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元代中期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修撰,载《道藏》洞真部记传类。全书由《正编》、《续编》、《后集》三部分组成,共64卷,全书共收神仙、道士传记899人。此书为现存神仙道士传记中收罗最富的一部,在道教史上倍显珍贵。《仙鉴编例》云:“乃搜之群书,考之经史,订之仙传而成,间或芟繁摭要,不敢私自加入一言,庶可示信于后,亦窃比述而不作之意。”目前学界对于该书的学术研究相当之缺乏,本文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本文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思想内容做了深入探讨,并将它与道教史上其他著名传记、正史、《太平广记》做了比较研究,以期更深入地了解此书的编撰特征和思想艺术特色。
     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作者、版本、编写体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神仙道士的品位类型及道派做了背景式的概述。
     第二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思想及主题”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的修道途径、传记的主题类型、唐玄宗朝至五代时期神仙的新变、全书富有时代特征的道教思想做了深入的论述,以期进一步深入了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道教思想。
     第三章及第四章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与道教史上其他八部著名传记做了文献比勘,旨在溯清《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编撰特点和道教思想。
     第五章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与正史中重出人物做了深入比较,从价值取向、叙述内容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同一仙道人物的不同的记载状况,加深对道教人物的认识。
     第六章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与《太平广记》做了比较,从它们的编写目的、编者身份、道教思想、描写人物手法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更深入地探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思想和艺术特点。
     第七章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的叙事特征做了概括,旨在对仙传的独特叙事特征有更深的把握。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对后世影响较小,余论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对于后世仙传及文人的影响做了简要的探讨。
was done by Zhaodaoyi.The biography is made of sixty roll numbers,record899spirits, the most numbers in taoism history.In corrent day,this biography is studied by little people.so this thesis fill in gaps. The auther said:"The biography was consulted by orther books.My thesis discuss the theme of this biography,and compare this book with other taoism biography,history,,in order to study the compile feature and theme of this biography.
     The article contained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 disscussed the auther,edition,feature,and taoism grade in this biography.
     Chapter two,the theme of,cultivate methord,the idea,the change in Tang xuanzong and Wudai,the taoism thoughts of times.
     Chapter three and four,I compared the biography with other eight taoism biographies. in order todeepen the recognise of this book.
     Chapter five, I compared the biography with biographies. in history. in order to learn the diffence in the two diffent books.
     Chapter six, I compared the biography with. Spirits was recorded in .the diffence between them is very clear.
     Chapter seven,the narrate feature in this spirit biography was studied. taoism biography had there unique feature.
     The conclusion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this book.
引文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宗教》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57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宗教》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92页。
