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治理是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国家治理的本质在于通过其属性及职能的发挥,协调和缓解社会冲突与矛盾,以维持特定的秩序。阶级性和社会性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属性,在阶级社会,主要体现为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治理既强调其阶级性也突出其社会性,社会性主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职能的发挥来实现治理。
     对后发国家来说,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国富民强以及长治久安,国家起到根本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从计划制度向市场制度、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是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制度现象之一,成为观察国家治理的典型背景。本文以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为时代转型背景,以国家治理变迁为研究主线,以经典作家文本和国家治理实践为依据,从纵横两面、动静视角集中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转型中国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位移、功能消长和理念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中国以苏联为范,进入了全能国家治理时期。由于治理主体的一元性,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是全能时期国家职能最主要的特征。虽然中国共产党人较快发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由于国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始终没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国家治理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型国家治理时期,国家与市场在治理过程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国家进入社会起重大作用的新时代,初步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治理实现重大转型:第一,国家治理历经从注重效率优先的发展型国家到公正价值诉求的和谐型国家治理模式演变;第二,国家治理是从全能国家一元治理逐渐演进到市场、国家与社会多元并治;第三,国家治理是从被动应付到积极应对,再到通过国家治理自身推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第四,国家治理实际上是满足不同国家治理主体利益需求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政治理论,更是一种社会运动。
     国家治理是治理主体之间不断调整、协调互动和综合平衡的过程。从经济而言,脱嵌的市场既会带来大量物质财富也会产生许多消极因素,只有嵌入社会建设的市场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方向;政治而言,政府天生具有自我扩展倾向,只有在民主与法治的制度约束之下,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才会健康成长;文化而言,只有意识形态世俗化,决策更加理性与科学化,努力促进公民主体的文化。自觉,是文化走向繁荣创新的重要保证;社会而言,追求公正,保障民生,努力培育公民社会,塑造强国家—强社会治理模式,是迈向国家善治的关键路径。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和伟大梦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繁荣和富强,为国家治理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强调“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目标得以确立。自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已初步形成。
State governance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phenomena since the dawn of class society. The essence of state governance lies in the exercise of a governing body's attributes and functions, coordinating multiple social forces, relieving social conflicts, and working out the contradictions underlying them in order to maintain a specific state of order.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es of governed State includes a social nature and class structure. In a word, a class society embodies a class character. In socialist societies, the governing bodies of the state both emphasizes its class character and also gives prominence to its social nature. Social nature in the main realizes its order state through the exercise of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functions.
     As regards the newly arising state, the state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and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bringing about a wealthy nation, a strong citizenry, a developed economy, and a long and peaceful order. The whole-sided transformation from a planned economy into a market economy, from a traditional society into a modern society 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changes of political order since the dawn of history, and becomes the paradigmatic background for the observ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The following paper takes the courses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s the backgroun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age, takes the vicissitudes of state governance as the guiding thread for research, and takes classical texts and the practices of state order as support for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ations since the thirties, which transformed the state of China in a process of governance, wherein its roles shifted, its functions fluctuated, and its ideas of order evolved.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Chinese nation-state, socialist China adopted and employed the soviet form of governance as a pattern, and thereby entered a totalitarian period of state governance. Due to the univocal nature of the subject of governance during this period, state functionaries embraced total, all-encompassing power and omnipotent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officials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oon realized the down sides of the Stalinist model, in the end they could not find a path of governance that suited the national situation specific to China due to influential factors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laguing the state from within as well as without. Since the opening reforms of the eighties, China entered a period of governance that adopted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a core and a developing nation as a model,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both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and accele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ame the key feature of this period. As we entered the new century, socialism and the harmonization of society has been proposed as a model, which marks a new age of important state interventions within society, and forms the initial steps toward the formation of a strong national-social governance model.
