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中的民有经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的主题是发展和壮大推动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基础力量——民有经济,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本论文第一章构建起一个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之比较的分析视角。意在指出,尽管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存在区别,但是二者还是有内在联系的: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研究是科学地研究和说明制度变迁理论的前提与认识基础;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研究是使制度变迁进一步走向实证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通道。将两种研究方式相结合,能够克服现有政治经济学体系各执一端、缺乏沟通,甚至相互对立的缺陷,构建起既具有研究社会经济运动基础和本质的优势,又具有研究社会经济运动的制度实现形式的优势;在研究目的上,虽然二者分别揭示和反映了经济制度变迁和制度实现形式变迁的客观规律。但社会经济变迁从整体上看就是经济制度变迁与其制度形式变迁的统一,因此,只有研究揭示经济制度变迁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制度实现形式的客观要求,才能制定有效率的制度实现形式,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并及时矫正错误的或过时的制度安排;在研究方法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方法都分别完成了在各自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的革命和创新,从而顺利实现了各自的研究目的。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侧重于论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与优越性的分析,而疏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制度实现形式现状的分析。这种研究状况使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远离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实际,在现实之中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需要。因此我们不仅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而且要正确认识、评价和积极引进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形式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生产力状况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形式范畴作为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效率的内生的、实证的因素加以研究,构建起在中国国情条件下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理论。
    本论文第二章进入找寻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关键点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制度正在经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变迁。简言之,如果从制度变迁的逻辑运行上看经济制度变迁是一个配套的整体性改革,它涵盖了宏观调控制度的市场化变迁、微观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变迁以及市场主体变迁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推进政府宏观调控的制度变迁的关键在于微观运行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关键在于明确市场主体是谁的问题,而国有企业能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吗?回答显然
    
    
    是否定的。如果从制度变迁的逻辑架构上看,经济制度变迁包括制度变迁目标的生成、变迁主体的培育以及变迁制度的制度供给三个方面,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制度变迁的关键点是要确立和保护明晰的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权。
    本论文第三章进入以体现劳动者个人财产权精髓的民有经济的分析。文章从民有经济的历史生成、内涵、实现形式、特征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来考察这一制度安排,得出它是在国家不遗余力地扶持国有经济的背景下生成的,它不仅不是国家政策有心栽花的结果,而且一直被视为异类给予压制和排挤。但它不仅没有消失,而是更加壮大,这只能说明,民有经济在生成的逻辑上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据此不难推断,民有经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那么将其作为市场经济制度运行的基础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着文章就民有经济与市场化进程的互动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民有化的产权不仅是经济市场化的基础和更是它的要求。
    本论文第四章就发展民有经济的路径和现存的制约民有经济发展的市场准入制度约束、融资制度约束、产权保护制度约束以及进行了深刻分析。文章先对发展民有经济的两条路径即体制内发展和体制外成长进行了相应的成本——收益分析,得出体制外成长的逻辑必然性以及在下一个改革阶段,即在“深水区”的改革阶段,市场化程度的推进意味着改革要进入体制内发展,要实现从体制外成长向体制内发展的跃迁,而这一跃迁的结果不仅是所有制结构的焕然一新,更是中国市场经济运行基础的置换,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路径莫过于发展混合所有制;另外,文章还从宏观上对制约民有经济发展的市场准入、融资制度、产权保护等方法进行了的分析和思考。
    本论文第五章就民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基本走向所产生的影响——以人为本,即产权民有化、民有基础化、富裕共同化的影响作了理论和现实以及实现路径的思考。本文认为正是由于劳动者个人财产权的确立,才使得民有经济蓬勃发展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并由此也决定了制度变迁的基本走向不是消灭对财富的占有,而是要使劳动者从单纯依靠劳动为生的人,发展成为既参与劳动又拥有财产的人,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必然趋势,而这一路径的实现必须交给广大的劳动者,使他们成为所有者、有产者,从而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资产激励约束机制的强大社会基础。
The theme of the thesis is to develop and strengthen the basic force which promote China's economy system vicissitudes --the mass-owned economy , and to construct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operation .