    ③ 詹石窗:《道教文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25页。
    ④ 刘永海:《道教仙传编撰之历史分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⑤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宗教》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57页。
    ①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②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③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①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818页。
    ②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818页。
    ① 本文所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为《传世藏书》本,收入《传世藏书》中《道典》一册,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该书为卢国龙先生点校整理,所据版本以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道藏》本为底本。以后所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一书皆为此版本。为节省篇幅,书名简称为《仙鉴》,所有引文只注卷数、页数,版本著录相关项从略。
    ② 《仙鉴·编例》,第954页。
    ①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四卷第八编《文化艺术》中“道教小说”一节,将道教小说分为志怪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四类。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55-56页。
    ② 詹石窗:《道教文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25页。
    ① 詹石窗:《道教文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02-403页。
    ② 孙昌武:《作为文学创作的仙传——从(列仙传>到<神仙传>》,《济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③ 谭敏:《<列仙传>叙事模式探析——与史传之比较》,《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① 刘湘兰:《论葛洪<神仙传)的叙事艺术及启悟文学意义》,《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② 何剑平:《葛洪(神仙传)创作理论考源——以(左慈传)为考察中心》,《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③ 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8年。
    ④ 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博士论文,2000年。
    ⑤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3年。
    ⑥ 詹石窗:《道教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⑦ 杨建波:《道教文学史论稿》,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⑧ 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⑨ 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 李丰懋:《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
    ② 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小说与古小说》,中华书局,1993年。
    ③ 《华学》第2辑,后编为《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的《导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④ 李丰懋:《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第9-18页。
    ① 许蔚:《(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见(真诰>校读记》,《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
    ① 卿希泰:《中国道教》第二卷第四编“经籍书文”,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201页。
    ① 《仙鉴》《序》,第952页。
    ② 《仙鉴》续编卷之一《王哲》,第1205页。
    ③ 《仙鉴》续编卷之二《马钰》,第1207页。
    ④ 《仙鉴》续编卷之二《谭处端》,第1210页。
    ⑤ 《仙鉴》续编卷之二《刘处玄》,第1211页。
    ⑥ 《仙鉴》续编卷之二《丘处机》,第1212页。
    ⑦ 《仙鉴》续编卷之三《王处一》,第1215页。
    ⑧ 《仙鉴》续编卷之三《郝大通》,第1217页。
    ① 《仙鉴》卷之四十九《张用成》,第1180页。
    ② 《仙鉴》卷之四十九《石泰》,第1181页。
    ③ 《仙鉴》卷之四十九《陈楠》,第1182页。
    ④ 《仙鉴》卷之四十九《白玉蟾》,第1182页。
    ① 《仙鉴》《序》,第952页。
    ② 《仙鉴》《序》,第952页。
    ③ 《仙鉴》卷十八,第1036页。
    ① 《仙鉴》卷二十一,第1055页。
    ② 《仙鉴》卷五,第980--981页。
    ③ 《仙鉴》卷十三,第1017页。
    ④ 《仙鉴》卷二,第1015页。
