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封建帝王无论是明君,或是昏君、暴君,历来都是文学作品关注的对象。隋炀帝故事因其时代延续性、文体多样性、内容丰富性,成为暴君故事文学演绎中的典型,直至今日,仍为后人津津乐道。隋炀帝是中国古代臭名昭著的一位皇帝。在历代帝王中,他被赋予了少有的恶谥“炀”。他是历代臣子劝谏君主时常被作为反例引用的暴君典型。以炀帝为题材创作的诗文、戏曲、小说等历代层出不穷,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炀帝事迹见于《隋书》、《北史》、《资治通鉴》,以及新旧《唐书》等历史典籍。隋王朝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封建割据,建立了统一富庶的国家。炀帝继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经济、军事、外交等都取得进一步发展,但终因残虐百姓而亡,其事本来就富有传奇性。隋唐时期,便出现关于炀帝故事的民间传说。自《隋书》而后,文人士大夫更看重炀帝一朝之亡国借鉴,借此反思治乱之道,而野史笔记等则更重视对炀帝奢靡生活的展示。隋炀帝故事的演变过程是历代文人演绎历史、整合传说的过程。梳理隋炀帝故事发展的脉络,不仅能把握隋炀帝故事在不同时代的情节变迁、人物形象的变化,也更能发掘其故事形态发展演变之社会背景与文化意蕴。
     本文采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在搜集梳理历代隋炀帝故事文本的基础上,关注四大文化主题在其故事演变中之嬗变轨迹,剖析隋炀帝故事形态演变的规律及其折射出来的社会背景、思想状况的变迁。论文共由七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是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的阐述。在明确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揭示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文献综述,按照时代顺序梳理与隋炀帝故事相关的文献材料,分隋唐、宋元、明、清四节论述。简述炀帝故事主要文本的作者、版本、基本内容等,旨在对炀帝故事在历代的分布情况、体裁样式、主要情节等做整体观照。
     第二章梳理隋炀帝故事中暴君政治主题的发展演变,揭示暴君政治故事在隋炀帝故事系统中的演变态势及其折射的社会文化背景。隋末农民起义已将炀帝定义为“暴君”,唐代从总结“隋鉴”角度理性反思炀帝一朝之政治得失,叙述相对客观;宋元时期,则增加文学虚构的比重,着重于感性批判:明清时期,是隋炀帝暴政故事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在承袭前代故事的基础上,将对炀帝暴君政治的描写推到极致,以生动夸张的情节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暴君形象。
     第三章以炀帝故事系列中的帝妃情感故事为研究对象,梳理帝妃情感故事的发展演变及人物形象的嬗变,并从文化角度剖析其演变规律与原因。隋唐时期,帝妃情感故事在炀帝故事系列中所占比重较小,主要是依史演绎,文学创作成分较少;宋元时期,帝妃故事在炀帝故事中颇受瞩目,不但为炀帝构建了庞大后宫,也塑造了若干生动的人物形象,并带有明显的市民审美倾向;明清时期,帝妃故事被进一步扭曲,在新的审美观照下,炀帝的后宫展现出与前代迥异的风貌,炀帝从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被扭曲为“色情狂”或怜香惜玉的风流天子。
     第四章分析隋炀帝之帝王才情故事。隋炀帝是一个暴君,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历代炀帝故事对其才情亦有展示。隋唐时期,在才子情结的影响下,隋炀帝被塑造为文人形象,体现了士人的审美情趣;宋元时期,则更多受市民文化的影响,炀帝的诗才被限制于淫乐游逸范围内,并借此增加作品的传奇性与趣味性;明清时期,炀帝的诗才被有意忽略,成为一个平庸的帝王。
     第五章论述隋炀帝故事中的神秘文化主题故事。在隋炀帝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梦征、相术、占气、占星、童谣谶语等涉及神秘文化的内容。借助这些神秘手段,统治者通过神化王权以加强威慑力,而有野心的政治家也借此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隋唐时期的神秘故事主要借相人术为隋炀帝登基、唐高祖称帝造势;宋元时期借梦征、妖物作祟等将炀帝形象进一步妖魔化,以示皇天不祐;明清时期则集中于炀帝身死亡国的结局,及其最终归宿。
     余论主要分析炀帝故事的演变态势,并对除四个主题外的其他炀帝故事进行简要说明。
Chinese Emperors were known for wise ruler, tyrant, or fatuous and self-indulgent ruler,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literature on their stories. Emperor Sui Yang's stories because of its age continuity, stylistic diversity and rich in content, had become a tyrant in the typical story of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Until today, people still talk about the story. Emperor Sui Yang was a notorious emperor in ancient China. In the ancient emperors, he was given the posthumous title "Yang". He is the ancient typical tyrant who was cited as a counterexample. The poetry, drama, novels about Emperor Sui Yang are very colorful, 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in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mperor Sui Yang's stories can be mainly seen in the History of Sui Dynasty, History of Bei Dynasty, Mirror of Universal History, and so on. Sui Dynasty over a long time feudal separation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established a unified and wealthy country. Emperor Sui Yang ascended the throne, and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consolidate political power, economic, military, diplomatic and so on having further development. However, he died for maltreating people, which was legendary.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story and legend had appeared on Emperor Sui Yang. Since the History of Sui Dynasty, scholar-bureaucrats took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struction of Sui dynasty, and learned to reflect on the theory of the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Emperor Sui Yang's extravagant life was showed in the unofficial history and novels. Emperor Sui Yang's story is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legends integration process. Combing the context of Emperor Sui Yang's story, we can be not only able to grasp the story changes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plot, characters change, but also able to observ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some social thought refracted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Emperor Sui Yung's stories.
