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之“修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受到诉求“政治民主”与“经济平等”的社会浪潮影响,从中国到世界范围内,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思潮风起云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纷纷借助社会主义理论元素,对自由主义进行“损益”与“优化”,以期与苏联正在崛起的共产主义对抗。然而这条学理调适的路径在1940年代后期出现了“逆流”。随着国共战争的胶着和冷战格局的奠定,一批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应声频频对对前期的调适作出“修正”,着力于经典自由主义立场的“归复”。
     本文着重从坚定的自由主义份子蒋廷黻对社会主义的先扬后抑以及与中国知识界渊源颇深的美国政坛领袖华莱士自由主义观转折之中国回响,两个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知识背景的“修正”案例入手进行探究,以期提供读者观察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自由主义学理阐释一个全新的面向。
     文章重新审思这段中国大陆自由主义发展最高潮的历史,试图解析当初“社会主义”如何浮生并呈现于自由主义者的知识脉络之中;那些经历内战、冷战政治大变动后仍坚持自由主义的人士最终如何抉择,如何从1940年代的“社会主义”大想象中归复于自由主义。他们自这些社会主义的概念要素中提取了什么,又删削了什么。
     虽然这场思想界澎湃的风潮仍基本停留在学理阐释阶段,最终没有达成坚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成果。但是自由主义在1946-1949年间的中国实践从知识维度上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与当时欧美自由主义的知识建构相较,并不落后。
After World WarⅡ, lots of intellectuals (even all over the world), being agreed by mere coincidence, made an appeal at least in principle to the society for supports to build the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also "economic equality'
     This intellectual movement almost formed a grand social tendency, liberalism intellectuals recurredto socialism theory for guarding their own academic standpoints. With the help came from socialism, they spared no effort to modify the old liberalism theory framework, and made it accommodated its shape to the new tide. This knowledge trend can be called as a notable "alienation", and China w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withstand the impact from Soviet Russia's communism "up-growth" condition.
     But when the CPC-KMT civil war entered into a deadlock situation and the Cold War structure was formulated and came true, Chinese liberalism intellectuals tried their best to re-correct their former modification, and brought liberalism theory back to the right track.
     This MA paper mainly focused on TsiangT'ing-fu's attitude transformation which towards and off socialism and the Henry Wallace's politics transition about his liberalism allegation (especially emphasize on its China echo). The author hoped that all these work could offer readers a special observational dimension about liberalism doctrinal interpretation during late 1940s China, and contribute some new ideas to the exist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clarify some essential myth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political thoughts.
引文
1林毓生:《五四时期的激烈反传统思想和中国自由主义的未来》,《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0页。
    2不能把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与“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混同起来。后者出现于二十世纪晚期,它倡导一种全球性经济体制,主张建立自由市场合作组织。可参阅李小科:《澄清被混用的“新自由主义”》,《复旦学报》,2006年第1期。
    3这种调适的来源主要是两条,德国的唯心主义和本土的实践经验性的社会主义。前者催生了英国唯心主义这个哲学流派,后者产生了费边社这个社会组织,而新自由主义理论在鲍桑葵侧滑到国家至上一端后,最终在Hobhouse通过社会学和Hobson通过经济学的论证,发展成为了“自由社会主义”和“社会自由主义”。
    4关于英国新自由主义对美国的影响,曾有论者指出杜威在美国所提倡的,也即是霍布豪斯在英国所做的。虽然笔者尚未见这一时期英美哲学家直接交流过的书信或证据,不能进一步研讨如Green等人在美国的影响。但是如霍布豪斯的Social Evolution and Political Theory是191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政治系教授会上的演讲集,亦由哥大出版,而杜威1904年就开始在哥大任职,加之罗素等人频频到美国演讲,英美当时的交流应该是不少的。
    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页。
    6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1950年代台湾思想史的一个考察》,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7可参阅丘为君等:《走入近代中国》,台北:五南图书,2003年版,第195-202页。
    8笔者愿意这样看待,中国自由主义的生成历程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轨迹都是不断向前运行的,只是当后者足以为前者提供温床的时机到来时,前者尚未成熟到足以把握和利用这一温床,两者的步调和阶段似乎永难一致。
    9蒋廷黻:《观美国并回观祖国》,重庆:《大公报》,1944年12月17日。
    10参阅谢慧:《知识分子的救亡努力——(今日评论)与抗战时期中国政策的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74页。
    11[美]哈里森(Lawrence E. Harrison):《自由主义的核心真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242页。
    12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00-501页。
    13[法]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372页。
    14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校订版)第5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第1062页。
    15参阅林建华:《试析20世纪4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一文,刊于《史学集刊》,2010年第3期。
    16参阅卫春回:《20世纪40年代后期自由主义学人思想源流与历史语境探究》,《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并可参阅氏著:《理想与现实的抉择:中国自由主义学人与“中间道路”研究(1945-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7参阅阎书钦:《抗战时期经济思潮的演进——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兴盛到对自由经济的回归》,《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并可参阅氏著:《国家与经济:抗战时期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8转引自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401-402页。
    19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20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2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研究》,台北:九思出版,1978年。
    22《蒋廷黻回忆录》主要有两个版本:其一为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社1979年出版;其二为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出版。
    23《蒋廷黻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24陈之迈:《蒋廷黻的志事与平生》,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
    25李敖:《蒋延黻和他走的路》,台北:远流出版,1986年。
    26林子候:《蒋廷黻传》,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7年。