    The chapter 1 of the thesis is to construct an analysis visual angle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 and the system vicissitude theory of Marxism. It means, though the differences exist in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purpose and research approach between system vicissitude theory of Marxism and system vicissitud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 that the two have inner links : at research object, the former scientifically study and illustrate prerequisite and recognizing foundation of the system vicissitude theory; the latter is to make system vicissitudes move towards the passway of positive and operational aspect further. Combination two research ways can overcome defects of the existing political economy system---each holding one end , lacking communications , and even setting each other against, and have both foundation ,essential advantages and system-realizing-form advantages of studying the social economic movement. In studying the purpose , though the two have announced and reflected the objective laws both the economic system vicissitude and the system-realizing-form vicissitude respectively, social economic vicissitude, as a whole, is a unity of the economic system vicissitude and system-realizing-form vicissitude. As a result, only if we announc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system vicissitudes, developing trend and the objective request for the system-realizing-form by research, the efficient system-realizing-form could be laid down ,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could be improved, and wrong or out-of-date system arrangement could be corrected in time. On the research approach,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ethods and transactional cost methods of new system economics have finished the revolu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research approach in the respective research field, thus have realized one's own research purposes smoothly. But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socialist economics lay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and superiority of proving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 and is negligent of the analysis to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ystem-realizing-form. This research state mak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of socialist economics far away from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level and reality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of our country. It seems awkward , unable to do what one wishes , and difficult to meet socialist construction need to socialist theory of economics. So we should not only insist on using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ethod , but also correctly recognize , appraise and actively introduce the transaction-cost method of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 . By this method, only if we will link the way of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with reality productivity state of the socialist society to study , and will regard category of realizing way of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as an inner and positive factor ,which determines our socialist economic operational efficiency , to study, the theory of an effectual system arrange under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could be constructed.
    The chapter 2 analyzes the key factors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vicissitud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economic system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gone through the system vicissitudes from the socialist planning economic system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Looking from the logic operation of system vicissitude, in brief, if conomic system vicissitude is a supporting entire reform , which contains three parts of content of macro-controlling system vicissitudes, market-based vicissitude of a micro-operating mechanism and vicissitude of market subject, namely , the key of advancing the system vicissitude of government's macro-adjustment-and-control lies in the forming and perfection of micro-operating mechanism, while the
引文
(一)马列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7、18、19、21、22、23、25、26Ⅱ、42、46(上下)、49卷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3]《列宁选集》1——4卷
    [4]《毛泽东选集》,第5卷
    [5]《邓小平文选》,第2、3卷
    (二)中文文献
    [6]D·诺思,R·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7]D·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8]科斯等:《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哈罗得·德姆赛茨等:《所有权、控制与企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下),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1]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张宇:《过渡之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版
    [14]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5]休谟:《人性论》(上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6]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17]华民:《财富的可持续增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8]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9]曹之虎:《论所有制: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张克难:《作为制度的市场和市场背后的制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
    [21]王珏:《论现代公有制——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讨》,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
    [22]王珏:《迈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3]吴敬琏等:《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
    
    [23]樊纲、张曙光等:《公有制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4]张军:《中国过渡经济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
    [25]朱光华、段文斌等:《过渡经济中的混合所有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27]樊刚:《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28]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9]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余钟夫:《制度变迁与经济利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1]阳小华等:《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2]邓波:《民营经济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3]王庭科:《民营经济在崛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4]李长久等:《股份制:全球企业发展大趋势》,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35]龚唯平:《所有制范畴论: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系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6]万东成:《所有制结构大重组:中国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和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7]艾勒曼:《民主的公司制》,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38]张宗和:《中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39]刘伟:《中国私营资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0]齐桂珍:《中国所有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1]张厚义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版
