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初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屈原《九歌》是一组表现古代祭祀活动的诗歌。含蕴神秘,难以读懂。由于多种原因,自其问世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学者的辛勤探索,关于它的许多根本性问题,如其来源、性质等,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结合当今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作以探讨。从它的来源论起,并以此为出发点,就它的性质、诸神身份、实有章数、其十一篇的次序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本文以为:屈原《九歌》大体是对沅、湘越人《九歌》的译作,是古夏人《九歌》的一脉相传。其内容、性质都有着鲜明的夏文化色彩。其所祭诸神也多是当年夏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这有较为丰富的古神话资料可作证明。屈原《九歌》保存了十章沅、湘越人旧作。而其中的《湘夫人》一篇是屈原自己写就的仿作之辞。从战国时沅湘越地的现实情况分析,今传《九歌》十一篇的次序应当保持原状,不必另作调整。
Qu Yuan's Nine Elegies, mysterious and inexplicable, is a set of songs that represent sacrificial activities in ancient times. For the sake of various reasons, no unanimous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as opinions vary, in terms of many fundamental problems such as its source, nature, etc., in spite of hard exploration of scholars in the previous ages since it came into existence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his thesis makes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se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 modern archaeology, history, philology, culturology, and etc. With its sour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author speaks her mind in terms of its nature, the status of deities, the actual number of its chapters, and the order of its eleven articles. The thesis holds the following views: Qu Yuan's Nine Elegies is mostly the version of Nine Elegies written by people in Ruan and Xiang regions, and it can be traced to the same origin as Nine Elegies written by people in Xia Dynasty; its content and nature are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ive Xia culture; its deities are mostly the figures in mythology and legend in Xia Dynasty at that tune, which can be proved by relatively rich mythology resources; ten articles written by people in Ruan and Xiang regions are preserved in Quyuan's Nine Elegies, among which Madam Xiang is an imitation by Qu Yuan himself; and the order of eleven articles in the modern Nine Elegies should be maintaine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Ruan and Xiang regions in the Warring States.
引文
(1) 见《楚辞章句·九歌序》,夫容馆本。
    (2) 见《楚辞集注·九歌序》,上海石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3) 《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见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社出1980年7月版,页414。下引皆同。
    (4) 见《尚书·虞书》,十三经注疏本。
    (5) 见《楚辞章句·九歌序》,夫容馆本。
    (6) 《九歌来源及其篇数》,见《李嘉言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版页92。
    (7) 诸斌杰:《论〈楚辞·九歌〉的来源构成和性质》,《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2期。
    (8) 熊传薪:《对照新旧摹本谈楚国人物龙怪帛画》,《江汉考古》1981年1期。
    (9) 张正明:《屈原的民族学考察》,《民族研究》1986年2期。
    (10) 《左传·哀公六年》(楚昭)王曰:“三代命祀,祭这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
    (11) 郭建勋:《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页68—69。
    (12) 廖序东:《楚辞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页30—31。
    (13) 林河:《试论楚辞与南方民族的民歌》,《文艺研究》1984年1期。廖序东:《楚辞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页66。
    (14) 刘向:《说苑》卷二十一《善说》四部丛刊本。
    (15) 束有春:《屈原作品中的第二次南北文化合流,《东南文化》1991年1期。
    (16) 《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页34。
    (17) 《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页110。
    (18) 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1期。
    (19) 见《史记·封禅书》与《风俗通》卷八。
    (20) 《吕氏春秋》卷二十《恃君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版,页117。
