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小说叙事的演变及其背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The Evolvement of the Narration and Cause in the Educated Youth Novels
  • 作者:刘可可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学位年度:2006
  • 导师:李新宇
  • 学科代码:050106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6-10-01
摘要
本文梳理了三个时代述本的特质,并分析了这一特质与其时代语境的紧密对应关系,进而探讨了创作主体精神状况在这一对应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本文发现创作主体因为其自身的局限,成为时代主潮的追随者而无法审视并超越时代,因此在时代——创作主体这二者之间,对文本起主导作用的只有时代本身,因此得出结论说,创作主体精神的孱弱导致了文本对时代性的极度顺从而难以产生超越它的审美力量。
     本文首次考察了散见于文革时期各种文学期刊上的中短篇小说,对后新时期知青小说的系统梳理也属首次;本文发现了一元化的文革社会对全知叙事的青睐,而试图消解文革影响的新时期则倾向于限知叙事,为文体变化与社会语境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个案;本文发现了时代演变与作家的生命断裂这一当代文学史上值得关注的问题。
From 1970~(th) to the early years of 21 century, three different narrated texts which describe the historical event of "Up to the mountains and down to the villages" have appeared. They are the different descriptions to the same historical event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the new period, the post-new period. They show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and limitation of the times. What are the reasons which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phenomenon? How can we evaluate it? The thesis trie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e thesis firstl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hree narrated texts, and analyze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the texts and times. The thesis also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writers' spiritual conditions, and finds that writers become the adherent of times; they cannot survey and surpass times. Therefore, times is the dominant force to affect texts. In this way, the characteristic of texts from its times have the brand of its times' limit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e thesis argues that the weaknesses of writer's spirit lead to
引文
1 李平:《一代新人的典型形象——小说(高山春水)读后》,《吉林文艺》,1972年9月号。
    2 朱晶:《应当站在路线的高度描写英雄人物——对春花形象塑造的几点看法》,《吉林文艺》,1972年11月号。
    3 葵光:《有益的探索——喜读(高山春水)》,《吉林文艺》,1972年10月号。
    4 蛟河县 求实:《春花的形象为什么不高大》,《吉林文艺》,1972年12月号。
    5 科右前旗 陈汉:《从路线斗争高度看春花形象》,《吉林文艺》,1973年1月号。
    6 文平:《从<高山春水>的讨论谈塑造英雄人物的几个问题》,《吉林文艺》,1973年3月号。
    7 《评小说<伤痕>——来稿摘登(十篇)》,《文汇报》,1978.8.22第4版。
    8 吴强:《可喜的新花》,《文汇报》,1978.8.29第4版。
    9 孙小淇:《<伤痕>出了“格”吗?》,《文汇报》,1978.8.29第4版。
    10 肖地:《一篇值得重视的好作品——谈<伤痕>》,《光明日报》,1978.9.29第3版。
    11 荒煤等:《<伤痕>也触动了文艺创作的伤痕!》,《文汇报》,1978.9.19第4版。
    12 程德培:《“雯雯”的情绪天地——读王安忆的短篇近作》,《上海文学》,1981年7月号。
    13 孟繁华:《越过“满盖荒原”后的沉思——评梁晓声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电大文科园地》,1983年第3期。
    14 黄伟宗:《艺术的节制——评孔捷生的“第二步”,兼论“意识流”》,《广州文艺》,1981年第10期。
    15 季红真:《沉雄苍凉的崇高感——论张承志小说的美学风格》,《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6期。
    16 董之林:《知青题材的现代意蕴——评中篇小说<流浪汉的神采>》,《文论报》,1989.1.15第2版。
    17 郭小东:《中国当代知青文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
    18 许佩卿:《试论<黄金时代>的荒诞意识》,《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9 陈晓明:《理想主义年华的绝唱——评潘婧<抒情年华>》,《南方文坛》,2002年第5期。
    20 白晓东:《“身体的秘密”,身体的语言——读<抒情年华>的语言结构》,《南方文坛》,2002年第5期。
    21 叶虎:《新时期“知青小说”模式管窥》,《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2月,第14卷第1期。
    22 王源:《新时期“知青小说”主题的嬗变》,《兰州大学学报》,1997,25[1]。
    23 刘雁冰:《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知青文学的情感特征》,《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4 朱维妙:《知青小说中的英雄主义再解读》,《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5 康长福:《论知青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齐鲁学刊》,2000年第6期。
    26 金雪芬:《感伤者的浪漫激情——论知青文学的理想主义潮流》,《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21卷增刊。
    27 贺绍俊:《绕不开理想情结的知青小说》,《南方文坛》,总65期。
    28 康长福:《苦涩的乡土记忆与温暖的灵魂家园——试论知青文学史的乡村情结》,《枣庄师专学报》,2001年12月,第18卷第6期。
    29 郁影、刘晓芙:《浅谈知青小说的审美风格》,《沈阳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15卷第1期。
    30 谢玉珊:《自叙深情哲理——知青小说总体审美风格透视》,《天中学刊》,1998年8月,第13卷增刊。
    31 王源:《知青小说审美风格的流动》,《兰州大学学报》,1999,27(2)。
    32 潘皓:《无法超越的自我——论知青文学的叙事策略及其不足》,《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