     Since the init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ations, the state governance of China has realized a major paradigmatic transformation in its proces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following ways:first, from a developing nation that focuses on efficiency to a harmonious state that appeals to just values, Chinese governance has undergone a transfiguration in models; second, Chinese governance has gradually evolved from a totalitarian state into a state of coordinated order between the market, the state, and a plurality of social forces; third, State governance has moved from a mode of passively reacting to problems as they arise to developing proactive coping strategies that push forward the compound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rough its own state governance; fourth, state governance in actuality is a process that seeks the fulfillment of multiple states and the benefit of multiple subjects, which suggests that it state governance isn't merely a kind of political theory, but is much rather a sort of social m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State governance is also a ceaseless process of integrating, balancing, adjusting, and coordinat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governing subjects. Economically speaking, a market that is disconnected from society can produce vast quantities of material wealth as well as generate many harmful side effects; only a market fully embedded into society can serve as the basic direction for the founding of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Politically speaking, governments naturally tend toward self-expansion; yet a socialist and democratic political order can only grow healthily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an efficient society ruled by democratic law. Culturally speaking, only the secularization of ideology, the increased rationality and scientific efficacy of policy,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cultural self-awareness of the masses can serve as an essential guarantee for the progress of a civilized state. Socially speaking, the key path to beneficent state governance can only by found by seeking justice, ensuring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working hard to cultivate a civilian society, and molding a model of governance for a strong nation and a strong society.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is the indefatigable pursuit and great dream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order has founded a substantial infrastructure for state governance; since opening reform,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realized national prosperity, wealth, and strength, which has consolidated a plentiful material infra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socialism as a harmonization of society, which emphasizes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for state governance has been instituted. Since then, the primary steps along a socialist path of state governance with a Chinese nuance have already been formed.
引文
①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1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页。
    ①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8页。
    ①科勒德克:对转轨的一些看法,《转轨通讯》,2002年第4期。
    ②科尔奈:大转型,《比较》第17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③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社会发展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④周冰、靳涛:转型中理性范式的再思索与演进逻辑思辨,《南开学报》,2005年第3期。
    ⑤靳涛:《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⑥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社会发展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①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页。
    ②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②辛西娅·阿尔坎塔拉:“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③http://www.Worldbank.org/publicsector/overview.html.
    ①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9-50页。
    ①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l期。
    ②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①[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②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③《吕氏春秋·察今》
    ①《老子.六十章》
    ②《管子·治国》
    ③《老子.三章》
    ④《礼记.大学》
    ⑤《礼记·大学》
    ⑥《史记.屈原列传》
    ⑦《周礼.大宗伯》
    ⑧《三国志·赤壁之战》
    ⑨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⑩ Governance Barometer: Policy Guidelines for good governance, Website of South Africa's National Party; http://www.gdrc.org/u-gov/governance-understand.thml转引自[印]哈斯·曼德、穆罕默德·阿斯夫:《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①[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97页。
    ②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③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治理与善治》,俞可平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6-96页。
    ④[印]哈斯·曼德、穆罕默德·阿斯夫:《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⑤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治理与善治》,俞可平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9页。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② Good governance:Guiding Principle for Implementation, AusAID,Australian Government Overseas Aid Programme August 2000; also UNDP, Reconceptualising governance, discussion Paper2,New York.1997,P.9转引自哈斯·曼德、穆罕默德·阿斯夫:《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③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1页。
    ②[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③[美]约翰·霍尔、约翰·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美]约翰·霍尔、约翰·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②詹·库伊曼:治理和治理能力:利用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治理与善治》,俞可平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③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41页。
    ④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页。
    ③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①[美]约翰·嚯尔、约翰·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页。
    ③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2页。
    ④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一种博弈论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① http://www.Worldbank.org/publicsector/overview.html.
