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历来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忽略产业组织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实施产业政策已经有20多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非常少,而且为数不多的产业组织政策都是围绕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展开的。这与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理论研究上的混乱不无关系。产业组织是产业结构的基础,产业组织合理化有助于理顺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为产业结构调整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善当前产业结构矛盾。因此,产业政策要重视产业组织合理化,如果忽视产业组织调整而过于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就有点舍本逐末了。制造业以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而一直备受产业政策重视,所以本文选择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合理化作为研究对象。
     第一章首先提出选择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制造业繁荣的表象下问题重重,我国对制造业的研究忽视了产业组织的重要性,产业组织合理化对制造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是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西方产业组织理论是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研究的基础和源头,本章首先回顾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虽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缺乏对产业组织合理化这一问题的研究,但是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推动了自由竞争和产业政策两种产业合理化思想的形成。接下来,本章梳理了中国对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研究,并对中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研究做了简评。
     第三章是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实践。首先梳理了中国产业组织演进的历史,然后介绍了中国产业组织合理化演进过程中伴随的产业政策干预,并指出我国产业政策干预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正是因为对产业组织政策的忽视和以往产业组织政策目标不合理。因此,产业政策要重视产业组织合理化。
     第四章是产业组织合理化的内涵。通常概念界定不清晰是研究无法深入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章首先定义了产业组织合理化,然后提出了当前产业组织合理化评价标准的困惑,分析阐述之后,提出多维度的产业组织合理化的评价标准及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目标。
     第五章构建了合理的产业组织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第四章提出的多维度评价标准,本章提出合理的产业组织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并构建了包括集中度、总资产贡献率和显示性指数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六章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对中国制造业30个大类的市场集中度、总资产贡献率和显示性指数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测算,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不高,有些行业趋向产业组织合理化,但是有些行业背离产业组织合理化。
     第七章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不合理的状况进行原因分析。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深受中国特色的所有制结构、地方政府以及产业政策的影响,当前中国产业组织不合理的实质是竞争不足。
     第八章针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竞争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对策建议。既要深化改革,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提高产业组织政策的地位,充分发挥产业组织政策的作用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并提出了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体系。
     本文通过规范分析方法构建了中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研究框架,并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制造业30个行业的产业组织合理化状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发现当前中国的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不高,有些行业趋向于产业组织合理化,有些行业背离产业组织合理化,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为:
     一是提出产业政策要重视产业组织合理化的观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多年,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片面强调产业结构调整而忽视产业组织调整。解决产业结构矛盾需要重视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
     二是界定了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概念,并构建了产业组织合理化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有效竞争、“结构主义”学派、“效率主义”学派等都未能有效衡量产业组织合理化的问题,本文结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提出以市场结构、经济绩效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三个维度作为产业组织合理化的评价标准,以市场集中度、总资产贡献率和显示性指数作为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是按照本文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状况进行测算和分析。对中国制造业30个大类的市场集中度、总资产贡献率和显示性指数进行了考察,得出中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整体不高,除烟草制品业以外,其他绝大部分行业都集中在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较低的水平。分析具体行业的变化趋势发现,只有5个行业趋向产业组织合理化,其他25个行业都背离产业组织合理化,尤其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作为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中企业最多的行业,不仅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集中度和总资产利润率呈现双下降趋势,表现出令人担忧的演变趋势。
     四是提出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体系。从市场结构、经济绩效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三个维度,提出包括鼓励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的竞争合作关系;提高产业的经济绩效,尤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行业的经济绩效;培育不同层次的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三方面在内的产业组织政策目标体系。
Our country has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emphsized the importance ofrestructing industries but ignored the adapta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tions. Since theend of1980s, we have adopted industrial policies for more than20years andimplemented a series of industrial policy documents. However, there were relativelyfew policies abou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ies, which are mostly about formationof proper market structur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re the foundation of industrialstructure, and proper arrangement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is beneficial tooptimations of relations in internal structure, paving the foundation for adaptation ofindustrial structure, accelerating the progress of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having partly resolved the confli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fore, industrialpolicies must accommodate the proper industrial organizaions. If we ignore theadopta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nd unduly emphazise the importance ofrescructuring industries, we may make the mistake of pursuing the trivivals andigoring the core materials. Manufacures, due to its contribution to whole economy,attracted most attention of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proper arrangement of industrialorganizatons constitutes the core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proposes the reasons of focusing on better arrangement ofindustrical organizaions in manufacture sector. Manufacture plays the key role inwhole economy. Under the surface of manufacture prosperity lays multiple problems.Scholars ignore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nd its importance to whole economicdevelopment.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basic theories and bibliographies. Western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ies are the basis and source of research about industrialorganiztions in China. This chapter, firstly,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Western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lthough there is no direct reseach on proper arrangement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in West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ies, reseach onindustrial organization helped shape the ideas of free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policies. Later on, this paper describs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China’s industrialorganization rationalization and make brief comments on this research.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emporal progresses of industrial policies and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Firstly deliniating the history ofChina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then introdusing the history of China industrialorganization accompanied by intervention of industrial polies, this chapter points outthe reason why our industrial policies did not reach their goals is the lack 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ies or improper objective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policies. Therefore, industrial polic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rationalization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meaning and scope of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s. Generally speaking, vague definition is the main obstacle to deep andthorough research. It then mentions the
     The fifth chapter builds a critarion for proper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Basingon multi-dimentional criratia put forward in the previous chapter, this chapterproposes the appropriate principles of selecting a set of critaria for industrialorganizations, and builds a critaria including concentration, contribution rate ofaggregate asset and appearance index.
     The sixth chaper does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s in China’s manufacture sector, and calculates respectively marketconcentration, aggregate asset contribution rate, appearance rate and its changes in30manufacture departments. This chapter finds inadequate rationalization 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s manufature. Some sectors may be approching the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but others are drifting away from therationalization.
     The seventh chapt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inadequate rationalization 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s manufature, which are property system withChina’s charateristics, local governments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The fundamentalreason is inadequate competition.
