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的冷思考:民族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2007年的新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如此预测中国未来的100年。该期杂志在《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一文中,描绘了非洲安哥拉一个偏远小城的生活面貌,由于中国修筑的铁路而得到改善,评价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俨然勾勒出一幅“中国世纪来临”的图景。而在此之前西方媒体曾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过集中的报道。如《时代》周刊2005年曾推出封面报道《中国的新革命》,以超过20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中国;英国《泰晤士报》曾刊载题为《这是中国的世纪》的评论;美国《新闻周刊》曾推出封面报道《中国世纪》来询问“未来是否属于中国”;《纽约时报》也史无前例地在评论版的文章配上中文通栏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提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还有BBC和CNN相继推出“中国周”、英国《卫报》连续7天的“中国专刊”、美国《财富》杂志描述的中国“正塑造着世界经济的神话”、《华尔街日报》高调宣称的“中国改变世界”……所有这些都无不反映了一股全球范围的“中国热”正在涌动。
     时隔三年,这股“中国热”非但没有冷却,反而愈演愈烈,由国外到国内、由经济到文化,让世人看到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大步前进的气势。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使全球各地的“中国热”继续升温。
     本文针对近年来的“中国热”现象,从民族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了这股热潮背后的原因,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影响。文章最后在对“中国热现象”的理性思考后,提出了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路径选择。
“The 21st century belongs to China”——it was predicted by American Times on its front cover about next 100 years of China in the new year of 2007. China: The beginning of A New Kingdom in this magazine describes that the living situation in a remote small town of Angola in Africa was improved owing to the railways built by China. It also assesses the influence of rising China on the whole world, and it seems to draw a picture of the century of China is coming.
     The western Medias had intensive report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a before. Here are the examples. Times, in 2005, had a cover report China’s New Revolution, and report China covering more than 20 pages in the magazine. British The Times published the comments entitled
     This is China’s Century. The cover report Chinese Century in American Newsweek asked“whether the future belongs to China”Also, The New York Times accompanied a Chinese banner headline“From Kaifeng to New York - Glory Vanishes as Smoke”in the review version of the article unprecedentedly, in order to remind American that China is reviving. Besides, BBC and CNN launched new programs“China week”in succession. British The guardian presented China Special for successive 7 days, American Fortune described that“China is forming a world economic myth”.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laimed in high-profile that“China changes the world”…All these reflect that“China fever”is surging in the whole world.
     After three years, such "China fever", instead of cooling, has becoming hotter and hotter, from abroad to home, from economy to culture, letting the world witness a big step forward of China's system of socialist momentum.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makes the "China fever" continue to heat up.
     On the phenomena of“China fever”,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cau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heritage and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culture.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it proposes the choices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read after rational thinking.
引文
1、文化传播网,http://www.ccdy.cn/pubnews/548000/20090320/571165.htm
    2、聂辰席: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独特作用及发展路径,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4/08/content_11149568.htm, 2009年04月08日14:36:37,来源:光明日报
    3、黄金发展期:国民有多少文化消费需求亟待满足,半月谈内部版2007年4期。
    4、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8页。
    5、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6页。
    6、民族情结与人类情结——由张承志的《心灵史》论起, 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1585。
    7、詹姆斯·罗尔著: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1页。
    8、李赛可:从机械复制到数字虚拟——媒介转换视野中的视觉文化研究,第9页。
    9、转自: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第119页。
    10、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1、马季:电子媒介时代的视觉狂欢,新闻大学,2005年秋季版,第93页。
    12、马季:电子媒介时代的视觉狂欢,新闻大学,2005年秋季版,第93页。
    13、中华传媒网,http://chinese.mediachina.net/news/view.php?id=11014,国际金融报,2010年4月19日。
    14、人类必须拒绝消费主义文化,2010年03月22日17:14来源:中国文化报,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3-22/2183774.shtml
    15、百度百科“现代性”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95603.htm?fr=ala0_1_1
    16、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及启示,2009-05-25, http://hi.baidu.com/chenying99/blog/item/390e38ce41a41a31b700c801.htm
    17、百度百科,“中国风”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531017.htm?fr=ala0_1_1
    18、中华传媒网,http://chinese.mediachina.net/news/view.php?id=11373
    19、黄小芬,高卫华:广告符号对国家形象的影响,新闻世界2009年第2期,第67页。
    20、余志鸿著,传播符号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1、百度百科“隐喻”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17044.htm?fr=ala0_1
    22、韩星,杨永亮: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今日南国,2008年第1期,第89页。
    23、吴信训著:文化传播新论:以历史与现实为镜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第18页。
    24、刘新良:《文化传播方式与文化传播手段》,《广东教育》,2006年第20期,第39页。
    25、黄小芬,高卫华:广告符号对国家形象的影响,新闻世界2009年第2期,第67页。
    26、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的沟通艺术,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1、[英]阿雷恩·鲍尔德温,陶东风译,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法]罗兰·巴特,敖军译,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美]菲斯克著,张锦华译,传播符号学理论,台北:遠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6、[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法]让·波德里亚著;仰海峰译,生产之镜,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9、许荣,中国中间阶层文化品位与地位恐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10、高亚春,符号与象征: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余志鸿,传播符号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2、吴信训,文化传播新论:以历史与现实为镜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郝朴宁等著,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描述,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4、[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16、李昕,李晴,旅游心理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邹亮:《机械时代的非“机械复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李赛可:《从机械复制到数字虚拟——媒介转换视野中的视觉文化传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张涛:《全球化浪潮与冯小刚电影的文化抉择》,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陈雅勤:《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表现》,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5、罗今辉:《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传媒》,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黄晓辉:《大众文化视野下广告视觉符号与文化认同》,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俞楠:《“文化认同”的政治建构: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战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8、朱小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9、段圆圆:《全球化时代文化霸权与文化主权博弈的研究与启示》,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王菊:《从“他者叙述”到“自我建构”:彝学研究的历史转型》,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1、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黄金发展期:国民有多少文化消费需求亟待满足,半月谈内部版2007年4期
    4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8页。
    5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6页。
    7詹姆斯·罗尔著: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1页。
    8李赛可:从机械复制到数字虚拟——媒介转换视野中的视觉文化研究,第9页。
    9转自: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第119页。
    10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1马季:电子媒介时代的视觉狂欢,新闻大学,2005年秋季版,第93页。
    12马季:电子媒介时代的视觉狂欢,新闻大学,2005年秋季版,第93页。
    19黄小芬,高卫华:广告符号对国家形象的影响,新闻世界2009年第2期,第67页。
    20余志鸿著,传播符号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2韩星,杨永亮: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今日南国,2008年第1期,第89页。
    23吴信训著:文化传播新论:以历史与现实为镜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24刘新良:《文化传播方式与文化传播手段》,《广东教育》,2006年第20期,第39页。
    25黄小芬,高卫华:广告符号对国家形象的影响,新闻世界2009年第2期,第67页。
    26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的沟通艺术,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