    33 王源:《略论知青作家视野中的知青历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4 谢冰:《右派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的历史局限》,《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35 王寰鹏:《梁晓声知青小说英雄叙事新解》,《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
    36 王彬彬:《“知青”的话语霸权》,《文艺报》,1998/6/4。
    37 南帆:《抗拒遗忘》,《南方文坛》,总65期。
    38 李平:《放弃“知青情结”,走向澄明境界——中国文化消极沉积层的当代个案分析》,《世纪中国/公共平台》,2001/5D。
    39 黎学文:《冷眼看知青》,《书屋》,2002年第2期。
    40 徐友渔:《知青经历和下乡运动——个体经验与集体意识的对话》,《北京文学》, 1998年第6期。
    41 老例:《知青与农民——跟彬彬聊聊》,华夏知青网。
    42 王力坚:《有关知青文学话语质疑的思考——为知青文学一辩》,《二十一世纪》网络版, 2002年8月号,总第5期。
    43 董之林:《走出历史的雾霭》,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44 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5 姚新勇:《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年)》,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46 郭小东:《幽闭语境中的知青文学——新中国知青文学史纲·序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7 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9 参见: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第33—35页。
    50 虽然文革是1976年结束的,但1976—1978年的文学依然具有明显的文革时期的特征,所以一般把1976—1978年也算作文学上的文革时期。
    51 邓普:《军队的女儿》,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
    52 黄天明:《边疆晓歌》,作家出版社,1965年版。
    53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编者按中引述了毛泽东的指示,《人民日报》,1968年12月22日,第1版。
    54 李新宇:《“文革”诗歌略论》,《齐鲁学刊》,1993年第3期,第108页。
    55 长春 候树槐:《高山春水》,《吉林文艺》,1972年1月号。
    56 郭先红:《征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6月第1版。
    57 汪雷:《剑河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9月第1版。
    58 《终身课题——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创作选(小说)》,江苏人民出版社,1974年2月第1版。
    59 上海市属国营农场三结合创作组:《农场的春天》,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第1版、
    60 农村版图书编写小组:《红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短篇小说集》,农村读物出版社,1976年1月第1版。
    61 参见: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64—265页。
    62 引自:同上,第172页。
    63 同上。
    64 同上。
    65 郑义:《永恒的流浪——郑义自传》,《作家》,1988.5,第50页。
    66 孔捷生:《大林莽》,花城出版社,1985.5,第256页。
    67 兵团某部陆星儿:《牛角》,《黑龙江文艺》,1975年第3期。
    68 陆星儿:《枫叶殷红》,《人民文学》,1976年第1期。
    69 株洲市郊区知识青年王坚革:《先锋》,《湘江文艺》,1975年第3期。
    70 苍梧县插队知识青年吴江:《百柳河畔机声扬》,《广西文艺》,1974年4月号。
    71 铁岭下乡知识青年 张雄霄:《新放炮员》,《辽宁文艺》,1975年第7期。
    72 金荣章:《红柳的歌》,《征文》,1973年第2期。
    73 贡淑芬:《红柳丛丛》,《新疆文艺》,1975年第2期。
    74 张长弓:《友谊的种籽》,《内蒙古文艺》,1973年第4期。
    75 陆基民:《丰收时节》,《广东文艺》,1975年第4期。
    76 通河县 韦尚田:《黑龙江文艺》,1974年第6期。
    77 南梁农场秉勋:《新节目》,《宁夏文艺》,1976年第1期。
    78 纪延华:《雁鸣湖畔》,吉林人民出版社,1973年12月第1版。
    79 藏族 尕藏才旦:《红十字药箱》,《甘肃文艺》,1974年第2期。
    80 工人 马友庄:《山花歌》,《甘肃文艺》,1974年第1期。
    81 马继红:《百草园的风雨》,《青海文艺》,1977年第2—3期。
    82 沈阳 王瑞起、刘凤祥,《山花》,《辽宁文艺》,1974年第9期。
    83 萝北县 路宁:《怒涛》,《黑龙江文艺》,1976年第5期。
    84 百色县 彭绍昌:《上课》,《广西文艺》,1972年第4期。
    85 海南 克兰:《小伙伴》,《四川文艺》,1975年6月总第27期。
    86 张永秀:《南山红梅》,《朝霞》,1975年第4期。
    87 井陉社员 康传熹:《鹰嘴崖》,《河北文艺》,1973年第4期。
    88 化石:《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四川文艺》,1976年第5期。
    89 锦州 闻雨:《根深叶茂》,《辽宁文艺》,1974年第6期。
    90 余松岩:《扎根》,《广东文艺》,1976年第3期。
    91 宋振国:《茶山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6年8月第1版。
    92 张抗抗:《分界线》,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93 钟虎、石冰:《鼓角相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5月第1版,
    94 《延河在召唤》写作组:《延河在召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5月第1版。
    95 《红花》创作组集体创作,张向午执笔:《红花》,辽宁人民出版社,1976年4月第1版。
    96 毛泽东:《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之批示,1955年12月。
    97 郭先红:《征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6月第1版,内容简介。
    98 宋振国:《茶山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6年8月第1版,内容说明。
    99 钟虎、石冰:《鼓角相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5月第1版,内容说明。
    100 此观点最初由江青在《纪要》中提出,但集中充分的论述见于《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初澜,陕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1版,第25页。
    101 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学员栾淑芳:《清脆的鞭声》,《吉林文艺》,1974年3月号,第38页。
    102 同上,第39页。
    103 周衍:《牤牛石》,《青海文艺》,1975年第3期,第38页。
    104 融安县李煊荣:《小山鹰》,《广西文艺》,1972年第4期,第8页。
    105 海安县 张贵驰:《海花》,选自《终身课题——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创作选(小说)》,江苏人民出版社,1974年2月第1版。
    106 解放军某部 申建军:《额吉淖尔的女儿》,《内蒙古文艺》,1977年第2期。
    107 何春生:《大路旁》,选自《红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短篇小说集》,农村读物出版社,1976年1月第1版,第15页。