    ②[印]哈斯·曼德、穆罕默德·阿斯夫:《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2页。
    ①[印]哈斯·曼德、穆罕默德·阿斯夫:《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①[印]哈斯·曼德、穆罕默德·阿斯夫:《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9-4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7-7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6-4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6页。
    ②《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9页。
    ④《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页。
    ⑤《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0-171页。
    ⑥《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0页。
    ①《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①《斯大林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2页。
    ①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
    ②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别无选择——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和未来》,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62页。
    ①景维民:《过渡经济论——目标、道路与制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0页。
    ②陆南泉: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3期。
    ③普京:《普京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④胡绳:《胡绳全书》第3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5页。
    ①大卫·科茨:一位美国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真理的追求》,2000年第7期。
    ②潘德礼:论苏联剧变的思想政治根源,《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5期。
    ③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0页。
    ④郭艳:意识形态、国家认同与苏联解体,《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4期。
    ⑤景维民、许源丰:俄罗斯国家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第1期。
    ① World Bank. (2002). Transition—The First Ten Years:Analysis and Lessons for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Washington D.C., pp.91-95.
    ①贝娅特·科勒-科赫等著:《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周弘主编,顾俊礼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②[美]安德鲁·莫劳夫奇克:《欧洲的抉择:社会目标和政府权力-----从墨西拿到马斯特里赫特》(上),赵晨,陈志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①[美]安德鲁·莫劳夫奇克:《欧洲的抉择:社会目标和政府权力-----从墨西拿到马斯特里赫特》(上),赵晨,陈志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②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③李华:浅析欧盟的治理结构,《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
    ④欧共体官方出版局:《欧共体基础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6页。
    ⑤何子英: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①李华:浅析欧盟的治理结构,《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
    ①鲁道夫·宾尼:欧洲认同的历史起源,《欧洲研究》,2006年第1期。
    ② Draft Treaty establishing a Constitution for Europe, as submitted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uncil in Rome, Brussels,18 July 2003,Art.46.
    ③ Thomas Risse, "Regionalism and Collective Identity:The European experience "http://www.fu-berlin.de/atasp,转引自李明明:试析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认同,《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7期。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②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①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政治的意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俞可平等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②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①李友梅:关于社会体制基本问题的若干思考,《改革与探索》,2008年8期。
    ②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③ Franz Schurmann,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P.1.
    ④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②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①李强: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的构建,《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250页。
    ②禹忠恩:《发展型国家》,曹海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2页。
    ③禹忠恩:《发展型国家》,曹海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页。
    ① Ziva Onis. The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Comparative Politics,1991,24(1), p.111.
    ② Vivek Chibber, Bureaucratic Rati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ume 107, Number 4(January 2002). pp951-955.
    ①唐皇凤: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①王沪宁:中国特有的政治体系模式,《中国政府与政治》,高民政主编,济南,黄河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②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432页。
    ①[美]爱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
    ①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134页。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①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②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③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0页。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②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③胡鞍钢:第二次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④王绍光:饼做大之后,《读书》,2002年第2期。
    ①曹英:《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与制度资源》,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老子·二十五章》
    ①《老子·十章》
    ②《庄子·齐物论》
    ③《荀子·天论》
    ④《论语·子语》
    ⑤《论语·学而》
    ⑥《孟子·公孙丑下》
    ⑦《孟子·梁惠王上》
    ⑧《国语·郑语》
    ⑨《左传·襄》
    ⑩《国语·郑语》
    11《礼记·礼运》
    12《尚书·尧典》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①李文管:论和谐社会的系统特征,《系统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①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08/content_8131916.htm.
    ②杨团:社会政策的理论与思索,《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③关信平:社会政策目标中的“以人为本”,《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6期。
    ① http://news.sina.com.cn/c/2007-05-29/113113102740.shtml.
    ② http://www.chinanpo.gov.cn/web/index.do.
    ③王名:《中国民间组织—走向公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④Bob Jessop. A Regulationist and State-theoretical Analysis, in Richard Boyd and Tak-Wing Ngo (ed.). Asian States: Beyond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5. pp.19-29.