    ⑤ 《仙鉴》卷十,第1004页。
    ⑥ 《仙鉴》卷四,第988页。
    ⑦ 《仙鉴续编》卷四,第1221页。
    ⑧ 《仙鉴续编》卷三,第1217页。
    ① 《仙鉴》卷三十六,第1122页。
    ② 《仙鉴》卷四十六,第1167页。
    ③ 《仙鉴》卷四十六,第1167页。
    ④ 《仙鉴》卷三十三,第1108页。
    ⑤ 《仙鉴》《序》,第952页。
    ① 《仙鉴》《编例》,第954页.
    ② 《仙鉴续编》卷一,第1207页。
    ③ 《仙鉴》卷一,第960页。
    ① 《仙鉴》卷二十四,第1067页。
    ② 《仙鉴》卷九,第1002页。
    ③ 《仙鉴》卷一,第960页。
    ④ 《仙鉴》卷二十,第1051页。
    ⑤ 《仙鉴》卷十九,第1046页。
    ① 詹石窗:《道教神仙信仰及其生命意识透析》,《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9月。
    ② 詹石窗:《道教神仙信仰及其生命意识透析》,《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9月。
    ③ 陈静:《道教的女仙------兼论人仙和神仙的不同》,《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④ 《仙鉴》《编例》,第954页。案:原文断句有误,笔者有改正。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论仙》,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页。
    ② 《仙鉴》卷七,991页。
    ③ 《仙鉴后集》卷五,1252页。
    ① 《重阳全真集》卷一第二,《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第25册,第760页。
    ②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第25册,第801页。
    ① 《后汉书》第10册,中华书局,1965年,第2705页。
    ② 《仙鉴》卷一,第964页。
    ③ 《仙鉴》卷一,第965页。
    ④ 《仙鉴》卷一,第965页。
    ⑤ 《仙鉴》卷一,第966页。
    ⑥ 《仙鉴》卷一,第973页。
    ⑦ 《仙鉴》卷一,第971页。
    ⑧ 《仙鉴》卷一,第968页。
    ⑨ 《仙鉴》卷一,第972页。
    ① 《仙鉴》卷十一,第1010页
    ② 《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0年,第2739--2740页。
    ③ 《仙鉴》卷二十一,第1053页。
    ④ 《仙鉴》卷二十九,第1088页。
    ⑤ 《仙鉴》卷二十四,第1068页。
    ⑥ 《仙鉴》卷二十五,第1072页。
    ① 《仙鉴》卷四十七,第1169页。
    国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67页。
    ⑤ 《仙鉴》卷七,第993页。
    ⑥ 《仙鉴》卷十二,第1015页。
    ⑦ 《仙鉴》卷十六,第1030页。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9页。
    ② 《仙鉴》卷二十一,第1053页。
    ③ 《仙鉴》卷三十五,第1118页。
    ④ 《仙鉴》卷四十一,第1142页。
    ② 《仙鉴后集》卷一,第1231页。
    ③ 《仙鉴》卷二十五,第1073页。
    ④ 《仙鉴》卷二十五,第1073页。
    ⑤ 《仙鉴》卷三十九,第1132页。
    ⑥ 《仙鉴》卷三十七,第1127页。
    ⑦ 《仙鉴》卷四十,第1138页。
    ① 《仙鉴》卷四十七,第1169页。
    ② 《仙鉴》卷四十七,第1169页。
    ③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3页。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87页。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3页。
    ④ 《仙鉴》卷二十七,第1083页。
    ⑤ 《仙鉴后集》卷四,第1247页。
    ① 《仙鉴》卷十三,第1019页。
    ② 《仙鉴》卷十六,第1030页。
    ③ 《仙鉴》卷四十,第1137页。
    ④ 《仙鉴》卷四十一,第1142页。
    ① 《仙鉴后集》卷二,第1236页。
    ② 任法融注释:《道德经释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65页。
    ① 《仙鉴》卷七,第991页。
    ② 《仙鉴》卷四十二,第1150页。
    ③ 《仙鉴》卷二十五,第1071页。
    ④ 《仙鉴》卷十五,第1024页。
    ① 《仙鉴》卷十五,第1015页。
    ① 《仙鉴》卷三十三,第1110页。
    ② 《仙鉴》卷十五,第1027页。
    ① 《仙鉴》卷七,第995页。
    ① 《仙鉴》卷四十一,第1141-1142页。
    ② 《仙鉴》卷四十一,第1143页。
    ③ 《仙鉴》卷三,第969页。
    ④ 《仙鉴》卷二十,第1049页。
    ⑤ 《仙鉴》卷三十九,第1132页。
    ① 《仙鉴》卷三十九,第1133页。
    ① 《仙鉴》卷三,第968页。
    ② 《仙鉴》卷三,第971页。
    ③ 《仙鉴》续编卷二,第1213页。
    ④ 《仙鉴》卷三,第972页。
    ⑤ 《仙鉴》卷三,第968页。
    ① 《仙鉴》卷三,第965页。
    ② 《仙鉴》卷十八,第1036页。
    ③ 《仙鉴》卷十五,第1024页。
    ④ 《仙鉴》卷二十四,第1066页。
    ⑤ 《仙鉴》卷四十五,第1161页。
    ⑥ 《仙鉴》卷三十九,第1161页。
    ① 《仙鉴》卷三十八,第1129页。
    ② 《仙鉴后集》卷一,第1232页。
    ① 《仙鉴》卷十七,第1034页。
    ② 《仙鉴》卷十七,第1034页。
    ③ 《仙鉴》卷十七,第1034页。
    ①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32页。
    ② 《仙鉴》卷四十一,第1143页。
    ③ 《仙鉴》卷四十六,第1166页。
    ① 《仙鉴》卷三,第965页。
    ② 《仙鉴》卷十三,第1016页。
    ③ 《仙鉴》卷二十,第1050页。
    ① 《仙鉴》卷十一,第1010页。
    ② 《仙鉴续编》卷一,第1206页。
    ③ 《仙鉴》卷一,第955页。