    108 周山湖:《鞋》,同上,第40页。
    109 讲述部分见182—190页,所引用的部分见183—184页。郭先红:《征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6月第1版。
    110 同上,第188页。
    111 同上,第208页。
    112 钱世明:《雪松》,《辽宁文艺》,1974年第2期,第41页。
    113 吴潇:《山村来信》,《内蒙古文艺》,1974年第1期,第52页。
    114 颜明东:《高高的云杉树》,《甘肃文艺》,1976年第6期,第65页。
    115 刘学道:《丰收序曲》,《四川文艺》,1973年12月总第9期。
    116 华彤:《延安的种子》,选自《红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短篇小说集》,农村读物出版社,1976年1月第1版。
    117 余松岩:《扎根》,《广东文艺》,1976年第3期,第56页。
    118 黄河清:《山村兄妹》,选自《红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短篇小说集》,农村读物出版社,1976年1月第1版,第141页。
    119 《红花》创作组集体创作,张向午执笔:《红花》,辽宁人民出版社,1976年4月第1版,第30—31页。
    120 郭先红:《征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6月第1版,第150—151页。
    121 同上,第330页。
    122 同上,第605—607页。
    123 同上,第377—378页。
    124 宋振国:《茶山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6年8月第1版,第121页。
    125 同上,第119页。
    126 《红花》创作组集体创作,张向午执笔:《红花》,辽宁人民出版社,1976年4月第1版,第164—165页。
    127 张抗抗:《无法抚慰的岁月》,《文汇报》,1998年4月13日。
    128 郭先红:《征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6月第1版,第605页。
    129 同上,第606页。
    130 同上,第607页。
    131 钟虎、石冰:《鼓角相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5月第1版,第108页。
    132 孙吴远、陈国凯、彭尔清:《深山女猎手》,《广州文艺》,1977年第4期,第19页。
    133 田儒雄:《早春的山乡》,《贵州文艺》,1976年第5、6期,第83页。
    134 曹雨煤:《水妹子》,《朝霞》,1975年第4期,第22页。
    135 理由:《坝上石》,《北京文艺》,1976年第8期,第36页。
    136 同上,第36页。
    137 松滋县砖桥公社前进大队 黄在毅:《新苗茁壮》,《湖北文艺》,1974年第1期,第65页。
    138 余松岩:《扎根》,《广东文艺》,1976年第3期,第58页。
    139 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第509页。
    140 《红花》创作组集体创作,张向午执笔:《红花》,辽宁人民出版社,1976 年4月第1版,第1页。
    141 同上,第161页。
    142 《延河在召唤》写作组:《延河在召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5月第1版,第376页。
    144 陈志超:《走访王亚兰》,《浙江文艺》,1975.5,总第2期,第49页。
    145 余松岩:《扎根》,《广东文艺》,1976年第3期,第55页。
    146 同上,第56页。
    147 沈阳 王瑞起、刘凤祥:《山花》,《辽宁文艺》,1974年第9期。
    148 余松岩:《扎根》,《广东文艺》,1976年第3期,第54页。
    149 董蕾:《柳河川纪事》,《朝霞》,1976年第3期。
    150 吴潇:《山村来信》,《内蒙古文艺》,1974年第1期。
    151 余松岩:《扎根》,《广东文艺》,1976年第3期,第55页。
    152 孙顒:《老实人的故事》,《朝霞》,1975年第5期,第21页。
    153 同上,第30页。
    154 工农兵学员 东燕:《进击者》,《河北文艺》,1976年第6期,第11页。
    155 同上,第27页。
    156 钟虎、石冰:《鼓角相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5月第1版,第20—21页。
    157 肖大赞:《阳光洒满草原》,《内蒙古文艺》,1973年第2期,第71页。
    158 钱世明:《雪松》,《辽宁文艺》,1974年第2期,第45页。
    159 驻军某部 刘新壮:《师长的女儿》,《河北文艺》,1976年第3期,第32页。
    160 自纪文、张钢彦:《山丁香》,《内蒙古文艺》,1977年第1期,第59页。
    161 宁大中文系工农兵学员 杨小林:《决裂》,《宁夏文艺》,1975年第4期,第6页。
    162 藏族 尕藏才旦:《红十字药箱》,《甘肃文艺》,1974年第2期,第48页。
    163 《延河在召唤》写作组:《延河在召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5月第1版,第22页,杨支书的肖像。
    164 郭先红:《征途》,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6月第1版,第102页,张山的肖像。
    165 《红花》创作组集体创作,张向午执笔:《红花》,辽宁人民出版社,1976年4月第1版,第176页。
    166 同上,第39—40页。
    167 沈文慧、陈瑛:《泛政治化语境下的诗性向往——孙犁<黄鹂>解读》,《写作》,2004年第14期,第15页。
    168 [德]伊瑟尔著,霍桂桓、李宝彦译:《审美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38页。
    169 刘起林:《专制和动乱“空隙”处的幸运儿——试辩知青作家文学能力训练的历史真相》,《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 20卷第1期,第100页。
    170 韦君宜:《思痛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6月,第162页。
    171 同上,第163页。
    172 同上,第163页。
    173 同上,第165页。
    174 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89页。
    175 尹慧珉:《他们说出了一代人生活和思想的真实——读<中国知青文学史>》,五柳村副刊,2003年4月21日制作上网,http://www.taosl.net/dirl/yinhm021.htm。
    176 《“努力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斗争生活”征文启事》,《朝霞》,1974年第1期,第80页。
    177 张抗抗:《无法抚慰的岁月》,《文汇报》,1998年4月13日。
    178 刘起林:《专制和动乱“空隙”处的文学幸运儿——试辨知青作家文学能力训练的历史真相》,《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第98页。
    179 张娅娅:《“知青文学”的价值追求》,《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6年3月,第77页。
    180 邓贤:《中国知青梦》,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5页。
    181 董之林:《走出历史的雾霭》,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6页。
    183 [美]托马斯·伯恩斯坦,译者 李枫:《上山下乡》,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次印刷,第10页。
    185 此一问题体现在文革时期述本中即是女性主人公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男性主人公所占的比例。
    186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第38页。
    187 钟虎、石冰:《鼓角相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5月第1版,第256
