。
    ④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四。
    ⑤ 孙奇逢《日谱》卷二。
    ⑥ 孙奇逢《日谱》卷三十五。
    ⑦ 分别见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三《闻卢九台战役,因忆茅止生》、《茅止生自闽中寄诗》
    ⑧ 孙奇逢《夏峰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四。
    
    ①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第139页。
    ② 钱仲联《清诗纪事·明遗民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989年,页13。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③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第150页。
    ④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第142页。
    ①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第152页。
    ② 王余佑《五公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前《五公山人集序》。
    ③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一《五公山人集提要》,第1636页。
    ④ 王余佑《五公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前魏坤《五公山人传》。
    ⑤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存目》直隶总督采进本为十四卷。
    ⑥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第152页。
    ⑦ 王余佑《五公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十五。
    ① 王余佑《五公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二。
    ② 参见钱仲联《清诗纪事·明遗民卷》,第546页所引。
    ③ 王余佑《五公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五《偶题》。
    ④ 王余佑《五公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三。
    ⑤ 王余佑《五公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卷三。
    ⑥ 钱仲联《清诗纪事·明遗民卷》,第255页。
    ① 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十七引乔莱《石林集》评,第3230页。
    ② 钱仲联《清诗纪事·明遗民卷》第255页。
    ③ 《国朝畿辅诗传》(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五。
    ④ 《清诗纪事·明遗民卷》第256页。
    
    ① 《国朝畿辅诗传》(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九。
    ② 《清诗纪事·明遗民卷》第753页。
    ③ 《国朝畿辅诗传》(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九。
    ④ 《国朝畿辅诗传》(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九。
    ⑤ 《国朝畿辅诗传》(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九。
    ① 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十六引,第3206页。
    ② 同上。
    ③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第687页。
    ④《 清诗纪事· 明遗民卷》第424页。
     ①《国朝畿辅诗传》(续修四库全书本)卷十五。
    
    
    ① 洪丕谟《中国历代帝王书法欣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页152。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乾集上“仁宗昭皇帝”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页。
    
    ① 叶盛《水东日记》卷十一《仁庙赐徐善述书诗》,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8页。
    ② 叶盛《水东日记》卷十一《仁庙赐徐善述书诗》,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9页。
    ③ 朱彝尊《明诗综》(四库全书本)卷一。
    
    ① 《御制集》卷四十三。
    ②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第172页。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③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第181页。
    ④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第169页。
     ① 庄一拂《明清散曲作家汇考》,第14页。
    ① 洪丕谟《中国历代帝王书法欣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页160。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上
    ③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乾集上“孝宗敬皇帝”,第4页。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乾集上“世宗肃皇帝”条,第5页。
    ② 四库存目丛书集部302册。
    ③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七,第301页
    
    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乾集上“神宗显皇帝”条,第5页。
    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上
    ③ 《明宫词》之“崇祯宫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页。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① 《明宫词》之《胜国宫词四十五首》,第115页。
    ② 《明宫词》第115页。
    
    ① 朱彝尊《明诗综》(四库全书本)卷八十六。
    ② 杨立志《明代宦官咏武当山诗考释》,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8月第4期。
     ① 参考王春瑜、杜婉言《明代宦官》,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页207。
    ①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567页。下同,不再标出版本。
    ①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第567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五,第1562页。
    