    ①郁建兴、石德金:超越发展型国家与中国的国家转型,《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②杨光斌、郑伟铭: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苏联-俄罗斯转型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③王绍光、胡鞍钢、周建明: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①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文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①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②杨君实:《现代化与中国共产主义》,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③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3页。
    ④[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114页。
    ⑤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21日。
    ①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学习文献简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0页。
    ②[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页。
    ①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7页。
    ②杨帆: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成就的客观评价——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③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5页。
    ①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①张昕:《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③张昕:《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①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第23-25页。
    ②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③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④[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4页。
    ⑤Gary M.Pickersgill, Joyce E Pickersgill, Contempory Economic System, Prentice Hall,1974转引自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⑥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6页。
    ①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6-537页。
    ①[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5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页。
    ①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4页。
    ②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李兴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③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48.htm.
    ①张军:《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②徐传谌:30年国企改革与中国崛起,《长白学刊》,2009年第2期。
    ①洪功翔:国有企业改革30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1页。
    ②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第23-2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④张军:《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⑤张军:《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第32-33页。
    ①J.科尔奈:《短缺经济学》下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3-280页。
    ②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1、306-308页。
    ③张军:《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第33-34页。
    ①郭新京:国企改革的重要成绩及两大障碍——兼评刘小玄研究员的国退民进论,《马克思 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①徐传谌、孟繁颖:30年国企改革与中国崛起,《长白学刊》,2009年第2期。
    ①徐传谌、孟繁颖:30年国企改革与中国崛起,《《长白学刊》,2009年第2期。
    ②张卓元: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重大进展、基本经验和攻坚展望,《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③罗仲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方法论和策略,《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期。
    ①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7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②http://epaper.rmzxb.com.cn/2007/20070202/t20070202_120004.htm.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0页。
    ②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9页。
    ③[苏]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2页。
    ②李明章:发展民营经济不是重建私有制---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实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③曹天予:《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297 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4页。
    ②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一种博弈论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①陈学明:正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4日。
    ②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①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②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①张军:《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①王绍光、胡鞍钢、周建明: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①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317页。
    ②[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29页。
    ④林尚立:社会主义与国家建设——基于中国的立场和实践,《《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6期。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③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页。
    ①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0-391页。
    ③[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⑤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8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8-819页。
    ①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④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2-55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69页。
    ④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9-550页。
    ⑤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21日。
    ⑥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22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②John P.Burns,"Reform China's Bureaucracy,1979-1982",Asian Survey,ⅹⅹⅲ:6(June1983),pp.692-722.转引自 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①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3页。
    ②沈远新:《中国转型期的政治治理:若干问题与趋势》,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①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8-9页。
    ②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8-25页。
    ①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9-30页。
    ①沈远新:《中国转型期的政治治理:若干问题与趋势》,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104页。
    ②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③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②俞可平:改革开放30年政府创新的若干经验教训,《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997年版,第3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②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⑤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201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1页。
    ②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③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5.htm.
    ①谢岳、程竹汝:《法治与德治——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②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②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③林尚立: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314页。
    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④http://www.gov.cn/jrzg/2008-01/09/content_853260.htm.