     The eighth chapt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ies targetted at inadequatecompetition in China’s manufatur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We should not onlydeepen reforms and let the market play the key role, but also improve the status 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ies and let industrial organizaion policies play theirparts.
     Through norm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builds a research structure about ther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Through positive analysis, thispaper calculates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in30China’smanufacture sectors. It finds inadequat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rationalization atpresent China. Some sectors are approaching rationalization, but others are drifingaway from rationalization.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ing:
     The first viewpoint is that industrial polic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erspective. China'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for many years, results have been poor. The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one-sidedemphasis on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ignored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 Resolve conflicts need to focus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 policies and promote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 second is that it defin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rationalization and builds a comprehensive criteria applied to industrial organizationrationalization. In cope with efficient competition, structuralism and efficientism,China’s criteria concerning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rationalization do not properlyaddress the issue at its core. This paper, basing on the new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organization rationaliza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proposes a set of criteria apprising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rationalization intri-dimentional of market stuctur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 globally. It also proposes a comprehensive star criteria according tomarket concentration, aggregate asset contribution and appearance index.
     The third result is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n China’s manufacture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is paper’s analysis structure. After studing onmarket concentration, aggregate asset contribution, and appearance index of China’s30manufacture sector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China’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rationalization is inadequate, except the tobacco sector. After analying specificsectors, this paper finds that only five sectors are approaching rationalization and25sectors are drifting away form rationalization. This problem is especially severe inblack metal smelting and planting sectors, though many “China enterprise500” areconcentrating on these sectors. They are demonstrating a dissappointted trend indecreasing concentration and net profit rate when faced with disadvantageou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last one is is that it proposes a system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yobjectives. It ris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which are the market structure, economicperformance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yobjective system include encouraging the formation of "Oligopoly, medium andsmall enterprises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improving economic performance industry, especially state-owned andstate-controlled industries, cultivating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引文
①安德鲁索,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个欧洲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P1.
    ②施蒂格勒.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1.
    ③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④黄桂田.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P2.
    ①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59.
    ②1994年3月25日《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③2005年12月2日《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
    ④田耘.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1999,(3).
    ⑤陈延林.入世与中国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J].南方经济,2003,(12).
    ⑥易伟义.当前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2).
    ⑦田耘.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1999,(3).P41.
    ⑧宋歌.中小企业发展与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D].武汉大学,2004.P4.
    ⑨王喜,韩玉梅.世界产业组织结构变化及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构想[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P56.
    ①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3.
    ②谢勇,柳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P2.
    ③谢勇,柳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P2.
    ④王华民.中国稀土产业组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P19.
    ⑤谢勇,柳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P2.
    ①按照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②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
    ①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③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http://gov.macrochina.com.cn/skins/1/stat/index.shtml?ny=1
    ④数据来自中国宏观经济网。http://gov.macrochina.com.cn/skins/1/stat/index.shtml?ny=1
    ⑤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10-2011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1,(10).P19.
    ①金碚,李钢.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贸经济,2007,(3).P4.
    ②陈立敏,王漩.中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基于产业竞争力层次观点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6).P57.
    ③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8.P36.
    ④陈文科.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竞争力分析[J].对外经贸,2013,(7).P7.
    ⑤李震,魏天巍.制造业就业增长及趋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9.P70.
    ⑥詹正茂,王裕雄.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P82.
    ⑦张丽杰.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波动[J].预测统计与决策,2012,(3).P110.
    ⑧张丽杰.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波动[J].预测统计与决策,2012,(3).P110.
    ①张丽杰.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波动[J].预测统计与决策,2012,(3).P111.
    ②张丽杰.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波动[J].预测统计与决策,2012,(3).P111.
    ③2002年之后,国家统计局对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没有再更新。从2003年到2011年的数据来自中国宏观经济网年度统计数据。根据制造业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分行业加总所得。http://gov.macrochina.com.cn/skins/1/stat/index.shtml?ny=1
    ①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09-2010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0,(11).P16.
    ②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09-2010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0,(11).P16.
    ③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09-2010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0,(11).P18.
    ④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09-2010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0,(11).P17.
    ⑤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10-2011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1,(10).P19.
    ⑥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11-2012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2,(10).P23.
    ⑦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09-2010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0,(11).P17.
    ①刘建江,徐长生.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5).P12.
    ②刘建江,徐长生.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5).P13.
    ③杨子帆.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4.P207.
    ①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8.P49.
    ②王家庭,王璇.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反思及其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7).
    ③吕政.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P78.
    ④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2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8.P58.
    ⑤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8.P56.
    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8.P49.
    ①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8.P49.
    ②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8.P49.
    ③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8.P47.
    ④王家庭,王璇.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反思及其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
    ①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http://data.stats.gov.cn/publish/index;jsessionid=EB8F1D0A0A7568812BAAB5BA516B89D1?m=
    ②数据根据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计算。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08/2013G500.htm
    ③李瑞海,陈宏民.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以家电汽车啤酒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1).P41.
    ④魏后凯.从重复建设走向有效竞争:中国工业重复建设与跨地区资产重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P66.
    ①武前波,宁越敏.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集中度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11,(2).P178.
    ②数据根据《2012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资料计算。
    ③魏后凯.从重复建设走向有效竞争:中国工业重复建设与跨地区资产重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P66.
    ④魏后凯.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集中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P26.
    ⑤魏后凯.从重复建设走向有效竞争:中国工业重复建设与跨地区资产重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P66.
    ⑥数据根据“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榜单2.0版)-财富中文网”计算
    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08/2013G500.htm
    ①资料来源: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榜单2.0版)-财富中文网。相关数据为根据此榜单进行计算的结果。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08/2013G500.htm
    ②马晓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难题与优化发展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6).P12.
    ③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2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8.P59.
    ④马晓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难题与优化发展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6).P12.
    ①王佳伟.绍兴纺织业应对“特别保障措施”的策略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0).P75.