    (21) 《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6月版,页1669。下引皆同。
    (22) 《汉书》卷六十四下,页2813。
    (23)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11月版,页1691。下引皆同。
    (24)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若敖蚧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杜预注:“方百里为一同”。
    (25) 《史记》卷四十,页1692。
    (26) 《史记》卷四十,页1697。
    (27) 《韩非子》卷二《有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页13。
    (28) 《左传·襄公十三年》,十三经注疏本。
    (29) 《史记》卷六十五《吴起列传》,页2168。
    (30) 《史记》卷七十八《蔡泽传》,页2423。
    (31) 《战国策》卷五《秦策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版,页216。
    (32) 《后汉书》,卷七十六《南蛮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页2831。
    (33) 傅举有:《古越族在湖南活动的历史和遗迹》,《百越民族史论丛》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页191。
    (34) 黄纲正:《楚文化在河南的发展历程》,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楚文化
    
    研究会编,荆楚书社1987年1月版,页89。
    (35) 湖南博物馆:《长沙楚墓》(上),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页547。
    (36) 张伟然:《试论湖南的历史文化区域》,《地理学报》1995年1期。
    (37) 高至喜:《楚文化的南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页391。
    (38) 见《楚辞章句·天问序》。
    (39) 黄文焕:《楚辞听直》卷三《天问》篇“羿焉(?)日,乌焉解羽”句笺,崇贞十六年刻本,清顺治十四年增修本。
    (40) 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页46。
    (41) 《尚书·尧典》,十三经注疏本。
    (42) 《国语》卷十四《晋语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页478。下引版皆同。
    (43) 《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十三经注疏本。。
    (44) 《上海楚竹书·容成氏》,上海出版社2001年版。
    (45) 《列女传·夏桀末喜》:“汤受命伐之(夏),战于鸣条,桀师不战,汤遂放桀,与末喜嬖妾同舟流于海,死于南巢之山。” 《淮南子·修务训》:“(汤)乃整兵鸣条,困复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 《帝王世纪》:“(汤)革车三万,伐桀于鸣条。”《北堂书钞》卷十三引,虞世南撰,明陈禹谟补注。
    (46)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页1739。
    (47) 《越绝书》卷八《外传记地传第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页57。
    (48) 《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四部丛刊本。
    (49) 《水经注·渐江水》,四部丛刊本。
    (50) [晋]贺循:《会稽志》卷一,《四库全书》本。
    (51) 《史记》卷六《秦本纪》,页260。
    (52)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页3293。
    (53) 董楚平:《〈国语〉“防风氏笺证”》,《历史研究》1993年5期。
    (54) 孙诒让:《墨子閒诂》卷五《非攻下》,中华书局年12月版,页96。
    (55) 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页101。
    (56) 古本《竹书纪年》,《北堂书钞》卷八十八《礼仪部》、《太平御览》卷八十二《皇王部》引。
    (57)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页209。
    (58) 《淮南子》卷十六,刘安等编著,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9月版,页178。
    (59) 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1版,页224。
    (60) 《吴越文化新探》,页100。
    (61) 《吴越文化新探》,页22—23。
    (62) 陈剩勇:《东南地区:夏文化的萌生与崛起—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文化圈的比较研究探寻夏文化》,《东南文化》1990年1期。
    (63) 同上。
    (64) 陆建方:《部族和良渚文化》,《东南文化》1990年5期。
    (65) 《吴越文化新探》页100—101。
    (66) 王巍:《良渚玉琮刍议》,《考古》1986年11期。《左传·宣公元年》,十三经注疏本。
    (67) 《左传·宣公元年》,十三经注疏本。
    (68)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页465。
    
    
    (69) 《墨子閒诂》卷十一《耕柱篇》,页264。苏秉琦:《略谈我国东面沿海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1978年3期。
    (70) 苏秉琦:《略谈我国东面沿海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1978年3期。
    (71) 《吴越文化新探》,页99。
    (72) 《吴越文化新探》,页4。
    (73) 周勋初:《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版。
    (74)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版,页348。
    (75) 陆侃如:《屈原评传》引,载《陆侃如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月版。
    (76) 闻一多:《什么是九歌》,《闻一多全集》选刊之一《神话与诗》上海三联书店版1982年8月版,页269。
    (77) 孙作云《九歌非民歌说》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编,中华书局1937年出版。转引自《九歌新考》,页13。