    188 姚新勇:《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83页。
    189 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89页。
    190 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89页。转引自谢春池:《山魂与海魂——谨以此文献给插队闽西的厦门知青作家群》,《我知道,我是一个永远的知青》,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12。
    191 丁帆、朱丽丽:《新时期文学》,《南方文坛》,总71期,第26页。
    192 因为知青作家往往具有强烈的一代人意识,所以此处用“我们”一词,关于一代人意识,下文将专门论述。
    193 卢新华:《伤痕》,《文汇报》,1978年11月11日。
    194 陈建功,隋丽君:《萱草的眼泪》,《花城》,1979年第2期。
    195 张抗抗:《爱的权利》,《收获》,1979年第2期。
    196 孔捷生:《在小河那边》,《作品》,1979年第3期。
    197 竹林:《生活的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8月第1版。
    198 老鬼:《血色黄昏》,工人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199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北方文学》,1982年第8期。
    200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青春》,1983年第1期。
    201 梁晓声:《白桦林作证》,《今夜有暴风雪》,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4。
    202 梁晓声:《雪城》(上部),《十月》,1986年第2、3、4期;《雪城》(下部),《十月》,1988年第1、2、3期。
    203 梁晓声:《年轮》,经济日报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204 我认为《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绿夜》等容易被划归为理想主义类的文本,其实更接近乡恋主题,它们与梁晓声的文本不同,很少有直接的知青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行为的描写,而只是在对“人民”的皈依中表现出了理想主义色彩。
    205 晓剑、严亭亭:《世界》,《收获》,1983年第2期。
    206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
    207 孔捷生:《南方的岸》,《十月》,1982年第2期。
    208 张曼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当代》,1982年第3期。
    209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青年文学》,1983年第1期。
    210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人民文学》,1980年第10期。
    211 张抗抗:《塔》,《收获》,1983年第3期。
    212 孔捷生:《大林莽》,《十月》,1984年第6期。
    213 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当代》,1986年第4期。
    214 张抗抗:《隐形伴侣》,《收获》,1986年第4、5期。
    215 张月明:《月明采访铁凝》,摘自“月明博客”,http://blog.daqi.com/article/20762.html。
    216 铁凝:《麦秸垛》,《收获》,1986年第4期。
    217 王安忆:《岗上的世纪》,《钟山》,1989年第1期。
    218 马原:《错误》,《收获》,1987年第1期。
    219 李晓:《屋顶上的青草》,《十月》,1986年第6期。
    220 李晓:《小镇上的罗曼史》,《人民文学》,1986年第8期。
    221 杨健此处引用的是梁丽芳所著的《从红卫兵到作家》一书中的内容,我没有搜集到原书,所以照录杨健的转述。
    222 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06页。转引自:梁丽芳:《从红卫兵到作家》,台湾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223 吴义勤:《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转型路向》,《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64页。
    224 叶辛:《蹉跎岁月》,《收获》,1980年第5、6期。
    225 甘铁生:《聚会》,《北京文艺》,1980年第2期。
    226 乔雪竹:《郝依拉宝格达山的传说》,《青春(丛刊)》,1983年创刊号。
    227 张抗抗:《爱的权利》,《收获》,1979年第2期,第112页。
    228 同上,第113页。
    229 乔雪竹:《郝依拉宝格达山的传说》,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第501页。
    230 同上,第522页。
    231 同上,第522页。
    232 张抗抗:《北极光》,《收获》,1981年第3期,第10页。
    233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第383页。
    234 同上,第386页。
    235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经济日报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424页。
    236 刘复生:《代际经验、主体确证与悲剧性叙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3页。
    237 梁晓声:《白桦林作证》,选自《今夜有暴风雪》,经济日报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266页。
    238 康长福:《论知青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齐鲁学刊》,2000年第6期,第122页。
    239 关于这一点,杨健在《中国知青文学史》、姚新勇在《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年)》中都有所论述,但他们的论述止于《雪城》,在《雪城》里,这种倾向其实还不彻底,在后新时期,梁晓声才真正完成了这一转变。
    240 梁晓声:《雪城》(上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447页。
    241 张承志:《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
    242 张承志:《绿夜》,《十月》,1982年第2期。
    243 张承志:《金牧场》,《收获》,1987年第2期,同年由作家出版社印单行本。
    244 李盛涛:《寻根的矫情与困惑——张承志和<北方的河>》,《鲁行经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115页。
    245 张承志:《北方的河》,《张承志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福州,第87—88页。
    246 同上,第87页。
    247 同上,第88页。
    248 张承志:《绿夜》,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第387页。
    249 参见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68页。
    250 陈建新有过类似的论述:“在80年代初期,知青文学和‘右派’文学都属于自我美化的‘放大器写作’。但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右派’文学的自我美化出自优越感,而知青文学的自我美化在本质上是为了前阶段的整体失落心理寻求补偿。具体地说,第一,要扭转前一个时期社会强加于知青身上的不公正待遇,要让整个社会明白知青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经过广阔天地历炼的知青们有理想有抱负,也能成为社会的中坚;第二,要帮助知青一代克服身上的自卑情绪,树立下乡光荣、知青优秀的观念;……”陈建新:《话语的力量——论当代文学中的知青作家》,《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第55页。