    ②李瑞海,陈宏民.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以家电汽车啤酒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1).
    ①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69.
    ②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59.
    ③胡志乾,胡志宁.中国产业组织的调整、优化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④陈春.产业组织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5).P25-P26.
    ①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32.
    ②张青,刘彦.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J].经济师,2003,(2).P41.!
    ③克拉克森.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M].上海三联书店,1998.
    ①王云琪.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J].财经科学,2001,增刊.P112.
    ②详细论证请参见: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P521-525.
    ③谢志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P1.
    ④王云琪.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J].中国经贸导刊,2002,(6).P14.
    ①资料来源: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榜单2.0版)-财富中文网。相关数据为根据此榜单进行计算的结果。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08/2013G500.htm
    ②温源,500强榜单的喜与忧[N],光明日报,2013.7.23.
    ①“产业组织”对应的英文单词为“Industrial Organization”,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译为“工业组织”。
    ②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158.
    ③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157-P158.
    ④刘传江,李雪.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经济评论,2001(6).P104.
    ①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61.
    ②Alfred Marshall,Industry and Trade(London: Macmillan,1919),PP.257.
    ③Piero Sraffa,“The Laws of Returns under Competitive Condition”,EconomicJournal,1926,pp.535-550.
    ④斯拉法.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J].经济学译丛,1984,(5).
    ⑤张日波.重读“马歇尔冲突”-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梳理[J].浙江社会科学,2013,(2).P24.
    ⑥Edward H. Chamberlin,“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
    ⑦Joan Robinson,“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London:MacmillanLtd.,1933).
    ①李丹,吴祖宏.产业组织理论渊源、主要流派及新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P48-P55.
    ②TIO意味着以SCP范式为基础的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是否属于TIO有争议,大多学者赞成芝加哥学派属于TIO。
    ③植草益.日本的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的前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④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P4.
    ①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8).P3.
    ②王建军,曹巍.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7,(6).P20.
    ③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8).P4.
    ④余东华.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新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P49.
    ①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8).P4.
    ②李丹,吴祖宏.产业组织理论渊源、主要流派及新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P48-P55.
    ③魏娟,邢占文.产业组织理论三大流派综述及最新进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1).P83.
    ①牛晓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4,(3).P116-P123.
    ②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9).P4.
    ③李丹,吴祖宏.产业组织理论渊源、主要流派及新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P50.
    ④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9).P5.
    ⑤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9).P4.
    ⑥李丹,吴祖宏.产业组织理论渊源、主要流派及新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P50.
    ①李丹,吴祖宏.产业组织理论渊源、主要流派及新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P50.
    ②李丹,吴祖宏.产业组织理论渊源、主要流派及新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P50.
    ③董艳华,荣朝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近期进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P13.
    ④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9).P3.
    ⑤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9).P3.
    ①魏娟,邢占文.产业组织理论三大流派综述及最新进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1).P84.
    ②魏娟,邢占文.产业组织理论三大流派综述及最新进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1).P84.
    ③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新奥地利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0).P26.
    ④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新奥地利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0).P27.
    ①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新奥地利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0).P27.
    ②程玉春,夏志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及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P135.
    ③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新奥地利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0).P28.
    ④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新奥地利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0).P28.
    ⑤程玉春,夏志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及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P135.
    ①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新奥地利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0).P26-P29.
    ②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新奥地利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0).P29.
    ③李丹,吴祖宏.产业组织理论渊源、主要流派及新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P52.
    ④余东华.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P50.
    ①余东华.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P50-P51.
    ②余东华.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P51.
    ③余东华.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P51.
    ④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可竞争市场理论[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1).
    ⑤余东华.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P52.
    ⑥余东华.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P52.
    ①程玉春,夏志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及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P136.
    ①马金书.论日本产业组织理论和政策的特点[J].创造,1998,(9).P37.
    ②程玉春,夏志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及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P136.
    ③马金书.论日本产业组织理论和政策的特点[J].创造,1998,(9).P37.
    ④冯晓琦,万军.从产业政策到竞争政策:东亚地区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开经济研究,2005,(5).P65-P66.
    ⑤马金书.论日本产业组织理论和政策的特点[J].创造,1998,(9).P37.
    ①彼得·诺兰,张瑾.全球商业革命、瀑布效应以及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P134.
    ②宋方涛.全球商业革命下的瀑布效应与虹吸效应—应用于对泛珠江三角洲和台湾区域经济分工与协作的初步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11).P65.
    ③彼得·诺兰,张瑾.全球商业革命、瀑布效应以及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P135.
    ①宋方涛.全球商业革命下的瀑布效应与虹吸效应—应用于对泛珠江三角洲和台湾区域经济分工与协作的初步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11).P65.
    ②刘康.系统集成、瀑布效应及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挑战[J].金融前沿.2012(12).P41.
    ①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P185.
    ②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P185.
    ③程玉春,夏志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及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P132-P137.
    ①本部分仅指中国整体的产业组织合理化研究,不包括具体行业的产业组织合理化研究。
    ①王云琪.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J].财经科学,2001,增刊.
    ②王云琪.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J].中国经贸导刊,2002,(6).
    ③陈春,干春晖.产业组织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5).
    ④张青,刘彦.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J].经济师,2003,(2).
    ⑤谢地.产业组织优化与经济集约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⑥刘小铁.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4).
    ⑦谢志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①罗元青.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
    ②杨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途径-有效竞争[J].财经科学,2001,(5).!
    ③朱李鸣.怎样保证产业组织合理化[J].今日浙江.1999.12.25.
    ④牛桂敏.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我国产业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01,(3).P65.
    ⑤曹建海.试论有效竞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⑥朱李鸣.怎样保证产业组织合理化[J].今日浙江.1999.12.25.
    ⑦廖伟权.论垄断中性与产业组织合理化[J].学术研究,1998,(7).P27.
