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农村职业学校兴衰的考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当前,把握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总结其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助于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望都县职教中心是中国成千上万所农村职业学校中的一所,它从建立至今的发展过程也是整个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在此阶段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望都县职教中心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创及其迅速繁荣阶段、衰落阶段、转型继续发展阶段。通过对该校兴衰的历史考察,发现十几年来,望都县职教中心在政治、经济、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出职业性、市场化、自主性、开放性、去农化、升学性等特征。影响该校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外因方面主要有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经费投入的不足、社会观念的误区、人口结构的变化、民办学校的冲击六个方面。内因主要有定位不准确、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质量和信誉较差、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不够四个方面。由于“人为”因素较为明显,该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如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招生对象单一、培养形式死板、规模小、效益差等,为该校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当然,这些问题不仅出现于望都县职教中心,而且在整个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来。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灵活地选择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并且明确政府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our n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the important channel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employment. Currently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asping the ru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definitizing the experience and the lessons in this process are propitious to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du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thousands of vocational schools in China. Its process represents the entir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rocess of Wangdu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hich are initial and prosperous stage, declined stage and transformed and developed stage. It has been changed a lo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s, economy, conception and other aspects by the field work since more than ten years on the research of its rise and fall. These changes make it has its own typical characters such as vocational, market-oriented, independent, open, agriculture-weakened, promotional and so 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he main six internal factors a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the lack of financial input, the inaccuracy of social conception, the change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the impact of private schools. The main four external factors are the inaccurate position, the lack of qualified teachers, the poor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credibility, the coopera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have not done enough. Because of too many artificial factors, there are so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uch as aberrancy of the local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single of enrollment object, rigidification of training form, the small scale and weak efficiency. These result in hidden dangers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ertainly, these problems do not only exist in Wangdu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but also commonly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long-term process. Only accurating its position, flexibly choosing the mode of running schools of 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definitizing the status and position of governmen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ld be developed healthily and continuously.
引文
[1]刘春生、刘永川:《“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内涵探析》,《职教通讯》2005年第9期。
    [2]参见李守福编著:《农业职业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12-13页。
    [3]参见汤生玲、曹哗著:《农村职业教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第20页。
    [4]苗天宇:《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职业时空》2007年第16期。
    [5]康敬,刘秀江指导:《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的经济学分析》,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参见欧阳河等著:《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7]张胜军:《关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几个认识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1]郑春子:《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长自学刊》2007年第5期。
    [2]向长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职教通讯》2007年第10期。
    [3]雷世平:《农村职业教育文化传播功能创新》,《职教通讯》2007年第8期。
    [4]彭干梓:《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学分析(二)》,《职教论坛(综合版)》2006年第8期。
    [5]参见汤生玲、曹哗著:《农村职业教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笫25-26页。
    [6]参见沈超著:《就业·收入·和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10页。
    [7]刘春生、刘永川:《“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内涵探析》,《职教通讯》2005年第9期: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年第5期。
    [8]史爱民:《对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的认识及思考》,《职教通讯》1997年第11期。
    [9]张福喜:《对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几点思考》,《教育与职业》1998年第4期。
    [1]高红梅:《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成人教育》2007年第2期。
    [2]肖化移、尹冬平:《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观察与思考》2004年第5期。
    [3]凌云、李亚芹:《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职教论坛(综合版)》2006年第9期。
    [4]王仕松、黄梅:《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与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5]梁莉、冯文全:《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年第35期。
    [6]田占慧、刘继广、钟利军等:《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白城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成人教育》2006年第12期。
