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体育人居环境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从利用体育谋求社区发展与建设的角度,以奥林匹克花园为案例,依据空间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系统地构建了体育人居环境的理论框架,旨在为发展全民健身计划探索一条新的模式和路径。研究认为:
     1、体育人居环境是围绕有利于促进居民体育行为的实现这一中心目的而组成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其本质是一种寓意着体育社会意义的空间存在形式,其表现方式是一种功能型的人居环境类型。由体育物质环境、体育文化环境和体育组织环境构成。
     2、体育人居环境的规划和建设是将社区广场、绿地、道路、景观、车位和物业设施等与社区体育公共场地设施进行有机复合,将体育馆设置在社区的中央区位置,以此来提升社区的品质,并将体育的文化意义预设于物质环境之中,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主题,从而实现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发展社区体育的有效方式,为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找到了一条根本途径。
     3、体育人居环境理念具有广泛的外推性,其普及的障碍并不在于由此而增加的房地产开发成本,这种障碍恰恰在于对这个理念的认识不足和与之相配套的相应的体育公共政策的缺失或不完善上;这种理念尤其值得增量社区的借鉴,也是存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营造的一个指导方向。
     4、奥林匹克花园模式是发展大众体育与改善人居环境相融合的典范,中体产业集团将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预设于奥林匹克花园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和维护的整个过程之中,营造和倡导了一种“科学运动、健康生活”的生活方式;是体育人居环境的一个经典样板,其社区体育场馆空间的开发建设立足于促进居民体育行为的实现,可以被看着是体育设施空间产业的一种实现形式,故而中体产业集团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体育设施空间产业的最大上市公司,奥林匹克花园模式是中体产业集团通过市场机制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一种制度创新,为实现体育公共服务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建议通过提供体育公共配套服务与市场机制相融合的方式,促进全民健身计划更好更快地发展;建议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和《体育文体设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等相关标准和条例的基础之上制定《社区体育规划法》,从规划建设的角度将体育人居环境之理念融入社区之中,并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执行及其监督机制,以此为依据,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在全国推行以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空间规划建设行动为主的体育人居环境建设与改造工程,将全民健身计划落到实处。
This dissertation,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Olympic Garden,using theories of spacial sociology,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ports settlements in China,puts forward a theoretic framework of sports human settlements and recommends a new model and path for "exercise for everyone" initiative.
     1.Sports human settlements,as a combination of all element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sports activities in a community,is essentially a spacial existence which can provide sports functions for the human settlements.Sports human settlements is composed of sports infrastructure,sports cultural element and sports organizational element.
     2.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ports human settlements requires balancing sports facilities with infrastructure in a community.Sports infrastructure in a community includes greenland,square,roads,parking lots etc in a community.Sports facilities installed in a community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ocal people's life and sports human settlements can help formulate a proactive,healthy cultural theme for life in the community.Sports human settlements can become popular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market mechanism.Sports human settlements is a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for the "exercise for everyone" initiative.
     3.The concept of sports human settlement should be promoted widely and extensively.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notion of sports human settlements and lack of public policy support for sports human settlements are problems which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sports human settlements.The concept should be borrow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mmunities and in the renovation of old communities.
     4.The Olympic Garden can serve as a model for sports human settlements and it can be a showcase for policy makers.China sports industrial group,which had built the Olympic Garden,embodied an active and healthy life attitude into the design, planning,development,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Olympic Garden and had promoted a "scientific exercise,healthy life" model for community inhabitants.The Olympic Garden can serve as a model for developing sports human settlements.The China sports industrial group,which is the largest public listed company in the sports facility sector,has created a roadmap for promoting the "exercise for everyone" initiative via market mechanism.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the following proposals:to improve the current "Guidelines for Construction Land of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an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of al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human settlements in citi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xecution of the "exercise for everyone" initiative.The factors include: service accessability of sports facilities in a community for the local people,land size and land quality,operating machanism,government regulations etc.To enact "Regulations for Sports Facilities Planning in Cities" to integrate sports development with city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To promote sports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land planning initiative across the country,and use market mechanism to solve the construction fund.In densely populated areas,to integrate sports buildings with commercial buildings,to employ both the government's visible hand and the market's invisible hand to enhance the sustainability of sports human settlements.