    ①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5.htm.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② Linz Juan J. Presidential or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Does it Make a Different? Jan J. Linz and Arturo Valenzuela, eds., 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
    ①桑玉成、刘春荣:拓展民主的制度空间:构建一种新的基层民主发展观,《复旦学报》,2008年第5期。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山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页。
    ②沈远新:《中国转型期的政治治理:若干问题与趋势》,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①王绍光、胡鞍钢、周建明: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②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山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40页。
    ③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山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40-444页。
    ①林尚立: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山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①王绍光、胡鞍钢、周建明: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③景维民、张慧君:国家权力与国家能力: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治理模式演进——兼论“梅一普”时代的国家治理前景,《俄罗斯研究》,2008年第3期。
    ①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③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④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一种博弈论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⑤[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①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页。
    ②小约翰·T·劳努:《贿赂》,纽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700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山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②[美]苏珊·罗斯-阿克曼:腐败的政治经济学,《腐败与全球经济》,金伯利·A·艾略特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③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山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
    ④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山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①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0页。
    ①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0日。
    ②塞谬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③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花建:《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②[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91-192页。
    ①[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②[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8-79页。
    ①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②《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52页。
    ③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94-95页。
    ①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①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7年第1期。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97-9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9年版,第196页。
    ①郭艳:意识形态、国家认同与苏联解体,《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4期。
    ①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①贺善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灵魂,《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9期。
    ②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③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9-15页。
    ②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①[美]塞缪扣亨廷顿:《失衡的承诺》,周端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74-82页。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140页。
    ②[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页。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9页。
    ①马勇:论李光耀对政治稳定主张,《东南亚》,1997年第2期。
    ②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炎黄春秋》,1999年第3期。
    ①都培炎:《思接千载和与时俱进——中共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历史考察》,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①乐黛云:文化自觉与中西文化会通,《文化研究》,2008年第8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
    ①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407页。
    ②乐黛云:文化自觉与中西文化会通,《文化研究》,2008年第8期。
    ③费孝通:“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读书》,2001年第4期。
    ①汪晖:在西方中心的世界中,保持中国文化自主性——文化、社会价值如何转化为政治实践,《文化研究》,2008年第8期。
    ②[加]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许春山、朱邦俊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199页。
    ③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204页。
    ①王文兵:文化自觉的方法论思考,《思想战线》,2007年第2期。
    ②高波: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文化变迁的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①[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186页。
    ②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④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09-410页。
    ⑤[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页。
    ①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②[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315页。
    ③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④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5-76页。
    ⑤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①[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135页。
    ②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①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2页。
    ①卜长莉: 《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08-412页。
    ②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0页。
    ①郑杭生、洪大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②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10-411页。
    ③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8页。
    ①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11-417页。
    ①李培林:改革开放30年与社会政策的变化,《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李强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41页。
    ①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1页。
    ①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9页。
    ①刘继同: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②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15-132页。
    ①张伟兵: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及其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启示,《世界政治经济论坛》,2007年第1期。
    ②徐月宾、刘凤琴、张秀兰: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①王思斌:社会政策时代的来临,《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②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③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李友梅:关于社会体制基本问题的若干思考,《社会》,2008年第6期。
    ①王名:民间组织的发展及通向公民社会的道路,《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王名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②王名:民间组织的发展及通向公民社会的道路,《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王名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①林尚立:民间组织与政治改革:中国的逻辑,《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王名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页。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220页。
    ③[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页。
    ①①王绍光、王名:促进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王名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②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①刘娴静: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②[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188页。
    ③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0页。
    ①德鲁克:《社会的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②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③田雪梅:城市基层民主发展的组织载体困境—兼论国家在社区自治演进中的作用,《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10期。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②张康之:《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9-3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④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114页。
    ①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②[法]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③[法]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④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①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②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2/content_4460879.htm
    ①王绍光、胡鞍钢、周建明: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①李友梅:改善民生与“以人为本”的境界变化,《社会》,2008年第3期。
    ②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③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④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①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②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③菜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1页。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4-45页。
    ①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3页。
    ②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155页。
    ③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页。