     The paper utilizes the method of the Chinese narrative culture. Based on in the collecting texts Emperor's stories, concern the evolution of four culture themes, and analyze the law of the evolution about Emperor Sui Yung's stories 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mind changes. The paper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Introduction mainly describes research object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status exposition, based on a clear scope of the research and research methods, try to reveal this innovations.
     Chapter one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According to the age, coding Emperor Sui Yung's literature materials, which is divided four parts:the Sui and Tang dynasty, Song and Yuan dynasty,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The main text of Emperor Sui Yang's story, the version and the basic content are outlined in the chapter, which seeks to Emperor Yang stor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ges, genre style, and so do the whole main plot contemplation.
     Chapter two is the evolution of tyrant political theme about the story of Emperor Sui Yang, and reveals political theme'evolving situation and social cultural context. Emperor Sui Yang has been defined as "tyrant" in the end of Sui Dynasty peasant uprising and his tyranny acts mainly as bullying God and people. From the summary of "the mirror of Sui Dynasty ", the literature gave a rational and objective reflection on Emperor Sui Yang's political gains and losses in Tang Dynasty, narrative relatively;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crease the ingredients of literary fiction, focusing on the emotional criticism;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yrant political stories were great quantity. Based on previous generation'stories, Emperor Sui Yang was exaggerated to become a typical tyrant.
     The chapter three is about love story between Emperor Sui Yang and his concubines, and comb imperial concubines love story of evolu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characters, from a cultural point of view and analyze their evolution and cause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love story is a smaller proportion of Emperor Sui Yang' stories series in, mainly be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literary fewer ingredients;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love story is popular. Not only built a large harem for the Yang Emperor, but also create a number of vivid characters, and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is the love story with a clear Aesthetic Trend of citizen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ove story was further distortions. In the new aesthetic Perspective, Emperor Sui Yang's harem showed very different style from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and Emperor from a bold vision is distorted as "pervert" or a romantic emperor.
     The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story of the Emperor's talent. Emperor Sui Yang is not only a tyrant, but also is a well-known poet. Ancient stories of Emperor Sui Yang also show his talent. Sui and Tang dynas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it complex,Emperor was portrayed a literary image, reflecting the literati aesthetic;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story was more affected by citizen culture, and Emperor's talent was only limited to dissolutet range, with increasing the legendary and interesting of the work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mperor's talent was deliberately ignored, and became a mediocre Emperor.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mysterious story of the Emperor. Emperor Sui Yang's stories have many dreams, physiognomy, representing gas, astrology, nursery rhymes and other issues involving the mysterious prophecy cultural content. The rulers strengthen deterrence and ambitious politicians prepared public opinion for the regime change with these mysterious means. Sui and Tang Dynasties'mystery stories primarily helped Emperor Sui Yang and Emperor Gao Zu ascended the throne by the metoposcopy.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Emperor Sui Yang was further demonized by dreams, such as monster haunting; In Qing Dynasty, the stories were concentrated the outcome of Emperor'death, and his ultimate destination.
     The conclusion part mainly analyze the evolving situation about the story. In addition to, decrypted and analyzed the other types of stories except the four themes, revealed political theme and social cultural context.
引文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95页。
    ②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95页。
    ③李剑国《(大业拾遗记)等五篇传奇写作时代的再讨论》,《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
    ④郭绍林《旧题唐代无名氏小说(海山记)著作朝代及相关问题辫正》,《洛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⑤章培恒《〈大业拾遗记)〈梅妃传)等五篇传奇的写作时代》,《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⑥参见宁稼雨先生《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43-144页。
    ①李时人《中国古代禁毁小说大全》,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第315页。
    ②于盛庭《关于〈隋炀帝艳史)的作者》,《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9页。
    ④唐继《〈隋史遗文)初探》,《盐城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
    ⑤欧阳健《隋唐演义“缀集成帙”考》,《文献》,1988年第2期。
    ①彭知辉《〈隋唐演义〉材料来源考辨》,《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②蔡卿《〈隋唐演义〉的成书过程小考》,《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③雷勇《〈隋唐演义〉素材来源再探》,《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④徐燕《隋唐故事考论》,扬州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⑤曾亚《论明清小说中的隋炀帝形象》,《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⑥曾轶静《隋唐至明末隋炀帝题材小说研究》,暨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⑦彭知辉《〈隋唐演义〉材料来源考辨》,《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⑧王亚婷《〈隋炀帝艳史〉研究综述》,《安徽文学》,2008年第9期。
    ①于志斌《(隋炀帝艳史)的主题思想》,《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②梁亚茹、胡足凤《试论〈隋唐演义〉对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创新》,《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③杜长朋《(隋唐演义〉的创作思想与文化意蕴》,青岛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④蔡美云《(隋唐演义〉的女性观》,《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
    ⑤曾亚《论明清小说中的隋炀帝形象》,《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⑥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27-329页。
    ⑦李正心《(隋炀帝艳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①蔡美云《(隋唐演义)的女性观》,《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
    ②雷勇《从萧后形象看(隋唐演义〉的创作倾向》,《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雷勇《从(隋唐演义)看清初小说家的历史观》,《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春之卷。
    ④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923页。
    ⑤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315-365页。
    ⑥陶腊红《隋唐故事的演变与古代历史小说的文体独立意识》,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①陈文新《论(隋唐演义〉的基本品格及其小说史演义》,《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雷勇《(隋唐演义)与(红楼梦〉》,《南开学报》,2007年第1期。
    ③史佳佳《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帝王书写及其文化阐释》,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日]宫崎市定著,杨晓钟、孟简、魏海燕译《宫崎市定说隋炀帝——传说的暴君与湮没的史实》,引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①宁稼雨先生《主题学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构建》,《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①关于《大唐创业起居注》的成书时间主要有三说,另有“太原起兵过程中”、“武德元年”等说。岳纯之通过对李渊的态度、对“侍中陈叔达”的解读、对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态度等问题的分析,以为成书当在武德三年(620)三月至九年(626)五月间。参见《唐代史学杂考》,《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