    ④ 《仙鉴续编》卷一,第1207页。
    ① 《仙鉴》卷二十四,第1071页。
    ① 《仙鉴》卷二十六,第1079页。
    ② 《仙鉴》卷十一,第1011页。
    ③ 《仙鉴》卷四十三,第1153页。
    ④ 《仙鉴》卷四十九,第1180页。
    ① 《仙鉴续编》卷四,第1223页。
    ② 《仙鉴续编》卷五,第1227页。
    ③ 《仙鉴后集》卷四,第1246页。
    ④ 《仙鉴》卷四十九,第1182页。
    ⑤ 《仙鉴》卷十五,第1024页。
    ① 《仙鉴续编》卷一,第1205页。
    ② 《仙鉴后集》卷二,第1208页。
    ③ 《仙鉴续编》卷三,第1210页。
    ④ 《仙鉴续编》卷二,第1208页。
    ⑤ 《仙鉴续编》卷一,第1206页。
    ① 《仙鉴续编》卷二,第1208页。
    ② 《仙鉴续编》卷三,第1217页。
    ③ 元好问《遗山集》卷三十一,《于道显墓碑》。
    ④ 《仙鉴》卷三十六,第1122页。
    ⑤ 《仙鉴》卷二十七,第1082页。
    ⑥ 《仙鉴续编》卷二,第1214页。
    ⑦ 《仙鉴续编》卷一,第1209页。
    ① 《仙鉴续编》卷一,第1209页。
    ②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4页。
    ③ 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0页。
    ④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67页。
    ⑤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165页。
    ① 《仙鉴后集》卷六,第1261页。
    ①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18页。
    ②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18页。
    ①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24页。
    ② 《仙鉴》卷三,第965页。
    ③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79页。
    ①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79页。
    ② 《仙鉴后集》卷二,1238页。
    ③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15页.
    ④ 《仙鉴》卷三,第966页。
    ①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16页
    ① 《仙鉴后集》卷一,第1230页。
    ② 《仙鉴后集》卷一,第1231页。
    ③ 《仙鉴》卷八,第999页。
    ①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46页。
    ① 《汉武帝内传》,《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②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道藏》第2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98页。
    ③ 《全真清规》,《道藏》第3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6页。
    ④ 《汉武帝内传》,《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① 《汉武帝内传》,《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② 《汉武帝内传》,《道藏》第五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③ 《汉武帝内传》,《道藏》第五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①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103-106页。
    ① 《仙鉴》卷三,第965页。
    ②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250页。
    ③ 《仙鉴》卷二十一,第1051页。
    ①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176页。
    ②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177页。
    ③ 《仙鉴》卷十六,第1029页。
    ① 《仙鉴》卷十六,第1031页。
    ②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258页。
    ③ 邱鹤亭注释:《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第258页。
    ④ 《仙鉴》卷九,第1001页。
    ⑤ 《仙鉴》卷九,第1001页。
    ① 任继愈:《道藏提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715页。
    ② 《太上混元真录》,《道藏》第1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09页。
    ③ 《太上混元真录》,《道藏》第1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14页。
    ① 《仙鉴》卷八,第997-998页。
    ② 《仙鉴》卷十,第1007页。
    ① 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① (唐)沈汾:《续仙传》,《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7页。
    ② (唐)沈汾:《续仙传》,《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7页。
    ③ (唐)沈汾:《续仙传》,《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7页。