    ⑧孙卫敏,赵金国.寡头垄断与中小企业并存-成熟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⑨柯颖.从过度竞争到寡头垄断:我国产业组织优化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2,(9).
    ①刘小铁.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4).
    ②刘志红.上市公司成长与产业组织优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③孙天琦.产业组织结构研究—寡头主导,大中型企业共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④宋歌.中小企业发展与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D].武汉大学,2004.
    ⑤陈先运.构建大中小企业布局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J].理论学刊,2005,(9).
    ⑥余佳群,张凤新.论产业组织合理化及其实现路径[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5)
    ⑦李力.试论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J].现代财经,1998,(6).
    ⑧廖伟权.论垄断中性与产业组织合理化[J].学术研究,1998,(7).P27.
    ⑨谢志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P5.
    ⑩王仁喜,俞红珠.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途径的刍议[J].财经问题研究,1997,(4).
    ①李力.试论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J].现代财经,1998,(6).
    ②李春琦,刘克逸.转型期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选择[J].财贸经济,2003,(1).
    ③陈先运.构建大中小企业布局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J].理论学刊2005,(9).
    ④刘刚.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的现状及合理化途径[J].中州学刊,2007,(1).
    ⑤杜传忠.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山东经济,1997,(5).
    ⑥沈霖.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10).
    ⑦张延军.试论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J].改革与战略,1995,(3).
    ⑧王仁喜,俞红珠.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途径的刍议[J].财经问题研究,1997,(4).
    ①沈霖.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10).
    ②聂名华.试析产业组织缺陷及优化[J].江汉论坛,1993.3.22.P26.
    ③杜传忠.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山东经济,1997,(5).
    ④李春琦,刘克逸.转型期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选择[J].财贸经济,2003,(1).
    ⑤陈先运.构建大中小企业布局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J].理论学刊2005,(9).
    ⑥刘刚.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的现状及合理化途径[J].中州学刊,2007,(1).
    ⑦张延军.试论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J].改革与战略,1995,(3).
    ⑧李力.试论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J].现代财经,1998,(6).
    ⑨王述英,赵志成.我国产业组织现状、成因及合理化政策选择[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6).
    ⑩刘艳,刘吉林.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及调整优化对策[J].北方经济,2002.12.
    11李春琦,刘克逸.转型期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选择[J].财贸经济,2003,(1).
    ①汪航.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企业并购[D].四川大学,2003.
    ②何婷英.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
    ③刘志红.上市公司成长与产业组织优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④杨蕙馨.从进入退出角度看中国产业组织的合理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⑤高兰芳.中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道路探析[J].宁夏党校学报,2003,(4).
    ⑥余东华.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5,(3).
    ⑦梁军.产业模块化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J].经济体制改革,2008,(4).
    ⑧李志翠.发展产业集群:我国产业组织优化的新途径[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2).
    ⑨项枫.优化产业组织的路径选择-一种网络组织视角的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3.
    ⑩胡刚.中间性经济组织:对产业组织合理化内涵的新认识[J].中国经济问题,2001,(6).
    ①李振军.有效竞争概念的新界定[J].兰州学刊,2007,(6).P78.
    ②关于有效竞争与SCP分析框架之间的关系,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①马洪,孙尚清.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P690.
    ②马洪,孙尚清.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P690.
    ③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3.P187.
    ④五小企业即:小钢铁厂、小水泥厂、小化肥厂、小煤窑、小水电。
    ⑤汪小涓.建国以来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理论回顾[J].(载)管理世界,2004,(1).
    ①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P188.
    ②一机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的简称。其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于1949年。后几经重组与更名,于2008年重组并更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
    ③马洪,孙尚清.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P327.
    ④马洪,孙尚清.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P328.
    ①余东华.转型期中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5.P26.
    ②不含村办企业和个体企业。
    ③余东华.转型期中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5.P27.
    ④不计村以下所办工业企业。
    ⑤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P190-P191.
    ⑥不计村以下所办工业企业,若将村以下所办工业企业计算在内,份额下降将更加显著。
    ⑦陈小洪.中国工业集中度的初步研究—工业集中度的状况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
    ①杜朝晖.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P260.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1993年的数据进行计算。http://data.stats.gov.cn/publish/index;jsessionid=EB8F1D0A0A7568812BAAB5BA516B89D1?m=
    ③与1993年统计全部工业企业不同,2012年仅统计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④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2012年的数据进行计算。http://data.stats.gov.cn/publish/index;jsessionid=EB8F1D0A0A7568812BAAB5BA516B89D1?m=
    ⑤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3年统计的是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工业总产值,而2012年统计的是国有、国有联营及国有独资企业,集体及集体联营企业,外资、私营企业及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资产总计。
    ①这从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的变化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1998年至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年至2010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2011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②魏后凯.从重复建设走向有效竞争:中国工业重复建设与跨地区资产重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P66.
    ③武前波,宁越敏.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集中度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11,(2).P178.
    ④以销售额计算。
    ⑤魏后凯.从重复建设走向有效竞争:中国工业重复建设与跨地区资产重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P66.
    ⑥见中企联合网。http://www.cec1979.org.cn/
    ⑦武前波,宁越敏.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集中度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效应分析[J].经济
    地理,2011,(2).P178.
    ①武前波,宁越敏.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集中度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11,(2).P178.
