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完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Improve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Rural Land in Our Country
  • 作者:韩洪今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民商法学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李建华
  • 学科代码:030105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3-01
摘要
土地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而土地制度是农业社会的制度基础。我国现行的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确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因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被誉为是我国最为成功的一次经济改革。但在20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土地法律制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农村经济自1997年开始一直停滞不前,这说明原有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只有对其进行改革才能赢得更高的生产力。本文对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对其予以完善。
    第一部分是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完善的价值取向。新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在保留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赋予农民物权性的长期而稳定的家庭承包经营权,该法是依据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设计的。
    首先是对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现状的介绍。本文所说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包括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两方面内容。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主要是农民集体,实行的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其中集体有乡(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之分。在绝大多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已不复存在的情况下,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实际经营管理着农村土地。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将承包方式区分为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的承包两种,由此,承包经营权也可区分为家庭承包经营权和其它方式的承包经营权。该法对这两种不同的承包经营权进行了不同的制度设计:家庭承包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人人有份的承包,家庭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其它方式承包不是人人有份的平均承包,而是采取招标、拍卖或者公开协商等方法,由最有经营能力的人承包,其它方式承包经营权属于债权。
    其次是对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完善的价值取向的分析。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法律制度是对人民公社体制不彻底改革的产物,是按照“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设计的。该种设计的目的是考虑到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为了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它与典型市场经济下农用土地制度相比,严重损害了效率。因此我们应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完善
    
    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使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符合市场经济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部分是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的缺陷与完善思路。我国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的缺陷日益明显,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对其予以完善。
    首先,我国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的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所有权主体虚位。人民公社解体,家庭承包经营制确立以后,大多数地区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解体,农民缺乏行使集体所有权的组织形式和程序,导致集体名存实亡。第二,所有权权能欠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权能欠缺表现在处分权和管理权这两项权能欠缺。集体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却无权买卖集体土地和决定农地使用制度。第三,所有权客体模糊。客体模糊是指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有土地所有权之间客体界限不清。单从法律规定来看,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界限是分明的,但实际生活中,二者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第四,所有权性质不清。我国现行民法没有规定集体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形态,导致集体所有权法律性质不清,无法纳入现行法的调整范围。
    
    
    其次,针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的以上缺陷,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三种:国有化、私有化和集体化改造。本文认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的产生与存在不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且由于所有权主体权利已经虚空,因此集体所有制应取消,而无完善的必要。农村土地实行私有制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多弊端,是一种优缺点十分分明的土地制度,但在我国国情下总的来说弊大于利,并不是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最佳选择。国家所有、农民私营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既保留了土地公有制,又能使土地私有制的种种优点得以实现,是各种改革方案中最佳的一种。
    第三部分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缺陷与完善构想。分析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的缺陷,确立土地国有化是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的最佳方案后,接下来的问题,则是要分析农村土地如何经营的问题。本文所说的承包经营权仅指家庭承包经营权。
    首先,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缺陷表现在:第一,承包经营权为有期限的权利。权利的期限性导致短期经营和流转困难。第二,农民的收益权得不到体现。收益权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收益权问题应当成为农村土地法律制度改革的重点问题。第三,处分权能受限制。这里的处分权能不是指处分土地(即处分土地所有权)的权能,而是指处分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受到很多限制,包括:转让权受限制,继承权受限制,未规定抵押权等等。这种限制是考虑到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为了防止农民失去土地和生活的来源。但这种限制不符和效率原则,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其次,针对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的以上缺陷,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第一,应赋予农民永久性的承包经营权。第二,应切实保障农民收益权的实现。第
The 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 of a country, and the land system is the basic system in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of rural land, in which the land is owned by collectives and managed by families, was established at the end of the seven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It is praised as the most successful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cause it solved the problem of food and clothing of peasants' lives. However,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today this legal system of land met an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The rur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stagnating since 1997. It proves that the existing legal system of rural land can not met the needs of the new situation any longer. Therefore, we must refor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This essay is concer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defect of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of rural land in our count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t.
    The first part 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rural land in our country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ts perfection.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Contract for Management of Land "enacted newly, the right to contract for management of land is given to the peasants steadily in the long term and as real right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rural land is owned by collective. The law i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that fairness is prior with attention to efficiency.
    At firs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rural land in our country is introduced. The legal system of rural land that is referred to in the essay includes the ownership system of rural land and the right to contract for management system of rural land. The subject of ownership of rural land in our country is mainly the peasants ' collective, that is to say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 system of rural land is adopted. There are three forms of the collectives including peasants' collective in the town, peasants’ collective in the village and peasants' collective of the villager group. In a situation that the majority of " peasants'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 has passed out of existence, the town people's governments, villagers' committee and villager group manage the rural land actually. The way of the contract management is divided into family contract management and other contract management in "the Law of Contract for Management of Land ". Therefore, the right to contract for management is accordingly divided into the right to contract for family management and the right to contract for other management. This law has designed different systems for thes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rights to contract for management. Family contract management is a contract that everybody inside the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has a share. The right to contract for family management is a kind of usufruct. The contract for other management is not a contract that everybody has an equal share. It is a contract that the contract management goes to the most capable person chosen by bid, auction or consulting publicly. The right to contract for other management is a kind of jus in personam.
    Secondly, i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of rural land in our country.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that fairness is prior with attention to efficiency,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of rural land in our country resulted from the incomplete reform of the people's commune system. The purpose of this kind of design is to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of the rural land and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Compared with agricultural land system in typical market economy, it has affected efficiency seriously. Therefore, we should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rural lan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that efficiency is prior with attention to fairness in order to keep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rural productivity.
    The second part is concerned with the defects of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 system of rural land in our country and the ideas of improvement. The defects of the curre
引文
参见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5-96页。
    