    27张玉龙:《蒋延黻社会政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8参阅蔡乐苏等:《蒋廷黻外交思想探析》,《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蔡乐苏等:《蒋廷黻学术思想之理论基础初探》,《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等文章。
    29陈仪深:《国共斗争下的自由主义(1941-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下),1994年6月,第266页。这种分类归纳的意指在1946年7月胡适回国,9月《观察》创刊,12月张君劢被民社党开除党籍之后,更变得值得玩味起来。
    30参阅张玉龙:《蒋廷黻社会政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58-359页。
    31《观察》周刊社史料一组:《第一次股东会记录》,《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6卷第22期。
    32本社(即《世纪评论》社):《发刊词》,《世纪评论》,1947年1月4日,第1卷第1期:1。
    33本社(即《新路》社):《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的初步主张(三十二条)》,《新路》(创刊号),1948年5月15日:24。
    34徐盈:《一个中年人年青了》(上、下),重庆:《大公报》,1947年7月1、2日。
    35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85页。
    26施复亮:《何谓中间派》,上海:《文汇报》,1946年7月14日。
    37 1946年7月5日,胡适回国,9月20日正式接任北京大学校长。自由主义刊物《观察》发表通讯《组党传说中胡适的态度》,表达了自由主义者对他的热烈期望。通讯中说,有些人希望他组党,以胡适的威望而言,绝对领导得起来,但不知其行政才能如何;也有些人主张他先办刊物,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独立评论》时期的旧人。参阅通讯:《组党传说中胡适的态度》,《观察》第1卷第1期。
    38《胡适赞美国大》,重庆:《大公报》,1946年12月18日。
    39胡绳:《“理未易明”么》,《读书与出版》,1947年1月15日,第2卷第1期。
    40参阅丁三青:《张君劢解读——中国史境下的自由主义话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71-280页。
    41任育德:《雷震与台湾民主宪政的发展》,台北: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9年版,第76页。
    42[英]赖斯几(拉斯基)著,张君劢译(署名张士林):《政治典范》,序言部分“赖氏学说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4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05页。
    44吴素乐(ursula richter):《倭伊铿“人生观”对君劢先生哲学与政治思想之影响》,收入《纪念张君劢先生西龄冥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87年。
    45孙宝毅:《何谓中间路线》,《现实文摘》第1卷第12期,1948年3月6日。
    46吴世昌:《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观察》,1946年9月。
    47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375-377页。
    48罗隆基:《从参加旧政协到参加南京和谈的一些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第205页。
    49周鲸文:《论中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路线》,《时代批评》,第4卷第86期。
    50吴恩裕于1936年公费留学英国,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政治思想史,师从国际社会党理论鼻祖、“人权理论”提出者、曾任英国工党主席的H·J·拉斯基教授。其在拉斯基指导下撰写的博士论文《马克思的哲学、伦理和政治思想》,被拉斯基誉为“我迄今见到的最短的、最好的论文之一”。
    51吴恩裕:《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合流》,《世界知识》,1947年6月16日,第1卷第4期。
    52[美]弗格森(Niall Ferguson):《巨人:美国大帝国的代价》,李承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6-57页。
    53陈慈玉等访问:《蒋硕杰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第15页。
    54萧公权:《二十世纪的历史任务》,《世纪评论》,1947年第2卷第5期,第6页。
    55萧公权:《二十世纪的历史任务》,《世纪评论》,1947年第2卷第5期,第7页。
    56萧公权:《二十世纪的历史任务》,《世纪评论》,1947年第2卷第5期,第6页。
    57萧公权:《二十世纪的历史任务》,《世纪评论》,1947年第2卷第5期,第6页。
    58萧公权:《二十世纪的历史任务》,《世纪评论》,1947年第2卷第5期,第6页。
    59参阅黄俊杰:《萧公权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收入东吴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编:《二十世纪人文大师的风范与思想(前半叶)》,台北:学生书局,2007年。
    60萧公权:《论自由主义及自由主义者》,《中央日报周刊》1948年第3期第7卷,第1页。
    61萧公权将孙中山视为中国政治思想演进的最成熟之表现,特别认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讲演。萧曾经在文章中引用道“孙中山说:‘共产是民生主义的理想,民生是共产主义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甚么分别,要分的还是在方法’。”他相信有些“价值”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变动而更易,展现了某种目的论倾向。笔者认为,萧公权“自由社会主义”所言之“社会主义”从思考路径而言,更多地趋近于孙中山先生后期思想中的“民生主义”。参考萧公权:《二十世纪的历史任务》,《世纪评论》,1947年第2卷第5期。62樊弘:《评萧公权先生的(二十世纪的历史任务)——怎样实现自由社会主义》,《时与文》,1948年第7期,第7页。
    63樊弘:《评萧公权先生的(二十世纪的历史任务)——怎样实现自由社会主义》,《时与文》,1948年第7期,第8页。
    64参阅卫春回:《20世纪40年代后期自由主义学人思想源流与历史语境探究》,《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并参阅氏著:《理想与现实的抉择:中国自由主义学人与“中间道路”研究(1945-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65章清:《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民生主义”》,《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66[美]布隆纳(Stephen Eric Bronner):《重思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殷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67李璜:《关于统制经济问题研讨的回忆》,收入张君劢先生七十寿庆纪念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君劢先生七十寿庆纪念论文集》,台北,1956年。
    68参阅薛化元:《民主宪政与民族主义的辩证发展——张君劢思想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3年,第49页。
    69参阅郑大华:《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105页。
    70参阅夏伟东等:《论个人主义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71参阅张玉龙:《蒋廷黻社会政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44-345页。
    72韩及宇:《常则与变则——从财政经济与自由管制立论》,《平民日报》,1948年11月13日第2版,收入云南大学编:《云南大学史料丛书·国立云南大学教授文集(一)》,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
    73吴元黎:《现代经济思潮的趋势》,《观察》第2卷第9期,1947年4月26日。
    74拉斯基认为,英美各国只有“消极自由”(negative freedom),苏联才有“真实的自由”(real freedom)。在“计划的民主政体中”最需要的是“积极的自由”(positive freedom)。
    75张佛泉(1907-1993),学名葆桓,河北宝坻县人,著名政治学者与法学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观念史研究大家亚瑟·洛夫乔伊(Arthur Lovejoy)教授。回国后任天津《大公报》编辑,后由胡适推荐,任北京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主任。1930年代参与“民主与独裁”、“中国本位文化”等多次重要论战;1950年代参与创办《自由中国》,是东吴大学在台复校后的首位政治学系主任;后在北美授学至终。他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划分,极具创见,力持“自由为不可出让的权利”。所著《自由与人权》,己成为人权研究的经典。
    76张佛泉:《自由与人权》,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年再版。收于张佛泉著:《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429页。
    77张佛泉:《自由与人权》,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年再版。收于张佛泉著:《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426页。
    78Graham White and John Maze:Henry A. Wallace:His Search For A New World Order,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5.