    [42]赵宝英:《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改革》,天津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
    [43]马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4]马建堂:《经济冷热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5]洪银兴:《转轨阶段改革和发展的治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6]侯孝国:《转轨中的所有制结构运行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7]萧灼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48]王小峰:《谁能启动中国经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9]孙启明:《公与非公的融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戎文佐:《所有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改革出版社,1993年版
    [51]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的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3]唐贤兴:《产权、国家和民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4]刘元春:《制度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李松龄: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J],载《湖湘论坛》,1998(4)
    [56]常修泽/高明华:《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及发展思路》,[J],载《经济研究》1998(11)
    [57]张卓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回顾与展望,[J],载《经济研究》,1998(1)
    [58]伍山林:中国农作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载《经济研究》, 1998(8)
    [59]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J],载《经济研究》,1993(3)
    [60]科尔奈:《所有制形式与调节机制之间的亲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共同经验》,[J],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6)
    [61]荣兆梓:《论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J],载《经济研究》,1996,(9)
    [62]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载《经济研究》,2000,(4)
    [61]张春霖:《国有企业改革与国家融资》,[J],《经济研究》,1997,(4)
    [6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论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J],《经济研究》,1996,(10),
    [64]周小亮:《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对改革的启示》,[J],《经济学家》2000.(3)
    [65]黄爱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哲学分析》,[J],《哲学研究》2002,(4)
    [66]魏杰:《市场化的财产制度》,[J],载《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9)
    [67]朱光华,陈国富:《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理论解析》,[J],《经济学家》,2001,(3)
    [68] 康立等:《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拓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69]贺力平:《克服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对称障碍》[J],载《改革》,1999(2)
    [70]樊纲:《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J],载《上海金融》,2000(9)
    [71]谢识予:《经济增长的动因和中国的经济增长》,[J],载《复旦学报》:社科版2000(5)
    [72]陈荣荣等:《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J],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4)
    [73] 王国刚/朱庆华:《 民营企业经济功能分析》[J],载《经济管理》2002(15)
    [74] 邹东涛/席涛:《制度变迁中个人、企业和政府行为主体的经济分析》,[J],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75] 刘迎秋:《大棋局:“国退民进”及其走向》,[J],载《广东社会科学》2003(2)
    [76] 纪玉山/高有福:《对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战略退出的理论思考》,[J],载《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6)
    [77] 高尚全:《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改革新突破》,[J],载《经济纵横》2003(1)
    [78] 丁学智:《体制转轨时期民营经济发展的约束分析》,[J],载《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79]卫兴华:《再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J],载《宏观经济研究》,2001(3) 
    [80]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载《经济研究》,2001(1)
    [81] 白永秀,严汉平:《转轨时期国有经济退出路径的变迁——由体制内主动退出到体制外被动退出》,[J],载《求是学刊》,2003(2)
    [82] 朱晓平:《生产关系研究与制度研究——拓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层面的思考》,[J],载《经济学动态》,2003(2)
    [83] 李惠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第42期
    [84]王天祥:《论个人所有制》,[J],载《经济体制改革》,2001(2)
    [85]张兴茂,彭金柱:《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第三种形式——劳动者联合所有制》,[J],载《经济经纬》,2001(3)
    [86]姚少华:《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探析》,[J],载《三峡大学学报》2001(8)
    [87]聂铁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产权结构》,[J],载《商业研究》2002(1)
    [88]廖元和:《关于财富、私有经济与剥削的探讨》,[J],载《改革》2002(2)
    [89]杜亚斌:《国有资产管理与民有民营》,[J],载《福建学刊》,1995(2)
    [90]姜喜咏:《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内涵》,[J],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2)
    [91]刘敏:《论个体利益愿望在民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2)
    [92]马奇凡:《论苏南乡镇企业的嬗变和发展》,[J],载《江南大学学报》,2002(1)
    [93]成伟:《论我国多元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必然性》,[J],载《鲁行经院学报》2001(2)
    [94]金成晓:《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演进及其启示》,[J],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7)
    [95]瞿兆贵:《对改革开放后我国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变迁的思考》,[J],载《经济问题探索》2001(5)
    [96]刘正才:《对社会化生产与所有制形式选择的再思考》,[J],载《社会主义研究》2002(3)
    [97]许经勇:《对我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深层次思考》,[J],载《经济纵横》2001(9)
    [98]褚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所有制结构调整》,[J],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5)
    [99]洪银兴:《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寻求增进个人财产和国民财富的途径》,[J],载《南京师大学报》2001(1)
    [100]郑明中:《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J],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0)
    [101]张井:《所有制、阶级和劳动价值论与中国现实》,[J],载《南方经济》,2002(6)
    [102]许经勇:《我国农村的三次历史性变革——人民公社·家庭承包·乡镇企业·城镇化》,[J],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103]毛泽盛,晋边海:《中国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J],载《经济学与经济体制改革》,2001(3)
    [104]王晓龙:《社会主义下的所有制结构变迁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05] 安体富:《当前世界减税趋势与中国税收政策取向》,[J],载《经济研究》2002(2)
    [106] 郭励弘:《民间基础设施投资三大障碍》,[J],载《经济研究参考》2002(5)
    [107] 贺力平:《克服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对称信息障碍》,[J],《改革》1999年(2)
    [108] 辛树人,彭江波:《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结构与经济绩效》,[J],《金融研究》2001年(10)
    [109] 刘骏民:《国民财富与价值》,[J],载《天津社会科学》,1997(4)
    [110] 王珏,肖晖:《试论劳动力产权的确立与保护》,[J],载《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4)
    [111] 王珏,肖晖:《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载《学习时报》第197期
    [112] 王珏,肖晖:《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J],载《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10)
    [113] 肖晖:《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难点与劳动者个人财产权的确立与构建》,[J],载《中央党校研究生教育》2003(12)
    [114] 王珏,肖晖:《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与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基础》,[J],载《理论视野》2003(6)
    [115] 肖晖:《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若干思考》,[J],载《岭南学刊》2004(1)
    [116] 王珏,肖晖:《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思考》,[J],载《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1)
    [117] 王珏,肖晖:《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重大问题》,[J],载《南方经济》2002(8)
    [118] 王珏,肖晖:《是劳动价值论研究的重大突破?还是重大误解?》,[J],载《转轨通讯》200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