    ②资料来源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江小涓.建国以来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J].管理世界.http://www.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2360
    ③见:1989年3月15日《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国发[1989]29号)。
    ④见:1994年3月25日《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①见:1994年3月12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通知》(国发〔1994〕
    17号)(已废止)。
    ②见:1995年6月20日《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令令第5号,1995年6月20日)(已废止)。
    ③见:1997年6月5日《关于公布第一批严重污染环境(大气)的淘汰工艺与设备名录的通知》(国经贸资[1997]367号)。
    ④见:1997年12月31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国家计委令第6号)(已废止)。
    ⑤见:1997年12月31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令第7号)(已废止)。
    ⑥见:1998年9月8日《关于印发〈建材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经贸产业[1998]572号)、1999年5月7日《关于印发〈建材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实施细则〉的通知》(建材规划发[1999]105号)。
    ⑦见:1999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玻璃厂小水泥厂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49号文)。
    ⑧见:1999年7月27日《关于公布取缔、关闭、淘汰小玻璃厂小水泥厂企业(生产线)名单的通知》(国家经贸委国经贸建材[1999]715号)。
    ⑨见:1999年8月9日《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国家经贸委令第14号)(已废止)。
    ⑩见:1999年1月22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国家经贸委令第6号)(已废止)、1999年12月30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二批)》(国家经贸委令第16号)(已废止)。
    11见:1999年9月14日《关于印发〈关于新(扩)建改建水泥粉磨站的规定〉的通知》(建材规划发[1999]218号)、1999年12月3日《〈关于新(扩)建改建水泥粉磨站的补
    充规定〉的通知》(建材规划便字[1999]98号)。
    ①见:2000年8月31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国家发展计划委、国家经贸委令第7号)(已废止)。
    ②见:2000年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钢铁厂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0号)。
    ③见:2000年6月16日《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计划委、外经贸部令第18号)(已废止)。
    ④见:2001年12月2日《“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国经贸行业[2001]1125号)。
    ⑤见:2005年12月2日《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国发[2005]40号)。
    ⑥见:2005年12月2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发改委令第40号)。
    ⑦见:2002年6月2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三批)》(国家经贸委令第32号)(已废止)。
    ⑧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09,(9).P27.
    ①见: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
    ②见:2010年4月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
    7号)。
    ③见:2010年8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工产业[2010]第111号)、2011年7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1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2012年6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2年第26号)、2012年9月
    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2年第39号)、2013年7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3年第35号)、2013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3年第44号)、2013年9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3年第46号)。
    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43).P32.
    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43).P32.
    ①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43).P32.
    ②金碚,吕铁.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0,(8).P17.
    ③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2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8.P58.
    ④杨波,别被“世界500强”榜单蒙蔽了双眼[N],中国中小企业,2013.8.
    ①温源,500强榜单的喜与忧[N],光明日报,2013.7.23.
    ②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8.P47.
    ③见:1994年3月25日《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④见:2001年12月2日《“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国经贸行业[2001]1125号)。
    ⑤见:2005年12月2日《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
    ①见:1994年3月25日《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②2001年12月2日《“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国经贸行业[2001]1125号)。
    ③2005年12月2日《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
    ①冯晓琦,万军.从产业政策到竞争政策:东亚地区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开经济研究,2005,(5).P65-P66.
    ②王慧炯,陈小洪.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P438.
    ③产业政策通常可分为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与产业技术政策,其中产业技术政策可以视为实现特定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目标的措施、手段,产业布局政策则可以归并到产业结构政策中去(见胡立君,石军伟.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互动关系的实现机理研究[J].中国工业济,2005,(5). P51.)。因此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政策的两大基本政策。
    ④杜朝晖.产业组织理论[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P217.
    ⑤谢勇,柳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P259-P260.
    ①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296-P299.
    ①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P1148.
    ②亢世勇.新词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③于根元.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P1094.
    ④安汝磐,赵玉玲.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P287.
    ⑤谢纪锋.小学生应用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⑥优良是指“良好;非常好”。见: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P989.
    ⑦谢纪锋.小学生应用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⑧安汝磐,赵玉玲.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P282.
    ①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P175-P189.
    ②谢勇,柳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P131-P132.
    ③廖伟权.论垄断中性与产业组织合理化[J].学术研究,1998,(7).P27.
    ④刘志红.上市公司成长与产业组织优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P5.
    ⑤汪航.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企业并购[D].四川大学,2003.P4.
    ⑥王云琪.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J].财经科学,2001,增刊.P110.
    ⑦李力.试论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J].现代财经,1998,(6).
    ⑧张延军.试论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J].改革与战略,1995,(3).
    ⑨余东华.转型期中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5.P19-P20.
    ①简新华.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P187.
    ②谢勇,柳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③余佳群,张凤新.论产业组织合理化及其实现路径[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5).
    ①程玉春,夏志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及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P132-P137.
    ①John M.Clark,Toward a Concept of Workable Competition, American EconomicReview,Vol.30(1940),PP.241-259.
    ②史际春.经济法学评论(第1卷).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P377.
    ③国内很多文献将克拉克1940年提出的“Workable Competition”错译为有效竞争,而实际上这个词是“可行性竞争”。有效竞争(effective competition)是克拉克1961年在《Competition as a Dynamic Process》一书中提出的。
    ④John M.Clark.Competition as a Dynamic Process,Washingt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61.
    ①李振军.有效竞争概念的新界定[J].兰州学刊,2007,(6).P78.
    ②牛桂敏.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我国产业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01,(3).P65.
    ①王慧炯,陈小洪.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P404.
    ②王慧炯,陈小洪.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P422-P423.
    ①廖伟权.论垄断中性与产业组织合理化[J].学术研究,1998,(7).P27.
    ②刘小铁.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4).
    ③孙卫敏,赵金国.寡头垄断与中小企业并存-成熟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④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⑤毛林根.结构行为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⑥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32.
    ⑦X非效率是指垄断企业的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
    ⑧企业规模结构是指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它同时反映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见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35.
    ⑨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33.
    ①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36.
    ②王慧炯,陈小洪.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P399.
    ③王慧炯,陈小洪.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P400.
    ④谢志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P1.
    ①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前言.
    ②谢志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P5.
    ①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①曼昆.经济学原理6(上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316.
    ①张宏.发达国家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化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岳论丛.2006.(3).
    ②郭波,吕守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西方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轨迹及其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06,(1).P73.
    ①1984年首次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分别于1994年、2002年和2011年进行了三次修订,对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做了调整和修改,为保证行业的可比较性,本文使用2002年修订之后的年份数据,因此使用2003年到2011年的数据。
    ①曹建海.关于“过度竞争”的经济字含义[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6).