    (78) 孙楷第《九歌为汉歌辞考》《沧州集》卷五中华书局版,何天行《楚辞作于汉代考》中华书局1948年四月版,朱东润《楚辞探故》《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1957年版。
    (79) 闻一多:《天问疏证》,三联书店1980年12月版,页53。
    (80) 董楚平:《良渚文化上帝小考》,《浙江学刊》1996年5期。
    (81) 《左传·哀公元年》,十三经注疏本。
    (82) 《礼记·大传》,十三经注疏本。
    (83) 《礼记·祭法》,十三经注疏本。
    (84) 《国语》卷四《鲁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9月版,页166。
    (85) 《墨子閒诂》卷二《尚贤中篇》页38卷。
    (86) 《墨子閒诂》卷九《非命上》,页173。
    (87) 《左传·文公七年》,文十三经注疏本。
    (88) 《竹书纪年》卷上(四部丛刊本)。
    (89) 《左传·昭公四年》,十三经注疏本。
    (90) 《水经》卷二十二《颖水注》,四部丛刊本,页291。
    (91) 《史记》·卷二《夏本纪》,页88。
    (92) 黄灵庚:《九歌》源流丛考,待刊。
    (93) 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版,页273。
    (94)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版,页8。
    (95) 黄灵庚:《九歌》源流丛考。
    (96) 《墨子閒诂》卷八《非乐上》,页166—167,
    (97) 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二,页27。
    (98) 《左传·僖公十年》,十三经注疏本。
    (99)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翻译佛典》,载梁《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89年6月版,页153—154。转引自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版,页45。
    (100) 转引自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版,页45。
    (101) 见《楚辞章句·九歌注》,中华书局1983年3月舨,页59。洪兴祖:《楚辞补注》,页69。
    (102) 洪兴祖:《楚辞补注》,页69。《楚辞补注》,页77。
    
    
    (103) 《楚辞补注》,页77。《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页1378—1379。
    (104)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页1378—1379。
    (105) 《汉书》卷二十五上,页1211。
    (106) 《〈九歌〉源流丛考=。
    (107) 王逸《楚辞章句》:“太一,天之尊神。”。
    (108) 五臣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这是受汉人星象说的影响。
    (109) 马茂元:《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页68;郭沫若:《卷耳集·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页61;闻一多:《神话与诗·什么是九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54年,页267。
    (110) 张寿平:《九歌研究》,广文书局台北1970年,转萧兵《楚辞新探》页137。
    (111) 张一兵:《东皇太一神话考》,《文学遗产》1984年2期。
    (112) 谭介甫:《屈赋新编》上册,中华书局1978年版,而285。
    (114)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神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3月版,页369。李光信:《九歌·东皇太一篇题初探》,《学术月刊》1961年9期。
    (114) 闻一多:《东皇太一考》,《文学遗产》1980年1期。
    (115) 孙元墇:《九歌思想内容简论》,《文学评论丛刊》第18辑,1981年,页430—431。国光红:《九歌新考》,齐鲁书社1999年3月版,页19—33。
    (116) 萧兵:《楚辞新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页129。《九歌新考》,页19—33。
    (117) 《庄子》卷十《天下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版,页169。
    (118) 《吕氏春秋》卷五《大乐篇》,页40。
    (119) 《老子》第二十五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版。
    (120) 《郭店楚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页125。
    (121)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122) 闻一多:《九歌解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版,页120。
    (12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篇上王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版,页9。
    (124) 《淮面子》卷十九《修务训》。页212。
    (125) 《帝王世纪》卷三。
    (126) 《尔雅》卷九《释地》,十三经注疏本。
    (127) 《淮南子》卷四《墜形训》而42。
    (128) [汉]焦延寿撰:《焦氏易林》卷四,四部丛刊本091册,页55。
    (129) 《周礼·天府》,十三经注疏本。
    (130) 《穆天子传》卷二,四部丛刊本。
    (131) 见《楚辞补注》,页56。
    (132) 《穆天子传》卷一,四部本
    (133) 《淮南子》卷四《墜形训》,页40。
    (134) 黄灵庚:《离骚校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版,页632。
    (135) 《楚辞补注》,页56。
    (136) 《庄子》卷九《盗跖》,页152。
    (137) 《荀子》卷三《非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页24。
    (138) 《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页209。
    (139) 《帝王世纪》卷三。
    (140) 扬子:《法言》卷十《重黎篇》,李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9年9月版,页22。
    
    
    (141) 《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页140。
    (142) 《墨子閒诂》卷六,页119—120。
    (143) 《史记》卷二《夏本纪》,页83。
    (144) 《上海竹书·子羔篇》二。