    ②《总目提要》避乾隆讳,谓“彦宠”。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82页。
    ①宁稼雨先生《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11页。
    ①李剑国《唐传奇校读札记(三)》又以为《王居贞》一篇,不类《传奇》他作,当是《广记》误注出处,故共为三十三篇。见《文学遗产》,2011年第2期。
    ①《粤雅堂丛书》、《十万卷楼丛书》等均有收录。
    ②饶道庆、阮成城《杜宝(大业杂记)佚文辑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6期。
    ①高山寺本作“隋赐帝”,《太平广记》作“隋炀帝”,从《广记》。
    ①[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列传五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523页。
    ②参见宁稼雨先生《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年,122页;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凤凰出版社,2008年,64页。
    ①又作李匡文,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以为,当作“文”,“乂”是“文”的讹字。
    ①[清]张松孙修,胡光琦、雷懋德纂,(乾隆)《盐亭县志》,卷六《人物·逸行》,清光绪八年刻本。
    ①[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十三《纲目误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1页。
    ①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47页。
    ①[宋]高承撰[明]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2页。
    ②[宋]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二十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33页。
    ①沈伯俊《〈隋唐志传)非罗贯中所作》通过比较《隋唐志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指出作者不可能是罗贯中,林翰、杨慎之序也属伪托。参见《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50页。
    ②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③夏志清以为不可能是袁的独创,参见《(隋史遗文)重刊序》,原载台湾幼狮月刊社1975年版《隋史遗文》,后收入文集《人的文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51页。
    ①王森然《中国剧目辞典》、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等著录《万年希》1卷13出。据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所藏《玉勾十三种》缩微胶片,《万年希》为14出,其目为:希风、祭诗、看术、社抑、游遇、见平、谒帅、内召、赐妻、宫晏、献妹、从幸、如汾、选美。
    ②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67页。
    ③见上海《大晚报》民国三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星期一第二版。
    ①《隋炀帝下扬州鼓词》收录于赵景深《鼓词目录》,其书未见。《隋唐演义鼓词》,上海大成书局有石印本,《隋唐传鼓词》、《隋炀帝看琼花鼓词》亦有民国年间出版的石印本或铅印本。鼓词多以民间艺人世代传唱方式加以传承,产生具体时代难以考辨,故不予详论。
    ①[唐]魏征《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35页。
    ①《尚书正义》卷十二《洪范》,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②《尚书正义》卷十七《立政》,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页.
    ③[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八《君道》,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34页。
    ④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天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0页。
    ⑤见《尚书·泰誓》。《泰誓》是武王伐殷之誓词。自宋代以来,便怀疑其为汉唐间人之伪作。与之类似的思想在《盘庚》、《汤誓》等中亦有体现。《盘庚》“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尚书·汤诰》“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由此形成了《左传》总结的“禹汤罪己”、“桀纣罪人”的两大传统。每遇天降灾害、政局危难之时,皇帝多以“罪己诏”形式彰显明君气度,收买民心。
    ⑥张分田《中国帝王观念——社会普遍意识中的“尊君——罪君”文化范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四《促织》,张友鹤辑校,三会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489页。
    ⑧[汉]扬雄著,郑万耕校释《太玄校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5页。
    ①[宋]司马光《太玄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5页。
    ②[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议兵》,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70页。
    ①[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第66页。
    ②《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96页。
    ③《隋炀帝是一个暴君,但不是昏君》,中山日报,2012年7月15日第3版。
    ④罗泽南《人极衍义》,长沙:郁文堂,1895年,第9页。
    ①指《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五史,以太宗名义修撰的《晋书》,及私修官审的南北二史。
    ①[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卷四企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84页。
    ②[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五《王制》,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63页。
    ③[隋]虞世基《奉和幸江都应诏诗》,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711页。
    ④[隋]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661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四,帝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96页。
    ①[唐]吴兢《贞观政要》,谦让第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1页。
    ②[唐]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5页。
    ③[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7页。
    ④[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七十一,列传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4页。
    ⑤[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七十一,列传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4页。
    ①[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十,行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81页。
    ②[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2页。
    ③[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37页。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贞观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25页。
    ⑤[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十,行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82页。
    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贞观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32-6133页。
    ⑦[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56页。
    ⑧[唐]魏征《隋书》,卷二十四,志十九,食货,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88页。
    ⑨[唐]魏征《隋书》,卷四,帝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3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二十四,志十九,食货,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88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贞观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26页。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贞观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091页。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大业九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84页。
    ⑤[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8页。
    ⑥[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二,任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3页。
    ①[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二,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7页。
    ②董诰《全唐文》,卷三,高祖皇帝《举义旗誓众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页。
    ①胡如雷《关于隋末农民起义的若干问题》,《文史》,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②《文献通考》:“文帝之初,有户口三百六十余万,平陈所得又五十万。……大业二年,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此隋之极盛也。”参见[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9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二十四,志十九,食货,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3页。
    ④[唐]魏征《隋书》,卷四,帝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页。
    ① 《中国古代史》也说“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赋役繁重和刑法苛暴两方面”,参见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21页。另外,韩国磐撰《隋唐五代史纲》也是从经济上的盘剥,政治上的残暴两个角度,总结炀帝之暴政。
    ①宁稼雨先生《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孟子注疏》卷二《梁惠王下》,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75页。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44页。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46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帝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2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三,帝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5页。