    ①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第576页。
    ②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第576页。
    11、《沙溪集》二十三卷,明孙绪撰。四库全书集部 1264 册收录。无目录。
    ①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第635页。
    ①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页743。
     ①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第646页。
     ①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第670页。
    1、(明)陈子龙、李雯、宋徵舆《皇明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明)俞宪《盛明百家诗》,四库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北京:三联书店影印本,1989
    4、(清)朱彝尊《明诗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排印本
    5、(清)王崇简《畿辅明诗》,上海图书馆藏清顺治 17 年(1660)刻本
    6、(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排印本
    7、(清)陈田《明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清)卓尔堪《明遗民诗》,北京:中华书局,1975
    9、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钱仲联《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989
    11、谢伯阳《全明散曲》,济南:齐鲁书社,1994
    12、赵景深、张增元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庄一拂《明清散曲作家汇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14、(清)梅成栋《津门诗抄》,清光绪 45 年刻本
    15、(清)王国钧、叶圭书辑《沧州明诗钞》,清道光 26 年刻本
    1、(明)李延兴《一山文集九卷》(集:第 1217 册)
    2、(明)宋讷《西隐集》(集:第 1225 册)
    3、(明)岳正《类博稿十卷附录二卷》(集:第 1246 册)
    4、(明)石珤《熊峰集十卷》(集:第 1259 册)
    5、(明)孙绪《沙溪集》(集:第 1264 册)
    6、(明)杨继盛《杨忠愍集三卷附录一卷》(集:第 1278 册)
    7、(明)卢柟《蠛蠓集五卷》(集:第 1289 册)
    8、(明)余继登《淡然轩集》(集:第 1291 册)
    9、(明)范景文《范文忠集十二卷》(集:第 1295 册)
    10、(明)宋登春《宋布衣集三卷》(集:第 1296 册)
    11、(明)申佳胤《申忠愍公诗集六卷》(集:第 1297 册)
    12、(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集:第)
    1、(明)朱瞻基《大明宣宗皇帝御制集》(集:第 24 册)
    2、(明)王越《黎阳王太傅诗文集二卷》、《黎阳王襄敏公疏议诗文辑略二卷》(集:第 36 册)
    3、(明)马中锡《马东田漫稿六卷》、《东田集十五卷》(集:第 41 册)
    4、(明)蔡叆《洨滨蔡先生文集》(集:第 93 册)
    5、(明)苏志皋《寒邨集》(集:第 99 册)
    6、(明)刘乾《鸡土集》(集:第 106 册)
    7、(明)周世选《卫阳先生集》(集:第 136 册)
    8、(明)穆文熙《穆考功逍遥园集选》(集:第 137 册)
    9、(明)李化龙《李于田诗集十二卷》(集:第 163 册)
    10、(明)董复亨《繁露园集》(集:第 174)
    11、(明)鹿善继《无欲斋诗钞一卷》(集:第 184 册)
    12、(明)李国木普《李文敏公遗集定本二卷附录一卷》(集:第 185 册)
    13、(明)纪坤《花王阁剩稿》(集:第 193 册)
    14、(明)刘濂《九代乐章》(集:第 300 册)
    15、(明)李天麟《词致录》(集:第 327 册)
    16、(明)梁桥《冰川诗式十卷》(集:第 417 册)
    17、(明)王余祐《五公山人集十六卷》(集:第 207 册)
    18、(明)申涵光《聪山集十二卷》(集:第 207 册)
    19、(明)刁包《用六集》十二卷(集:第 196 册)
    20、(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子:第 103 册)
    21、(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子:第 111 册)
    22、(清)钮琇《觚賸》(子:250 册)
    1、(明)石珤《熊峰先生文集四卷》(第 78 册)
    2、(明)宋诺《宋金斋文集》(第 97 册)
    3、(明)杜越《紫峰集》(第)
    4、(清)梁清远《祓园集》(第 1 册)
    1、(明)刘荣嗣《简斋先生集:诗选十一卷文选四卷》(集:第 46 册)
    2、(明)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集:第 68 册)
    3、(明)王在晋《越鐫二十一卷》(集:第 104 册)
    4、(明)王好问《王西塘春煦轩集》(集:第 159 册)
    1、(明)孟思《孟龙川文集二十卷》(陆辑:第 21 册)
    2、(明)金铉《金忠节公文集八卷》(陆辑:第 26 册)
    1、(明)金铉《金忠洁集六卷年谱一卷》
    2、(明)杨继盛《杨忠愍集二卷》
    3、(明)马中锡《东田文集三卷诗集三卷》
    4、(明)纪坤《花王阁剩稿一卷》
    5、(明)赵南星《味檗斋文集十四卷遗笔一卷》
    6、(明)范景文《范文忠集十卷》
    7、(明)宋登春《宋布衣集三卷 清平唱和诗一卷》
    8、(明)史可法《史忠正集四卷附录首末二卷》
    9、(明)殷岳《留耕堂诗集一卷》
    10、(明)刘逢源《积书岩诗集一卷》
    11、(明)张盖《柿叶庵诗选一卷》
    12、(明)赵湛《玉晖堂诗集五卷》
    13、(明)申佳胤《端愍公文集二卷诗集八卷附录首末二卷》
    14、(明)申涵光《聪山诗选八卷 聪山文集三卷》
    1、(明)孙承宗《高阳集二十卷》,《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明)孙奇逢《夏峰先生集十六卷》,《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明)鹿善继《鹿忠节公集二十一卷》,《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清)《国朝畿辅诗传》,《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明)陈儒《芹山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集:106)
    6、(明)赵南星《清都散客二种》,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7、(明)赵南星《梦白先生集》,明万历四十五年刻本
    7、(明)王璜《大伾子集》,明刻本(善本)
    8、(明)张邦纪《张文愨公遗集》,上篗际楣莶孛鞒珈跏吣昕瘫荆ㄉ票荆?
    9、(明)赵南星《清都散客二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0、(明)谭元春《谭元春集》,陈杏珍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1、朱权等《明宫词》,商传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12、陈鋐《鹿善继年谱》,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明)焦竑《国朝献征录》,上海:上海书店,1987
    14、《三贤文集》,清道光十六年正义书院刻本