    [7]张俊领:《以市场为导向重塑农村职业教育》,《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年第2期。
    [8]龚财枝:《从国际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9]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0]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年第5期;
    汤生玲、曹哗著:《农村职业教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6-62页。
    [1]邓宏宝:《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成人教育》2007年第4期。
    [2]马建斌:《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3]龚财枝:《从国际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郑春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长白学刊》2007年第5期。
    [5]张志增:《论农村职业教育产业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
    [6]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向长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职教通讯》2007年第10期。
    [2]郑春子:《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长白学刊》2007年第5期。
    [3]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向题与解决思路》,《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年第5期。
    [4]参见汤生玲、曹哗著:《农村职业教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4-68页。
    [1]参见王铭铭著:《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2]个案研究法的魅力不在于要像大规模抽样调查那样,用样本的结论推断总体的特征,不在于样本选择的代表性或典型性,而在于其辅助理论建构的力量。
    [3]同[1],第4页。
    [1]张志增:《对新形势下县级职教中心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23期。
    [2]1982年,赵庄高中改办为赵庄农业技术高级中学,1986年改为望都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和职业技术专业课两种,文化基础课除不设外语外,其他课程与普通高中相同,职业技术课设三个专业,建筑专业,主要学习土木建筑;家电专业,主要学习家用电器维修;农林果蔬专业,主要学习植物种植、栽培、复壮等农业技术。学制3年,学生毕业后,由企业或农业技术站择优录取。1990年曾获原地区示范性职业中学的称号,当时获此殊荣的学校全区仅有两所。但到1992年,由于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的新形势,“示范性职业中学”的称号被取消。
    [3]全称为望都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其办学体制为“政府统筹、部门联办、教委协调、隶属不变、一校多制”。统筹范围包括卫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华财会学校、电大工作站、教师进修学校、汽车驾驶学校。联办单位有农业局、财政局、教委、51045部队。
    [1]参见刘春生、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1]保定市教委、计划委员会《关于职教中心普通中专部1996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安排》中规定学生入学办理户粮关系,享受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待遇,毕业生由省教委统一颁发中等专业证书,列入毕业生就业计划,由毕业生分配部门按委培协汉安排就业。
    [2]黄叫东、冯惠敏、郭梅:《谈谈我国现行教育规制中的几个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1]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管理,确保资助工作顺利实施,财政部、教育部于2007年6月21日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主要资助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500元。
    [2]参见纪芝信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1]骆习群:《关于职业教育地位的四点基本认识》,《职教通讯》2003年第12期。
    [1]欧阳河、郭峰、张燕等:《2006-2020年我国中等职教发展趋势预测》,《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19期。
    [1]刘春生、刘永川:《“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内涵探析》,《职教通讯》2005年第9期。
    [1]钱民辉著:《职业教育卜j社会发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1.李廷和.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2.门振华.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
    3.元三.职业教育概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刘春生、王虹.农村职业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陈逖先.建设县级职教中心的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6.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7.李守福.农业职业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马戎、[加]龙山.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9.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0.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1.王铭铭.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3.袁吉林、胡耀华.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6.马戎、[加]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7.孟广平.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职业技术教育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18.朱兴德.重点职业高中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9.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0.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庞守兴.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2.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3.[美]弗洛德·J·福勒,Jr著.调查研究方法[M].孙振东、龙藜、陈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4.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5.[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周海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6.[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M].周海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7.[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8.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9.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0.黄尧.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1.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2.沈超.就业·收入·和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3.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4.薛勇民.走向社会教育的深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当代探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6.汤生玲、曹哗.农村职业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7.Thompson,J.H.(1973).Founda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iton: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concepts.London:Prentice-Hall.
    38.Wenrich,R.C.&Wenrich,J.W.(1974).Leadship in administration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Columbus,Ohio:Charlse Merill Publishing Company.
    39.Patten,M.L.(2002).Understanding research methods:An overview of the essentials(3-(rd)ed).Los Angeles:Pyrczak Publishing.
    40.Gordon,H.R.D.(2OO3).The history and grow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merica(2-(nd)ed).Prospect Heights,Illinois:Waveland Pubutishing.
    41.Nata,R.(2005).Vocational education:Current issues and prospects.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
    1.褚家永.希望在前困难相随--我国职教发展中六大制约因素[J].职教论坛,1996(4).
    2.谈松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兼述现代职业教育制度[J].北京成人教育,1997(1).