    ①杨素不仅是炀帝登基的首位功臣,亦有平定杨谅叛乱等功绩,辅助炀帝坐稳天下。《隋书》记载,炀帝一方面对他恩宠礼遇,另一方面却十分防范。《隋书》卷十八:“素虽有建立之策,及平杨谅功,然特为帝所猜忌,外示殊礼,内情甚薄。太史言隋分野有大丧,因改封于楚。楚与隋同分,欲以此厌当之。素寝疾之日,帝每令名医诊候,赐以上药。然密问医人,恒恐不死。素又自知名位已极,不肯服药,亦不将慎;每语弟约曰:‘我岂须更活耶?’素负冒财货,营求产业,东、西二京,居宅侈丽,朝毁夕复,营缮无已,爰及诸方都会处,邸店、水硙并利田宅以千百数,时议以此鄙之。诸子皆坐玄感诛死。”为求皇帝放心,杨素“自污”,可见与炀帝关系之紧张。
    ②[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七十一,列传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36页。
    ③[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第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7页。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085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六十四,列传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15-1516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六十四,列传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16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三,志二十八,经籍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82页。
    ②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页。
    ③[清]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④[日]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今人王重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续补遗》,陈尚君《全唐诗补编》等。
    ①《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9页。
    ②许浑《汴河亭》,彭定求校点,《全唐诗》,卷五百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③秦韬玉《隋堤》,彭定求校点,《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①白居易《隋堤柳》,彭定求校点《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②杜枚《汴河怀古》,彭定求校点《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③胡曾《汴水》,彭定求校点《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④罗邺《汴河》,彭定求校点《全唐诗》,卷六百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⑤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二,彭定求校点《全唐诗》,卷六百一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⑥许棠《汴河十二韵》道:“昔年开汴水,元应别有由。或兼通楚塞,宁独为扬州”,“所思千里便,岂计万方忧。首甚资功济,终难弭宴游”,指出炀帝开河有其政治目的,但这种理性的论调在唐代并非主流,大部分唐诗更是将开运河与下江都游玩直接联系起来,使得批判炀帝政治成为舆论主流。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帝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5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20-5621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15页。
    ②[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第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页。
    ③[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九,征伐第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61页。
    ①指原金统治区的契丹、女真及汉人等。
    ②尤其是自灭金、南宋后,北方地区八十年,南方则有四十年取消科举考试。
    ③[唐]魏征《隋书》,卷六十七,列传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80页。
    ①[宋]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32页。
    ②[元]纳新《河朔访古记》,卷上,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①郭绍林《旧题唐代无名氏小说<海山记>著作朝代及相关问题辩正》,《洛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②《开河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③《开河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①李匡乂《资暇集》卷下《非麻胡》,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5年,第19页。
    ②《隋遗录》,卷上,《唐宋传奇集》卷六,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③《开河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四,炀帝大业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21页。
    ⑤韦庄《浣花词》,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33页。
    ⑥《开河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四,炀帝大业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18-5619页。
    ②《隋遗录》,卷上,《唐宋传奇集》卷六,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③明清小说如《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等都有这一情节;清代杜文澜编《古谣谚》卷九十专引《开河记》“殿脚女”一事,可见其事已逐渐凝练固定为典故。
    ①[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五十三,列传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15页。
    ①[梁]刘勰:《文心雕龙》,《移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26页。
    ②《隋书》卷四十五《文四子传》中隋文帝欲废太子勇时对群臣说:“此儿不堪承嗣久矣。皇后恒劝我废之,我以布素时生,复是长子,望其渐改,隐忍至今。勇昔从南充州来,语卫王云:‘阿娘不与我一好妇女,亦是可恨。’因指皇后侍儿云:‘是皆我物。”““长宁诞育,朕与皇后共抱养之,自怀彼此,连遣来索。且云定兴女,在外私合而生,想此由来,何必是其体胤!昔晋太子取屠家女,其儿即好屠割。今倘非类,便乱宗社。又刘金磷,谄佞人也,呼定兴作亲家翁,定兴愚人,受其此语。我前解金磷者,为其此事。勇尝引曹妙达共定兴女同燕,妙达在外说云:‘我今得劝妃酒。’直以其诸子偏庶,畏人不服,故逆纵之,欲收天下之望耳。”
    ①[日]宫崎市定著,杨晓钟、孟简、魏海燕译《宫崎市定说隋炀帝——传说的暴君与湮没的史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4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八十,列传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98页。
    ③《海山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①《海山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②《隋遗录》,卷上,《唐宋传奇集》卷六,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③《开河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①[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三,志四十三,食货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5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二,帝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9页。
    ③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郑州商城和堰师商城的发现,有学者考证当是商代早期的两个并存城池,“可以说商代早期的郑毫、西毫并存,这是最早出现的‘二京制”’。参见许顺湛《中国最早的“两京制”——郑亳与西亳》,《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唐纪二,高祖武德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808页。
    ②[明]陈建《建都论》,见陈子壮《昭代经济言》卷九,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94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三,帝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1页。
    ④[唐]魏征《隋书》,卷三,帝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1页。
    ①[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七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九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③[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十九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④[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十八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⑤认为炀帝下扬州并非为赏琼花的,一般以蒋士铨“芜城本是帝王家,稗史流传非实录”为代表,但蒋士铨也说:“锦帆特地到天涯,来幸芜城道士家。赢得后人楼上望,菜花黄遍玉钩斜。”(《琼花观》,见《忠雅堂集校笺》卷二戊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0页)可见,炀帝下江都为琼花乃当时主流观点。
    ①[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说唐全传》第三十三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卷二,明暗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4页。
    ①《隋唐两朝志传》第二回,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②[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九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③[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说唐全传》第三十二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②《隋史遗文》第二十五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③《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④《隋史遗文》第三十六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①[清]褚人获《隋唐演义》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明]焦竑撰,顾思点校《玉堂丛语》,卷八汰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5页。
    ①[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十一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②[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十二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四十一,列传一百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第6260页。
    ④[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七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⑤[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十四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①[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七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②于志斌《论<隋炀帝艳史>的主题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①[唐]杜佑《通典》,卷三十四,职官十六内官,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第504页。