引文
[1]王凯珍.社区体育设施怎么建?[N].中国体育报,2001-08-01(006).
    [2]“全民健身地产”论剑星城http://www.csonline.com.cn/gb/content/2003-07/16/content_270562.htm
    [3]中体产业集团总裁吴振绵先生授课“清华大学实战地产研究生课程班”讲稿
    [4]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概念解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6,(01):68.
    [5]H.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Blackwell,1991,p30.转引自高峰.空间的社会意义: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江海学刊2007,(02)
    [6]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转引自高峰.空间的社会意义: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江海学刊2007,(02)
    [7]高峰.空间的社会意义: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江海学刊2007,(02):44.
    [8]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概念解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6,(01):69-70.
    [9]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概念解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6,(01):69-70.
    [10]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概念解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6,(01):69-70.
    [11]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概念解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6,(01):69-70.
    [12]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概念解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6,(01):69-70.
    [1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P1
    [14]李跃年.体育行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P8
    [15]金经元.社会、人和城市规划的理性思考.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
    [16]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P13
    [17]系统理论-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18]《系统论》——体育专家博客—中国网http://blog.china.com.cn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38-39
    [20]周直,朱未易.人居环境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84-88.
    [21]江苏环保http://www.jshb.gov.cn/jshb/xcjy
    [22]张钦楠.人居环境的类型学研究[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3,(02):1-6,15.
    [2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P240
    [24]贺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D].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4.
    [25]周直,朱未易.人居环境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84-88.
    [26]张钦楠.人居环境的类型学研究[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3,(02):1-6,15.
    [27]周直,朱未易.人居环境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84-88.
    [28]王立民,刘国钊.论社区体育人居环境的构成与设计[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4):24-25
    [29]刘国钊.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空间与人居环境设计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09):503-505.
    [30]熊茂湘.系统构建体育环境初探[J].中国体育科技,2003,(01):24-26
    [31]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P5
    [32]翁锡全,林文弢,王玉昕等.体育·环境·健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P7
    [33]王飞雄,张鲲,马连鹏.西安城市体育环境对居民体育生活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7,(04):9-11
    [34]金晓阳,仇军.论体育教学环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1,(12):76-78.
    [35]冯炎红,张昕.日本发展大众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对完善我国大众体育环境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5):44-46.
    [36]宋杰,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05,(04):99-102
    [37]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4.p13
    [38]任海,王凯珍,王渡,林洁,陈国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一[J].体育与科学,1998,(02):12-16,20
    [39]张吉慧,王剑.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6:62-63
    [40]吕树庭,饶纪乐.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念之管见[J].体育文史,1997,(03):17-18
    [41]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85-88.
    [42]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4.p3
    [43]刘云,周兰君.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环境状祝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8-11
    [44]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兼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05,25(12):12-16
    [45]刘建平.我国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学刊,1999,3:11-12
    [46]冯建中.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汇编[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2006.4.
    [47]冯建中.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汇编[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2006.4.
    48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4.p3
    49 王凯珍.社区体育设施怎么建?[N].中国体育报,2001-08-01(006).
    50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51 冯建中.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汇编[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2006.4.
    52 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85-88.
    53 潘华.中德全民健身的比较研究——兼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黄金计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1):18-21.
    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J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55-56
    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P9
    56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57 石岩,刘政潭.论我国政府“建老百姓身边场地”的法律责任[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2):37-40
    58 赵克,郑旭旭,兰自力等.城建居民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立法研究[J].体育科学,2001,04
    59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4.p12
    60 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兼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05,25(12):12-16
    61 国外社区体育面面观(他山石)[N].人民日报,2006-11-08(16).
    62 潘华.中德全民健身的比较研究——兼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黄金计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1):18-21.
    63 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兼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思路[J].体育利学,2005,25(12):12-16
    64 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
    65 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兼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思路[J].体育利学,2005,25(12):12-16
    66 潘华.中德全民健身的比较研究——兼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黄金计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1):18-21.
    67 贺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D].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4.p6
    68 邹经宇,许溶烈,金德钧.第五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建筑节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37-243
    69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150-151、235
    70 张钦楠.人居环境的类型学研究[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3,(02):1-6,15.