    ① (唐)沈汾:《续仙传》,《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1页。
    ② 《仙鉴》卷三十六,第1124页。
    ① (唐)沈汾:《续仙传》,《道藏》第五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9页。
    ② 《仙鉴》卷二十二,第1058页。
    ① 《仙鉴》卷二十九,第1091页。
    ② 《仙鉴》卷四十,第1137页。
    ③ 《仙鉴》卷二十九,第1091页。
    ① 《仙鉴后集》卷一,第1232页。
    ① 陈静:《道教的女仙------兼论人仙和神仙的不同》,《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①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76页。
    ②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76页。
    ③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94页。
    ④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92页。
    ⑤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97页。
    ①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97页。
    ② 《仙鉴后集》卷六,第1261页。
    ③ 《仙鉴后集》卷六,第1259页。
    ①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97页。
    ② 《仙鉴后集》卷二,第1238页。
    ① (宋)白玉蟾:《玉隆集》卷三十四《御降真君册浩衷文》,《道藏》第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62页。
    ② (宋)白玉蟾:《玉隆集》卷三十一,《道藏》第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50页。
    ① 《仙鉴》卷二十六,第1079页。
    ② 《仙鉴》卷二十六,第1079页。
    ① (元)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二,《道藏》第三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48页。
    ② 《仙鉴续集》卷三,第1217页。
    ① (元)秦志安:《金莲正宗记》,《道藏》第三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第351页。
    ② 《仙鉴》续编卷之二,第1213页。
    ① 《仙鉴续编》卷二,第1214页。
    ② 张广保:《全元全真道内丹心性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4页。
    ① (元)秦志安:《金莲正宗记》,《道藏》第三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61页。
    ② 《仙鉴》续编卷一,第1205页。
    ③ 《仙鉴》续编卷一,第1208页。
    ④ 《仙鉴》续编卷三,第1215页。
    ⑤ 《仙鉴》续编卷二,第1211页。
    ⑥ 《仙鉴续编》卷二,第1210页。
    ① 《仙鉴续编》卷一,第1210页。
    ① 《仙鉴》卷三十一,第1096-1097页。
    ② 《仙鉴》《编例》,第954页。
    ③ 《仙鉴》《编例》,第954页。
    ① 《仙鉴》《编例》,第954页。
    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5页。
    ① (唐)房玄龄、褚遂良:《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附许迈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106---2107页。
    ② 《仙鉴》卷二十一,第1055页。
    ① 《仙鉴后集》卷一,第1231页。
    ① 《仙鉴》卷二十一,第1051页。
    ② (唐)房玄龄、褚遂良:《晋书》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4年。
    ③ 《仙鉴》卷十,第1004页。
    ① 《仙鉴》卷十四,第1022页。
    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202页。
    ③ 《仙鉴》卷二十,第1051页。
    ① 《仙鉴》卷十,第1005页。
    ① 《仙鉴》卷四十一,第1141页。
    ② 夏松凉、李敏注译:《史记今注》,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① 盛莉:《太平广记》仙类小说类目及其编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79页。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注》(增订本),1985年,第129页。
    ② (宋)李昉等编,汪绍楹校点:《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0页。
    ① (宋)李昉等编,汪绍楹校点:《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6页。
    ① (宋)李防等编,汪绍楹校点:《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420页。
    ① 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250页。
    ② 詹石窗:《道教文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03页。
    ③ 《仙鉴编例》,第954页。
    ④ (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7页。
    ① 《仙鉴》卷二十八,第1085页。
    ② 《仙鉴》卷十一,第1012页。
    ③ 《仙鉴》卷十五,第1024页。
    ① 《仙鉴》卷五,第981页。
    ② 《仙鉴》卷五,第982页.
    ③ 《仙鉴》卷六,第988页.