    ①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159页。
    ②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①方竹兰: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积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①雅诺什·科尔奈:《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②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资本论》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4.《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列宁全集》第2版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斯大林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8.《斯大林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9.《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毛泽东文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毛泽东文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2.《毛泽东文集》第6—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邓小平文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6.《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9.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57—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34.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学习文献简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36.《吕氏春秋》、《老子》、《管子》、《孟子》、《礼记》、《史记》、《周礼》、《庄子》、《荀子》、《论语》、《国语》、《左传》、《尚书》、《三国志》。
    37.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
    38.胡绳:《胡绳全书》(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0.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1.王伟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2.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4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4.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5.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6.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7.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8.曹天予:《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9.王荣华、童世骏:《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5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5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52.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张军:《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54.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5.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6.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景维民:《过渡经济论——目标、道路与制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8.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9.《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制度的障碍与供给——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60.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61.李兴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62.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6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一2000年版。
    66.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7.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8.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8年版。
    69.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0.严强:《国家治理与政策变迁: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政治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7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3.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4.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5.宋进:《邓小平理论的品格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6.余玉花、杨芳:《公共行政伦理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7.都培炎:《“思接千载”和“与时俱进”:中共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历史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8.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9.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80.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1.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4.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5.刘明珍:《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86.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7.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88.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9.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90.靳涛:《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1.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一种博弈论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2.罗许成:《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3.沈远新:《中国转型期的政治治理:若干问题与趋势》,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94.张听:《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5.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6.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
    97.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98.杨君实:《现代化与中国共产主义》,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9.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00.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1.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2.张康之:《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3.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4.谢岳、程竹汝:《法治与德治——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5.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6.[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7.[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8.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9.[美]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110.[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1.[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2.[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3.[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4.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1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16.[美]德鲁克:《社会的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7.[加]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许春山、朱邦俊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18.普京:《普京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9.小约翰·T·劳努:《贿赂》,纽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84年版。
    120.[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2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122.[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3.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4.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125.[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凡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127.[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雷颐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9.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0.[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1.[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2.[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3.[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34.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5.[法]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6.贝娅特·科勒-科赫等著:《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周弘主编,顾俊礼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7.[美]安德鲁·莫劳夫奇克:《欧洲的抉择:社会目标和政府权力-----从墨西拿到马斯特里赫特》(上、下),赵晨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38.[美]苏珊·罗斯—阿克曼:腐败的政治经济学,《腐败与全球经济》,金伯利·A·艾略特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139.[美]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周端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40.[印]哈斯·曼德、穆罕默德·阿斯夫:《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国际 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141.[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42.科尔奈:《短缺经济学》下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43.雅诺什·科尔奈:《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4.[美]约翰·霍尔、约翰·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5.[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46.[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47.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148.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文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9.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别无选择——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和未来》,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50.欧共体官方出版局:《欧共体基础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15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5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53.[以色列]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4.[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5.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6.[美]施普尔伯:《国家职能的变迁》,杨俊峰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陈锡喜: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根据及其理论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12期。