    79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7页。
    80参阅胡越英:《华莱士访华:延安美军观察组的最终成行》,《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81《(王世杰日记)选(1944年)》,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10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4-205页。
    82转引自王建朗:《信任的流失: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美关系》,《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
    83参阅夏侯叙五:《高宗武隐居华盛顿遗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84陈三井等访问:《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第873页。
    85参阅王晴佳:《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并可 参阅段鑫:《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西南联大始末》,《理论界》,2009年第2期。
    86参阅王祖奇:《华莱士访华及其论中国的前途》,《晋阳学刊》,2009年第4期。
    87转引自李林等编:《民主法治之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4页。
    88刘磊:《克利福德报告、杜鲁门政府对苏政策与遏制战略》,《冷战国际史研究》,2010年第2期。
    89参阅杨任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9年,第491页。
    90伍启元:《美国世纪:1901-1990》,台北: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64页。
    91参阅[美]洛伊希滕堡:《总统身后:从杜鲁门到里根》,顾学稼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92余志森:《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28页。
    93 William E. Leuchtenburg: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The New Deal:1932-1940. Harper Perennial Edition,2009. P204.
    94华莱士:《左派的自由主义》,李象伟译,《时与潮》,1947年,第28卷第5期。
    95《何谓自由主义?》,铜仁译,《中央日报周刊》,1948年第4卷第4期。
    96更指欧洲复兴计划实际是为商业界打入欧洲市场、掌握垄断权铺平道路,推行欧洲复兴计划的后果只能是将欧洲独立的小企业排挤出市场,从而维持高额的垄断价格。参阅李昀:《美国政府、利益团体与欧洲复兴计划的出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97参阅[美]理查德·H.佩尔斯(Richard H. Pells):《激进的理想与美国之梦》,卢允中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94页。
    98华莱士:《八十届国会出卖了》,新生译,《再生》,1947年第186期。
    99烈父:《华莱士谈第三党之使命》,《中美周报》,1948年第270期。
    100华莱士:《胡佛主义与美国外交》,《世界知识》,1947年第19期。
    101华莱士:《胡佛主义与美国外交》,《世界知识》,1947年第19期。
    102可参阅Norman D. Markowitz: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eople's Century:Henry A. Wallace and American Liberalism,1941-1948. New York:Free Press,1973.
    103华莱士:《斥杜鲁门主义》,小鱼译,《文萃》,1947年第3期。
    104梁纯夫等:《华莱士的呼声》,峨嵋:峨嵋出版社,1947年。峨嵋出版社由沈钧儒主办。
    105参阅吕希晨等:《中国现代哲学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5页。
    106参阅魏万磊:《民国思想史研究中的<再生>与“再生派”》,《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107萧公权等时常在其上刊载文章。并可参阅王士谷:《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7页。
    108张馥莜:《华莱士论进步党之诞生》,《中美周报》,1948年第295期。
    109华莱士:《胡佛主义与美国外交》,《世界知识》,]947年第19期。
    110参阅傅国涌:《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亦可参阅何卓恩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潮》,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111周绶章:《为真正的自由主义分子打气》,《世纪评论》,1948年第4卷第10期。
    112转引自谢儒弟主编:《重庆抗战文化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113该刊发行人兼主编是凌维素,可参阅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114黄夏若:《华莱士也吃鸡蛋》,《客观》,1948年第1卷第5期。
    115若寒:《“自由主义”》,《人世间》,1948年第2卷第5-6期。
    116华莱士的父亲本是共和党内重要人物,但华莱士却摈弃了共和党在1928年转而支持民主党。
    117[美]马克·C.卡恩斯等:《美国通史(第十二版)》,吴金平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118该党最早由一些“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团体”于1947年酝酿建立。参阅阮宗泽:《大国解疑:为什么偏偏是美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20页。
    119参阅杨生茂等:《美国史新编(1492-19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47页。
    120华莱士:《我为什么竞选总统?》,《世界知识》,1948年1月。
    121伊青:《记华莱士纽约竞选大会》,《新中华》,1948年第6卷第20期。
    122参阅[美]莫里斯:《权力角逐:政治领袖的成败之道》,辛亨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8页。
    123参阅谢国荣:《民权运动之前奏:杜鲁门当政时期的黑人民权问题》,《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24参阅林立树:《美国通史》,台北:五南图书,1999年,第37页。
    125参阅曲升:《战后美国举国冷战体制的建立与50年代思想学术界“共识”的形成》,《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26杨静远:《写给恋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4-95页。
    127[美]博迪:《北京口记:革命的一年》,陆天华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第38-39页。
    128参阅[美]裴斐(Nathaniel Peffer)等访问整理:《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年)——吴国桢口述回忆》,吴修垣译,马军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5页。
    129参阅智效民:《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141页。并可参阅胡适:《胡适全集(第25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130张忠栋:《胡适五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公司,1990年版,第250页。
    131胡适:《民主与反民主的观念体系的冲突》,《正论》第3期,1948年3月1日。
    132胡适:《自由主义》,北平:《世界日报》,1948年9月5日。
    133樊际昌、朱光潜等:《中国的出路》,天津:《大公报》,1948年9月10日。
    134参阅杨贞德:《转向自我: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上的个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9年,第29页。
    135华莱十:《我为什么竞选总统?》,《新华文摘》,1948年第3卷第1期。
    136可参阅[美]巴伯:《总统的性格》,胡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0页。
    137陈宝森等:《美国总统与经济智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55页。
    138[美]菲尔德:《从右到左——我的自传》,芦荻生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264页。
    139参阅张广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修订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45页。