    251 杨健:《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71页。
    252 同上,第334页。
    253 同上,第334页。
    254 陆星儿:《达紫香悄悄地开了》,《收获》,1983年第4期。
    255 陶正、田增翔:《星》,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
    256 破老汉当年因为没有给医生送粮票而使儿子命丧黄泉,他送粮票给“我”就是为了让“我”治好病,可见,他对“我”亲如慈父。
    257 孔捷生,《南方的岸》,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同上,第167页。
    258 同上,第176页。
    259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上海文学》,1981年10月号,第6页。
    260 陶正 田增翔:《星》,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同上,第301页。
    261 孔捷生:《南方的岸》,同上,第57页。
    262 陶正,田增祥:《星》,同上,第307页。
    263 张抗抗:《北极光》,《收获》,1981年第3期,第8页。
    264 张抗抗:《北极光》,《收获》,1981年第3期,第60页。
    265 孔捷生:《大林莽》,花城出版社,1985,5,第325页。
    266 同上,第370页。
    267 同上,第324页。
    268 同上,第355页。
    269 同上,第393页。
    270 同上,第369页。
    271 姚新勇:《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87页。
    272 转引自张瑞英:《知青作家的创作与寻根文学的发生》,《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72页,韩文出自《文学创作的“二律背反”》。
    273 姚新勇:《离散的历程:知青文学分类考——知青文学研究之二》,《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月第33卷第1期,第35页。
    274 徐乃建:《杨柏的“污染”》,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
    275 王明皓:《那年我们十八岁》,《雨花》,1989年第7期。
    276 王明皓:《快刀》,《雨花》,1990年第4期。
    277 李晓:《屋顶的青草》,选自《小镇上的罗曼史》,作家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5页。
    278 同上,第10页。
    279 马原:《错误》,选自《上下都很平坦》,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14页。
    280 同上,第219页。
    281 吴欢:《傻青住院记》,《作品》,1987年第4期,第16页。
    282 王安忆:《广阔天地的一角》,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第186页。
    283 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同上,第353页。
    284 吴欢:《雪,白色的,红色的……》,同上,第782页。
    285 贺绍俊,杨瑞平:《他们在追求现实的理想主义——知青小说的意义》,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第960页。
    286 史铁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关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选自《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10,第388页。
    287 竹林:《生活的路·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第381页。
    288 梁晓声:《生活、知识、责任——复黄益庸同志》,《人民文学》,1983年第12期,第107页。
    289 丛丽杭:《北大荒的儿子——访青年作家梁晓声》,《黑龙江日报》,1985年2月24日,第四版。
    290 遇罗锦在《一个冬天的童话·题记》里说:“我写出这篇实话文学,献给我的哥哥遇罗克。”《当代》,1980年第3期,第58页。
    291 刘进元在《非虚构小说七题·作者自按》中说:“我不敢说以下这些杂碎是‘纪实’。想了想,便给它们安上了‘非虚构小说’的帽子。这只是想说明,我不是在编造故事。”《十月》,1989年第5期,第184页。
    292 尹慧珉:《他们说出了一代人生活和思想的真实——读<中国知青文学史>》,五柳村副刊,2003年04月21日制作上网。
    295 孔捷生:《南方的岸》,选自《大林莽》,花城出版社,1985.5,第103页。
    296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第473页。
    297 孔捷生:《那过去了的……》,选自《普通女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第15页。
    298 陈村:《蓝旗》,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第324页。
    299 孔捷生:《南方的岸》,选自《大林莽》,花城出版社,1985.5,第98页。
    300 陈村:《蓝旗》,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第345页。
    301 孔捷生:《南方的岸》,同上,第8页。
    302 同上,第43页。
    303 同上,第16页。
    304 同上,第126页。
    305 同上,第52页。
    306 同上,第41页。
    307 陶正、田增翔:《星》,同上,第315页。
    308 甘铁生:《聚会》,同上,第227页。
    309 同上。
    310 吴欢:《雪,白色的,红色的……》,同上,第787页。
    311 同上。
    312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同上,第363页。
    313 叶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收获》,1979年第5、6期。
    314 郭小东:《中国当代知青文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158页。
    315 郭小东:《中国当代知青文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267页。
    316 吴义勤:《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转型路向》,《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63页。
    317 李新宇:《“文革”诗歌略论》,《齐鲁学刊》,1993年第3期,第107页。
    318 戈雪:《后新时期中国小说的价值取向》,《江汉论坛》,2001年第4期,第86页。
    319 我并不同意陈建新所说的知青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深的了解,不如说,他们只是了解少许的传统民间文化,因为传统文化基本上流传于社会上层,已经被砸烂,除了处于边缘的民间传统文化,知青们无法在上山下乡地接触到已经被砸烂的、作为主流的传统文化。
    320 郭小东:《知青后文学状态》,《南方文坛》,总第65期,第12页。
    321 张抗抗:《无法抚慰的岁月》,《文汇报》,1998年4月13日。
    322 就破坏力而言,这种基于盲目信仰的和谐是更糟糕的,但就主体内部的感受而言,失去了信仰,其自我冲突和迷茫就会加剧,其写作就可能更加倾向于追求现实利益。
    323 彭小莲:《流放者的归来》,《小说界》,1998年第6期,第10页。
    324 姚新勇:《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77页。