    ④ 《仙鉴》卷十五,第1025页。
    ⑤ 《仙鉴》卷十八,第1037页。
    ⑥ 《仙鉴》卷十八,第1037页。
    ⑦ 《仙鉴》卷五,第983页。
    ⑧ 《仙鉴》卷五,第983页。
    ⑨ 《仙鉴》卷八,第999页。
    ⑩ 《仙鉴》卷九,第1002页。
    11 《仙鉴》卷九,第1003页。
    12 《仙鉴》卷九,第1003页。12
    13 《仙鉴》卷九,第1003页。
    14 《仙鉴》卷十,第1005页。
    ① 《仙鉴》卷十八,第1037页。
    ① 《仙鉴续编》卷一,第1232页。
    ② 《仙鉴后集》卷二,第1235页。
    ③ 《仙鉴》卷五十,第1188页。
    ④ 《仙鉴》卷五十,第1189页。
    ⑤ 《仙鉴》卷十三,第1019页。
    ⑥ 《仙鉴》卷十六,第1032页。
    ⑦ 《仙鉴》卷十六,第1032页。
    ① 《仙鉴》卷十七,第1034页。
    ② 《仙鉴》卷十七,第1035页。
    ① 《仙鉴》《序》,第952-953页。
    ① 《仙鉴》卷三十七,第1126页。
    ② 《仙鉴》卷五十,第1189页。
    ① 《仙鉴》卷三十二,第1102页。
    ①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华书局,1962年,第71页。
    ① 《仙鉴》卷一,第962页。
    ② 《仙鉴》卷二,第963页。
    ③ 《仙鉴》卷五,第982页。
    ④ 《仙鉴》卷三,第965页。
    ⑤ 《仙鉴》卷三,第966页。
    ① 《仙鉴》卷三,第966页。
    ② 《仙鉴》卷三,第970页。
    ③ 《仙鉴》卷三,第971--972页。
    ④ 《仙鉴》卷四,第978页。
    ⑤ 《仙鉴》卷五,第984页。
    ⑥ 《仙鉴》卷八,第1002页。
    ① 《仙鉴》卷九,第1001页。
    ② 《仙鉴》卷十,第1006页。
    ③ 《仙鉴》卷十一,第1010-1011页。
    ④ 《仙鉴》卷十二,第1013页。
    ⑤ 《仙鉴》卷十三,第1017页。
    ① 《仙鉴》卷十二,第1016页。
    ② 《仙鉴》卷十三,第1019页。
    ③ 《仙鉴》卷十三,第1019--1020页。
    ④ 《仙鉴》卷十四,第1021页。
    ⑤ 《仙鉴》卷十四,第1023页。
    ① 《仙鉴》卷十五,第1027页。
    ② 《仙鉴》卷十六,第1032页。
    ③ 《仙鉴》卷十八,第1041-1042页。
    ④ 《仙鉴》卷十九,第1042页。
    ⑤ 《仙鉴》卷二十,第1048页。
    ⑥ 《仙鉴》卷二十,第1050页。
    ① 《仙鉴》卷二十一,第1054页。
    ② 《仙鉴》卷二十一,第1056页。
    ③ 《仙鉴》卷二十四,第1065页。
    ④ 《仙鉴》卷二十四,第1066页。
    ① 《仙鉴》卷二十四,第1071页。
    ② 《仙鉴》卷二十五,第1073页。
    ③ 《仙鉴》卷二十六,第1079页。
    ④ 《仙鉴》卷二十七,第1082页。
    ⑤ 《仙鉴》卷二十八,第1086页。
    ⑥ 《仙鉴》卷二十八,第1086页。
    ① 《仙鉴》卷二十九,第1091页。
    ② 《仙鉴》卷三十,第1092页。
    ③ 《仙鉴》卷三十,第1094页。
    ④ 《仙鉴》卷三十六,第1122页。
    ⑤ 《仙鉴》卷三十七,第1126页。
    ⑥ 《仙鉴》卷三十九,第1136页。
    ① 《仙鉴》卷四十,第1141页。
    ② 《仙鉴》卷四十一,第1144页。
    ③ 《仙鉴》卷四十五,第1162页。
    ④ 《仙鉴》卷四十六,第1167页。
    ⑤ 《仙鉴》卷四十七,第1172页。
    ⑥ 《仙鉴续编》卷一,第1207页。
    一、古籍,按经、史、子、集四部划分;
    二、今人编著,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三、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按发表时间顺序编排。
    《三国志》,(晋)陈寿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褚遂良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版。
    《隋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旧唐书》,(后晋)刘昀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唐书》,(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辽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金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元史》,(明)宋濂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史通通释》,(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注,上海书店1988年版。
    《神仙传》,(晋)葛洪撰,《汉魏丛书》本。
    《神仙传》,(晋)葛洪撰,《四库全书》本。
    《神仙传》,(晋)葛洪撰,《增订汉魏丛书》本。
    《神仙传》,(晋)葛洪撰,《道藏精华录》本。
    《抱朴子》,(晋)葛洪撰,《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版。
    《山海经》,(晋)郭璞撰,《百子全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唐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传世藏书·道典》,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墉城集仙录》,《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真诰》,《传世藏书·道典》,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
    《列仙传注释·神仙传注释》,邱鹤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太平广记》,李昉等编,汪绍楹校点,中华书局1961年版。
    安娜·塞德尔:《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陈国符:《陈国符道藏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民国丛书》,上海书店1989年版。
    陈全林:《周易参同契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
    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上海书店1990年版。
    盖建民:《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现代出版社1990年版。
    苟波:《道教与神魔小说》,巴蜀书社1999年版。
    黄景春:《中国古代小说仙道人物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孔令宏:《从道家到道教》,中华书局2004年版。
    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年版。