    140《华莱士最近的政论》,《文摘》,1948年第12卷第9期。
    141流水:《华莱士也觉醒了》,《中央日报周刊》,1948年第5卷第10期。
    142收入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编辑部编:《美国是法西斯反动的大本营》,上海: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1950 年,第73-74页。
    143江鹏:《华莱士运动的中衰》,《中美周报》,1948年第307期。
    144楼邦彦:《华莱士悲剧的时代意义》,《新路周刊》,1948年第2卷第3期。
    145蒋延黻:《观美国并回观祖国》,重庆:《大公报》,1944年12月17日。
    146参阅蔡乐苏等:《蒋廷黻外交思想探析》,《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47曹聚仁:《听涛室人物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48页。
    148参阅许纪霖:《瓷器店中的猛牛》,收入《读书》杂志编:《不仅为了纪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49蒋延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太平洋之形势》,《复兴关》,1945年第1卷第2期。
    150蒋廷黻:《善后救济总署之性质与任务》,《东方杂志》,1945年10月,第41卷20号。
    151据浦薛凤的记述,“署长蒋廷黻与另一副署长李卓敏,早于一九四六年新春飞往上海,此后均常川在上海办公,廷黻固有时前来首都开会”。参阅氏著:《浦薛凤回忆录(下)》,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第4页。
    152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编:《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在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22页。
    153《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蒋延黻氏返沪》,《上海图画新闻》,1946年第13期。
    154《金融周报》,1946年9月,第15卷第11期。
    155刘锴:《我对廷黻先生的观感》,收入《蒋延黻传记资料(二)》,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156转引自王德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中国(1945-194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157参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页。
    158如有些论者指出的那样,在1930年代,蒋廷黻由于在政治和外交上的见解为蒋所欣赏-得到蒋的器重.尚未正式延入幕中即被委以“测探中苏两国合作可能性”的外交重任,参阅申晓云:《蒋介石“领袖集权”制下的外交用人方式转换透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
    159泉清(蒋廷黻):《美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与误会》,《世纪评论》,1947年第1卷第9期。
    160泉清(蒋廷黻):《美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与误会》,《世纪评论》,1947年第1卷第9期。
    161泉清(蒋廷黻):《美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与误会》,《世纪评论》,1947年第1卷第9期。
    162一些论者认为,蒋廷黻一贯的思想核心乃是“开放合作意识和改革自强”。参阅蔡乐苏等:《蒋延黻学术思想之理论基础初探》,《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63蒋廷黻:《漫谈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世纪评论》,1947年第1卷第24期。
    164《金融周报》,第15卷第11期,]946年9月。
    165Jim Powell:FDR's Folly:How Roosevelt and His New Deal Prolonged the Great Depression. Three Rivers Press,2004.
    166 1946年2月,重庆大中学生二万余人大游行,抗议“雅尔达秘密协定”,京沪学生及民众团体亦继起游行响应。同年,美国务卿公布“雅尔达秘密协定”,国府外交部声明不受该项协定之限制。可参阅沈云龙编著:《尹仲容先生年谱初稿》,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社,1988年,第65、69页。
    167原载《台湾与民主阵线》,收入《蒋廷黻选集》(第四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胡适认为罗斯福当不至“牺牲中国利益”。
    168蒋廷黻:《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世纪评论》1947年4月26日,第1卷第17期。彭明等人认为蒋廷黻在此实际上是意识到了能否实现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直接关系到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存亡。参阅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79页。
    169蒋廷黻:《漫谈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世纪评论》,1947年第1卷第24期。
    170泉清(蒋廷黻):《美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与误会》,1947年第1卷第9期。
    171何廉:《何廉回忆录》,朱佑慈等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275页。何廉在1930年代中期与翁文灏、蒋延黻等一起被延揽进入行政院为高级官员。参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403页。
    172参阅阎书钦:《抗战时期经济思潮的演进——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兴盛到对自由经济的回归》,《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73参阅[韩]姜明喜:《20世纪40年代韩中中间路线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建设探索》,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编:《一九四0年代的中国(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74引自朱俊瑞等:《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9-241页。
    175周绶章1946年12月12日曾在上海《大公报》载文一篇《以右手行左策——中国政治的一条出路》,称:“右手是安定的手,左策是进步之策,只有以右手行左策,才能在安定中求进步”。并可参阅蔡尚思:《蔡尚思全集·蔡尚思集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30页。
    176蒋廷黻:《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世纪评论》1947年4月26日,第1卷第17期。
    177此处出现的两个“十八世纪”,可与前揭“十八世纪的人权主义”等量齐观。
    178《世纪计论》第1卷第17期,1947年4月26日。
    179周质平:《胡适的反共思想》,收入周质平等编:《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湾:联经出版,2002年,第517页。后来胡适去世时,台湾记者于衡采访蒋廷黻,蒋廷黻说,在许多人还没有认清共产党的面貌时,胡适已经揭起反共的大旗,胡适几十年来的反共是一贯的,他老早便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敌人,他老早预见到有共产党的地方,人类便没有了自由。参阅蒋廷黻、于衡:《胡适与反共》,收入名家集体创作:《追思胡适之先生专集》,台北:万象书局,1962年。
    180泉清(蒋廷黻):《美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与误会》,1947年第1卷第9期。
    181泉清(蒋廷黻):《主义战与帝国战》,《世纪评论》,1947年第1卷第5期。
    182陈之迈:《蒋廷黻的志事与平生》,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81-83页。
    183 1948年美国总统大选,杜鲁门主要靠西部各州的支持,以极细微的差别,在没有得到过半数选票的情况下,战败共和党的杜威。参阅伍启元:《美国世纪:1901-1990》,台北: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65页。杜鲁门总统任期为1945-1953年。程思远曾透露,蒋介石曾向杜威作政治献金,以冀其得入主白宫,但押错了宝。陈果夫则认定此事为“造谣”,共和党经济基础极好,何至于要中国帮助,见其1949年1月18日日记,载于徐咏平:《陈果夫传》,台北:正中书局,1980年,第955页。
    184参阅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39页。
    185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五册(第三十四卷-第三十九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803页。
