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以1979-2009年农村中师毕业生的求学、受业、工作、生活及其变迁为考察对象,主要利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field study)和口述史(oral history)的方法,构筑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来源、培养、就业及其社会生活等多维的历史影像。
     具体地,在回顾中等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史实的基础上,研究以“加入者”、“受业者”、“坚守者”、“背离者”的观察视角,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农村中师毕业生们及其“后继者”的现实景况;同时研究试将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等有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这段教育历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解读。通过历史考察,本研究主要发现:
     (一)在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政府政策、农村家庭与中师生个体三者之间的交叉互动,共同构建了1979-2009年我国农村小学师资状况历史发展的现实,这一交叉互动不仅体现在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变迁过程中,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群体对“未来小学教师”教育的选取心态上。
     (二)“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能依靠农村。对这一群体的预定与确保,需要基于农村实际,需要在对中师教育的历史继承中改革,需要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走向可持续。根据地方实情,制订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学子报考师范,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农村小学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工作的起点与关键。
     (三)农村小学教师原始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并不意味着对“面向农村,面向小学”为培养方向的农村师资培养传统的改变,中等师范教育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中师教育优良传统的消散。中师教育留给现行“未来农村小学教师”教育可借鉴与继承的优良传统包括:职业和执业思想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环境创设方面以及教育实践方面等。
     (四)改革开放以来任教于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中师毕业生们的业务水平、生存状态,流动状况,以及群体心态,值得关注与研究。它们对于中师之后的“未来小学教师”群体—尤其是小教大专毕业的教师群体—构成重要影响;同时对当前国家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有参考价值。
Based on the oral history and field study,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group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who came from the countryside and graduated in 1979-2009, and shows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their pursuing for education, their life in normal school and in village school. Following the reform of normal school in China, the group has had to face the realities to make decision in occupation and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change in the period.
     Specifically, in chapter1, the paper gives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normal school from 1979 to 2009. From chapter2 to 5,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realities of how the group students entered into the normal school, what kinds of education they have had, and what kind of life they have experienced in normal schools and in village schools. In chapter6,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group's successor, whose major is teacher education for future primary school in college or in university.
     By means of historical study and fieldwork, the research has following four findings.
     First of all, it finds that the group's existence, maintaining, and dispersal have the intensive relations with the police of recruitment and allocation that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investigation, the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the relation of interplay and inter-choice between government policy and individual choice make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 in rural area.
     Second, the source of rural village school teacher can only from rural area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The government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history and reform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for village school based on inheriting excellent aspects of cultivating teacher in past. The key point of attracting and keeping excellent students to engage in the cause of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in countryside is to make good policies with the actual state of local development.
     Third, the raising of teacher's academic background cannot change the fact that the pre-teacher's education should consider the realities of rural area and pupil's needs. And the termination of the normal school's duty in history doesn't mean that the excellent experiences of it in student's education in knowledge,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and vocational thoughts, and so on, should disperse at the same time.