    1、(明)王世贞《明诗评》,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明)谢榛《四溟诗话》,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5、(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
    1、台湾中央图书馆编《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4、(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5、(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1 点校本
    6、(明)叶盛《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明)刘若愚《酌中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校勘本
    8、(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2
    9、(明)傅梅《嵩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0、(清)孙承泽《畿辅人物志》,《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
    13、《畿辅通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14、(民国)贾廷琳等编《固安文献志》,成文出版社,1968 年影印本
    15、(清)刘德新等编《濬县志》,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 18 年(1679)刻本
    16、(明)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7、(明)过廷训《本朝分省人物考》,《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8、(清)景日昣《说嵩》,《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 238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9、(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2
    20、(明)郑晓《今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
    21、(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明)张瀚《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
    22、(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23、《顺天府志》,《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4、(明)周应中修 杨芳纂《真定县志》,明万历五年刻本
    25、杨肇基《邯郸县志》,北京:文友书局,民国 29 年刻本
    26、刘德新《濬县志》,清康熙 18 年刻本
    27、张维祺、李堂《大名县志》,清乾隆 55 年刻本
    1、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郑振铎《中国俗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马保超《河北古今编著人物小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侯忠义、刘世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6、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张仲谋《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8、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9、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10、张显清主编《孙奇逢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1、梁扬、杨东甫《中国散曲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2、张德建《明代山人文学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3、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14、王春瑜、杜婉言《明代宦官》,北京: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
    15、何满子、李时人《古代短篇小说名作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洪丕谟《中国历代帝王书法欣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17、秦良玉史料研究编纂委员会编《秦良玉史料集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1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19、王国维著 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山东:齐鲁书社,1986
    20、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1、苏者聪《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谢谦《中国文学·明清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3、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
    24、王鸿鹏《中国历代状元诗》,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25、周振甫《今译〈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廖养正编著、释一诚审定《中国历代名僧诗选》,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皕宋楼藏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
    5、《善本书室藏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
    6、《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
    7、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台北:广文书局,1981
    1、李时人《论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兼评邱昌员〈历代江西词人论稿〉》,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顾诚《谈明代的卫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5 期
    3、沈登苗《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历史地理》第 20 辑(2004 年 10 月)
    4、王公望《论〈中山狼传〉和〈中山狼〉杂剧并非讽刺李梦阳——兼论〈中山狼传〉之作者及李梦阳同康海、王九思之关系》,《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景宏业《〈中山狼传〉的创作时间及本事考》,《文学遗产》1998 年第 2 期
    6、杨立志《明代宦官咏武当山诗考释》,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年 8 月第 4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