    325 王安忆:《69届初中生》,《收获》,1984年第3期。
    326 指《今夜有暴风雪》。
    327 姚新勇:《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91—92页。
    328 吴欢:《大黑》,《当代》,1982年第1期。
    329 郭小东:《中国当代知青文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287页。这里虽然用的是“青年作家”一词,实际上指的就是知青作家。
    330 余昌谷:《从寻根走向多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2006年3月,第2页。
    331 以上论述是针对寻根作家的,其中大多数是知青作家,但莫言不是知青,贾平凹是回乡知青,不在本文考察之列,所以这里所说的“知青作家”指除了两人之外的其他作家。
    332 郭小东:《中国当代知青文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289页。
    333 张瑞英:《知青作家的创作与寻根文学的发生》,《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73页。
    334 刘建敏:《论“知青文学”的兴盛与衰落》,《西藏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24页。
    335 孔捷生:《南方的岸·作者题头话》,选自《知青小说选》,贺绍俊,杨瑞平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第1页。
    336 徐乃建:《杨柏的“污染”·作者题头话》,同上,第211页。
    337 甘铁生:《聚会·作者题头话》,同上,第225页。
    338 张承志:《绿夜·作者题头话》,同上,第387页。
    339 陆星儿:《达紫香悄悄地开了·作者题头话》,同上,第641页。
    340 参见:让—保罗·萨特著,施康强等译:《萨特文学论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09页。
    341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为张颐武和王宁等人。
    342 《中国知青梦》(邓贤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4月)、《泣红传》(吴传之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1月版)、《狼性高原》(刘汉
    344 以本文严格的知青小说定义来说,池莉80年代的《烦恼人生》等作品不能算作知青小说。
    345 池莉:《绝代佳人》,《大家》,1996年第1期。
    346 池莉:《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收获》,2001年第1期。
    347 李洱:《鬼子进村》,《山花》,1997年第7期。
    348 刘醒龙:《大树还小》,《上海文学》,1998年第1期。
    349 莫言:《司令的女人》,《收获》,2000年第1期。
    350 经常被认为是此类小说的还有韩东的《下放地》。但按照本文的定义,《下
    351 何申:《鹿扎顶的女人与我们的初婚》,《北京文学》,2004年第8期。
    352 石钟山:《红颜》,《钟山》,2001年第2期。
    353 中跃:《天堂来信》,《广州文艺》,2004年第3期。
    354 池莉:《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收获》,2001年第1期,第18页。
    355 苏炜:《迷谷》,《钟山》,2004年第3期。
    356 文本中没有作明确的说明,根据全文判断,应该是指没有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流民。
    357 叶辛:《孽债》,《小说界》,1991年第4期。
    358 叶辛:《金色婚姻》,《人民文学》,1993年第6期。
    359 叶辛:《月亮潭情案》,《人民文学》,1994年第8期。
    360 叶辛:《玉蛙》,《收获》,2003年第1期。
    361 同上,第72页。
    362 晓剑:《中国知青在海外》,作家出版社,1993年8月北京第1版。
    363 梁丽芳:《猎奇与拼凑之作》,《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
    364 晓剑:《第一次》,《广州文艺》,2003年第2期。
    365 同上,第12页。
    366 同上,第14页。
    367 张曼:《抚摸》,《十月》,1993年第3期。
    368 张曼:《两个汽枪手》,《花城》,1998年第2期。
    369 张旻:《抚摸》,《十月》,1993年第3期,第187—188页。
    370 同上,第191页。
    371 同上,第193页。
    372 张曼:《两个汽枪手》,《花城》,1998年第2期,第185页。
    373 潘婧:《抒情年代》,《收获》,2001年第6期。
    374 同上,第151页。
    375 同上,第153页。
    376 同上,第193—194页。
    377 何顿:《男人的故事》,《大家》,1998年第2期。
    378 何顿:《青青的河水蓝蓝的天》,《钟山》,1994年第5期。
    379 何顿:《眺望人生》,作家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380 何顿:《面包会有的》,《小说界》,1996年第3期。
    381 何顿:《慰问演出》,《小说界》,1998年第4期。
    382 王安忆:《流水三十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2000年10月再版。
    383 王安忆:《喜宴》,《上海文学》,1999年5月号。
    384 王安忆:《开会》,《上海文学》,1999年5月号。
    385 王安忆:《花园的小红》,《上海文学》,1999年11月号。
    386 王安忆:《王汉芳》,《北京文学》,2000年第1期。
    387 王安忆:《生活的形式》,《上海文学》,1999年第5期,第13页。
    388 王安忆:《隐居的时代》,《上海文学》,1998年第5期。
    389 王安忆:《青年突击队》,《北京文学》,1999年第6期。
    390 同上,第22页。
    391 同上,第23页。
    392 同上,第20页。
    393 储福金:《生命交响诗》,《十月》,1983年第6期
    394 储福金:《六指》,《人民文学》,1997年第5期。
    395 储福金:《治病》,《钟山》,1997年第4期。
    396 储福金:《六指》,《人民文学》,1997年第5期,第49—50页。
    397 储福金:《蔷薇》,《钟山》,2001年第1期,第163—164页。
    398 但这种探索性似乎是对80年代先锋文学的粗浅学习,探索性要素在文本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所以本文不把它们归为后新时期探索性知青小说之列。
    399 余述平:《同在屋檐下》,《清明》,2001年第4期。
    400 彭小莲:《流放者的归来》,《小说界》,1998年第6期。
    401 流冰:《有人在逃》,《十月》,1996年第2期。
    402 王海玲:《麦穗随风起伏》,《北京文学》,1997年第8期。
    403 陈发仁:《命运交响曲》,《清明》,1997年第6期。
    404 汪丽娅:《清泉石上流》,《北京文学》,2003年第11期。
    405 王海玲:《鸭婆村回眸》,《作家》,1998年第2期。
    406 贺慈航:《寨王之死》,《十月》,1992年第2期。
    407 同上,第22页。
    408 李肇正:《至情》,《清明》,1998年第3期。
    409 同上,第18页。
    410 榛子:《南方北方》,《人民文学》,2004年第11期。
    411 同上,第32页。
    412 边小燕:《寻找海燕》,《北京文学》,1996年第12期。
    413 上,第9页。
    414 同上,第12页。
    415 茜荑:《昨夜的暴风雪还没有过去》,《北京文学》,2004年第5期。
    416 同上,第77页。
    417 同上。
    418 曾园:《许昌的秋天》,《花城》,2002年第1期。
    419 同上,第187页。
    420 同上,第188页。
    421 刘汉太:《忆苦月》,《北京文学》,1998年第6期。
    422 王松:《后知青的猪》,《大家》,2004年第3期。
    423 刘汉太:《忆苦月》,《北京文学》,1998年第6期,第56页。
    424 同上,第53页。