    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李刚:《汉代道教哲学》,巴蜀书社1995年版。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倪彩霞:《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潘雨廷:《道教史发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沈志刚注译:《钟吕传道集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史新民编著:《道教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孙亦平:《杜光庭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孙亦平:《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大潮编著:《中国道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唐大潮等注译:《劝善书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卡主编:《道教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王卡主编:《中国道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王立:《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王齐洲:《中国文学观念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王永平:《道教与唐代社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徐兆仁主编:《全真秘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徐兆仁主编中,《悟道真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杨建波:《道教文学史稿》,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尹志:北宋《老子》注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尹志华编著:《道教旅游指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袁康就:《钟吕内丹道德观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詹石窗:《道教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詹石窗:《道教与戏剧》,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詹石窗:《道教与戏剧》,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曾召南,石衍丰:《道教基础知识》,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张崇富:《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张立文主编:《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钦:《道教炼养理学引论》,巴蜀书社1999年版。
    张晓松:《丘处机大传》,青岛出版社2005版。
    张兴发:《道教神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年版。
    赵益著:《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钟国发:《陶弘景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王青:《(汉武帝内传)研究》,《文献》1998年第1期。
    李剑国:《早期小说观与小说概念的科学界定》,《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丁培仁:《1996-2000年国内道教研究成果综述》,《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王成军:《纪实和纪虚:中西叙述学的两大走向》,《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王平:《论文言小说叙事角度的特征及演变》,《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汪小洋:《汉代方士信仰的民间性质辨析》,《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2004年第4期。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原则》,《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刘宁:《中国叙事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评价》,《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谭敏:《<列仙传)叙事模式探析——与史传之比较》,《宗教学研究》2004第1期。
    刘宁:《中国叙事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评价》,《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刘湘兰、洪伟:《论葛洪(神仙传>的叙事艺术和启悟文学意义》,《文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刘永海:《道教仙传述略》,《图书和情报》2006年第4期。
    刘永海:《论道教传记的史学价值——以<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为例》,《道教论坛》2006年第2期。
    刘永海:《论(甘水仙源录>的史料价值》,《中国道教》2008年第1期。
    姚圣良:《史传体例寓言笔法——(列仙传><神仙传)叙事模式探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钱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与史传重出人物之比较研究,《作家》,2009年第1期。
    吴碧贞:《唐代女仙传记之研究——以<墉城集仙录)为主的考察》,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1998年。
    赵国庆:《<西游记>与神仙文化》,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罗争鸣:《唐五代道教小说研究——以杜光庭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胡蔚:《唐五代说部道教女仙考》,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张义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郑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盛莉:《<太平广记>仙类小说类目及其编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赵弼宁:《唐代妇女与道教》,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肖莉:《从墉城集仙录论唐代道教的女仙谱系和女仙崇拜》,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张立敏:《神仙传记中的神仙信仰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