    (145) 《御览》卷957。
    (146)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页1395。
    (147) 《汉书》卷二十五上,页1232。。
    (148) 文崇一:《九歌中的上帝与自然神》台湾省民族学院研究所集刊17期,1964年页54。转引自萧兵《楚辞新探》页136。
    (149) [清]王闽运:《楚辞释》,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150)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版,页82。
    (151) 孙元璋《九歌思想内容简论》《文学评论丛刊》18辑1983年,页434。
    (152) 《庄子》卷四《在宥》,页62。
    (153) 《左传·昭公十七年》,十三经注疏本。
    (154) 见《楚辞章句》。
    (155) 《周礼·大宗伯》,十三经注疏本。
    (156) 国光红:《九歌考释》,齐鲁书社1999年3月版,页34—47。
    (157)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四部本,页110。
    (158) 《梦溪笔谈》卷三,四部丛刊本。
    (159) 《说文解字注》,一篇上,示部,页6。
    (160)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页1335—1336。
    (161)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页5。
    (162)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集解》引《吕氏春秋》,页1335。
    (163) 《逸周书·尝麦篇》,转引自吕思勉、童书业编著的《古史辨》7册上编,页200。
    (164) 《逸周书·史记解》,转引自《古史辨》7册上编,而204。
    (165) 《路史·蚩尤传》,页109。
    (166)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页4。
    (167) 《九歌解诂》,页11。
    (168) 《说文解字注》七篇上:页311。
    (169) 《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页431。
    (170) 《史记》卷一,页4。
    (171) 《史记》卷二十八,页1367。
    (172)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页350。
    (173) 《史记》卷二十八,页1378。
    (174) [梁]任昉《述异记》上,《历代小说笔记选》“汉魏六朝卷”,江畬经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页165。
    (175) 《困学纪闻》卷九,《周礼·大司徒》疏,《路史·余论·天门》附注引。
    (176) 《淮南子》卷四,页42。
    (177) 《淮南子》卷三,页27。
    (178) 《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页462。
    (179) 见《楚辞章句》。
    (180) 《淮南子》卷五《时则训》,页49。
    (181) 《吕氏春秋》卷十三《有始篇》页93。
    
    
    (182) 《史记》卷二十五《律书》,页1243。
    (183) 《淮南子》卷八《本经训》,页80。
    (184) 《山海经》卷三《北山经》,页94。
    (185)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尧)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孟子》:“舜流共工于幽州”。《淮南子·脩务训》:“(尧)流共工于幽州”。
    (186) 张正明:《屈原赋的民族学考察》,《民族研究》1986年2期。
    (187) 《国语》卷四《鲁语上》,页166。
    (188) 《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页387。
    (189) 尚秉和:《历代风俗事物考》,上海书店1991年12月版,页263。
    (190) 《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页388。
    (191) 《淮南子》卷四《墜形训》,页46。
    (192) 东方朔:《神异经》,《历代小说笔记选》汉魏六朝部分,江畬经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页6。
    (193) 闻一多:《伏羲考》,《闻一多全集》第1册,上海三联出版社1982年8月版,页36—37。
    (194) 见《楚辞章句》。
    (195) 《山海经》卷四《东山经》,页105。
    (196) 《国语·周语下》:“昔共工氏……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尚书·尧典》:“共工方鸠僝功……象(潒)恭(洪)滔天。”《路史·后纪二·共工氏传》:“(共工)自谓水德,故为水纪。官师制度,皆为水名。”
    (197) 《荀子》卷十《议兵篇》,页87。
    (198) 《荀子》卷十八《成相篇》页147。
    (199) 《山海经》:卷十七《大荒北经》页430。
    (200)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页222。
    (201) 《越绝书》卷三《吴内传》,页26。
    (202) 郭沫若:《卷耳集·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81年页69;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页212。
    (203) 陆侃如:《楚辞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
    (204)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页65。
    (205) 《论衡》第十一卷《谈天篇》。
    (206) 《说文》十二篇下《女部》,页617。
    (207) 《淮南子》卷十七《说林训》,页185。
    (208) 见《楚辞章句·天问篇》。
    (209) 《太平御览》卷78引《风俗通》,《四库全书》子部199类书类,893册748页。
    (210) 《路史》,页83。
    (211) 《路史》,页85。
    (212) 《九歌解诂》,页28。
    (213)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页65。
    (214) 《九歌考释》,页69—70。
    (215) 《周礼·地官·媒氏》,十三经注疏本。
    (216)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页220。
    (217) 《帝王世纪》卷一。
    (219) 见《楚辞章句·招魂篇》。
    
    
    (218) 《楚辞补注》,页204。
    (220) 《九歌考释》,页67—68。
    (221) 《尔雅·释天》,十三经注疏本。
    (222) 转引自《楚辞新探》。页288。
    (223) 《汉书》卷二五上《郊祀志》,页1211。