    425 经常被认作此类小说的还有韩东的《下放地》。但按照本文关于知青小说的定义,《下放地》不属于知青小说,所以排除。
    426 李洱:《鬼子进村》,《山花》,1997年第7期,第18页。
    427 同上,第19页。
    428 同上,第27页。
    429 刘醒龙:《大树还小》,《上海文学》,1998年第1期,第26页。
    430 同上。
    431 同上,第6页。
    432 李洱:《鬼子进村》,《山花》,1997年第7期,第23页。
    433 同上,第12页。
    434 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的另类书写——论非主流倾向的现状表述》,《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43页。
    435 莫言:《司令的女人》,《收获》,2000年第1期,第15页。
    436 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第49页。
    437 何顿:《慰问演出》,《小说界》,1998年第4期,第113页。
    438 中跃:《天堂来信》,《广州文艺》,2004年第3期,第7页。
    439 榛子:《南方 北方》,《人民文学》,2004年第11期,第21页。
    440 曾园:《许昌的秋天》,《花城》,2002年第1期,第187页。
    441 同上,第188页。
    442 李肇正:《至情》,《清明》,1998年第3期,第18页。
    443 钟晶晶:《西岭故事》,《钟山》,2001年第5期。
    444 同上,第49页。
    445 张抗抗:《鸟善走还是善飞》,《北京文学》,2003年第9期,第45页。
    446 同上,第46页。
    447 边小燕:《寻找海燕》,《北京文学》,1996年第12期,第8页。
    448 同上,第9页。
    449 池莉:《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收获》,2001年第1期,第17页。
    450 赵毅衡先生有过此类论述:“文化革命中的地下文学由于知青层的出现,由于官方的‘文化沙漠’政策造成的极度精神饥渴,而呈半自由状态,文本分层就出现了——俗有俗的色情、恐怖、怪异故事,雅有非常‘西化’的实验诗歌和小说。这是在四人帮恐怖镇压下畸形出现的半自由化状态,但它证明了中国文学一旦获得相对的自由,就会出现分层状态。”见《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第280页。
    453 苏炜:《迷谷》,《钟山》,2004年第3期,第6页。
    454 同上,第37页。
    455 同上,第7页。
    456 王小波:《黄金时代·后记》,花城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373页。
    457 苏炜:《迷谷》,《钟山》,2004年第3期,第37页。
    458 曾园:《许昌的秋天》,《花城》,2002年第1期,第187页。
    459 叶辛:《玉蛙》,《收获》,2003年第1期,第46页。
    460 潘婧:《抒情年代》,《收获》,2001年第6期,第173页。
    461 何顿:《男人的故事》,《大家》,1998年第2期,第36页。
    462 孙萍萍:《寻找失去的记忆——从池莉、王安忆的两部新作谈起》,《当代 文坛》,2002年第2期,第41页。
    464 参见[德]霍克海默、阿尔多诺著,洪佩郁、蔺月峰译:《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德]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等。
    465 本杰明早有过类似的论述,参见[德]本杰明著,王齐建译:《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467 李新宇:《面对世纪末文化思潮对鲁迅的挑战(二)——兼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实合法性问题》,《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12期,第4页。
    568 潘婧:《抒情年代》,《收获》,2001年第6期,第161页。
    470 萨特著,施康强等译:《萨特文学论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09页。
    471 上,第29页。
    472 参见《试论〈黄金时代〉的荒谬意识》(许佩卿,《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知青小说、王小波与福柯——评〈黄金时代〉的新视角》(陈绪石,《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等文。
    473 王小波:《黄金时代》,花城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17—18页。
    474 同上,第33页。
    475 同上,第38页。
    476 同上,第46页。
    477 王小波:《黄金时代·后记》,花城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373—374页。
    1、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2、[德]伊瑟尔著,霍桂桓、李宝彦译:《审美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3、[德]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4、[以色列]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2月第1版。
    5、[德]霍克海默、阿尔多诺著,洪佩郁、蔺月峰译:《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6、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
    7、赵毅衡著:《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8、罗钢著:《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9、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德]本杰明著,王齐建译:《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1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
    12、陈学明、吴松、远东著:《社会水泥——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论大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13、让—保罗·萨特著,施康强等译:《萨特文学论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14、谭桂林著:《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7。
    15、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1月第1版。
    16、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歌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0月第1版。
    17、上海人民出版社编:《上山下乡好——返沪知识青年向上海人民汇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2月第1版。
    18、共青团河南省委宣传部编:《广阔天地新一代——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诗歌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第1版。
    19、《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歌曲集》编辑小组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歌曲集(续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1月第1版。