     Last, it is worthy of our reference to research the status quo of village school teachers those who graduated from normal schools. For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cluding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urvival condition, occupational mobility and also the group psychology,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group's successors and meanwhi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esent project of teacher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balance in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引文
1 参见: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1 详见:高发照《我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2 详见:康红霞《中国教育之魂——百年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研究与反思》,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 详见:何明《中等师范教育向何处去-兼谈江西省九江师范学校的改革与探索》,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 详见:韩淑萍《从“荣耀”到“不甘”:农村学生选择中师教育的社会学分析》,北京师范大学2007博士论文。
    2 详见:吴婕《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叙事研究----以中部某省十六位九十年代毕业生为例》.载《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3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281页。
    3 详见: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3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188 页。
    1 参见: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6-15,292页。
    2 从这个角度上,不少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们认为“实地研究(field study)"与“田野工作(field work)"、“民族志(ethnography)'”、“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以及/或是“自然主义研究(naturalistic research)"属于同一研究类型,它们之间只有称谓上的不同。详见:约翰·洛夫兰德、戴维·A.斯诺、利昂·安德森、林恩·H.洛夫兰德著《分析社会情境:质性观察与分析方法》,林小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3 在研究中,对中师教育发展的历史的考察,重点以中师百年老校河南信阳师范学校(1903-2003)、与跟随新中国一同成长的山东枣庄师范学校(1949-2009)和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湖南祁阳师范学校(1979-2004)为例。
    1 参见:约翰·洛夫兰德、戴维·A.斯诺、利昂·安德森、林恩·H.洛夫兰德著《分析社会情境:质性观察与分析方法》,林小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1 参见: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
    1 参见:钟少华《呼唤中国口述史学腾飞》,见王俊义、丁东主编《口述历史》(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2 参见:许斌《一个口述史学者的口述》,见王俊义、丁东主编《口述历史》(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1 参见: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载《教育研究》,2003(2),第12页。
    2 参见:丁钢《铸造中国教育研究的新纪元》,载《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2月18日。第3版。
    1 参见: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78页。
    2 参见:[德]哈特穆特·凯博著《历史比较研究导论》,赵进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 按彼得·伯克(Peter Burke)的界定,images不仅包括各种面像(素描、写生、水彩画、油画、版画、广告画、宣传画和漫画等),还包括雕塑、浮雕、摄影照片、电影和电视画面、时装玩偶等工艺品、奖章和纪念章上的画像等所有可视艺术品,甚至包括地图和建筑在内。详见:[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2 参见:赵春雷、蒋明敏《论网络对现代政策议程的改造》,载《长江论坛》,2006(6)
    1 参见:田正平、肖朗《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载《教育研究》,2003(01),第31页。
    2 转引自: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3 参见: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2-23页。
    1 参见: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2 参见: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140、142、148、162页。
    1 参见: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89-191,497-503页。另可参阅:(1)李宁《群体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2)[英]Rupert Brown著《群体过程》,胡鑫、庆小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1 参见:李磊《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契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5页。
    2 此外,旷勇《心理契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视角》(2006)、张丽萍,潘玉驹,嵇小怡《高校学生“心理契约”式管理模式的构建》(2004)、罗英《寻求课堂心理契约,探索化学教学的有效性》(2005)则在更为具体的学科教学层面探讨对心理契约理论借鉴。
    1 详见: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2 参见:葛剑雄、周筱赞《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1 1977年5月,为了解决初中教师短缺的需要,接上级指示:运城师范学校戴帽招收师范专科班。学校遂又全力以赴,积极筹办。1981年9月校师专班,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运城师范专科学校”。师范与师专分开办学。资料来源:《山西省运城师范学校校史(1905-2005)之(一)百年运师》(内部资料),第70页。
    1 参见:《山西省运城师范学校校史(1905-2005)之(一)百年运师》(内部资料),第71页。
    2 全国中师学校改革时间不尽相同,如信阳师范学校领导体制改革是在1983年11月,由信阳地区重新任命校长、副校长。1984年,信阳师范学校中层机构改为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保卫科、总务科,还增设了劳动服务公司,重新任命科室领导,制定各科室工作责,公布实施。详见:《信阳师范学校志(1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6页。
    3 与全国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一样,枣庄师范77级、78级、79级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2年。《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2009年12月,第20-21页。
    4 本次调整,山东省将原有的103所中师学校调整为61所,调整下来的中师一律改为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资料来源同前,第22页。
    5 包括:①岗位责任制和工作量.②超工作量补贴(奖)。③出勤奖。④工作奖。⑤考核评定。资料来源同前,第23页。
    1 详见:《信阳师范学校志(1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2,53页。
    1 宋书林,1983年毕业于江苏运河师范。参见《悠悠运师情文集》(内部资料),2008年10月,第220页。
    1 资料来源:《山西省运城师范学校校史(1905-2005)之(一)百年运师》(内部史料),第74页。
    2 详见:《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2009年12月,第20-21页