    71 陶学武,《城市、建筑、人——寻求理想的人居环境》[N],科技咨询导报2007 NO.07
    72 周直,朱未易.人居环境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84-88.
    7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74http://baike.baidu.com/view/222343.htm? func=retitle
    75战略管理研究网 STRATEGY MANAGEMENT http://wangjiang.bj001.net/show_hdr.php?xname=EBCGS21 &dname=BIO6931 &xpos=3
    76三秦论坛 http://www.3qhouse.com/forum/thread-9597-1-1.html
    77这个社区,名叫“奥林匹克”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8-04/18/content_48354052.htm
    78http://www.sg.com.cn/2004style/LXJY/t2004112_63440.btm
    79[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3
    80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3,(05):4-7.
    81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p129-130
    8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694773.html
    85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P16
    86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p20
    87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p20
    88高峰.空间的社会意义: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江海学刊2007,(02):44.
    8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38-39
    90张钦楠.人居环境的类型学研究[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3,(02):1-6,15.
    91李建国,卢耿华,杨建设,吕东旭,高敏.上海市体育生活圈设施功能形态布局研究,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
    92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85-88.
    93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85-88.
    94 上海楼顶:“平改坡”的魅力[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20823/1102247047/html.
    95 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85-88.
    97 刘国钊.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空间与人居环境设汁探讨[J].湖北体育科披,2006,(09):503-505.
    98 吴晓敏.陶燕.倪金卫.多层单元式住宅的公共空间与环境设计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
    97 刘国钊.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空间与人居环境设计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09):503-505.
    98 吴晓敏.陶燕.倪金卫.多层单元式住宅的公共空间与环境设计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6):751-755
    99 刘国钊.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空间与人居环境设计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09):503-505.
    100 刘国钊.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空间与人居环境设计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09):503-505.
    101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02 陆一帆,梁林,方子龙.健康与住宅——健康社区中体育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P11
    103 新浪房产http://house.sina.eom.cn/d/2003-05-08/21838.html
    104 陆一帆,梁林,方子龙.健康与住宅——健康社区中体育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P10
    105 王凯珍.社区体育设施怎么建?[N].中国体育报,2001-08-01(006).
    106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
    108 潘华.中德全民健身的比较研究----兼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黄金计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1):18-21.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日].浅见泰司.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M].高晓路,张文忠,李旭,马亚杰,管运涛,王茂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翁锡全,林文弢,王玉昕等.体育·环境·健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唐晓岚.城市居住分化现象研究----对南京城市居住社区的社会学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8]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9]唐军.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0]周俭.城市住宅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11]赵万民.城市化进程中的江津现代人居环境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王芳.环境社会学新视野----行动者、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式[M].黄兰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5]李斌.空间的文化----中日城市和建筑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翟辉.香格里拉·乌托邦·理想城----香格里拉地区人居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7][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8]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9]郑杭生,李强,李路路,林克雷.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0]陆一帆,梁林,方子龙.健康与住宅----健康社区中体育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1]陈秉钊.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2]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4]李跃年.体育行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5]赵刚,雷历.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6][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社会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
    [27][德]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8]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9]蔡禾,张应祥.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0][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1][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2]李志实,梁林.学校体育设施[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3][韩]建筑世界杂志社.体育·休闲建筑[M].王英梅,徐苏宁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4][日]服部纪和.体育设施[M].陶新中,牛清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5]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6][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7][西]米格尔·鲁亚诺.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M].吕晓惠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8]沈磊.无限与平衡: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9]殷京生.绿色城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0]陈融.体育设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1]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3]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44]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奥林匹克教育读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5]苏子.奥林匹克花园.启示录.上/下[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1]任海,王凯珍,王渡,林洁,陈国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一[J].体育与科学,1998,(2):12-16,20.
    [2]任海,王凯珍,王渡,林洁,陈国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二[J].体育与科学,1998,(3):18-24.
    [3]任海,王凯珍,王渡,林洁,陈国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三[J].体育与科学,1998,(4):1-6.
    [4]王凯珍,任海,王渡,林洁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6-10.
    [5]石岩,刘政潭.论我国政府“建老百姓身边场地”的法律责任[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2):37-40.