    20、北京师范学院函授组编:《拿起诗歌这个武器——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谈诗歌创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3月。
    21、国务院知青办编:《真实的故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人物选集》,内部发行,1981年1月。
    22、[美]梁恒、朱迪思·夏比罗著,彭萍、张晓舟、刘欣、兰明春、贺玲译:《文革之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23、武正国主编:《好儿女志在四方》,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24、安知著:《知青沉浮录——写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二十周年之际》,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25、《知青档案》编选组编:《知青档案》,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26、《回首黄土地》编委会编:《回首黄土地(修订本)》,沈阳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7、杜鸿林著:《风潮荡落(1955—1979)——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1993年3月第1版。
    28、[美]托马斯·伯恩斯坦,译者李枫:《上山下乡》,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次印刷。
    29、余夫、汪卫华编:《悲怆青春:中国知青泪》,团结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30、李广平编:《中国知青悲欢录》,花城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31、费声著:《热血冷泪——世纪回顾中的中国知青运动》,成都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32、智清主编:《老插话当年:山西知青生活录》,大众文艺出版社,1994.4。
    33、刘中陆主编,臧健、田小野副主编:《青春方程式——五十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8。
    34、刘小萌、定宜庄、史卫民、何岚著:《中国知青事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35、史卫民、何岚著:《知青备忘录: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生产建设 兵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
    36、《中国女知识青年的足迹》编委会主编:《中国女知识青年的足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
    37、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8。
    38、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末》,中国检查出版社,1996.8。
    39、史卫民主编,知青日记书信选编编委会编:《知青日记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
    40、史卫民主编,知青日记书信选编编委会编:《知青书信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
    41、定宜庄著:《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
    42、刘小萌著:《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
    43、王鸣剑编著:《上山下乡》,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5。
    44、曹淳亮主编,左多夫、肖建国副主编:《知青故事》,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6月第1版。
    45、韦君宜著:《思痛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6月。
    46、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等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14/15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47、福建省南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情系山村——闽北插队知青纪事》,闽北报社印刷厂印刷,1998年8月印刷。
    48、者永平主编:《那个年代中的我们》,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9.
    49、裴雨林、黄洪基、金大陆、田大卫编:《老知青写真》,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50、韩少功、程亚林、邓晓芒、孙卓、刘蒲生、罗啸等著:《我们一起走过》,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年10月第1版。
    51、王增如、李向东著:《上山下乡:中国19689,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52、政协邵阳市学习文史委编:《抹不去的记忆——邵阳知青回忆录之一》,湖南邵阳资江印刷厂印刷,1999年12月第l版。
    53、朱晓军著:《大荒羁旅:留在北大荒的知青》,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54、章诒和著:《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
    55、蒋子龙著:《不惑文坛》,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
    56、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57、郭小东著:《中国当代知青文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
    58、董之林:《走出历史的雾霭》,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59、潘旭澜主编:《新中国文学词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60、杨鼎川著:《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61、孟繁华著:《1978:激情岁月》,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 月第1版。
    62、尹昌龙著:《1985:延伸与转折》,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63、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l版。
    64、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9。
    65、朱大可 吴炫 徐江 秦巴子著:《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66、姚新勇著:《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年)》,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3。
    67、许子东著:《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4。
    68、杨健著:《中国知青文学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1。
    69、林建法、傅任选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70、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