    ②《礼记正义》,卷六一《昏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第1681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六,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06页。
    ④[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六,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07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五十九,列传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35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帝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9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四,帝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4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四,帝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3页。
    ④[唐]魏征《隋书》,卷四,帝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5页。
    ⑤[唐]李延寿《南史》,卷十二,列传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8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帝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0页。
    ②[唐]李延寿《北史》,卷十四,列传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5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六,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11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六,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11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六,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13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六,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13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六,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10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六,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10页。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考异,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03-5604页。
    0[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六,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10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六,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11页。
    ③[唐]李延寿《北史》,卷十四,列传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5页。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考异,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03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列传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79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八十四,列传四十九,北狄,突厥,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 864页。
    ①参见[唐]李延寿《北史》,卷十四,列传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18页。
    ①[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二,列传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06页。
    ②《左传·僖公二十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白虎通·嫁娶》:“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可见,同性不婚主要是从人类繁衍角度与道德角度所做之规定。自周之后,历代都有禁同姓嫁娶的要求或法令,明霞院之杨夫人当为作者虚构。
    ①[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本纪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4页。
    ②[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067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十八,列传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780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344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后妃,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32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606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606页
    ⑥诸葛忆兵《论宋代后妃与朝政》,《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①《迷楼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②《开河记》记炀帝时游木兰庭,命袁宝儿歌《柳枝词》,似将其作为一个读者已熟知的人物,章培恒据此推断,《大业拾遗记》成书当在《开河记》之前。
    ①[清]吴可堂《万年希》,第八出《内召》,清乾隆年间刻本。
    ②[清]吴可堂《万年希》,第八出《内召》,清乾隆年间刻本。
    ③[清]吴可堂《万年希》,第十三出《如汾》,清乾隆年间刻本。
    ①[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六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清]楮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六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③[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七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十五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②[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十五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③[明]史玄《旧京遗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页。
    ④[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6页。
    ②王冬芳《中国妇女的再探讨》,香港漫会大学历史学系近代史研究中心编,《当代史学》5卷1期,2002年3月。
    ①[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99页。
    ①[元]李汝珍著,张友鹤校注《镜花缘》,第三十三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
    ①[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十八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②[明]史玄《旧京遗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页。
    ③[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一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④“旗俗,家庭之间,礼节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亚于姑,宴居会食,翁姑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于旁”,“小姑之在家庭,虽其父母兄嫂,亦皆尊称之为‘姑奶奶’。”参见清徐珂《清稗类钞·风俗类·旗俗重小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212页。
    ①《满族简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0页。
    ②[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卷三,《梁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4页。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75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第六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41页。
    ⑤[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三十四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①[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屠仪部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45页。
    ②[明]汤显祖《怀戴四明先生并问屠长卿》:“赤水之珠屠长卿,风波宕跌还乡里。岂有妖姬解写姿?岂有狡童解咏诗?”《送臧晋叔归湖上,时唐仁卿以谈贬,同日出关,并寄屠长卿江外》:“长卿曾误宋东邻,晋叔讵怜周小史。自古飞簪说俊游,一官难道减风流?”将屠隆的被罢官、臧懋循的被弹劾,视为风流之事。参见《汤显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张岱《自为墓志铭》亦坦陈自己“少为纨绔子弟”,“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参见张岱《螂嬛文集》清光绪三年(1877年)刻本卷五。
    ③[明]冯梦龙《情史》,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860页。
    ④[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八,人部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46页。
    ⑤[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八,人部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⑥[明]黄均宰《金壶遁墨》,卷二《伶人》,扫叶山房,民国十八年石印本。
    ⑦[清]柴桑《京师偶记》,北京风土丛书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⑧参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02页。
    ①[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三十九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②[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十八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唐]魏征《隋书》,卷二,帝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4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五十九,列传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36页。
    ③[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四十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④[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十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⑤[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十一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五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①[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第317页。