    186参阅约翰·杜威等:《自由主义》,杨玉成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59-64页。
    187共和党总统侯选人托马斯·杜威当时曾就“自由主义”这个名词发论:“真正的自由主义导源于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它表现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精神并首重对个人及其机会与自由的尊敬。它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与独裁”,见《何谓自由主义?》,铜仁译,《中央日报周刊》,1948年第4卷第4期。
    188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21页。
    189其时仍有人继续坚持“中间”道路。如萧乾在1948年2月7日刊于《大公报》的文章《政党·和平·填土工作——论自由主义者的时代使命》中仍说:“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自由主义非国也非共,而国共阵垒里也可能有其存在,只是现实政权及严厉党纪抑制其发展而己”。
    190宋子文当时在美与蒋廷黻、贝祖诒及美国友人商讨,咸认为若国内外反共人士能团结一致,且让美国所谓的自由分子出面执政,将使马歇尔及美国国务院内反对人士有台阶可下,在此两项条件下,便能获得美援。参阅吴淑凤:《宋子文与1949年国民党撤守》,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编:《一九四0年代的中国(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91胡适:《胡适全集(第3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46页。另,胡适6月29日记道:“昨夜见子文给介石先生电,说‘延黻兄与职商量,劝其(适之)就副院长职,留美一个月,与美政府洽商后,回国任行政院长。但不知国内情形许可此种布置否?’”。
    192据顾维钧的记述,蒋廷黻当时曾对他说,如果胡适拒绝在这危急的关头为中国服务,外国朋友就会把他的态度理解为对政府的打击。参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七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60页。
    19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七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60页。
    194许涤新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00页。
    195参阅王松:《孔祥熙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3页:唐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北京:金城出版社,1995年,第319-320页。
    196参阅阎书钦:《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学者从政潮流与(新经济)半月刊的创办》,《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97李宗仁本想提名居正接继,为蒋介石所阻挠,最后由蒋介石认可的阎锡山继任组阁。在此事之前,李宗仁曾以顾维钧“玩忽法统”,“对政府完全采敷衍态度,一切活动完全受命于蒋先生”,指派甘介侯为其私人代表与美国政府直接交涉。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下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0年,第996-998页。另可参阅[加]戴安娜·拉里:《中国政坛上的桂系》,陈仲丹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
    19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七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46-147页。
    199当时蒋廷黻任驻联合国大使常驻纽约,胡适单身在纽约,夫人江冬秀尚在香港,蒋廷黻经常请胡适吃饭,也时常共商国事。据胡适的日记记载,从1949年5月3日至12月24日,胡、蒋见面23次,差不多每月三次。任骏:《胡适与蒋廷黻的政治主张之比较》,《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
    200参阅金光耀:《顾维钧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0页。
    201参阅[美]唐耐心:《艰难的抉择:美国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争论(1949-1950)》,朱立人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2参阅张玉龙:《蒋廷黻社会政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58-359页。
    203苏瑞锵:《战后台湾历史发展“动因”与“脉络”的再思考》,收入财团法人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专刊ⅩⅢ》,台湾,2004年12月。
    204参阅沈卫威:《自由守望:胡适派文人引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62页。
    205蒋延黻:《革命与专制》,收入智效民编:《民主还是独裁——70年前一场关于现代化的论争》,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10年。
    206毛子水:《师友记》,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24页。
    207绍光:《民主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69页。
    208引自张玉龙:《体制内自由分子与战后中国自由主义政治运动——以蒋廷黻、胡适、顾维钧为中心的考察》,《东南学术》,2008年第5期。
    209蒋廷黻在1930年代国民党军队“剿共”取得胜利.重新进入江西等苏区时,就曾与蔡元培等自由主义者一致建议:“政府必须设法使农民知道政府的战争不是为地主而反对农民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承认土地分配的现状。”参阅高瑞泉:《中国自由主义视域中的平等观念——以<观察>杂志为中心的考察》,《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210参阅郝铁川:《国家拐点》,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0页。
    211李敖:《蒋廷黻和他走的路》,台北:远流出版,]986年。
    212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下册)》,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2381页。
    213林子候:《蒋廷黻传》,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7年,第158-159页。
    214参阅闫润鱼:《胡适与“中国自由党”始末》,《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215参阅赖景瑚:《烟云思往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并可参阅马亮宽:《傅斯年社会活动与政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39页。
    216蒋廷黻:《国家的力量》,收入《蒋廷黻选集(第五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
    217“(丁文江)在一九三三年出国,不但是希忒拉刚登台,不但是史太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刚结束,他到美国时又正值罗斯福的‘新法’的第一个半年,正当美国国会把许多紧急时期的国家大权都授予罗斯福的时期。所在丁文江环游世界归来,不免受了那个时期的政治影响,他不但对于议会政体‘没有兴趣’,他要公开的讨论他所谓‘新式的独裁统治’了”。胡适:《丁文江的传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3-174页。
    218转引自耿云志等编:《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四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265页。
    219蒋廷黻:《国际间对中国民主政治的看法》,原载于《改造》第17期,1951年5月1日台北出版,收入《蒋廷黻选集》(第四册),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
    220有论者言“泉清”笔名来自丁文江的《麻姑桥晚眺》诗:“为语麻姑桥下水,出山要比在山清”。胡适对此句甚为喜爱。可参阅胡适:《丁文江的传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4页。
    221转引自周昌龙:《严复自由观的三层意义》,收于刘桂生等编《严复思想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222费雪(Alec Fisher):《批判思考导论》,林苇芸译,台北:巨流出版,2004年,第108页。
    223David Robertson:The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Politics, Routledge Publisher,2004, p283-284.