    参见主持者言:《必须改革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载《中国市场经济决策信息咨询网络.特供信息.参考文选》2002年第6期,第9页。
    
    参见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页。
    
    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
    
    参见何宝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在所有权制度和承包经营权制度上均存在不足,不足之处后文将予以详细介绍。
    
    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4页。
    
    文贯中:《土地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载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参见应宜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必须调整—兼与周为民先生商榷》,载《中国市场经济决策信息咨询网络.特供信息.参考文选》2002年第43期,第2页。
    
    参见应宜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必须调整—兼与周为民先生商榷》,载《中国市场经济决策信息咨询网络.特供信息.参考文选》2002年第43期,第2页.
    
    周为民:《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误解应当澄清》,载《中国市场经济决策信息咨询网络.特供信息.参考文选》2002年第38期,第3页。
    
    周为民:《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误解应当澄清》,载《中国市场经济决策信息.咨询网络.特供信息.参考文选》2002年第38期,第3页。
    
    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2页。
    
    参见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页。
    
    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9页。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种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载《中国社会科学期刊》(香港)(1994年夏季卷),第63页。
    
    参见任宏雷:《论农村土地权利的设定》,载《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3月,第11-13页。
    
    陈甦:《城市化过程中集体土地的概括国有化》,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第108页。
    
    参见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参见马俊驹:《论合作制与集体所有权》,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5期,第30-31页。
    
    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78页。
    
    张德元:《实行国有化,赋予农民永佃权》,载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参见高富平:《土地使用权和用益物权—我国不动产物权体系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66页。
    
    参见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78页。
    
    参见雷原:《家庭土地承包制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6页。
    
    马俊驹:《论合作制与集体所有权》,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5期,第32页。
    
    参见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94-503页。
    
    参见孙宪忠:《物权法基本范畴及主要制度的反思》(上),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第60页。
    
    参见孙宪忠:《确定我国物权种类以及内容的难点》,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55页。
    
    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97页。
    
    毛科军:《中国农村产权制度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参见[挪威]伊萨克森等著,张胜纪等译:《理解市场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5页,转引自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89页。
    
    参见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89页。
    
    参见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404-426页。
    
    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84页。
    
    魏正果:《我国农业土地国管私用论》,载《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5期,第16页。
    
    王贵宸、刘文璞、秦其明:《关于规模经营和土地制度》,载《农村经济情况》1988年第3期,第40页。
    
    参见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0页。
    
    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6页。
    
    参见张德元:《实行国有化,赋予农民永佃权》,载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魏正果:《我国农业土地国管私用论》,载《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5期,第1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2页。
    
    见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436—437页。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420页。
    
    参见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423页。
    
    即通常所说的“三提五统 ”。三项提留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公积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兴办集体企业等。公益金用于“五保户”供养、对特别困难户的补助以及其他集体福利事业支出。管理费用于干部报酬和管理开支。提留归村级组织支配。五项统筹是指全乡范围内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交通等五项公共事业所收取的费用。统筹由乡级政权支配。
    