    ②黄家尊《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③钱泳宏《清代的夫妻关系——基于<大清律例>与刑科档案的法文化考察》,《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④张福清《女诫:女性的枷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1页。
    ①《毛泽东诗词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①王定璋《宿命错位:隋炀帝、李后主与宋徽宗放谈》,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②[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卷十七,南唐三,后主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59页。
    ③《孟子注疏》,卷八《离娄下》,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26页。
    ④[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七,文史第二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22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七十六,列传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30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考异,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③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74页。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隋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84页。
    ⑤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纪九,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446页。
    ⑦[唐]魏征《隋书》,卷二,帝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5页。
    ⑧[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九,列传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299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志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8页。
    ②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94-5695页。
    ②[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炀帝》出《大业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229页。
    ③[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七,志四十七,艺文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22页。
    ④[唐]魏征《隋书》,卷三,帝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9页。
    ①[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六,慎言语第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8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六,《隋炀帝》出《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814-1815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五十七,列传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07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五十七,列传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13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四十一,列传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84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六十七,列传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75-1576页。
    ④[唐]魏征《隋书》,卷六十七,列传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75页。
    ⑤[唐]魏征《隋书》,卷七十六,列传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41页。
    ⑥[唐]魏征《隋书》,卷七十六,列传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42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七十六,列传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42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七十六,列传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42页。
    ③[清]严可均《全三国文》,卷八,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2页。
    ④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①[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补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8页。
    ②[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补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0页。
    ③[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70页。
    ④[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3-54页。
    ①《孟子注疏》,卷六上《滕文公下》,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12页。
    ②[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页。
    ①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662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661页。
    ④骆玉明,张宗原《南北朝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2页。
    ①程毅中《唐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306页。
    ②《隋遗录》,卷上,见《唐宋传奇集》卷六,《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①鲁迅《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参见《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508页。
    ②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07页
    ③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75页。
    ①[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06页。
    ②[清]顾炎武著,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一《郡县论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页。
    ①《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0页。
    ②张进德《略论<金瓶梅词话>的教化倾向》,《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
    ①[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七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三十一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③[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三十一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④《说唐全传》第二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九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二十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①[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二十六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①[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20页。
    ①[清]褚人获《隋唐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十五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①[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八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十五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③[明]李贽《焚书》,卷二,《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清]《女四书》,卷下,清光绪十八年善成堂刊本。
    ②[明]谢肇淛《五杂组》,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第152页。
    ③转引自[清]袁枚撰,顾学领校点《随园诗话》,补遗,卷一,第六二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591页。
    ④[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六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⑤[清]徐树敏、钱越《众香词·射集·玉田》,上海:上海大东书局影印本,1933年。
    ⑥[清]叶绍袁《午梦堂全集》序,冀勤辑《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⑦[清]李渔《李渔全集》,第三卷,《闲情偶寄》卷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1-142页。
    ①荑秋散人编次,冯伟民校点《玉娇梨》,第五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②鸳湖烟水散人《女才子书》序,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③[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十五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①王玉德《神秘的风水》,中华神秘文化书系序言,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①参见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9页:闻一多《神仙考》也有类似观点,见《闻一多全集》,第3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汉]刘熙《释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50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八,列传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086页。
    ④成公绥《仙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5页。
    ⑤曹操《气出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5页。
    ⑥曹丕《折杨柳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94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38页。
    ②[唐]姚思廉《南史》,卷五十六,列传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999页。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58页。
    ④[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三十二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①在炀帝故事中,炀帝对成仙的兴趣仅限于更好的享受富贵淫乐生活,他对自己的现状十分满意,在他看来,求长生之虚无之事,远不如享受当下快乐来的实在。《迷楼记》记炀帝仅修身养性几日,便忿然曰:“安能悒悒居此乎?若此,虽寿千万岁,将安用也!”《隋炀帝艳史》第三十回,叙他对道士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已是“真神仙”,“就多活得几岁年纪,然身不知有锦绣,耳不知有五音,目不知有美色,却与朽木枯树何异?”