    224乔治·索雷尔曾坚持,只有在进步观念以及孕育这一观念的社会制度不再存在的情况下,道德的重生才是可能的,因此必定不能把道德仅仅看作是各种历史力量的产物,而要赋予它某些自主性,赋予道德观念一定的独立性,可参阅美国学者John Stanley(己故,曾任职于UC Riverside分校)相关论述文章。笔者认为,“赋予道德观念一定的独立性”与“有必要否认政府的道德自主”,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恰为一体之两面。
    225[美]沃特金斯(Frederick M. Watkins):《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0-151页。
    226当然,随着冷战格局的进一步延展,尤其是东亚等区域的转入“热战”,这种竞争逐渐消歇,而麦卡锡主义式的“反动”由之而生。
    227[法]路易·迪蒙(LouisDumont):《论个体主义:对现代意识形态的人类学观点》,谷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4页。
    22s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20页。
    229可参阅王中江:《中国自由主义认同及其困境——主要围绕(观察)周刊而展开》,收入刘青峰等编:《自由主义与中国近代传统:“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研讨会论文集(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
    230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著,叶美凤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31参阅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7页。
    232卡尔·曼海姆(Karl Manheim):《文化社会学论集》,郑也夫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9页。
    233可参阅Bruno Zoratto:《蒋介石——现代中国的建造者》,辛达谟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86年,第37-38页。
    234[美]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王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6页。
    235转引自胡旭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视域中的苏俄——以胡适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史学》,2010年第4期。
    236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五卷):现代学人与学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0页。
    237[美]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7-378页。
    238雷震、殷海光、顾准等人都可以看做是这个序列中人。
    239参阅Anthony Giddens and Christopher Pierson:《现代性:纪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台北:联经出版,2002年,第66-67页。
    储安平主编.《观察》(1-6卷)[M].长沙:岳麓书社,1999.
    《思想与时代(1941-1947)》[M].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8.
    《世纪评论》、《新路周刊》、《大公报》(重庆、上海、天津)、《中央日报周刊》、《文汇报》、《金融周报》、《半月通讯》、《中美周报》《名著选译月刊》、《世界知识》、《中外月刊》
    《时与潮》、《时与文》、《再生》、《新生》、《新华文摘》、《展望》、《上海图画新闻》、《战国策》、《复兴关》、《天文台》、《财政评论》、《政衡》、《人物杂志》、《中国论坛》、《求实月刊》、《时事评论》、《文萃》等
    陈之迈.《政治学》[M],重庆:正中书局,1941.
    慈生.《论中国各党派》[M].读者文摘出版社,1946.
    潘光旦.《自由之路》[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梁纯夫等.《华莱士的呼声》[M].峨嵋:峨嵋出版社,1947.
    萧公权.《自由的理论与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胡适.《自由主义是什么?》[M].北平:独立评论社,1948.
    雷震.《国民大会走到哪里去》[M].1948年.(未公开出版,会场印发)
    杜迈之.《自由与自由主义》[M].上海:中华书局,1949.
    张佛泉.《自由与人权》[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3.(1953年写成)
    徐实圃.《从政六记》[M].台北:中国内政社,1956.
    程沧波.《沧波文选》[M].台北:文星书店,1964.
    蒋廷黻.《蒋廷黻选集》(第四、五册)[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张君劢.《张君劢集》[M].黄克剑等编,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张君劢.《一九四九年以后张君劢言论集(3)》[M].台北:稻乡出版,1989.
    胡适:《胡适全集(第25卷、第3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拉斯基.《我们时代的难题》[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约翰·杜威等.《自由主义》[M].杨玉成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王宠惠.《王宠惠先生文集》[M].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81.
    徐复观.《徐复观文集(第一卷):文化与人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萧乾.《萧乾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译室译.《马歇尔使华: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胡秋原.《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M].台北:学术出版社,1983.
    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M].谢钟琏译,长沙:岳麓书社,2003.
    雷震.《雷震回忆录》[M].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8.
    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回忆录》(《旅华五十年记》)[M].李宣培等译,台北:大华晚报社,1954.
    司马璐.《斗争十八年(节本)》[M].香港:自联出版社,1967.
    毛子水.《师友记》[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李璜.《学钝室回忆录·增订本》[M].香港:明报月刊社,1979.
    赖景瑚.《烟云思往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
    汪日章等.《在蒋介石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侍卫官回忆录》[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方显廷.《方显廷回忆录: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的七十自述》[M].方露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蒋纬国口述,刘凤翰整理.《蒋纬国口述自传》[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中)、(下)》[M].合肥:黄山书社,2009.
    吴国桢.《夜来临:吴国桢见证的国共争斗》[M].吴修垣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
    何凤山.《外交生涯四十年》[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0.
    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下册)》[M].南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0.
    何廉.《何廉回忆录》[M].朱佑慈等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陈三井等访问.《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下册)》[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沈云龙访问,林泉记录.“中研院”口述历史丛书(7),《王铁汉先生访问记录》[M].台北:“中研院”近史所发行,198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七分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
    杨翠华访问.《阮维周先生访问记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菲尔德.《从右到左——我的自传》[M].芦荻生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陈慈玉等访问.《蒋硕杰先生访问记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郭廷以等访问.《马超俊先生访问记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沈云龙访问.《傅秉常先生访问记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墨尔(Ernst Gunther Mohr).《蒋介石的功过:德使墨尔驻华回忆录》[M].张采欣译,台北:学生书局,1994.
    裴斐(Nathaniel Peffer)等访问整理.《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年)——吴国桢口述回忆》[M].吴修垣译,马军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秦孝仪总编纂.《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七(上册)》[M].台北:中正文教基金会,1978.
    文化资料供应社编.《第三次国共内战大事月表》[M].香港:文化资料供应社,1978.
    张九如.《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869:和谈覆辙在中国》[M].台北:文海出
    版社,1968.方庆秋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续编)》[M].重庆出版社,198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国青年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编.《国共谈判文献资料选辑(1945.8-1947.3)》[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0卷·第31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6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外交)》[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五册(第三十四卷-第三十九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编.《批判中国资产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 四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编:《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在上海》[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民国丛书编委会.《民国丛书(第四编):乡村建设实验·第三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上海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19辑):上海民盟专辑》[M].上海:上海市政协,2006.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下册)》[M].计秋枫等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下册)》[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
    朱宗震等.《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桂崇基.《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M].沈世平译,台北:中华书局,1978.