    [6]刘国钊.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空间与人居环境设计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5):503-505.
    [7]蒋俊如,陆丽娟.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环境的分析研究[J].体育科研,2004,25(3):73-75.
    [8]王立民,刘国钊.论社区体育人居环境的构成与设计[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4):24-25.
    [9]徐向阳,张俊伟.体育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1(4):9-11.
    [10]崔海燕.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88-92
    [11]张吉慧,王剑.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6:62-63.
    [12]栗桂桓.住宅小区与体育设施[J].体育学刊,1999,2:105,116.
    [13]刘建平.我国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学刊,1999,3:11-12.
    [14]闫华,蔺新茂.我国体育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2):33-36.
    [15]赵克,徐卫华,黄文仁,王联聪,石岩,陆亨伯.我国大、中城市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4,12.
    [16]赵克,郑旭旭,兰自力,吴鹭江,杜子平,谢军.城建居民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立法研究[J].体育科学,2001,04.
    [17]吕树庭,饶纪乐.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念之管见[J].体育文史,1997,(03):17-18.
    [18]叶涯剑.空间社会学的方法论和基本概念解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6,(01):68.
    [19]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兼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05,25(12):12-16.
    [20]柏良泽.“公共服务”界说[J].中国行政管理,2008,(02):17-20.
    [21]刘庆山.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05):24-26.
    [22]刘国钊.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空间与人居环境设计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09):503-505.
    [23]吴晓敏.陶燕.倪金卫.多层中儿式住宅的公共空间与环境设计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6):753
    [24]元萌,谭倩,刘燕.回归质朴的居住区环境设计[J].建筑,2004(4):116.
    [25]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85-88.
    [26]葛振营.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05):83-85.
    [27]张献忠.郑州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练的人居环境调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02):135-136.
    [28]原玉杰,靳英华.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490-1492.
    [29]柴彦威.时间地理学的起源、主要概念及其应用[J].地理科学,1998,(02):65-72.
    [30]冯国有.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财政政策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1):26-31.
    [31]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郝海亭,郇昌店.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困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8):1-4.
    [32]刘丽萍,赵世昌.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J].体育世界·学术,2006,(12):35-36.
    [33]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2):97-101.
    [34]郭惠平,唐宏贵,李喜杰,赵晓瑜.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1-6.
    [35]张钦楠.人居环境的类型学研究[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3,(02):1-6,15.
    [36]周直,朱未易.人居环境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84-88.
    [37]潘华.中德全民健身的比较研究----兼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与《黄金计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1):18-21.
    [38]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3,(05):4-7.
    [1]林文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途径[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0.
    [2]林琼婉.人居环境与健康关系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
    [3]贺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D].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4.
    [4]胡振宇.现代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5]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6]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1998.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2]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CECS179:2005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3]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JGJ31-2003.体育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J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
    [9]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邹经宇,许溶烈,金德钧.(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建筑节能)第五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上下卷[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论文集编委会.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内地·香港21世纪中国城市住宅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李建国,卢耿华,杨建设,吕东旭,高敏.上海市体育生活圈设施功能形态布局研究,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
    [1]http://www.csonline.com.cn/gb/content/2003-07/16/content_270562.htm
    [2]魏纪中.奥林匹克花园是一个品牌[EB/OL]http://www.olympicgarden.com.cn/dzzz/dzzz_view.asp?ID=92&keycatalD=168
    [1]王凯珍.社区体育设施怎么建?[N].中国体育报,2001-08-01(006).
    [2]陶学武.《城市、建筑、人——寻求理想的人居环境》[N].科技咨询导报,2007 NO.07.
    [3]杨鹏.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5-11-16 03:15:58.
    [4]徐百柯.走向有限政府[N].中国青年报,2008-12-10.
    [5]国外社区体育面面观(他山石)[N].人民日报,2006-11-08(16).
    [1]冯建中.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汇编[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颁布日期:1995年10月1日).
    [4]《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2O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5]《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
    [6]《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发布时间:2007-03-12.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2002年7月22日).
    [8]刘鹏同志在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0月8日 北京).
    [9]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1.
    [10]品牌----成功企业的最高境界(吴振绵董事长授课“清华大学实战地产研究生课程班”)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