    1 资料来源: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7页。
    1 资料来源: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4页。
    2 亿枣庄师范的校史上称为“规范化”建设。
    3 详见:《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第121页。
    4 详见:《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第123页。
    1 详见: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467、3468页。
    1 资料来源:《信阳师范学校志续编(1993-2003)》,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9-50页。
    2 全国中师要求在1995年左右,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而山东全省完成此项任务是1992年。详见:《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第126页。
    1 晓正老师当时在泰和师范学校负责学校教务工作,自1982年起,他在师范工作整整12年,1994年调至岗山市一所职业学校作校长,2005年又返回原来的师范学校(2007年改制为泰和三中)工作。
    2 详见:《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第121,147页。
    3 依据枣庄师范学校史资料整理。数据来源:《枣庄师范历届学生招生情况统计》,载《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第395-397页。
    1 资料来源: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241,289页。
    1 资料来源:《信阳师范学校志续编(1993-2003)》,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77-86页。
    1 “满心而去,失望而归”是我对该师范两次探访的印象。
    2 参见:《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第28、34、39、43页。
    1 详见:李庆真《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页。
    1 范勤,女,86级师范生,现在一所县城中学作教师。
    2 王继然,1981年毕业于运河师范,高中起点二年制,现为邳州铁富中心中学校长。参见:《悠悠运师情文集》(内部资料),2008年10月,第206页。
    1 详见:198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8页。
    2 参见:韩淑萍《从“荣耀”到“不甘”:农村学生选择中师教育的社会学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6页。
    3 参见:朱红《公费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制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第11-12页。
    4 参见: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61、62页。
    1 参见:杨继绳:《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页。
    1 参见:《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第4页。
    2 参见: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7页、3067页。
    1 此处两课文均属中等师范学样语文课本单元学习中的自学课文。王蒙《华老师,你在哪儿?》见《文选和写作(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9-44页。任溶溶:《爸爸的老师》见《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203页。
    1 参见:《信阳师范学校志(1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2 参见:《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第130页。
    1 参见:《悠悠运师情文集》(内部资料),2008年10月,第223页。
    1 葛玮,1986年运河师范毕业。参见:《悠悠运师情文集》(内部资料),2008年10月,第241-242页。
    2 参见:《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2页。
    3 参见:《信阳师范学校志(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5,59页。
    1 参见:《悠悠运师情文集》(内部资料),2008年10月,第223页
    1 参见:《信阳师范学校志(1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172页。
    1 资料来源:《信阳师范学校志(1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2 资料来源:《信阳师范学校志(1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1 资料来源:《信阳师范学校志(1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
    2 参见:《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第136页。
    1 参见:《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第22页。
    参见:《信阳师范学校志(1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
    参见:《信阳师范学校志(1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4 参见:《信阳师范学校志续编(1993-2003)》,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0-92页
    1 参见:《悠悠运师情文集》(内部资料),2008年10月,第223-224页。
    1 来源:《信阳师范学校志续编(1993-2003)》,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页。
    参见:《悠悠运师情文集》(内部资料),2008年10月,第207、208页。
    1 表3-4与表3-5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校志(1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197页。
    1 参见:《信阳师范学校志(1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138页。
    1 参见: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参见:曲铁华,周晓红主编《教师学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72页。
    1 参见:周谷平、戴嘉敏主编《全民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探索----基于宁波市江东区的实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页。
    2 参见:罗小兰《教师师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96、97页。
    3 参见: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1 参见: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2 参见: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1、492页。
    1 参见: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2 参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2003-2008)》,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185页。
    1 参见:李庆真《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页。
    2 参见: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1 参见:[英]Rupert Brown著《群体过程》,胡鑫、庆小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会,2007年版,第202页。
    2 参见: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页。
    3 参见: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
    4 宋的这个“小气”,可以感觉出来,不仅仅是指由于教师物质贫乏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花钱不豪气,更是指 老师们的精神气度由于复杂的社会,而显得不豪迈,不洒脱。这实在是个令人深思的词眼儿,这不仅仅是老师自身素质低的问题,它包含了太多的社会因素,老师们的确应当自己多努力,改善这种状况,然而,从另一角度想,又是谁在给老师们造成了这种感觉与社会评价呢?