    (224)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页32。
    (225) 见《楚辞章句》。
    (226)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0月版,页61。
    (227) 王夫之:《楚辞通释》,页39。。
    (228) 见《楚辞章句》与《楚辞补注》中《离骚》“帅云霓而来御”句释。
    (229) 《楚辞新探》,页356。
    (230) 《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页340—357。
    (231) 《山海经》卷十六《大荒西经》,页396-413。
    (232) 《淮南子》卷五《时则训》,页59。
    (233) 《淮南子》卷四《墜形训》,页44。
    (234) 见《楚辞章句》。
    (235) 《淮南子》卷六《览冥训》,页67。
    (236) 《山海经》卷十一《海内西经》,页294。
    (237) 郭璞:《山海经图赞》,载《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五十七,《四库全书》本。
    (238) 杜甫:《魏将军歌》,见《杜甫全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版,页105。
    (239) 见《楚辞章句》。
    (240) 见《楚辞章句·天问篇》。
    (241) 《淮南子》卷八《本经训》,页80。
    (242) 《太平御览》卷920,901-232。
    (243) 《山海经》卷九《海外东经》,页261。
    (244) 见《楚辞章句·天问篇》。
    (245) 见《楚辞章句》。
    (246) 《焦氏易林》卷六、卷七,页86,页100。
    (247) 《山海经》卷六《海外南经》,页198。
    (248) 《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页372。
    (249) 《淮南子》卷八《本经训》,页80。
    (250) 《淮南子》卷四《墜形训》,页44。
    (251) 张衡:《天象赋》,《历代赋汇》卷一,[清]陈元龙辑,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7年12月。
    (252)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页1306。
    (253) 《晋书》卷十一《天文志上》,[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页306。
    (254) 《九歌考释》,页84。
    (255) 《山带阁注楚辞》,页62。
    (256) 《太平御览》卷957,页901-490。
    (257) 《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弓部,页641。
    (258) 《山海经》十八卷,《海内经》,页446。
    (259) 《孟子》《卷八·离娄下》,页2729。
    
    
    (260) 闻一多:《天问释天》,《闻一多全集》第五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页512。
    (261) 《太平御览》卷四。
    (262) 见《初学记》卷一《天第一》,唐徐坚等著,中华书局校点本1980年1月版。
    (263) 《淮南子》卷十七《说林训》,页183。
    (264) 萧兵《马王堆帛画与楚辞顾莬在腹》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1期。
    (265) [宋]罗愿《尔雅翼》卷二十一,《四库全书》本。
    (266) 《格致镜原》卷八十八引,《四库全书》本。
    (267) 《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页358。
    (268) 《尔雅·释水》,十三经注疏本。
    (269) 《山海经》卷二《西山经》,页47。
    (270)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页3172。
    (271) 《尚书·禹贡》,十三经注疏本。
    (272)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页1405。
    (273) 古本《竹书纪年》,《太平御览》卷82《皇王部》引。
    (274) 《楚辞新探》,页388。
    (275) 《淮南子》卷一《原道训》,页6。
    (276) 《山海经》十二卷《海内北经》,页316。
    (277) 《穆天子传》卷一,四部丛刊本。
    (278) 《艺文类聚》卷82。
    (279)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十三经注疏本。
    (280) 《论衡》卷十五《明雩篇》。
    (281)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页218。
    (282) 郭璞:《山海经图赞》,载《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五十七,《四库全书》本。
    (282) 袁珂:《山海经校注·海经新释》卷二,页218。
    (283) 《九歌考释》,页117。
    (284) 《山海经》卷九《海外东经》,页263。
    (285)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1月版,页596。
    (286) 《国语》卷五《鲁语下》,页213。
    (287) 《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页376。
    (288) 《左传·昭公十六年》,十三经注疏本。
    (289) 《述异记》卷上,《历代小说笔记选》“汉魏六朝卷”,页165。
    (290) 《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页149。
    (291) 《山海经》卷十《海内南经》,页270。
    (292) 《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页455。
    (293) 《御览》卷908。
    (294) [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卷下》,诸斌杰、吴贤哲校点,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页96。
    (295) 《楚辞通释》卷一,《离骚》“贯薜荔之落蕊”句释。页7。
    (296) 《楚辞补注》,页79。
    (297) 《九歌考释》,页120。
    (298) 《说苑》卷十二《奉使》。
    (299) 见《民间文学》1990年1期。
    (300) 《述异记》卷上,《历代小说笔记选》“汉魏六朝卷”,页165。
    
    
    (301)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页1206。
    (302) 徐志平在:《推源析流话越诗》,《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卷2期,1999年。
    (305) 《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