    ②安德鲁索,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个欧洲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P95.
    ③李停.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P31.
    ④Bain,J.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Press,1968.
    ①李停.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P32.
    ②安德鲁索,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个欧洲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P96.
    ③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04.
    ④安德鲁索,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个欧洲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P97.
    ①李停.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P34.
    ②安德鲁索,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个欧洲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P98.
    ③安德鲁索,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个欧洲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P99.
    ④安德鲁索,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个欧洲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P95.
    ①杜朝晖.产业组织理论[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P173-174.
    ②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39.
    ③安德鲁索,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个欧洲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P341-P355.
    ④安德鲁索,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个欧洲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P341.
    ⑤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29.
    ①国家统计局工业指标解释。http://www.stats.gov.cn/tjsj/zbjs/201310/t20131029_449443.html
    ②国家统计局工业指标解释。http://www.stats.gov.cn/tjsj/zbjs/201310/t20131029_449443.html
    ③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的计算方法来自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④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30.
    ①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31.
    ②卫迎春,李凯.我国制造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3).P101.
    ③卫迎春,李凯.我国制造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3).P101.
    ④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4,(5).P31-P33.
    ⑤周星,付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科研管理,2000.(3).P34.
    ①卫迎春,李凯.我国制造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3).P102.
    ②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4,(5).P33.
    ③陈立敏,国际竞争力就等于出口竞争力吗?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对比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12). P11-P12.
    ④金碚,李刚.加入W T 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P12.
    ⑤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09-2010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0,(11).P19.
    ①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09-2010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0,(11).P19.
    ②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09-2010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0,(11).P19.
    ③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09-2010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0,(11).P19.
    ④李停.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P35.
    ⑤李停.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P35.
    ①李停.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P32.
    ②李停.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P36.
    ③李停.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P39.
    ④Rosenbluth,Gideon,“Measures of Concentration”,in George J.Stiglered,Business Concentration and Price Policy(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55),pp.57-95.
    ⑤魏后凯.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集中的实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P41-P42.
    ⑥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30.
    ①国家统计局工业指标解释。http://www.stats.gov.cn/tjsj/zbjs/201310/t20131029_449443.html
    ②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31.
    ③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131.
    ④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10-2011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1,(10).P19.
    ①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10-2011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1,(10).P19.
    ①详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183-P253。
    ①李停.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P34.
    ②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分析[J].管理世界.2002,(4).P64.
    ③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分析[J].管理世界.2002,(4).P63-71.
    资料来源: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和国泰安非上市公司数据库http://www.gtarsc.com/p/sq/。
    ①余东华.美国制造业市场集中趋势及其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4.(11).P67.
    ①资料来源: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和国泰安非上市公司数据库http://www.gtarsc.com/p/sq/
    ①即国家统计局中的注册登记类型。
    ①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10-2011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1,(10).P19.
    ①杜朝晖.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P263.
    ②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①资料来源:新浪财经“2013中国企业500强发布国企仍占主导地位”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0831/150916626419.shtml
    ②该数据与财富中国企业500强中数据差距较大。2013年,财富中国企业500强的总营业收入为26.18万亿元,总利润为2.17万亿元,总市值为24.86万亿元。
    ③资料来源:新浪财经“2013中国企业500强发布国企仍占主导地位”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0831/150916626419.shtml
    ①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2003年至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年至2010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由于2011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企业数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所以本文只计算了2003年到2010年的企业数变化。
    ①汪伟,史晋川.进入壁垒与民营企业的成长—吉利集团案例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04.(2).
    ②陈天慈.中国产业壁垒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P61.
    ③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
    ①陈明森,产能过剩与地方政府进入冲动[J],天津社会科学,2006,(5).
    ②盖骁敏.过度竞争与国有企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4).P12.
    ①刘志铭.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的自然垄断、政府垄断及规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3,(11).P9.
    ①黄世瑾,赵志国.生产一吨螺纹钢只赚一瓶“可口可乐”钢企的非钢化生存[N],上海证劵报,2013.9.25.
    ②刘小鲁,地方政府主导型消耗战与制度性退出壁垒[J],世界经济,2005,(9).P33.
    ③周绍东.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与行政性进入退出壁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4).P80.
    ①曹建海.关于“过度竞争”的经济学含义[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6).P16.
    ②高拴平.我国产业过度竞争的类型及其治理[J].财经研究.1997,(10).P35.
    ③汪小涓.建国以来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理论回顾[J].(载)管理世界,2004,(1).
    ④冯晓琦,万军.从产业政策到竞争政策:东亚地区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开经济研究,2005,(5).P65-P66.
    ⑤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09,(9).P27.
    ①资料来源于新华财经: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4/15/content_11188301.htm。
    原文题目为《揭秘产业规划出台内幕》,来源于扬子晚报,2009.4.15.
    ②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09,(9).P26-P27.
    ③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09,(9).P28.
    ①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09,(9).P28.
    ②《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2006.3.12.
    ③见: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
    ④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09,(9).P30.
    ⑤2005年7月8日《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发改委令第35号)。
    ①2005年7月8日《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发改委令第35号)。
    ②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09,(9).P30.
    ③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09,(9).P30.
    ①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全文)》。
    ②在英文中,所有权是“ownership”,而产权是“product rights”。
    ③谢鲁江.国企:不搞私有化,但要深化产权改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5).P19.
    ④谢鲁江.国企:不搞私有化,但要深化产权改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5).P19.
    ①谢鲁江.国企:不搞私有化,但要深化产权改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5).P20.
    ②谢鲁江.国企:不搞私有化,但要深化产权改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5).P18.
    ①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全文)》。
    ②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全文)》。
    ③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全文)》。
    ①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全文)》。
    ②刘小鲁.地方政府主导型消耗战与制度性退出壁垒[J].世界经济.2005,(9).P39.