    1 参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2003-2008)》,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2 参见: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03页。
    1 详见:《关于基础教育师资和师范教育规划的意见》,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版,第2390页。
    2 资料来源:毛礼锐《开创师范教育新局面》,载《师范教育》1984年第1期。
    3 详见:国务院《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版,第2688页。
    4 参见:孟云剑、杨东晓、胡腾著《共和国记忆60年》,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
    1 详见:郭福昌:《对湖北“普九”的调研报告》,载《中国教育报》1993年9月24日第1版
    1 参见:罗小兰《教师师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9页。
    1 参见: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3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9,第141-142页。
    2 转引自:罗小兰《教师师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123页。
    3 参见:罗小兰《教师师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1 参见:陶行知《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36页。
    1 参见: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133页。
    1 参见,周洪宇《中部教育论》,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出版,2007年,第227、228、229页。
    本研究中,有关本科学院中的“未来农村小学教师”主要参考黄志杰《湖南第一师范的往事与现实》载《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51期,第17-21页。
    1 参见:孙立平《重建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128页。
    2 参见:陶行知《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3 参见:周洪宇等著《教育公平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78、280页。
    1 参见:陶行知《师范教育下乡运动》,见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与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1页。
    2 参见: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南京,凤凰出版传媒访华团,2008年版,第274页参见:熊贤君《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6页
    1 参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201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2页。
    2 参见:陈时见主编《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1页。
    3 参见:陈时见主编《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52页。
    参见:熊贤君《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1、413页。
    参见:陶行知《介绍一件大事》,见安徽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陶行知书信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35页。
    参见:[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195页。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
    1 高沂:《办好师范教育,提高师资水平,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作出贡献》,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1页.
    1. 照娣的口述(79级中师生,原山西运城师范学校教师)
    2. 章艾的口述(80级中师生)
    3. 郭明伦的口述(82级中师生)
    4. 张新安的口述(84级中师生)
    5. 朱竞军的口述(85级中师生)
    6. 范勤的口述(85级中师生)
    7. 郑小慧的口述(88级中师生)
    8. 常玉娥的口述(89级中师生)
    9. 万玉琴的口述(89级中师生)
    10.冯 强的口述(89级中师生)
    11.常 明的口述(89级中师生)
    12.张义军的口述(89级中师生)
    13.欧阳宇强的口述(89级中师生)
    14.郝丽的口述(90级中师生)
    15.介云霞的口述(93级中师生)
    16.赵静的口述(94级中师生)
    17.汪虹的口述(94级中师生)
    18.何冰的口述(94级中师生
    19. “无有”的口述(94级中师生)
    20. “虎@飞龙”的口述(95级中师生,QQ用户)
    21.张军的口述(96级中师生)
    22.宋真香的口述(96级中师生)
    23.张 荣的口述(97级中师生)
    24.孙敬亚的口述(98级中师生)
    25.晃储健的口述(98级中师生)
    26.王明的口述(98级中师生)
    27.厦广的口述(2005级小教大专生)
    28.汪增奇的口述(原山西运城师范学校教师,班主任,已退休)
    29.晓正的口述(原江西泰和师范教师,原教学副校长,已退休)
    30.贾林的口述(62级中师生,中小学联校校长,已退休)
    31.刁世恩的口述(原山东枣庄师范学校学生科负责人)
    32.孙英匡的口述(原山东枣庄师范学校副校长)
    33.朱之平的口述(原山东枣庄师范学校教师,班主任)
    34.章习贵的口述(原河南郑州师范学校教师,班主任,已退休)
    35.郭来运的口述(原河南新密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已退休)
    36.张大生的口述(前贾小学校长)
    37.郭伟庆的口述(98级中师生家长)
    38.芙蓉的口述(85级中师生家长)
    39.赵随虎的口述(94级中师生家长)
    40.王家长的口述(94级中师生家长)
    41.赵德恩的口述(89级中师生家长)
    42.夏先生的口述(79级中师生,2005级小教大专生家长,初中校长)
    43.裴文的口述(94级中师生,初中校长)
    44.余亚洲、燕子(“04级小教之家”的网络群体,QQ用户)
    1. 《文丽来信》1994.11.8
    2. 《汪虹来信》1998.12.2
    3. 《何冰来信》1999.5.4
    4. 《汪虹来信》1999.5.9
    5. 《何冰来信》1999.5.23
    6. 《汪虹来信》1999.6.3
    7. 《何冰来信》1999.6.21
    8. 《汪虹来信》1999.9.12
    9. 《贾林来信》1999.10.26
    10. 《汪虹来信》1999.12.7
    11. 《汪虹来信》1999.12.17
    12. 《汪虹来信》2000.3.21
    13. 《汪虹来信》2000.4.21
    14. 《雅慧来信》2000.9.13
    15. 《汪虹来信》2000.10.19
    16. 《汪虹来信》2001.2.17
    1. 《东帅来信》1992.8.14
    2. 《东帅来信》1992.10.18
    3. 《万玉琴来信》1992.12.6
    4. 《斌荣来信》1993.3.10
    5. 《斌荣来信》1993.6.13
    6. 《军强来信》1993.10.9
    7. 《慧敏来信》1993.10.29
    8. 《军强来信》1994.6.22
    9. 《卢鹤来信》1999.12.28
    1. 《河南淮阳师范学校志(1909-1999)》,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4月。
    2. 《河南信阳师范学校志(1903-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3. 《河南信阳师范学校志(1993-2003)》,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9月。