    (303)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页1667。
    (304) 《越绝书》卷八《外传记地传》,页58。
    (306) 《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
    (307) 《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
    (309) 《竹书纪年》,《水经注》卷四《河水注》引。
    (308) 《吴越春秋》第十《勾践伐吴外传》。
    (310)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页1749。
    (311) 《百越先贤志》卷一《公师隅》,《四库全书》本。
    (312) 《百越先贤志》卷一《梅鋗传》。
    (313) 《广东通志》卷四十四,《四部全书》本。
    (314) 见《楚辞章句》。
    (315 《楚辞补注》,页84。
    (316) 《山带阁注楚辞》,页67。
    (317) 《屈原赋注》,页35。
    (318) 徐英:《读楚辞札记》,锺山书局,页80,转自《楚辞新探》页474。徐嘉瑞:《〈九歌〉的组织》,《文学遗产增刊》第六辑,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页20。
    (319) 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页151—152。
    (320) 汪瑗:《楚辞集解》《九歌》卷《礼魂》题解,明万历刻本。
    (321) 《楚辞通释》卷二,页45。
    (322) 《楚辞集解》《礼魂》题解。
    (323) 《楚辞通释》,页45。
    (324) 马茂元:《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页191。
    (325) 罗义群:《楚越文化关系论略》,《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2期。
    (326) 《礼记·祭义》,十三经注疏本。
    (327)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页209。
    (328) 《楚辞通释》,页45。
    (329) 钱澄之:《庄屈合诂》,转引自褚斌杰《九歌的来源与性质》,《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1期。
    (330) 李陈玉:《楚辞笺注》,清康熙十一年魏学渠刻本,卷三。
    (331) [清]王邦采:《屈子杂文·九歌笺略》,转引自褚斌杰《九歌的来源与性质》。
    (332) 王闿运:《楚辞释》,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333) 《什么是九歌》,《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页342。
    (334) 谭介甫:《屈赋新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页81—82。
    (335) 《山海经》卷五《中山经》,页176。
    (336) 《水经》卷三十八《湘水注》。
    (337)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48。
    (338) 《列女传》卷一《有虞二妃》。
    (339) 《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页459。
    (340) 《山海经》卷十五《大荒南经》,页364。
    (341) 《礼记·檀弓上》,十三经注疏本。
    
    
    (342)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页44。
    (343)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
    (344) 《淮南子》卷十九《脩务训》,页208。
    (345) 《说文》卷九下《山部》,页438。
    (346) 《汉书》卷六《武帝纪》,页196。
    (347) 《世说新语》中卷下《捷悟篇》,南朝宋刘义庆撰,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光绪十七年思贤讲舍刻本影印,82年4月版。
    (348) 《楚辞补注》,页60。
    (349) 朱季海:《楚辞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月版,页100“老冉冉兮既极”句释。
    (350) 《今本竹书纪年》卷上、《帝王世纪》、《潜夫论》卷八与《路史·后纪十一》。
    (351) 见《楚辞章句》。
    (352) 《列女传》卷一《有虞二妃》。
    (353) 《说文解字注》三篇下支部,页126。
    (354) 《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页858。
    (355) 闵赤如:《文选瀹注》,转引自《楚辞新探》页252。
    (356) 李白:《远别离》。载李阳冰《他类补注李白诗》卷三。
    (357) 见《楚辞章句》。
    (358)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索隐》,页249。
    (359) 韩愈:《黄陵庙碑》,载《韩愈全集》文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版,页290。
    (360) 《九歌新考》,页98—103。
    (361) [明]陆时雍:《楚辞疏·读楚辞语》,明缉柳斋刻本,页367。
    (362) 李陈玉:《楚辞笺注》卷三,清康熙十一年魏学渠刻本。
    (363) 《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页94。
    (364) 闻一多:《什么是九歌》,《闻一多全集》第一册,三联书店1980年12月版,页273。
    (365) 汤漳平、陆永品:《楚辞论析》,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版,页57—58。
    (366) 刘泽华、刘景泉在:《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北京师范学院报》1982年3期。
    (367) 《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页150。
    (368) 《国语》卷四《鲁语上》,页170。
    (369) 《礼记·祭法》,三经注疏本。
    (370) 《国语》卷十八《楚语下》,页567。
    (371) 《祀典·王制》,十三经注疏本。
    (372) 《越绝书》卷八《外传记地传》,页58。
    (373) 《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页2778。
    (374) 《左传·襄公十八年》:“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
    (375) 《离骚校诂》,页5。
    
    
    爱情与英雄——《离骚·九歌》新解[M].何新.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2年1月版.