    2.陈锡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的现实依据,《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3.宋进:进路·架构·尺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视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宋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向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5.余玉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期。
    6.余玉花:现代德治:追求和谐社会的善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7.童世骏: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放宽“外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8.程伟礼:科学发展观若干问题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9.都培炎:把握有机结合的三项要义,《人民日报》,2009年2月24日。
    10.唐莲英:试论中国特色科技现代化创新体系——纪念新中国建立60周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1.王伟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2.郭艳:意识形态、国家认同与苏联解体,《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8月。
    13.潘德礼:论苏联剧变的思想政治根源,《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5期。
    14.景维民、许源丰:俄罗斯国家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第1期。
    15.杨光斌、郑伟铭: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苏联-俄罗斯转型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6.唐皇凤: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7.王绍光、胡鞍钢、周建明: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战 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18.李友梅:关于社会体制基本问题的若干思考,《改革与探索》,2008年8期。
    19.李强: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的构建,《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20.郁建兴、石德金:发展型国家:一种理论范式的批判性考察,《文史哲》,2008年第4期。
    21.胡鞍钢:第二次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22.王绍光:饼做大之后,《读书》,2002年第2期。
    23.洪功翔:国有企业改革30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24.徐传谌:30年国企改革与中国崛起,《长白学刊》,2009年第2期。
    25.郭新京:国企改革的重要成绩及两大障碍——兼评刘小玄研究员的国退民进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26.张卓元: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重大进展、基本经验和攻坚展望,《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27.罗仲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方法论和策略,《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期。
    28.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29.李明章:发展民营经济不是重建私有制---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实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30.曹新: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攀登》,2005年第2期。
    31.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32.张恒山:法治的本质与国家的正义,《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
    33.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34.林尚立: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35.桑玉成、刘春荣:拓展民主的制度空间:构建一种新的基层民主发展观,《复旦学报》,2008年第5期。
    36.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37.费孝通:文化自觉与21世纪中华文化发展,《炎黄春秋》,1999年第3期。
    38.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战略与管理》,2002 年第3期。
    39.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40.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41.费孝通:论“和而不同”,《科技文萃》,2004年第4期。
    42.李友梅:改善民生与“以人为本”的境界变化,《社会》,2008年第3期。
    43.张伟兵: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及其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启示,《世界政治经济论坛》,2007年第1期。
    44.徐月宾、刘凤琴、张秀兰: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5.刘继同: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46.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47.王华: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48.田雪梅:城市基层民主发展的组织载体困境—兼论国家在社区自治演进中的作用,《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10期。
    49.徐勇:"GOVERNAO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50.俞可平:“政府不应当做什么,应当做什么——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最新争论”,《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
    51.科勒德克:对转轨的一些看法,《转轨通讯》,2002年第4期。
    52.周冰、靳涛:转型中理性范式的再思索与演进逻辑思辨,《南开学报》,2005年第3期。
    53.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社会发展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54.高波: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文化变迁的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55.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56.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99年第1期。
    57.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58.郁建兴: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59.郁建兴、何子英:从资本、阶级到策略、治理——杰索普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
    60.陆南泉: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3期。
    61.王伟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62.王伟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建设之本,《前线》,2009年第7期。63.刘娴静: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64.李明明:试析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认同,《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7期。
    65.李华:浅析欧盟的治理结构,《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
    66.鲁道夫·宾尼:欧洲认同的历史起源,《欧洲研究》,2006年第1期。
    67.何子英: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68.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69.陆南泉:有关斯大林模式若干重要问题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21日。
    70.陈学明:正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4日。
    71.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72.杨帆: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成就的客观评价——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73.林尚立:社会主义与国家建设——基于中国的立场和实践,《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6期。
    74.景维民、张慧君:国家权力与国家能力: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治理模式演进…-兼论“梅一普”时代的国家治理前景,《俄罗斯研究》,2008年第3期。
    75.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76.方竹兰: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积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77.王诗宗:治理理论与公共行政学范式进步,《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 Franz Schurmann,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2. World Bank,The East Asian Miracle: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 David Held & Anthony McGrew,ed. Governing Globalization, Polity Press,2002.
    4. Kenneth W.Thompson, Governance Ⅲ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governance: It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etting,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92.
    5. R.A.W.Rhode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Open University Press,1997.
    6. Tony Bovaird,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Routledge,2003.
    7. Merle Goldman & Roderick MacFarquhar,ed.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8. Mark Turner & David Hulme,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CMILLAN PRESS LTD.1997.
    9. John Wong和郑永年(编),The Naxun Legacy and China's Development,SingaPore and LOndon: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and World Scientific,2001.
    10. Jon Pierre, Debating Gover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1. Ian Marsh,Jean Blondel,and Takashi Inoguchi,ed. Democracy,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99.
    12.Jon Pierre and B.Guy Peters,Governance,Politics And the State, Macmillan Press Ltd,2000.
    13. Luc Rouban, Citizens and the New Govermance,IOS Press,1999.
    14. Linz Juan J. Presidential or Parliamentary Democracy:Does it Make a Different? Jan J. Linz and Arturo Valenzuela, eds., 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Baltimore:John Hps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
    15. Ziya Onis, The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Comparative Politics, 1991,24(1).
    16.Vivek Chibber, Bureaucratic Rati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ume 107, Number 4(January 2002).
    17. Stepanie Lautard, "State,Party,and Market:Chinese Politics and the Asian Crisi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20,No.3 July 1999.
    18 Jan Aart SchOlter.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cy in global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ee,2002(8).
    19. Jan Kooiman. Modern Governane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3.
    20. Bob Jessop. A Regulationist and State-theoretical Analysis, in Richard Boyd and Tak-Wing Ngo (ed.).Asian States:Beyond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5. pp.19-29.
    21. Draft Treaty establishing a Constitution for Europe, as submitted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uncil in Rome, Brussels,18 July 2003,Art.46.
    22. Cheng Yung-nien, The Chinese Model of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May 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