    4. 《湖南长沙师范学校校志(1912-1992)》,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4月。
    5. 《湖南祁阳师范学校校史(19792004)》,(内部资料),2004年12月。
    6. 《山东济南师范学校百年史(1902-2002)》,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9月。
    7. 《山东曲阜师范学校百年史(1905-2005)》,深圳,深圳方正中国出版社,2005年6月。
    8. 《山东日照师范学校史(1956-2006)》,(内部资料),2006年10月。
    9. 《山东枣庄师范学校史(1949-2009)》,(内部资料),2009年12月。
    10. 《山西省运城师范学校校史(1905-2005)》(一)(二),(内部资料),2005年10月。
    11. 《悠悠运师情—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八十周年纪念文集》(内部资料),2008年10月。
    12. 《中国师范学校大全》,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
    13. 《中牟县志(1991-2000)》
    14.陈煜编著:《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
    1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16.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三卷本)》,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9月。
    1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2002)》,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5月。
    18.京华时报社编:《经典60年:共和国转身》,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年4月。
    19.李小军编:《数读中国60年 1949-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20.刘问岫主编:《当代中国师范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1月。
    21.孟云剑、杨东晓、胡腾著,《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
    22.人民日报记者部编:《人民日报60年优秀新闻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月。
    23.人民日报记者部编:《人民日报60年优秀言论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月。
    24.苏林、张贵新主编:《中国师范教育十五年》,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2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报告(2003-2008)》,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5月。
    2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2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8月。
    28.陈映芳:《“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
    2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0.崔运武编著:《中国师范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31.丁钢主编:《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0年11月。
    32.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
    33.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和评论》(第13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34.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35.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36.范先佐:《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37.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38.海天,肖炜《我的大学1970-1976:工农兵大学生》,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5月。
    39.侯国跃:《契约附随义务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
    40.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41.胡志坚:《教育家心理史学范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
    42.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11月。
    43.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44.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
    45.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8月。
    46.金林祥、胡国枢:《陶行知词典》,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6月。
    47.金忠明:《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48.李磊等:《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契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49.李强:《当代中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50.李留澜:《契约时代:中国社会关系现代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
    51.李庆真:《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7月。
    52.李少元:《农村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53.廖其发:《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7年8月。
    54.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9月。
    55.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5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
    57.罗小兰:《教师师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1月。
    58.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59.曲铁华,周晓红主编:《教师学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60.瞿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问题研究:教育公平的视角》,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61.任云昌、林健、谷生华等著《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中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思考与对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9月。