    3.俞启定.职业教育应突出“职业”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7(3).
    4.史爱民.对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的认识及思考[J].职教通讯,1997(11).
    5.张福喜.对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1998(4).
    6.石伟平、徐国庆.创业培训才‘是当前我国农村职教的重点与出路--对当前我国农村职教问题与对策的浅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7.马树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J].教育发展研 究,1999(10).
    8.马建斌.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2).
    9.高耀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对浙江省嘉兴市的个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10.易凌峰.案例研究:登天的阶梯[J].教育发展研究,2000(7).
    11.张志增.论农村职业教育产业化[J].教育研究,2000(12).
    12.申家龙.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J].职教通讯,2001(7).
    13.吴一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14.雷世平.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政策目标和手段的背离及矫正[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
    15.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2(5).
    16.戴双翔.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教育科研系列讲座之三[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33).
    17:赵琳、冯蔚星.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制度变迁的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18.张胜军.关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19.骆习群.关于职业教育地位的四点基本认识[J].职教通讯,2003(12).
    20.张志增.对新形势下县级职教中心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23).
    21.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育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22.肖化移、尹冬平.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观察与思考,2004(5).
    23.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5).
    24.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三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6).
    25.翟海魂.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4(7).
    26.陆俊杰.职教集团化发展模式的辩证思考[J].职教通讯,2004(10).
    27.于龙斌.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7).
    28.张俊领.以市场为导向重塑农村职业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2).
    29.刘春生、刘永川.“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内涵探析[J].职教通讯,2005(9).
    30.龚财枝.从国际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1.薛宗保.职业高中20年的一点儿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32.王炳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的历史反思[J].教育学报,2005(4).
    33.李昌平.一个不为人知的医疗合作社[J].读书,2005(9).
    34.王沛、冯丽娟.元分析方法评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35.张力.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36.马树超.对中国职教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21).
    37.梁莉、冯文全.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5).
    38.王仕松、黄梅.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39.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0.刘淑范、孙冬慧、李俊祥.略论中国职业教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4).
    41.周永、盖奇庆.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思考[J].山东劳动保障,2006(6).
    42.彭干梓.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学分析(二)[J].职教论坛(综合版),2006(8).
    43.苏杨.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敏感问题刍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6(8).
    44.凌云、李亚芹.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职教论坛(综合版),2006(9).
    45.黄明东、冯惠敏、郭梅.谈谈我国现行教育规制中的几个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46.郭培源.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改革对策[J].卓越管理,2006(11).
    47.田占慧、刘继广、钟利军等.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白城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J].成人教育,2006(12).
    48.俞启定.从就业角度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12).
    49.欧阳河、郭峰、张燕.2006-2020年我国中等职教发展趋势预测[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9).
    50.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51.高红梅.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J].成人教育,2007(2).
    52.邓宏宝.新农村建设进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J].成人教育,2007(4).
    53.陈树生、徐东.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东、西部地区的比较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7(5).
    54.曹晔、刘晶、孙景余.关于加.快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J].成人教育,2007(5).
    55.郑春子.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7(5).
    56.汤大莎.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以湖南西部湘西自治州为例[J].职教论坛,2007(6).
    57.陈波涌、胡小桃.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
    58.董仁忠、石伟平.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7).
    59.雷世平.农村职业教育文化传播功能创新[J].职教通讯,2007(8).
    60.孙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10).
    61.向长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职教通讯,2007(10).
    62.余秀琴.职教集团化的可行性理论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63.苗天宇.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7(16).
    64.陈荟.对一位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65.常秀娟.对一所学校三十年教育变迁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6.康敬.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67.Shannon,H.D.(2004).Moving toward the future of workforce development.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No.2.
    68.Fan Dayue.(2006).Fiv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status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Journal of Shenzhen Polytechnic.No.6.
    69.Hyland,T.(2006).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the therapeutic turn.Educational Studies.No.9.
    70.Lewis,T;Cheng,SY.(2006).Tracking,expectations,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No.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