    俞谐.《中共史略》[M].台北,正中书局,1976.
    蔡乐苏主编.《清华大学专门史系列教材·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下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M].王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胡素珊(Suzanne Pepper).《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M].王海良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史黛西·比勒(Stacey Bieler)《中国留美学生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拉尔夫·德·贝茨(Bedts, R. F. de).《1933-1973美国史》[M].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R·特里尔(Ross Terrill).《毛泽东传(修订本)》[M].刘路新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林立树.《美国通史》[M].台北:五南图书,1999.
    伍启元.《美国世纪:1901-1990》[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
    张广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修订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余志森.《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理查德·H.佩尔斯(Richard H.Pells)《激进的理想与美国之梦》[M].卢允中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威廉·爱德华·洛伊希滕堡(Leuchtenburg, William E.)《总统身后:从杜鲁门到里根》[M].顾学稼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马克·C.卡恩斯(Mark C. Carnes)等.《美国通史(第十二版)》[M].吴金平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赫伯特·斯坦(Herbert Stein).《美国的财政革命——应对现实的策略》[M]苟燕楠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唐耐心.《艰难的抉择:美国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争论(1949—1950)》[M]朱立人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约翰·麦克里兰(McClelland J. S.).《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册)》[M].彭淮栋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应奇主编.《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詹姆斯·塔利(James Tully)主编.《重思(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胡传胜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Eugene Lubot:Liberalism in an illiberal age:New Culture Liberals in Republican China (1919-1937), Greenwood Press,1982.
    Richard Tuck:Philosophy and Government 1572-1651,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Graham White and John Maze:Henry A. Wallace:His Search For A New World Order,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5.
    Melisa. M. Matthes:The Rape of Lucretia and Founding of Republics,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0.
    Chester C. Tan: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Doubleday,1971
    Norman D. Markowitz: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eople's Century:Henry A. Wallace and American Liberalism,1941-1948, New York:Free Press,1973.
    Toshimasa Yasukata:Ernst Troeltsch:Systematic Theologian of Radical Historicality,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Book (AAR),1986.
    李宏图.《从“权利”走向“权力”——西欧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丹尼尔·J.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美国人:民主历程》(Stephen Eric Bronner)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出版,1988.
    贝思·J.辛格(Beth J. Singer)《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M].王守昌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罗伯特·D.帕特南(Robert D. Putnam)《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沃特金斯(Frederick M. Watkins)《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 究》[M].黄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文安立(Odd Arne Westad).《冷战与革命——苏美冲突与中国内战的起源》[M].陈兼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路易·杜蒙(Louis Dumont)《个人主义论集》[M].黄柏棋译,台北:联经出版,2003.
    莫里斯(Morris Dick).《权力角逐:政治领袖的成败之道》[M].辛亨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路易·迪蒙(LouisDumont).《论个体主义:对现代意识形态的人类学观点》[M].谷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卡尔·曼海姆(Karl Manheim)《文化社会学论集》[M].郑也夫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Andrew Vincent:The Nature of Political Theo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菲利普·汉森(Phillip Hansen):《政治、历史与公民权:阿伦特传》[M].刘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拉兹(Joseph Raz)《自由的道德》(The Morality of Freedom)[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工业人的未来》[M].余向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Stephen Eric Bronner)《重思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M].殷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Archna Chaturvedi:Comparative Politics, Commonwealth Publishers,2006夏伟东等.《论个人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彼得·拉斯莱特(Peter Laslett)《洛克<政府论>导论》[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应奇、刘训练编.《共和的黄昏: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Sharon R. Krause:Civil Passions:Moral Sentiment and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罗素(Bertrand Russell)《权威与个人》[M].储智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戈兹曼(William N. Goetzmann)等.《价值起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哈里森(Lawrence E. Harrison)《自由主义的核心真理》[M].长春,吉林出 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名家集体创作.《追思胡适之先生专集》[M].台北:万象书局,1962.
    冯爱群编.《胡适之先生纪念集》[M].台北:学生书局,1973.
    耿云志.《中国近代珍藏图片库·胡适及其友人:1904-1948》[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
    耿云志等编.《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四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万丽鹃编注.《万山不许一溪奔: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杨承彬.《胡适的政治思想》[M].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7.
    陈之迈.《蒋廷黻的志事与平生》[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
    蒋廷黻传记资料编委会编.《蒋廷黻传记资料(一)、(二)》[M].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
    李敖.《蒋廷黻和他走的路》[M].台北:远流出版,1986.
    林子候.《蒋廷黻传》[M].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7.
    薛化元.《民主宪政与民族主义的辩证发展——张君劢思想研究》[M].台北:稻禾出版社,1993.
    张君劢先生七十寿庆纪念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君劢先生七十寿庆纪念论文集》[M].台北,1956.
    孙亚夫等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张君劢先生九秩诞辰纪念册(下)》[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
    张其昀等.《崔书琴纪念集》[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
    《民主潮》杂志社编.《曾慕韩先生逝世卅周年纪念特刊》[M].台北:中国青年党中央党部,1981.
    姚崧龄编著.《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下册)[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
    袁道丰.《顾维钧其人其事》[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
    陈正茂编著.《曾琦先生年谱》[M].台北,国史馆发行,1996.
    梅贻琦.《梅贻琦日记(1941-1946)》[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胡适.《丁文江的传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袁冬林等编.《浦熙修记者生涯寻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董霖译著.《顾维钧与中国战时外交》[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任育德.《雷震与台湾民主宪政的发展》[M].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1999.
    曹聚仁.《听涛室人物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智效民编.《民主还是独裁——70年前一场关于现代化的论争》[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10.