    62.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
    63.孙立平:《重建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月。
    64.孙志军:《中国农村的教育成本、收益与家庭教育决策—以甘肃省为基础的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65.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66.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67.汪中求:《契约精神》,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11月。
    68.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69.王凤玉:《社会变革与教育机构转型: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研究及启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70.王俊义、丁东主编:《口述历史》(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71.韦善美、马清和主编:《雷沛鸿文集》(续编),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月。
    7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
    73.熊贤君:《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74.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
    75.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76.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月。
    77.殷红霞:《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
    78.袁桂林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79.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地,2006年7月。
    80.杨继绳:《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年3月。
    81.杨会良:《当代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82.余永德:《农村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8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84.翟学伟:《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
    8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201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8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3月。
    87.周谷平、戴嘉敏主编:《全民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探索----基于宁波市江东区的实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88.周洪宇:《中部教育论》,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年9月。
    89.周洪宇:《教育公平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
    90.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91.约翰·洛夫二伍、戴维,A.斯佑、利昂·安德森、林恩·H.洛夫兰德著,林小英译:《分析社会情境:质性观察与分析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92.[英]Rupert Brown著,胡鑫、庆小飞译:《群体过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
    93.[德]哈特穆特·凯博著,赵进中译:《历史比较研究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94. [美]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hib M. Akert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五版中文第二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95.[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96.[美]欧文·戈夫曼著,黄爱华,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97.[美]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5月。
    98.[美]麦克尼尔著,雷喜宁、潘勤译:《新社会契约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99.[美]费尔德曼著,苏彦捷等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4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7月。
    100. [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年4月。
    101.[奥]阿德勒著,曹晚红,魏雪萍译:《自卑与超越》,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102.[法]弗朗索瓦·多斯著,马胜利译:《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103. Cox, P. W. L. et al. Education in Democracy-Soci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McGraw Hill, N.Y.,1961.
    104. 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8th ed.). Peking:POSTS & TELECOM PRESS,2005.
    105. Snedden,D. Educational Sociology, Apleton Century,N. Y.,1922.
    106. Stanley, W.O. et al. (ed.) Soci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Henry Holt,1956.
    107. Wilson,B. R. The Teacher's Role---A Sociological Analysis, i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3, No.1,1962.
    1. 别林业.中师布局调整和师范教育制度的逐步开放—关于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00(7)。
    2. 成有信.教师养成方式的演变和21世纪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向[J].教育研究,2001(1)。
    3. 韩淑萍.从“荣耀”到“不甘”:农村学生选择中师教育的社会学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7。
    4. 丁钢.叙事范式与历史感知:教育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J].教育研究,2009(5)
    5. 高发照.我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
    6. 葛江涛:《教师编制难题》,载《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51期,第16页。
    7. 顾明远.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
    8. 郭凯娟.广州市中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