    ②[唐]魏征《隋书》,卷七十七,列传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59页。
    ③《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江旻《唐国师异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北京:中书华局,1983年,第9618页。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14页。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01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志二十七,经籍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41页。
    ③[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72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帝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9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一,帝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页。
    ③[汉]王充《论衡》,骨相篇,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23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八,本纪八,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42页。
    ①刘文英、曹田玉《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②朱熹著,蒋立甫校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③严可均《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20页。
    ④[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9页。
    ⑤胡厚宣:《殷人占梦考》,见《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外一种(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6—342页。
    ⑥《周礼注疏》卷十七《春官宗伯》,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55页
    ⑦《周礼注疏》卷二五《春官宗伯·占梦》,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07页。
    ①黄怀信《清华简(程寤)解读》,《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②《占梦书》龙蛇篇,参见郑炳林《敦煌写本解梦书校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③《新集周公解梦书》龙蛇章,参见郑炳林《敦煌写本解梦书校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④《海山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⑤《新集周公解梦书》水火盗贼章,参见郑炳林《敦煌写本解梦书校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⑥《占梦书》火篇,参见郑炳林《敦煌写本解梦书校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①独孤后之梦,龙堕地,龙尾断等明显指向炀帝的不能善终。
    ②《说唐全传》第三十三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③[明]何栋如《梦占考类序》,明万历刻本。
    ④[宋]洪迈《容斋随笔》,武汉:崇文书局,2007年,第198页。
    ⑤[明]何栋如《梦林玄解叙》,明崇祯刻本。
    ⑥[晋]陈寿《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03页.
    ⑦安禄山梦到“衣袖长至阶下”、“窗槅倒立”,黄幡绰解释为安禄山将“垂衣而治”、“革故从新”,乃天命所归,必将代唐而立。这番解释迎合了安禄山改朝换代的心理。安史之乱后,玄宗问罪于黄幡绰。黄说,衣袖至阶,是“出不得”之意,窗桶倒立,“糊(胡)不得”之兆。可见,解梦之随意性。参见唐代李德
    ①[唐]魏征《隋书》,卷二十一,志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84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一,帝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列传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79页。
    ④《三国志·蜀书·刘焉传》载此语本是董扶劝刘焉去益州以应谶,但刘焉之子刘璋软弱无能,最终刘备于此地称帝应谶。见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刘焉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65页。
    ⑤《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一《皇帝在潞州祥瑞颂十九首奉敕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⑥[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景印本,1990年。
    ⑦《太平御览》,卷一七引《金陵图》,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282页。
    ②《开河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③《隋炀帝艳史》第十八回也有这一情节,并着重描述了炀帝的心态:“卿忒苦虑了些,五百年后的事情,便这般着急。”“卿但能管天文,却不料理人事。人生宇宙间,一岁之中,也不知多少变迁……卿且退去,安心做官受用,不要替古人担忧。”可见,在炀帝看来,剪除对皇权的威胁远不如享受当下之安乐生活重要。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②《礼记正义》卷五《中庸》,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32页。
    ③《开河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①《毛诗正义》卷五《魏风·硕鼠》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9页。
    ②《毛诗正义》卷五《魏风·硕鼠》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9页。
    ③《开河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④《开河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⑤章培恒《<大业拾遗记>、<梅妃传>等五篇传奇的写作时代》,《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开河记》,《唐宋传奇集》卷六,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①《隋遗录》,卷上,《唐宋传奇集》卷六,见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②[唐]姚思廉《陈书》,卷六,本纪六,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19页。
    ①《史记·封禅书》载,雍州、陇西等地多有祭祀各种星辰的神庙,其中,雍州达百余座。亳地主要祭祀寿星,沣等地则崇拜昭明星。
    ②陈尊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3页。
    ①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是月亮运行轨迹上的星宿。关于二十八星宿说法的来源有印度说、古巴比伦说、中国说等。就目前史料来看,中国说是最有说服力的。参见[日]新城新藏《东洋天文学史》(沈璿译,中华学艺社1933年版),冯时《中国考古天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久金《斗转星移映神州——中国二十八宿》(海天出版社2012年版)等。部分论据如下:《诗经》中已出现九个星宿名称(如《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召南·小星》“嚖彼小星,维参与昴”,以及《大东》、《定之方中》等);《周礼·秋官》记哲蔟氏掌“二十有八星之号”,这是文献中关于二十八星宿的最早记载:至《吕氏春秋·有始》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名称记载。二十八星宿的发现并命名,对于描述天体方位、研究天体运动提供极大便利,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30页。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第3779页。
    ②[唐]房玄龄《晋书》,卷十二,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20页。
    ①杨明照《抱朴了外篇校笺》(上册),审举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93页(此条注释引《意林》卷四、《太平御览》卷四九六等异文,指“鸡”字当非原作。参见《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第395-396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651页。
    ③[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三十七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④[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九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⑤[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三十五回,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①舒大清《中国古代政治童谣与谶纬、谶语、诗谶的对比》,《求索》,2008年,第11期。
    ②舒大清《论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消长规律》,《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③虽然大业六年,便有农民起义,但规模小,范围小,影响也不大。大业九年,炀帝再征高丽,终于激起民变,各地纷纷举起反隋大旗。
    ①王充《论衡》,纪妖篇,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219页。
    ②唐明邦《周易评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78页。
    ③或云三生,前生、今生、来生。
    ①[清]褚人获《隋唐演义》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五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③[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六十八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①[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九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六十八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③[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百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1959年,万绳楠发表论文《论隋炀帝》,从多角度论述了隋炀帝的功业,认为他功大于过(参见《史学月刊》1959年第9期),随后《史学月刊》发表一系列商榷文章,形成对炀帝再评价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末,对炀帝的研究再次成为焦点,与第一次不同的是,对炀帝“暴君”的评价虽未改变,但更多学者看到了他的功绩,并从这个角度予以部分的肯定。如韩乐学《试评隋炀帝》(《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韩隆福《论隋炀帝的历史作用》(《安徽史学》1986年第3期),赵克尧《隋炀帝评价的再探索——对吴恩强“异议”的质疑》(《温州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等。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4]【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6]【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8]【宋】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9]【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0]【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1]【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2]【宋】李防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3]【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4]【宋】曾慥辑《类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15]《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6]《古本小说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7]【清】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18]【唐】刘餗、张鷟《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9]张宇初等《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0]【汉】王充《论衡》,诸子集成版,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21]【唐】刘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22]【梁】释慧皎著,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3]【清】褚人获《隋唐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4]【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