    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须承担5-10个义务工,10-20个劳动积累工。义务工主要用于植树造林、防汛抢险、公路建筑、修缮学校等。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参见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416页。
    
    以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为例,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办公经费,除原由集体经营收入开支的仍继续保留外,原从农民上缴的村提留支出的那部分改由新的农业税附加支出,这属于集体资金,实行乡管村用,由乡镇经管部门监管。村内兴办其他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村提留,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实行村务公开、村民监督和上级审计。对村内“一事一议” 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实行上限控制。原由乡村集体经营收入负担村提留和乡统筹费的,农村税费改革后可以采取适当方式继续实行以工补农。对不承包土地并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农村居民,可以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经过村民大会民主讨论确定,在原乡统筹和新的农业税附加的负担水平内向其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用于村内集体公益事业。
    
    根据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从2004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
    
    参见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参见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参见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参见何宝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张立勇:《三农问题求解分析与城市化》,载《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1期,第78页。
    
    参见何宝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参见何宝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106页。
    
    参见何宝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参见李昌平:《出路何在-三农寻思录之二》,载《读书》2002年第8期,第23页。
    
    参见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39—940页。
    
    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52页。]
    
    参见李昌平:《出路何在-三农寻思录之二》,载《读书》2002年第8期,第25页。
    
    张立勇:《三农问题求解分析与城市化》,载《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1期,第76页。
    
    张立勇:《三农问题求解分析与城市化》,载《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1期,第75页。
    
    张立勇:《三农问题求解分析与城市化》,载《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1期,第76页。
    
    张立勇:《三农问题求解分析与城市化》,载《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1期,第75页。
    
    参见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51页。
    
    
    
    
    
    
    
    
    
    
    
    
    
    参 考 文 献
    
    著作类:
    1.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何宝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高富平:《土地使用权和用益物权—我国不动产物权体系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6.雷原:《家庭土地承包制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7.毛科军:《中国农村产权制度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8.[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9.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10.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2.高富平:《物权法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3.史万里、李玉珠、徐柏园:《中国农村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4.江平主编:《中国土地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柴强:《各国(地区)土地制度与政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6.迟福林主编:《走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7.王超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用问答》,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8.陈小君:《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类:
    
    
    1.应宜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必须调整—兼与周为民先生商榷》,载《中国市场经济决策信息咨询网络.特供信息.参考文选》2002年第43期。
    2.周为民:《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误解应当澄清》,载《中国市场经济决策信息咨询网络.特供信息.参考文选》2002年第38期。
    3.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种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载《中国社会科学期刊》(香港)(1994年夏季卷)。
    4.张德元:《实行国有化,赋予农民永佃权》,载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5.马俊驹:《论合作制与集体所有权》,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5期。
    6.孙宪忠:《物权法基本范畴及主要制度的反思》(上),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
    7.孙宪忠:《确定我国物权种类以及内容的难点》,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8.魏正果:《我国农业土地国管私用论》,载《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5期。
    9.王贵宸、刘文璞、秦其明:《关于规模经营和土地制度》,载《农村经济情况》1988年第3期。
    10.张立勇:《三农问题求解分析与城市化》,载《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11期。
    11.李昌平:《出路何在-三农寻思录之二》,载《读书》2002第8期。
    12.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3.叶向阳、吕志强、任国权、王钢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研究》,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6期。
    14.崔建远:《土地上的权利群论纲》,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2期。
    15.潘晓璇、霍阳:《完善我国农地物权制度的几点思考》,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1期。
    16.陈甦:《城市化过程中集体土地的概括国有化》,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7.韩松:《我国农民集体所有权的实质》,载《法律科学》1992年第1期。
    18.韩松:《我国农民集体所有权的享有形式》,载《法律科学》1993年第3期。
    19.王德志:《村民自治权的完善和保障》,载《当代法学》1999年第4期。
    20.杨勋:《国有私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载《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5期。
    21.钟瑞庆:《农民负担问题中所体现的冲突解决模式》,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5
    
    期。
    22.朱广新:《农地使用权物权化建构的背景与思路》,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4期。
    23.温世扬:《集体所有土地诸物权形态剖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2期。
    24.杨小凯:《土地私有制与中国的农业问题》,载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25.张德元、钱海燕:《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再思考》,载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26.张德元:《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募傅憧捶ā罚刂泄┐逖芯客鴋ttp://www.ccrs.org.cn。
    27.于建嵘:《农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权?》,载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