    9. 高发照.我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5
    10.何明.中等师范教育向何处去——兼谈江西省九江师范学校的改革与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1.华晨.我国中等师范教育的走向思考[J].教育前沿,2007(2)
    12.黄志杰:《湖南第一师范的往事与现实》,载《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51期,第17-21页。
    13.胡志坚.论心理史学取向的中国教育史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
    14.胡波.试论历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J].学习与探索.1988(2)。
    15.康红霞.中国教育之魂——百年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研究与反思[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6.李静:《未来教育家登上讲台》,载《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51期,第10-13页。
    17.蔺传次、黎书柏等.农村小学的师资现状及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18.尚继武.中等师范教育资源与现代小学教师教育——连云港地区小学教师教育90年历史回顾[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19.田正平、肖朗.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3(01)。
    20.齐 峰.对高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
    21.韦 敏.学校管理中心理契约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论文.2006。
    22.王培莲、白雪.《免费师范生:夹在政策与市场间纠结未来》,载《中国青年报》,2011-1-17,第3版。
    23.熊景明、葛新斌、张玉林、肖今、刘佩琼等.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J].开放时代.2003(6)。
    24.闫引堂.国家与教师身份:华北某县乡村教师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25.邹兆辰.当代中国史学对心史学的回应[J].史学理论研究.1999(1)。
    26.张秀清.中师向小教大专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师范教育.2003(4)。
    27.张培.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5)
    28.左宇夫.比较分析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06(7)。
    29.赵春雷、蒋明敏.论网络对现代政策议程的改造[J].长江论坛.2006(6)
    30.朱红.公费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制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1.邹玉梅、戚玮、崔丽娟.免费师范生心理契约破裂的后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载《心理研究》,2010.3(6)。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网址: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6-06/30/content_323302.htm,2006-06-30
    (2)《教育部称教师工资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差距大》,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网址:http://www.icte.ecnu.edu.cn/show.asp?id=919,2008-12-25
    (3)《Unique Story!从中师到自考本科到ZJU(MS)->UCB(PH.D)》,寄托天下网,网址http://www.gter.net/?action-viewthread-tid-96352 2003-4-7.
    (4)《教育部称教师工资水平依然偏低,城乡差距大》,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网址:http://www.icte.ecnu.edu.cn/show.asp?id=919,2008-12-2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教育统计数据”专栏,网址:(1999-200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 58/list.html
    (6)《悲哀!中师取消了,什么大学生产小学数学教师?》,人教论坛,网址:http://bbs.pep.com.cn/thread-518524-1-1.html 2009-11-6 22:37
    (7)《师范专业优秀生去考研中学招老师掐不到尖儿》,中国新闻网,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edu/news/2006/11-27/827590.shtml 200-11-27
    (8)《师范教育当姓“师”》,中国新闻网,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edu/news/2006/11-28/2006-11-28
    (9)《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工作的通知》,云阳人家网,http://www.yycqc.com/bbs/thread-65451-1-1.html,2008-12-18
    (10)《河南省滑县1998级中师生请求上级政府给予就业安排》,百度文库,网址:http://wenku.baidu.com/view/ee628d28915f804d2b16cla4.html,2010-12-8.
    (11)《记新泰中师生告政府告政府教育局行政诉讼案庭审现场》,“圆梦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a8f210100ct02.Html.,2009-4-9
    (12)《咸丰中师生的八年期盼——谁为我们的青春埋单》,网易论坛,网址:http://bbs.news.163.com/bbs/shishi/108956046.html,2010-12-8.
    (13)《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教师区域数量短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网址:http://www.icte.ecnu.edu.cn/show.asp?id=878,2008-6-10
    (14)《难忘的一代中师生》,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网址:http://www.ahedu.cn/AHEDUNSPortal/NewsCenter/wswz/List/83410.shtml, 2005-12-22
    (15)《祁阳教育局关于做好2009年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招生工作的通知》, 湖南祁阳教育网,网址:http://www.hnqyjy.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26 2009-5-27
    (16)新浪新闻中心《浙大教育学院周谷平建议:免费政策应惠及地方师范》,网址:http://news.sina.com.cn/o/2009-03-17/030915318313s.shtml,2009-03-17
    (17)《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28/201005/xx gk_87759.html,2010-1-19
    (18)《河南农村问题调查报告之十三: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来自民权县、灵宝市的调查报告》,网址:http://www.sannong.gov.cn/fxyc/ncjjfx/200510261253.htm.2005-10-16
    (19)《强制下乡支教,谁能挽救农村?》,和讯博客白云飞_湖南,http://teli.blog.hexun.com/2706737_d.html,2006-3-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