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管理学、社会学和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新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疆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开展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从宏观方面来讲,必须切实提高中职教师职业吸引力,要从满足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出发,调动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尽可能地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人员、经费和物质等方面的保障,健全和完善继续教育的有关法规,从而为继续教育提供有力的保证。从微观方面来看,必须根据新疆中职教师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目标,确定重点人群,选择合适的内容、有效的培训方法和途径,最终能够在继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使教师尽快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其任职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此,本文提出了四条因应性对策与建议:领导重视并制定有效的措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与学校共同制定培训计划;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完善教师的自我发展;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
This paper tends to offer the proper advice and countermeasures concerning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teacher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by the guide of the theories of administration, sociology and so on.
    On the macro level, we must make the teacher profession more attractive and meet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the teachers so that they can obtain motives to improve themselves, we must guarante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the teachers in the support of manpower, finance. Material and information. Also necessary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cern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must be amplified to adjust the various aspects of it.
    On the micro level, the teaching staff in Xinjiang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we set out objectives, choose the target groups, select the proper and valuable learning contents, and train the teachers in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and by the guide of purpos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 teachers can gain the valuable knowledge and abilit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as vocational teacher and vocational qual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offer four countermeasures and advice, leaders stress and mak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vocational teachers training agency and school make the training plan together, setting up learning ideas of long-life, per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emselves, mainly fostering teachers of theory teachers and practice teachers.
引文
1、王寿玲著:《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
    2、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12
    3、裴绨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曾天山、张建忠、黄学薄著:《外国教育管理发展史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
    5、李秉德、李定仁著:《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6、邵瑞珍、史连生、吴庆麟著:《教育心理学》,1997年
    7、徐继存著:《教学论导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
    8、王嘉毅著:《教学研究方法论》,世界文化出版社,1997年
    9、张忠华、张典宾著:《学校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李刊文著:《普通教育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年
    11、陈焕章著:《教育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张立兴:《未来世纪教师的素质与高师教育改革的选择》,《高等教育》2001.2
    13、赵永东:《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师素质分析》,《新职教》2000.1
    14、余立:《以终身教育理念迎接21世纪》,《开放教育研究》2001.1
    15、王松涛:《终身学习目的论》,《开放教育研究》2001.1
    16、曾琦:《教师培训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中国教育学刊》2000.5
    17、姚贵平:《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职教论坛》2001.6
    18、杨启亮:《终身学习理念与教学角色观的改造》,《成人教育学刊》2001.4
    19、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比较教育研究》2001.5
    20、陈丽明、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11
    18、连榕:《教师培训的核心: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增强》,《教育评论》2000.3
    19、周丽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比较教育研究》1999.6
    20、王艳霞:《关于教师培训院校建设的探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21、张志鸿:《我国继续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继续教育》2000.6
    22、张伟:《职校教师管理亟需建构竞争与激励机制》,《职教通讯》1997.8
    23、万福:《我国对青年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种模式与机制》,《北京教育》1998.3
    24、吴健宸、李文明:《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12
    25、徐国庆、石伟平:《21世纪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课题与展望》,《外国教育资料》
    
    2000.6
    26、申家龙:《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因素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1.1
    27、黄若凡:《构建培养人才的立交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6.3
    28、朱新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制约因素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1.2
    29、王真东:《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导刊》1998.12
    30、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1、石伟平、徐国庆:《对我国城市中职办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2、黄德连:《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3
    33、邓宏宝:《职教师资能力素质亟待提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6
    34、徐家林:《对中等职教时效队伍建设特殊性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4
    35、杨启亮:《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2000.4
    36、严俭和、杨小勤:《试析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继续教育》1998.4
    37、黄元模:《析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培训与研究》1998.3
    38、黄志哲:《我国继续教育工作现状与今后发展》,《继续教育》1999.4
    39、郭三娟、姚希彤:《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01.1
    40、周满生:《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职业技术教育》2002.2
    41、王松涛:《终身学习目的论》,《开放教育研究》2001.1
    42、陈静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效运行机制构想》,南京师大硕士论文 2000.2
    43、刘春生、刘颖:《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1999.6
    44、刘兆伟、陶双彬:《中华师道传统对现代教师素质养成的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3
    45、王新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校理论战线》2002.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