    汪一驹.《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M].梅寅生译,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
    刘青峰等编.《自由主义与中国近代传统:“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研讨会论文集(上)》[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刘述先主编.《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中国思潮与外来文化》[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
    刘擎等编.《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思考:“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研讨会论文集(下)》[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王德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中国(1945-194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何卓恩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潮》[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George Klosko:Political Oblig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J.B.格里德(J. B. Grider).《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M].鲁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丘慧芬编.《自由主义与人文传统:林毓生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M].台北,允晨文化,2005.
    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王沉森主编.《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张灏院士七秩祝寿论文集》[M]台北:联经出版,2007.
    陶英惠.《典型在夙昔:追怀中央研究院六位已故院长(下)》[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2007.
    方德万(Hans J. van de Ven).《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1925-1945)》[M]胡允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弗格森(Niall Ferguson).《巨人:美国大帝国的代价》[M].李承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闫润鱼.《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任军锋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张玉龙.《蒋廷黻社会政治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高明士主编.《巨龙的蜕变:中国一八四0至二00八》[M].台北:五南图书,2009.
    William E. Leuchtenburg:Franklin D. Roosevelt and The New Deal:1932-1940, Harper Perennial Edition,2009
    郝铁川.《国家拐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杨贞德.《转向自我:近代中国政治思想上的个人》[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9.
    Christopher R. Lew:The Third Chinese Revolutionary Civil War,1945-49, Routledge,2009
    卫春回.《理想与现实的抉择:中国自由主义学人与“中间道路”研究(1945-194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汪朝光.《1945一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戴安娜·拉里(Diana Lary).《中国政坛上的桂系》[M].陈仲丹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黄坚立.《难展的双翼:中国国民党面对学生运动的困境与决策(1927-1949)》[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叶笃义译注.《司徒雷登一九四六至一九四八年致美国国务卿的若干电文》,《历史研究》[J].1982年第2期
    章清.《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民生主义”》,《社会科学》[J].2011年第2期
    金观涛等.《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意义演变——从晚清到<新青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J].第32期,1999年12月
    邓野.《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研究》,《历史研究》[J].2000年第1期
    闫润鱼.《胡适与“中国自由党”始末》,《人文杂志》[J].2003年第1期
    杨奎松.《国民党人在处置昆明学潮问题上的分歧》,《近代史研究》[J].2004年第5期
    苏瑞锵.《战后台湾历史发展“动因”与“脉络”的再思考》,收入财团法人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专刊ⅩⅢ》[J].台北,2004年12月
    姜安等.《美国意识形态多元维度分析》,《深圳大学学报》[J].2005年第2期
    王晴佳.《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历史研究》[J].2005年第4期
    林桶法.《溪口时期的蒋介石(1949.1.21-4.24)》,台北,《辅仁历史学报》[J].第16期,2005年7月
    柳镛泰.《从国民会议到国民参政会——职业代表制的持续与变化》,《南京大学学报》[J].2006年第3期
    任骏.《胡适与蒋廷黻的政治主张之比较》,《史学月刊》[J].2006年第4期
    何卓恩.《“修宪”与“护宪”:1950年代前后雷震的“宪政”思想》,《台湾研究集刊》[J].2007年第1期
    何卓恩.《三民主义的包容性及其限度》,《浙江学刊》[J].2007年第1期
    卫春回.《20世纪40年代后期自由主义学人思想源流与历史语境探究》,《山东大学学报》[J].2007年第4期
    阎书钦.《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学者从政潮流与<新经济>半月刊的创办》,《清华大学学报》[J].2007年第4期
    郭秋永.《多元民主理论:公民审议的一个理论基础》,《台湾民主季刊》[J]第四卷第三期,2007年9月
    汪朝光.《危机中的因应一一中国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研究》,《历史研究》[J].2008年第3期
    聂鑫.《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浅议》,《法学杂志》[J].2008年第3期
    张玉龙.《体制内自由分子与战后中国自由主义政治运动——以蒋廷黻、胡适、顾维钧为中心的考察》,《东南学术》[J].2008年第5期
    高瑞泉.《中国自由主义视域中的平等观念——以<观察)杂志为中心的考察》,《南京大学学报》[J].2008年第6期
    魏万磊.《民国思想史研究中的<再生)与“再生派”》,《重庆社会科学》[J].2008年第8期
    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J].2009年第1期
    段鑫.《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西南联大始末》,《理论界》[J].2009年第2期
    王建朗.《信任的流失: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美关系》,《近代史研究》[J].2009年第3期
    王祖奇.《华莱士访华及其论中国的前途》,《晋阳学刊》[J].2009年第4期
    胡越英.《华莱士访华:延安美军观察组的最终成行》,《社会科学研究》[J].2009年第4期
    阎书钦.《抗战时期经济思潮的演进——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兴盛到对自由经济的回归》,《南京大学学报》[J].2009年第5期
    申晓云.《蒋介石“领袖集权”制下的外交用人方式转换透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9年5月
    冀满红等.《蒋廷黻的选择:从外交史家到外交家》,《历史教学》[J].2009年第10期
    周保松.《什么是自由主义》,《读书》[J].2009年第12期
    杨天石.《国民党为何选择台湾》,《同舟共进》[J].2009年第10期
    胡杰.《国共两党批评联总援华活动的政治动因分析——对一种“殊途同归”现象的再解析》,《民国档案》[J].2010年第2期
    刘磊.《克利福德报告、杜鲁门政府对苏政策与遏制战略》,《冷战国际史研究》[J].2010年第2期
    郑率.《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对宪政的态度》,《史学集刊》[J].2010年第3期
    曹建坤.《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与自由主义力量的关系述论》,《中共党史研究》[J].2010年第3期
    桑兵.《民初“自由”报刊的自由观》,《近代史研究》[J].2010年第6期
    蔡乐苏等.《蒋廷黻学术思想之理论基础初探》,《清华大学学报》[J].2011年第2期
    李昀.《美国政府、利益团体与欧洲复兴计划的出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J].2011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