    [25]【清】李汝珍著,张友鹤校注《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
    [26]【清】董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7]【唐】李冗《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8]【明】冯梦龙《情史类略》,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
    [29]【宋】王谠著,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0]【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31]【清】褚人获《隋唐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0]【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3]王森然《中国剧目辞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5]赵景深《明清传奇钩沉》,连载于《大晚报》1947年5月19日至10月27日周一第二版。
    [6]宁稼雨先生《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7]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8]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9]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10]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1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3]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4]唐明邦《周易评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15]姜忠奎《纬史论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16]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7]韩隆福《隋炀帝评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18]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9]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20]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1]胡沧泽《隋炀帝传》,台湾国际文化社,1993年。
    [22]张分田《中国帝王观念——社会普遍意识中的“尊君一罪君”文化范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4]吴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25]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6]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2年。
    [27]胡戟《隋炀帝新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8]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29]王汝涛《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
    [30]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31][日]宫崎市定著,杨晓钟、孟简、魏海燕译《宫崎市定说隋炀帝》,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32]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33]张国风《中国古代小说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34]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35]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36]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7]郭志坤《隋炀帝大传》,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38]袁刚《隋炀帝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39]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0]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4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42]王瑶《小说与方术》,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43]陈鹏翔主编《主题学研究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
    [44][法]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45]宁稼雨先生《魏晋士人人格精神》,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46]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7]李梦生《禁毁小说夜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48]段启明、陈周昌、沈伯俊《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49]李零《中国方术续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0]李明军《禁忌与放纵—明清艳情小说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5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52]万晴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3][俄]弗·雅·普罗普著,贾放译《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4]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55]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56]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57]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58]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
    [59]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60]《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1]宁稼雨先生《主题学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建构》,《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2]郭绍林《旧题唐代无名氏小说〈海山记〉著作朝代及相关问题辫正》,《洛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3]章培恒《(大业拾遗记〉、〈梅妃传)等五篇传奇的写作时代》,《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李剑国《(大业拾遗记〉等五篇传奇写作时代的再讨论》,《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
    [5]宁稼雨先生《木斋(古诗十九首〉研究与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更新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
    [6]宁稼雨先生《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与学术视角换代——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术设想》,《山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7]王强《隋炀帝诗歌创作三论》,《东岳论丛》,2006年第3期。
    [8]李剑国《唐传奇校读札记(三)》,《文学遗产》,2011年第2期。
    [9]郭英德《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理依据》,《天中学刊》2012年第3期。
    [10]陈文新《叙事文化学有助于拓展中西会通之路》,《天中学刊》,2012年第3期。
    [11]张国风《中国小说、戏曲研究新视角——简评宁稼雨先生中国叙事文化学理论》,《天中学刊》2012年第4期。
    [12]魏华仙《近十余年来的国内隋炀帝研究》,《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3]于盛庭《关于〈隋炀帝艳史〉的作者》,《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14]唐继《(隋史遗文〉初探》,《盐城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
    [15]蔡卿《〈隋唐演义)的成书过程小考》,《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6]雷勇《从萧后形象看〈隋唐演义〉的创作倾向》,《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7]欧阳健《隋唐演义“缀集成帙”考》,《文献》,1988年第2期。
    [18]雷勇《(隋唐演义)素材来源再探》,《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19]彭知辉《(隋唐演义)材料来源考辨》,《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20]徐燕《隋唐故事考论》,扬州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21]宁稼雨先生《女娲神话的文学移位》,《文学遗产》,2009年第3期。
    [22]王亚婷《(隋炀帝艳史〉研究综述》,《安徽文学》,2008年第9期。
    [23]曾轶静《隋唐至明末隋场帝题材小说研究》,暨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4]雷勇《从〈隋唐演义)看清初小说家的历史观》,《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春之卷。
    [25]陈文新《论(隋唐演义〉的基本品格及其小说史演义》,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6]雷勇《(隋唐演义〉与〈红楼梦)》,南开学报,2007年第1期。
    [27]陈华《王政与佛法——北朝至隋代帝王统治与弥勒信仰》,《东方宗教研究》第二期,1988年。
    [28]沈伯俊《(隋唐志传〉非罗贯中所作》,《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29]刘勇强《论古代小说因果报应观念的艺术化过程与形态》,《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
    [30]蔡美云《(隋唐演义)的女性观》,《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
    [31]陈延杰《谶纬考》,《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6号。
    [32]朱子彦《宋代垂帘听政制度初探》,《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
    [33]陈文新《明清章回小说的表达方式与文言叙事传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4]曾亚《论明清小说中的隋炀帝形象》,《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35]于志斌《〈隋炀帝艳史)的主题思想》,《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36]宁稼雨先生《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设想》,《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