    ③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全文)》。
    ①高燕妮.试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委托—代理关系[J].改革与战略.2009,(1).P66.
    ②谢旭人.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促进又好又快发展[J].求是杂志.2010,(22).P33.
    ③谢旭人.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J].求是杂志.2010,(7).P34.
    ①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全文)》。
    ①郭立宏.产业组织政策效应与产业组织优化[J].生产力研究,1995,(2).P47.
    ②谢鲁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重中之重[N].学习时报,2013.5.6.
    ①付彩霞.国家战略利益的凸现与产业组织政策的新变化[J].学术研究.2001,(4).
    ①彼得·诺兰,张瑾.全球商业革命、瀑布效应以及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P139.
    ①孙天琦.产业组织结构研究—寡头主导,大中型企业共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P63.
    ②孙卫敏,赵金国.寡头垄断与中小企业并存-成熟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P67.
    ①金太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5).P56.
    ②张静.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织政策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4).
    ①见:1994年3月25日《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①谢鲁江.国企:不搞私有化,但要深化产权改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5).P20.
    ②谢鲁江.把握我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的新定位[J].前线.2012,(6).P25.
    [1] Alfred Marshall,Industry and Trade(London: Macmillan,1919)pp.257.
    [2] Piero Sraffa,“The Laws of Returns under CompetitiveCondition”,Economic Journal,1926,pp.535-550.
    [3] John M.Clark,Toward a Concept of Workable Competition, AmericanEconomic Review,Vol.30(1940),pp.241-259.
    [4] John M.Clark.Competition as a Dynamic Process,Washington: TheBrookings Institution,1961.pp.72-84.
    [5] Stigler,George J.,1964:“A Theory of Oligopoly,”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72.pp.44-61.
    [6] Rosenbluth,Gideon,1955:“Measures of Concentration”,in GeorgeJ.Stiglered, Business Concentration and Price Policy,N.J.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pp.57-95.
    [7]田耘.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1999,(3).
    [8]陈延林.入世与中国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J].南方经济,2003,(12).
    [9]易伟义.当前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2).
    [10]王喜,韩玉梅.世界产业组织结构变化及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构想[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11]张柄政,潘晖.中国制造2010-2011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年度实力榜[J].中国海关,2011,(10).
    [12]金碚,李钢.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贸经济,2007,(3).
    [13]陈立敏,王漩.中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基于产业竞争力层次观点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6).
    [14]陈文科.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竞争力分析[J].对外经贸,2013,(7).
    [15]李震,魏天巍.制造业就业增长及趋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9.
    [16]张丽杰.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波动[J].预测统计与决策,2012,(3).
    [17]李瑞海,陈宏民.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以家电汽车啤酒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1).
    [18]武前波,宁越敏.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集中度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11,(2).
    [19]马晓河.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难题与优化发展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6).
    [20]王佳伟.绍兴纺织业应对“特别保障措施”的策略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0).
    [21]王家庭,王璇.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反思及其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7).
    [22]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23]刘建江,徐长生.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5).
    [24]杨子帆.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25]金碚,吕铁.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0,(8).
    [26]胡志乾,胡志宁.中国产业组织的调整、优化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27]陈春,干春晖.产业组织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5).
    [28]张青,刘彦.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J].经济师,2003,(2).
    [29]王云琪.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J].财经科学,2001,增刊.
    [30]王云琪.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J].中国经贸导刊,2002,(6).
    [31]刘传江,李雪.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经济评论,2001,(6).
    [32]斯拉法.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J].经济学译丛,1984,(5).
    [33]张日波.重读“马歇尔冲突”-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梳理[J].浙江社会科学,2013,(2).
    [34]李丹,吴祖宏.产业组织理论渊源、主要流派及新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
    [35]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8).
    [36]王建军,曹巍.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7,(6).
    [37]余东华.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
    [38]魏娟,邢占文.产业组织理论三大流派综述及最新进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1).
    [39]牛晓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4,(3).
    [40]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9).
    [41]董艳华,荣朝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近期进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2]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9).
    [43]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新奥地利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0).
    [44]程玉春,夏志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及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5]夏大慰.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可竞争市场理论[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1).
    [46]马金书.论日本产业组织理论和政策的特点[J].创造,1998,(9).
    [47]彼得·诺兰,张瑾.全球商业革命、瀑布效应以及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P134.
    [48]宋方涛.全球商业革命下的瀑布效应与虹吸效应—应用于对泛珠江三角洲和台湾区域经济分工与协作的初步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11).P65.
    [49]刘康.系统集成、瀑布效应及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挑战[J].金融前沿.2012(12).P41.
    [50]冯晓琦,万军.从产业政策到竞争政策:东亚地区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开经济研究,2005,(5).
    [51]刘小铁.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4).
    [52]杨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途径-有效竞争[J].财经科学,2001,(5).
    [53]朱李鸣.怎样保证产业组织合理化[J].今日浙江,1999.
    [54]牛桂敏.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我国产业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01,(3).
    [55]曹建海.试论有效竞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56]柯颖.从过度竞争到寡头垄断:我国产业组织优化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2,(9).
    [57]陈先运.构建大中小企业布局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J].理论学刊,2005,(9).
    [58]余佳群,张凤新.论产业组织合理化及其实现路径[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5).
    [59]李力.试论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J].现代财经,1998,(6).
    [60]王仁喜,俞红珠.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途径的刍议[J].财经问题研究,1997,(4).
    [61]李春琦,刘克逸.转型期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选择[J].财贸经济,2003,(1).
    [62]刘刚.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的现状及合理化途径[J].中州学刊,2007,(1).
    [63]杜传忠.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山东经济,1997,(5).
    [64]沈霖.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10).
    [65]张延军.试论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J].改革与战略,1995,(3).
    [66]聂名华.试析产业组织缺陷及优化[J].江汉论坛,1993.3.22.
    [67]王述英,赵志成.我国产业组织现状、成因及合理化政策选择[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6).