    百越民族史论丛[C].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编.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5月版.
    百越民族史论集[C].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2月版.
    百越民族文化[M].蒋炳钊、吴绵吉、辛土成著.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8年1月第1版.
    楚词释[Z].[清]王闿运.清光绪三十二年集虚草堂刻本.
    楚辞类稿[M].汤炳正著.四川:巴蜀书社出版 1988年版.
    楚辞论文集[C].蒋天枢著.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7月版
    楚辞拾瀋[M].何剑熏著.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年10月版.
    楚辞疏[Z].[明]陆时雍.明缉柳斋刻本.
    楚辞文化[M].萧兵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3月版.
    楚辞文化探微[M].张崇琛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楚辞校释[M].蒋天枢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楚辞新注[M].聂石樵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版.
    楚辞选注及考证[M].胡念贻著.湖南:岳麓书社1984年11月版.
    楚辞学论文集[C].姜亮夫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楚辞研究[C].中国屈原学会、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编.文津出版社 1992年9月版。
    楚辞与神话[M].萧兵著.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4月版.
    楚辞语法研究[M].廖序东著,语文出版社1995年2月版.
    楚文化史[M].张正明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8月版.
    帝王世纪[Z].[晋]皇甫谧撰;[清]宋翔凤,钱宝塘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
    风俗通校释[Z].[东汉]应劭撰;吴樹平校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0年9月版
    高僧传[Z].[梁]释慧皎撰.北京:中华书局1992的10月版.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C].张树栋,刘广明主编.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7月版.
    古神话选释[M].袁珂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古史辩[C]. 顾颉刚等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版.
    华夏文明[M].田昌五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7月版.
    祭坛古歌与中国文化[M].顾希佳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金枝[M].弗雷泽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
    荆楚岁时记[Z].[梁]宗懔著;谭麟译注.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年2月版.
    九歌新注[M].程嘉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九歌与沅湘民俗[M].林河著.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7月版
    离骚草木史[Z].[清]周拱辰.清初圣雨斋刻嘉庆8年印本.
    离骚集传[Z].[宋]钱杲之.宋刻本.
    列子集释[Z].杨伯峻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
    屈辞精义[Z].[清]陈本礼.清嘉庆刻本.
    屈骚指掌[M].[清]胡文英.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荣格 人和神话[M].[英]温森物·布罗姆著;文楚安译.山东: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版.
    容斋随笔[Z].[宋]洪迈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7月版.
    商代祭祀制度[M].常玉芝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9月版.
    少数民族民俗资料[A].全国民俗学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讲习班1983年5版.
    神话新论[C].刘魁立,马昌仪,程蔷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
    神话与文学[M].[美]约翰·维克雷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4月版.
    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M].陈建宪著.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11月版.
    诗经研究反思[M].赵沛霖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
    世界文化之谜[C].庄锡昌,李春元,施宣圆主编.文江出版社.
    说苑校证[M].[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
    搜神记[Z].[晋]干宝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
    唐前志怪小说辑释[A]李剑国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天问补注[Z].[清]毛奇龄著.清康熙西河合集本.
    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关系的考察和研究[M].姜彬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A].思想战线编辑部编.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夏史论丛[C].中国先秦史学会编.山东:齐鲁书社1985年7月第1版.
    原始神话与宗教[M].[美]W·施密特著:萧师毅,陈祥春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
    
    
    原始文化与语言[M].杨国章著.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4月版.
    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M].[法]格拉耐著,张铭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7月版.
    中国民族史[M].林惠祥著.上海:商条印书馆1936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故事选[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编.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A].陶立璠,赵桂芳,吴肃民,朱桂元编.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A].覃光广,李民胜,马彪,郭辉,蒙宪编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科研处1982年12月版.
    中国文明起源初探[M].苏秉琦著.北京:三联书店 1999年6月版.
    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M].乌恩溥著.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5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