    [68]刘艳,刘吉林.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及调整优化对策[J].北方经济,2002.12.30.
    [69]赵三宝,沈雪达.产业的自组织理论和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7,(5).
    [70]闵宗陶,杨秀云.国有企业自组织能力的培育与产业组织优化[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2).
    [71]杨蕙馨.从进入退出角度看中国产业组织的合理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72]高兰芳.中国产业组织合理化道路探析[J].宁夏党校学报,2003,(4).
    [73]余东华.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5,(3).
    [74]梁军.产业模块化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J].经济体制改革,2008,(4).
    [75]李志翠.发展产业集群:我国产业组织优化的新途径[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2).
    [76]胡刚.中间性经济组织:对产业组织合理化内涵的新认识[J].中国经济问题,2001,(6).
    [77]李振军.有效竞争概念的新界定[J].兰州学刊,2007,(6).
    [78]牛桂敏.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我国产业组织发展的必然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01,(3).
    [79]汪小涓.建国以来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理论回顾[J].(载)管理世界,2004,(1).
    [80]陈小洪.中国工业集中度的初步研究—工业集中度的状况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参考,1992,(2).
    [81]董晓宇,郝灵艳.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定量研究:改革开放30年市场化指数的测度[J].当代经济管理,2010,(6).
    [82]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3,(5).
    [83]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J].宏观经济管理,1996,(2).
    [84]常修泽,高明华.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及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1998,(11).
    [85]樊纲,王小鲁.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
    [86]许明强,唐浩.产业政策研究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J].社会科学家,2009,(2).
    [87]汪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产业政策的转型—兼论中国产业政策的转型取向[J].学术月刊,2003,(3).
    [88]胡立君,石军伟.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互动关系的实现机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89]金太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5).
    [90]廖伟权.论垄断中性与产业组织合理化[J].学术研究,1998,(7).
    [91]孙卫敏,赵金国.寡头垄断与中小企业并存-成熟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92]张宏.发达国家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化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岳论丛,2006.(3).
    [93]郭波,吕守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西方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轨迹及其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06,(1).
    [94]曹建海.关于“过度竞争”的经济字含义[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6).
    [95]卫迎春,李凯.我国制造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3).
    [96]陈立敏,国际竞争力就等于出口竞争力吗?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对比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12).
    [97]金碚,李刚.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0).
    [98]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分析[J].管理世界.2002,(4).
    [99]余东华.美国制造业市场集中趋势及其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4,(11).
    [100]汪伟,史晋川.进入壁垒与民营企业的成长—吉利集团案例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04.(2).
    [101]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
    [102]陈明森.产能过剩与地方政府进入冲动[J],天津社会科学,2006,(5).
    [103]盖骁敏.过度竞争与国有企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4).
    [104]刘志铭.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的自然垄断、政府垄断及规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3,(11).
    [105]刘小鲁.地方政府主导型消耗战与制度性退出壁垒[J],世界经济,2005,(9).
    [106]周绍东.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与行政性进入退出壁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4).
    [107]高拴平.我国产业过度竞争的类型及其治理[J].财经研究,1997,(10).
    [108]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09,(9).
    [109]谢鲁江.国企:不搞私有化,但要深化产权改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5).
    [110]高燕妮.试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委托—代理关系[J].改革与战略,2009,(1).
    [111]谢旭人.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J].求是杂志,2010,(7).
    [112]郭立宏.产业组织政策效应与产业组织优化[J].生产力研究,1995,(2).
    [113]付彩霞.国家战略利益的凸现与产业组织政策的新变化[J].学术研究,2001,(4).
    [114]谢鲁江.把握我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的新定位[J].前线,2012,(6).
    [115]张静.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织政策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4).
    [116]胡红梅,陈咏梅.技术进步与西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117]宋歌.中小企业发展与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D].武汉大学,2004.
    [118]王华民.中国稀土产业组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119]谢志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120]罗元青.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
    [121]刘志红.上市公司成长与产业组织优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122]汪航.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企业并购[D].四川大学,2003.
    [123]何婷英.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
    [124]项枫.优化产业组织的路径选择-一种网络组织视角的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3.
    [125]余东华.转型期中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5.
    [126]李停.市场结构、产权和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理论与经验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127]魏后凯.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集中的实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128]陈天慈.中国产业壁垒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
    [129]杨波.别被“世界500强”榜单蒙蔽了双眼[N],中国中小企业,2013.8.
    [130]温源.500强榜单的喜与忧[N],光明日报,2013.(7).
    [131]黄世瑾,赵志国.生产一吨螺纹钢只赚一瓶“可口可乐”钢企的非钢化生存[N],上海证劵报,2013,(9).
    [132]谢鲁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重中之重[N].学习时报,2013,(5).
    [133]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4]安德鲁索,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一个欧洲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135]施蒂格勒.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6]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7]黄桂田.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38]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9]谢勇,柳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140]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1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8.
    [141]詹正茂,王裕雄.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42]魏后凯.从重复建设走向有效竞争:中国工业重复建设与跨地区资产重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43]吕政.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44]克拉克森.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45]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4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7]植草益.日本的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的前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48]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49]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50]谢地.产业组织优化与经济集约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51]孙天琦.产业组织结构研究—寡头主导,大中型企业共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52]史际春.经济法学评论(第1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53]马洪,孙尚清.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4]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3.
    [155]世界银行1984年经济考察团.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156]中央大学经济研究所.战后日本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57]杜朝晖.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58][日]伊藤元重等.产业政策的经济分析[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8.
    [159][日]小宫隆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4.
    [160]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日本总合研究所.现代日本经济事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61]王慧炯,陈小洪.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162]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63]亢世勇.新词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64]于根元.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165]安汝磐,赵玉玲.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66]简新华.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P187.
    [167]毛林根.结构行为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6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69]曼昆.经济学原理6(上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70]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71]《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2006.3.12.
    [172]2005年7月8日《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发改委令第35号)。
    [173]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全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